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一句顶一万句

剧情片内地2016

主演:毛孩,李倩,刘蓓,范伟,孙茜,

导演:刘雨霖,

 剧照

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1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2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3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4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5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6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13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14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15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16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17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18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19一句顶一万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8:59

详细剧情

他怀疑老婆劈腿,他开始跟踪她。掌握证据后,他拿起了刀子。左思右想,他又放下刀,开始“借刀杀人”。该片上演了一顶绿帽子下的史诗。

 长篇影评

 1 ) 哪一句能顶一万句?

       作为李健的粉丝,首先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李健写的宣传曲,第一次听到《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惊艳,觉得跟李健以前的每一首歌都很像,然后看到电影的原作和编剧都是刘震云,出于对手机和温故一九四二的认可,决定找原作来看。于是我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冒雨去新华书店花四十多块钱买了一本典藏版的《一句顶一万句》,序言里面说这是刘震云最成熟的作品,然后我花了一个周日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在读回延津记的最后几章的时候再听《一句顶一万句》,我开始明白李健一定是读完了这本书才写了这首歌,觉得那句“这一生似乎无从选择所以要找人说苦与乐”写的无比贴切。杨百顺的一生无从选择,于是费尽一生去找人说,牛爱国的一生也无从选择,所以要找人说。但同时我觉得李健其实并没有读懂这本书,因为孤独的终点并不是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能“说的着”的人,而是明白生活的意义不是倾诉,孤独是常态,接受孤独并心怀希望为之努力才是良药。

        读完原著其实我依旧没有明白这能顶一万句的一句到底是什么,小说最后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电影显然也把这句话当做了解答。当然电影的编剧是刘震云本人,那么不管我接不接受,这句话应该就是这一句了。
       在我看来,杨百顺的一生从来没有过以前,也没有过以后,只有生活所迫无从选择,他是一个完全活在当下的人。小说的最后牛爱国找到了杨百顺留下的那张图纸,看到了神父留下的那句“恶魔的私语”和杨百顺的那句“我不杀人,就去放火”。牛爱国的反应是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只是觉得“这种狠的心情,自己也曾经有过。”
       我其实更愿意把这句“恶魔的私语”和“我不杀人,就去放火”当做答案。这句话让牛爱国明白这种孤独一生的感觉和压抑到极致的感觉不止他一个人有,这种压抑到扭曲、善与恶的一念之间也不止他一个人经历过。

       回到电影,虽然原著即给人一种为了突出主题而强行“没话说”的感觉,但起码作为一种文学表达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可以把它当做一种戏剧性的夸张手法来看。但到了电影里,这种强行刻画的“说不着”跟写实的生活化系列变得格格不入,为了这种“说不着”甚至连人物角色也变得苍白而脸谱化,牛爱国被演绎成了一个懦弱无能又卑鄙恶毒的人,庞丽娜成了一个被生活蹉跎的可怜人,钟楚红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竟然被一笔带过。编剧意图把杨百顺和牛爱国的故事糅合在牛爱国身上,得出的结果是一个完全不合理的故事。
       年轻貌美的庞丽娜凭什么要跟窝窝囊囊的牛爱国受一辈子委屈?被老婆自杀吓的回心转意的蒋九为什么还会跟庞丽娜走?东窗事发打算离婚甚至杀人的牛爱国就因为朋友几句话甘心带绿帽?手持西瓜刀打算杀人的牛爱国就因为几句狗血对白而顿悟了?
       还有不得不吐槽的长镜头……无数个从左向右平移的镜头看的我头晕,那个长到想哭的挂面厂镜头就为了说明这个只有两场戏的男主朋友是个做挂面的?导演对电影节奏的掌控简直令人尴尬,完全看不出整部电影的高潮在哪里。
       然后,最最最令人失望的是,一直等到放映结束黑屏,也没有听到李健那首《你一言我一语》,片尾曲是一首听不清在唱什么的歌……

       最后我想说:辣鸡导演还我血汗钱!

