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邪不压正

喜剧片大陆2018

主演:彭于晏,廖凡,姜文,周韵,许晴,泽田谦也,安地,史航,李梦,丁嘉丽,陈曦

导演:姜文

 剧照

邪不压正 剧照 NO.1邪不压正 剧照 NO.2邪不压正 剧照 NO.3邪不压正 剧照 NO.4邪不压正 剧照 NO.5邪不压正 剧照 NO.6邪不压正 剧照 NO.13邪不压正 剧照 NO.14邪不压正 剧照 NO.15邪不压正 剧照 NO.16邪不压正 剧照 NO.17邪不压正 剧照 NO.18邪不压正 剧照 NO.19邪不压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4:03

详细剧情

  七七事变前夕,华裔青年小亨德勒(彭于晏 饰)从美国远赴重洋,回到阔别十数年之久的北平从医。然而他真正的名字叫李天然,十三岁那年曾亲眼目睹师父一家遭师兄朱潜龙(廖凡 饰)和日本人根本一郎(泽田谦也 饰)灭门。侥幸逃生的天然被美国人亨德勒医生送往大洋彼岸,接受了极其严苛的训练,而今他怀着绝密的任务踏上故土。亨德勒父子租住神秘男子蓝青峰(姜文 饰)的宅子,蓝是当年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他与现为警察局长的朱潜龙过从甚密,却又以杀死李天然为筹码,暗中怂恿朱除掉根本一郎。复仇心切的李天然寻找到了仇人,而亨德勒医生则全力阻止养子冒险。在这一过程中,交际花唐凤仪(许晴 饰)与裁缝关巧红(周韵 饰)也卷入了男人的勾心斗角的漩涡里。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所有的矛盾迎来了决断的时刻……
  本片根据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改编。

 长篇影评

 1 ) 《邪不压正》‘好看’么?

《邪不压正》好看么?

很好看的,其实。

没必要把姜文看得多高尚,他也只是个中年大叔,很多有关于男人女人的想法,和你还有你爸爸没什么差别。就像世界杯一样,德国没进淘汰赛,我们可能觉得有些可惜,但坐拥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印度队如果进了小组赛,我们可能都会刮目相看。电影也是一样,期望带来的不光有如愿以偿,更多的时候带来的是失望。轻松点去看这个片子,你会觉得,还不错。

那么,《邪不压正》好看么?

我先讲个故事。

大驴纸虽然才上小学,但已经满腹才华,班主任的知识储备都没他多。大驴纸还蛮有责任心,总是写作文提意见,建议学校领导不要压堂、调座位应该更公正一些、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等等。老师一开始不让大驴纸发言,禁止大驴纸写作文贴在黑板报上,全班同学都小声嘀咕,说老师小心眼。老师马上学聪明了,主动让大驴纸写作文提意见,但又偷偷改大驴纸的作文,剪掉一些话再贴在外面。大驴纸后来害怕了,只好引经据典,子曰什么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再看的时候,不但看的是老师删减过的文章,而且还看不懂这些典故,感觉大驴纸说的不成章法,也没啥道理。老师还找来班长熊猫球、小队长大牛哞和学习委员二狗纸,让他们写作文发表在学校的阅读墙上,批评大驴纸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等等。慢慢地,大驴纸的作文就没人看了。

豆瓣评分在首映日的两小时内从8.2分骤降到7.5分,再到现在的7.2分,这是很恐怖的,我估计是美帝的阴谋。想让一个人没有说服力,甚至是搞臭搞垮他,不是封杀他,而是故意放让他的作品出来,然后用舆论压杀掉他。谁让你拍《鬼子》,谁让你拍《子弹》,我很宽容的,我不禁你,但我要用舆论让你滚蛋。

一码归一码,还是那个问题,问三遍:

《邪不压正》好看么?

不太好看,不容易看。

这里的不太好看,指的是隐喻太多,太费脑细胞。隔壁的《药神》,去年的《战狼》,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票房都十分可观,口碑也不差,故事简单明了。不管是拳打外侮发泄民族情绪,还是隔靴搔痒哭诉一病全家穷,都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邪不压正》做不到这点。

你有师傅么?你有师兄么?你师傅被你师兄杀全家了么?你被你师兄栽赃陷害了么?你去美国呆了15年有一堆爸爸了么?……或者……你有彭于晏的巨乳和许阿姨的翘臀么?你都没有,何谈共鸣?没有共鸣,又何谈好看呢?

但假如,你喜欢猜灯谜,喜欢脑筋急转弯;你喜欢政治隐喻,喜欢操中南海的心……或者,你喜欢姜文,喜欢水中望月,那这部片子就很好看。你也可以继续看我写的了。

蓝青峰在出墙之后、被揍之前,和朱潜龙、根本一郎三人商议计划,意在擒杀李天然。蓝青峰铺开北平地图,教导两个队友战术:时间地点人物,天时地利人和。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三,记叙文一如讲故事,讲故事一如拍电影,拍了就要给别人看,看了就要在意这三点。姜文大叔就明白告诉观众了:你们也别琢磨了,也别骂我了,既然进了电影院花了票钱,就按这三点来吧。

首先是时间,我们来捋一捋:

20年前,1917年,蓝青峰‘设局’。这个时候国内外有什么大事呢?此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苏联建政;

15年前,1922年冬,朱潜龙伙同根本一郎,受高人指点,杀师叛国。苏联于此年12月成立,同时列宁中风,斯大林执政;

15年间,1922~1937年,朱潜龙与根本一郎狼狈为奸,从杀人放火烧鸦片的汉奸成了正义的化身北平的高官;

故事发生时,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北平沦陷。

其次是地点,我们再来顺一顺:

北京,实际上是辛亥革命最为重要的政治斡旋中枢,蓝青峰身在北京,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死在上海,一个死在广州(让子弹飞的故事发生地在广东,一步之遥的发生地在上海)。革命之后,这个国家没有变的富强,随着迁都,北京也成了北平降了级,成为对阵日军的前线。永定门成了假古董,现在看不到的是梁思成视角,现在看得到的是唯物主义视角,瓦片成海的房顶世界是李天然视角,钟楼之下的城市俯瞰是巧红视角,六国饭店是殖民者的视角,石狮子下的镜头是侵略者的视角。现在的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平平整整的地,昏昏沉沉的天,又是谁的视角?姜文是个老北京,他看着这些住客、过客,又是什么视角呢?

北平以北,太行山上,投靠日本的朱潜龙雪夜灭师傅满门。李天然被救,旋即被送往美国;

美国,逃难地,幻想乡,当时的自由象征,独立典范,当时救过志士的取经之地。被送出去的不只有李天然,还有隔壁《药神》里程勇的儿子。

最后是人物:

李天然,彭于晏演的十分出戏,但其实李天然就是这么个人。换衣服换得勤,就间接地压榨了报仇的时间。对于报仇磨磨蹭蹭的不利落,对于心魔邪恶的畏惧与恐慌,对于自身能力的自负与炫耀,搭配上彭于晏的口音、表情,穿着打扮,效果就是负负得正,真的天然。

朱潜龙是什么人?他崇拜朱元璋,自认是皇室后裔,身居旧都,手里有枪杆子,会洗脑,深得民心,大家叫他英雄,看上去是北平治安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实际上却里通外国当汉奸。他想当皇帝,有高人支招,和日本人勾结,受了伤之后睁一只眼闭睁一只眼,发起狠来打小老婆,六亲不认,认贼作父,出卖国土,杀害勇敢义士,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潜龙勿用,搞不好要潜一辈子最后淹死在海底。杀人放火,栽赃陷害,草菅人命,为虎作伥,死不认错,几乎骗过自己,他就是恶的化身。李姓和朱姓在历史上交手不止一次,不论是唐末的唐与梁,还是明末的明与顺,还是近代的两位总理,从李改姓朱,还有个日本人以妖刀为怂恿在里面掺和,其中就可大做文章。在这里,李天然杀死了朱潜龙。

蓝青峰,姜文不会让自己不演主角的,邪不压正说的就是他。他坏,杀人,利用,勾结,什么邪事都做过,什么邪路都走过,但他也在大事上做过‘好’的。这个人不纯粹,被拔牙是他活该。但貌似是邪不压正,他正的一面可能要大于邪的一面。

根本一郎,根本就是一狼,伙同同类,狼狈为奸,月黑风高便行杀掠之事。嘴里是孔子,怀里是刀子,装的是样子,顾的是面子。他的功利做法,现在看来和什么‘狼性文化’本无二致,都是唯物主义的,都是追求效益的。他提供给蓝青峰的名单上只有朱潜龙一人,现在看来也和什么‘3.15晚会’曝光人尽皆知的问题的逗比做法别无两样。他命令手下杀了车夫,可以说他们是‘汉奸’,他和朱潜龙一样,都可以歪曲历史,抹黑英雄,颠倒正邪。区别在于,他祸害的是别国人,朱潜龙祸害的是自己人。

凤仪和巧红,两个女人,一个外骚内敛,一个外敛内骚;前者留洋打针,但离了男人、没了家庭就不能活,做着赛金花、杜十娘那种事,后者做着缝纫,学着老手艺,但自己放脚,等着动乱。姜文说要仰视女人,他一直在兑现自己的承诺。

