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梵高传

剧情片美国1956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安东尼·奎恩,詹姆斯·唐纳德,帕梅拉·布朗,埃弗雷特·斯隆,尼尔·麦吉尼斯,诺埃尔·珀塞尔,亨利·丹尼尔,玛吉·肯尼迪,吉尔·班尼特,莱昂内尔·杰弗里斯,劳伦斯·奈史密斯,埃里克·普罗曼,Toni Gerry,威尔顿格拉芙,伊索贝尔·埃尔索姆,David Horne,诺尔·霍莱特,罗纳德·亚当,约翰·拉多克,David Leonard,威廉·菲普斯,大卫·邦德,杰伊·阿德勒,洛朗斯·巴迪,欧内斯廷柏瑞尔,Jerry Bergen,贝蒂·布莱丝,保罗·布亚尔,亨利·柯登,杰曼·德尔巴,Joh

导演:文森特·明奈利,乔治·库克

 剧照

梵高传 剧照 NO.1梵高传 剧照 NO.2梵高传 剧照 NO.3梵高传 剧照 NO.4梵高传 剧照 NO.5梵高传 剧照 NO.6梵高传 剧照 NO.13梵高传 剧照 NO.14梵高传 剧照 NO.15梵高传 剧照 NO.16梵高传 剧照 NO.17梵高传 剧照 NO.18梵高传 剧照 NO.19梵高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20:30

详细剧情

  在立志成为画家之前,梵高(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饰)曾经是画廊里颇有前途的售画员,经过几次情感失败之后,他开始尝试成为一名画家。梵高悲天悯人的性格让他能与贫穷矿工们和谐相处,用画笔描绘他们的悲惨生活。他的画奔放热情、情感肆意,但却得不到主流画坛的欣赏。梵高邀请当时正崛起的印象派画家高更(安东尼·奎恩 Anthony Quinn 饰)一同去法国南方作画。多年来,弟弟提奥一直在经济上支持梵高,甚至为他资助高更去南方的所有费用。刚开始两人其乐融融,一起创作了很多高水准的作品,但因两人的个性互不相容,逐渐产生激烈争吵。高更试图离开,梵高为此精神受打击,试图持刀威胁高更,高更仓皇而逃,梵高最终自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孤独、贫困的梵高受精神病所折磨,几度进入病院疗养。而他始终没有停止绘画,一直在等待大众的赏识,最终精神崩毁,开枪结束了生命。
  安东尼·奎因凭此片荣获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长篇影评