 2 ) 小说的真实和电影的真实

——谈刘震云小说的两部改编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和《一句顶一万句》

小说的真实

小说操控的是文字,文字乃一种表意符号。符号的真实与现实无关,而来自于内部之差异。因此,小说的真实不会仅依托于叙述内容上的真实,后者也就是通常所言的小说中的叙述要与现实生活相符合。这乃一种相当低级的现实主义式的美学要求,混淆了文字表征现实时发生的本真作用与小说这个文类自身的特质。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结尾,大师飞过彼得堡城市上空的段落显得无比真实,如同影像一般历历在目;但不凭助外力御空飞行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按照现实主义美学定下的规矩,这些与实际生活不相符合的段落便是虚假的。但每位阅读过这本小说的读者都将信赖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提出驳斥:小说中的“黑猫”比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都要真实。

小说的真实并不是以照搬现实生活为准则的,它有其内部建构真实的规律。小说既然作为一种文字的表达,我们就应该先从文字自身的特征中去发现这种真实到底从何而来。语言由两部分组成:表达声响的能指和表达意思的所指,阅读的过程不是“看”文字直接明白意思,而是先通过辨别文字的形体,在脑海中联想起相应的声响,然后才获得意思。概言之,我们是通过声音来获得文字表达的意思。

同时,小说与诗歌、散文的本质差异在于小说独有一位叙述者,这是另外两类文学类型所没有的。我们在小说阅读中听到的声音出自这位叙述者,而不是像大家惯常所理解的乃是小说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发出的声音。诗歌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源自召唤,某种灵的作用现身于诗人身上,借助于他的身体发声。因此诗人在诗歌中既在场又不在场,他显得不由自主。而散文发出的声音确乎就是作者的声音了,因而要求着一种绝对的真诚。

因为小说的根本特异在叙述者,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字表达离不开声音,因此,读者在小说中读到的真实不是来自于叙述内容上还原的现实真实——这我们已经说过了,乃是源于低级的现实主义美学偏见——而是那位神秘的叙述者在声音表达中的真实。小说的真实,乃是一种声音的真实。小说家在何种程度上将叙述者发出的声音打造得真切与诚恳,小说的真实就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电影的真实

电影的真实是与此不同的。电影使用着实际生活中“现成”的物:出现在镜头中的物像元素都是实际生活中活生生存在的场景、物或人,它们并不像文字那样作为一种表意符号呈现。电影要获得真实感,首先依托于现实之物给人的真实以及在此基础上变换出的真实感。这也是为何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真实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它越来越向着现实生活靠拢。

最早的电影是在片场通过布景拍摄的,环境乃是重构的环境,电影仍然将自己的真实观依托于戏剧建构的真实观中,而没有脱离出来。直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爆发的影像革命,电影人开始将摄影机搬上大街,于是现实的街巷取代了片场搭建的布景,“现成”的日常生活成为了非职业演员“表演”的舞台。电影的真实观在此发生了一场真正革命,此后电影变得越来越“真实”了(都拜技术所赐)——同期录音取代了后期配音,手持摄影取代了笨重的镜头推移,电影的临场感越来越为观众所需要。

电影的真实开始从原先依附于文字的表意符号真实(戏剧)走向了自己的真实:它以现实生活的质感和密度为衡量准则。(在此我们排除了那些重新将“现成”的生活当做符号来建构的另类电影,就像前面在谈论小说的真实时排除了内容上的真实确实能取得的那种低级真实。)电影越像我们实际体验的日常生活,电影就越显得真实。侯孝贤深谙此道,当然这种真实一定来自导演自身所观察和体验到的真实,而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形态可以来做基准。

从小说的真实到电影的真实

因为小说的真实与电影的真实如此殊异的运作方式,直接将小说中的真实转制为电影的真实,可能遭遇到根本的问题。这是《一句顶一万句》让我们觉得如此糟糕的原因:一位只能在街边靠卖摊饼维生的中年妇女缘何每次和别人谈话,去的不是高大上的西式餐厅就是文艺范十足的咖啡馆,这难道不让人觉得奇怪吗?或者那位深陷绿帽危机的丈夫整天跟踪妻子形踪,难道不用顾及现实的工作以及维生的家用吗?