总之,没必要把姜文看得多屌,他又不是丁丁。轻松点去看这个片子,你会觉得,真的还不错。

私人公众号-大驴纸,欢迎来访

 2 ) 我为什么站在“邪不压正”这一边

1

没想过有一天会写姜文。因为他从来不算我最钟爱的导演(我们习惯了一说喜欢哪个导演就说几个外国人名),看他最受赞誉的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我还很懵懂,没有完全进入电影的世界,所以至今也不能体会那种铁粉的心情。也因为他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引起知识界和大众范围内的热烈反应,好像只要是姜文出品,就能刺激大家说点什么,对创作者而言这挺幸运的,让我以为他是一位已经被充分讨论的电影人。

《邪不压正》上映之前,看影片宣发格外努力,我以为大家对姜文的热情终于来到一个拐点,需要他自己使劲吆喝才能跟上时代了,结果随着影片上映,又一波议论开始了,在这个人人都能写五个字以上影评的年代,他再次成为热点。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件好事情。这次我跟踪了讨论,并且很早就看了电影,第一次感受到围绕着他的那些热度都像空心气球,没有焦点没有交锋没有厚度,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讨论,于是开始理解为什么他是一位能够并且需要被讨论的中国导演,甚至没有之一。并且忍不住加入进来。

交代这一段前情是有意为之,也相当必要,不仅因为身边许多师长、朋友都在发表意见,如果我提了什么不同看法很容易引起误会,更重要的是,我始终认为阅读电影不仅是一个外在的过程,它也内在着一个观看者自己经验、观念的变化,反思与共情能力的成长,以及这种成长与社会历史背景的交互关系。对自己的认知框架及其局限的认识,是认识一部电影的起点,也只有在这二者互为主体的共振中,才有可能生成真正的讨论,而且这种讨论的意义不需要投射到对一位导演一部电影的认同或者否定,它最终指向自己。

2

对我来说,《邪不压正》里最关键的时刻是一声炮响,大屏幕全黑,打出四个大字,七七事变。那一幕像惊雷,照亮了整部电影的时空感觉,而且非常直接地携带着观看抗战纪录片和主旋律故事片的记忆。如同从小的历史教育、集体观看的爱国主义影片,这种语法属于强行点题,但人的本能是不会去主动接受和面对这些沉重的负担的,他们总是在回避自己的过去,尤其是那些脆弱的失败的过去。换句话说,历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后天的社会的强制性的问题。其实影片一开头,朱潜龙和根本一郎背对着镜头在雪地里密谋,就已经提示我们这是一个关于血脉的故事,日本人要买他师父的地种鸦片,他师父质问他,怎么不在北海道种鸦片?本来由凯文·史派西饰演的美国代理人开头也是这么告诉李天然的,你要帮助的不是别人,是日本人的敌人。这些暗示都是真实的历史背景在虚假的电影屏幕上的具体显影,也是视听语言特有的铺垫,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在原著中,李天然历史化的程度甚至比电影更深,他非常主动地选择了烧鸦片仓库和教训与私仇无关的日本人)。这些铺垫最终在“七七事变”这四个大字上爆发,就像经年累月的社会冲突、矛盾会在个别事件上爆发,最终改写历史。

这也是故事的转折点。蓝青峰彻底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而李天然成为行动的主体,而且不仅仅是他,电影里其他人物在那之后也二度复活,开启了全然不同的悲壮的生命体验。巧红和她的秘密敢死队全部现身了,潘公公成为牺牲品,站着死了,蓝青峰家的女管家挺身而出,昂着头被击毙,临终像一株向日葵,连朱潜龙都感叹,平时她就这么勇敢吗?妩媚的唐凤仪也被安排了一个充满勇气的结局,在日军进城的时刻,微笑着从城门上跳下去,这难道不比冯小刚、严歌苓作品里那些眼里只有自己的女性更有尊严?

说到这里,我觉得姜文有一处地方处理得不够恰当,或者说他这种性情的创作者根本无从处理这个问题,那就是恐惧。在故事线中,李天然和巧红被设定成互相启发和激励的关系,他们要一起克服自己内心的犹豫和胆怯,但两人从头到尾都眼神坚定,能力惊人,连子弹都不怕,还有从天上掉钱的“神秘”力量加持,加上整部电影的荒诞气质,这种恐惧只出现在台词里,而没有其他证据来支撑。除了一处,巧红的跛脚被李天然治好,慢慢康复(这是一个多么激进的性别进步符号啊,平日最爱蹭热点的女权主义者们好像无视了这一点)。所以在电影层面,我没有感受到李天然15年来的恐惧,只感到了他的仇恨与决心,因此也不觉得他们两人逐渐获得勇气、建立起革命爱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或者说这种个人的恐惧最终只能在集体的恐惧感中获得理解?

一切还是要回到历史,回到具体的时间——1937年的北京,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经历甚至难以想象的北平。即便在大家都说姜文把它改得面目全非的原著《侠隐》当中,这个背景也至关重要,几乎占了半本书的篇幅。作者张北海写的正是温柔浪漫的旧北平,如何在硝烟中破灭。书里面马大夫说,“我记得你提过你师父几句话,什么‘行侠仗义’,什么‘平天下之不平’……这在你师父那个时代,还说得过去,可是……今天,日本人都打过来了。”只不过用的是文学的方法,展开的是原著作者回望过去的性情。

姜文给这个故事装满的历史叙事和核心关怀,与《侠隐》不同的地方在于,是现在时或者未来时,不把一切都当作逝去,它本质上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以及整个民国三部曲在同一条脉络里。导演的水准或有起伏,但从未变线,甚至越来越清晰,而且在这个序列里,《邪不压正》也是一座具有转折性的分水岭,他直接、系统地用电影这种媒介处理完了革命之前的历史,而“革命之后”的问题将比这个更复杂和困难,他还会继续往前吗?如何往前?

我最初以为,当人们越过姜文的风格和花招、替他整理出这个故事的面目以后,这部电影的谜语就会被解开(而且这个谜面本来也比他此前的电影更容易),它将带来一次关于和平年代我们如何进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论战。结果这个面向完全没有打开。不像《让子弹飞》公映时,那么多丰富的政治隐喻被开掘出来。而潜藏在这个问题背后更恐怖的现象是,论战双方一开始几乎同时消失,大家都缄默不语,同时放弃了解释权,仿佛他讲的是一段空洞的没有发生过的历史。尤其是往常最热闹的知识界,贡献了几篇耍小聪明的口水文章后就哑火了,像集体宣告了自己的过时(或者入时),直到最近才有一些来自年轻学者和普通观众的声音,试图刺破沉默。与其说这种失语是大家不知道怎么面对一部电影,不如再次回到前面的论述,是大家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过去,和过去的敌人。已经不光是去历史化那么简单了。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进入历史语境,而是我们完全搁置历史问题,大家不是看不见,而是看见了也不发言。这固然关乎今天的言论环境,但这种令人震惊的沉默,同时也揭示出一种沉默的“缴械”与共谋关系,反映出如今和电影中完全相反的思想状况和潮流。我很纳闷为什么有人会说他虚无,虚无的难道不是观众自己?因此我的一个基本立场可能是,理解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历史问题。

3

另一个基本立场是,与其说姜文的电影重要,不如说对姜文电影的接受史更重要。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全面成功到《鬼子来了》的被禁,再到《太阳照常升起》的扑朔迷离和《一步之遥》的票房失利,姜文的每一部电影也许都能总结出一些症候性。我没有做进一步的考证,只以《让子弹飞》作为参照系。《让子弹飞》是姜文在新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品,也开启了观众(可能也包括他自己)对他新的期待,那部电影讲述的是更纯粹的民国问题,一段相对达成共识的历史,而且是一段罕见的拥有无数粉丝的历史时期。尽管这种对过去时代的崇拜本身具有虚幻性,但在今天看来,与时间上进一步推进、直接切入革命的《邪不压正》相比,它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合时宜。而在这两部电影四年时间之间,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时代情绪的一次断裂。

也是从《让子弹飞》开始,票房成为姜文身上新的包袱,市场也开始成为评价所有中国电影的标准,不再是期待和想象,而是可以达到可以触碰的真实经验。随之同步展开的是,评价一部电影的话语权,开始了从精英交还给大众的过程。和其他主流导演一样,姜文加入了这个过程,并且发出了“站着把钱挣了”的宣言。迄今为止,在他和市场搏斗,同时也和知识界搏斗的过程中,我们只能说互有胜负。这个评价本身没有褒贬,但和其他一路凯歌或者一路溃败的导演相比,他的实践更能证明这是一场真正的搏斗,不是投机的游戏也不是纯洁无暇的艺术梦想,他展示了这场贴身肉搏的复杂和残酷性,几乎如同一场战役。

这场搏斗最大的陷阱可能是话语层面的纠结。姜文的媒体形象沉浸在一种不被理解生不逢时的愤怒当中,而这种与外界保持距离的姿态,和原本就喜欢戏谑的北京人的话语习惯,和一种出于本能或者出于考虑的叙事策略混合在一起,很快成为他新的标签。这种风格在广泛的电影消费者那里,被混乱地接受着,一些人完全能够理解他,而另外一些不能,两者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一些关键词照见了姜文和观众之间这种“虐恋”关系,爽、牛逼、自恋、荷尔蒙、尬聊……都是他和观众可以互相映照的镜像,也都深深嵌在电影这个艺术门类在中国发展的进程。

