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沂蒙六姐妹

战争片中国大陆2009

主演:刘琳  范志博  李念  张璇  曹苑  王莎莎  曹翠芬  李晨  郭晓东  吴刚  

导演:王坪

 剧照

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1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2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3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4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5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6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13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14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15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16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17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18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19沂蒙六姐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2:43

详细剧情

1947年春,我军与国民党在鲁南将展开战略决战,大战前夜,烟庄正举办一个没有新郎的特殊婚礼,春英(刘琳 饰)抱着一只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娶月芬(李念 饰)进了门。男人们大都上了前线,妇救会长兰花(范志博 饰)带妇孺老幼准备艰巨的支前仼务,他们不分日夜地摊煎饼、筹马草、做军鞋,拆了门板做单架。秀秀的哥哥大壮(李晨 饰)是六纵的战士,其父怕独子战死疆场,谎称老伴病重骗回儿子,将其锁在地窖中。黑燕(曹苑 饰)召集秀秀(张璇 饰)、小鹤(王莎莎 饰)用调虎离山计将大壮放出返回部队。为筹措军粮,月芬在路上与从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不久,丈夫牺牲在前线,致成终身撼事。孟良崮战役打响后,兰花带众姐妹义无反顾地上了前线……

 长篇影评

 1 ) 扣人心弦的献党大礼

存个档,大二选修课作业

故事背景设置在1947年,正是国共内战第二阶段中期。

在“村里的男人都上了前线”的紧要关头,六姐妹挑起了光荣而艰巨的支前重担,为士兵们当向导、送弹药、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烙煎饼、烙煎饼、烙煎饼、借粮,继续烙煎饼。

影评当然也可以煽情地歌颂献身、纯粹、伟光正与爱党情怀。基于本片早已收获赞誉不少,在此不加赘述。

"男默女泪主旋律红片",对此定位略有耳闻。加之老师在放映前夕便已高能预警,在欣赏此片之前,连续三个晚上温习老片而沉溺于特殊心境的我,已经作好畅快淋漓一顿大哭的心理准备。

然而在感受过此片情感基调与手法后,悬着的心还是放下了。

片中几个小泪点的表现形式,与任何一部典型美式古老肥皂剧或爆米花片相比,都更加令人应接不暇。

奔跑必慢镜头,思念必一脸凄楚。我人生体悟少你别蒙我。

冲进汹涌人潮中,必定遗世独立蓦然回首。通常,这被允许通过美丽的镜头语言呈现,观众会有充分时间,细品主角姣好面容上细微却真实的急切、仓惶,静候双目相接的那一刻,心灵迸出的火花。

室外交谈必定咋咋呼呼。这起到了一个极大的良性作用——音响坏了也无需担心音量不足。演员不约而同以生命下了很大一盘棋,誓要逼死观影不专心者,让保护听力者及唇语爱好者无路可走。

经历了第三场艰苦战役的老医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般不了解严峻局面,仍本着呵护女性的立场只要“男人来献血”。以献出个人光辉形象的代价为女主角的慢动作嘶吼、剧情的小高潮铺路,令人肃然起敬。

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时的情绪爆发,本以为是在描述极端高压残酷环境之下的崩溃,谁知镜头一转,无数姐妹们陆续起立,慷慨激昂,口称要亲自上前线。这对抱有一丝正当的小人之心的观众造成了小冲击,进而对战争中毫无私心的献身精神有了更高的升华。

影片似乎热衷于重现类似数百年前典型士大夫们的气节。剧中唯二反面角色,一是父爱如山,一是公众之敌资产阶级。而正面角色们形象统一,为了胜利,牺牲了几乎一切个人利益。

人性并不是单一的脸谱,就像我们每个人无法看透的复杂人生一样。本就极具主旋律、伟光正之嫌,为何还不深入发掘一番,以求平衡?

由此联想到前期的《斯大林格勒》,风评颇为不佳。两片拥有不多的共同点:人物脸谱化、慢镜头用力过猛(但它好歹算不上矫情),以及描述战争角落闪烁的人性光辉。

《斯》的政治立场不够鲜明,导致它并不算作命题作文。

在两个民族间征服与反征服的利益之战中,除却体现战争的残酷,导演更抒发了“不论立场,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的唏嘘。

《沂蒙》中主角们的敌人实际上是自己的同胞,却体现得比面对外族入侵更加不共戴天。主席高举解放全中国的旗号,轰轰烈烈地打了又停,停几年再打。是非功过不便我等置喙,但无数同胞的牺牲与获得价值是否对等……再议。

此外,即便《斯大林格勒》拥有许多胜于《沂蒙》的方面,诸如精良的画面、克制的对白、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等《沂蒙》丝毫沾不上边的优势,而大致浏览影评,却满眼赞誉。是内心共党情结作祟,是对民族同胞的怜惜与共鸣,或是我们其实对国产影片太过宽容?

