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柳堡的故事

爱情片大陆1958

主演:廖有梁,徐林格,陶玉玲,张璋,康天申,陈东岗,万军,张可方,宋清湘,吴联翔,漠雁

导演:王苹

 剧照

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1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2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3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4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5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6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13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14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15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16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17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18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19柳堡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9 12:30

详细剧情

  抗战胜利前夕,被日寇蹂躏多年的柳堡解放了。新四军开了进来,江南的百姓由于多年来受尽了兵匪日寇的欺侮,对拿枪的“兵”总是怀有某种不可言状的戒心。新四军战士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很快就消除了当地百姓的疑惧心理,和当地百姓打成了一片。四班副班长李进(廖有梁 饰)在二妹子(陶玉玲 饰)家养伤的时候,耳鬓丝磨,产生了感情。指导员(徐林格 饰)发现后劝他们放下儿女私情。部队离开后,土豪刘胡子欲霸占二妹子,二妹子坚决不从,她心里一直想着李进。部队接到二妹子弟弟小牛(陈东岗 饰)送来的求救消息,率队返回柳堡,救出了绝境中的二妹子。但李进还是以革命大局为重,安怃好二妹子,重返抗战前线,期待胜利后重逢的日子......

 长篇影评

 1 )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看完《小城之春》,还有一场联放,是《柳堡的故事》。
57年的电影。我完全没看过,觉得很新鲜。
心情又放松,所以当作搞笑片来看。

里头二妹子一露面,
我说:“羊入虎口啊!”
兵哥哥们都在笑,
嫂子说:“狼多肉少啊!”

那个年头的老电影,不知为何,我特别喜爱。
我喜欢费里尼,德西卡,安东尼奥尼早年的黑白片,喜欢得要命。
那种纯朴的光影,充盈着饱满的情感,特别感人。

一边笑,一边给它看完,
出来的时候一直哼“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电梯里的老太太好奇的看着我,
一定想,这个年纪的闺女,怎么唱我们那个年纪的歌?

 2 ) 柳堡的故事,命运的遗憾

“一双神采飞扬的欢眉大眼,一副灵气的纯真笑脸,一口略带江南腔的普通话,一件白衬衫,一身旧军装,就把那个阳光灿烂,气宇轩昂的“副班长”表现得如此清爽、自然。有人说,在上百部文革前的经典影片中,再也找不到比廖有梁更清纯,更阳光的翩翩少年”【源自廖有梁贴吧】


恰如其当的评价,让第一次看完柳堡的故事我,也深深被副班长青春阳光的形象所吸引,可能这也是柳堡的故事给大家最显现的直观印象。廖有梁扮演的副班长,本剧绝对的单主角,陶玉玲扮演的二妹子,虽然算得上是本剧的女主角,但却多少有些花瓶的意味,戏份不多,形象也不突出,毕竟这也是陶玉玲第一次接触电影。剧中虽如此,但残酷的现实却给了我们足够的讽刺意味,阳光小伙廖有梁一生坎坷不已,最后身边没有亲人,63岁孤独的早早离世,而甜美的二妹子陶玉玲,却在文革后顺风顺水,成为老电影艺术家之一,到现在依然艺术生命不老,风采依旧。两位主角一生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感叹,命运是如此的难以捉摸,又如此的让人唏嘘不已.....


柳堡的故事情节简单,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但革命未成功,副班长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革命以后两人微笑再相逢。在过去那个电影思想贫瘠的年代,如此的崇高单纯的爱情,再结合一点离别和N年后等待的重逢l的悬念,足够让当时的观众醉心不已,更何况放到现在,柳堡的故事也是能打动大家的心弦的,经典,毕竟不经岁月磨砺而褪色。


但现实和命运也再一次嘲nEN了编剧,现实的原型副班长徐金成,1944年在苏北宝应休整时,在帮助群众劳动中,他认识了一个姑娘。用他自己的话,是“我们手也不曾拉过一拉,可是很要好,”部队要南下过江了,他知道可能从此永别,他圆脸映着夕阳,眼睛光闪闪地,望着竹林深处。他说:“呵,抗战真的快要胜利啦!”但是,后来,在日寇投降时的大反攻中,他在江南牺牲了,没有等到与二妹子重逢的那一天。后来,原著的作者在49年又回到故地,但却没有打听到二妹子的下落。


作者基于真实的故事,写成了原作【柳堡的故事】,但结尾,出于政治形势的需要,改编成了最后胜利的相逢,安慰徐班长的在天之灵同时,也让观众不再感到遗憾。其实个人感觉,如果选择真实的故事结尾,柳堡的故事的震撼力和流传的广度还会让电影更加的翠然夺目,熠熠生辉。


文革改变了两位主角的命运,战争也改变了原型副班长徐金成和二妹子的命运,人生是真的难以捉摸.....

