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秋天的故事

爱情片法国1998

主演:玛丽·里维埃,碧翠丝·罗曼德,艾莉西亚·波特尔,阿兰·利博,迪迪埃·桑德尔,斯特凡·达尔蒙,奥蕾丽雅·阿尔克,马蒂厄·戴夫特,伊夫斯·阿尔克

导演:埃里克·侯麦

 剧照

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1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2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3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4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5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6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13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14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15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16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17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18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19秋天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4 12:30

详细剧情

  侯麦《人间四季》的最后一部。马嘉利(碧翠丝·罗曼德 Béatrice Romand 饰)是一名大龄剩女,有一个儿子和一片葡萄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伊莎贝拉(玛丽·瑞莱 Marie Rivière 饰)一直担心着马嘉利的终身大事,她不愿她的密友在孤独中度过晚年。伊莎贝拉以马嘉利的名义偷偷在报纸上登了交友广告,没想到来者热拉尔(阿兰·利博 Alain Libolt 饰)正是自己中意的类型,一个善意的举动使得两个好友落到了尴尬的境地。
  罗欣(Alexia Portal 饰)是马嘉利儿子的女友,但她真正喜欢的,却是和年长的马嘉利呆在一起。罗欣也想在马嘉利的爱情道路上出一份力,但她所做的,居然是将自己的前男友,一名年长的哲学教授介绍给马嘉利,但哲学教授显然仍对罗欣恋恋不忘。马嘉利孑然一身的生命里突然闯进了两个男人,秋天就快要结束了,但这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还在继续着。

 长篇影评

 1 ) 仔细想想,故事情节很夸张,却被导演这么恬淡的讲述着……

埃里克侯麦《人间四季》来到了秋天,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来到了人生最平淡也最需要激情的时节,又一曲人间的故事,如泉水汩汩,缓缓的滋润着观众的心!

玛嘉莉和伊莎贝拉的友情是故事的主线,大概我们的人生有这样的友情便已经不逊色于任何刻骨铭心的爱情了吧?伊莎贝拉看得出来内心孤独的玛嘉莉需要一份爱情去重新振作,不经心的操作最终促成了这一桩甜美的爱情,想来也是玛嘉莉等待的结果,另一个视角玛嘉莉儿子的女友萝欣去促成自己的老师前男友和男友妈妈……不只是电影里震惊,简直让我看的有些无语,法国人再无拘无束也不能这样滑天下之大稽吧,好在结果和预料中的一样无疾而终,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所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Sadistic Love..

秋天胜在收获,胜在氛围……

 2 ) 醇美

片子从头道尾都环绕着葡萄酒以及葡萄园睁开,片中人物的恋爱也没有破例,当马嘉俐正在婚礼上碰见杰哈时,他们可以说因而酒会友,正在没有知情的环境下,杰哈赞颂了马嘉俐的酒,却不知却立马博得了才子的欢心,他们的恋爱就正在如许的场所下萌生了…. 片子探讨的是中年人看待生产以及恋爱的立场。人到了性命中的秋日,其实正如一瓶葡萄酒到了自身最醇的时刻。当举起一杯喷鼻香醇的红酒,面临丰产的葡萄园时,方能意会到只需心灵以及葡萄酒一样的醇美恒久。

 3 ) 我们需要怎样的导演---秋天的故事

这样的标题,是我在写完之后加上的,我并没有直接的讨论这个问题,不是因为这不好说,而是L有L 的需要,Z有Z的需要,我不想以一人之力说这样一个会引起争论的问题。当然,我用这样的标题,自然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表明。下面是我看了侯麦人间故事之《秋天的故事》的简短的想法。对于侯麦其人,大家自然耳熟能详。其电影作品也该是知晓一二的。其下,我没有说中国的电影市场会不会生蕴出侯麦这样的导演,也没有说中国的电影市场,或者说是电影艺术的生态环境能不能成就一个这样的导演。这个问题有点大,可是虽然大,其实在各位心里其实也多少有点想法。不过那还是留着好了。

