庆州2014

剧情片韩国2014

主演:朴海日,申敏儿,金太勋,申素率,尹珍序,柳昇完

导演:张律

播放地址

 剧照

庆州2014 剧照 NO.1庆州2014 剧照 NO.2庆州2014 剧照 NO.3庆州2014 剧照 NO.4庆州2014 剧照 NO.5庆州2014 剧照 NO.6庆州2014 剧照 NO.13庆州2014 剧照 NO.14庆州2014 剧照 NO.15庆州2014 剧照 NO.16庆州2014 剧照 NO.17庆州2014 剧照 NO.18庆州2014 剧照 NO.19庆州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3:08

详细剧情

《庆州》讲述的是为了追溯过往的回忆而独自前往庆州的一个男人旅途中发生的故事。朴海日饰演踏上旅途的男人,而申敏儿则饰演他在旅途中遇到的茶馆女老板,两人也上演了微妙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长篇影评

 1 ) 一壶茶饮千杯醉

      “你还真是靠回忆活着啊。”
      那么这一定是最累的那种活法。

      这个男人穿素黑短袖,褐色长裤,戴眼睛有胡渣,背着一只黑色背包,像是要将过往全部打包随身携带。大多数时候没有表情不做姿态,对人保持生冷拘束,对物秉持怀旧执念,浑身沾满旅人的尘气,通体都是过客的寒霜。
      崔贤,北京大学教授,主研东半球政治,三十岁往上,有些英俊,与妻子一次不睦后离家,两日散漫的追忆之旅。
      早夭好友的灵堂,遗像是庆州旅行时的照片,身边的朋友和着酒咀嚼出新寡妇的长短,素净的女人在流言背后还礼鞠躬。“那女人的眼睛深得像一口井”,他默不作声,却将井里的幽清神色尽收眼底。或许对照着家中发妻与他红脸争执的锋利悍气,这哀切女人脸上的几分苍白顿时让他的身心都柔若无骨,所以才有了后来那次穿透虚实空间的牵手。
      故友,庆州。饮茶,春宫。旧情,煮水。别绪,入喉。
      青草满结的高耸陵墓下,一对穿着校服的年轻学生动情接吻,不知愁滋味的幼童们打破了浪漫言情剧的发展;镜头向左静悄悄的摇跟,出现了饱受生活愁苦的中年男人,柴米油盐的灶火仿佛也受到了青春爱恋的撩动,年少的快意风流大概顿如走马灯开始转动,男人一通电话打给了已为人妻的旧爱学妹,满心痴想等待着前尘往事可以扑面而来;但是回忆里的学生情人带来的并不是温香软玉的恋爱气息,车站相见的第一幕就被背景里的玻璃门划分出了两个画框,杂货店前想要开口搭讪却被铁门边线分割,一张饭桌上试图再叙旧情却遭墙上瓷砖将过往划成支离破碎。偷溜出家门的女人再被一通电话唤回了家庭,终于把香烟点着的男人却没有容身的归所。
      戒烟的男人拨弄着没有点燃的香烟,恰如结婚的男人心念着街边巷里的暧昧。“想要抽烟的时候,总觉得妻子的一双眼在背后看着”,于是摄影机的眼睛总是在门窗后注视着,机位定定地对着房间的墙角,大量横移镜头如同目光扫视;偶尔将镜头向位对切,才发现原来那门窗背后并无第三人,一切本来都是心念作祟。茶馆丧夫的老板娘,正像是为了弥补当时男人没能抓住年轻寡妇细闻芳心愁肠的遗憾而出现:都是素面佳人,都有丧偶过往,都挂着眼角眉头的哀伤。他两次到访茶馆,如果说第一次是为了那幅墙上的春宫,那么第二次就是为了一幕生动的春色。
      茶馆老板娘,五个字合在一起已经颇让人有些风流遐想。这个他人口中的“庆州之花”,纯白衬衣米黄长裤,一根头绳挽起发髻,从僧侣那里领取新生茶叶,从茶客这里听取两分闲话,有英武的爱慕者但视而不见,偏对男人的两只耳朵动了心。老板娘昏暗的客厅里,窗帘透薄能洒进路灯斑驳,男人把自己隐在布帘后看夜景,女人掀开布帘将一切滋生的幻梦暴露在夜景里,她比男人更果敢,更加勇于向自己妥协,好像再次印证了她对男人此前种种空虚漠然的填补。当肢体终于碰触,灯光亮起好似幻梦终结,她说男人的耳朵摸起来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却还是蹑着手脚将卧室门留下一丝细缝。女人还是有所期盼的,她毕竟曾经为了一个忧郁男人着迷神伤,如今的茶客为着怀旧而来,与她谈孔子说茶道,讲国画吟诗词,渐渐也把女人变成了他诸多旧事中的简短一章,只是她终究不知道自己这滴雨露能否比过一纸春宫的重量。
       男人那未曾露过一面的中国妻子在第二日清晨发来语音,说过什么都记不清,只记得最后那首画外唱响的茉莉花。年轻的寡妇是开在心间的昙花,只绽一次弥足珍贵;过去的恋人是肆意在回忆沙丘上的刺痛荆棘,想要解渴却被扎伤;旅社里的短发姑娘是无意邂逅的雏菊一朵,零星缀在他经过的路旁;老板娘熏染着茶香,韵气芬芳,可终究还是只有克制的遥望无法快意品尝。庆州有那么多绿意春色,但只有茉莉花香才是归宿的气息,街边茶酒再浓,也要饮过一壶清淡才能爽口才能暖心。
      影片尾声的男人跌撞着奔向记忆的河流,他还是一具靠回忆活着的灵魂,急迫需要一捧往事的水来打湿庆州一旅的尘埃。我自己以为这是一个男人在向庆州托付自己全部记忆的故事,好像誓要跟过去的种种一一告别:茶馆,春画,石桥,河流。画面再次回到茶馆,特写里闯入那幅他心心念念的春宫图,“先喝茶,再做吧”,茶香的美人捧着茶碗进房,好像看电影的人也和男人一块喝了那杯七年前的黄茶,然后醉在了七年后的忘川。
      