即使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百花齐放的局面之下,仍然由衷期望命题作文的获胜者(疑似),能够按捺下胸中郭沫若式的澎湃情潮,将来自旁观者、祭奠者的敬意,恰如其分地端到观众眼前。

中国文明最重含蓄风雅与意境深远,只是曾经。既然受众是早已逃离此审美倾向的中国观众,显然重要的不是拍出何等佳作,是必须要在这样一部话题之作面前站队,表现出足够的存在感。

红片按照这个思路继续发展下去,结局或许类似片尾装饰十分到位的灵堂,只剩下风中凌乱的洁白布幔与端正的一块牌匾。

剧情合理与否,自然不在担忧范围之内。观影结束,人们津津乐道的也只会是哭湿了谁的衣袖。

 2 ) 柔弱臂膀的坚实力量

观影之前,并没有搜索相关的资讯,只是看到“战争”二字,就自然而然的将影片划归为主旋律影片。

但是对于女人与战争这样的题材,感到有些许的好奇和一些固定模式的观念植入。脑海中俨然勾勒出《南京,南京》的框架。

然而,真正到达现场,坐下来静心观看,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部如此“唯美”的作品。
或许这样的形容词加在这样一部影片上会令人感觉有些“矫情”。
但是,在我看来六位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幅重彩的画卷,她们如此真实具有性情和生命力。
无论怎样绝望的境况,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永远有希望。那是一种震撼心扉的力量,所以她们可以很坚强,也正是这样一股子韧劲儿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活力。更重要的,是片中人物内心的强大力量如同特殊的气场一般,与观众产生了共鸣。深深的感染了观影者。
所以,整个观影过程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互动,你会为她们的快乐而感到欣慰,也会被她们的悲痛而心如刀绞。
当这一群柔弱的女子,撑起了一场战争都后防,人们看到的是信念的力量。
她们送自己的夫君儿郎上战场,为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因为她们相信有一天会太平会富强。但她们是质朴的女子,不懂得用大道理宣扬,所以她们忍住泪,为亲人整理行囊。
她们企盼着亲人归来,为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团聚对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是最奢侈的期望。而面对噩耗,她们仍旧选择了担当与坚强,因为那个时候她们是一个家庭的脊梁。
她们并没有一身戎装,但是依旧用身体架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那些柔弱得本应被呵护的臂膀,支撑着舢板为她们的至亲指引战场的方向。或许这一去,便永别阴阳,或许这一扇薄板就了断今生最后的因缘,而那急行的脚步是在肩头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记。但是,没有人阻止这样的急行也没有人在决绝前退缩,就这样送走了至爱用如此令人痛心的方式~~

看到这一幕,我哭了,在座的很多人想必也是一样。因为突然感到原来坚强会是如此残忍,需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
而生活还在继续,依然有人将要离去,那些柔弱的背影依旧要撑起一个小家,同时用她们的青春与幸福去奠基一个民族兴盛的希望。虽然她们没有流血受伤,却用强大的内心遮蔽了凛冽的痛楚。
她们的笑是灿烂且美丽的,而泪是凝结了我们今日幸福的宝藏。

 3 ) 呃呃

《沂蒙六姐妹》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烟庄人民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村里几乎所有青壮男丁全部参军,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村民们为部队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她们竭尽所能支援前线,最后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她们纷纷赶赴前线,甚至为了让解放军渡河,她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桥梁,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她们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4 ) 流泪看完

从月芬和公鸡拜堂开始看的,刚开始只觉得愚昧,但是看到最后,大嫂的隐痛,老母亲的期盼、日夜赶制的煎饼、鞋子都在说明她想多做些东西,可以为再前线的儿子做些什么,只是她还不知道她的大儿子已经走了,当革命胜利时,看到的也只是满门忠烈,看的时候,心里想着,月芬等来的是丈夫的牺牲,但是心里又隐隐的希望是个好的结局