下面是我对《秋天的故事》的简要概括分析。及观后感。希望对想看这部电影的友人有小许参考作用。

--------故事,多以女性视角引导剧情发展,甚至每一个镜头都有女性角色在场,这一点也不偶然。


故事,围绕着爱情,但此片又不能理解成我们所说的爱情片,准确理解,只能说是一部关于情感的片子,更准确一点是某种情感的心理状态。


在故事里没有显而易见的构成爱情片的典型因素,没有一对一的爱情关系,没有直观的情爱纠葛。你甚至都找不到叙述的准确的主线。片子里有三个女性角色---A、B、C:A年轻的女学生,敢爱,独立且自信。B葡萄园主,中年,朴实,内向且被动,不善于表达,较为传统,也是A男友的母亲,同时也是A的朋友。C书商,B的好友,主动,能够直接袒露。粗略的分析这三个角色的定位,是不是可以发现一点东西?是的,如果不是偶然,很明显这就是女性个性心理不同的三个典型。也似乎就是代表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的三个“域”。我自己发明了“域”这样一个指称,只是想说明这是那样的一个独立又相互影响,有着变动与发展的可能的群体。


与之对应的也有三个主要的男性角色D.E.F。D中年教师,有点尚“独”,剧中有着师生恋关系。E年轻的学生,A的较为直接的男友,B女性的独生儿子,和D很不一样,年轻但是想法较为传统,缺乏安全感。F有意思的建筑工程师,剧中丧偶,正在寻求伴侣,和C 有一段有意思的相处(假性的恋爱关系)。自于三个男性角色的定位是不是也有像ABC那样的作品,我就不想细说了,希望有兴趣的朋友看看片子,自子想想。不去细细分析的原因在于,虽然侯麦善于描述年轻男女的情感,心理,生活状态,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片子主要还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再思考,在挖掘。
因此,这主要体现在A,B,C,D,E,F,六者之间的关系上。导演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没有刻意的弄得很复杂,而是采取一种较为天然(自然)的形式,也就是说这种关系在实际的生活中时常的出现。没有刻意的典型化,而是追求生活的真实与自然状态。


片子就像我说的那样,没有太明显的戏剧冲突,有点平淡,叙述上娓娓道来。在有些人看来会有的乏味。但却不能因此说这部电影不够吸引人,如果细细的体会,还是可以感受到三个女性在平静的表面下却隐忍着一股强烈的追求幸福的冲动。


我不得不说,用电影的形式讲好故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一个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剧情的电影里,留意人物的对话变得十分的必要。在我看来,这也是走进角色,理解其内心的最好方式。


至于这部电影的影像处理怎样,我不够专业。不好说点什么新鲜的东西。但是,美丽的法国小镇风景选择,秋天,葡萄园,不能说是作为什么符号来刻意为之,但是,有这样一个背景,安静,自然,气息平和,讲点谈情说爱的东西好像变得很合适。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侯麦电影,应该是慕名而来。但其实还没有怎么详尽去了解其人其电影,看的最直接的初衷只是对他表现的东西很感兴趣,事实上,这部电影也满足了我的兴趣,以及引起我对他其他电影的关注。于此同时也使我对中国的主流电影界越加的失望。在“这里”故事本身已经成了袭人眼球的某些电影场景的附庸,大成本=高质量,这种观念不管是那些电影导演及观众承认与否,但却实实在在的已变得显而易见。对于电影主题的选择慢慢变成无主题,哪怕有,讲述能力也差强人意。对国外电影入侵的那种故作的镇定其实也找不到镇定的理由。少数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拿来主义搞不好,自家的东西也慢慢的丢失殆尽。更可怜的是连故事也不会讲了。实在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大(自大)导演在搞些什么东西。这是我的一些小牢骚,于这部电影无关。


总结:值得看的电影,最好不要再电影院,这样的电影不需要大屏幕,众多的关注;小屏幕,几个人,对于我们走进电影似乎更有益处。


我是在深夜,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资源了,在youku上以最小的视频尺寸换来了最大的清晰度。一个人看完。