这是我们按照常识能直接判断这部电影虚假的地方,而常识来自于大家所共享的一套现实生活经验。我们之所以能用现实经验来判定这部电影,乃是因为电影按照一套现实生活的规则建构,导演想用影像来还原现实的真实。原因不在于小说家刘震云已经缺失了洞察当下现实生活的能力,这还是其次的——因为小说在叙述内容上的失实能够通过叙述声音的真实来进行弥补,比如在荒诞小说或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内容自然是与现实脱节的,但叙述者声音的真实保证了读者阅读体验的真实——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导演用何种方式将剧本转换为实际的影像。

从此点看,便显得相当有意思。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由刘震云的女儿刘雨霖执导,剧本出自其父之手。当然,我们可以猜测电影中失实的情况在原先的小说中就有,刘震云作为一位相当忠诚的作家,能够在小说家和编剧两种身份间平滑移动,因此《一句顶一万句》的剧本绝对忠实于原著小说。但这尚还不构成问题,构成问题的是刘雨霖在导演这个剧本的时候使用了一种“照搬”现实的轻松手法,而无论小说还是剧本都带着浓厚的荒诞色彩。

仅从内容上来看,《一句顶一万句》的小说是不太真实的,它不是按照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来写的,但叙述者声音的真诚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读者最后读到的小说仍然显得真实,这是一种阅读过程中感知到的真实。因而,当刘雨霖用“现成”的物来还原小说的时候,真实观转置到了对现实之物的直观中,观众自然会以现实生活中累积的经验来判定电影的真实与否。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的失败之处于是显露出来,它混淆了小说的真实与电影的真实本质上不同的运作方式。

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同样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剧本也由小说家本人亲自操刀,但为何这部电影没有给我们失却真实的观感,而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却显得如此溃败?原因很可能是冯小刚将剧本转化为影像的时候,用了非常形式化的表意方式。这一点看过的观众都已经知道了:电影史无前例地使用了一种圆形的画框,并在不同的时刻巧妙地变换画幅,而在环境的使用上,相当原始地采用一种重构的环境,而不是新现实主义那样直接显露真实的现实环境。这与《芳华》是一样的,两部电影用一种“假“的环境来表达一个“假”的剧本,而结果是两部电影在影像中创造了属于自身的真实。

冯小刚成功了,因为他不自觉地区隔了小说的真实与电影的真实;但刘雨霖失败了,即便她的父亲将最好的小说留给了她,并全力操刀剧本。刘雨霖没见到小说与电影在获致真实感上的差异,继续机械地将一部带有荒诞色彩的小说转制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根本矛盾因此发生:电影既没有获得电影自身可能具有的真实感,同时也没能保留住小说中的真实。改编此类小说的方法,无论是用表意还是形式化的手法,只要不是现实主义的,都将避免掉观众对虚假的责难,不经意间可能还会留存小说原本的真实。

 3 ) 如果我是牛爱国

当从我姐那里听来别人对媳妇儿有风言风语的时候。

我会谢谢我姐,谢谢她告诉我。因为这种事,除了至亲,谁会告诉你?

接下来冷静的应对,制定好战略。有以下几个原则:

1、绝不杀人

2、不骗孩子

3、.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心要放下,不能再爱这个女人。

也许一开始我会求证,可是当确定了这事以后,怎么能想着巴结她,还给她做好吃的?

窝囊不能窝囊成这样!也许我没有赚钱的能力,但我不会放任对方骑在自己头上。

我会离婚,主动提出来。

但是财产,对方一分也别想带走。

怎么可能因为战友一句,还能再找到妮娜这样的人吗?就卑躬屈膝。

一个男人怕的不是没老婆,没有女人有什么要紧?