 1 ) 麦田里一片金黄

                他生下来。
                  他画画。
                  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
                  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波德莱尔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长大意味着身体逐渐苍老,而成熟在某种程度而言只代表着处世日益圆滑。在这个缓慢而沉痛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边捡边扔,像课本里那只捡玉米的猴子,舍弃其中某些会与现实尖锐碰撞的东西。而我们都认为这便是成熟。最初的一些东西如一些梦想、一种理念、又或是一种信仰,到了最后常常都成了我们向生活妥协的牺牲品。
     可是有一些人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对于他们来说,理念,梦想或信仰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甚至生命。这些东西是他们活着的意义所在,也是他们感受自己脉动的重要证据。不为强权屈服,当然也不会为生活所妥协,他们为它坚持至死。
     看《渴望生活》之前,我不认识文森特凡高。看完《渴望生活》之后,我还是不了解文森特凡高。但我对他怀了一份致高的敬意。因为他也属为数不多的坚持份子之一。
     当“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的时候,当“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卖出的时候,天堂的凡高倘若有知,会是什么表情?是略带孩子气地高兴地笑呢?还是扬起嘴角露出讽刺的悲伤?
     影片开始的时候,已经跳过了文森特的童年少年,直接从他参加神学传道开始。那一年应该是一八七八年,文森特二十五岁。他希望在某些方面继承父亲,向那些不幸的人传播上帝之道,于是去了布鲁塞尔附近的一家福音学校学习。他在给提奥的信里表示,希望这样可以让他的家人略感欣慰。学习结束之后,他向教会请愿去了所有牧师都不愿去的地方:博里纳日。在博里纳日,低层人们像畜牧一样地劳动。他们的家在地下五百米的深处,男人们偻着背在地底爬行挖煤,女人们背着箩筐在矿山拾煤块,孩子们没钱上学而是拖着幼稚未成形的身子与大人们一起干活。这种艰苦的生活,让文森特很受震撼。他除下外衣,深入矿工的苦难,与他们一起劳动工作,住在破烂肮脏的屋子里,把床让给了有病的妇人,把衣服送给了孩子们,自己睡在草堆里。然而教会认为他的行为贬低了教会的尊严和体面,迫他放弃职务。在矿工的死亡和自身的疾病缠身中,文森特看穿了所谓“上帝的福音”的假义和虚伪,并意识到了这是一次失败的爱。
     这段生活经历对文森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那以后开始,他的一生都是破棉衣加身,与电影一出场的西装领带相比,与其说是一种物质的差异,其实更突显的是精神的差异。假如说之前的生活是华丽的面具,现在他看到了面具下面的那张脸——那因为面具的箍扎而扭曲变形的痛苦不堪的真正脸庞,流着汗红着眼却沉默不能语的事实真相。自此之后,文森特深入到当时主流社会眼中所谓的“低层人们”之中,与织布工、农夫、渔夫等在一起,其早期作品基本都以表现劳动及劳动人们为主,如“掘地者”、“挖土豆者”、“运炭船和两个人”和织布工系列等。
     三个“永不”,来自表姐凯的拒绝。她没有给文森特一点点的机会,或许是亡夫太过刻骨铭心,又或许是文森特狂热的示爱方法让她无法接受,乃至文森特把手放在烛火中烧仍是不为所动。之后,便是辗转无所定居。学画,与妓女克拉西娜同居,照顾她及她的孩子。分手。去阿姆斯特丹,独自旅行,搬到纽南。父亲去世,与妹妹争吵,然后再出走。然后去到了巴黎,最亲爱的提奥身边。在巴黎,他认识了许多在后来很出名的画家,其中之一便有后来“割耳事件”中的保罗高更。
     “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凡高的这句话,曾像锤子一样重击我心。在生命的后期,他受孤独贫穷和病痛的折磨,精神数度失去控制并因此而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住进了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医治,病情稍有好转后返回了巴黎接受加歇医生的治闻。1890年,在郊野的金色麦田里,他朝下腹开枪自杀,随后返回住处躺下,二日后死于床上。
     有人说,他是上帝的弃民。然而在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凡高遗弃了上帝。如果画画的信念中途放弃,转换另行谋生,生活不见得大富大贵,但自食其力莫须依靠提奥的接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凡高没有这样做,他把画画当成了他的生命,他的精神支柱。如同他所言:“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有些电影,是由电影成全了故事。而在《渴望生活》这部电影中,是故事成全了电影。我们首先被感动的,是文森特的精神和他那富有传奇色彩却充满悲剧味道的一生。然后,才有空暇去留意背景音乐从哪里响起又在哪里结束、镜头在哪里如何缓慢移动又在哪里变成了大特写、色彩如何交潜变化来暗示人物的情感变幻等这些电影的细节处理。末了,还是受着文森特的感动,呆坐在凉凉的椅子上,为之颤葳伤叹。
     有一些人的名字,是值得我们世代相传紧记的。

                    他是死神的影子,
                  他收割的也许是人类。
                    在这个死神身上,
                  没有一点悲哀的味道。
                    他在明朗的日光下干活,
                  太阳以一种纯金般的光普照大地。
                                ——凡高

 2 ) LUST

出现Pissarro, Seurat,Paul Gauguin等等,纷繁的真迹无论有否真实看过都印象深刻。里面梵高与高更还有段对于Millet很有趣的争论。
五十年代的Auver-sur-Oise和我去年看到的相差无几,一样的教堂一样的hotel de ville,当时只有没去Van Gogh兄弟俩的墓地甚些可惜,原本打算以后会再去但现在没了机会...兄弟俩受雇于Goupil & Cie,(倒是让我联想到后来的Paul Gauillaume)看完更想去荷兰的梵高博物馆和Arles走一趟。

