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情片西班牙2016

主演:马里奥·卡萨斯  阿娜·瓦格纳  何塞·科罗纳多  巴巴拉·莱涅  弗兰塞斯克·奥雷利亚  帕科·图斯  大卫·塞尔瓦斯  伊尼戈·加斯特西  圣·耶拉莫斯  马内尔·杜维索  布兰卡·马丁内斯  佩雷·布拉索  霍尔迪·布鲁内特  鲍比·冈萨雷斯  玛蒂娜·乌尔塔多  

导演:奥里奥尔·保罗

 剧照

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1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2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3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4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5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6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13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14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15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16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17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18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19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40

详细剧情

艾德里安(马里奥·卡萨斯 Mario Casas 饰)经营着一间科技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家中有美丽贤惠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他是旁人羡慕的对象。然而,野心勃勃的艾德里安并未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一直以来,他和一位名叫劳拉(芭芭拉·蓝妮 Bárbara Lennie 饰)的女摄影师保持着肉体关系。

 长篇影评

 1 ) 这是今年你能在影院里看到的最穷的电影。

根据我的统计,电影里被破坏到不能再次利用的道具(其实也未必)只有两个:一辆车龄至少在 10 年以上的西雅特(SEAT)牌汽车。西雅特,西班牙本土品牌,二手车售价不会超过 1 万欧元。以及一面镜子。

另外片中遭到损坏但能继续用的道具包括:

一件被墨水染色的白衬衫。因为是西班牙电影,估计衬衫也就是 ZARA 了吧,甚至还不如。洗干净就能穿。洗不干净?全部染了!

一扇被警察踹开的门。甚至可能并没有损坏,片中没有给特写。

一个被扔进水池的打火机。虽然看起来像是都彭,但赌一盘西班牙海鲜饭是中国义乌批发来的。

没了。

另外片中成本略高的场景还有约五秒钟的直升机飞行镜头。哎,仔细想想也不会太高啦,旅游景点的直升机几百块钱也能兜上一圈吧,要只是拍拍直升机,还不要钱呢。

但这是今年你能在影院里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导演完美展示了如何利用有限资源讲出一个丝丝入扣的好故事。

尽量不剧透地表扬一下导演。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悬疑片,影片始于一场密室杀人案件。但随着情节的推动,发展一次次超出了观众的预料,每当你觉得剧中角色给出了合理解释后,他们又会毫不留情地一把推翻。小时候大家都玩过叫万花尺的玩具,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只需要简单的道具就能在封闭的空间里创造出漂亮的花纹来。

《看不见的客人》就有点像是万花尺,影片开始的密室杀人案件就是下笔的那个点,影片也一直都在非常有限的场景里推进,但随着缜密的故事设计和角色之间极富张力的互动,一个点演化成了一幅精致惊人的图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 100 多分钟的步步紧逼、丝丝入扣了。

对比很多一条线走到底、最后什么都没搭上的蠢电影,《看不见的客人》用漂亮的环形故事结构裹进了很多导演的思考。在影片中,故事每被讲述一次,就会引入更多的东西,好像是画一环大过一环的一组同心圆,越来越大的圆里框下的,有更多的细节,有爱和欺骗,有不公和正以,有人性的黑暗和伟大。

另外影片出彩的人物设定也是看点之一,角色和角色的关系平衡得很好,势均力敌、剑拔弩张,没有一个人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是你来我往中一点点剥茧抽丝,让观众一分钟也无暇离开银幕,直到真相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那一刻的爽就像是千万颗烟花同时升空炸开,每个人口中的那一声“哇”都冲了出来。

这种感觉,比看炸掉多少辆豪车潜艇飞机大楼怪兽都要舒爽。

最后的碎碎念。

《看不见的客人》在豆瓣上的评分是骇人的 8.6 分,看过的 12 万人中,接近 90% 的观众给出了 4 星和 5 星的好评。作为自来水(没人给钱!我倒想要,可真没人给!),我要给电影打个广告,9 月 15 号《看不见的客人》就要在国内影院上映了,一定要去影院感受一下今年最穷的电影到底有多好看,那种张力是小屏幕上感受不到的!

我有幸参加了豆瓣电影组织的观影活动,而且导演本人 Oriol Paulo 也来了现场和大家交流(西班牙语真的好好听唷)。当问到导演对成都的印象时,导演觉得成都很有钱。哈哈哈,可能是导演拍这部片子的时候真的穷得可以吧。对了,电影到底有多穷,还有个铁证:里面居然还有人用 window phone!