 5 ) 不屈的信仰

2020.5.6 这部电影,如往日所看抗日剧并不相同。它的画面看上去极其真实,朦胧,场景并不高大上,甚至有些穷困潦倒,黄土地,暗淡的光,土著的墙,古旧的木头门,一幕幕都仿佛让我们以为真的回到那个时代里,跟着他们看了一遍这故事。 六姐妹,被临沂乃至山东人称为“沂蒙红嫂”的她们,并非多么光芒万丈,没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气魄能力,没有女将士气成山河的豪迈,没有盖世武功。却有着一颗在那个依旧封建的社会里仍跳动的心,激情澎湃,不被任何东西束缚,只一心跳动去它信仰的地方,那个红星红旗飘扬的地方,便是他们的安心安身之处。 她们平凡,如那时的千万个我们一样,都是小县城的小村庄的平凡人。也会有父母包办的婚礼,有对未曾见过面的另一半的期待和想念,也会被地主之家虐待被看不起。生活如此,穷苦或艰难,又有何妨?内心依旧有远方有信仰。 当部队路过,一行行军装队伍走过,没有多么整齐多么帅气多么一致的步伐,只有真真实实的安然自若和坚定。村民们早在道路两旁站着,有的或许是想看某个人一眼,深深的一眼,只愿一眼值得回味余生,有的或许是父母参军牺牲,自己不希望再有人有同样遭遇,便拿了纳的鞋垫,煮的粥,递给那些路过的战士。他们仿佛就是信仰。 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女子都有着不平凡的心胸,个个有特色,兰花作为村里的领头人,领导能力一绝还体恤群众,她对黑燕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凭啥有钱人就要打人,穷人就要挨打?加了共产党才知道,谁也不能打谁”在那个年代,唯一为落后的穷人着想的只有共产党,所有群众拥护共产党,当一列列队伍经过,家家口口出来看“当兵的”,看他们的眼神满是崇敬,对于群众来说,他们是光,是救赎。是能把他们从深渊中拉出来的救赎。所以他们把自己家的能做的,军粮,军鞋都想着递给他们,他们只知道,要打胜仗,要打走小鬼子,才能有安定的生活。 月芬作为一个刚嫁到烟庄的女子,嫁到的家里,除了丈夫哥哥家的小侄子,没有一个男家庭成员,因为都去当兵了,所以在后来去参加担架队听见医生说需要血样时,她想要献血被拒绝后她才大声的喊出那句话:“俺们沂蒙山的男同志都在前线!”国难当时,铁血男儿都奋战在一线,驰骋沙场,留存下来的是幸运,大多数都像月芬夫家一样,烈士满园,留存下的,只有久久不能驱散的悲痛与欣慰。“牺牲”这个字眼,对于普通农村家庭,究竟是苦痛更多,还是自豪更多,他们也想自私的把爱的人绑在身边,但国家大事前,儿女情长和小家便削弱了一些,把大家放在了最前面。一生未见到丈夫一面,唯一一次可能能见到的机会也因为回娘家拿粮食做军粮而错过,悲痛在所难免,但内心是骄傲的吧,流芳百世,传为佳话。因为她们知道,他们是英雄,他们值得。 春英的婆婆摊煎饼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她说她们做的只有这些,所以全力以赴,春英月芬帮助他们的婆婆摊煎饼,大家一起干活。后来被兰花委婉告知,自己的丈夫牺牲了,春英当时就直接瘫倒在地,她唯一挤出的话只有一句,“不要告诉我婆婆,也不要告诉我儿子。”她谁没有告诉,仿佛一切如常,大家还是一样,在为部队努力的赶粮食,军鞋等物资。她只这样,自己默默承受,不让其他人跟着难过,只有在夜半,熟睡的儿子旁边,四下无人,才敢哽咽的哭出来。为了大局着想,她只能把一切苦痛与难过往肚子里吞。 秀秀的哥哥去当兵了,一次难得回家探亲的机会,她父亲把把哥哥大壮锁在地窖里,因为父亲把大壮牺牲,为了保住唯一的儿子,就强制关了起来。秀秀为哥哥争辩几句还被父亲扇了耳光。她父亲对秀秀说,“供你们上学,你哥却跑去当兵?”像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班超的投笔从戎,上学的意义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男儿,加入军队,加入共产党是雄心壮志,是信仰,至高无上的信仰。普通百姓家的眼光没有那么包容,那么广阔,但他们是善良的,他们只知道,八路是好人,要好好对八路。 黑燕作为童养媳,性格倔强,以至于经常挨婆婆的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爽朗,秀秀来救助,她就组织想了“调虎离山计”救被困住的大壮。兰花也坦白对她讲,知道她的好心肠,知道她为部队做的贡献,为部队偷偷做的军鞋,为部队偷偷拿的粮食。她心中有信念,所以不怕。 小鹤是秀秀的玩伴,两个人常常在一起玩。她看似什么不懂的小姑娘,但却主动提出要去参加担架队,她虽看似憨憨傻傻,耿直单纯。但却也想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们不约而同,一同到前线,去当担架队,当人桥,为战士们洗军服,去做自己能做的所有。 同一村庄的六个姐妹,代表了无数内心不屈的在战役后方支持拥护的女性同胞。 光阴荏苒,星移斗转,孟良崮上空曾轰鸣着的猛烈炮火已不再相闻,曾弥漫着的浓浓硝烟亦早已化为云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飘散。孟良崮主峰矗立依然,嶙峋巨石遍布山梁。块块大石上,坑坑洼洼的弹痕里早已淤结积聚了一层尘土,经年的潮湿浸润,慢慢地长满了一层薄薄的青苔。不断激励着我们努力奋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这片土地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里流淌的泪水和鲜血,不会忘记曾从这里传出的曲调。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千万不会忘记。