只希望逝者安息,生者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为革命和电影所作出的贡献,在遗憾和唏嘘的同时,请接收我作为观众最衷心和崇高的敬意!!

 3 ) 党•集体•作者——“柳堡的故事”创作的体会 石言

文章名称: 《党•集体•作者——“柳堡的故事”创作的体会》
文章来源:《中国电影》
作 者: 石言
发表时间:1958年第10期
---------------------------------------------
一、 种子和小说

1945年4月的一天,在江南天目山区,我到连里了解工作回来,年轻的副班长徐金成送我。走到山腰的凉亭旁,我们坐下来,面对着红透竹林的晚霞,他谈了一会战士们的思想,忽然换了声调说:“我也有个‘军事秘密’呢!”

于是,他告诉我,去年在苏北宝应休整时,在帮助群众劳动中,他认识了一个姑娘。用他自己的话,是“我们手也不曾拉过一拉,可是很要好。”部队要南下过江了,他知道可能从此永别,他很难过,甚至想到脱离部队,去地方上工作。

事过境迁,他说得很平淡。姑娘爱他,他有些得意;有过落后思想,他害羞;倒底站稳了立场,他自豪。

他圆脸映着夕阳,眼睛光闪闪地,望着竹林深处。他说:“呵,抗战真的快要胜利啦!”他没有说下去,我也没有问,因为晚点名的哨音响了。

后来,在日寇投降时的大反攻中,他在江南牺牲了。

他的话,却和其他战友们的心腹之谈一起,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耳际。

1949年全国解放,我重病住院,老战友们来看我,谈起宝应地区的解放翻身,触动了我。到底,幸福的日子来到了,宝应的姑娘一定分得了土地,结了婚,也许都抱了娃娃了。徐金成如果还健在,也会感到欣慰。继而我想到,人们往往只知道革命都牺牲生命,却不很知道,许多革命都还曾牺牲过爱情。而后者,有时比前者还更困难。

我想,把这一点写出来,该有些教育意义吧。

党把我放在战斗部队中,放在革命战争中锻炼,因而,我对新四军的、南方的青年战士是熟悉的,热爱的,对苏北的人民是熟悉的,热爱的。因而一旦有了主题,我感情汹涌,生活印象纷至沓来,情节也就水到渠成。我在枕上写作,时而欣喜,时而含泪,完全回到故事发生的当年。

写到李进别了柳堡地区,随部队南征,我却写不下去了。原来,爱原始材料的影响,我曾经考虑过是否能把结尾写成这样:1949年大军南回,指导员去柳堡见到二妹子,李进却牺牲了。这固然接近曾有的事实。可是我感情上不能忍受,觉得反而不真实。是的,许多忠勇的战士牺牲了,他们牺牲得光荣,有价值;而更多的战士,却和人民一起得到胜利,得到光荣,也得到幸福。我们的时代是人民胜利的时代,大团圆的时代,阴冷的色调是不典型不真实的。这一点,后来在批判“洼地上的战役”的时候,我更深刻地感到是个原则性的问题。

小说发表的时候,李进和二妹子胜利重逢了。

二、从批评中得到教益

作者是幸福的,如果他的作品基本上为人民所肯定,而又能得到许多正反不同的批评。

作者最初往往不清楚认识自己作品的坏处和好处,许多论点各异的评论和口头的褒贬像许多镜子摆在各个不同的角度照见了一切。批评提高了我的认识。

我认识了我的“李进”,他在这样的意义上概括了农民出身的革命战士的命运:个人利益、地方性的利益服从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在坚决斗争中革命利益和个人利益得到了统一。同时,李进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爱情问题上,而他对爱情的态度,又是和他的刚强、热情、聪明、高尚的性格分不开的。作品就应该通过他自己的性格和特殊的冲突来体现它的思想意义。