 4 ) “秋天就是,希望所有人都爱我”

侯麦的电影,尤其是对白,有一种哲学感。流动的,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变成他的艺术。 「如果不是他的妈妈我早和他分手...她才是我爱的人,我一见钟情的对象是她着迷...取代你的不是我男友」 「你们都聊些什么?」 「哲学,比我和你在一起聊的多,她非常博学多闻」 「如果你命中注定要诱拐学生,就要做的勇敢点,豪爽点。」 书店老板,葡萄酒手工家,哲学老师,同时爱上前面两者的学生。 那两个女人牵着手走在绿里很美,有一种共知的灵动感。 「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 「现在,我只把热情留给工作」「但是她让你受苦」「我讨厌她所有交往过的人」 「很多品行优良的人都很寂寞,你不是唯一」 「等等,送你葡萄」 「好像在推销自己,我受不了用这个方法找到的人」 「我能付出的感情就这么多」 「我不想吓你,我本想爱你,我感到很挫折。」 「这很冒险」 「对我还是对你」 「当然是对我,与有魅力的男士约会,我很有可能爱上你」 「当然,我要所有男人都爱我,特别是我不爱的人」 “那么细腻的情感关系。” “秋天就是,希望所有人都爱我,特别是我不爱的人 秋天就是,我还爱着你,但我不能再爱你,我们换种方式爱着吧 秋天就是,我爱你,但你也要赤诚地爱我,没有杂质的” 从女儿的婚礼开始,从女儿的婚礼结束。

 5 ) 爱情的哲学,人生的滋味

        其实看候麦的电影,有一半都是在看他眼中的法国风光,尤其是《人间四季》系列,候麦用他独特的内敛和沉默的镜头语言,在漫长的三十个年头里,带我们领略了法国四季变迁的美景。其中,《秋天的故事》,不同于春天的淡雅,夏天的激情和冬天的清冷,它更多的,是浓烈,色彩和气味的浓烈,像葡萄地里成熟的果实,散发出令人微醺的酒精气息,也难怪在这样的一个收获的季节,女主角马嘉利会为了无法收获的爱情而黯然神伤。
    候麦的电影让人很容易就能产生共鸣,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有时候会感觉害怕,即使是法国人闲散热闹的生活,也有冷漠隔离穿插其间。马嘉利对待单身的态度豁达乐观,但在“孤独”二字面前还是忍不住掩面啜泣;罗欣穿梭在两个男人之间看似游刃有余,却还是在舞会的间隙闷闷不乐;婚姻美满事业有成的伊莎贝拉,丈夫不在身边女儿即将出嫁,她想为挚友马嘉利找个男人,却险些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人类明明是独居动物,为什么还要前赴后继的步入爱情的坟墓?因为爱情?才不是,因为孤独。该死的孤独,这候麦镜头下永恒的主题,无论四季如何变化,孤独不会变,无论年岁怎样增长,孤独不会老,它吹不破砸不扁扯不烂,即使浓烈如美酒或泪水,也化不开。

    罗欣喜欢男友的母亲马嘉利,便想撮合自己的前男友——一个大龄的哲学老师同马嘉利在一起。在《春天的故事里》也有着类似的桥段,娜塔莎企图在朋友和父亲之间牵起红线。“一厢情愿的将自己喜欢的人撮合在一起”,似乎是法国人的陋习,这帮子整天无所事事张口闭口就是莎士比亚和柏拉图的文艺工作者们,好像从来都觉得关系不够混乱似的,在本来就岌岌可危的情感关系上面跃跃欲试想要添砖加瓦,却让人在觉得荒唐的同时居然还有一点点羡慕,他们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在露天的餐桌旁吃饭谈天不是自由,同时和两个男人谈恋爱又养着第三个男人的孩子也不算自由,自由是永远都朝着心所向往的方向,忘记之前的疲倦,蓄势待发。
    候麦是善良的,在他的电影里,很少会出现人性的不堪。就像《春天的故事》里那串最终出场的项链一样,这种小小的善良像金子一样被嵌在剧情的角角落落。马嘉利在后花园生这伊莎贝拉的气,这是伊莎贝拉走了过来。
    “怎么了?又不高兴了?”
    “没事,我很好,我在欣赏夕阳。”
    “可夕阳在你身后。”
    “过一会儿它就到我面前了。”
    而马嘉利和伊莎贝拉的误会解除的那一刻,千言万语只需相视一笑,朋友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比那个远在天边的男人重要的多。