 6 ) 《沂蒙六姐妹》:一座性别浮桥

电影《沂蒙六姐妹》的副标题是“战争中的女人”,从中可以一窥创作者立足“人性”的题旨。作为“国庆献礼片”之一,影片的创作初衷当然是“主旋律”意识形态的召唤,然而,在“红嫂颂”的既有框架内,这一组抗战后方的村妇群像得到了十分扎实的“内部”探索,她们的心灵世界与性格色彩得到了极具个性的展示,颇有“人物先行”之意。如此说来,在“战争”与“女人”两个关键词的博弈中,后者才是真正的落脚点,“战争”是“女人”的生存背景,影片通过描绘女人的日常生活来展现战争的悲壮。

那么,为何“战争中的女人”会有如此的魅力呢?笔者以为,“战争”与“女人”两个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呈现对立状态的。“战争”不仅是男性的角力场,也是充满男权话语的语义场,通过描绘“战争”来建构有关英雄与民族的家国神话,这种叙事策略在后殖民主义时代具有普遍性。有趣的是,《沂蒙六姐妹》一反常态地呈现了一场男性缺席的“战争”,它聚焦孟良崮战役的后方山村,在“女儿国”的叙事方式中寄寓了创作者对于性别、民族、家国等问题的复杂态度,为女性话语有效拓展了表达空间。

浮桥:“秦香莲”与“花木兰”之间

女性主义者戴锦华总结出中国女性的经典困境,即“秦香莲/花木兰”模式,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总是在“女奴”和“女战士”中做着困难的选择题。“秦香莲”们苦于自己对男性的依附地位,惨淡如“祥林嫂”(鲁迅《祝福》)的那件月白色衬衫;“花木兰”们则迷失于自身的性别立场,吴琼花(电影《红色娘子军》)是一个有力证据,当她的左颊浮现明亮的“党徽”图案,其性别也被阶级性所取代。

对既有的二元对立模式保持距离,并进行冷静反思,这是创作者应有的姿态。诚然,《沂蒙六姐妹》可以看作一次对“秦香莲/花木兰”模式的突围实践,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珍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部电影对于“红嫂”群像的定位有何新意?它真正跳出了那个二元对立的框架吗?影片高潮处有一个经典情节让人动容——人体浮桥。为了让战士们过河,六姐妹带头跳进了齐胸的冰水中,用绵软温柔的肩膀搭起浮桥,一条条上膛的枪、一双双奔跑的脚、一个个杀敌心切的战士从她们头顶掠过,她们在硝烟中扛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同时,新娘子抬头看着,她的目光扫过战士们的腰间,看看那里是否会出现眼熟的手绣荷包。