我认识了我的“指导员”,他身上有另一种矛盾:维护革命利益和关心战士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党为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奋斗,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但只要革命利益许可,党主动地、无微不至地关心解决同志们的个人问题。而鼓舞和督促每个同志为革命利益牺牲奋斗,又是爱护同志的最根本的原则。指导员必须体现上述的原则,右了是危险的,“左”了也不应该。

同时,批评使我明白,我过份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和重要,我的人物为女孩子的命运和自己的爱情过份激动,李进为了救二妹子竟成为不顾纪律不顾一切的人。我还通过指导员同情和肯定了这种个人狂热的思想感情。指导员的性格就是我的性格,在小说的初版中,我世界观中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因素有所暴露。

我衷心感谢那些否定“柳堡的故事”的批评,它们使我看到自己的弱点。

后来,在反胡风斗争中,我惊异地听说,有两个胡风集团骨干分子曾从他们的立场观点出发“捧”过我的这篇小说。这使我更清醒了,啊,原来他们在我的人物身上嗅到了个人主义的气息!嗅到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气息!

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1954年初,周扬同志曾在信上对我们提示道:“最关键的一点是部队的纪律,特别是军民关系方面的纪律问题,如果这恋爱是发生在部队和驻地居民之间的话;同时又是在紧张的残酷的战斗环境中,像恋爱这类属于个人情感个人幸福的事,就不能不退到生活的极不重要的地位中去。因此,在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不只要表现一种纯洁的、真正高尚的爱情,而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安置在生活中适当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没有摆好,那就要成为不正确的,不真实的了。……在这种时候,恋爱在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小,它的价值就愈高,”

这种种批评鉴戒和指示,结合着党所领导的历次政治思想运动,对“柳堡的故事”电影剧本的编写起着海图和指南针的作用。

三、 电影剧本的弯路
..
黄宗江同志在1950年就开始改编这个电影剧本。从那时算起,到1956年底剧本下厂,断断续续有五年半之久。

因为,虽有上述的指示和批评,但思想艺术水平低下、经验缺乏的我们,还是常常迷路。第一次大弯路,是轮到我执笔的一遍。我写的“李进”完全成为“言论小生”;二妹子被抢时则被绑在桅杆上(因为敌人知道李进要一枪打断桅绳)。当时军委总政文艺处的负责同志曾给了恳切的批评,并说:“同一个作者,同一个题材,竟会有如此不同的作品!”这一次的讨论和批评总算把我们从歧途上叫了回来。

第二次大弯路,是我们忽然觉得应该“反映时代”,应该写大斗争。宗江同志和我商定了一个方案,把故事放在1946年,把敌人变成蒋军。于是大规模运动战,在撤退,还乡团,二妹子在敌后斗争中成长,大反攻……打得不亦乐乎,自以为能激动人心。但剧本拿到总政文化部,座谈会上多数同志不满意。有一些同志说:“不是柳堡子!”原来,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却为我们这种文艺学徒所不知:主题本身不能承受外加的大量素材。这样,我们重新回到原小说身上来,实事求是地、单纯地表现原有的戏剧性冲突,也可以说是经过了一次“否定之否定”。

这两次弯路的时间是两年。

此外,纪律问题、部队婚姻政策问题、正面人物的缺点问题、抒情的分寸,以及影片会不会有刺激部队恋爱的副作用等等,都一再使我们伤透脑筋,拿不定主意。

感谢许多首长和同志的鼓励帮助坚定了我们写成它的信心,并使我们基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看提纲、看剧本、写信、座谈,不不厌其烦。有几位同志,差不多我们写一遍,就要看一遍,实在够腻的,面他们始终尽心竭力,座谈会上许多发言,当时简直感到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而今却觉得是反复辩证。不是这样,我们不知还要糊涂到什么样儿呢!

四、 没有解决的

终于,剧本通过了。导演王苹同志参加了最后定稿。我们非常感谢她,因为她坚定地支持了剧本的抒情风格,她热爱这个剧本。像李进在指导员问他有没有和二妹子讲定的时候说:“没有,讲了也作不来数的,万一我吃颗‘花生米’报销了呢!害她?”我们原已删去了,王苹同志说:“这种话,会使许多女同志感动,这正说明李进的爱情是高尚无私的嘛!”这才恢复了。在她的建议下,我们又创作了一些小说中所没有的情节,如二妹子扯断围腰的带子,小牛拉李进看二姐绣的信物等等,使剧本比以前丰美了一点。主题歌,也是在这里挤出来的。

