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独立时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史航

导演:内详

 剧照

独立时代 剧照 NO.1独立时代 剧照 NO.2独立时代 剧照 NO.3独立时代 剧照 NO.4独立时代 剧照 NO.5独立时代 剧照 NO.6独立时代 剧照 NO.13独立时代 剧照 NO.14独立时代 剧照 NO.15独立时代 剧照 NO.16独立时代 剧照 NO.17独立时代 剧照 NO.18独立时代 剧照 NO.19独立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46

详细剧情

片名题字:吉田修一

 长篇影评

 1 ) 杨德昌:让阴影说话之二

你能否绝对真实
    

     在我所看到的杨德昌的几部电影当中,我最喜欢他的《独立时代》。这是一部反思个人存在的电影,它检验的是个人存在的真实性。它提出的人生疑问是:你能否完全真实地活着?
    电影开始之前,引用了《论语》子路篇的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的这段话意思很简单:人口众多了,社会繁荣了,就让他们富起来,富起来之后,就教育他们。一些研究者说,孔子对教育的重视,隐含了他对于人们富裕之后,沉沦与堕落的忧思。
    但如何教育,教育到什么程度?则是杨德昌要思索的问题。
    导演小波是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之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要通过戏剧创造大同世界,世界的大同,人们的口味就会大同,票房也就会大同。
    人们的口味相同了怎么办?个人是否会存在下去?个人的真实性是否会存在下去?这成了更进一步的问题。
   《独立时代》是一个难以复述的故事,它在12个人的人生思索中进行着。这12个人同时是一个相互纠葛的群体。
     玛丽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老板,她姐姐是个名主持,负责制作与主持搏人温情、倡导光明的情感类节目;姐夫曾经也是个畅销小说作家,但因为开始思索人生的困境,与其姐姐发生分歧而分居;朋友琪琪是个见人就笑,文雅、端庄的好助手,其丈夫王小明是个老实本分的公务员;王小明的父亲从前也是公务员,因贪污坐过牢,已与其母亲离婚,同他的二姨妈住在一起;王小明的同事--立人是个个性强烈的公务员;玛丽的未婚夫阿钦是个富商之子,阿钦的手下莱瑞是个工于心计、擅长勾引女人的男人,他把自己的情人小凤安排进了玛丽的公司……
    事情就在包括导演小波在内的12个人当中展开,玛丽的姐姐总是指责玛丽不会做人,总会把自己的情绪放在脸上,姐姐认为这样的人是蠢人;但玛丽却指责她姐姐用造作来掩盖感情危机是不对的;琪琪因为文雅、端庄常被人怀疑是装出来的;王小明因为可怜一个濒临破产的商人,让立人改文件,最终却被利用,迫使立人下岗;王小明的姨妈总想调合小明与其父亲的感情,却总被误解;莱瑞想占玛丽的便宜,操纵阿钦,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自己的情人差点被小波占有;玛丽的作家姐夫总以为看透了世界,但又凡心未泯……
    整部电影散发着人生在世的孤单与虚假。在探讨人生的虚假中,各种人物各抒己见:人生最容易逃避责任的办法就是装得跟别人一样;被冤枉是中国为会做人的付出的一种代价;安慰与甜言蜜语有时候,无异于毒品,但人偿需要这样的饮鸠止渴。
    究竟谁能够真正的真实?电影的答案是没有人。因为一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关系与网络之中。你有一个好网络,就证明有人缘,但你也必将为你的人缘付出做作、虚假等代价;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网络,你只能是人缘极差,水清无鱼。
    杨德昌一度回到了传统的教育问题中。他把这个问题重新推给了孔子。进入困惑期的作家姐夫创作的《儒者的困惑》一书,书中谈到了孔子有一天突然回到了他的教化盛行的世界,人人都欢迎他,但都向他请教如何能够受到人的欢迎,这使孔子也困惑了。
    同时,杨德昌又考察了现代流行文化的教育作用。在杨德昌那里,流行文化是无法以它的温情来治愈人的孤独的,这种温情本身是被制作与包装出来的,连制造者本人也未必会相信。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确需要相互的温暖与安慰,但它是不能放到欺骗和伪装的立场中进行的。
    正如琪琪所言:如果每一个人都向另一个人索要安全感,那么谁会有多余的安全感给别人呢?
    电影以琪琪与作家的觉悟告终。琪琪终于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该怎样认识自我,该怎样保持住自我。如果自我仍然存在,那么即使别人都误会了,至少还会剩下你自己相信自己,这对一个人的人生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作家则通过一场车祸而大彻大悟,明白了人生的光明与美好的意义。
    在叙事运用方面,《独立时代》与《麻将》和《恐怖分子》有所类似,它也是将一些事物推到极端,再在放大中观看事物向另一端的反弹。只不过这个极端既不是罪恶的极端也不是脆弱的极端,而是真实的极端。在这个极端里,人只剩下了孤独,但孤独的人必然理解自己孤独的意义,从而继续光明而幸福地活下去。
    与《麻将》及《恐怖分子》不同的是,这部电影采取的叙事突出了电影的美学特点,蒙太奇产生的复调式叙事,使它脱离了线索叙事的套路,给人散漫的影像感觉,就像原汁原味且错综复杂的生活,当这些散漫的感觉联缀,当平行主题裸露出来,隐藏在生活中的深度就浮现在眼前了。
  