 2 ) 《庆州》:茶的滋味

这电影越想越觉得神奇。你以为它小清新,主题却深沉忧郁;你以为它沉闷,某些地方又让人忍俊不禁;你以为它小家子气,却折射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你以为它四两,却挑动了千斤。这电影呈现了一组又一组的悖论,走马观花看不明白,当细想时会觉得它妥帖异常。这电影如茶,看似清新通透,品则淡淡苦涩,却又回甘悠长。电影由7年前庆州茶馆的一幅春宫图引起。朴海日饰演的男主崔贤难忘旧情又回到茶馆寻找7年前的回忆,茶馆里女老板允熙奉上了寺庙老师傅送来的黄茶,庆州的隐秘故事不疾不徐展开。
电影里很多情节和行为幽默有趣,却又全片一股忧郁挥之不去。男主是北大教授,回韩国参加挚友的葬礼,死因不详。影片中间特别安排了一场超现实情景交代了死因,茶馆里崔贤产生幻想,挚友妻子坐在对面,讲述丈夫的抑郁症,选择自己的死期,如同大师选择涅槃般时刻精准,镜头转一圈,扫过去时挚友妻子已不在,只是茶屋女主人端茶进来,看见这一行径古怪的男人。除了这一处自杀,影片还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两处自杀。崔贤不经意遇到的一对母女,两次遇到,小女孩天真可爱,母亲寡淡,喝酒时庆州警察李永民谈到一对母女自杀了,男主根据样貌描述确定是那对母女,世事无常,宿命感悲剧感不言自明。崔贤夜里留宿允熙家,允熙讲起过往,丈夫患抑郁症最终选择自杀,导致自己也沉沦一段时期,天天酗酒,在寺庙遇到老师傅说可以改喝酒为喝茶,允熙心性见好。一带而过的死亡,暗示着现代人难以排遣的阴郁与孤独,虽然自杀的具体原因都不得而知,却足以反映当下社会心理疾病的普遍性。
除此之外,崔贤也或多或少表现出抑郁的性格特征,挚友的死亡,以及与妻子的别扭(崔贤听语音信箱那段有提示),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都是抑郁的原因。崔贤给人飘忽的感觉,语言行径古怪轻飘。作为东半球政治关系专家(很强烈的隐喻),却对北韩问题研究者的提问敷衍了事。在茶馆遇到允熙后,并有意无意的接近和跟着允熙。也许只有那座石桥,那潺潺的流水声才能打开他7年前遗留的心结。全片笼罩着忧愁和死亡的气息,古怪的行为和言语上的幽默,又将整个故事带向鲜活。就像枯死的树干长出来的还是欣欣向荣。
以下都是影片中有趣的桥段。崔贤到庆州后,进旅游光观点,里边的咨询员小姐误以为他是中国人用中文与他搭讪,他也用中文回答,放在电影里很有意味。在茶馆,崔贤趁允熙泡茶时撕墙纸偷窥春宫图是否还在,被允熙撞见,崔贤只得坦白春宫图的来意,允熙发短信给闺蜜说店里来了变态。崔贤提出要求要拍茶馆园子的全景图,允熙只好与崔贤背靠背旋转确保自己不被拍进镜头里,这一幕被闺蜜撞见。晚上允熙他们聚餐,崔贤受邀去了,席间闺蜜却抖出了允熙今天遭遇变态的经历,几个男人附和,崔贤、允熙好不尴尬。酒后,允熙、崔贤、李永民三人跑到了王陵顶上,被陵园守卫人逮住臭骂,却发现有李警官,李警官顺势说自己到附近查案才不了了之。晚上崔贤留宿允熙家,允熙提出摸崔贤耳朵的要求,崔贤应允,允熙于是打开了话匣子,丈夫的抑郁而死,自己的沉沦,李永民的帮忙,崔贤的耳朵像死去的丈夫等等,丰子恺的画“人散后,一钩新月,静如水”又添意境。允熙回房睡觉故意没关上房门,崔贤徘徊犹豫没进去,用奇怪的方式吹灭了蜡烛。第二天,崔贤接到师妹短信,说自己丈夫(疑心病重,电影有交代)要到庆州打他,崔贤逃窜,路上两辆摩托车从他身边疾驰而过,在前边相撞倒地。崔贤找到算卦师傅,出来的竟是一位年轻女士,崔贤疑惑之前的那位老先生不在了,女士却说老人6年前就过世了。电影情节抓马古怪,却又平常得接近生活,这就是我观影中最大感触,导演的功力了得。
影片最后一幕回到了7年前,3个好友一起在茶馆喝茶,对着墙上的春宫图说笑、讲黄段子,茶馆美丽女主人过来倒茶,三个男人尴尬不已,崔贤最后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就是整部电影的调子,尴尬中突然爆出一声笑,却又那么适宜。最后这一桥段值得细细品读,另一友人说春宫图的女人像崔贤,男人像死去的挚友,虽是玩笑,但足见两人情谊深厚,点明了促使崔贤7年后仍惦记回来一睹春宫图的原因。另外,美丽的女茶室主人跟茶馆易主后的允熙十分相像,就像一个轮回,春宫图被挂上,被覆盖,又被揭开,开启另外一个故事,这就形成了精彩的回环结构。
电影里崔贤周围的女子都值得品鉴,特别喜欢豆瓣一篇短评的解读:“旅游公司的导游女是现实中大多数女人:欲望和虚荣的化身。茶室老板娘和朋友妻子是干净的情欲和想象的符号。前女友和中国妻子是日常的世俗和心灵的羁绊。一个中年男人就处在这些诱惑,责任,想象之中,无处逃遁。即便是这个当年曾做青春游的庆州,她们也都存在。”旅游光观服务中心的咨询员小姐崇拜崔贤,崔贤追求茶室女主人,逃离中国妻子。电影画面干净,欲望与暧昧、性与爱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就像茶室里突兀的春宫图。
整部电影着色朴素,米色、白色、黄色等淡色系的衣服,随性宽松,很居家很干净的那种,也与电影呈现出来的那种宁静相得益彰。淡妆的女主、古朴的茶室、安静的庆州,在镜头下不是决定的美,却另有一股风韵,雅致不油腻。影片摄影多采用定点拍摄,加上简单的人物关系,小品式的表达,知识分子的情爱关系,对白推进的剧情,巧妙的情节设置,富含意味的言行举止,人类困境的思索,这些都会让人想起洪尚秀的作品,然而细细想想却会发现区别。至少与我而言,一直对洪尚秀的作品不太有感,却对这部作品喜爱有加。也许这就是导演印记吧,就像同一道菜,有时候你甚至说不清两家店的口味差别,却能一口说出你喜欢的那个。
《庆州》是一部完完全全的韩国电影,导演却是中国的张律。之前对这位导演一无所知。看了《庆州》后对他倍感兴趣,以后估计要补他的作品了。其实张律的很多作品都参加过很多国际电影节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国内鲜有报道,原因可能是因为《重庆》当年在国内出了很大的问题,间接导致张律长期出走韩国。不太确定张律导演是否还是中国籍,张律1962年出身于吉林延边,朝鲜族,是延边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小说家,他并没有接受过有关电影的教育,但他的出道作品《11岁》受邀参加了各大电影节,而第二部作品《芒种》更是入围2005年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他也因为作品名字的特点而被称作“二字诀导演”,就像墨镜王是“四字诀导演”一样。由于是中国导演,电影《庆州》也包含了很多中国元素,比如男主崔贤是北大教授,还有片中出现的中文对白,孔子后代,丰子恺的画作,普洱茶等等,给电影带来了不一样的意境。
《庆州》一开始就抛给观众几个疑问:崔贤为什么去庆州,那幅春宫图到底什么样,那座石桥到底有没有,那流水声是幻听么。带着这些疑问,还有润物细无声式的解答,从头到尾,有素养的影迷会觉得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津津有味、妙趣横生。《庆州》是我今年观影目前为止韩影最佳,是难得的不功利也不暴发户的一部韩影。相比于其他越来越流水线的韩国商业电影或者越来越模式化的煽情电影,这种保留了导演作者性的电影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