可是,还是有一些问题并没有搞好。

首先,由于我们,特别是我,性格上的弱点,我们在李进的坚强和多情的矛盾中摇摆不稳(其实这是可以统一的),结果还是稍多地强调了牺牲爱情的痛苦.这一点,竹可羽同志在”大众电影”上写的评论中指导出得很对,今天重新读一遍周扬同志的信,就更明白“位置问题”的重要了。

其次,小说编成电影,李进在出征前夕的内心斗争无法充分表达。这种内心斗争只能放在内心,脸上还是应该像前面所提到的徐金成那样带着自豪的微笑。即使像现在电影中李进向指导员诉说那样,已觉严重了一些,人物软弱了一些;当然李进更不能有任何行动。在当时的军队生活中,军民关系中,任何行动都可能是违反纪律的。而电影却要求动作性,如果能使李进在出征前还和二妹子会面,那冲突可能更尖锐,动作性也更鲜明。这一点,我们尝试着写过许多种方案,始终没有能够完满解决。于是只有现在这样的大段自白。我坐在观众中听着,看着,也真替演员捏一把汗。而正因为应该有高潮的地方不能出现富有动作性的尖锐冲突,也就影响到影片的节奏到后来反而弛缓了。

其他,像二妹子的精神世界没有能更好的展开,像柳堡人民的斗争未能用简练的描写更本质地表现,尤其像指导员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是通过第一人称自叙,较充分地刻划了的,电影中他的形象减弱了。这些,都是我们能力所不及的。

反映革命斗争的作品,首先就是由英雄们烈士们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所创造的功绩。再者,在我们集体主义的社会中,绝大多数作品,又都是在集体的帮助下产生的。党所领导的革命集体帮助“柳堡的故事”提练题材,克服缺点,并使我们作者在思想品质上也有所提高,在合作关系上也严肃融洽。我们深信,这部电影中所存在的思想上艺术上的缺点,将会在对电影的批评讨论中得到解决,为我们今后的写作准备良好的条件。

 4 ) 革命时期的爱情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革命题材电影扎堆上映,如何选取合适、创新的角度使电影脱颖而出,是导演们都在探索的问题。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的首位女导演,王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积极探索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柳堡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英雄主义的细腻雕刻
传统的英雄主义人物往往人格崇高完美,只有家国大义,没有儿女情长。冲锋号一响,立马热泪盈眶,立马热血牺牲,永远凛然无畏,永远高不可攀。
柯灵在《浮世的悲哀》里说:“艺术的色相是繁复的,正如人生的色相。波澜的壮阔,飞扬的血泪,冲冠的愤怒,生死的搏斗,固足以使人激动奋发;而从平凡中捕捉隽永,猥琐中摄取深长,正是一切艺术制作的本色。”《柳堡的故事》里,有在情爱里挣扎和受伤了需要休息的副班长李进,有喜欢在背后说闲话的队员,有为了尽量照顾年轻人而殚精竭虑的指导员,他们在情感的挣扎里奔赴战场,在丝缕的牵挂中冲锋陷阵,他们的身上,充满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然而却有着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鲜活饱满的人物所散发出来的,难道就不是英雄主义吗?
二、革命爱情的积极颂扬
在国家大解放面前谈论小情小爱是不合时宜的,情爱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国家危难的大背景下,爱情是应该服从、让位于革命的。而《柳堡的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传达了一种革命爱情主义精神,于是就有了副班长功成胜利之后回柳堡迎娶二妹子的想法,有了二妹子边参军边盼望副班长回来的念头,爱情不再是阻碍革命的靡靡思想,变成了战争胜利后的欢喜憧憬。在特殊年代下,这种革命式的爱情主义,是主流对非主流的归训与收编:家国和情爱通过对话和协商,达到了一个平衡点,让当时观众被社会压抑着的情感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合理的宣泄。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在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拜金主义和务实主义盛行的今天,社会上五光十色的物质诱惑无声息的腐蚀着每一个人,让影片中理想主义式的情感好像显得幼稚又违和,然而社会对人的异化越深,影片里这种原始单纯的美好人性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朗朗上口的《九九艳阳天》循环反复着贯穿全片,使得影片散发出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柳堡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淳朴的爱情故事在今天依旧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5 ) 小英莲与阿兵哥