希望大家都去影院支持这种好片子,争取让导演下部电影里的角色都用上 iPhone,或者那个国内厂家努努力,把导演下部作品的手机赞助承包了?

 2 ) 被一张脸蒙蔽的我

两个犯罪地点:1.偏僻小路上的车祸现场2.715房间

看了十多分钟,我就照常规电影套路猜测在地点2发生的事件①是男主精神分裂?②男主妻子索尼娅或是他情人劳拉的丈夫布鲁诺情杀嫁祸?③或是托马斯为儿复仇策划了这起谋杀又能嫁祸给男主?很快便证明①②猜测完全扯淡③的可能性极大,那接下来最大的悬疑便应该是托马斯怎么密室逃脱了吧?

接下来,我又发现自己too young to simple.在“律师”出示种种假证据套话的情况下,男主艾德里安以“罗生门”的方式还原了犯罪地点的场景。“律师”告诉艾德里安可以用托马斯脱罪,艾德里安此时信任了“律师”,把沉车地点勾画了出来,到这里,“律师”的初级目的已经达到了,她想让自己的儿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墓葬。但当艾德里安说汽车沉水时丹尼尔还没死时,“律师”情绪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接着她进行了真实的现场还原,这些场景中的男主终于展现出了与他的总裁身份相匹配的智商。哦,原来他是那个主导者呀,他身上背负了两条人命!最后影片随着一个小高潮结束了:真律师来了,假“律师”到了对面大楼在男主面前逐渐卸下自己的伪装变成了那个我们熟悉的温和的学究派的一直以背景墙方式出现的丹尼尔的妈妈。

在影片情节推进过程中男主艾德里安、劳拉、托马斯...呈现给我们的形象都在不断地变化,对于男主形象的变化,“律师”作了很好的归纳:懦夫——凶手——正义——骗子——自大。劳拉则是:自私强硬——懦弱——正义,而托马斯则是:善良——坚强——狡诈——正义。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结局式影片——最后几分钟以情节反转带给观影者以强烈震撼,如“控方证人”等优秀影片。
我认为“看不见的客人”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惊喜更多的是在解密过程中,一层又一层的事实叠加出现时。

最后简单粗暴的总结为:好片!

 3 ) 拜托,猜不猜得到结局不是衡量悬疑片是否优秀的标杆好吗!

《看不见的客人》是一部值得看的悬疑片,我相信看完了以后大多数人都会给周围的人推荐。但是推荐影片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学问——

有的推荐是:“卧槽,好看死了!快去看快去看!!” 有的推荐是:“这部电影从剧情的推导,细节的设置,分镜的艺术感,到可以清晰地从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感受到前后心态变化的鲜明对比,甚至还有丝丝入扣让人跟随剧情越发欲罢不能的BGM……总而言之,都是一部值得力荐的佳片。” 当然还有的推荐是:“别看剧透!!别看简介!!!你绝对猜不到剧情的反转!”

……

就我个人而言,我日常给朋友推荐电影都是用第一种模式,因为不论什么类型的好电影,都各有各的好看,通常看完全片给我的观影感受似醍醐灌顶,于是我往往趁这种感觉还没褪去,赶紧微信一下我的好友,“快去看xxxx,真的太他妈好看了!”

第二种的推荐模式适合影评人,因为他们直呼“好看死了!”会较难体现他们的职业专业性。

但我不喜欢第三种推荐模式,为什么呢,这种模式存在的“因”和“果”我都很不喜欢。展开讲讲?就是通常被这样推荐的朋友真的去看这部电影了,他就会下意识地去猜剧情。 若是死活猜不到,心里有种不服气,这种不爽的情绪还会被牵连到这部电影带来的体验上,从而潜意识力给电影减分;要是猜到了,就有一种,什么嘛看到一半就猜到了,这电影不过如此。 以及,通常要开始“猜剧情”的话,还会很“聪明”地排除掉最符合常理的结局线,因为知道会反转,所以怎么离奇就怎么猜——唉,导演编剧在细节上努力铺呈的用来支撑逻辑合理性的内容全被无视,因为这个想要猜结局的观众心里想到就是:结局肯定不是我想到这样,所以我要反着想—— (睁着大大的眼睛然后看不见电影的语言。 )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耐心地看完了一场电影,但却没有机会体会平均水平上的看此片的感受了。

当人们反复被“你肯定猜不到结局”这种推荐语给送到一部部剧情片悬疑片面前, 人们的定向思维就逐渐变成——我猜不到结局的悬疑片才是好片。 因果循环,下一次给别人推荐的时候,也会以此衡量标杆来引出他们的推荐语: “xxx,快去看这部电影,你肯定猜不到结局!去看!”