在《邪不压正》的讨论中,这种混乱更加严重,很多人用作者电影、直男癌这些片面的标签终止了对话的可能性。但讨论还是需要继续往下走,混乱是什么意思,是由什么构成的?节制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应该节制?这些美学风格都有各自的语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囫囵地用。前面所说的那种失语症,在这里发挥了反作用,泥沙俱下之际,很多“自由”的利益主体在被释放出来,理直气壮地一无所知,不知道什么是过去什么是标准。这是另外一种合谋。《我不是药神》那种完全好莱坞套路的电影,同时赢得评论、票房甚至是权力的肯定,这就是成功?越来越多跻身于欧洲艺术电影窄门的年轻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根本与大众观众无缘,这又是失败?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二分法本身也是舶来品,这风气在中国愈演愈烈,姜文正好坐在中间,他这种“虐恋”的位置本身就在挑战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我不是电影原教旨主义者,从不认为电影的形式应该大于内容。这种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最新产物,类似文字创作领域的“纯文学”,或者传媒领域的理想主义,都是把成就一个行业的手段当成了目的。一部分从业者守着这些静止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是我们时代的另一个危机,但当像姜文一样的严肃作者(如果你也同意的话)从围城里冲了出来,尤其当他们冲到大众话语和市场层面的时候,仍然只在电影形式或者审美趣味上讨论问题,显然就非常不够。电影的边界本身应该是不断流动和拓展的。如果只夸电影拍得很美,就像夸一个人文笔好,那是主次不分,跟骂人差不多。反过来也一样。写文章、拍电影,但凡是诚恳的创作者,就不只是求一个好看的姿势,而是对世界有话要说。

电影里调侃影评人的那一段,听着有点多余,都说那是姜文的私货,但沿着这个逻辑想,就会发现这些话指向的不是影评人,而是电影本身——潘公公越是惺惺作态地宣告最重要的是电影,就越说明重要的不是电影,不是电影,不是电影。至少不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那种电影,消费一下指点一下明天就都忘了。导演有话要说,观众也想听别人说话,最好都有那么点如鲠在喉,电影的意义其实就这么简单。而理想的观影状态是摆脱那种轻浮的喜欢和不喜欢,愿意和别人交换意见,补充彼此都可能错过的部分,才有可能更接近那个世界,并且让那个虚幻的世界在自己的智力和生命经验中留得长一点。

4

《邪不压正》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非常特别,它展示的是一个我们以为自己早就知道却从未真正去发现的世界。

电影里最浪漫的场景是角色们在北平胡同的屋顶上飞檐走壁,这是一个少见的视角,也专属于姜文。一方面这个视角更优越、更宏观,像有人批评的那样,另一方面,在屋顶上,枪子打不着,敌人跟不上,是一片很少人知道的广阔天地,是李天然最理想的游击战场。而在街巷之中,到处都是惨剧,外敌入侵,“天赐大恨”,敌人还都死不承认。在最后对决那场戏,半死不活的根本一郎一直在现场,决战就在他家发生,这提示我们,当时的绝境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内外交困。尽管我认为姜文没能很好地表现那种内在的细腻的恐惧,但这种恐惧通过历史环境放大了出来,并且一直伴随着电影。而好电影的一个判断标准是,内容与形式同构,二者能够互为表里。这个飞檐走壁的视角,正是他用电影的语言做出回应,让恐惧飞了起来。这本身就是勇敢,因为电影就是幻象,是不可能之事,至少有一部分电影,它的终点是带我们去那些高于自己的理智和现实的地方。

如果一定要谈技术,我也会选择这个角度。我们太习惯用既定的风格、流派、方法、类型来为中国电影寻找位置,但姜文的语法恰恰来自各路传统,又远离它们。为什么总是有人说看一眼就知道是姜文的电影,或者说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在演姜文,这说明他的电影和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不仅中国人没见过,外国人也没见过。在最形而下的层面,这就是创造。当然应该继续追究下去,到底是什么让他与众不同?古典音乐、色彩、密集的台词、快速推进的节奏和快速切换的镜头、戏谑与荒诞……很多片段会让我想起好莱坞电影、武侠片、李小龙、港片无厘头、民国情节剧、连环画甚至相声,但所有元素又被强力地统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拼贴。他电影中的工业水准、个人风格、大众性,都值得一一分析,而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分析,不是因为缺乏专业能力,而是缺乏发现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部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电影。

这里又会出现一个关于“自我”的困境。因为姜文显然拥有一个巨大的自我,横亘在他和他想表达的东西之间,蓝青峰有句话,说他“心里就没有自己”,这就带来一个矛盾,你说你没有自己,但那么多“你”是怎么来的?就像姜文说他不需要故事,但他又必须讲故事,需要改编小说或者民间传奇,需要明星,需要他的太太(在这一点上,比起娱乐圈里那些离奇的炒作,姜文的情感生活真是满足不了大家窥私看热闹的心),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悖论,是第三重的不可能。

一方面可以笼统地说,任何一种艺术都要经由一个自我才能显影自身,这个自我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是可以永远争论下去的母题。而姜文的个案,可能有一个更具体的语境,是《邪不压正》的语境,也可以说是中国的语境——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自我”不断在束缚与挣脱、谄媚与反抗之间举棋不定的历史,直到今天也没有落定,沉默不过是在可耻地悬置这个问题。这种矛盾更是清晰地投射在他试图在电影中召回的那种“无我”的情感结构上,不用多说,那更是一段被悬置的历史,而且延宕到今天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年代,越来越变成一种无法理解的价值。但是,逐鹿年代中的革命和大众市场上的电影在这里是高度同构的,它们都迫切地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才能够在千军万马之中获得自己的声音,不然谁还会记得那些曾经无私、善良、沉默的人?

“你背叛了你自己”、“男子汉不能光说不做”、“你知道你要干什么吗?”影片中有很多俗套话,这样一看,它想讲的道理就更浅显了,不用追溯原生家庭的苦难,缺席的母亲或者错位的父亲,也不必上升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这些被过度理论化又被大众误读的概念,因为最终一切都只会通过你的选择才能浮现出意义。而真正深刻的创作或者所谓国民性批判,也不是牛逼哄哄骂别人,而是随时反观自己。蓝青峰的棋已经输了,李天然会成功吗,他和巧红没有沉溺在来之不易的爱情里,最终走上了各自复仇的路。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历程。

一切都让我联想到《一代宗师》,那部同样以抗日为背景的“武侠”电影,在王家卫那么缱绻的电影语言里,讲的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内核和姜文非常相似。而姜文的意思无非就是说,在你见众生之前,可能更难的是找到自己。我认为电影对原著最重要的改编正在于此,原著是一个寻找仇人的故事,李天然先把日本人干掉,然后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朱潜龙,迅速把他解决,然后全书结束,而不像电影,他一开始就锁定了仇人,此后不过是在寻找复仇的勇气和路径。他在电影里经历了一次自我唤醒。在姜文飞扬跋扈的电影形式中,就包裹着这样一个含蓄的自我发现的秘密。

它也是我洋洋洒洒写到现在的原因,在习惯了短评、吐槽和无视之后,已经很久没有用这么长的篇幅和时间去阅读一部电影。对我们观众来说,电影本身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借口,吸引我们当中一部分人在自我发现的道路上不要停止,去检查自己的思维训练,体会自己在新北京而非旧北平的生活,听取整个20世纪中国留下的教训。

在不久的未来,权力、市场和普遍的茫然,会呼唤新的反抗,那将是一次众人的游击。在这个意义上,《邪不压正》可能真的是一个拐点。这个拐点不止关于姜文,而是时代拖着沉重的身体走到了现在,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必须要做出反应。

 3 ) 姜文不会回来了,我跟他走,你们呢?

看完《邪不压正》回来的车上,北京的夜晚,眼前晃动的都是彭于晏现在夕阳下屋顶上的样子,这么多年来,几乎忘记了老姜多会拍男孩子,多会捕捉青春的样子,真是太美了。每次看他的电影,都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命能量的注入,老姜从未让我失望过。

看之前,我还在想会不会绕回到子弹飞这路数上来。和我一起去的绿老师说后半部没压住,我却恰恰和她相反,前二十分钟觉得入戏有些困难,还在想,难道就这样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姜文回到《让子弹飞》的老路上去,才是真正让我失望的一件事,让我觉得廉颇老矣的衰败。好在电影后劲越来越足,电影结束后,我和朋友都说,这就完了?可是等出来时一交换意见,才知道大家说得完全不是一回事。她的意思是并不够好,我的意思是不够过瘾。

回来的路上,眼前只有彭于晏,一觉醒来再回想了一遍,突然觉得感动。看来老姜是铁了心要离人文电影越来越远了,我曾经以为他总要妥协那么一次,但是他就像电影中的老蓝一样,当朱潜龙对他说,咱俩躲会子弹,他倔强的摇摇头:不躲。

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电影的一部电影,导演是在用镜头去想,去看世界的,而不是用文字,一般人文电影的导演,都是现在脑子里去形成一个文字故事然后一点点的去把文字翻译成镜头语言。大家可以参看贾樟柯,李安,他们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人文电影导演。但是姜文这部电影不是,它是直接用电影语言去思考的,也有电影语言去表达的。

