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中国通史

记录片大陆2013

主演:内详

导演:赵良

 剧照

中国通史 剧照 NO.1中国通史 剧照 NO.2中国通史 剧照 NO.3中国通史 剧照 NO.4中国通史 剧照 NO.5中国通史 剧照 NO.6中国通史 剧照 NO.13中国通史 剧照 NO.14中国通史 剧照 NO.15中国通史 剧照 NO.16中国通史 剧照 NO.17中国通史 剧照 NO.18中国通史 剧照 NO.19中国通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20:25

详细剧情

  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 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 撰稿并邀请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 人员共同参与创作。
  为了让广大观众先行了解其面貌,并听取各 方面意见,不断提高拍摄质量,电影频道从已经 拍摄完成的作品中,选出有关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时期的7集先行播出,1月21日至27日晚8:50, 观众将分别看到《诸葛亮治蜀》、《魏晋风 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梁武帝治国》、 《魏晋佛教》、《再造统一》和《炀帝功过》。

 长篇影评

 1 ) 后知后觉历史的重要

一直对这类大型国产记录片心有抵触。

不是因为做的不好,相反我深知此乃国家作品,一定颇为权威且精良,不想看仅仅是因为个人偏见——不喜欢被煽情。

然而真正看了之后,才进一步明白钱穆老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边说的,「国人看自家历史,应带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煽情就煽情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丝毫不能为本国历史的兴衰起落,为历史英雄们的峥嵘往事有所动容的话,那又有什么底气在今天妄议爱国呢?

另外这样的纪录片,对于修正个人历史观的偏颇,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对「红颜祸水」一词又有了新的认知;再比如「对于这件事/这个现象,史学家们目前还存在争议」,是纪录片中较常听到的一句。即便是面对一国历史这么严肃的论题,尚有未能定论之处,尚需探讨或求证的必要。那我们在现实中,在网络上为赢而辩,笃定真理在手的自信到底是来自哪里呢?

还有一个感触是,越来越觉得历史的重要性,说它是必学之学科都不为过。

过去我去过一些城市,游览必看景点的时候从未想过去了解一下它的历史,由来和出处。所到之处无不走马观花,匆匆别过。那些存在了千百年的遗迹,祠堂,陵墓,雕像,碑文都没能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甚至到了后来,我会以人多为由,刻意避开那些必看的名胜和古迹。现在想想,这怎能不算做一种傲慢和无知呢。所以,当我们去异地游玩之时,若对该地的历史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就是一个空心之人,彼时之行在某种意义上也变得毫无意义。

 2 ) 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1-14集)

100集....实在太长了.....比《甄嬛传》还长.....

而且《甄嬛传》我一口气能看一个通宵,而《中国通史》真的是看超过30分钟必犯困....

虽然还是蛮精彩的。

刚开始找历史纪录片的时候,网上评价这部《中国通史》适合作为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辅材用,有助于将整个5000年历史拉通了解一遍,恩....很适合我....


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看完,先趁热写前14集的观后感吧。

其实也不是观后感,只是随手记一下自己有印象的知识点。都是很简单的历史知识,作为一个许久不曾学习的人自我记录吧。

【1】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从现在倒推5000年是华夏大地出现古猿人的时间,5000年的历史就是从那时记录开来的。

【2】

人确实是猴子变的,当人还是猴子的时候,大脑体积很小、褶皱很少,所以人还不是人,只是猴子,还是猿猴。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猴子开始需要离开树上,来到地面寻找食物。这就需要他们的两条前腿逐步承担从地上拣果子、搬开石头看有没有吃的、拨开挡路的草木等功能;而两条前腿去做这些了,后退就需要变得更发达,以便支撑整个身体。慢慢地,猴子站起来了,从猿猴变成了猿人。这个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

古猿人有元谋人、山顶洞人,元谋人在现在的云南地区,山顶洞人在现在的北京附近。

【4】

猿人不会制造食物,只能被动的等待大自然的给予,活下去很艰难,所以族群而居。后来,猿人学会了制造食物、使用工具,猿人就成了人。会使用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人和猿人的根本区别。

当人学会种粮食,不再为饿死而发愁,就会有更多的人和人的脑子解放出来,去从事制造业和手工业等,这就使得社会有了分工。

【5】

早期,众多人生活在一起,有一个首领,这时还不叫做“国”,叫“部落”。华夏大地有很多部落,例如现杭州附近生活的人,他们留下的遗迹称为“良渚文化”。那时各部落之间就已经开始由交往、或战争的寻在了。

【6】

尧、舜、禹都是早期大部落的首领,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第一个皇帝。启也是夏朝的皇帝,他是我国国君“世袭制”的开端人物。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有名的暴君。

【7】

商朝的首都是朝歌。商王汤是商朝的第一个皇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妲己是商纣王宠妃,酒池肉林用来形容商纣王的荒淫无道。

【8】

青铜器在商朝蓬勃发展,工艺发达,商朝的振国之宝是司母戊鼎。

【9】

周文王是周朝代商的奠基人,姜子牙“吊”的就是周文王。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武王的弟弟是周公旦,儿子是周成王。周成王登基初期不相信周公,后来看到周成王写得“愿代武王死去”的手书,才相信了他。

周公摄政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制:周推翻商王朝的初期,政局并不稳定,为了能够全面控制商朝广阔的疆土,周工将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分封为王,并给他们划分土地。他们享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可以征收赋税、拥有自己的军队,只需每年向周王朝进贡即可。

宗法制:通过血缘、宗族将王公贵族联系在“一棵树”上,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皇帝是树根,皇帝的儿子、兄弟向外分支;而在每一个分枝上,儿子、王爷又都是对应的“根”,爵位一律由长子继承,这就是世袭。虽然长子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十分有利于周朝初期证据的稳定。

另外,周公是“元圣”,他提出了礼乐等级制度。皇帝与诸侯国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等等,在服饰、生活用具、祭祀等方面都有严格地等级,不可僭越,这就是礼。而“乐”是“礼”的变现,礼是规矩,乐是形式。()

【10】

周幽王是周朝有名的暴君,“烽火戏诸侯”就是他为了讨好他的宠妃褒姒而假燃烽火,戏弄诸侯。

【11】

春秋时期是霸主政治,谁有能力,谁就具有被承认的霸主地位。春秋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管仲提出的。晋文公是第二个霸主。楚庄王是第三个霸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就出自楚庄王。

【1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人。孔子出生在山东尼山的一个山洞里,故起名仲尼。孔子一生仕途不顺,曾游走列国,但他的仁政、爱民的理论在充满硝烟的春秋时代并不能得到在位者的支持。58岁时,他结束了颠沛流离,回到鲁国(?)开设学堂。

【13】

战国时期也是霸主政治,但是


未完

 3 ) 笔记 -更新中

第二集 人类先祖 随感

史料翔实,电脑模拟画面生动,配以院士和专家的解说,让远古时期的历史变得可观可感。对于历史爱好者或者想获得历史科普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影片。