……

老实说,如果导演真的想给你一个看完仿佛被打了一耳光那样的剧情反转, 他可以全程所有的结果导线都指向A,然后结果给你一个B, 就是这么任性而不讲究逻辑,就是让你猜不到! 可,那样就会被爽到吗?! 我想,剧情好比是一部电影的支架血肉,倘若漏洞百出,即便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也不会有情绪上通透的爽感吧。

再说,真的那么喜欢猜结局,你为什么不去破案呢???

发挥你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去挖掘案件背后的秘密呀!!! 感激发达的B站,普及了电影推广, 也让观影的门槛变得如此之低。

(此处【观影门槛】已被网友指出不太妥当之意,我不想改动,但在此声明,本人写这篇【不算影评的评论】真的没有任何优越感,反正你能看懂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好,谢谢)


以下涉及剧透: (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做电影的整体评价,且仅谈谈我在短评里想塞又塞不下的部分)

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能充分理解剧情反转的合理性,因为有细节的交代;

但也正是因为细节的交代,让我觉得后劲有些些不足。具体讲的话就是:

很多人觉得本片最大的反转是古德曼女士被受害者母亲假扮了,逆天大反转。并且之前情人在受害者一家看到的那些照片、俩人爱好戏剧表演以及复仇的动机具备等等都让这个假扮显得合情合理。这是细节的优点。

另一个优秀的反转是男主才是杀害情人的凶手。真的心狠手辣的人才会推车入河处理尸体,使用手段嫁祸受害人,买通目击证人,再到杀害情人。(当时受害人没有完全死透也是一个反转,加深情感深度的同时也更加体现了男主的冷漠,真的只爱自己)所以男主先前对情人的描述和控诉都是假的,而我个人认为,这种人物刻画上的细节烘托出的反转,比古德曼女士的反转更有冲击力。

这种感觉就好比,我已经在男主杀情人的自白那一段得到了高潮,且久久无法退散,结果从“古德曼女士”离开房间,男主发现异常之后,揭晓最最大的反转是“古德曼女士”本身,这一段的高潮,我没能充分体验了。因为我觉得最爽的部分,是前面那一段罗生门一样的梳理案情和全部推翻重塑的流畅感。

就是这样一种青黄不接的感受。不过当我还在纳闷是如何处理真的古德曼女士这个情节(此人真的存在与否?如果不存在怎样打造她的声名?是否被拘禁被杀?)之际,真的古德曼女士来了,原来真的有古德曼女士,但是来晚了,晚得太好了,并且这个巧妙的人为“巧合”有让假扮古德曼这个情节变得不是那么用力过猛了。【对,受害人是帮助情人修车的家庭的小孩,略巧了,但增加冲突感,丰富了剧情推动的线路,无可厚非;但若让真的古德曼女士也成为他们家的亲戚,那体现的就真的是编剧想不出别的路子,强行转折】

看完真是一种享受。


题外话讲两句:现在啊好多人写短评意在用精炼的语句抖机灵,比如(摘取部分)

“ 大爷大妈智商这么高 家里娃却蠢到开车不系安全带 还tm发短信。 ” “ 给高分的各位,是真脸盲? ” “其实四眼阿婆演金牌律师怎么就滴水不漏这个事情本身好像是最大的bug。 ”

无意去纠正别人,我也不一定对,再讲观影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但我想我们看电影难道不应该是追求细节的用心,而不是拘泥于整天拿着放大镜找刺然后架起大喇叭努力先他人一步讲出来的龟毛衰样吗?

能把一部85分的电影好好感受出85分的享受,这样舒服顺畅着难道不好吗?

我要是可以写出这样的本子,至少吹嘘5年。

反正我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爽。

总之——

“快去看啊啊啊!真的很好看呐!!!!”


二次修改补充部分:

关于那个门槛,我真的不想辩解什么,觉得被冒犯到的人可以直接讲我(我认为那是我文笔不好,无法表达心中所想,但我坚持维护我的看法,我认为门槛就是存在的)不过若是觉得以下我回复其中一个评论的内容,能“顺便”回答你的想法,那就尽量不要浪费口舌怼我啦,谢谢!