很多观众可能永远也不会理解,这对于一个文学功底强大的导演来说,其实这是个特别特别难的事,因为太强了,所以扔不下,举例说明的话,有点像健身时候的肌肉代偿。从前我觉得文学要做电影做不了的事,现在知道原来文学功底强的导演也会想有同样的突破,电影要做文学做不了的事。所以姜文这几年的电影,如果抛去已经有原著的情况,你反过来去推,也都是不能攒巴出一个剧本去当小说出书的,因为那些电影,太电影了。

我个人对特别电影的电影,还有一个一句话的概括,那就是不怕剧透的。因为镜头,对白,音乐……等等这些在一起,才是电影本身,这些都需要每个人自己亲自去看电影感受,不是靠一个未知的结局撑着。

而我会看很多遍的,也常常是这样的电影。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想我喜欢姜文这几年的电影,是因为我个人是一直喜欢这样类型的电影,特别电影的电影。因为我个人的原因,我会特别偏爱那些文字,文学,讲故事以外的电影,我觉得那是真正的电影,是我熟悉的世界以外的真正新鲜的东西,我不是要求导演必须给我讲一个人文故事的那种观众,我愿意跳出文字,和逻辑思维的牢笼。所以姜文这几年来的电影,我都是非常喜欢的。

《邪不压正》说起来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没有人会看不懂,里面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意象,特别特别美好的意象,这些意象充盈着美与力量,青春,生命的希望,生活的荒唐,都由一个个画面直接传达给你,需要你去感受,而不是解释。这是文字永远无法直接给你的。文字给读者的感受,需要读者每个人依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进行再加工,这样就没办法跳出自己的想象力局限。如果不是艺术家,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其实是无法想象人们没有见过的画面。而观赏《邪不压正》的过程,更像是直接跑到另一个人大脑里,梦里去看,全不是你的东西,所以更有意思,这些意向充满力量,会以一幅幅画面一样留在人们的心底。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需要你的感受,而不是解释,需要你走心,而不是用脑。如果你能够感受得到的话,你就可以从电影中感到一种力量感,生命活力的注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观众,是只为了欣赏一个人自恋才去看他的电影的,每个人做的都是对自己有益处的选择。姜文的电影,疗愈功能其实是很强的,你如果感受到了,就能得到疗愈。感受不到,真的也就没有办法,这个也不是解释得了的。

《邪不压正》的一个主题,就是歌德的那句话,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男导演,就姜文始终信这个,拍这个。他电影里的女孩,荡妇,妓女,妻子,情人,女侠……都是永恒之女性。这部电影里也是,许晴扮演的凤仪和周韵扮演的巧红,都是永恒之女性。这一点,老姜真的一直没变过,这部电影出来之后,我看好多人终于开始研究老姜电影里的女性人物形象了。其实他都拍了这么多年电影,才被人注意到这点,但愿他其他的好处,更多的人会慢慢发现吧。

看完电影,我是感觉老姜真的是想通了,也真是有胆子。我喜欢一切能拍出超出我想象力的东西的导演。老姜这点,我真是服气的。

没有冒犯的就不叫艺术,我不介意被冒犯。

这只是一篇影感,不作为推荐用。因为我不确定你一定会喜欢。如果要说给什么特定的人推荐的话,就谨慎推荐给对心理学,特别是荣格比较感兴趣的朋友们去看吧。姜文是个看很多书的人,对于智识很高的人来说,能拍出这样的东西,真的太难了,放下太难了,反倒是没受过太多教育的人想象不到的难。你是走脑还是走心,这是和问题,你们可以去试试,有意思的。

看完电影,我和朋友在路边打车,我说我很奇怪那些不喜欢姜文电影的人,一次次的说对他失望,还是会一次次的跑去看他电影,难道就是为了写个公号文嘛?绿老师说,是因为还对他抱有期望吧。我说期望什么呢?期望他回到老路上去吗?朋友说,期望他不这么疯吧。我们一起大笑。

如果姜文不会回来了,我跟他走,你们呢?

 4 ) 《邪不压正》里有哪些隐喻?

谁是“隐藏的人”? - 解密《邪不压正》

《邪不压正》英文名Hidden Man,跟中文电影名毫无关联,谁是隐藏的人?剧中不止一次提到曹雪芹,自然让人联想到“真事隐、假语存”。

自从《鬼子来了》被枪毙以后,姜文就走上了人话鬼话,“不让我说,老子站着也要说”的不归路。《让子弹飞》的鹅城就是当今中国,《一步之遥》是对电影圈的疯狂吐槽与报复,那《邪不压正》在华丽丽的爱恨情仇电影外壳之下,姜文又一次隐藏了什么私货呢?

先说答案:《邪不压正》隐藏的是中国现代史一直讳莫如深却又极端重要的决定性力量 - 苏俄对中国的操控。姜文扮演的蓝青峰,也是从原著改动最大的角色,就是那个隐藏的人,一直在暗中设局布控,左右着所有人物的命运和整个情节的走向。

目瞪口呆?先别急,看看证据。

蓝青峰布局二十年,就为了利用李天然和朱潜龙对抗日本人,这在电影中完全不合逻辑。隐藏的历史是,二十年前的2017,诞生了日本的天敌 - 苏维埃俄国。从哈尔滨的谍战,中东路的争夺,到皇姑屯的炸弹,苏俄一直把日本当做假想敌,它最担心的,就是日本从东北的进攻,陷于东西两面受敌,而它要操控的棋子就是中国。二十年来,苏俄在远东的战略中心就是将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获胜而野心勃勃的日本引向中国。

蓝青峰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广东,一个在上海。这个情节很突兀,很诡异,但放在历史中就很明白了:孙文的一大就是在苏俄的支持下,在广州召开,鲍罗丁出席;另外一个一大在上海召开,马林出席;俄国人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蓝青峰有12处宅子,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不对吧? 其实真的是12个,波罗的海三国后来才加入。

李天然一直在找爸爸,结果蓝爸爸把美国爸爸扔下了城墙,从电影情节看,匪夷所思,毫无必要;从历史上看,不用多说,悲剧了,“别了,司徒雷登”。

蓝青峰的两个儿子,在电影里都有化身,一个是朱潜龙,一个是唐凤仪,人中龙凤,相爱相杀。朱潜龙勾结日本人,杀了师傅,终结了几千年的传统精神和文化,却竖起师傅的雕像,继续朝拜。唐凤仪屁股上盖了日本人的印,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汪伪投降的印记一直都被宣扬。朱潜龙在蓝青峰的撺掇下,拜乞丐无产者皇帝为祖宗,轻轻松松就让唐凤仪承伏胯下。凤仪的决然一跳顺理成章,都在蓝青峰的掌握之中。最终能拔下蓝青峰满口牙齿的是朱潜龙,翻脸以后,“九评”“珍宝岛”打得苏修满地找牙的是谁?

电影里蓝青峰保护的张将军是张自忠,而历史上蓝青峰需要的是张学良,共产国际的指令才是西安事变结局的主导,最终成功将日本引入毁灭性的全面侵华战争,二十年的布局大功告成。

其实姜文一直都有苏联情结,马小军穿着苏式军服跳天鹅湖,梦想着伟大的卫国战争,这次亲自操刀改编、扮演蓝青峰,终于过足了苏俄的瘾。

 5 ) 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子弹半遮面

说到底,《让子弹飞》过去了这么多年,姜文讲的,仍旧是是赤子之心的浪漫主义和老谋深算的现实主义推到邪势强权的故事。

《药神》的火热还未消退,但话题上,另一部华语电影却已经慢慢的抢夺了视线。在豆瓣这个电影圈,姜文的标签一出场,谁也躲不开。不管褒贬如何,我们都得整理好衣裳,端正地打量清楚,再认真琢磨半晌,才敢评论。

姜文和许多其他的导演不同,姜文的片,不能用烂来形容。所谓的烂,无非是导演偷懒,不愿花心思了。好比五星大厨,不愿麻烦和折腾,下了一碗泡面,换上精致的碗碟,给观众糊弄过去。而姜文不同,他还是奔着好菜去的,前些年,他做的菜加了些八角和桂皮,食客纷纷赞赏。姜大厨也就把这五香辅料当做了一道特色。可后来嘛,他太想凸显特色了,八角桂皮的量却因此失控,这菜也就砸了。

《邪不压正》就是如此,看得出姜文是想拍一部好作品的。虽说不上是砸了,但至少也算是没玩好。我也仅就一个非专业人士,也和大家说说我眼中的姜文原本是想拍怎样的一个故事,而又为何没做好。

架构解析

电影就像建筑,故事架构就像钢筋一样撑起框架,情节是水泥,而影音表现则是最后的装饰和粉刷。那么解构一部电影,我们也应该先从故事架构入手。

《邪不压正》的故事核心看上去很简单。是发生在中日战争前夕的一场复仇。但影片中的人物众多,立场和动机又各不相同。我们解构开来,就会发现这个复仇的故事很复杂。这当中,既有家愁,也有国恨

在复杂的故事内容下,我们抓重点人物来梳理。而这部影片中,真正起到核心冲突作用的人物,有三个。一是留学回国后,为师门养父报家仇的李天然。一是乱世中趋利避害以图帝王之位的警官朱潜龙。三是运筹帷幄,满布棋子以图抗日解除国恨的豪绅蓝青峰。