这一集观看过程中还是很有感触的,一方面因为自己有过科研经历,越发感叹于考古学家甘于寂寞、不畏条件艰苦和失败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是多么宝贵。另一方面,也感叹于宇宙之浩大和生命进化的神奇。人类几百万年历史发展至今、主宰世界,都是可追溯、有缘由的。不愧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物种。

其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讲到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腾出手可以利用工具的时候,旁白这么说“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是我们掌控世界的关键所在”。这句话对于今天仍然适用。想到之前吵的比较火的一个话题,机器人未来会不会取代人。我觉得机器人既然属于人类创造的使生活更便捷的工具之一,掌控权依然在人类手中。

第三集 农业起源

截至目前的考古研究认为,世界农业起源于一万两千年前的中国,水稻是人类第一种种植的农作物。

六千五百年前 河姆渡文化时期 耜耕农业

四五千年前 良渚文化时期 稻作农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

猪是人类最早大规模训化和家养的动物

五谷丰登的五谷: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和小麦

六畜兴旺的六畜:狗,猪,鸡,羊,牛和马

农业的发明与定居聚落的涌现是国家产生、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的起点。

第四集 文明起源

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凌家滩文化

红山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良渚文化

各个地域,部落的文化发展和交流共同繁荣

中华文明的最早时代呼之欲出

第五集 邦国时代

华夏集团 ko掉三苗部落

陶寺遗址 很可能为尧舜之都 后急剧衰落

石峁文化 后急剧衰落

良渚文化 距今5300-4000年 后急剧衰落

公元前2000前后 中原文化崛起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夏朝 公元前2070-1600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禹是建立者也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但因为当时没有可流传的文字或者他们的文字现代人看不懂,还原这个朝代变得比较困难,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第七集 殷商兴亡

公元前1600年 青铜文明时代

开朝之王 成汤

商朝第一位贤相 伊尹

鼎既是祭祀用的礼器,也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国灭则鼎迁。

公元前1320年 盘庚迁都 殷商时代开启

殷墟遗址是第一个有证可考的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武丁时期 其治国有方,史称武丁盛世

妻子妇好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女英雄

最后一个王 帝辛 即商纣王

在位期间逐渐远贤臣,亲小人,比干以死谏之,却被其剖心。后迁都朝歌。继续和爱妃妲己纵情享乐。

在位期间对周人怀有戒心,关押周臣姬昌七年,姬昌在关押期间研究八卦,编著了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后被释放。

姬昌被释放后,势力更加强大,姜子牙辅佐。儿子姬发继位后,进一步养精蓄锐,于公元前1046年出兵伐商,史称牧野之战。商朝惨败。纣王自焚。

至此,一个延续五百余年的朝代宣告灭亡,周朝自此开始。

第八集

以为这集要讲周代了呢😂

甲骨文字在可追溯到商代晚期,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商代畜牧业和农业已十分发达。

酒曲酿酒法出现并延续至今

商代同时也是青铜器高度发展的时期。青铜器又是礼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代表商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刻于青铜器的文字称为金文。

玉器同时也是权贵身份的象征。这一阶段的制玉工艺也进一步发展。制陶业也相当发达。

以上种种皆表明,商朝时期的中华文明已相当成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为中华文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第九集 武王克商

牧野之战前后,有些内容和前面有重复

第十集 周公摄政

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具有非凡才干和无私美德。周武王在创建周朝后两年病逝。武王深知只有周公才能治天下,想让周公继位,但周公没有答应,让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由他辅佐。其摄政七年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不仅建立了封建制,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使初建的周王朝政治稳如磐石。也开启了三千多年的礼乐文明。而摄政七年后,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对周朝和周成王一片赤胆忠心。不愧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圣人,也是几百年后出生的孔子的榜样。

第十一集 周王室的衰落

盛极而衰,历史向来如此。盛极时期,总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角色开始膨胀、腐败,为所欲为,最终失民心,失天下。周穆王如此,周幽王更如此。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都是我大中华的人,重要的是每个朝代建立的并刻入中国人基因的文明。

第十二集 春秋争霸

公元前770至446年为春秋时期

这个时期西周王室已气若游丝,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日益壮大,开始了争霸和霸主轮流当的时代。西周建立的礼制逐渐被各诸侯国僭越和抛弃,争夺霸主靠武力和战争,谁有实力谁谁就是赢家。

实力最强的春秋五霸,一种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十三集 孔子

这一集看完感觉很奇怪的一点是孔子在其身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中影响这么深远,然而在其活着的时代却过得如此落魄,周游列国十四年,竟然没有一个识货的君主。这仅仅用生不逢时就能解释的通吗?还是说这么多年他对自己的定位本来就是错的。他适合当一个老师,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但确实不适合当一个军师,不适合走仕途?

第十四集 列国变法

吴起这个人太狠了点,杀完三十几个邻里又杀了自己的妻子,看来在当时的乱世也没人追究责任

第十五集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齐楚燕秦赵魏韩

讲到军事和战争我就有点兴趣寥寥………

打仗不是靠蛮力,更多靠智慧。孙子和孙膑都是顶尖的军事家。

原来间谍也有不同工种,死间,这名字听着就很惊悚,佩服苏秦对燕昭王的忠诚。

第十六集 诸子百家

第十七集 秦国崛起

秦孝公和商鞅是秦国崛起以致最终实现统一霸业的最关键人物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商鞅变法。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为田开阡陌,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爵制改革等等。轻罪重罚,以法治国,最重要的是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以致秦国很快从一个小国蜕变成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国家机器。造就了一支无往不胜的虎狼之师。

概括来说,就是铁血政治,霹雳手段。秦孝公志向远大,商鞅有魄力有能力,君臣配合共同谱写了一首秦国由弱变强的壮丽诗篇。

第十八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赢政,一位强势的皇帝。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功大于过吧

第十九集 楚汉战争

终于明白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到这里也看明白了,战争时代要狠,和平时代要仁。该狠的时候选择仁自己就会成为对手的阶下囚。

第二十集 郡国并行

第二十一集 文景之治

第二十二集 汉武帝

看完这两集被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圈粉!一个爱民如子、宅心仁厚,一个文韬武略、功盖四方。都是及其杰出的伟人和政治家。最感动的小事分别是文帝驾崩前特地嘱咐国民丧礼简办,以及武帝晚年颁布的轮台诏全面反省自己并立即转变国策。伟人胸襟和气魄。

还有一个人必须有姓名,苏武被匈奴关押十九年愣是不投降,最后全节而归。十九年………太不容易、太伟大了!