    从一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就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态度,爱就追随,不爱就当朋友,这样一种洒脱,少了法国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是培育不出来的,而这正是候麦让我痴迷的地方。成熟的葡萄园,摩肩接踵的寻常街头,人头攒动的咖啡馆和舞会。据说因为资金紧缺的原因,候麦经常在没有布景和群众演员的情况下,在街上实景拍摄,经常当他完成了一段拍摄后,街上的人们甚至都不知道这里刚刚进行过一场电影拍摄。因此,法国的日常,被尽可能原汁原味的保留在了胶片之中。

    在《六个道德故事》一书的前言中,候麦提出了疑问:“一个故事,如果能写出来,为什么还要拍成电影?如果要拍成电影,为什么又要去写它?”,的确,文字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暧昧的。候麦的小说像是一场纸上电影,而他的电影又像是画面构成的诗句。
毫无疑问的,他的电影有着文学的属性,仅靠画面和台词推进,没有炫目的镜头,没有出人意料的转场,甚至连剧情都如出一辙——男孩和女孩的故事,总是反复的上演,但是却具备抓人眼球的能力,通过剧中人对爱情,对生活,对自身的不断的剖析解读,观者如我们也不禁开始了自我的反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没有灵魂,何谓信仰,这些无解又无用的问题,却将我们的生活带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次元。有时候哲学是一种逃避,暂时逃离繁琐的生活混乱的感情,身心在虚无里得到短暂的停歇。

    最后会怎样?马嘉利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萌芽能够像她的葡萄那样茁壮成长吗?罗欣又是如何处理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恋情的?伊莎贝拉的女儿能够享受美满的婚姻生活吗?无人知晓,因为秋天之后是冬天,冬天之后又到春天。四季的故事,也就是人生的故事,人生,生死轮回永不停歇,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像享受一杯应时的手工葡萄酒一样的享受手里握着的,眼前的这段生活。

 6 ) 埃里克•侯麦作品《秋天的故事》观后座谈会纪要

埃里克•侯麦作品《秋天的故事》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7年5月26日(星期五)下午15:27—15:5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埃里克•侯麦作品《秋天的故事》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司钰、陈起、张五妹、卢文媛、孙凤凤(观影者:俞一平、姬伯庆、周洪泽、刘新颖、万邦炎、黄春樵、董玉梅、陆忠佩、姜天鸿、姜希珍、范大茵、王文仁、章毓苏、万邦炎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在侯麦“四季的故事”系列中,本片是最有可看性的
范达明:一个单身女人整日忙于葡萄园的农活,基本上没有开展社交的条件与接触异性的机会,由此要获得男子的求爱,确实难度很大。这是《秋天的故事》为故事设置的人物关系的基本前提,它构成了主人公活动可能与应有的发展空间,整个影片的戏剧冲突也就此确立了起来。在侯麦“四季的故事”系列中,我觉得本片是最有可看性的,不仅围绕马嘉利这个主要人物设立了其他的主要人物如热拉尔或次主要人物如伊莎贝拉与罗欣等,而且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不同的大小矛盾冲突则围绕基本冲突此起彼伏。影片一开始展示了书商伊莎贝拉家在花园餐桌上商议为女儿举办婚礼是否邀请马嘉利赴婚宴的场景,以及最终婚宴的实际举办,都是为影片展开基本戏剧冲突提供的一个背景环境,当然这是跟马嘉利所在葡萄园自然风光的背景环境所不同的另样的背景环境。