如果她不离,那以后的日子,慢慢惩罚她。

如果她离,你爱干啥干啥去,孩子,你周末可以见。毕竟孩子无辜的,孩子有看见自己母亲的权利。我们中国人就是觉得孩子就是的财产。这样太LOW。但是我会对孩子说:你妈妈做了很大的错事,所以爸爸要跟他分开,爸爸不能原谅她。但是她是你妈,她也会爱你。

然后自己有个鞋摊,自己养活自己和女儿应该是可以的。

所以这个电影中牛爱国的懦弱和无能,其实并不是挣不上钱的无能,而是自己心里的策略彻底错误了。

诚然,这个世界,有的男人可以挣到很多钱,有的男人不行。但并不一定挣很多钱的才是男人。只要你不给社会造成负担,可以养活自己,无论你是钉鞋的还是王思聪,你都可以是男人,即使戴了绿帽子,又有什么要紧,毕竟像贾乃亮这样的高富帅都会戴上绿帽子,戴绿帽子不丢人,丢人的是没有正确的应对。

 4 ) 电影不知看,但道理应深思

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看了上部,被“出延津记”震撼了好几天,脑子里全想着人物的荒诞命数。下部“回延津记”却没再花时间细看,不是因为据人说下部的完成度差一些,收尾仓促,而是人物名字我不大喜欢,不如上部老杨老马和老詹。于是找看了改编电影,就当是原著。

书不敢评,只需夸,因为写得凝练,值得一读再读。

但电影一团乱糟,所以踩两脚。导演是原著作者的女儿,编剧是原著作者,按理说,影片会很抓心,起码故事的内核能抓准。然而,电影重心却挪到了捉奸怄气上,剧情引向了小牛如何处理婚变,格局不知小了多少。而且,仅有的几处“一句顶一万句”戳心点,没戳出来力度。(章楚红点破“不过以前过以后”、百慧怏怏“能去青岛,病值了”)

全片带着淡淡的随意感,就好像大三学生分组拍微电影。县城真就是老老实实拍,把“县元素”胡乱呈上,未加摘选,有电动车、酒店饭店镜头,好像城管执法录像,看得我心跳减速、表情凝固。摄影透着股抓搞破鞋的电视剧味。电视剧拍天冷,好歹打束光,照照锅碗里的热气,这片子则是拿个围巾,口里念句天冷,我送围巾。台词打磨得一言难尽,家常的不能再家常,居然还布满了全片。比如:我要杀人;佛祖,我不想杀人,也是被逼的;要不是女儿,我早杀了你们这对狗男女。另外情节上,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如百慧突然脑炎),有种头不顾尾的割裂感。值得说道的是小牛屋里的布置,本来很狭小,镜头旋转来去,还挺自如。这说明隔行就隔山,作品不是组了局就能组全,优点缺点一合拢,缺点就格外显眼。

主要人物有两对,牛爱国和老婆丽娟、牛爱国他姐和老宋。小牛是部队出身,结婚时感觉未来向好,跟对象丽娟无话不说。甚至不用说,都互谙心意。可10年后光景不好,两人再无话说,小牛在县城修鞋温饱,丽娟到纺织厂做工。老姐39岁单身,做摊食买卖,相亲多次都没有谈得拢来的人,饭店的老熟人厨师老宋上门提亲,她被逗得可乐,于是结了婚。

丽娟愿景大,向往好生活,看上开店的蒋九,于是聊得开了,走得也近。后面几乎全都是绕着这事在破开情节,没这事,就没这电影。老姐一结婚,立刻发现跟老宋说不上了,本畅想着的幽默情趣味儿,瞬间寡淡如水。

电影主讲的是县城婚姻。大家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国内离婚率飙到了44%,所以片子提的主题非常深刻,事关多少人大半生幸福。可惜只有问,没有解,提出了80分的问题,却没给出哪怕20分的答案。影片里合适过日子的,一对儿也没,缺失“反面”案例。只要言及婚姻裂痕,就说:俩人说不着。然后止在这里。若想听细细的、往深里的,无人言语出来——我不管你了,事儿摆着,凭看官你品。