 2 ) Don't you ever try to break my heart

《独立时代》 1994 中国台湾 杨德昌

    看完洪尚秀作品集我曾一度怀疑《猪堕井的那一天》和《恐怖分子》在结构上有接近相似,或者说洪尚秀受了杨德昌的某些影响。换到看完《独立时代》后,我发觉洪尚秀的饮食男女们在杨德昌面前实在俗气了些——虽然二者并无比较的实际意义。

    在2006年的中国大陆,《独立时代》的故事一样随时在发生;从未失水准,二十年如一日,作品精耕细作、风格毫不动摇。但杨德昌不是神,他只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于是能给出很多观众满意的答案,或者讲,李安在传统文化的地道程度上并不逊色杨德昌,但是对待问题显然不及杨德昌般尖锐深刻。

    该怎么说这样一个片子呢,面对片尾字幕上打出的计程车司机(孔子)时,自己差点没笑出来。这是大隐隐于市的玩笑还是杨德昌式的困惑?

    虽然我也受不了那个作家姐夫撞车后近乎传经授道般的自白,天啊,那简直是一个神经病人在喃喃自语,甚至还试图来开导你。不可否认是他豁然开朗,因此显得开心。大概也只有杨德昌才有如此幽默,轻松却坚决地抛出自己满意的话题,

    其他地方对白基本上还是耐人寻味的。不妨直白说,《独立时代》所讲的核心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为人处世”,中国喜欢讲人情,人情二字在杨德昌故事里非常之微妙。这一切都包含在高低长短的对白中,这些对白除了承担讲解功能之外,也扩充了图像空间(风格化)。确切说这不是一般供人消遣娱乐的电影,它简直是在向你传输思想、讲解处世之道。

    当然你也可以用影片里的话回敬它,《独立时代》“装得比真的还真像”。大三时的陈湘琪参与学校舞台剧演出,被杨德昌相中而参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再到《独立时代》,之后她被蔡明亮所选用,一直合作了快十年。那时的她正如影片里的琪琪,总是充满甜美的笑容,虽然这一再被人误解猜疑,“装得比真的还真像”,但她总算没和自己过不去。

    杨德昌以《论语.子路篇》开篇就来了大段锋芒不露的对白交锋。和《恐怖分子》一样,经过四五个段落铺垫,看似毫不相关的出场人物被串在一起成了主体,然后逐渐理清关系,又产生冲突联系。虽然整个人物架构/社会背景不如前一部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般庞杂,但是《独立时代》不偏不倚的深刻切入还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依旧是杨德昌拿手的都市题材,还有奔波操劳的年轻人群。在故事里杨德昌放置了如此数目众多的人物角色,甚至有人看完一头雾水分不清所谓主角到底是谁。

    杨德昌借影片里的人说出了常人心里大小不一的所谓算计。《独立时代》里有些人可以称为圆滑,如装神弄鬼搞前卫的小B,如背后怂恿他人的Larry,尤其后者,Larry是国人处世的一种境界,察言观色,拿捏主意,样样在行;有些人可以说是自负,严格意义上说Molly和她未婚夫都属于此类,不同的是一个精明点,一个傻冒些。剩下不好划分、自我对立者如姐姐、姐夫这般,以及完美者如琪琪,中庸者如小明。

    冷静点说,琪琪和小明在电梯门口道别,她转身离去,他进了电梯。我有个假设结局是小明突然失声,可惜小明并非多愁善感之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确切说《独立时代》故事里没有一个人是这类型的,于是一个拥抱便化解了曾有的争吵埋怨。