爱情总是在夏天发生的,到秋天的季节就会结出果实
司钰:爱情总是在夏天发生的,到秋天的季节结出果实。影片在光影处理与演员表演上都很好。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出现的结果也就慢慢地让观众接受了。

伊莎贝拉为马嘉利登广告征婚的动机,完全是想成全马嘉利其人
陈起:葡萄园的女主人马嘉利想找男人,但不愿意登广告;朋友伊莎贝拉来帮忙,应该感谢。伊莎贝拉为马嘉利登广告征婚的动机,完全是想成全马嘉利其人。

中介人伊莎贝拉很快对热拉尔做了说明,并把目标引导到马嘉利身上
卢文媛:从影片中看,伊莎贝拉与热拉尔见面的画面多,对话也深刻,显然,热拉尔对伊莎贝拉本人是有好感的。影片作者在此是表示了什么意思?
范达明:伊莎贝拉最初是作为被介绍人马嘉利的替身出场与应征男友热拉尔见面的。未料热拉尔却也喜欢上了这个替身者。不过中介人不应变成当事人,伊莎贝拉很快就对热拉尔做了说明,并把目标引导到了未出场的婚介对象马嘉利身上。这里,影片很恰当地分别从两人的角度对此做了转移,这就不至于伤害到伊莎贝拉又伤害到热拉尔——前者既非一个施骗者,后者也不可列为是个受骗者,更非一个见异思迁者。影片在这个环节上,对于两个人物的具体处理做得非常有分寸,当然主要是通过双方的对话。

这是人生的插曲,是一部正能量的影片
张五妹:这是人生的插曲,是一部正能量的影片。男女主人公之间及时解除了误会,矛盾得到了解决。我觉得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每个人选择的眼光都不一样。如今90后这一代,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人浪漫。

罗欣在性格与外貌上都有可爱的一面,是影片次主要人物中的活跃的亮色
范达明:马嘉利儿子的女友罗欣,把自己的前男友——年长的哲学教授介绍给马嘉利,显然没有成功,我想原因很明显——因为哲学教授始终还不愿意完全放弃罗欣。同时这也对马嘉利最终与热拉尔的婚恋在未来的可能成功起到了有效的反衬作用。影片把哲学教授与罗欣的爱恋关系基本设置为过去时,又设定为当初是女学生罗欣主动追求这位大叔型的哲学教授的,这就为在这一关系中的哲学教授的道德作为与评价做了宽容性的解围。应该说这也是影片在情节设置上的一个吊诡之处。而罗欣喜欢与年长的马嘉利在一起,就跟她喜欢年长的哲学教授一样,影片也让这样两种情状对应了起来。罗欣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举止,或许与她早年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关——这点影片没有任何交代。当然,哲学教授本身也有魅力,这能够吸引女学生,他自己也喜欢女学生。但罗欣在性格与外貌上都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并不让观众觉得讨厌,从这个人物身上也可一睹法国年轻一代女性在性格情感上表现出的时代新特点。她应该是影片次主要人物中的活跃的亮色。

秋天代表中年人,秋天代表收获的季节
孙凤凤:秋天代表中年人,中年人心中只要有爱,只要接受爱,总能最终得到爱。
范达明:秋天代表收获的季节,中国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影片在结尾处有一段歌词:“筚拨,筚拨拉地,升起火吧,我的孩子!酿酒的葡萄丰收了,园里的泥土翻新了,当飞鸟都归巢时,天啊,你也长大了!把丰收的葡萄酿成美酒,一年时光匆匆走过,如果说人生是个旅行,期待它时时刻刻阳光普照,看万紫千红野花争奇斗艳,祝你一路平安,我的孩子!原野葡萄变成了美酒,美酒点缀了这美丽夜晚,让正酝酿的甘醇美酒,伴随孩子的人生成长!在阳光照耀的山坡上,牧人正等侯雪季来临,为今年画下完美句点,崭新的一年即将展开!如果说人生是个旅行,期待它时时刻刻阳光普照,看万紫千红野花争奇斗艳,祝你一路平安,我的孩子!”这段歌词表明:只要你在春天播种爱情的种子,那么总会在秋天收获爱情的果实!