 3 ) 梵高先生,一世孤独。

       文森特梵高的名声享誉世界,很久以前对美术一窍不通的我就已听过他的名字,在小学美术课本上看过他的画。当然那时候并未有触动只是记住了一个名字而已。李志有首以他命名的歌,感动了多少文艺青年,我也从中认知了梵高的孤独。后来上选修课时,那位热爱生活的老师给我们绘声绘色的讲了梵高的一生,看了他的画,光亮强烈的色彩,强大的生命力,对生活的渴望,爱。当然还有深入骨髓的孤独。我才被这个真诚的爱着世界爱着世人却被世界拒绝摒弃的画家深深触动。
    相信现在只要不是文盲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梵高。其实这是件可悲荒唐的事,在世时被世人摒弃遗忘,而死后却又声名鹊起,这算是世人想要弥补他们对一个真诚的画家的冷漠和遗弃吗?甚是可笑。不管梵高的画现在卖到多少价位多么珍贵多么有收藏价值,从他们口里说出的梵高都与那个一世孤独的梵高没关系了,他死了,他没在这个世界了,他不会知道不会想到在很多年后他竟然被世人拾起了尊贵了。他只是孤独绝望地死去了,不再存在了。
    先说电影本身吧,lust of life——这可以概括梵高的一生。电影在结构上按顺序叙述,不像很多传记片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比如《玫瑰人生》,《我不在那儿》等等。按顺序叙述使电影结构简单畅通并不错综复杂隐晦难懂,像一个娓娓道来意味深长的故事,短暂的却又漫长,迅疾却又缓慢。在时而明亮时而阴郁的画面强烈对比中和夹杂伤悲痛楚惋惜渴望失望光亮黑暗讽刺的持续的音乐中,梵高短暂的人生铺陈而来,在影像里自然流淌,流进心里,流进过去,流进永恒。当然导演没有涉及梵高的童年少年而是直接从25岁梵高参加神学传道开始。以此突出重点:梵高对生活的无限渴望和一次次被世界摒弃的无奈痛楚。
    柯克道格拉斯入目三分的刻画了梵高的精髓,略显佝偻的身躯,凌乱的红发,对生活对爱情求而不得的孤独痛楚的眼神,对生活的贫穷和不堪的愤怒和粗鲁,对自然对用色彩描绘世界的专注热爱,自我的迷失,以及对世界的厌倦和绝望。但他并非真正的梵高,他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类似梵高的形象
    梵高说:我想要成为有用的人,要工作,要给世界带来一些东西。这样纯真美好的愿望一直停留在他心里。他自愿去贫穷黑暗的矿区当牧师,他幻想给那里的人带来一点温暖希望的福音。他把自己所有的赠与别人,一身邋遢,他用尽全力,可是死亡贫穷疾病一如既往,他改变不了什么。他失望:我不管在哪都是一无所获,我被困在笼子里孤单一人。在这一次失败的爱之后,他更萧条。回了家后看到表姐,他以为可以抓住这美好的希望,他诚挚如孩童般的表白:我需要对自己的爱,可以融入我的生活的爱,我想要一个家,我想要孩子,我想照顾你……可是也不能打动她的心,她坚决的拒绝他:NO,never,never。他再次失望,他简单的愿望再次残忍的破灭在他眼前,生活再次蒙尘,漂泊辗转无所定居。唯一的可以安慰的是开始画画,可是画画又让他失去了和他相伴生活的妓女。孤独和贫穷,生活又是不停的辗转,去巴黎,和弟弟居住,继续画画,可是他视之为珍宝别人视之为草芥。其实画家诗人作家的共同期望都是希望作品有人欣赏,虽然很多人大言不惭的自称作品是为自己而写,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可是作品没有人欣赏实在是作为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的失职。所以梵高的孤独和痛苦也很大程度上源于此。他渴求高更的友谊亦是因为高更是唯一一个懂得他作品的人。仿佛是在芸芸众生终寻得一知己,可以互诉心肠。他来到美丽的阿尔,每天带着新奇的眼睛和热忱画阿尔的麦田,建筑,酒馆饮醉的人群,还有一切美好充满希望的,太阳,月夜,星天,向日葵。他每天忘我的画画,已然忘记了无人欣赏的苦楚,只是画,投入无限的热情。我想这或许是他短暂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但是混乱,贫穷,一切矛盾仍然存在,他不能养活自己,他与日俱增的孤独。即使与高更在一起,也只是短暂的欢愉,快乐的假象,他们频繁的争吵,终于在混乱与痛苦中,他割下自己的左耳。高更离去,又剩他一人。最后的希望也毅然破灭。他还在画画,画缠着绷带的自画像,嘴里含着烟斗,望向不知名的远方,眼神里是否还有当年的纯真希望?
    1890年,在麦田里,他画着那金黄,一群乌鸦飞向他,惊醒了他的痛苦独孤,他颤栗的拿起画笔在天空中重重添上浓郁的乌云。他开枪自杀。
    他的一生结束。
    他渴求生活的一生,即使他纯真善良正直,即使他始终激情的追寻,生活仍狠狠抛却他。在他有生之年,生活残酷的不肯给他多一点的温情。我不知道当他割下耳朵,开枪自杀是怀着怎样决绝的痛苦的心情。
    可幸的是他把对生活的所有激情色彩投入他的作品,正如他所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那些有强烈色彩和生命力的作品或许是唯一能安慰的。 至少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还是快乐的。