说不着,往往也不止是嘴上的事。人们觉得,曾经说不着,也许是因为不愿聊,所以小牛咨询了战友,忍一时,说点好话,摆一桌好菜,想要挽回感情。但聊家庭展望的时候,被丽娟泼冷水。这时的说不着,是家贫寒而眼光不齐,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丽娟向往优渥生活,已经从内心看不起牛,这是丽娟自结婚至今的判断。期望过高,导致失望累加了,想说得着也不可能。所以,明明是现在、以后的事,偏偏脱不开以前。结尾有强调: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但以后的事情是以前带来的,当初结婚能聊,因为在起跑线势均力敌,比志向不会输,少年心事当拿云。可跑输给别人时,就意见大了。所以年轻看人品、看家境都行,另要自己想清楚:人品没有兑现利益我还会接受ta吗,未来家道中落了能做到风雨同舟吗?丽娟明明有顾忌,愿意多照看家里,回归正常,她也看得出小牛的用心。但她偏不给牛机会,不顺着话头鼓励,反而最擅长说的是:你没本事带我出去吃饭呢。因为这种话几乎立于不败之地(类似为你好),只是为了说赢对方。偏偏寒人心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只说了说不着,没说怎么说得着。要想说得着,就要多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好,感谢对方的好。老宋年纪大点,没坏心,还要被老姐蔑视,当做无话聊的木头。可假若老宋有话头、有厨艺,那早就有人说媒了,哪里轮得到老姐呢。很多人看不起对象,其实也是一并瞧不起自己,这其中是无能的狂怒。他们俩匆匆成婚,尚未了解太深。其实老宋看不上卖火烧,拿自己当大厨,但幻想里的老姐是知书达礼、大气温柔。所以在一起后立刻觉得老姐是使唤人的霸王,不再爱了。亲私人离得近,家长里短都在一块儿,做多错多。三天两天见不着的,反倒不受批评,是谓“距离产生美”。双双的失望下,难免有隙。假若老姐夸老宋的菜,老宋夸老姐美,互相认可,总比别扭着强。现实是,大多数人的结婚是将就,爱情是种幻想,门当户对是奢望,甚至有个话头好交流也是难题,但这不意味着要一辈子别着心。因为对象ta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没价值的。选择说哪一头,是人的选择,始发于内心。所以,我们应当选择一种更好的度过将来日子的方式——那就是过好自己,揣度好选择,换位思考,说好每一句话,不说寒心的话,才能维护家庭氛围,启发彼此心智。举个例子,老公1个月没好好休息,赶上一天大雨在家,痛快打了游戏,几个家务事没看到眼里。老婆带孩子回来看到,会大骂整天就知道电子游戏,连最简单的垃圾都不收拾。一个拿月工作比、一个拿简单事物比,两边人都没错。假若老公换位思考,则会说,老婆你放着,好久没休息,今天玩得忘了神,我把这些活一起弄完。假若老婆换位思考,则会说,你也没很长时间没正经歇歇了,我先带孩子,这些活你一定别忘了。假如来句:“你就玩吧,打游戏一辈子没出息,拖儿带女跟着你过苦日子。”再回一句:“你整天骂我,自己不节约天天花钱,化妆品买一大摞。”那将绝杀,又是一句顶一万句。

电影里有几句很认可,“一找就得出人命”。奸情跟人命相隔就一箭之远,连修鞋匠都有鱼死网破之心,换其他人更难容忍。小牛想杀人,揣着刀去给佛祖贡苹果,唠叨了一圈来由。佛祖听了估计也难断,只会支支吾吾地让放下。现代法律更加完善了,大家都懂法,但杀不杀人的其实也无谓,只要出现奸情,在心里那个人已经死了。有时间定会找律师扯清财账,跑马圈地,倘若没时间也会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

丽娟最后怀上蒋九孩子,在路边吃馄炖,两人你情我愿,倒还一丝令人羡,仿佛看到了感情应该有的样子。可惜这场面只是出现在刚刚私奔之时。记得牛和丽娟在河滩边互相坦白之时,因为蒋九不愿离婚,丽娟还骂看错了人。待将来时久,蒋九没有店面,生活未见好转,恐怕又是指着鼻头互斥。

 5 ) 欠缺魅力的书转影

小说很好,改编成电影,很生活,也很无奈,很真实。但是,电影拍得不怎么好,只是平实的叙述了一个故事,也就是真实而已,没有带入感,没有同理心,没有更多的反思,没有应有的认同。 故事不错,演员都表现得挺好,但是整个电影缺少魅力。毕竟是新导演,功力不够,整个影片仅仅是叙事,没有激起观影者的共鸣。 有点可惜原著,电影完全可以更好。