2017年6月10-11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39篇纪要。

 短评

人生說到底,不過是偶然與必然的二元論,充滿了無法預知的未來,可是結果如何,也要到很久以後才會瞭解究竟是否為「Fate」。只是再寂寞,都要靜候,再靜候,就算失收始終要守,終會等來你的葡萄成熟時,以及,永遠無法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去相愛。2020.07.18重溫,「消失」的反打,中年人的愛情詩篇。結尾的特寫停在伊莎貝拉的忽明忽暗沒有表情的臉上,別樣的曖昧。嫁女兒的背景下為老友續絃的故事,這不就是小津後期的劇本設定麼 XD

6分钟前
  • 阿树
  • 力荐

为什么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又嫉妒,又软弱,又任性猜忌,让人一点也喜欢不起来

10分钟前
  • Zoe
  • 还行

看完侯麦比嚼了绿箭还清爽。。。

12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推荐

侯麦太厉害了!迷上。剧本超级棒,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都以对话的形式展现。某些情节的设置巧妙而又在情理中。基本上是很简单的制作,却有非常丰富的质感,主要是人物复杂而美妙的情感描摹,立体生动。侯麦在描摹人物内心世界上与安东尼奥尼站在了两个极端,一个以对话、直白,一个以动作、隐忍

14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第一看法国的农村。这女的的拧巴跟我简直有一拼,一个男导演怎么可能这么真实的表达出女性的复杂矛盾心理?

19分钟前
  • 臭美大仙
  • 推荐

难以想象是一位78岁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完全看不出老态或者一个创作者的自身道德枷锁或道德输出。剧中的人物各自自由也鲜活着。作为一个男导演居然能拍出女人之间那么细腻的情感关系,太佩服了。

24分钟前
  • Danny
  • 力荐

侯麦的电影简直就是我们这些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的福音书呀,搭讪技巧妙之又秒,缘分爱情巧之又巧,朋友与爱人之间的暧昧关系最让人向往,《秋天的故事》没有任何新意,还是侯麦传统的延续,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观的差异是这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2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侯麦展#但见旁人谈情何引诱,问到何时葡萄先熟透。

30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一个乡村大龄劳动妇女因为约不到炮而焦躁万分,最后在各方努力和狗血因缘际会之下终于约到炮的故事。

34分钟前
  • 朱熠
  • 力荐

爱已经结束了,还能像介绍朋友一样把你推荐给别人。爱还未开始,但已经允诺要把你介绍给别人。一场兜兜转转的聚会,他们似乎对上了眼,又似乎彼此误会。婚礼上的歌手唱道,如果人生是一场旅途,希望每天都是晴天。培育爱就像种葡萄,不除杂草怕杀虫剂损失葡萄的味道,如果爱情也能和种葡萄一样就好了。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再一次看这片子,还是为对白和潜台词着迷。你的误会、我的误会、她的误会、他的误会,观众知道这些是误会,但剧中人偏不知道而当做正当推理,他们不直接说却又拐弯抹角想暗示自己的那些“明明是误会的结论”。整个过程看下来就只菀然一笑好了~ 2021.1.10 当《绿光》和《秋天的故事》一起看,Marie Rivière和Béatrice Romand仿佛对调了角色(都在极力劝对方走出去),但她们在两部电影里都依然是她俩啊,依然是一柔一刚。人间四季里最成熟的一部,Rosine分明就是“秋日和”里的冈田茉莉子呀!