 3 ) 附一篇导演张律专访,如果不做做白日梦怎么在这个让人窒息的世上生存

先说点个人感受,如其他影评所说,本片确实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但看完后还是没办法搞明白整个故事,因为有不少似乎幻想的部分,虚实相间,让人能猜想出很多可能性但无法确定。。。

看了采访,原来与好友在庆州茶馆喝茶,有一幅春画,7年后参加好友葬礼,故地重游庆州,去茶馆寻访春画,是导演自己真实经历!酒、茶、墓地、春画混搭的意境就是本片的基调。从这个出发点,导演可能就不想把整个故事真相交给观众,就是在一些故事的片段里体会一种禅意。“白日梦”是导演的关注点,最近他的兴趣就在梦与现实之间,他去年另一个纪录片《风景》里,也问采访对象他们在韩国做过最奇怪的梦是什么。。。

为何参加好友葬礼主角这么想寻找春画寻找白桥流水声。春画上男女像主角和死去的好友。主角最后找到白桥,走到河边,那个河边多像春画里的地点。。。不由得让人对基情浮想联翩。。现在看来,恐怕真没有什么隐藏的秘密。。影片里导演估计就是单纯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爱,而不仅仅是爱情。。

另外说个好消息,第15届釜山电影评论家协会奖(简称釜山影评奖)于11月27日公布了获奖名单。张律凭借其执导的韩国故事片《庆州》和纪录片《风景》成为本届大奖获得者。

以下为采访,来自朝鲜日报 http://cnnews.chosun.com/client/news/viw.asp?cate=C04&mcate=M1003&nNewsNumb=20140917112&nidx=17113

艰难世道的“白日梦”哲学 专访导演张律

庆州是初、高中生前往济州岛时途经的郊游地,也是经常推荐给外国游客的旅游城市。中国朝鲜族导演张律(见图)就这样去了庆州。张律1995年第一次来到韩国时,两位住在大邱的朋友说“既然来到乡下就到处看看吧”,然后带他去了佛国寺和石窟庵。他们白天在茶馆里欣赏挂在墙上的春画,晚上在古墓附近喝米酒。春画上写着“喝一杯吧”。

“在中国,人们都回避墓地,不能和日常生活混为一谈。喝茶是为了让内心平静,但茶馆里却有春画。墓地和酒、茶馆和春画搭配在一起的地方世界上仅此一处。虽然过去很久,但还是经常想起庆州。”

7年后,曾一起去过庆州的一位朋友去世。葬礼结束后,张律再次前往庆州。茶馆已经换了主人,春画也消失不见。张律犹豫了一会儿后向女主人问道:“春画哪去了?”张律新片《庆州》的构思(12日上映)由此诞生。

北京大学教授崔贤(朴海日饰)参加朋友的葬礼后来到7年前曾和故人一起去过的庆州茶馆。他向漂亮的茶馆主人孔允熙(申敏儿饰)问起春画的去向后被当成变态,但他们两人很快便互生好感。崔贤跟着孔允熙去喝酒时认识了研究北韩学的朴教授(白贤镇饰)、花卉专家姜先生(柳承莞饰)和喜欢孔允熙的刑警永民(金泰勋饰)。朴教授拜托崔贤在北京大学为其谋个一官半职,姜先生在酒桌上用卫生纸做了花朵。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因为有这两个人物的短暂存在而增色不少。

白贤镇是歌手、画家,柳承莞是动作片导演。张律说:“我脑海里没有专业演员的概念。白贤镇和世故的人、柳承莞和女性化人物形象都相距甚远。所以我想挖掘他们的另一面。”对于助理导演等身边人的反对,张律说:“要相信艺术家。”他还说:“当时说这话只是为了摆脱危机,没想到说中了。白贤镇和柳承莞发挥了让专业演员叹为观止的高超演技。”

张律是出生在中国吉林省延边的朝鲜族第三代。他原来在大学教中文,同时还写小说,后来辞去工作代替妻子当起全职主妇。到了四十岁才以电影导演的身份推出处女作。2000年执导的首部短片《11岁》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此后一直制作长篇电影。张律表示:“出道前从未专门学习过电影,也没在拍摄现场工作过。”由于童年时期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所以他几乎没看过电影。他只看过《卖花姑娘》、《血海》等北韩影片,快30岁时才第一次接触美国和日本的商业影片。他说:“看电影时我会想很多,包括怎么改影像、怎么改声音。我小时候就对影像和声音非常敏感。10年后我还能想起当年在街头从我身边经过的人的面孔以及那个瞬间的天气、光线。我甚至怀疑这是一种病。把精力放在电影上以后好了很多。”

《庆州》是一部有“界线”的影片。这种界线徘徊在生与死、现实与幻想之间。在埋葬1000年前死人的古墓前,身穿校服的男女羞涩地接吻,孩子们到处乱跑。崔贤就在这样的庆州度过了两天一夜。“人们在葬礼上想到的不只是死亡和悲痛。伤心痛哭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奇怪的想法。以我为例,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灵魂出窍的状态。如果不做做白日梦怎么在这个让人窒息的世上生存。”