 4 ) 渴望

晚上本以为有节色彩讲座,结果是给我们看了些梵高,修拉,毕沙罗等印象派大师的画。然后就开始放梵高传的电影,由渴望生活改编。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年初19岁生日,李小一送我的生日礼物。原著小说<渴望生活>。后来她还又在当当上给自己订了一本。可天知道我并没有看它。于是在本初有些无聊的电影和实在有些让人难以忍受的爆破音的处理下我依然告诉自己耐心的看完它。结果在大教室坐到了十点半才回来。

出了教学楼,天居然在下雨,有些瑟瑟的冷。雨水淅沥沥地滴落在泊油路上,似乎被吸入了一些,橙色的灯光被雨水的路面反出高调的黄色。风吹过,似乎把人带入了另一个空间。我知道梵高的感觉,或许这么说很疯狂,那或许我就只知道一点。那种极度渴望绘画的触感,那种似乎双手已经碰触到画笔,似乎已经在画布上用力的矗立的感觉。当咋暖还寒,当春光明媚,当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田地转变为一大片一大片水稻麦田,当触目的金黄变成满目的鲜绿。谁能抑止住绘画的激情呢?更何况是风景宜人的欧洲。电影中人物的背景本身就好像是一幅幅传世的风景名画。

当影片最后,导演选择用梵高在精神病院对嬷嬷的回答来渐渐显入他毕生的心血,又渐渐淡出。终于,眼睛感觉到了湿意。在金色的麦田里,在光天化日的阳光下,太阳将大地万物笼罩在纯金般的光辉之中,却有一个代表着死亡的人。对于这部1958年的电影来说,它忠实的叙述了梵高,及其他失败颠沛又精神崩溃的一生,还有那些伟大画作的来源。想起曾经有人问我的话,如果是你,你愿意过梵高这种生活吗,你愿意这样在死后才成功吗?

梵高似乎一直渴望着成功,一直渴望着工作、生活。而高更说,你其实不知道,你没有真正的劳动过,没有在烈日下辛勤的劳作,没有在冬天手和绳子冻在一起。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是碌碌还是伟大,是真的充斥着美还是徘徊着绝望?是生活造就了梵高还是梵高成就了生活?

2009-06-09

 5 ) 梵高·艺术·基督

看老片子《梵高传》是个心酸的过程。梵高的人生真是个特别悲剧的人生。看到梵高一生受挫,直至生病、自杀的过程,我甚至抬头问上帝:为什么呢,上帝,天,为什么要这样的安排呢,一个好人,一个善良而几乎是完全发散光和热的人,为什么就这样苦呢。
那么讽刺意味的是,梵高身前那么多卖不出去的画,在死后的年代里,基本每一幅都价值连城。可是,享受这些价值和荣光的人是另外的人,不是梵高本人。
  
梵高出生于牧师家庭。他也一度担任神职工作,在煤矿里为矿工服务,他是那么热忱地投入传教工作,以至于把身上的衣服都脱给穷人,自己也去住那些低矮的矿工住的房屋,因为他要和他的服务对象一同“受难”。最后教区的领导认为他影响了教会的体面,干涉他。梵高火了,说什么体面,你们这些伪君子。
  
梵高割耳朵后的那一幕尤其悲惨。他包扎了耳朵后,躺在床上休息,外面居然来了几十、上百人来看他,看西洋镜,抱着取笑逗乐的心情。
  
在看梵高传的时候,我还为另一个人感动,那就是梵高的弟弟提奥。这真是天使一般的人啊。他不仅供梵高的一些费用,也理解哥哥的才华,并且,不管哥哥怎么艰难困苦,被人耻笑,他都不离不弃,情深意重。这真是个天使。没有他,根本没可能有梵高的存在。
  
梵高的一生,真的有点像耶稣。他的画上面,流淌的都是爱,对大自然的爱,对人类的爱,对受苦人的爱。但他一生挫折,一生活在耻辱和寂寞中。如果人有灵魂,可以复活,他如果能看到身后作品获得那么大的荣耀该多么欣慰。
  
我不知道正统的基督教怎么看梵高,他是有问题的,性格不好,不懂得待人接物,而且也曾未婚同居,后来可能和妓女也染(他热烈地想争取爱情过,都失败了)。但人的正直和善良是毫无疑问的。他以他的伟大作品为人类贡献了价值和巨大的爱。他难道就不能算一个圣徒?
  