“沂蒙六姐妹”走出山村来到前线,她们企图实践从“秦香莲”到“花木兰”的蜕变,然而,“浮桥”式的拯救方案恰恰说明,这个身份转折是未完成的。六姐妹支援前线的方式是摊煎饼、搞后勤,她们从未拿起“钢枪”保家卫国,因此,“浮桥”是整部影片的贴切象喻。《沂蒙六姐妹》正是在“秦香莲”与“花木兰”之间摆动的性别浮桥,它敏锐捕捉到了这种“中间状态”:当“秦香莲”远离了“家”,当“花木兰”远离了“枪”,女性的话语空间自然从二元对立的裂隙中生长出来。

陈顺馨将“女性”视点叙事的特征总结为:“1、重视内在情感、心理的描述;2、女性形象放在主体和看的位置,她是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主动者;3、肯定女性意识和欲望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解析全片,六姐妹各自的女性话语空间是充分的:无论是郝大妈痛失二子而获赠“满门忠烈”牌匾的绝望眼神,还是新媳妇月芬对素未谋面的丈夫从好奇、期待再到永别的心路历程,或是霸气村支书兰花不时袒露的热烈爱欲,这些与“十七年”(1949-1966)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根本的异质性,因为,“十七年”是一个忽略性别的年代,而犹如“男女平等”这一“现状”,“无性别”也只是一个“神话陷阱” 。

“女儿国”:伤痕叙事,还是传奇叙事?

在影片《沂蒙六姐妹》中,男性自始至终处于基本“缺席”的状态,偶尔出现的战士回村情节,也暗示了他们的“过客”身份。这样,在孟良崮战役的后方山村,形成了一个“女儿国”。当然,这个称号是名不符实的,因为沂蒙山村并不像《西游记》中的“女儿国”一样有着高度的自足性与完整性,沂蒙山村的男性缺席来自一场战争的剥夺,这种残缺是伤痕的表现。

电影开篇的“与公鸡成亲”情节便把这种残缺伤痕书写到了极致。因为自己的丈夫出外参军,新娘子月芬刚嫁到此地,便睁着清澈的眼睛与公鸡一起拜天地,喜庆的大红色新房与月芬独守空闺的苦楚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新娘子终其一生也没见到丈夫一面,却用尽了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爱人的归来,的确堪称“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据导演王坪介绍,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的确有丈夫不在场、可在自家大嫂的见证下与公鸡成亲的习俗,很多红嫂甚至连结婚的仪式都没有便进了夫家门,在战争的大后方默默的守候。

这样,有关“女儿国”的男性缺席的伤痕叙事就生发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了,将“与公鸡成亲”的故事写入剧本提示着我们,要在创作过程中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民间资源中的“传奇性”,这也是中国电影传统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平凡的、与众不同的故事是形成一部优秀电影作品的前提,“平民传奇”正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影片,《沂蒙六姐妹》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其鲜明的平民立场与民间气息,它跳脱有关“战争”的宏大叙事的既有圈套,拒绝书写领袖或者英雄,而是将镜头焦点对准了六位平凡女性及其摊煎饼、收马草、做军鞋的日常生活。聚焦大历史中的小叙事,这是非常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

“伤痕”与“传奇”是《沂蒙六姐妹》的叙事张力所在,对于这个抗战后方的“女儿国”,“伤痕”是成就“传奇”的前提,而“传奇”则引领观众的目光,走向“伤痕”深处的女性心灵。在特定的战争时刻,沂蒙山区的“女儿国”有力建构了一个阴性神话,这组“红嫂”群像不仅表现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忠贞与善良,更传达了她们身上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法国解构主义学者米歇尔•福柯曾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在新世纪的国庆之时,电影《沂蒙六姐妹》将这样一个战争中的阴性神话有力推出,不难看出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第三世界国家建构民族形象的价值诉求。

对抗或共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在电影中探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我们看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个体记忆从集体记忆中被发现、发掘,而个体记忆往往会重写一段大历史,与集体记忆呈现某种对抗性,甚至是颠覆的。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书写了有关“文革”的另类记忆,作为部队大院的子女,主人公们感受着有关青春的躁动阳光;相似地,意大利导演托那托雷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讲述了不一样的“二战”记忆,有关一个男孩对女教师的一场青春期暗恋。

在影片《沂蒙六姐妹》中,“藏子”就是一个与集体记忆具有某种对抗性的情节。儿子回村看望父母,翌日早晨又要整装待发,父母忧心儿子的生命安全和家族的香火延续,选择将儿子骗入地窖,并将其“软禁”,借以逃脱残酷的战争。“逃兵”故事居然出现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这是“十七年”电影创作者很难想象的,观众在惊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切肤的真实。而随后的“烧草棚营救”情节更是诙谐风趣,展现了“姐妹情谊”(Sisterhood)的某种原始形态,在残酷的悲剧氛围中飘过一股活泼气,呈现了创作者的多元性意图。