李天然——赤子之心的浪漫主义

十五年前目睹师门惨案,被蓝青峰和亨德勒救下,留学归来意欲报仇。李天然的人物设定,是童真而直率的,一如所有未经世事的少年,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所以,李天然的复仇,也不只是唯结果论的简单复仇。他一定要让根本和朱潜龙同时在场,进行一场带有仪式性的复仇。要羞辱他的仇人,痛快而酣畅。但现实让李天然很无力,养父被杀,蓝青峰被控制,关巧红对其失望。一连串的失败,让人物的境遇落至低谷。而最终,也只是借着蓝青峰的计划和关巧红的帮助,才得以报仇。

李天然在整部电影中的是一个极为被动的角色,无论是复仇,遭遇的挫折,转机和最终的成功复仇。他都是一个被动的形象,是借着他人的行为而推动向前的人物

朱潜龙——趋利避害的邪势强权

自认为明朝皇室后裔的朱潜龙,一心追寻帝王名位,在乱世中趋利避害,成就一方势力。一直试图借助日本势力的扶持来获得王位。而李天然的回国,则成为了朱潜龙的一道心头之梗。他想要除掉李天然,又不愿接受蓝青峰的交易。他对于蓝青峰的谋划和李天然的威胁,采用的是蛮横而强硬的压制和迫害手段。在种种境遇面前,朱潜龙是非常有主动性的,他会做出选择和行动,迫使正义方束手就擒。

朱潜龙代表着社会格局的强硬势力,代表着正义道路上强硬的高墙。

蓝青峰——老谋深算的现实主义

国家危难之际,地方豪绅蓝青峰,试图通过自己的精心策划来抗日救国。李天然报的是家仇,而蓝青峰承载的则是国恨。影片中经常提及“棋子”二字。而蓝青峰,也正是通过一颗颗的棋子,来试图实现救国的目的。我们可以罗列下蓝青峰所用到的棋子。

棋子一,朱潜龙

这是蓝青峰最为核心和主要的一颗棋子。利用朱潜龙的自私心理和权势地位来反日,一开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案帮助朱潜龙实现帝王梦想,但朱潜龙更相信日本人的帮助,予以拒绝。这时蓝青峰开始用李天然作为筹码,让朱潜龙以反日来作为交易条件。

棋子二,李天然

天赐大仇,利用李天然的复仇心理和武艺过人,作为筹码来交换朱潜龙的反日。可以说,从一开始。蓝青峰就认准了朱潜龙才是反日的那枚炮弹,而李天然只是用作点火发射的引线,李天然的威胁行为和仇恨火焰,都只是为了增加交易筹码的重量。直到最后计谋失败,才不得已将李天然作为了炮弹。

棋子三,亨德勒

利用其美国人身份,保护李天然的身份。又利用他的死,为李天然的复仇之心添柴加火。同时也让李天然不再肆意妄为,得到自己的控制。

棋子四,车夫

通过满城的车夫眼线,为自己收集情报信息

棋子五,自己

在自己的计谋失败后,开车送李天然前去鸿门宴的路上。蓝青峰认清了局势,知道自己的老谋深算的现实主义,无法击溃高墙。只得将希望寄托于李天然,而自己则化作一枚棋子,拖住朱潜龙,为李天然创造报仇的机会

可以说,真正推动着影片前行的,正是蓝青峰。他在整个事件中,充满了主动性。电影的主角,反派,都在他的棋局布置中。正如影片里所展现的那样,李天然只能在钟楼里等待,而他蓝青峰,才是那个决定什么时候如何行动的人。

至于关巧红和唐凤仪等人物,都不过是这三条人物线里的配角。这三条人物线,便是是钢筋水泥的承重墙,而其他只不过是户型分割的石灰墙。

在了解了三条核心的人物架构后,我们似乎也就明白了,姜文想要讲的,究其根本,是赤子之心的浪漫主义和老谋深算的现实主义推到邪势强权的故事。在故事的本质上,《邪不压正》是和《让子弹飞》相同的。只不过《子弹》里,张牧之是浪漫主义,而师爷则是现实主义。这也是为什么,我称这部片子为“犹抱子弹”。

问题分析

主体仍然是那个主体,情怀也是姜文的代表情怀,可为什么从观众体验上,《邪不压正》就没有《让子弹飞》那般的酣畅淋漓呢?

原因很简单,我总结为三点。

一,主角的设置失败。

影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主角李天然的设置失败上。就如同我上面分析李天然这条故事架构所说的。这个人物太没有主动性了。他一直都在被事件和其它人物推着走。导致观众不能进入到角色中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侠客李天然。而只是一个愣头愣脑的肌肉少年彭于晏。

所有的主动性都归于了蓝青峰这个人物。也许是姜文对自己所演角色的偏心吧。但这样的设置下,还不如让李天然把主角交出来,让蓝青峰来承担主角身份。至少这样观众还能进入到人物当中去。

二,结构的模糊不清

也许是主角的被动属性,导致整部影片都是配角再引领着故事的前进。一会朱潜龙,一会蓝青峰,甚至关巧红和唐凤仪对于情节的推动都好过李天然。而这样的结果,导致了电影的结构层次混乱。也就是龙骨挑不起大梁,吊顶塌了一地。

同样是复仇,同样是多人物架构。另一位常用来与姜文做风格比较的导演-昆丁,就显得聪明许多。昆丁在处理这样多人物架构的故事时,常常喜欢分割章节。而章节的分割,就让电影有了明显的结构和层次。也更加方便故事的讲述。 就拿《邪不压正》举例,如果姜文也采用章节模式,分段讲述三个核心人物的故事。让观众站在三个视角下看待故事,想必会更清晰一些。而同样讲述民国家仇国恨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用的分章节叙事,让复杂的故事变得清晰化。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分章节才能讲好故事。我这里也只是提出一种优化的可能性。但我认为,在不分章节的情况下,仍然得通过主角的能动性来处理好结构层次

三,装饰情节的喧宾夺主

和上面两个问题比起来,这第三个其实也算不上大问题了。姜文仍旧设置了许多令人玩味的场景和对话。隐喻满身地抖,意向满天地飞,明朝暗讽随处可见。这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辅料放多了。八角桂皮的好,在于适量的点缀,是一道增味剂,而不能夺了菜品的主味。影片里的这些小设计,每一段单独拿出来,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回味半晌。但过多过频的出现,甚至为了设计而设计(影评人潘公公的设置就有些为了讨巧而强行设立人物之嫌)。则往往会打乱观众对主线剧情的注意力,反而起到了避重就轻的效果

总结

从姜文的初衷来看。《邪不压正》是一部奔着商业和艺术兼顾的大作而去,是希望延续《让子弹飞》的神话之作。其影片背后的野心和蓝图也是广阔和美好的。只可惜,在人物的构建,架构的处理,细节的设置上,都出现了一些失误。最终,也导致影片没能展现其美好的蓝图,只露出了一半的面庞。也就是我开头所形容的那样。

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子弹半遮面。

 6 ) 10个问题、10个细节,看懂姜文的神隐世界

影评人死于枪稿!

“不会生活。我觉得说好听叫搞创作,说不好听就是对生活没招才去假造一个生活。”——姜文

姜文的作品是经得起解读的,《邪不压正》也不例外。

初步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很姜文”,却也“很不姜文”

“很姜文”并不是姜文作品畅行无阻的通行证,反而“很不姜文”的说法,很少人提及,却值得深究。

但可以肯定的是,创作中的姜文,会把自己隐藏起来,隐藏在了自己创作的影像世界中。这部电影,处处体现的是姜文的自我世界。这个“自我世界”在电影中表达,实则是令人好奇的。

电影改编自张北海的《侠隐》,没有看过原著实为可惜,但据看过朋友说,电影除了保持原著故事框架和角色之外,其余被改动的很大,就像姜文自己所言:

《侠隐》离我有点远......《侠隐》去掉侠,我觉得人最重要,侠不侠的那事,反正是吹出来的。”

浪漫、狂野、激昂、自由等这些个性化的标签都有,但都被具象化了,反而姜文自己那部分抽象化的东西隐藏的很深。而且这部《邪不压正》是姜文电影中故事最复杂的没有之一,所以就更需要研究一下了。

这篇文章,不再探讨姜文电影的风格和符号了,也不多余说每位角色的原型这些,知道这些对大众观影一点用也没有,这里要说下故事,说下角色动机和设定,只有了解这些,才会明白在这部电影里想要表达什么。

为什么姜文会被误读?从马丁·斯科塞斯到昆汀,看看他们怎么说?