我有时会想,其实艺术家,像梵高这样的艺术家,他的整个人似乎是个个性化的基督教堂。他用他的生命做了一首赞美诗。

 6 ) 一生行走地狱,却自活成天堂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梵高在画画上追求生活及自然的真善美,又倾注了自己的热烈和温柔。

他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所有爱与情感都融入画里。他的画是艺术品,细腻动人,色彩缤纷。

他死后多年方被世人追捧为天才,可寥寥两个字的背后是无数艰辛与痛苦折磨。

影片里,他的性格孤僻暴躁却善良真诚。他把衣服送给小孩,把面包送给妇人,为了解救矿工的心灵他毅然选择下矿帮忙不求回报。他喜欢一个人就大胆表达,尽管方式颇为粗鲁。

他总时刻不停的画着画,专注手中笔和纸,忽视世人目光和言语,他的反常在世人眼中是另类,世人因此避开他嘲笑他。包括他身边的人,他的父母、朋友、爱人皆因此远离他。

尽管一切如此残酷,他却依然执着并热爱画画。他的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因此他不需要向世人解释什么,他的画就是最好的回答。

 7 ) 梵高

我想看的是这一版的《梵高》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18998/,但是看完才知道下载错了。
这版直译叫《渴望生活》,导演也叫文森特,他还执导过《歌舞大王齐格菲》《玉女奇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我觉得由他指导还是挺合适的,因为他的影片有一种油画般的色彩。道格拉斯扮的也挺像,现在很好奇西科塞斯扮的是怎样的梵高。

梵高为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绘画带来了色彩的力量,他认为印象派的光线的暗示性过强,而新印象派的光线过于点彩化。梵高的艺术超越了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他的美学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糅合了画家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
与高更和受日本浮世绘版画技巧影响,使梵高作品底色变得饱和,他将这些底色与新印象主义的间断性笔触糅合在一起。笔下的色彩产生了新强度的表现力,笔触孕育了新的节奏,作品具有一种尚不为人知的表现主义风格。
梵高试图将一种感情或感觉注入画中,在画面孔时,意不在面孔,而在人们的表情;画太阳时试图让人感受到太阳在熊熊燃烧;画酒吧时试图画出邪恶的感觉......毕沙罗教他: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第一印象。虽然梵高不同意修拉的色彩的科学理论,但是我相信他的笔触是糅合了点彩的大胆运用。对梵高影响最大的画家可能是高更,这两个绘画大师都是孤独的人,他们曾有过一段友谊,因梵高的精神病发作而破裂。
坦白讲,我不太喜欢高更的画。影片多次表现了他们两人的争执,他说:我不考虑自然,我追求的是和谐。后来他们各自诋毁对方欣赏的艺术家,梵高攻击了德加,高更攻击了米勒,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争吵。他们的最后一次争吵,高更腻烦了梵高的多愁善感,但这绝不是说高更缺乏感情,高更自己说过:先有感情,然后才是理解。他斥责梵高从来没有干过力气活,所以不可能明白艰苦劳作是什么感觉,所以梵高的多愁善感在他看来可笑,之后是厌烦。

 短评

天才的一生 是痛苦一生啊 性格决定命运 梵高热情而执着 才对自己坚持的信念和事业如此热情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看到他和高更在一起的那一段时间 觉得很难过 如果高更的性格不是那么冲突 也许结果会好一点 但是不容假设 精神这种事情真的难以控制 生活在人群之外的孤独 在片尾那个庆祝的时候 看到揪心

8分钟前
  • 梦游
  • 力荐

这个我还是在小学六年级看的,原来我这么早就看过柯克道格拉斯演的电影啦

11分钟前
  • 宫唯明
  • 力荐

这个悲情天才的一生,两个小时的影像如何承载的下?