    曾经我对《麻将》结尾纶纶和Marthe拥吻不以为然,现在看来亲密的拥抱恐怕是杨德昌对待很多问题、喜欢的一种解决方式。

    于是我总要有这样的错觉,杨德昌电影里说的残酷是一回事,但最后结局并不坚持到底——生活总要继续,带着有无的希望(当然仅限于《独立时代》之后几部)。在《独立时代》里这甚至还够不上残酷冷酷的程度,有的也只是看待问题的尖锐或者深刻与否,不停休的思辩。

 

 3 ) 佛陀肚里是坟墓

《独立时代》

王德威曾形容朱天心是老灵魂:阅人述事,洞若观火,笔调老辣苍凉,知道太平盛世其实隐藏了无数劫毁的契机,也惊讶在死生大限之前,凡夫俗子竟能活得如此浑然无知觉。

杨德昌也是这样一位老灵魂。他质疑日常生活的逻辑,反感资本主义的叙述,解读混乱失序的都市,他要把社会那封闭,盲从,虚伪的本相展现给人看。

《大佛普拉斯》中,黄启文杀害叶女士后,把她放进佛肚里。谁也料想不到:佛陀肚里竟成了一座坟墓。最贪念的生和最灰暗的死,紧邻着最肃穆端庄的彻悟。这种并置不无讽刺。

《独立时代》

杨德昌的电影,往往都是在揭示「佛陀肚里是坟墓」的残酷真相。他保留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辨。

《独立时代》摧毁了中国人的情面社会的表象,它的内里,不过也是一座灰凉的坟墓:疏离,压抑,孤寂。置身其中,没有人不对此绝望,甚至连发明了这个社会的儒者,也同样举步维艰,他们的教义被曲解成精于算计,理想主义被功利和实用取代。因而《独立时代》的英文翻译,又叫《儒者的困惑》。

杨德昌拍出了众声喧哗的时代的困惑。他的愤怒与理性,他的明辨与反思,让他成为了我们的老灵魂。

《独立时代》

《独立时代》展现了一幅当代社会的人物群象。

Molly很有事业心,她有一家广告公司,但经营不善,财务出现赤字。她家是大财团,家族为了两大财团能够联姻,安排她嫁给阿钦。阿钦有钱却没有主见,但他的财务顾问Larry在人情世故里游刃有余。Larry为他出谋划策,提出以「撑死政策」来对付Molly:她爱吃什么,就喂她什么,喂到她撑死为止,再收并掉她的公司。

阿钦坦言并不在意Molly交男朋友,他甚至用「一国两制」来形容自己和Molly的婚姻:不同居、不上床、不吵架。Larry知道后,开始背着阿钦追求Molly,并在她面前极力撇清自己和情人小凤之间的关系。但Molly拒绝了他。他回去找到小凤,小凤建议他挑拨Molly和阿钦的关系。

《独立时代》

琪琪是Molly的助理,她每天都带着笑容,让人感到温暖。Molly的姐姐就曾让Molly改改直筒子性格,向琪琪多学学。Molly辞退小凤后,琪琪告诉小凤,会把她介绍给一个做舞台剧的导演Birdy。大家私底下觉得琪琪城府很深,对她有不少流言蜚语。

琪琪的男朋友小明,想让她离开Molly的公司,去二姨妈介绍的新公司。但琪琪碍于和Molly的情面,没有答应。于是,小明私下去找Molly,告诉她琪琪决定换公司。Molly对琪琪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她开始和别人一样,认为琪琪虚伪。在Molly面前,琪琪百口难辩。她和小明大吵了一架,愤然离去。

琪琪感到孤立无援,她找到一位同样不被理解的作家,他是Molly的姐夫。他曾经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但现在越来越孤独厌世,对人性深感绝望。他否定自己过去的写作,认为那些甜言蜜语是毒品鸦片,并且不满妻子在电视上给观众营造出幸福家庭的虚假形象。他愤世嫉俗的书稿,因太过黑暗始终没法出版。

《独立时代》

作家递给琪琪一沓稿子,叫《儒者的困惑》。讲的是孔子回到这个儒教世界里,发现自己是个受所有人欢迎的人。大家都很羡慕他四处逢源,都来跟他请教。可他发现,原来所有人都认为他这套待人处事的办法是装出来的,没有人相信他是真的。他没办法替自己辩解,因为不管怎么辩,大家都会认为他在自圆其说。他的一己之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前,显得可怜又渺小。