《邪不压正》,两条主线,明线就是李天然的故事,很直白,光明正大的房顶上的“轻骑兵”;暗线就是蓝青峰的故事,隐藏在台词、角色动机之内,见不得光。


一、蓝青峰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这个角色值得深扒,因为电影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他而起。首先不妨我们从细节上来追查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地位。

在与朱潜龙吃饺子那场戏中,我可以得知,这位参加了辛亥革命,是第一批革命的老干部。

但之前跟朱潜龙的“认祖归宗”和后来谈话中,出现了“反清复明”的字眼(是顺着朱潜龙说得)。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蓝青峰的终极目标,是要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或者说他最开始参加革命,目的就是要推翻清王朝,并建立一个自己的王朝,结果任务只是完成了一半,他是元老,但不喜欢现在的国民党,他想建立新的北洋政府。所以这几年他一直潜伏做局,暗中建立自己的势力网。这一折腾,就是半辈子。

那么蓝青峰是要复辟帝制吗?不一定,但他最终一定是大权在握的那个人,电影也明确表示,西边小锡子(阎锡山),南边小诸葛(白崇禧)都可以拉拢,有点东晋门阀政治那种感觉,皇帝都是傀儡,士族体系遍天下。

有一个例证,电影中蓝青峰明确表示日本人靠不住,因为首先蓝青峰是抗日的,自己的“帝国”肯定容不下日本人,所以他藏匿了张将军。

而蒋介石更不行。

他看不上国民政府那一套,因为在他眼里,国民党不成气候,而且他们还消极抗日,所以电影里黑老蒋(写日记梗:“正经人谁写日记?下贱”)。

但最重要的是,国民党背后的势力,是美国人。这是蓝青峰一直耿耿于怀的地方。

朱潜龙是国民党公职人员(警察局副局长),根本是日本特务头子,所以蓝青峰不但挑拨他们互杀(美国对日本),同还暗中拉拢对方,总之先搞掉一方再说。

这里提一个人,大家就会对蓝青峰的定位了解了。《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博,专注藏在背后搞事情30年。

PS,朱潜龙是才是要复辟帝制的那个。

他本来是孤儿(师父收留了他),后来认了朱元璋为祖,想跟溥仪一样靠日本人称帝,关巧红店里的龙袍就是给他的,但蓝青峰告诉他,日本靠不住,你只能靠我。换句话说,我可以帮你当皇帝,但你必须要除掉日本人。


二、蓝青峰的局有多大?前后计划复盘!

运筹帷幄数十年,只争朝夕,但最终差之毫厘,功亏一篑。说的就是蓝青峰。

蓝青峰的计划,早在15年前的写好了剧本,李天然是故事的主角,朱潜龙和根本一郎是目标,自己则是编剧+导演。

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帝国”,但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拦路虎,日本人和国民党。以自己的力量他同时是搞不定俩势力的,所以他想了一招借刀杀人,并依靠双方内耗之际,自己渔利。

他知道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也知道蒋介石不堪大用,他首先要清除的是日本人,所以拉拢了朱潜龙,利用他的复辟梦,干掉对方的特务头子,瓦解日本人势力。

但这一切,必须要在战争开始完成,因为一旦战争打响,日本人可就不好对付了,而且老蒋那边背后有美国人,也会借机上位,届时就真没自己什么事儿了,所以还是个“限时任务”,只争朝夕

蓝青峰以交出李天然为诱饵,让朱潜龙杀掉根本一郎,然后自己再把李天然交给朱潜龙,一旦任务成型,最终事态发展成什么样子,都对自己有利。

★一旦朱潜龙杀掉根本,他就没有回头路了只能跟自己一块抗日,而且朱潜龙会利用舆论,有民望,这个角色作为己方人士,百利无一害。

★就算把李天然交出去后,后者因为仇恨杀了朱潜龙,蓝青峰完全可以“大义灭亲”,要么杀掉李天然自己得民心,要么把责任都推到后者身上把自己撇个干干净净,从他善于潜伏的个性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就算朱潜龙任务失败,依然还有李天然这个后手,可以把他放出去搞事情·。

★就算李天然也失败,李天然的养父可以背锅,最后都算在美国人身上,也查不到自己头上,这就是为什么当初他还要给李天然找一个“爹”的原因。

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我蓝青峰主导抗日,瓦解敌方势力清除汉奸,能得民心,也能拉拢各地的军阀投奔自己,,打压美国势力,最可以让自己取代老蒋,建立新北洋。即便最坏的结果,大咱也能撇的干干净净。

李天然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棋子!


三、计划是怎样失败的?姜文最后为什么哭?

最后计划失败了,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还是因为李天然。

首先亨德勒知道蓝青峰的计划,阻止他利用李天然,蓝青峰本来就不爽美国人,便起了杀心。

其次李天然自己搞事情,偷了根本的刀和印章,并盖在朱潜龙的老婆唐凤仪屁股上。

本来朱潜龙和根本一郎就互通有无,这样一来,六国酒店那场戏之后,两人开始怀疑到了蓝青峰的头上。

根本为了试探蓝青峰,让他杀了美国人,换取汉奸名单。蓝青峰将计就计,除掉亨德勒,却犯了一个大错误。

根本从他需要汉奸名单的态度上,就能猜出蓝青峰的真实目的了,原来你小子是抗日的啊!所以蓝青峰这里的疏忽,不但丢掉了挡箭牌亨德勒,还让自己露出了马脚。

随后根本与朱潜龙一通气,在蓝青峰面前做戏给他看,日本人杀了蓝先生的车夫特务,朱潜龙的警察立刻来拍照说这是警察合法消灭的汉奸。蓝青峰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计划败露了。

假如没有李天然从中裹乱,蓝青峰的计划没准真能成行。

但是,蓝青峰还是老辣,最后还有一个后手,就是把李天然藏了起来,还把最后执行任务的信鸽给炖了,为的就是让他们找不到李天然。

老蓝明白,自己的计划虽然失败,但李天然这头猛兽,随时可以搞他们,所以自己交出李天然之前,对方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最后蓝青峰哭着把李天然送出去的,这里姜文实际上是留白了,有着两种解读空间:

★蓝青峰哭,是自己运筹帷幄多年的计划失败,善于做局的他已经无路可走,手中的棋子还没打出去,就被将了军,懊恼无比,自然痛哭。

所以战争开始之后,他让李天然出去搞事情,因为他明白,自己计划失败,只能借助单纯报仇的李天然,做掉敌人,顺便让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你知道你要做什么吗?”“我知道。”“你真的知道你要做什么吗?”“我真的知道。”“太好了。”

★蓝青峰哭,也是因为自己。因为李天然是自己的“儿子”。李天然此去,凶多吉少。

他是为李天然伤心吗?不可能,这“爷俩”有名无分,都没怎么见过面,蓝青峰哭是想起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那可是他的亲生儿子啊。加上李天然,为了这个计划,他搭上了“三个儿子”,结果最后还失败了,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儿子”。

所以他哭得是自己,心说我这一辈子怎么他妈怎么倒霉,送出去的儿子,还听不见响儿。

所以,对于蓝青峰角色,要一分为二,他不是好人,也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坏人。他抗日,得民心,但最终目的为了自己的理想秩序,利用了很多人,本质上跟朱潜龙一个性质。最后被拔了牙,惩罚了他挑拨离间,摆弄是非。

但他最后还是放了李天然,给了他自由,也顺水推舟将原本属于自己的王牌张将军,给了国民政府,让后者继续抗日,所以看待这个角色要一分为二,不能简单的以非黑即白的定性

实际上,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大都也是这样的存在。


四、李天然的人设是怎样的?

这就很好理解了,电影的明线故事主角,人设单纯,热血

李天然有着强烈复仇心切,但来到北平之后,表现的却不像一个满腔怒火的人。在有好几次杀掉仇人的机会面前,纵然有着外因阻挠,但他本身也是畏首畏尾。比如:

酒店那场戏,暗器没有杀死朱潜龙,虽然养父和蓝先生一再灌输他留着朱潜龙的利害,但他听吗?如果听话,就他妈干脆别打暗器,实际上还是不敢; 偷根本的刀和印章,却不敢留自己的名字,写得“燕子李三”,键盘侠的特点; 把印章盖在唐凤仪的屁股上,借机消遣朱潜龙。有这工夫,不如直接搞他老婆,无论是看不上人家也好,还是不敢上也罢,总之最后还被唐凤仪挑逗了一番。

实际上就是空有一身本事,抱负也不小,但真正机会摆在面前时,却犹豫不决,但自己嘴上还不承认,还总想着东搞西搞,图一时爽快,满足自己的复仇心理。

你可以理解这个角色是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也可以理解李天然顽皮捣蛋,需要成长的历练。

电影中,李天然这样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做派,反而让蓝青峰露出了马脚。到头来还是自己人倒霉

这个角色,就是热血青年的象征。

往远了说,那时候,很多五四青年就是这样,口号响亮,但行动力不行,而且集齐单纯,头脑发热,容易被当时的各路军阀利用。往近了说,就是键盘侠嘛。

所以热血青年就是这样,敢做不敢为,且容易被利用。不过一旦加以引导,青年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因为有句话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把他们引到正线上,会爆发出很大的能量

电影中引导李天然的,就是关巧红这个角色。


五、 关巧红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原型是民国传奇女性施剑翘,却有独特的风格。

关巧红这个角色与李天然是完全相反的,同样是背负深仇大恨,但比起暴殄天物的李天然,她本人是无法完成复仇计划的,外因她遇不到仇人,内因她能力达不到(小脚)

但这么多年下来,关巧红一直在寻求改变这个现状。俗套一点的说,她在成长。

电影关巧红曾经裹脚并为复仇通过手术放开裹足,因为她练过武术,曾经一度依靠男人,最后发现求人不如求己,随即解放自己的双脚,去掉象征封建礼教的裹脚,让自己重新可以飞檐走壁。

她也曾经彷徨过,她的仇人曾到过她的店里,但是她看到仇人花白头发,身边还有一个小女孩,没能下得了手,因为她善心发作,却成为最终的遗憾。

关巧红最终放弃复仇了吗?电影没有说,她最后只是离开了,去继续复仇?也有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把自己复仇的希冀,延续到了李天然身上,她朝着李天然开枪,让他克服恐惧。最后转身离开,杜绝了儿女私情,自己的派系高手,也帮李天然清除了对方杂兵,这个角色大隐于市,这才是《侠隐》。

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所言,姜文去掉了“侠”,并没有让关巧红跟其原型施剑翘那样具有侠义之风,反而是一位最具人性化、以及母性光芒的角色,这就是姜文的“以人为本”。

最后,旁敲侧击的一句,关巧红的定位,就是代表了进步青年,其实也象征了地下党,房檐上那些人不就是敌后武工队吗?引导人民向前进,不能多说了。


六、房上的世界是怎样的?