还有一篇英文的
http://www.hancinema.net/death-dreams-brew-in-gyeongju--69935.html

 4 ) 一点杂感

东亚人的情感表达实在是太内敛了,在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无论是男女之情、人的孤独与抽离感、还是生与死的讨论,都充满着克制、收敛,整部片子的主基调称得上平静甚至冷漠,光影也是暗的,除了最后二十分钟内故事的节奏向上了走一个陡坡,推着观众到顶层,面对一个个不堪的事实和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死亡。

崔泽这个角色自始至终都是脱离的。在中国,他脱离家庭,和妻子关系紧张;在首尔,他难以融入原来的朋友,被说“你还真是靠回忆活着的人啊”,继而决定孤身前往庆州寻找自己曾经有联结感的地方(实际上,在结尾的闪回中也能看出一种抽离,或者说一种格格不入,好像思维和情绪的节奏和别人不在一起,总是慢半拍);到了庆州,本想和老同学叙旧,却发现想要追寻的过去其实根本不是自己记忆里的样子,那些过去是错误的、不存在的,而过去中的自我自然也被消解,一根绳索又生生切断了。有意思的是,崔泽在几个场景里充当着“中国人”的角色,在导游站被小姑娘认成中国人,他自己也自然而然地讲了中文;在公园里遇见练拳的老大爷,他在旁边打了一套标准的大学生太极(看来北大的体育课也学了这个哈),这两处他连最基本的“韩国人”的身份认知都没有了,至此,不管是他曾经主动寻找情感联结的地方,还是原本应该牢固存在的固有联结,统统被斩断,他彻底处于了真空之境。

男女主的情感也是克制而内敛的。两个人被对方孤独、无措、不接纳别人也不被别人接纳的气息所吸引,却又因为这种气质没办法真正接受对方。女主角本以为男主的耳朵和她亡夫的很相似,可能也由此产生了亲切感,而真的上手摸了之后才发现完全不一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再次被切断,好不容易花了大半时间渐渐走近的一段关系又消失了,两个人重新回到自己的壳里。其实不仅他们两个,那场酒局里每个人都是单箭头,没有任何人能相互理解,当时男女主可能因为某种孤单和与世隔绝的气质相互吸引,但后来这种幻想也最终被打破。

从人与人的关系上升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这部片子用一种间接的视角探讨了东亚三国。日本游客的反省,崔泽的回避,明明是专业领域内的东西却没有给出任何正面回答,而是用完全不好笑的玩笑搪塞过去。后半部分出现的中文歌曲茉莉花,看似是跨语言的沟通,实际上妻子是因为无法通过普通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讲清楚,因此还是只能将情感寄托于音乐。茉莉花的旋律出现在单薄的清晨,像一条细线,生生地让崔和孔回到了各自的世界。中日韩三国微妙的关系和这部电影里角色间的关系类似,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打转,想要突破、想要缓和、想要建立联系,却无可奈何,最后只能自我隔离,放弃相互理解,尽力维持表面的平静。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深刻命题,是针对生与死的探讨。这个主题在电影的后半部分集中爆发,其实在开头就已经埋下伏笔。开头首先迎来旧友的死亡,然后在故事中段沉寂下去,明线变成男女主的感情。但在故事的中间,观众发现那对母女自杀了,女主的丈夫也自杀了,甚至一开始算命的老爷爷也是阿飘,曾经被看作庆州活人证明的飞车族也出了车祸。三人登上坟山的山顶,死人的空间被活人占领,活人的心绪被死人填满,女主说她想象不到在庆州看不到一处坟冢,由此可见这里的人们是如果每天在生与死的情绪间挣扎。但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东亚人的情感表达的内敛,以至于生死命题的讨论都显得有点冷漠,就在这么一种冷静而平凡的故事节奏中,用一条暗线讲述了一个如此宏大的主题。

故事的最后,崔泽看着石滩,背景里却传来了河流的声音,也许是在暗示这里曾经有水,但水已经干涸,而水代表的生命也在时间的维度上远去。人终其一生都在与死亡对抗,生命并不是线性的,生与死并非起点与终点。我们生存,其实是一直在一条海岸线附近徘徊,不踏入,却时时能看到死亡的海,孤独地面对,孤独地前行。

 5 ) 流散,死亡与性欲

7.6 流散是社会学概念,具有共同民族认同的人口群体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的迁徙。月光明亮显得星光暗淡、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没有它们的栖身之所。从北京到首尔需要多久?2个小时20分钟。崔贤教授一直带着种客人的尴尬,游走在庆州城市里,见故友也尴尬,见陌生人也尴尬。这是张律导演令我们熟悉的地方,多元化的身份认同方向,实际上却模糊不堪,完全无处归属,羁旅他处以至于故土倒像幻境一样,崔贤教授如此,孔子后人也是这样。在民族地域方面蹀躞内外只靠几个简单的动作,闻中国烟时,喝中国茶时,观光中心的前台只讲中文,茶馆老板又以为他不会日语,朝鲜大将军与之重名,这些尴尬的发生都不经意,情感已入深处。也有突兀之处,像雷声可能是朝鲜的导弹,我很喜欢纳豆,金正恩政权要再持续一百年,或唱首茉莉花。他也擅长城市边缘群体和小人物叙事,但电影中又从来不会反应出什么清晰社会结构或心理状况分析,只简略地牵涉到他们所重视的和无力企及的。沉重的顾虑在电影里不便于言说,而风格相似的洪尚秀导演在这方面显然轻率浮躁得多。浪漫之处又是它存在主义气息浓厚,疏离、荒谬,非理性的感受主导着崔贤教授的游历。故地到底存在于现实还是想象?从首尔的第一场葬礼开始,女人的眼睛像口深深的井,七年前的石桥水流不知道是不是幻听,茶馆老板也不知道是新友还是旧识,六年前去世的算命老人真真切切地在眼前出现。

电影利用这层朦胧在死亡与性欲之间建立联系,这一点在开始时并不分明,但那两座绿草覆盖半月形陵墓的视觉表意再露骨不过,白天最开始情侣在那之间接吻,夜晚他与茶点老板都躺在上面渴望进入土地——坟丘就是乳房,死去的先辈被埋葬在母体性器中,能看见的古人也在春宫图里大行房事。独属庆州的是她说,“在这座城市很难想象看不到陵墓的生活”;人与人离别后,一轮新月升上天空,天空像水一样清澈。想象中压住遗孀的手,现实里抚摸与已故丈夫相似的耳朵,点到为止的性欲就这样发泄干净。夜半独自吹熄蜡烛,又能呼应此前昌熙妻子的话,“高僧都会自行决定涅槃的日子。崔老师,您会理解的吧?”