在我们的文化中,若没有人缘,就有遭人摒弃及孤立的危险。但同流也暗示了虚伪。我们开始相信,别人也都在时时刻刻装出一副样子,隐瞒着深藏不露的城府。每一个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去扮演别人熟悉的角色,我们甚至做不到最基本的相互信任。

杨德昌曾质疑过这种文化:「两千年来,假借孔老夫子之名而建立于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这种自相监视的预警系统,使中央威权有效地统治了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家。然而,如果一个文化无法自其社会成员中汲取、累积个人的智慧及反省,是无法修正它过去的错误,无法评估它的现状,更无法远瞻它未来的需要。

作家告诉琪琪,最悲哀的是孔子甚至不敢死,死了还不是回到这个世界上,要将这种命运永远这样重复下去。琪琪感叹道:「好绝望。」

《独立时代》

琪琪离开后,作家坐在天桥的扶手上,从高处俯瞰台北的车水马龙,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找到了琪琪,对她表白:「我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死了,是你让我的生命重新诞生。你一定要答应我。」琪琪说:「我怎么能答应你。我连我自己真正要什么都不知道了。」

生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所有人开始遭遇和琪琪一样的困境。小明的同事,因渎职被起诉,他怀疑是小明向主任告密。Larry向阿钦造谣Molly和Birdy有暧昧情愫,Molly选择解除婚约。精明如Larry,聪明反被聪明误,在Birdy的剧场里,发现小凤为了能在Birdy的戏剧中饰演主角,选择背叛自己。

《独立时代》

现实的荒诞,在于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每个人在这个人情社会里,都被教导越生气越要赔笑脸。二姨妈对琪琪说:「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小明和琪琪分手。琪琪说:「以后没事还是可以联络。」小明说:「可以啊,出来到Friday喝杯咖啡什么的。」他望着琪琪离去的背影,欲言又止,悻悻地走进电梯。电梯门关闭,他迟迟没有按下那个楼层号。踯躅良久,他按了开门的键。电梯门打开,琪琪正站在他面前说:「要不要去Friday喝杯咖啡?」他走向前,一把抱住了她。

这个结局,一如《麻将》的最后一幕。尖锐深刻的杨德昌,还没有那么绝望。

《独立时代》

看《独立时代》,我会想起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是一位戏剧家,利用「陌生化效果」的理论,把神圣的东西拉下神坛。《独立时代》也是布莱希特式地在消弭不可接近的神圣性。和戏剧一样,《独立时代》利用旁白,戏谑,间离,把人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来打破「第四堵墙」。故事被分成若干小段,每一段都以字幕卡为始。开头是《论语》里的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最后一句被省略了:「曰:教之。」

儒家文化的「教」让人们的心理结构往往趋向于圆熟稳妥,所有事情都难以逃离「情面」二字。杨德昌不信任这个,也许他从来就不曾信任所有东西,他的姿态总是若即若离。他的电影像在写论文,跳开一定距离观察理解社会的状态后,再来评述。他说:「《独立时代》在质询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儒家文化是导致当代一切困惑的罪魁祸首。」

他借用作家之口,说出了当代社会的困惑:真与假越来越难以分辨。电影里,Larry对Molly说:「钱是投资,情也是投资。友情就是一种长期投资嘛,就像集邮买股储蓄。亲情就是族产。文化事业像什么?所有这些高风险高效率的投资,就像是爱情。」感情成为最廉价的借口,可以装得比真的还像。

《独立时代》

杨德昌有一句名言:「我们何其幸运地生长在这个不幸的时代。」

《独立时代》能够看出杨德昌的野心:他在用一部电影解释整个世界,也在用一部电影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虽然它在台湾票房惨败,但它毫不退让的进攻性,让我们看到他对真实而荒诞的现实的审视:资本与权力社会下的儒者,和末法时代的佛陀并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教化不了什么,也改变这不了什么。

佛陀里是一座坟墓。当杨德昌说出当代社会的真相后,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沉默和孤独。他对世界的看法是灰暗的,他的电影里人与人之间侵入式的连接,无非在掩盖他骨子里的冰冷。但灰暗没有什么不好,没有悲观以底色的乐观不是真正的乐观,看清生活真相后的活着,才是温暖纯良的人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简洁有趣,知行合一。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4 ) 还有一个装的更不像的……