“屋顶之上是一个干净、浪漫、有灵魂的地方。屋顶之下则是权谋的。”这是周韵在接受采访时的原话。

屋顶,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台,了解“天台文化”,就不难理解本片中房顶所象征的内涵。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俺的旧作:各位朋友,咱们天台见!

这里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现实世界中却又与现实相距甚远的所在,象征了不同区域,现实另一面。同时这里也象征着私密,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空间。

结合电影的时代背景,1937年的动乱时期,人心叵测的年代,姜文的浪漫主义,用这种方式,通过相对虚构的时间和空间的环境,去塑造一群屋顶上的、体面的中国人。

结合李天然的人设,一位封建的热血青年,屋顶就是他的一个空间,是他超然世外思考命运,也是内心反省的场所。

大面上说,他在进步青年(关巧红)的教诲下的成长史,也象征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成长史。


七、唐凤仪为什么跳楼?为什么70岁?

电影中的两位女性,都代表了受到封建礼教荼毒的中国女性,但唐凤仪与关巧红是完全相反的类型。

唐凤仪受过高等教育(剑桥),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她的教育程度就是一纸空谈,所以她只能依附于男人,并不是她不求上进,而是因为她没得选。

关巧红开始也是一样,但当她发现男人靠不住的时候,宁愿忍受手术疼痛也要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唐凤仪则是,当她发现自己男人靠不住时,选择了另一个男人。

最初她跟着朱潜龙,为的是荣华富贵,未来没准还能当皇后。但随后她又选择了李天然,希望跟他去马尔代夫买岛,未来生出一个帝国。

所以在唐凤仪骨子里面,还是希望自己是当皇后,哪怕换个男人也是如此,并没有第二选择,最终也造就了她悲惨的结局(战争爆发了,朱潜龙无法称帝了,李天然也走了)。

另外,关于唐凤仪说自己70岁的梗,绝对不是单纯的为了污,而是有个隐喻:

电影发生在1937年,她自己说是69岁,考虑到中国人都讲究虚岁,那么我们倒退一下,唐凤仪出生日期应该是1868年,这个年代,是末代太后隆裕,也就是光绪皇帝老婆的出生年代。

这就很明显了,电影里隐喻唐凤仪以前就是皇后,现在还想着要当皇后。这是典型的姜文式戏谑,架空角色的调侃。

昔日的“皇后”,一直梦想再次当皇后,但当她知道自己当不了皇后,所以她自杀了。


八、曹雪芹在究竟哪写得《红楼梦》?

电影中,曹雪芹神出鬼没,写《红楼梦》的地方至少有三处:

蓝青峰说在跟朱潜龙吃饺子的小屋里、亨德勒说在李天然回国住的屋子、李天然告诉巧红在钟楼里,可谓没有准话。

到底哪处是真的呢?其实都有可能是真的。

据考,曹雪芹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分别是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原蒜市口16号院)、北京植物园内原正白旗村39号、通州张家湾、西单石虎胡同、内务部街11号、平郡王府等等。其中除了蒜市口之外,其它都为存疑。因曹家进京后无处可住,在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的帮助下,曹家住到了南城“蒜市口的十七间半”。此外北京植物园内的原正白旗39号,现在已建为曹雪芹纪念馆。

其中,内务部街11号,正是姜文小时候在北京居住的地方

据北京香山正黄旗的老辈人讲,曹雪芹写《红楼梦》,不是光靠坐在屋子里写出来的,而是每天外出云游,将纸笔卷藏在腰间,兴之所至便即刻解开包袱写起来,走到哪儿写到哪儿。


九、影评人代表了什么?

“影评人谈电影,就像太监谈做爱”。这是姜文当年的名言。

并不是姜文在diss影评人,而是姜文在怼部分影评人的风气,就是那些不懂装懂,而且收钱办事、不看电影就打分的人。

姜文还是很“尊重”影评人的,毕竟史航扮演的角色是站着死的。但这位角色终究还是个太监,却是很有原则的,因为电话中这位明确表示,没有看过的电影不会写,明摆着不收钱,所以姜文虽然调侃影评人,但在电影里这位站着死。

有意思的是,这个角色死于两杆长枪之下,可是当时在场的刺客,没有一位拿枪的。这处设定很明显,收钱办事的评论人写得叫什么——枪稿啊。写枪稿的影评人,最终会完蛋的,死于枪稿之下,站着死也是死。


十、电影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话又说回来,分析半天,《邪不压正》的故事还没说呢?已经不止一位朋友跟我说,看不懂。

姜文作品,故事向来比较简单,而且这位不喜欢把故事说透彻,要的就是“经得住琢磨”这股风骚劲儿。了解了几位角色特点之后,我们简单顺一下故事。

我没有看过原著《侠隐》,所以只是就事论事,单从电影的角度,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啊。

姜文的蓝先生就是岳不群啊,隐忍多年。

彭于晏就是令狐冲,愣头青一个,被蓝先生(岳不群)当做棋子,用他来对付朱潜龙和根本(五岳剑派,左冷禅这批人)。

然后彭于晏遇到了关巧红,好比任盈盈,来到了屋顶,发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清爽、体面,代表了自由。这就是好比任盈盈把令狐冲引入日月神教,从而让他发现名门正派的不轨之处。

许晴饰演的唐凤仪,是东方不败吗?

大致就这个意思,其实很好理解,虽然角色人设和故事走势不太一样,但故事模式就是这个样子,get到这一点,理解《邪不压正》的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彩蛋:电影有哪些关键彩蛋?

很多,说点个人认为有趣的地方。

1、李小龙

李天然的英文名叫做布鲁斯·亨德勒,唐凤仪知道他姓李的时候,叫他Bruce Lee,就是李小龙的英文名,因为原著《侠隐》的作者张北海是李小龙的粉丝。

姜文之前也说过,这部电影就是“李小龙在卡萨布兰卡的故事”,且李天然最后与师兄朱潜龙决斗时“师门以外的招式”,就是李小龙的pose。

2、妖刀

电影一开始,朱潜龙和根本一浪去杀害师傅一家,根本一郎说,“这把刀,被称为“妖刀”。这把刀就是村正,之所以被称为“妖刀”,是由于德川家康禁刀所致。

日本文化中认为,徒弟和师父,必将从恩养关系变成竞争关系。日本神道教认为,死不是坏事,死后成神是种荣耀。坏的是自己被人超越,失去了活着的荣耀。对于师父来说,与其屈辱的活着,还不如让徒弟送自己去成神,而找回荣耀。对于徒弟来说,要通过轼师来完成最后的进阶。

电影中朱潜龙受到根本一郎这种思想的蛊惑,也选择了“轼师”。所以他说,有“高人”指点。

3、协和医院的肾

很多人都说了,这个肾的典故就是当年的梁启超切错肾的真事,这里不再多提,但要说一下,后来协和医院也辟谣了,说这是实习课上老师给学生开玩笑随口说得。到底有没有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反正梁启超先生56岁去世。

PS,根据评论中豆瓣网友@统合思念体Q菌 的解释,梁启超的典故应该是实锤的,所以这里引用老兄的资料,以供参考,感谢提醒:

1.美国费慰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挚友)所写《中国建筑之魂》第56页:1971年,梁思成因病入住协和医院,于一个偶然机会,于自己医生处得到父亲早逝原因:“病人被推进手术室后,值班护士就用碘在肚皮上标位置,结果便错了地方。刘博士动了手术,切除了那健康的肾,而没有仔细核对一下挂在手术台旁的X光片。这个悲催的错误手术之后立刻被发现了,但因关乎协和医院的声誉,被当成“最高机密”归档。”
2. 1926年梁启超日记:“…(伍连德大夫向协和医院及克礼等大夫探索实情后告知梁)他已证明手术是协和孟浪错误了,割掉的右肾,他已看过,并没有丝毫病态,他很责备协和疏忽,以人命为儿戏。协和已自承认了。”《梁启超年谱长编》

4、帕梅拉命案

电影中那位被开膛的外国人帕梅拉,是真实事件,“白人美女惨死狐狸塔”当年轰动一时,战乱延绵、当局阻挠、案件搁置,最后不了了之,凶手逍遥法外、不亚于西方的开膛手杰克案。