第二十三集 两汉经学

第二十四集 昭宣中兴

汉宣帝!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乌龙闯情关的刘病已!看来电视剧剧情也并不全是凭空捏造哈哈。

宣帝的一生很传奇,没有想到在民间生活的经历后来成为宣帝刘询治理国家的最可靠素材和最坚实根基。并且没有因为地位、权力和身份的巨大转变放纵自己,成为了一代贤君,最后成为和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并列的西汉四位拥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实属难得。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流落民间的遗珠、天选之子哈哈。

第二十五集 王莽改制

最沉重的打击往往来自于内部…

第二十六集 光武中兴

额…没什么感想,看的时候有点困…

第二十七集 丝绸之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十二年,全节而归。感慨没有发达交通的古代要出趟远门可真不容易啊,一晃就是十几年。

张骞和班固,两个人就像是为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捍卫而生。

第二十八集 清议与党锢

看来看去发现政治也就那点事,好与坏,正与邪,各种流派和权力之间的角力,否极泰来,盛极而衰。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第二十九集 黄巾起义

张角,一个农民起义首领,借助道教的宗教力量和号召力在全国吸引了数十万徒众,最终引导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战争。汉王朝虽然暂时没被打败,但眼看着气数将尽,黄巾起义大地震后后各地不断爆发小规模暴乱,皇帝继续听信谗言,宦官绑架皇权,地方和中央国库空虚,东汉末年甚至到了卖官鬻爵的地步,这样一个国家想不亡都难。改朝换代的时候快到了,三国的精彩故事要开始啦。

第三十集 三国鼎立

三国故事集中在这短短的40分钟,虽是惊鸿掠影,但也能感觉到这个时期英雄辈出,金戈铁马,气壮山河,是一段很精彩的历史,这也是吸引罗贯中写出《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小说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充分体现了战争和军事绝不只关于武力对决,更是关于谋略、智慧和胆识的艺术。

ps:查了下魏蜀吴三位创业者的资料发现,孙权是最年轻的。以公元220年作为三国鼎立开始之年,这时孙权38岁,曹操65岁,并且这一年挂了……刘备59岁,2年后也挂了……而且孙权是三个人中活的最长的哈哈。这样看来孙权也算年轻有为了。

第三十一集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是个接近于完人的圣贤吧!刘备托孤后,任贤臣、平南中,著法典、兴盐铁,儒法结合。治蜀短短十一年,一改颓败气象,国富民安。纪录片总结得很好:诸葛亮集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于一身,一是忠贞: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二是大智慧:杰出的军事智慧、科技智慧和人生智慧。可惜他是在出师北伐而不得、在帐营里带着遗憾而死的。一篇《出师表》字字句句都是赤胆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最后一次出师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和承诺献身的这份精神太感人了,把我看哭了…为他生错时代感到惋惜……

第三十二集 西晋统一

几点感想:

1.感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可怜,战争频发,国家频繁易主。

2.刘备为什么生了刘禅这样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好没血性。反观诸葛一家三代为了蜀汉政权肝脑涂地、相继为国牺牲,真是令人不胜唏嘘。还有孙权后代孙皓,司马懿后代司马炎等,貌似都不具备一位贤君或者明君的品质,亡国也是早晚之事。

3.由上条引申,创业者们不能光顾自己辉煌,也要搞好后代教育才行啊!否则辛苦创下的江山,一代就给挥霍没了。

4.太平盛世好,也要居安思危。为自己处在和平年代感到幸运和感恩。

第三十三集 魏晋风度

嵇康,西晋大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一曲广陵散,道尽气节和风骨不朽。因不支持司马家族篡位夺权的做法,与当政者决裂,最终被杀

没想到他在世时影响力这么大,行刑时洛阳城万人空巷,都去为他送别,不简单

后来者比较出名的王羲之、谢安、陶渊明也大抵继承了这种嵇康或者竹林七贤的这种名士风骨。

魏晋风度最终概括为:关注广袤宇宙,追寻诗意人生,回归精神家园。ps:小知识:"魏晋风度"这四个字是后来鲁迅总结的哈哈。

第三十四集 门阀政治

这一集,感觉皇帝到了两晋时期当的都很窝囊,权力不大不小,尤其东晋,出现了士族和皇权共治天下的门阀政治局面。公元318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司马睿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一个私生子)竟然美梦成真当了皇帝,远远超过预期,这一句说的好直白哈哈。然而一山岂容二虎,士族和皇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和较量此消彼长。士族王庾桓谢几大家族先后出现,不乏野心勃勃想取代王位者。这种天下共治的局面总会被打破的。时代在等待一个真正的能力者。

虽然两晋时期政治凋敝,但却是艺术和文学十分兴盛的时期,比如这两集的嵇康,谢安,王羲之,陶渊明等人都是历史文化大名人。

每一集最后的结语都写的很好。“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十五集 梁武帝治国

南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深谋远虑、治国有方。尤其重视佛教,南朝时期寺庙盛行,梁武帝自己也身体力行,被称为皇帝菩萨。甚至晚年四次舍身同泰寺。他很长寿活到85岁。也可能因为过于年长,晚年脑力跟不上,慢慢迷信佛教,导致最终的侯景之乱:江山被抢,自己被软禁。最后因两月未进食,坐化于宫中。也算寿终正寝。Ps:小知识:之前的佛教徒是可以吃肉的。梁武帝时期颁布了和尚一律不能吃肉的诏令,从此这一禁令延续至今。

第三十六集 孝文帝改革

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后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胡汉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激烈碰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史之狱。第三代皇帝拓跋焘命令三朝老臣汉族人崔浩编撰鲜卑史,然而鲜卑贵族因不满于崔浩编撰的史书中如实记录了鲜卑族早期的不光彩历史,上疏奏章,导致崔浩一家被满门抄斩并牵连四大汉氏贵族,一共三百多人。深究原因,国史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是胡汉之间的矛盾关系。

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并开启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比如改汉姓、易汉服、说汉语、以儒家治天下等。一系列举措卓有成效,最终使鲜卑族真正融入了中原文化的血液中。

旁记:纪录片中并没有解释,孝文帝为何下这么大决心,改革得这么彻底。是因为中原文化太先进鲜卑族文化太落后了吗,无精华可取?

第三十七集 北周武帝

宇文邕,又一个厉害角色。12年屈尊在专横跋扈的宇文护霸权下,做足了表面功夫。让宇文护逐渐放下心理防备以至于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挂了。亲政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一片欣欣向荣。其中比较突出的比如灭佛教、释放奴婢杂户等解放生产力,尊三老、以儒教治天下,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系列爱民政策使得北齐人对这个后来的君主爱戴拥护有加。北方统一后北周国力空前强大,凭借周武帝的文韬武略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统一中国已属志在必得之事。“北周武帝只需要完成最后一步,他的历史功绩就能与秦皇汉武比肩。”可惜天妒英才,公元578年,36岁的周武帝英年早逝,留下了他壮志未酬的遗憾而去。也让后来者隋文帝坐收渔翁之利。“他这一生都充满了睿智,果敢和悲情”。

第三十八集 陈朝兴亡

陈霸先,和朱元璋一样白手起家从村官做到了人上人的位置,牛就一个字!取代了南梁,开创了陈朝。可惜和北周武帝一样事业未竟,当了22个月的皇帝就撒手人寰。后来者陈文帝和陈宣帝都可算治国有方。可惜好景不长。此时北周实力进一步壮大并统一了北齐,恰逢此时陈宣帝逝世后陈叔宝继。此人没有政治头脑,荒于朝政,任用小人,整日吟诗作对、一派奢靡之风,亡国作派。对于北周来说,这简直是送到手里的肉,此时不灭陈朝,更待何时。