  其实,关于这篇东西我是想用那个装逼导演潜规则那句台词“不要被那个傻逼干扰哦。”做题目。这句台词是我每次看《独立时代》的时候都觉得最逗的一个场景。台湾人说傻逼这个词的语气很有意思,并没有如同大陆人一样带有强烈的蔑视以及愤恨的成分。我想了一下,应该相当于英语中others的语境,语气没那么极端,只是一个第三人称。那么,我也想了一下,既然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就不要调侃它了。
    我很难评论一部非常喜欢的电影,往往看来几遍几十遍都无法写的贴切,这完全是完美主义的病态心理作祟。看《独立时代》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角色,因为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是融汇生活各个角色的电影。杨德昌的电影通常是灰色的,可按照色彩搭配的最佳方案来说,大面积的灰色中一点绿色是最完美的,而杨德昌最后总会给我们这一点绿色。可也许只是电影里,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悔悟。
    很多时候像我这种喜欢较真儿的人总会想,是生活骗了我,还是我骗了生活,到底哪个是真相?我不太喜欢年少的时候,因为它总被一个接一个的傻逼干扰,比如王洋捆了个牛逼的皮带,比如刘能开始抽中南海了,可过了那阵儿,我又开始迷惑了。“连我自己真正要什么都不知道。”是吧,这个状态持续了很久了,或者更久。可是,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竟然是一件更痛苦的事儿。

剧中的对白用的是两个极端。一种赤裸裸的坦白,一种赤裸裸的虚伪。两种语境都够残酷,伤人于无形之中。直到最后我也找不到更适合自己的角色,我既不绝对坦白,也不绝不虚伪,可又拿捏不准这个尺度,尽管我一直尽量做一个坦白的人,可却做不到。以前我以为搞艺术的人会更直接,更坦白,不过邵小毛说搞艺术都是为了搞姑娘。其实邵小毛也错了,我搞过半拉艺术,却没因为艺术搞到过姑娘。也许……也许因为我艺术搞定不够好。

    我属于装的敬业却装不下去的人。影片中不确切的地方有一点,有些人的确能装一辈子,导演为了影片需要,并没有让其中的角色装一辈子。年轻气盛的兄弟姐妹相信我,装一辈子没那么容易,大部分,不反抗,不拒绝。可,大部分人会选择这么做。

    之所以一直喜欢这部片子,因为它并没有藏着掖着。也许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正如我挺喜欢的一个姑娘说的“一个人一个世界。”

    我也就是那个装的最不像的。

 5 ) 独立时代

按理来说我应该最喜欢《独立时代》的,因为从来都对考察人性,尤其是中国人人性的片子情有独钟。但我还是觉得《独立时代》有些太完美了一点,甚至不敢深入的去想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怕想多了又陷入绝望中,我们真的无药可救了么? 杨德昌是一个多线索叙事的高手,这个在华语电影界是难得可贵的,他后期的每部作品都是一群人物,多条主线,而且看的不头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刺到心的最深处去。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吧。

 6 ) 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杨德昌“独立时代”

这是一个繁芜、浮躁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暧昧;这也是一个混乱、茫然的社会,每个人都没有方向,但是都朝着某一个方向在走。

这里有玩艺术的人,阿bir那样的“艺术家”——或者称为艺术投机分子,把艺术当作一门生意来扬名立万;有molly那样的富家女,衣食无忧因此心有不甘,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追求,但不知道到底要追求什么;有阿king那样的有钱人,以为钱可以买到想要的一切,在百无聊赖的生活当中,把偶尔被挑逗起来的欲望当作宝贵的爱情;还有molly姐姐那种曾经有过理想,然而迅速在世俗生活中作出妥协,活成一个貌似幸福美满实际空虚寂寞的成功人士;也有molly姐夫那种大龄文艺青年,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面苦苦坚持,变成一个现代社会的苦行僧和怪大叔;象larry和小凤那样的人,当然也不在少数。为了上位,百般算计,连灵魂都可以出卖,更何况肉体;最后,琪琪和小明,是美好形象的代表。他们都有一颗单纯的心,但是他们也在生活当中迷失了方向。琪琪在众人的质疑和猜忌下,失去了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本心,因此迷失了自我。而小明,则是在社会给予的束缚之下,在每个人告诉他“你应该这么活”的压力之下,丧失了自我。