 6 ) 闲谈

看完《庆州》,我和袁铎希望能好好聊一聊,所以就在楼下的星巴克买了两杯咖啡坐下来。

“我产生了一种感觉,城市像一个游园地一样。”我说。

“游园地,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我也有相似感受。”袁铎道。“另外,我需要指出游园地实际上是日语才有的词吗?”

“原来是这样吗,我动漫看得太多了。”我说:“不过,你不觉得‘游园地’这三个字比‘游乐场’更加贴切吗?”

游园地这三个字诚然颇有一些意味。袁铎点点头,认同了这个用词。“我猜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产生了一种想要进去探索一番的愿望。”

“是啊,那个茶馆,就很妙。每个角落有各自的乐趣,这里有一缸金鱼,那里有一箩茶叶,室内每个空间的布置都各有趣味。店主坐的那个小隔间里肯定还藏着各式各样的茶具。”我滔滔不绝地说道,“你记得厕所的门边有一个圆形的小木牌吧?”

袁铎点点头。

“说来好笑,我真想冲上去看一看,上面写的字是什么。”我笑起来,“还有箩里的茶,想凑近摸一摸。”

袁铎从口袋里掏出笔。我看到他在笔记本上潦草地记下:一个丰裕的物质世界。

接着他点了点笔尖,评论道:“就像一个真的茶馆那样。也许这就是原因。”

“什么意思?”

他放下笔,解释道:“电影里的空间形象并不罕见,为什么唯独《庆州》里的空间形象让人产生想要进到其中去的冲动?这是值得思考的。而答案就是:因为空间是完全被作为其自身而呈现出来的。”

“一个真的茶馆…”

“一个纯情境。”

我开始思考他说的话。电影里的茶馆,仿佛作为一间茶馆不能再纯粹了,绝没有一丝一毫地是其他什么东西,它多么完完全全地就是一间茶馆!袁铎说得对;然而随即我又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困惑——难道一座茶馆不该完全是一间茶馆吗?

“那么——在其他的电影里,空间形象‘一般’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没有形成一个让人想进入的场所?”

“因为那些是不纯粹的情境。”袁铎说。“那些空间形象被呈现出来的时候,是在一种主体性的观照之下的。”

“这里我能够想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形象被主体、被某个意识中心纳入其中。摄影机为了使观众进入它的‘白日梦’或是希区柯克所谓的‘窥视’视角,它总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主体那样去行动。摄影机中表现出的形象,总像是存在于某个主体的意向性结构内,呈现出与该主体的情感与经验相关的内心性。特别极端的例子的话,应该是《公民凯恩》中那种被可以夸张化的空间;或者…该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里的那些魅影城市更加极端吗?”袁铎看过的影片不多,似乎陷入了寻找例证的困境。我连忙说:“好啦,我明白你的意思。第二种情况又是什么呢?”

袁铎说:“第二种情况,则是形象承载着丰富的‘意义’。这些意义不像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一切意义那样紧紧地贴在形象的背后难以察觉;而是活跃地悬浮在空中,在那些离形象较远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形象就变成了一个被阅读的对象。我们总是将它平面地展开在桌面上,解读它。”袁铎在眼前做了一个铺平的手势,“如果这里我们指的是一个空间的形象,它自然就不再具有空间性,能使我们进入其中了。……像是《寄生虫》。”不久前我们才看过《寄生虫》,这次他倒是快速找到了合适的例子。“那幢大别墅,我们进不去,它浮在空中。它展现出它的客厅、花园、房间、楼梯、地下室。展现出的即是一切,因为它们各有各的涵义。除此之外却没有别的什么真正的‘隐藏空间’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了。”

“诚然如此。”我认同地点了点头。

“这可真是太有趣了。”我捋了捋他说的话:“所以,你是说,摄影机使观众沉浸到它模拟出来的那个主体意识中去,反而恰恰使得空间形象没有办法向观众开放、使观众进入其中?”

袁铎坚定地点了一下头,没有再解释了。

“无主的影像。”我沉吟道,“就像是一个恬淡地邀请,主体不仅能够进入其中,而且是自由自在地。”

“对极了。”

“那么,通过一段独立的思考,你得出了和《时间-影像》相同的结论,这就是德勒兹说的‘纯视听情境’,想必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现在又加深了。”

“啊。”袁铎一副才反应过来的样子。“对啊。去除现象学的意识中心,来到伯格森的质料世界…对不起,我才发现。”

我简直笑倒,“不然你是怎么想出‘纯情境’这个概念的?”

袁铎也笑了,他点点头,说:“现在,我对‘纯视听情境’的理解又加深了。”

“不过,既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已经呈现出了无主的空间,这就说明,纯情境影像只是进入游园地的一个前提。”我又说道。

袁铎立刻跟上思路:“对。至于‘游园地’这个感受具体为何如是,恐怕还是和张律所呈现的那些空间形象自身的一些特性有关。”

于是我和袁铎都捧起咖啡,陷入了对影像的回忆之中。


打破沉默的是几声冰块的碎响。

袁铎沉默地摇了摇手上的杯子,里面的咖啡已经将尽了。

“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袁铎沉吟一阵,才重新开口:“虽然记起来的东西不多,但应该足够解释一些事情了。”

他问,“你记不记得最开始的几个镜头?”

“朴海日从机场出来,在路边闻香烟,碰到那对母女,然后排队打车。”

“很好。”袁铎忽然笑起来,“你记得真清楚。我原来忘了一个镜头,现在想起来了。”

我只得无奈地挠挠头。

“这几个镜头实际上发生在一个贯通的空间里,你记得吧?”袁铎继续道。

“对。”我说,“排队打车的那里,上个镜头里的路边护栏消失了,看起来像两个空间;但实际上背景里还能远远看到机场的门庭。所以是队伍往前移了一段距离。前面一个镜头中,朴海日、小女孩、母亲是逐个出现的。一开始我们以为只有朴海日一个人,后来才发现旁边有人;结果最后才知道不仅有人,他们还排在一个队伍里。”

“你这也记得太清楚了吧!”袁铎哈哈大笑起来,“说句题外话:这几个镜头多么美妙地塑造出这位城市漫游者的性格啊,还有他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他是‘旁若无人’的。”

“对。是个怪人,还自得其乐。”袁铎说,“你看他总是道歉,但实际上毫无歉意,他太有意思了。”

“在城市中,他的眼里只有城市空间和他自己从中获得的趣味最重要!哎呀,他骑在自行车上,看到路边的什么东西,两条眉毛一抬,好有趣味的样子,真是太可爱了!”