 6 ) 世上的悲哀,都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

1.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兴高采烈的小夫妻在民政局领证。

另有一对来离婚的夫妻,中间打了个岔。

“你们为什么离婚?”
“说不着。”

“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一开始就点了题。

“说话”,或者说“交流”,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能不能“说得着”,是判断幸福的准则。

这是男主牛爱国和女主庞丽娜的婚姻标准,也是姐姐牛爱香的相亲标准。

其实这个标准我们也很熟悉了,一般我们叫“共同语言”。人生那么漫长,以后彼此作伴的日子,就得靠说话聊天撑过去。

“说得着”,“说不着”,在后面的剧情里一再重复。

2.

这是一个发生在偏远小城镇的故事,延津县,属于河南新乡,也是原著+编剧刘震云的故乡。

开头出现的这对结婚的小夫妻,军人牛爱国后来退伍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养着一个小女儿,姐姐牛爱香是街头卖火烧的。很普通的一个家庭,过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

唯一的不平凡,大概是姐姐牛爱香三十九岁还没结婚,老婆庞丽娜的梦想是去欧洲旅游。

一件突发事情打破了这种平凡生活,庞丽娜好像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了。

我对后面的剧情做过很多猜测,预告片里牛爱国拿着刀说“我要杀人”,这也许是一个老实甚至有点怂的男人如何杀妻杀情夫的故事;庞丽娜在姐姐面前坚决否认出轨,也许是一个从“说不着”的出轨误会到解除误会的故事。

但事实上,故事比我想象得平淡很多。

庞丽娜是真的跟蒋九好了,牛爱国在短暂的杀人念头之后,选择了“诛心”的方式,强迫庞丽娜逼迫蒋九离婚和不让她见女儿,蒋九老婆的反抗是自己喝了一瓶农药,吓得蒋九立马回归家庭。

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往前发展,没有剧烈冲突,没有痛快复仇。我猜测这是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分不高的缘故。

牛爱香最终屈服,嫁给一直喜欢他的鳏夫老宋,不开心,但这就是生活,老宋娶了牛爱香,发现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唯一情感寄托是牛爱香的外甥女儿,牛爱国受了老同学的劝解,决定放手,庞丽娜再次跟蒋九跑了,还怀了他的孩子。

微小的冲突,很快被淹没在生活的波澜里。

日子就这样继续往前转动,谁也没有下地狱,谁也没有得到救赎。

像记重重的拳头,打在软绵绵的棉花上,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也是生活本身的无力。

3.

伤筋动骨的是刘震云的台词。

传说牛爱香年轻时候为男人喝过农药,这是镇上的一个传奇一个谜。

相亲局,媒人说你们可以互相提问。老宋没忍住,估计这事儿在他心里也盘旋了很久:“你真为一个男人喝过农药,死……多可怕啊!”

牛爱香连眼皮子都没抬起:“可怕的是被救回来了,还活着。”

出门寻找逃妻的牛爱国偶遇以前的女同学,她说了很多话,说动了牛爱国的心,改变了这个故事命定而窝囊的结局。

但有一句,我牢牢记住了,“世界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

乍一看很可笑的,赵欣婷吞农药,牛爱香上电视征婚,庞丽娜的欧洲梦,牛爱国为了借刀杀人对赵欣婷编造自己老婆和对方老公的床事,都经不起推敲。

4.

牛爱香曾经和被怀疑出轨的庞丽娜有过对谈,说“看在我们说得着的份上,你给我一句实话,你是不是和蒋九好?”

这两个女人有一种特别的映照关系,一个纺织厂女工,一个做火烧的。说得着,并不是因为她的弟弟她的丈夫。

她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无疑在这个小城市,她们是不一样的,漂亮的,心高气傲,一定程度上的有主意。

牛爱香一直在寻找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说得着的人,而庞丽娜跟蒋九好,真的只是为了生态农庄的松鼠鳜鱼吗?