杨德昌在独立时代里面的表现,可以用驾轻就熟来评价。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深入了解,使得他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安排、控制自然流畅,丝毫不显生硬。就像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一样,复杂的人物关系,多条故事主线,他控制得一丝不乱。并且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活生生的凸显出来,丰富而且饱满。

对一个文艺作品的评价,无论电影、小说或者其他,我的个人看法是,看完以后可以丝毫不费力气的想起来的东西,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句台词,那就是对你来说重要的东西。因为它已经进入了你,有可能将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琪琪和小明跟小明的爸爸、继母以及其他人吃饭的一场戏,很常见的中国式客套方式。饭桌上的感情联络,寒暄、恭维、言不由衷的老调重弹,千篇一律但又势在必行——用电影的一句台词来说,这是情感投资,中国人很少有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小明的表现是不耐烦,以及不屑一顾。他反感父亲抛弃母亲,重新找的这个女人,因此反感她为了向自己示好,为琪琪找工作。他也反感表面上一片和气,暗地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这是他的本心。但是琪琪习惯了对每个人微笑,尽心尽力的照顾每个人的感受——为别人着想本来是好事,但是一个想让全世界满意的人,既会耗费掉自己大量的心力,又会遭到大多数人的猜忌和怀疑,这正是琪琪的遭遇。

Molly的姐夫在我看来,虽然谈不上神经病,但是也差不离——我不是说他想法怪异,你可以看到他为了维持自己的信念而作出的巨大的痛苦的努力,然而我没法肃然起敬。一个把自己跟社会的关系搞得这么僵硬的人,必然不是一个聪明人,或者说,不够清晰。他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把善解人意的琪琪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其实是可笑又可悲的——怕死就怕死嘛,还不好意思承认,非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当借口。非得要被出租车撞一下,才能撞醒了脑子,醍醐灌顶般的想到答案,没有人不贪生怕死,好色之心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杨德昌在这里不是想借角色之口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而是在戏谑这种人。

还有关于那个装逼狂阿bir,他的戏份不算多,但是出场几次,都能让人倒足胃口。最恶心的莫过于跟阿king在他家楼下那段对话,这种人就是没法好好说话,扯来扯去就要扯到抽象概念上面去,故作深奥,以彰显自己艺术家的气质——一个聪明人,可以把自己的道理用别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清楚,因为他自己足够明晰。

印象最深的两场戏,还是跟小明有关。一个是molly发神经找他吵架,两个人在昏暗的小巷子里面打斗撕扯,最后累了抱在一起。这两个人本来是同学,后来成了冤家对头,互相排斥。但是在两个人都倍感孤独绝望又精疲力竭的时候,互相的慰藉,哪怕只是肉体上的,也能带来一点希望——如果人人都明白,在需要的时候,有人能给予你想要的东西,是多么的美好和珍贵,那该多好。可是完事之后,molly很可笑的——几乎所有的蠢女人的做法——问小明,你爱不爱我?小明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说爱,于是molly大怒而去。小明于是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都被世俗的规范束缚着。这个规范要求人们“正常”的生活,过跟大家一样的生活——“什么叫大同?大家都相同就是大同。”于是他辞掉了稳定安逸的公务员生活,打算去寻找自我。

最后,小明和琪琪在电梯里面谈话。两个人心平气和,能够试图去理解对方了。琪琪在molly姐夫的启发下,敢于去相信自己了。小明也终于冲破了自己的困境,要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两个人因为之前的误会,已经决定要分手。两人友好的道别之后,琪琪走出了电梯,小明回到电梯,关上门,犹豫再三,决定追出去。电梯门开了,琪琪正站在门口,温柔的问道,要不要去喝杯咖啡?小明上前把琪琪揽入怀中。剧终。

杨德昌早期的电影好像都喜欢安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个结尾也的确令人感动。在纷繁复杂故事之后,这一个场景终于打动了观众,并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希望——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

 

 短评

于是乎,我很明确了杨德昌在我心中的地位高过侯孝贤,这是五星与四星的差距。——莫名其妙地,虽然是一个阴暗的故事,却看得我很可乐,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欢看电影时想要得到的观感之一,是一种颇有些豁然又觉得不是全懂的认知:庞杂的人物关系网透过各色大小事串联,生活的酸甜苦咸也在言语中展现。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一出鸡飞狗跳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困惑迷茫诠释得淋漓尽致。虚伪与自圆其说,可笑又可爱,荒诞而讽刺,客观又不失辛辣,假亦真时真亦假,看不透摸不准的中国人个个都是奇葩。