第三十九集 魏晋佛教

鸠摩罗什 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第四十集 再造统一

先捋一下隋朝统一前的南北朝时代。

长江以北: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长江以南:南朝。

杨坚,被历史和时代选中的天选之子,在中国版图自汉朝经历三百多年的割据和战争后再一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前面还在为一代英主周武帝惋惜因为英年早逝止步于统一大业。看这集发现杨坚也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说北周的天下也是他南征北战打下来的。

不过他们家也确实依靠政治联姻获得了巨大利益。对得起他老爸杨忠为他创造的大舞台。他父亲是中级将领,父亲杨忠为他政治联姻后成为高级将领独孤家族的女婿。独孤家族一门十分强大,先后出了三位皇后并跨越北周、隋朝和唐朝三个朝代。依靠这种强强联合,他的女儿后来成为了皇后。加上他自己能力加持,宣帝和静帝年不是无能就是年幼,成为宇文邕逝世后统一天下的共主也就顺理成章。

ps:陈后主陈叔宝莫不是北周派到南朝的间谍吧,这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架势太配合隋朝的统一大业了。

第四十一集 炀帝功过

统一的隋朝:公元589-618年,经历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后就迅速被唐朝取代。

隋文帝杨坚务实英明,也为隋朝挑选了一个颇有能力的继承者杨广。杨广继位后踌躇满志,野心勃勃,一心想超越秦皇汉武功绩。他迁建东都洛阳,开凿京杭大运河,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三攻辽东,完善了三省制和科举制。在位期间,在都城洛阳或者长安呆的时间不过6年,其他时间都在巡游,并且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西巡张掖的皇帝。他有野心敢实践甚至作为一名皇帝很拼命,也确实做出了很多实绩。但他也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民本思想。他实现的这些成绩比如东都的迅速建立、京杭大运河的的开凿、三次发动的辽东战争基本上都是用千千万万的百姓的血肉性命换来的。他没有爱民思想,把他们当做工具,也势必被他的人民淹没。虽然纪录片里面对这方面着墨不多,但只言片语和几个数字就能看出杨广时代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他们都是普通人,历史不会记住他们。但他们汇聚成的力量足以让这个王朝速朽。

第四十二集 贞观之治

历朝历代人民包括这部纪录片都对李世民赞誉有加,有口皆碑。不过这一集讲的太概括了,我没能get到他具体的形象却对他亲手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耿耿于怀。

第四十三集 武则天

传奇、长寿、完整的一生。

这是天生的政治家啊。经历前一任皇帝冷落、驾崩、被贬为尼,却能从谷底翻身,牢牢抓住李治的心,从昭仪、皇后、天后、乃至李治驾崩后成为皇帝。一人女人愣是白手起家在男权社会中走到了九五至尊的最高位置。关键是她治理下的国家一派欣欣向荣。本来这人生履历已经足够丰富了,没想到在她临死之前,忽然顿悟,一切成败都是过眼烟云,并且让后人们给自己更名为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合葬。并让曾经的仇人王皇后萧淑妃相关族人恢复就业。好强的武则天在临死前变得平和通透了。这个结尾也仿佛让她的一生得到了升华,并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除了佩服还能说什么。

第四十四集 开天盛世

这一集介绍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然而并没什么感想,也没感觉到唐玄宗多厉害

第四十五集 安史之乱

历史是螺旋上升还是无数的轮回呢?越看越觉得一切一切似乎已经发生过很多遍,无数个相似的轮回。科学技术和物质世界或许日新月异,但那套人类社会之间的游戏规则并没有什么变化。唐玄宗,一个早中期励精图治的盛世帝王,其功绩居功至伟,晚年却变成了纵情享乐、怠于朝政的人,这跟南朝的陈后主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人性这么多变,而且变化得这么极端,太吊诡了。

杨玉环,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史思明。配角而已,纪录片中没有过多交代。

“盛世的到来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盛极而衰却招之即来”。

“男人把政治搞坏了,让女人来负责,这是什么逻辑”。指责那些把唐玄宗晚年政治失利和安史之乱归罪于杨玉环的人。这部纪录片观点还是很正的。

第五十八集 宋金和战

宋朝的皇帝都不太行啊。宋高宗太垃圾了。没想到岳飞死的这么屈辱。

第59集 偏南东南

议和议和,还是议和。宋孝宗宋理宗不过一颗历史的尘埃。这个朝廷都不配有文天祥这样的忠臣。

第60集 东京梦华

这一集主要讲宋朝的经济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经济最繁荣的国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详细刻画了宋朝昔日繁华。

达到经济鼎盛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常年打仗,朝廷如此懦弱无能,经济还能这么繁荣。好像没有怎么分析。

第61集 宋代新儒学

张载 (横渠四句)

周敦颐 (爱莲说)

程颐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程朱理学,知识盲区,听得一知半解啊,没文化了。

第62集 宋代文化

这一集主要讲宋词,泛泛而谈,感觉略无聊。

第63集 契丹兴起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创契丹文字,草原上建城都,改世选制为家天下的世袭制。

辽太宗 耶律德光

建立昙花一现的大辽王朝

萧太后×韩德让

澶渊之盟

大辽迎来鼎盛时期

 4 ) 非常适合当做课外辅导教材的纪录片“中国通史”

终于将100集的“中国通史”全部看完了。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断断续续、拖拖拉拉地追,甚至有种错觉自己似乎永远都看不完了,但到底还是迎来了最后一集。

很感谢央视做了这么一档历史纪录片,让我可以直观地纵览从夏朝到清朝上下5000年的历史。

千百年后作为后人的我们其实很难仅凭一个历史事件来评断某个人的对与错,某个时代的对与错,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历史更是复杂的,有太多背后的故事已为时间的尘埃所覆盖,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不应轻易评判。前人的人生与生活在岁月涤淘锤炼下熔铸成一面镜子,折射出审慎的光芒。故人书写历史,今人以史为鉴,从这反复轮回的历史中提取经验吸取教训。 在

这100集的历史纪录片中,我们看了太多王朝的更迭,也看到太多的盛衰转替。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一个人是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还是坚定不移地迎头击浪,这个选择固然有被裹挟的无可奈何,但也可以由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来决定,说到底是对人们高贵品格的一种考验与历练吧。

整部纪录片我最爱“魏晋风骨”这一集,它让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文人精神,不畏强权、不惧死亡,活着就要对得起自己的本心,即使赴死也是那般潇洒从容,风度翩翩。这种已达到顶峰的精神境界,我想,就是所谓的风骨气节吧。

其实这样的风骨气节贯穿于中国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辉煌强盛时海纳百川表现出无比开阔的胸襟,衰弱失败时也同样不曾折下背脊丧失斗志,反抗与不屈的精神从来没有消失过。无论盛衰交替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几何,这片华夏大地的活力生生不息,并至今都在为它璀璨的历史添上一笔笔厚重却斑斓的色彩。

人生匆匆数十载何其短暂,我的人生较之宏大的历史不过沧海一粟,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些微利害得失实在不必看得太重。虽然我只是个小人物,但也同样可以从历史上那些名人的故事里吸取生命的真谛,简单地活着,忠于本心,才能过得轻松纯粹快乐无愧。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这就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带给人的最大益处。