15分钟前
  • 裸踝
  • 还行

安东尼·奎因凭此片荣获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1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那好像不是让人悲伤的死亡啊,那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将大地万物笼罩在纯金般的光辉之中。他将自己所有的热情都注入到作品中,像是炽热的阳光下的收割者,沉默着,全部的注意力就只在于他的收获,像一只蝉一样享受中午时光。Lust for life,生命的热情永不消逝。

21分钟前
  • nocturnedxx
  • 力荐

演员演的很到位!把那种痛苦绝望演的很好

2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同样喜欢里面的梵高,有点笨拙得可爱。提奥的一番对梵高动容的支持和争辩让我澎湃,这一个美好善良又孤独绝望的天才画家就是给予这悲悯世界最好的礼物。台词非常赞!好电影好演员还有好画!

27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造型而言道格拉斯最像梵高的那一刻也刚好就是首次入境那一刻:神职开门屋外坐等的短发络腮的他微侧角度抬起了头……进入性格刻画阶段,你也说不清道格拉斯是在演荷兰画家还是本色自己?而且在头三回合之后——与民同苦控诉宗教虚伪、烧手自伤表现性情暴戾、母子离开暗讽缺乏担当,对于梵高的刻画就进入原地打转死循环,即使高更这条重要线索其实也没有带来什么新意,依旧先亲近再决裂的老套式。而这或许也是由于用影像去表现画家天赋存在某种结构缺陷(对比舞蹈家)以至于无法用专业领域精彩叙述和情绪引领去弥补角色性格刻画上的简单重复不够讨喜?三星半。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亲爱的提奥,野蛮的高更。同居时高更始终推辞给梵高看他前段时期的新作,是不是因为剧组没有拿到那些画的版权……

30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这个世界原本配不上一个美丽如你的人

31分钟前
  • L***
  • 力荐

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总是免不了让人感到怀疑,让人感到深深的不满足,尤其当它选择了某种粗线条的、现实主义的、近似编年体的表现手法之后,你会觉得,它在任何一个时刻都从未真正抵达艺术家灵魂的最深处,它只是浮光掠影,欲言又止,像一本只能送给小朋友看的图画书。

36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道格拉斯的演绎深刻自然淳朴真实,令人动容,读过传记再看影片,更加唏嘘。真挚 诚恳 热烈的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表达一切所见的美好,而这个浮夸虚伪的世界从来都是无法容忍这种真实的。孤独仿佛宿命,而我想说,这个由丑恶低劣的人性构建而成的主流社会,才是最孤独的狭隘。

37分钟前
  • 海和岛屿
  • 力荐

成功的传记片,完整地讲述梵高的一生,更着重于梵高对高更的爱。90年版的肯定借鉴了这一版很多,而更侧重于提奥对梵高的感情。两版可以结合起来看,就当梵高生活的两个不同侧面,而且演员竟然极其相像。不过这一版最囧的地方就是每当高潮时总有很戏剧性的配音效果,这点不太好。

40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导演应该是个画家吧……

42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四点五。小旅店,南方风、阳光,茴香酒,妓女,朋友来了。是这样一个人,是我朋友。梵高?太爱,太不会爱,太想是,自己不是,在心里画里是,别人不知道。艺术家,和他的家他的经历。除此没有什么好写的。残酷如情场。整体诚挚,人浪漫,才华大。镜头诚挚,才华少一些。不过,如果是这样,也不需要那么多了吧。温润的片子,像无味无体表热度的金色阳光,平静的死

46分钟前
  • NVHZ
  • 力荐

完全正叙按时序纪录了梵高人生中的大事件却毫无平铺直述的流水账感,OST和梵高奇突的生平帮了大忙,主要感谢老道格的演技让观众不由被他吸引——纯真激情偏执疯狂,全部表现到位不觉冲突造作。兄弟之间的温情,路人的关注理解,与高更纠结的爱(真心觉得梵高是爱他啊),都像他的画一样真诚而强烈。

51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梵高在央求,央求得到新寡表姐的爱,央求一个普通女人(克拉西娜)的爱,央求对朋友高更的和对弟弟提奥的依赖,梵高央求自然,大自然也没有回答,最后梵高去了上帝那里。lust for life,“想爱和被爱的权利难道是一种罪么”?

56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我想向他们传递上帝之道。即便我没有资格,也一定有我可以效力的地方。色彩给了我异乎寻常的喜悦,乡间的景色让我陶醉到信马由缰的境界。不理会一切规则,不再有疑虑,不再受到束缚。

57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1890年,世界倒在了他的麦田里。

1小时前
  • 老花朵
  • 推荐

此版本梵高很正派(演员的原因)很有安全感⋯⋯他就像是在忙一个case的文案。

1小时前
  • [Deleted]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