九九那个艳阳天
小英莲思恋哥哥直到今
哪怕你一去千万里
哪怕你十年八载不回还
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
为什么战时的情感就这么淳朴呢?
一去千万里
一别五年载
我在这方等你归
你在那方为我战
就因一个简单的信念
两人相离不相忘
待到和平日子牵手再相爱
一曲九九艳阳天
你唱你心意
我应我心思
两心汇作一渠水
为他日相遇且分别
终成眷属在新日

 6 ) 名场面

(女)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女)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女)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女)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 (合)风车呀风车那个依呀呀地唱哪 (合)小哥哥为什么呀不开言 (男)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男)十八岁的哥哥想把军来参 (男)风车呀跟着那个东风转 (男)哥哥惦记着呀小英莲 (合)风向不定那个车难转 (合)决心没有下呀怎么开言 (男)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男)十八岁的哥哥告诉小英莲 (男)这一去翻山又过海呀 (男)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 (男)这一去呀枪如林弹如雨呀 (男)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 (女)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女)十八岁的哥哥细听我小英莲 (女)哪怕你一去呀千万里呀 (女)哪怕你十年八载不回还 (合)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哥哥)忘呀 (合)等待你(我)胸佩红花呀回家转 (合)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哥哥)忘呀 (合)等待你(我)胸佩红花呀回家转

 短评

副班长很帅~

3分钟前
  • 乱子
  • 力荐

歌挺熟

7分钟前
  • jo
  • 还行

年后第一部资料馆。名曲《九九艳阳天》出处。简单的故事,平实的写绘,时代风味浓郁的宣传力道漫浸着电影的肌理,画面外的故事远比眼前的柳堡来的凶险。历史绝不只是田园牧歌,但一定不排斥田园牧歌。可惜的是,承载对这份价值进行探讨的影片实在有失所望,说它平淡是没错,说它平庸同样贴切。相比几乎同一时代的同样刻画了价值观冲突的《早春二月》,影片质量不可同日而语。

9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歌儿太好听了

14分钟前
  • 丁丁|刘
  • 推荐

本片提出了一个在影片出品的年代颇为敏感的问题:爱情与军纪之间、长远的最高目标和眼前的小微目标之间,是否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显然影片给出的答案是乐观的:你可以二者兼顾,一个靠灵活应变,另个靠时间和妇女解放……PS刚想说演副班长的廖有梁更适合演雷锋,突然又发现演指导员的徐林格好像也适合?

17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1997

18分钟前
  • van
  • 还行

在电影资料馆看的精致修复,还是有一些小问题存在。没当喜剧片看,但是全场笑的不行。比起刚看的《江山美人》,歌好听多了,配乐很棒。片子拍的也漂亮,技术真不错。老东家很像元华。

21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还行

今天怎么看都是大半部小清新,颇有同是1957年的[雁南飞]的架势(倒影、运动镜头)。难得拍得是小战士而不是[集结号]式的老兵油子。音乐塞得太满,新四军的衣服也太干净了。《九九艳阳天》

2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这个爱情故事也很有爱的说。

24分钟前
  • 堂暖米lemon
  • 推荐

From app

28分钟前
  • 207
  • 还行

打光非常讲究,加上资料馆的精心修复,黑白光影效果特别好。故事也编得一波三折,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比较丰满,想来确实不错。只是时代原因使片子非常欢乐,全场笑作一团。新中国第一部表现自由恋爱的片子,但其实跟爱情的关系比较浅,更多的还是革命热情。另男人们都太帅了点,二姐笑得跟老版人民币一样

31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黑白片 纯洁的爱情

36分钟前
  • 香水瓶
  • 力荐

怀念我的父亲。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说呢,情感表现的这么细腻,生动。原来是女导演哦。不错。士兵的初恋。最后一幕有意思。

44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还行

九九艳阳天……

47分钟前
  • 木子
  • 推荐

九九艳阳天

51分钟前
  • 诛言
  • 力荐

哈哈哈~笑死我啦~

54分钟前
  • 可可肚子
  • 力荐

九九那个艳阳……

56分钟前
  • 左加菲
  • 推荐

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女性主义的视角,温情。陶玉玲笑靥如花,当时女子的健康形象深入人心。

6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指导员,我承认,我挺喜欢她。你又不是不知道,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最能破坏群众纪律(几年后别说这种乱七八糟的事,八大样板戏里连夫妻都没有一对)

1小时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