其实我还真是挺有冲动想立刻将这100集再从头看上一遍,不过更大的可能性是等我的女儿长大一些后同她一道重温这部精良之作。它非常适合作为一部历史科普片给孩子普及我们的历史,有趣有意义,还能了解很多历史知识,真正的寓教于乐,老少咸宜,亲子一起看最最好了。

 5 ) 当作科普看看

有几个教授是真的文采飞扬,气质卓群,而有几个就有点。。。

科普性的历史纪录片,看完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概念,对我这种不是专业人士又喜欢历史的人来说,算是不错的纪录片了,每一集看完后我都有很多有兴趣的point想多找些资料,会去网上找资料等,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概念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算是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的最大收获了。

虽然说看文字或者看二十四史能知道更多,但是文字太枯燥了也看不进去。在家做饭时当背景音乐听听,也是一种收获吧。

 6 ) 中国通史笔记(第21-40集)

E21文景之治:史学家班固称赞:“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埋葬轪侯利苍的2号墓陪葬远不如埋葬其子利豨的3号墓与其妻辛追的1号墓,反映了汉初至文帝主政时期的经济发展。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主政,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相国,“萧规曹随”;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沿袭了与民休息的国策,少帝刘恭少帝刘弘先后被立废;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拥立刘邦儿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仁厚,废除肉刑(缇萦救父)、轻徭(役)薄赋(税)、节俭、遗诏薄葬;汉景帝刘启则继位之初就开始修建陵墓,不过在对民策略上则延续汉文帝,也进一步完善肉刑的废除。

E22汉武帝:刘邦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之围后,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马邑(今山西朔州)之谋失败,但揭开了反击匈奴的序章;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是西汉与匈奴的三大战役;漠南之战是汉军第一次跟匈奴单于主力对战,霍去病率800轻骑追击匈奴数百里、斩敌2000余人;河西之战中霍去病一年内两次征战河西,杀、俘匈奴8万多人,西汉王朝完全占据河西走廊、打通去往西域的道路;漠北战役是西汉对匈奴作战的顶点,霍去病追杀匈奴右贤王至狼居胥山,在山上祭天(史称“封狼居胥”),又在姑衍山祭地、得胜而回,汉军全面胜利、匈奴而向西北方向远遁、“漠南无王庭”,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得到解决。面对战争带来的财政困难,汉武帝重用桑弘羊,向富商大贾征收财产税,盐铁收归官府专营;在“五争车师”后西汉彻底控制西域;苏武牧羊,在北海度过19个春秋;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诏》,变革国家政策,这也是古代帝王第一个罪己诏。

E23两汉经学:刘邦以太牢祀孔,系史料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祀孔子;儒生叔孙通制定朝拜礼仪、规范大臣言行,刘邦意识到儒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汉初各种学术流派再次兴起,儒学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汉景帝派遣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但整体上道家思想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无为而治”下诸侯王势力逐渐坐大,道学与儒学之间的争论也逐渐开始;儒家的辕固生与道家的黄生在汉景帝面前争论;儒学在汉代吸取墨家、法家等有益之处,成为经世治邦的经学;董仲舒为汉武帝提供了系统的国家治理体系《天人三策》,成为汉代经学奠基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汉代儒学家大多一辈子专攻一经,即所谓“皓首穷经”;东汉后期经学大家郑玄出现,兼治今文经与古文经,避免了对今文经的过度神化。

E24昭宣政治:(1)汉武帝晚年。酷吏江充捏造“巫蛊之祸”,太子刘据逃亡后自杀;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被俘;国内经济凋敝;汉武帝最后岁月将《轮台诏》作为治国新纲领。(2)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将《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弟弟);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拜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拜上官桀为左将军、拜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四人共同辅政;对国家垄断的工商业是否要适度放松,霍光与桑弘羊产生争执,霍光从全国召集贤良60余人在京都与官员讨论治国之策,史称“盐铁会议”,成为中国古代一场知名的辩论赛,随后酒不再由国家专营,这场会议也埋下了霍光与桑弘羊决裂的隐患;后桑弘羊、上官桀等人勾结燕王刘旦谋反,事败后被杀。汉昭帝为昭宣中兴打下良好基础。(3)废帝刘贺。汉昭帝年仅21便猝然去世,其膝下无子,霍光等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其在位仅27天就被废为海昏侯(4)汉宣帝刘询。霍光在民间找到废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立为汉宣帝;霍光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霍光死后,霍家以谋反罪被灭族;汉宣帝统治25年,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治清明、重视教化,汉朝呈现勃勃生机;汉宣帝刘询也与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成为西汉仅有的4个有庙号的皇帝。

E25王莽改制:王莽出身煊赫,但贤能恭谦;在任黄门侍郎期间结识刘歆;二人致力于复兴古文经(未立于官学的经书);王莽在民间和朝堂都深受爱戴,被封新都侯、38岁出任大司马。汉成帝刘骜死后,汉哀帝刘欣即位;丁、傅外戚掌权,王家受打击,王莽被免职。汉哀帝死后,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马,迎汉平帝刘衎即位;刘歆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事人。汉平帝死后,王莽扶持刘婴即位,并禅让给自己,始建新朝。王莽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他恢复《周礼》、进行官制改革;推行王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禁止奴婢买卖;缓解人口压力,向青海湖附近移民;为转移国内矛盾尖锐,征伐四夷。但最终他的改革没有成功,王莽死于农民起义

E26光武中兴:刘秀与兄长刘縯起兵于南阳,号称“舂陵军”,与南方绿林军形成联军;在昆阳之战中,刘秀作为策划者与组织者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队;更始帝刘玄建都宛城引起联军内部争议,刘縯被杀,刘秀忍辱负重;更始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刘秀持节治理河北地区,授大司马、封萧王;刘秀娶郭圣通为妻、联合豪强,攻入邯郸、打败王朗、独占河北;利用赤眉军更始军反目,逐渐统一全国4/5的地区;此时全国只剩下三股割据势力:占据西北的窦融、占据巴蜀的公孙述、占据陇西的隗嚣“窦融归汉”,光武帝先后灭掉隗嚣与公孙述(成语“得陇望蜀”的由来)。光武帝刘秀退功臣进文吏;用酷吏保持吏治清明;度田,增加国家对土地税收的控制权。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得到了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与推崇。

E27丝绸之路:张骞“凿空”西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东汉之初西域混乱,“投笔从戎”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汉桓帝时,大秦(罗马帝国)使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访汉朝。

E28清议与党锢:汉朝后期由于外戚专权,皇帝多年幼;No.8汉顺帝刘保妻兄大将军梁冀专权,先后立No.9汉冲帝刘炳、No.10汉质帝刘缵、No.11汉桓帝刘志为帝;汉桓帝成年后借助宦官势力铲除梁冀,单超等五宦官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即史书中的“五侯”。宦官专权,太学生地方儒生的仕进之路被堵塞。桓帝灵帝时期的童谣说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清流派士大夫太学生领袖联合起来,针砭时弊、抨击权贵、品评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史称“清议”。士大夫领袖李膺范滂张俭等博学刚正,针对宦官势力接连展开打击;李膺无视汉桓帝特赦令处死罪犯,引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太尉陈藩、国丈窦武说情上书,李膺等幸免于难,但禁锢终身不得为官。两年后,汉桓帝去世、年仅13岁的No.11汉灵帝刘宏即位,外戚与清流结成同盟铲除宦官,计划泄露后宦官集团提前动手,窦武、陈藩均身亡,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一众清流领袖也未能幸免。