很多人可能都没太注意,影片最开头的时候,“爱国,以后把丽娜带去兰州”,说这话的,是牛爱香。

对,大城市兰州,也曾经在庞丽娜和牛爱国争吵中出现,作为牛爱国并未践诺的证据。

电影里还有个意象,是欧洲。

庞丽娜的梦想之地,后来在小女儿的梦想里,变成了香港和大轮船。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孔雀》的张静初。

“说得着”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聊天而已。刘雨霖导演摸到了轮廓,但没有尽述。

我相信不少人,会为牛爱香在婚礼上强忍着眼泪挤出笑容而动容。

5.

这是一部很工整的电影,虽然技巧还比较稚嫩,但是从用镜头和小细节的设计,都可以看得出,这位新导演认真地在拍一部电影。

纺织厂女工庞丽娜头发上的棉花。

牛爱国两次坐在板凳上,和最后小女儿以同样姿势坐在同样位置上的重复。

小女儿百慧把心心念念的小汽车丢进锅里烹煮所流露出的恨意。

牛爱国追踪庞丽娜和别人吃饭的窥视镜头,和面条厂,战友看到爱国出现的镜头,都非常妙。

很多人觉着有股子陈旧味道,恰恰是她还原了过去的一个时代。

在小城镇生活过的人,应该很容易跟其中的场景产生共鸣,火车站的馄饨,纺织厂和面厂的忙碌,擦鞋摊和公园的游船。

但这样一种题材,导演不动声色的处理方式,和有点像电视电影的拍法,注定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共鸣。

对于那些进影院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很难去理解,这种小城镇里,人被命运和人言可畏推着往前走的悲哀,特别是这种悲哀太平凡又藏得太深,故事又讲得不够跌宕起伏。

6.

看完电影回来,我翻了原著。

猜测更多原小说读者的失意,可能在于精神内核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迁移。

书商给这本书写的slogan,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很奇怪。

明明是家长里短的故事,怎么就变成“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了。

这部拿了茅盾文学奖、号称是刘震云代表作的小说,实际故事更为庞大,人物众多,分为上下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讲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了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养女,为寻找,离开延津的流浪历程;下部讲七十年后,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回到延津的故事。从日常生活中探索中国人的孤独源头。

刘雨霖导演,选择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改编,以牛爱国和老婆的爱恨情仇为主线。

与原书不同,刘震云戏称“一顶绿帽子的史诗”,宣传上也将被出轨的“忍还是不忍”作为重点。

也就是说,从小说到电影,好像从中国人的千年孤独探索变成了一出简单粗暴的家庭伦理剧。

但事实上,我认为虽然刘导电影手法不够老练,没有原书探索之深,但在某种程度上,与原书的精神内核确为一脉相承。

悲哀都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这一点,刘雨霖的电影和刘震云的文本表达并无差异。

电影的墙内墙外,与小说的一走一回,有异曲同工之意。看那海报,墙内生活俨然,女人却奔着墙外一树红杏去。

所有一切,俱是围城。

7.

故事叫《一句顶一万句》,这能顶一万句的话究竟是什么?

刘震云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如此便知,为何电影内核是“孤独”,而不是表象的“伦理”。

而回溯书所述之“千年孤独”,因何而来,是电影外更大的命题,建议可以把书再翻出来读一读。

题记中已有暗示:“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篇章叫《出延津记》的缘故。

世人皆知,圣经著名故事,《出埃及记》,那人,也叫摩西。

 短评

50/100 前几天刚送走一个在电影院演舞台剧的,这又来一个在电影院演电视剧的。

8分钟前
  • SELVEN
  • 较差

有点对不起她爹这么出色的小说,唉,两星半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好喜欢齐溪的生无可恋脸!