“没错。还有坐在公园里挺直背翘起二郎腿,咳嗽一声,好气派的样子……”

结果变成了一大段题外话——我们两个人好不容易收住一轮对朴海日精彩表演的回味,袁铎这才拣回他的阐述:“总之,在第一个镜头中,是机场一个比较完整的门庭以及前面的马路,主人公是这之后才走出来的。镜头转动,路这边的人行区域和立柱才出来。接下来一个镜头,方向变化,我们又看到这个纵深继续往下一层是一个停车场空间,只不过被护栏封闭在后景。但在下一个镜头,泊车空间就解放出来了,向更深处延伸;而且刚才立柱上面的顶棚设计也展现出来了。”

“你是想说他的空间的层次很丰富么?”

袁铎觉得我说得不妥,并未认同,想了一会儿道:“应该这样说,张律对空间的层次有一种品味的过程。”

“主人公已是城市探索者,然而摄影机对城市也有其自己独立的欣赏。”

“而这二者同时又构成同一个东西。”袁铎补充道。

我点头表示理解。“嗯,这就是他电影里空间的特性了。不过,说到对空间层次的欣赏,你不觉得葬礼那场的空间更有意思吗?”

袁铎摇摇头,“那里我记得不清楚,你来说说。”

“那个举办葬礼的空间,想必是专门举办葬礼的地方吧,无论是参拜的那间屋子、两人吃饭的大堂,还是抽烟聊天的外部,空间都被分隔成许多……小单元。房屋中央的立柱和那些高得有些微妙的隔板——只是隔板的话为什么会这么高呢?你别说,这些隔板还真是给这些空旷的空间赋予了死亡气息呢——还有门和走廊,将一个景框之内的空间分出高低横竖各有错落的单元。连摆遗照那里修成龛形的墙壁都是一个空间单元。”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个概念,来形容这些单元给人的印象,就是‘间’。”我把袁铎的笔记本和笔拿过来,在角落的位置写下:间/intervalle。“怎么样,这个字很有那种味道吧?”我接着说道,“张律欣赏的这些空间,就像是一座‘间’的花园,花草(也就是间)丰茂,移步换景、错落有致……”我忽然看到袁铎盯着笔记本上的字出神,只好停下来问道:“怎么了?”

袁铎模糊不清地嗯了两声。我凑上去一瞧,见到袁铎在刚刚intervalle旁边的位置写了一个espace(空间),又在后面岔开两条短杠,后面分别接的是vide(空)和intervalle(间)。

“空间、空,和间?原来如此,这可真是值得思考,里面的各种关联很丰富呢。”

“是不是很有趣?”袁铎满意地点点头,“不过先不要在意,请继续说吧。”

“嗯。总之,在这座间的花园中,重要的不是显现的,而是未显的。因为未显的是无限的。”

“未显的?”

“是啊,那些被遮住的,尤其是半遮的‘间’,不正是我们想走进去看一看的原因吗?当然,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这是张律对景深镜头的偏好;可是我们想想《公民凯恩》里那个最著名的景深镜头,就立刻明白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在奥逊·威尔斯那里,重要的是把事件呈现在目光之中,使人们注意到、明明白白地看见。可是在张律的景深中呢?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正自在地发生着事件!因为这是一个……”

“…真正的空间……”袁铎若有所思。

“是啊,真正的空间。你一定比我更加了解花园的建造,曲径通幽,‘幽’不正是奥妙所在吗?要我说的话,张律的空间特性,是间之幽的无限性所自发产生的魅力。而人物,与之相对的,他们也完全不会不解风情地占据整个空间,而总是从一个角落浪游到另一个。那么宽敞的大堂,他们却贴着墙吃饭聊天;这之后,又慢慢地走到门外,聚在偏远的一角,用各自的方式享受他们的香烟。”

“等等,等等。”袁铎伸起手说,“我也想补充一点。你说的这种‘间之幽’和人物的关系同时也是反映在拍摄方法上的。当他们在大堂的一边吃饭的时候,镜头贴得很近,我们其实不知道大堂有那么宽敞;直到他们背后议论、暗示她是某种‘鬼魅’的那位孀妻突然出现时,整个空间的状况、那些层次丰富的间才和她一同显露出来。”

“没错。她是和空间一起突然显现的!在此之前,角落向其自身封闭。在影片中,空间的无限性和人物的无限性完全是一体的——影片里的人物总是某种‘我-他者’之间的生成。这些人平时都是和我们/主人公没什么不同的凡人,各有各的庸俗之处;然而一旦他们处在某个空间之中,就忽然变得陌生得不得了,充满妖异的魅力,好像偶经俗世的谪仙或鬼魂……”

“除了这位孀妻,还有在照片的庭院里消失的女店主。”

“对。她不喜欢拍照,就能够在照片中消失。空间成为人物无限超验力量的源头。”

袁铎满足地点点头,说,“蝉娘,你说得很好,我想我们已经大体上解决了那个游园地的问题。”他举起笔,微笑道,“我希望记录一下。”


几个一直待在店里的金中学生起身离开了,咖啡店内一下子安静下来。袁铎写字的沙沙声使我有些走神。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停下笔,道:“其实,我倒有另一个很想聊聊的话题。”

我收回神思,冲他点点头。

“虽然,空间本身的魅力在影片中是最突显出来的;但我也想聊聊时间的问题。”袁铎说,“我想,时间在暗中也极大地增添了城市空间的魅力。”

“愿闻其详?”

“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在朴海日向那个游客中心的姑娘打听石桥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袁铎微微地皱起眉,说道,“一当他询问那座七年前的石桥,尤其他还提及醉后听到的流水声,我顿时产生了强烈的预感,就是这里是一个超现实的情节——这座石桥是不存在的,那是一座古代的石桥。不过我的预感错了,在影片的结尾石桥出现了。但是,因为我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感情,它就不由自主地作为一种模糊的双重性保留了下来。所以当看到最后朴海日走进石桥下干涸的石滩,走向水草深处,我就不由地依然在想:桥下的水体是否在古代就已经干涸?七年前的他,如今四处寻找不到的情欲还像某种天才一样在他的周身盈沛,因此万物之灵都眷顾他;他醉后听到的,会不会是古代流水的幽魂的偶然造访?当然,我不是说应该是这样,只是存在一种双重性…..”

“不可思议!”我越听越惊讶,“我也有完全一样的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影片中有王陵、望月寺这样的形象,所以我们一听到石桥,就产生了一种这是某个城市历史文脉的想象……眼前出现一条古代野溪上弯弯的石拱桥,是不是?”