E29黄巾起义: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流民出现,社会风险加剧(西汉末期的赤眉军就是流民);号称“大贤良师”张角用符水治瘟疫,在群众中建立威信;以道家经典《太平经》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创制《太平道乐》供信徒朗诵;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与二弟张宝“地公将军”)、三弟张梁“人公将军”)发动黄巾大起义;这也是农民战争和宗教的首次结合,起义军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平叛有功的皇甫嵩卢植遭遇宦官陷害,汉灵帝深陷卖官鬻爵不能自拔,曹操等则借机收编了黄巾军的一部分参与力量,曹操有了自己的发家基础“青州兵”;为平息黄巾军的余波,汉灵帝让地方发展势力,也助推了东汉后期强大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E30三国鼎立: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去世,少帝刘辩即位,朝政把持在何皇后大将军何进之手。为对付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何进令董卓带凉州兵进京,宦官提前动手杀了何进;董卓进洛阳之乱揭开三国时代的序幕;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结成同盟,出身“四世三公”袁绍任盟主,此时刘备还依附于公孙瓒;在这场战争中孙坚战吕布、斩华雄、名声大起,但在征讨荆州刘表时去世,江东之主经孙策传给孙权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曹操袁绍在官渡决战,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刘备投奔刘表,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提出了闻名千古的《隆中对》,七年前鲁肃则为孙权提出了《江东对》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关羽攻打襄阳期间、孙吴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汉献帝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同年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夷陵之战蜀汉战败,刘备退至白帝城三国鼎立的格局最后定型。

E31诸葛亮治蜀:蜀汉尚书邓芝诸葛亮委派前往建康,与东吴结盟,孙权遂与曹魏断绝藩属关系;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汉陷入两难状态,诸葛亮派使臣祝贺孙权称帝;外部环境稳定后,诸葛亮着力解决南中叛乱;南部少数民族即今天的佤族,诸葛亮七擒七纵叛军首领孟获;军事征服只是“南抚夷越”的前提,诸葛亮派官员到南中指导耕种、养蚕造丝、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诸葛亮在普洱被奉为“茶祖”);对内发掘人才,张裔、蒋琬等人才被起用;完善法律体系,制定《蜀科》并严格执行,挥泪斩马谡;但法律的执行建立在教化基础上,儒法结合;总体上“教化为先,法治为后;执法严明,公正守信”;诸葛亮还加强经济治理,设置“堰官”维护都江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井盐技术与生产,大力改进推广火井(天然气井)煮盐盐税成为重要财政收入;重用蒲元炼铁,先进甲胄、武器、软猬甲层出不穷;设置“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蜀锦远销至中东和欧洲地区;工匠们集中生产住宿的地方叫“锦里”、衙门在的地方叫“锦官城”,这两个称呼如今也成为成都的别称;诸葛亮五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朝历代的人臣典范

E32西晋统一:(1)司马氏掌权曹魏。魏明帝曹叡临终时,托孤太子曹芳曹爽司马懿;司马懿受到曹爽排挤,交出兵权后称病在家;后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至高平陵祭陵期间,起兵政变控制京都洛阳,曹魏军政权力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废曹芳、改立14岁的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掌管朝政,曹髦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为千古名言。(2)西晋再造统一。蜀汉后主刘禅宠幸宦官黄皓、纵容其干政弄权;魏国伐蜀,钟会久攻剑门关不下;老将邓艾上计司马昭,绕道后方、“奇袭江油”雄战绵竹关诸葛瞻父子战死,后主刘禅投降、奔赴洛阳成为安乐公。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承晋王、逼迫小皇帝曹奂禅位、称晋武帝;十四年后攻吴国,吴帝孙皓投降;西晋再造统一、“太康盛世”出现。(3)西晋迅速衰落。随着国家富庶,西晋的奢靡之风清谈之风逐渐兴起;晋武帝的“羊车”成千古笑柄;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成为皇后贾南风的傀儡;赵王司马伦起兵入京杀死贾南风,拉开八王之乱的序幕;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发动混乱,史称“五胡乱华”;匈奴贵族刘渊建立前赵,先后攻破洛阳与长安,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先后向刘聪(刘渊之子)投降,西晋王朝仅37年即亡。自此,中华大地迎来了长达300多年的大分裂,中华民族文化中心南迁,直到隋王朝的出现才再度统一。

E33魏晋风度:曹魏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名士《老子》、《庄子》、《周易》为文献骨架,结合儒、道开创玄学,思考宇宙、人生与社会的本源;名士们一起研究玄理则被称为“清谈”。为了躲避政治风险,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最有名的便是被称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建安七子”阮瑀之子)、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他们常在云台山的竹林下饮酒畅谈,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玄学的出现推动了中国人思维水平的提高,嵇康与钟会钟繇之子)“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交锋被后人津津乐道。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山涛引荐他担任吏部郎时,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权贵集团彻底决裂,最终被杀。西晋灭亡后,司马家族带着众多士族来到建康,建立东晋;东晋的清谈有所跑偏,成了历史闻名的“空谈误国”,但也涌现出了众多名士,“书圣”王羲之“风流宰相”谢安“误入桃花源”的陶渊明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E34门阀政治:(1)司马睿南下。晋惠帝司马衷去世后,掌权的太傅司马越拥立晋怀帝司马炽,同时派遣琅琊王司马睿南下经营江南,为西晋王朝建立后方基地;北方世家大族领袖王导帮助司马睿在南方树立威望;当时士族门阀盛行联姻,太尉郗鉴派人去王导家挑选女婿时,发生了王羲之(王导堂侄)“东床快婿”的故事;当时南北方世家大族矛盾冲突严重,王导采取“侨州郡县制度”安置北方侨民,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州郡县地方政府,多对原州郡冠以“南”字,100多年时间里南渡人口近百万(2)东晋建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没有急于称帝;王导说服堂兄王敦共同支持司马睿晋元帝,拉开东晋历史帷幕;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形成一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政治模式“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模式,随后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对抗贯穿了整个东晋时代;晋元帝司马睿任用亲信刁协刘隗削弱士族势力,王敦起兵,刁协被杀、刘隗逃到北方;No.2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王敦再次起兵,王导这次不再支持他;王氏、庾氏、桓氏、谢氏家族是东晋时期的四大世家大族;东晋中期,桓氏家族桓温想夺取帝位,试图通过北伐建立威信;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桓温废掉No.7晋废帝司马奕,另立No.8晋简文帝司马昱;皇权岌岌可危时,谢氏家族谢安挺身而出;他机敏睿智、调侃郗超“幕后之宾”;在桓温要求No.9晋孝武帝司马曜给他“加九锡”时,谢安一直令人修改诏书,直至桓温去世。(3)门阀政治的衰落。前秦苻坚出动百万军队进攻东晋,号称“投鞭断流”谢石(谢安弟弟)、谢玄(谢安侄子)前线指挥、谢安坐镇建康;淝水之战的胜利成为贵族政治最后的挽歌;No.10晋安帝司马德宗即位后,荆州刺史桓玄桓温庶子)攻入建康,逼迫他退位,自立为帝、史称“桓楚”;后北府军谢安建立)领袖刘裕打败桓玄,迎回司马德宗,后又逼迫No.11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寒族开始冲击士族统治,标志着门阀政治正式结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E35梁武帝治国:(1)“金刀利刃齐刈之”。南齐皇帝萧宝卷亲信宦官、肆意杀戮功臣、雍州刺史萧衍的哥哥即被杀;萧衍以静制动、“伐竹沉木”,萧宝卷派人进攻时,当初的沉木化为3000艘战船;萧衍攻入建康、杀掉萧宝卷、改立其弟萧宝融齐和帝、后逼迫其禅位、改国号为“梁”,史称“萧梁”“南梁”(2)梁武帝的“佛”与“儒”。梁武帝萧衍崇尚佛教,以自己父母名义修建寺庙,以父之名修建大爱敬寺、以母之名修建大智度寺;佛前颁布诏令定佛教为国教;对佛教戒律进行规范,“建康教团”完成“在家受菩萨戒”;南朝佛教兴盛,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还重振儒学,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成立供皇太子、宗室、王侯学习的“国子学”,传授儒家经典;确定礼的权威,“吉凶军宾嘉”五礼制度成熟;梁武帝本人勤勉、节俭、素食、受菩萨戒,被称为“皇帝菩萨”(3)文化与对外交流。文质彬彬的萧梁朝被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誉为“阴雨连绵的南北朝时期犹如乍晴的朗朗天空”《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一说作于陈朝)、《文心雕龙》、《诗品》等千古之作均出现于这一时期;外国僧侣频频来华,来自南天竺的菩提达摩便和梁武帝有过一席交谈,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4)晚年的梁武帝。为自己修建同泰寺,建成之后4次舍身寺庙,成为一个佞佛的皇帝;最后一次被赎回后,同泰寺被大火焚毁,几经变迁后是成为今天南京的鸡鸣寺;接受了北方魏人侯景的投靠、贸然和东魏交战后兵败;随后爆发了“侯景之乱”,侯景攻入建康、包围台城;公元549年梁武帝坐化、终年86岁;公元557年江南寒人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史称“南陈”“南朝陈”