将“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搬上大屏幕,这本身就是一次从集体记忆中开掘个体记忆的实践。她们身为男人背后的女人,在后方默默辛勤付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她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因此,为六姐妹所代表的普通百姓立言,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在题材的规训作用下,个人记忆又与集体记忆形成了深层的共谋:影片重点开掘的一些“盲区”,如爱情,蕴含着民族团结、家国一体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有力建构着中华民族的积极形象。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所说:“第三世界的本文,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从《云水谣》、《集结号》、《风声》,再到《沂蒙六姐妹》,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对抗与共谋之中,类型化的“主旋律”电影一路走来,步伐矫健,任重道远。

 短评

难得的国产电影,命题作文整成这样也不错了。强烈支持,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国片了!

4分钟前
  • Nail-Y
  • 推荐

特别伟大的历史,感人的爱情。很多镜头拍的特别艺术,让人记忆深刻。强烈推荐,支持国产片~

6分钟前
  • alicewooho
  • 力荐

故事流畅,画面很美,感情质朴,细节到位,是个值得一看的主旋律电影。爷看到架人桥一段实在撑不住飙泪了,想到那姑娘做了一辈子处女,真是觉得好悲惨。华夏发行公司放映厅观摩

7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貌似都是在考场看的……也就是个电视剧水平吧……

8分钟前
  • CobraCB
  • 还行

崇拜苏小卫!!!PS:范志博获了09年华表的最佳女演员,赞!

13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力荐

比想象中的好 感人的主旋律制作 2010。3.10艺术楼地下室审片

15分钟前
  • 细细
  • 推荐

在看老家的电影《沂蒙六姐妹》,样片,真感人,对于一个经常去推特了解国际大事,去围博了解国内大事的超前民主人士,我真的被感化了,那个年代虽然苦,但有信仰是多么幸福的事。

17分钟前
  • 映像庄园工作室
  • 推荐

可以更好

21分钟前
  • Nobervem
  • 还行

一部让我看哭了的主旋律!!!!!!

26分钟前
  • 老狼|铁木阿童臂
  • 力荐

看到女孩子们跳进河里,我的眼泪哗啦啦

29分钟前
  • ♫波菜花♫
  • 力荐

“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

3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从张璇的影人页过来发现自己不仅看过还根据这个参加过学校话剧活动_(:зゝ∠)_

32分钟前
  • bokuka
  • 推荐

俺都参加担架队了,你就让俺亲一下呗。空荡荡的大厅里坐了不到6人,我刚掏出纸巾,发现前排情侣也在哭,男的哭得比女的还凶。

36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力荐

几天前,在电影频道看了这个《沂蒙六姐妹》这部片子,摄影手法和演员演技,导演功力都能证明这是一部不错的战争影片。但是,看着看着 心里还很不是滋味。一句话,内战,兄弟跟兄弟之间的战斗,中国人打中国人,没有人是真正的胜利者,没什么好说的。

37分钟前
  • 张劳动
  • 还行

x

40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很差

6/10。月芬穿红嫁衣在旷野放纵奔跑像一团红火焰,秀秀和小鹤看热闹被村庄休整的部队调笑以及兰花鼓动四喜参加担架队的拥吻,这些聚焦的爱情欲望从人性角度理解剧中人物,姐妹用柔软的肩膀架起人桥扛下革命重担,月芬献血向医生呐喊彻底宣泄了女性命运,结尾思念丈夫的锦囊摆上满门忠烈的香案反思牺牲。

4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电视剧水准

47分钟前
  • Bill
  • 还行

过去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我们总是看到太多的硬朗男性形象,本片中六位各具特色的女性,让我们看到战争背后伟大的力量。

50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挺不错的,蜗居之前的李念,还有曹苑挺漂亮~

51分钟前
  • 豆角
  • 力荐

还是光在摄影方面下功夫了,故事说得不饱满。应该再把六姐妹的事迹扩大或者延续一下,总觉得刚刚展开就草草结束了。同样是在沂蒙山区相同景点取景,《斗牛》在各方面和细节上都要用心和有诚意。

5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