12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父女齐上阵,小人物底层生活拿捏的很到位,很质朴的片子值得一看

17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还行

比想象得要好,刘震云女儿的处女作用父亲的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完成的不错。故事平淡了点,俗套了点,不过把小人物底层生活展现了出来。

18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很朴实的一部片子,大量的心理活动靠肢体和眼神来表达出来,比较考验演技。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完整

20分钟前
  • 狐狸先生的货车
  • 推荐

老套的故事配极其平庸的视听语言,上世纪县城电视剧的风格。比《百鸟朝凤》的叙事方式还旧,问题是还不动人。婚姻的不幸明明有很多种,这里面所有人不幸的根源都归结成“没话说”,对婚姻最美好的想象也是能说很多话。反复点题太刻意。看完更期待《我不是潘金莲》了。

22分钟前
  • 安弋
  • 较差

所有的情绪张力点到为止,情节进展像流水线,死气沉沉,真是可惜了刘震云的好剧本,太电视剧水准了。讲真这剧本还真不如拍成电视剧。也浪费了这些好演员。6.1

26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刘震云的东西拍的不轻佻就根本没法带出荒诞感,弄的这么压抑跟八点档婆媳剧似的,任人唯亲必然一地鸡毛;中国电影配乐师的平均水平比中国电影导演的平均水平还要更灾难

2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很差

搞半天不扯物质,不扯精神,不扯性,就在那捯饬“没话说”这破事,像极了死要面子的中国人毛病。镜头那个乱摇,配乐乱煽,完全不知道是要悲悯还是打动。更悲剧的是整部电影还停留在熟人社会的绿帽破鞋叫骂,路人一个眼神杀,隔壁老太太一句流言蜚语就能看出欲说当年好困惑。太鬼扯了。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已经看不懂豆瓣评分了。这么好的电影却在豆瓣恶评如潮。

34分钟前
  • venus
  • 力荐

电影频道电影

36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马大帅外传之范德彪他憋屈的小舅子

38分钟前
  • 九個9
  • 还行

很遗憾,刘震云最大气成熟的小说被拍成这个样子,人物性格残缺,主演演技残缺,配乐残缺,电影感残缺,越发觉得电视剧感对一部电影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好的导演首先要是好的生活家,没有足够的阅历,拍不出成熟宏大的作品。影片诚意十足,绝不是圈钱之作,但诚意能代表一部电影的好坏吗?显然不能。

39分钟前
  • 金敏丧
  • 较差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剧情没有把片名传达到位,更像是一部俗套的搞破鞋电视剧,又名《夫妻没话儿》。

4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了一个中年故事。演技、拿捏、分寸都没得挑,但这更多的来自于那些优秀的演员,故事很棒,但这来自于刘震云。作为年轻导演来说,这种镜头的稳定,气息的舒缓,已经很难得。但只是选择这个故事作为自己导演生涯的开场略微有点突兀,这或许是知识分子的情结,也或许掺杂了机巧。

44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刘震云老师21世纪以后应该再没见过苦日子了吧,写九十年代有信服力,一写到当代,光成天出入并不便宜的饭店茶室且从未心疼过饭钱的卖烧饼的中年妇女,和给孩子买一件衣服就花了七百五十块的纺织厂女工这两样,本小城市青年都是生平所未曾见的了

45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刘震云的编剧水准远逊于小说啊,家长里短配平庸视听就像电视剧。如果所有婚姻的不幸都是“没话说”,哑巴还要不要谈爱了?反复点题倒不如探究没话说的深层原因。男主几度举刀却未见杀与不杀间心理过渡,女儿生病这个危机事件做得生硬和虚弱,反而显得男主像被几句鸡汤点醒。写实主义算股清流吧,鼓励。

48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刘震云最牛逼的小说,这剧本改的就是阿猫阿狗的水准,他家闺女的导演三板斧就是镜头向左移,向右移,向上移,从头到尾这么拍下来,都让人担心导演有没有被自己闷哭,听她采访中那口气,还以为她会是个流水线监工呢,是我太高估了,你说这玩意儿像电视剧,那就是在侮辱电视剧。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片子有缺点,但是能沉下心来关注现实生活,值得鼓励。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失语”的境况:面对领导,不敢说;牵扯利益,不能说;与己无关,懒得说。。。渐渐地,变得就算是对另一半,也话不投机半句多了,到了这种程度,毅然离还是凑合过?这是个问题。

51分钟前
  • 我是鬼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