E36孝文帝改革:(1)鲜卑人的发迹。鲜卑部族发源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嘎仙洞,后迁移至内蒙古呼伦湖一带、逐水草而居;前秦轰然倒塌后,鲜卑部族在北方建立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稳固政权——北魏(2)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北魏政权建立初期,延续了十六国时期“胡汉分治”的传统;但随着胡风汉俗的相互杂糅,民族冲突日益严重;化解胡汉矛盾成为历代北魏皇帝/鲜卑部族首领的重要任务;No.3拓跋焘即位后,修建文庙、祭拜孔子、让鲜卑和汉族贵族子女学习儒家经典;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但随后发生的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又大大加剧了胡汉冲突;三朝元老崔浩在记录鲜卑部族早期历史时秉笔直书、招致鲜卑贵族不满,最终被满门抄斩;拓跋焘死后,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3)孝文帝改革。No.6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开展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太和改制”;恢复实行百官俸禄制、实行“均田令”将无主荒地授给农民、采用“三长制”(五家为一邻长、五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管理农业人口、修建明堂,北魏进入“太和盛世”(4)孝文帝迁都。孝文帝提出要攻打南齐、一统天下,其实是为了将都城迁到中原腹地洛阳;随后开始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汉语定为官方语言,一直讲鲜卑语的皇后被贬为庶民,在瑶光寺里终老一生;颁发汉式冠服,不准大臣们在公众场合着鲜卑服装;鲜卑族姓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孝文帝改称元宏;到山东曲阜拜访孔子;将迁到洛阳的鲜卑大臣籍贯改为洛阳,不允许再回平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为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E37北周武帝:(1)北魏分裂。公元523年,镇守北部边疆的鲜卑族人因地位下降而不满,爆发了“六镇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北魏政权。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元修,不满权臣高欢专政,投奔关中的宇文泰,迁都长安;权臣高欢则在洛阳另立元善见魏孝静帝;至此北魏分裂为“西魏”与“东魏”,南北朝呈现新局面。(2)改朝换代。西魏的实力起初较弱,但宇文泰注重胡汉融合、较好地解决了民族矛盾,东魏则严重依赖鲜卑族人忽视汉人。公元550年,魏孝静帝禅位与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公元556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辅佐下登基,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宇文护专权跋扈,杀掉宇文觉后另立宇文毓,后又杀掉宇文毓另立宇文邕(2)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一直对宇文护虚与委蛇,允许其在封国建立皇祖别庙;在宇文护从封国进京拜谒叱奴皇太后时,用计谋将其诛杀。宇文邕尊儒重教,尊四朝元老于谨“三老”,询问国政;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疏通扩建龙首渠。宇文邕还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67年开始,两次全国性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形成了儒家、道教、佛教的先后排序;随后全面禁止佛教、道教的传播,强迫300万僧尼还俗,废除寺院4万多座。宇文邕还加强军队建设,他第一次御驾亲征北齐失败,但公元577年他第二次御驾亲征取得了胜利统一中国北方。当时的北齐儒家学者熊安生在北周军队进城之后很淡定,因为尊儒重教的君主不会大肆杀戮。公元578年宇文邕北伐突厥,因身体不适被迫返回京城,年仅36岁即病逝。仅仅三年后,

E38陈朝兴亡:(1)陈霸先横空出世。陈霸先(公元503-559年),出身寒微,深受新喻侯萧映的器重;后随萧映来到广东,成为一名军队武官;在“侯景之乱”中赶赴建康救援,成为湘东王萧绎门下,和士族出身的王僧辩成为萧绎的左膀右臂;后萧绎在江陵即位,史称“梁元帝”;但由于出身寒门,陈霸先不如王僧辩受器重。“侯景之乱”期间,北齐和西魏趁机夺取了萧梁大量领土;在西魏攻陷江陵前,梁元帝萧绎江陵(今荆州)的十四万藏书毁于一旦,史称“江陵焚书”;陈霸先与王僧辩迎梁元帝第9子萧方智至建康称帝,后王僧辩兵败北齐,在建康立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渊明为帝;公元555年陈霸先偷袭建康,杀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随后击溃了北齐的挥师南下,最后一战犒劳士兵时产生了南京有名的“荷叶饭”;公元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为陈武帝,改国号“陈”,史称“南陈”或“南朝陈”。(2)励精图治。陈武帝陈霸先即位,标志着寒族的全面上位;陈武帝作风朴实、为政宽简、民力恢复,但仅仅即位两年就去世;其侄陈文帝陈蒨即位,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开始强盛,促成“天嘉之治”;并与北周交好,迎回了弟弟陈顼;公元567年,陈顼陈蒨之子陈伯宗废为“临海王”,自立为陈宣帝;他恢复国力、开疆拓土,但在第二次北伐时大败。(3)陈朝灭亡。公元582年,陈顼的儿子陈叔宝即位,也即“陈后主”,他政治昏庸、导致陈朝文武臣解体;大兴土木,奢侈腐化;沉湎文学,《玉树后庭花》成为千古闻名的亡国之音;他所宠幸的“十狎客”不尊礼节、行事放肆、破坏朝纲;他的宠妃张丽华编写、宠臣徐陵作序的《玉台新咏》(一说作于南梁)专注男女艳歌、令人慨叹“东南妩媚、雌了男儿”;公元588年隋朝对陈发动全线进攻,仅一年时间陈朝便城破国亡,陈后主贪苟且、失威严,带着两个宠妃匆忙躲入今天南京鸡鸣寺“胭脂井”中,成为千古笑柄。