“一点没错,我就想到了赵州桥那样的形象。没想到最后是一个像堤坝一样的现代石桥。”提到赵州桥,袁铎有点幸福地微微笑了。“不过,说到城市文脉,还有另外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朴海日和那个穿鹅黄色裙子的学妹一起散步的那条小街。”

“便利店和算命摊的那条街,对吧?”

“对。那条小街,正可谓是时间之街呀。街的最边缘,那些前后错落的铺子或是小店,也许还有住家,它们脚前铺着的是青石板;再往前伸,石板被一层水泥压住;再往路中间,水泥被最终的柏油压住。这就是你所说的‘未显’的时间的维度。小街的无限魅力正来自时间之幽。而在这样一条街上,出现了六年前就已经去世的算命老爷爷,这真是太美了。”袁铎陶醉地摇头晃脑,“老爷爷没有神神秘秘地藏在棚子里,而是像个没事人一样大大方方地走出来。太好了。”

我被袁铎的陶醉所感染,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出话来。

“不过,这不是很真实吗?城市文脉和这些超现实要素之间的关系。”

袁铎瞧着我,示意我继续说下去。

“那些已经消失的城市文脉,在我们的想象中难道不是仍然安居在城市的某处吗?在想象中,总是有奇妙的空间来安置这些消失在时间迷宫中的场所。”

“也许是这样吧……”袁铎有些犹豫。

我瞧着他,笑着微微摇了摇头。

“就是这样的,袁铎。我给你讲讲我的经历。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作业是让我们收集南京的传说故事。我已经忘记了是哪门课布置的作业,但是我收集到的那些美丽的城市传说,直到今天也忘不了。我怎么也没料到一个城市的传说与它的空间是这样的息息相关,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些已经消失的地方:桃叶渡、青溪桥、邀笛步、百猫坊……我开始如痴如醉地想象它们。一开始,我在夫子庙那一带没头没脑地乱转,试图寻找它们,为它们的失落痛苦不已;但我很快就发现,当我闭门不出,它们却在我没日没夜的思索中复活了!有一条看不见的青溪徐徐流出,伸出一个短短的渡口,旁边紧挨着青溪桥。王徽之就站在上面,与桓伊所处的那个水榭遥相呼应,这就是邀笛步。在初中生的想象里生产出来的就是这么不合理的结构。”

袁铎笑起来。

“还有那些没有具体地名的传说,也有一个栩栩如生的地点,那个驮碑的赑屃,就在老门西那样破败民居边缘的臭水渠边。后来,甚至是城市里零星散落的文脉碎片,都被我安置在想象里。那条叫太平桥的小路,只有我注意到它名字的来源:不知路过的市民有没有发现那埋在水泥中、只剩下一边的孤零零的石栏?这就是残存的太平桥。可是只要我闭上眼睛,就能在城市的另一头听见那桥下的潺潺流水——这不是和影片里描绘的一模一样吗?”

袁铎感动地道:“超现实的要素如此充满情感地、真实地与现实经验契合在一起,《庆州》的超现实写作真是成功。并且这样看来,那个关于‘游园地’的想象,本来就拥有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形象与想象的世界不遵循时间线性的秩序,就像小径交岔的花园那样,一切未来与过去,都如此真实地处在当下的空间之中。”

讨论过于掏心掏肺,我和袁铎都几近落泪,只好暂时地沉默下来。


袁铎提起另一个话题。

“这部影片你最喜欢的是哪里?”

“你呢,你最喜欢哪里?”

“你可以先说吗?”袁铎微微一笑,“我之后告诉你。”

“唔……我最喜欢的是那个镜头吧,朴海日从响着钟声的望月寺外墙前走过去,摄影机慢慢地转到另一边,另一边是王陵。”

“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耳朵,“我觉得这个镜头最集中地体现了张律对空间的品味,哈哈。望月寺里钟声如此杳缈,他却毫不在意地走过去,仍然最忠实地去呈现整个空间的关系,我觉得他真正懂得这个空间的魅力所在。”

袁铎点了点头。“这里,我有印象,我也很喜欢。不过我嘛,你可不要嘲笑我。我最喜欢的还是影片的结尾。”

“唔,很有古典的韵味,然而却不止如此。”

“你也这样认为吗?”袁铎道,“尤其是放在整个影片中来看。”

“七年后的主人公,直到最后的水草深处,他也没有抓住他寻找的事物;然而如果内在于电影的时间中,他却成功找到了。并且与时间、空间的概念都有深刻的相关性。”袁铎淡淡地说道,“这让我很感动。”

说完感动这两个他并不经常性使用的字,我看到袁铎放松下来,也不再在笔记本上勾勾划划。大概袁铎想聊的内容结束了。我想到那三个满嘴跑火车结果陷入尴尬的人一开始并没有听到风铎的声音,而是顺着美人店主的目光向外看去——一个出神入化的瞬间即将到来。我最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一段持久的沉默。

“你的热饮早就冷了吧。”袁铎瞟了一眼我手上握着的纸杯,忽然站起身,对我说道,“来,我们去外面走一走吧。”

我抬起头,忽然之间发现之前一直被我忽视的咖啡馆的空间在我的眼前倏然展现出来。这里并不是巴黎街头常见的那种露天咖啡馆,挤挤挨挨的小圆桌中,巴黎人滔滔不绝的话语在顶棚上融汇成一片嗡响的和鸣;这里是星巴克,一间典型的连锁咖啡店,城市中充满现代性气息的“非-场所”。如果是奥热的话,就会认为这里毫无场所精神了吧?可是我却很喜欢这里,复式空间的层次遮挡了一部分的店面,因此我走进星巴克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先四处看遍每一个角落,才开始在心里思忖何处落座。店的两面都是巨大的玻璃墙,以便外面的天光落入。其中一面外是栽种有高大梧桐树的人行道,人行道外则是新街口附近川流不息的大街;另一面外则是市中心亦十分典型的窄巷,前往菜市场或便利店购物的老人偶尔缓缓经过。十分不同的风景,在这两扇窗口自然地交汇。这里大概足以构成这座城市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了,为什么之前只顾着讲话,没有注意到呢?我忽然这样想,如果是张律导演的话,应该也会喜欢这个空间的。

“真好,蝉娘。”袁铎说,“真是一部有趣的电影。”我看看他,果然他的目光也穿过那透明的景框,落在这城市自身悄然的形象之上。微微眯起双眼,像是偶然窥见它无可名状的韵味。