10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台词王电影,中国人的人情处世片。杨导在对待问题的思度上,总会让人觉得后背发凉。你有没有一个“装的比真的还像”的朋友,她的委屈让你语塞。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我看来,从大学到社会人的那几年,确实最熬人,讽刺,颠覆你的尖锐,教你不停地思辨。"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1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原本可以很好看很耐人寻味的片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生硬、别扭,各种舞台腔、文艺腔、直白的说教、蛋疼的感慨。杨德昌的愤世嫉俗总搞的像是中二病。

19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这个世界不会接受你,而且根本不需要你,所以总有一天你会回头。

24分钟前
  • CiCi
  • 力荐

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的好。

29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台湾,00年代的韩国,10年代的大陆,在经济上几乎沿着同样的脉络辗转,在文化语义上无一例外的反复。年轻一代在波云诡谲的大时代中同样迷茫着,憧憬着,独立着,失望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一样,不还是在爱,性,钱中向着名望,权利无奈的妥协,叩拜吗?活自己,难

3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从这里与杨德昌分道扬镳,直到一一的知天命.....愤青的底子,那么用力和坚硬,教坏小朋友,杨的矛盾困惑也便是Melly姐姐姐夫激化的难题.....要过渡到调情幽默和温润的包容,从一味批判到苦难里唱歌,究竟需要再三磨砺还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35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一部真正的人间喜剧,也是一部真正的人间悲剧。8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台北,也引发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坍塌,今天的大陆又与之何其相似。杨德昌揶揄艺术,揶揄政治,揶揄感情,更揶揄背后那些搞艺术讲政治谈感情的人。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却不能如戏,杨德昌在一旁哈哈大笑,明明都在卖力地表演,为何又不肯承认自己那拙劣的演技呢?他就差把“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唱出来了。

3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杨德昌在源源不断的编织人物关系、制造矛盾冲突中精准的勾了出华人族群的生活交往、人际关系、处世哲学的面貌,戏剧又情理之中,讽刺黑色又暗藏温柔,尖锐凶狠又刀下留人,他做的不是一眼就看穿了谁,而是闭着眼就能看透华人世界。

39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杨德昌深谙中国儒家社会的混乱混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个个当局者迷,没人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观别人的事拎得清,涉自己的事看不清。符合别人预期才是“真实”,否则就是“装”,“被冤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大爱结尾,好感飙升,悲观电影的温暖尾巴。

42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人情世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杨德昌太洞明了,他用非常繁杂的生活细节,甚至是话痨,去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国,装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真假难分,才有会这么多的误会、猜测和谎言。8.7

4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如果我们不去规定真理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来这么多假的?就是因为真假难分,才会有这么多对他人的猜测,误会,对彼此有这么多不合理的期望。你我都是孔夫子,但我们从不给彼此说话的机会,却总是假借孔老夫子那套标准答案,把每个人规定成这种封闭,盲从,空虚的样子!

4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杨德昌终于不去展示迷局的纠结,直接将旧有规范重拳击碎。既定的道德体系陈腐僵死,如果刻意去因循追随,只会坠入深层渴望并极度质疑的泥淖里。做人要像出租车司机(孔子)一样,用心去直接感受人生的质地。扮演者终会分裂幻灭,感悟者方能自成体系。古训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

50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杨德昌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把中国人的人性展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故能拍出浑然天成珠圆玉润的集大成之作《一一》。电影说尽了中国社会里的人情世故。结构太完美!琪琪、小明、Melly、小凤、作家……都挣扎其中,认为自己万般委屈,却不得不逐利和妥协。一出苦笑的悲喜剧里,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

5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终究是悲观里不忍放弃最后一丝温情,且算自渡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如果说侯孝贤有诗意,那么杨德昌有哲思。有趣的是,杨德昌不但让角色说属于角色自己的话,而且让角色说导演对角色所处情境的看法,所以很说教。但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想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这么搞的,虽然是多声部的。于是我对这个影片还挺犹豫的。暂时先定为三星吧。

55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还行

比给你一把匕首、给你一瓶毒药、给你一个天台更有效的是,给你放映一遍《独立时代》。

5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实景拍摄的大话剧。

60分钟前
  • 路可可
  • 推荐

早就说过了,出租车司机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什么想不开的就打车跟大哥聊聊,尤其是天津的。

1小时前
  • 余小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