E39魏晋佛教:(1)西行求经。东汉汉明帝刘庄(刘秀第4子)从西域请来天竺高僧,兴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朱士行在白马寺受戒出家,成为中国第一个僧人;公元260年,朱士行西出玉门关,前往西域于阗寻找梵本佛经,亲手抄写了《大品般若经》,并派遣弟子送回洛阳。公元399年东晋法显成为第一位到达天竺的僧人,他取回多部梵本佛经。(2)翻译经文。三国时期的名僧康僧会精通梵语,遍览佛法儒经典,对部分梵本佛经进行了翻译。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前往西域龟兹国讨要高僧鸠摩罗什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很快就土崩瓦解;吕光返回途中在凉州自立为王;鸠摩罗什因此在凉州滞留17年;后秦灭吕氏政权后,后秦之主姚兴对其给予极高礼遇,鸠摩罗什在洛阳的译经场近10年,留下《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35部汉译佛经。(3)佛教传播。西晋灭亡后,高僧佛图澄没有南下,而是选择了投奔后赵石勒道安相貌丑陋、种地修行,只有佛图澄愿意收他为徒,但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公元348年,117岁的佛图澄圆寂;他的弟子道安成为佛门新领袖,道安主导制定僧尼规范;规范佛门姓氏为“释”;战乱中散尽门徒,只身投奔前秦苻坚;最后离开道安的弟子钻进庐山,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慧远净土宗是中国佛教最有影响力的宗派,江西省庐山东林寺是其祖庭,东晋权臣桓玄曾在此与慧远当面讨论佛法,后“沙门不敬王者”成为定制。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远不止是作为宗教,其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构成的一部分

E40再造统一:(1)六镇起义。为了拱卫边疆,北魏时设立北方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公元524年爆发“六镇大起义”,混战之后,怀朔镇的高欢武川镇的宇文泰脱颖而出,北魏随后分裂东魏与西魏(2)杨坚家族。杨坚家族世代在武川镇为将,杨坚父亲杨忠宇文泰手下的重要将领,被封为“随国公”;宇文泰通过“府兵制”,凝聚地方武装、加强军事力量,西魏有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杨忠便是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与尼姑智仙一起长大、成年后跟随父亲征战,受到独孤家族赏识,迎娶了大柱国独孤信的第7个女儿(独孤家族是鲜卑贵族,独孤信长女嫁给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嫁给大柱国李虎的儿子李昞、并生下唐高祖李渊,七女嫁给杨坚、后成为隋朝的文献皇后;独孤家族一门三皇后);杨坚进入关陇集团的核心。(3)建立隋朝。公元577年,北周战胜北齐统一中国北方;36岁的杨坚被晋升为上柱国;杨坚13岁的大女儿杨丽华北周武帝选为太子妃,次年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周宣帝宇文赟即位,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晋升为大司马;公元580年周宣帝暴病身亡,留下年幼的周静帝宇文衍隋王杨坚掌权;杨坚历时四个月平定“三总管之乱”,将鲜卑姓氏“普六茹氏”改回汉姓“杨”;公元581年,杨坚从外孙手中得到皇位。(4)再造统一。长孙晟献策,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应对突厥,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臣服隋朝虢州刺史崔仲方献计,在长江上游打造战船、将长江下游作为主攻方向,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唐代诗人杜牧有云:“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杨坚建立的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短评

最为关键的南北朝与五代十国这两个乱世完全避重就轻,所以不能给高分。

7分钟前
  • Mamacita117
  • 还行

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轨道上各自奔跑,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交锋,或者是在公元1644年,或者是在公元1840年,也可能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天。

11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与其封几个小众艺人,不如多在寒暑期档少放些脑残剧,多放些这样的记录片给大家洗脑好吧?我朝官员的脑子都去泡药酒了吗?[白眼]

1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看完100集后恍如隔世

18分钟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很良心了,基本算通俗易懂,虽然并不是100集都看了

21分钟前
  • 无聊
  • 力荐

打开电视机,也就这样的节目能让我停留下了

24分钟前
  • 李每
  • 推荐

文案神似中考范文。

25分钟前
  • Louise
  • 推荐

中国24史 多少的人物传记 可以拍多少的电影和电视剧。可惜近些年拍的越来越少。

27分钟前
  • 夜空中闪亮的星
  • 力荐

每日锁定CCTV6。总比看杨洋们的偶像剧多点营养。

32分钟前
  • xialeng
  • 力荐

太好了,良心纪录片!应该好好出产这样的片子!

33分钟前
  • keke
  • 力荐

史观和角度夹带私货

35分钟前
  • CorleoneDuncan
  • 推荐

央视这个质量实在讲不过去

38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较差

看到22集,不打算继续了。太墨迹,废话多信息量少,本想每天看一集带着复习复习中国古代史的,现在看来还不如直接看书来的快。

42分钟前
  • 沸海鲸歌
  • 还行

前面的没啥兴趣,从夏王朝开始越来越好看【推荐大家来b站看啊,增加弹幕】

47分钟前
  • 勃立二象性
  • 力荐

中国考古界有两股神秘的力量:1、正在耕地的农名 2、正在施工的某施工队

50分钟前
  • 万能雪梨大王
  • 力荐

要是我小时候能有这种片子看就好了

52分钟前
  • 盛妍
  • 力荐

投入那么多,历时那么长的大型纪录片,居然并没有预期那么好。一集一集的内容和描述老是重复还有自相矛盾,而且有些东西略带主管,怎么跟历史书上一样就喜欢下定论呢,不能好好的偏重于陈述事实吗?

56分钟前
  • 豆瓣喵
  • 力荐

官方纪录片总算不再像资治通鉴一样只关注政治与军事了,经济、文化、甚至建筑、艺术的比例明显增加,汉以前的部分最新考古资料利用的也不少,有进步。

5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麻烦那些骂的能看完再说话吗?这部纪录片基本按照“军事,文化,政治,经济”把中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一一阐述,文案绝妙,节奏稳妥,解说语气跌宕起伏,看着很有感觉,干货很多,评论也较为中肯,很难得的优秀纪录片

1小时前
  • 力荐

题目太大,100集也只能泛泛的讲,很多点都没有涉及到,但作为一个科普节目,做到了该有的水平,非常适合入门级历史爱好者来学习。

1小时前
  • 三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