43分钟前
  • vivi
  • 力荐

爱情让人找回年轻敏感的心,但岁月沉淀也留下了审慎和隐忍,秋日胜春朝嘛。这部最独特的地方是情感转移时不确定性带来的微妙感,因为在真理般的欲望面前,真真假假的试探都是高危的。

46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这部算是侯麦的集大成之作吗?好喜欢啊!貌似都是男男女女各种发骚,但洪常秀和侯麦其实很不一样,侯麦痴迷于遇见,狠劲描写相拥之前的状态;洪常秀则是喜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那种要么清脆响声要么死活贴不上。洪的菜色本身就艳丽多姿,重在搭配,以此碰撞出戏剧性,侯是各种香料高汤啼哩夸叉一顿怼,再用生活化和平实的场景来冲淡一下,也他妈挺逗。

50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侯麦的片子似乎都是讲一些闲的蛋疼的中产阶级男女,纠结于一些蛋疼的情感问题,并为此说一些蛋疼的话、干一些蛋疼的事。影片的观感基本取决于片中年轻女角的容貌:姑娘漂亮,片子也就好看;反之亦然。二者保持高度一致。由此,本片可以给到4星半。

51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⒈特地在秋分观赏《秋天的故事》,这很符合我的风格;⒉先是法国乡村美丽的景色博取了我的好感,而后剧情更是越看越得我心:虽然过程有些许不满,但美好的结局真是对上了我的期待;⒊幸亏谎言造成的误解最后解释清楚了;⒋在我心情愉悦之时看到一部让我更加开心的影片,这种舒服感胜过初看《幻之光》。

5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法国乡下美,古朴院子到处是夹竹桃、法国梧桐、印度榕,远处群山起伏,田野满目葡萄,适宜人居;中年妇女作,多愁善感,疑心病,恋爱中的寡妇也会像少女一样回到心跳的纯情,胶片就是胶片,质感忒迷人,蓝光修复极好。

5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侯麦“四季故事”终章。1.或许,让四季收尾于秋,确乎是绝佳的安排,未及寒冬,虽有感伤无奈,却终得丰收。一如那片葡萄园,中年人的爱情也即将酿成醇酒。2.一个双重牵线搭桥的故事,母亲的儿子的女友试图撮合她与自己的前男友+老师,而母亲的闺蜜亦代其相亲约会,最终大家都在母亲女儿的婚礼上“偶遇”。3.浓郁的喜剧色彩主要来自两对【媒人与被撮合男性】间似有若无的暧昧关系,而婚礼相聚时,一对是准一见钟情,聊得投机却依旧害羞和相互试探,另一对则仅仅止于礼貌而不无尴尬的寒暄,都让人忍俊不禁。4.以推门误撞见的误会作为对两人情感的延宕与考验,处理得十分自然。5.结尾点题的秋日歌曲与舞会场景,美好得不似人间。6.两位侯麦御用女演员齐聚,艾莉西亚·波特尔实在漂亮。7.秋风吹动了马嘉利的头发,阳光在发梢上辉映出暖黄。(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4.5;以超越寻常伦理道德的方式去解决本身就超越寻常伦理道德之事,以压制和转移欲望目标去实现欲望另一维度的伸张,一切都是悖论的,一切都是无理的,可是在爱情中又有什么道理可言。所有乖张离奇的、不讲情理的曲折心事,在岁月的熬制煎煮下,最终都沉淀为宽让与接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葡萄成熟时的醇香必得历经千重万重方柳暗花明。结尾双双返回太美好,秋光里的春天。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四季故事里的角色总是在面临着选择,而这种选择是存在外部推动力的——是由身边人创造的机会:春里的女儿,夏里的人类学女孩(到底骗了多少女孩子入了这个人类学专业啊),冬里似乎来自自由意志,但跟秋中一样,其实是多人作用的结果。这些人中总有一个神经质(或者说敏感)的女性角色和一个局促(或者说茫然)的男性角色,他们不停地进行试探、磨合……但在他们那个环境下,相比我们的环境所塑造的我们的现实,真的很让人羡慕,他们不同年龄段的人拥有非常相近的知识结构,他们很老的人和很年轻的人可以无视年龄进行顺畅的交流沟通甚至恋爱,但我们甚至不敢不能跟我们自己的父母交心。不要说父母,可能有些同龄人都无话可说。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四季里最喜欢的一部,矜持得像年轻人,理想到无以复加的结局。

1小时前
  • gris-gri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