2013年纪实犯罪小说《午夜北平:一桩谋杀案笼罩下的旧中国》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前门,盔甲厂胡同,东郊民巷使馆区里,出于各种原因远赴他乡的外国人的生活,还有七十多年前死者父亲的执着。其中的狐狸塔说得就是东便门角楼,真实事件死得是一位英国少女,电影里改成了美国人。

作者法兰奇凭借此书,一举赢得全球侦探小说界的“奥斯卡”——爱伦坡奖

5、张将军

就是抗日名将张自忠,电影中,蓝先生藏匿了张将军,而且结尾之处也送张将军离开北平。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张自忠从北平撤出之后, 国内舆论却将张自忠看成了大汉奸,国民大众认为他出卖国家利益,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最终,张自忠找枣宜会战中正名,为国捐躯。 北京还有一条“张自忠路”。

6、69岁

唐凤仪与李天然的对话,老司机味道十足,唐凤仪自称70了,李天然调侃“看不出70,只有69”,后者答曰,“69,Exciting”,猝不及防的开车。

7、亨德勒的车牌

亨德勒去火车站接李天然回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开的老爷车的车牌号“2233”,这是姜文导演创作这部电影时所在工作室的门牌号。

8、东棉花胡同39号

亨德勒说北平公安局地址在“东棉花胡同39号”,现在这块是中央戏剧学院,姜文就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历史上这里也曾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刚”之一)的宅邸。

9、六国饭店

跟《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莫斯科餐厅一样,是老北京(平)颇具时代气息的建筑。

六国饭店位于北京市东交民巷(解放前的使馆区)核心区,由英国人于1905年建造,当初是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合资,所以取名为六国饭店,和法国人开的北京饭店是当时京城最高档的两家饭店。主要为当时各国公使、官员及上层人士常在此住宿、餐饮、娱乐,形成达官贵人的聚会场所,另外当时下台的一些军政要人也常常到这里来避难。

10、朱元璋的画像

不知道姜文老板对朱元璋的画像为何如此情有独钟,类似的场面在《让子弹飞》里也出现过。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短评

世界主义。爱国主义。黑色喜剧。国族寓言。伪满政权。老北平。功夫。old school revenge。昆汀塔伦提诺。

6分钟前
  • 本多
  • 力荐

又是那种主角非得把自己的前尘往事、所思所想、行为动机全用翻译腔台词反反复复倾诉出来的故事,彭于晏所有穿着衣服的表演都是难以忍受的,不穿衣服的时候我还能勉强转移一下关注点。电影中段且专门见缝插针地损了一下影评人,怎么还没迈过这坎儿啊……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7分吧,整体还是好过《一步之遥》。一部成也姜文、败也姜文的片子。强烈的个人风格,让影片已经跟原著《侠隐》成了两个东西。姜文的电影里,角色总是带着些疯癫,所有人都像嗨过一样,台词密,表演也有意的过。同时,角色又有他眼里的单纯与浪漫,是可爱的一面。节奏依然特别飞,还是非常厉害。而台词密度大到有些不适感,他开心就好吧。 想法太多,使得影片会有些散。另一方面,隐喻仍然很多,坏主意也仍然很多,可以注意廖凡越来越明显的下巴。喜欢姜文风格的人,还是不会太讨厌这部。不过,损影评人那个地方,还是很别扭。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电影,很姜文。在昆丁式的古典复仇黑色幽默里加入了姜文独有的历史文化韵味、人情味、和对台词的讲究。天堂在上,刀剑在下,幽默在表,孤独在里。从找爸爸到自己成为爸爸,是李天然的成长,也是中国的成长。刀枪不入、飞檐走壁、裸奔、盖戳,是所有少年的爽点。独立还是依附,是所有少女的痛点。

16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姜文不止一次说,他的戏都是编剧到了现场还在改剧本,现在严重的问题来了!电影的大框架是纯商业类型片,剪辑方法也是,一开始情节推情节的主线节奏很快,但彭于晏饰演的男一号却没有主观能动性,无法驱动情节,只是一个棋子,也看不出来他内心的恐惧和性格的层次感,而躲子弹、筷子杀鬼子的身手又跟抗日神剧差不多,半小时之后这个剧本就烂成了筛子。节奏亢奋失控本来就是姜文的问题,这次的剧本更是凸显了这个问题,本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混乱的节奏却让人有难以消化的感觉,这就是很多人看完不舒服的原因。不要小看类型片,总想着反类型耍小聪明做自己,强类型和夹带私货很容易互相撕扯。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3.5 大概算是姜文电影中直白又平庸的一部,属于导演个人恶趣味的东西反而成了双刃剑,时而灵光闪现,时而尴尬无趣。屋顶和医院戏观感佳,到后半程高潮节奏又莫名拖沓,没有之前作品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2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都说很姜文,确实很姜文。那么“很姜文”究竟指什么,我认为是一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恣意。所以它肯定算不上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好电影,但你不能说它不是一部好玩的电影。与“好”相比,我还是更看重“好不好玩”——上帝眼中无善恶,好玩为大!我估计姜文也是这么想的。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姜文大概是目前国内最会玩黑色幽默的导演,荒诞悲情又浪漫。即便生逢乱世、身不由己,也要穿最好的大褂、喝最烈的酒、飞最高的屋顶、杀最恨的人。喜欢许晴饰演的唐凤仪,美丽妖娆,媚眼如丝,既有风情又有豪情,一位乱世佳人,终究是被时代辜负了。

27分钟前
  • 小烨
  • 还行

太烦人了,做作又聒噪,客观来说画面是漂亮的动作也是精彩的,可是真的太烦人了,人物也蠢,逻辑也乱,笑料永远塞在不合时宜的地方,烦到想在电影院里按下静音键

29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不要再哭了,再哭就到了!-我压着速度呢”廖凡部分犀利狠辣如《无耻混蛋》,周韵部分仙逸飘渺如《聂隐娘》,彭于晏屋顶奔跑如《卧虎藏龙》复仇双刃剑如《三块广告牌》,许晴情义妖娆如《老炮儿》里的她和《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陈冲…廖许边电话边啪啪、彭于晏屋顶裸奔、彭叫姜文爸爸…都极其情艳!

3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为吃醋做一顿饺子,为贺礼烧一座烟房,饺子没吃到嘴里,鸦片迷醉进鼻腔。为不老打一管针剂,为隐形做一件衣裳,不老却主动求死,隐形却光着皮囊。汉奸跪在地上如狗,侠客飞上屋檐如鸽,谁睡在丧钟里不醒,谁僵在火海里失声。躲得过爱情的子弹,拔不掉仇恨的齿牙,北平本是一座孤岛,海水退去便是江湖。

3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开头部分的复原“民国老北京”的激情及想象,着实点燃了我不小的观影热情,但是中后部的众多的、自以为是的杂乱逻辑和不知节制的噱头、打斗、屋顶跑酷,又着着实实地扑灭了那些观影享受。实为遗憾!

3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一步之遥》之后姜文说过,包饺子喂猪的事他再也不干了,可看完《邪不压正》,我觉得我才是饺子,被喂了一头猪。我再精致也这么小,他再掉格也那么大。我包不下,但很满足。

36分钟前
  • Ocap
  • 还行

这部电影,注定将洗去此前你对老北平所有的,粗心大意的幻想~姜文最温柔的电影

3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其他人拍成这样我觉得还行,姜文拍成这样我觉得不行…

42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还行

又名《杀死那个太监影评人》,是不是不夸姜文电影的影评人都是太监呢?史航好意思吗,好歹也是前影评人,节操呢。冯小刚曾说自己跟影评人势不两立,姜文心底可能也是这样想的,只是不好直说,借电影隔空表达。 所以,被有幸邀请参加首映礼的盆友们,你们不觉得受辱吗?一点车马费,你们就不是太监了?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不是烂片,要说多出色也未必,我不喜欢。在整体性上,还不如《太阳》。姜文无疑是极聪明的。可片子处处是“你看我这聪明吧”,那整部电影就不够聪明了。单独看很多段落是好戏,凑一起就像舞台上同时演四出戏:每一出都是文武昆乱不挡,观众也得看晕了。希望姜文一直拍下去。但我真不喜欢本片。

48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前三分之一观感非常好,利落极了。从钟楼戏开始渐渐垮掉,节奏奇怪,删减痕迹重,变成了只会积蓄能力爆发情节不会有调理讲故事的偏门。细节太多,需要看好几遍才能理清线索…(二刷改成四星了)

49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邪不压正》表面上非常大男子主义,其实处处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关巧红和唐凤仪都是很女权的角色,关巧红拒绝缠足,尝试像普通人一样奔跑,坚决要和男人享有同等的地位,这是她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尝试做一个独立新女性的体现;而唐凤仪当众扇朱潜龙耳光,后来又一言不合就甩了朱潜龙,大胆追求李天然而不在乎他人眼光。她的身体完全由自己的灵魂主宰,她完全是自己的主人,不是男人的附庸,也不做他人的小妾,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已经全然觉醒。女性角色如此强硬、独立、自主的一部电影,怎能叫直男癌呢?姜文曾说过,他的电影里真正的英雄都是女人,男人是靠她们的锤炼才得以成长。《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马小军是如此,《邪不压正》的李天然也是如此。

5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不管是彭于晏的屁股,还是许晴的屁股,都没有成功的把我的屁股留在影院的座位上。

56分钟前
  • MadRain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