 短评

壁纸后藏了幅春宫图,漫画上写了首文人诗。生活的窗外是死亡的王陵,裙摆的远处是自杀的传闻。研究东亚地缘,却对北韩问题敷衍。记不起庆州的路,却犹记得那夜的流水。在虚掩的门口,是记忆不曾踏足的空间。独自吹灭蜡烛,只剩天边一轮新月。如果耳朵长得像故人,是否我们也曾拥有同样难以释怀的秘闻。

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张律是洪尚秀的背面,也是韩国电影需要的侧影,如鹤静止,言语以外的平凡魔法,大陆无福接纳他,所幸电影无疆界。

11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年度十佳候选。另一个纬度的洪尚秀,小成本电影的另一种可能,趣味大于一切,比洪尚秀克制散淡,幻想与记忆之间的白日梦,在百无聊赖之间找到有聊,男女暧昧发乎情止乎礼,没有肉体的接触反而有一种神秘美。歆慕日韩导演,能用小价钱就可以请到大明星演小成本电影,在中国你呵呵后。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很喜欢张律,这个中国朝鲜族导演拍出的韩国电影。因为他的身份,对于半岛与近邻的关系有着种种暧昧,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诠释现实和梦幻的关系。这部《庆州》也是如此。崔贤是来自于北京的韩国人,回首尔参加朋友的葬礼,看到自己给朋友拍的照片当作遗照,听到别人对友妻的评价,于是一个人重回庆州,寻找七年前的记忆。在天马冢附近,他听说了偶遇两次的母女自杀,茶馆老板娘丈夫的自杀,最后又目睹了一场车祸……死亡与记忆纠缠。身为东半球关系教授,却不愿意多说半岛关系;面对日本女人的道歉,却说喜欢吃纳豆。教政治却不喜欢政治,作为老师却又因为一副春图而念念不忘。中国妻子打来电话道歉,和他这场庆州行的真实目的一样耐人寻味,却又不解其中味。电影节奏缓慢,在平淡之下汹涌着一种力量,这就是张律。

16分钟前
  • Hangain
  • 推荐

两人看丰子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真不错,可总不如喝茶看春宫的三人行。就好像,装作纯情的模仿,远远不如洪尚秀的猥琐来得有趣。况且洪尚秀,酒后绵软之外,总有一股力道的暗流。

17分钟前
  • blueshadow
  • 还行

一夜情只是摸了一下耳朵,韩国人纯情起来丝毫不亚于日本人呀……没有许秦豪的电影那么闷,很多闪光的小细节。

20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从内容到镜头似乎都有一点洪尚秀的味道,缓慢的剧情发展,明了的人物关系,简单生硬的镜头,情节恍恍惚惚,虚虚实实,就像在打太极,看似空无一物的故事里装满了男人不死的欲望,女人渴求诉说的清肠,以及时时刻刻在身后监视着的伦理道德和各自人生甩不掉的过去。让人喘不上气。

24分钟前
  • 逆旅行人
  • 推荐

今年目前为止韩影最佳,忍住没给五星。怎么看,这电影都太洪常秀,细细想还是有区别的,至少把烧酒换成了茶啊哈哈。太多情节设置巧妙绝伦却不显抓马,比如拍全景照那段、喝酒那段、王陵那段、摸耳朵那段、撞车那段、占卜那段、春宫图那段。另外,从一开始电影就抛出几个疑问,直到最后才见真章,厉害!

2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七年后重返庆州,仿佛从世俗的规矩和按部就班中挣脱出来(从戒烟到破戒),重寻当年春宫画更印证欲望的隐秘绽放;素净雅洁的庭院生活中,也悄然酝酿着邂逅的心动。然而日常的平静皆由生死把控着,好友的自杀,擦肩陌生人的自戕,古陵墓掩埋的历史,超验意味的占卜师,作为一如既往承担张律影片里中韩日聚焦缩影的男主,心灵的疲惫与磨损显而易见,死亡在幻觉中显形。最终一切都消弭于无形,「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念念不忘朴海日 杀人回忆里的嫩手

31分钟前
  • 复合B
  • 还行

褐桌翠植,素衣清茶,骤雷惊了池中鱼,惹了美人心。墙纸糊住了情欲,指尖触碰的柔软却不似从前。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36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10分钟后就不洪尚秀了,主要讲的是汪峰离家出走的故事

40分钟前
  • LarrySugarman
  • 力荐

比不了洪尚秀 茉莉花和虚掩的门着了相;但中国导演里 审美和内功都算数得上了 惊喜

44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第一百三十分钟,算命小铺里年轻的女孩说,这里根本就没有老爷爷,他六年前就死了。电影才从一片迟滞里突然变得有意思起来,好像清茶的回甘,喝下良久,才会慢慢在舌苔上延展开来。不用和洪尚秀比了,两个人看起来风格相似其实根本不是一个路子。比起洪尚秀没正经的轻盈小品,张律电影里的情欲更凝重。

47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很有韵味,但洞察力欠缺。模模糊糊里时而抓住了风景与人世的神髓,时而是植物奶油般的素淡腻味。有一种文艺男中年啊还是太得意于自己太沉溺的感觉。

51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确实很像红尚秀,摄影和转场如出一辙,就连教授、酒桌、春宫图和男女情爱都很像,不过没有了荤段子,接连不断的尴尬场面,这片子要逊色不少。其实红尚秀的片子看似简单,接二连三的的尴尬笑果设置也挺难克隆复制的,这片子论技巧的话什么都没有,有点的是那股子儒家礼仪式的克制和韵味。★★★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一切都欲说还休。看似一切都没有发生,实际上一切都物是人非。耐看。

5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2019年3月17日-朗园ViNTAGE 虞社-林象 词语放映丨张律导演作品展映】张律导演总是在秩序中寻找一种无序的状态,形成了另一种有意识的“无意识存在”方式。不断探讨死亡的边界,整体的文学边界却模糊不定,实为庆州这个独特的空间状态在推波助澜。低饱和的影像中夹杂着个人的影像符号,突兀的对话导致突兀的观感。女主申敏儿的气质极佳,与影像气质贴合度很高。(Q&A依旧不专业,提问的问题以后准备好在说,策展的专业性仍待提高。)

1小时前
  •  
  • 还行

在孤单旅行的途中,一切未知新鲜都更让人沮丧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忽而尴尬,似远似近,忽而暧昧,若有若无。发乎情,止乎礼。不上床,更难忘。推窗便见天马冢,望月寺里一声钟。人散后,月如钩,天如水,回忆如茶不如酒,真味只是淡。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