大概我说的门槛就是【人们都在抗议电影院观众太没素质要求大家闭嘴小孩滚出去,但在B站弹幕里:1.这个女的演过xxxx里的xxx 2.前面脸盲 3.凶手是xx 4.不要看剧透!结尾大反转 5.2017年x月x日 现在x人一起看! 6. xxx我爱你】我不是监管会的,但我希望关闭弹幕这种【自我选择】就是无形的【观影门槛】的体现,自动隔绝这一批与我意见不相同的人。

另外讨厌用弹幕的语气来讨论电影的问题,你和楼上上那位**讲话的腔调,就是我想【讨论电影】时的门槛了,感叹号和嘶吼谁不会,没有要较真,看完我写的内容也至少理解我的点不在于“门槛”,但非要揪着这个词然后跳脚大书特书——那我呢,就觉得我们在某些看法上有代沟,这沟反过来看,就是门槛。谢谢你认真看完我写的东西。

你可以说关不关弹幕是人家自己的选择,我没什么好多嘴。是呀,那请你给我一个我可以选择关弹幕的权利,请不要告诉我“结尾有大反转”,因为未知和已知就是一个不可逆的结果。

当然,我讲的也不是【剧透】这个问题。

我认为就是存在【观影门槛】的,但不是说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不配看电影,我认为像电影、音乐、美食这些享受甚至都不需要语言共通,人类都能够有情感理解,专业的影评人有自己的见解,但什么专业培训都没有接受过的人说不定有更真更深的情感共鸣,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非要有门槛的话,我觉得,“哟!!!!看电影啊,老子也看,欸,这人好看,欸这个是好人坏人啊?卧槽真好看这女的,我截个图,咔嚓,欸,讲到哪里了,死了?欸,肯定没这么简单,操,这老太婆是假的!嗨哟,不过如此嘛!”的人,真的拜托了leave me alone……(以及别再说我不喜欢我可以不看啊干嘛逼逼,是啊弹幕可以关,但人家在电影院这么说,人家在我耳边这么说,这是我躲不掉的,谢谢,不是辩论比赛,不要再奇袭我了。

还有人说我“哪来的优越感,阅片量多了不起啊”……拜托!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看电影而已啊,你花时间你有眼睛你也可以看,得亏我近几年看了电影都豆瓣标记一下,不然若寥寥“已看”,怕对方又要怼我——“你自己才看过几部,哪来的优越感!”

我只是刚看完电影情绪激动却看见短评里一堆……有感而发写写东西,没想到也有点热度引起讨论上升到热烈的部分。不是KOL,众口难调,小小人物也在意别人支持or怼我的话语,所以进行二次修改补充内容,遗憾在于完全覆盖了我第一次写的时候那种流畅的观后感分享的心情。同时,若是看到这里也影响了屏幕前的你单纯想看一篇影评的心情,我也感到很抱歉,真心的。

最后,再一次感谢认真看到结尾的所有人。

 4 ) 《看不见的客人》中有哪些高明的细节?

大家一直忽略了计时秒表的存在。

剧尾,假古德曼带男主到窗口告诉男主托马斯夫妇的已经跟踪了很久,对男主的日常已了如指掌,从中暗示我们当晚时间几点钟会有真正的古德曼律师来访。假古德曼在进屋时就按下了秒表,因为提前知道只有一个小时间的谈判,用计时器掌控时间且扩音笔的能耗时间也差不是只能用上1个小时。剧终时男主在与机场律师通电话时,扩音笔电池耗尽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影响通话,干扰强有脉冲,以至于水笔被脉冲出水染到男主表袋上。很多笔者认为还有录音笔,其实只有这一只笔,而且这只笔是扩音笔,把音频转送到老头那里,剧尾时老头儿把录音机关掉的场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而假律师在秒表倒计时2分钟前完成最后的证词及丹尼尔藏尸的地点,最后的陈词“人到底是不是你杀的”“是的” 。最后带着地图借口出门,而男主看时间,最后男主的通话干扰后计时表也计时到时,这个时间就是真正古德曼律师进场的时间。

当然大家一直在说到的,这么重要的案件,这么重要的约谈,为什么会提早一个小时,假律师一进房间时就阐明了原因,控方来了重要的证人,需要提前熟悉案情。

此片堪称完美,推敲严密,看剧者应站在第四方角度去思考问题,男主的口述只能说明事故中出现的时间、人物、事件及地点,而事件中谁是谁非其实都是由男主一方操控,自圆其说。

 5 ) 《看不见的客人》:真相并不复杂 而是谎言太多

最近一部名为《嫌疑犯x的献身》正在热映之中,故事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著作,这部推理小说以新颖的视角,缜密的思路著称,被誉为推理小说的极致作品。
 
其实除了这部热映的院线电影,近期还有一部来自西班牙的犯罪悬疑片,非常值得一看,那就是《看不见的客人》。



这部作品目前在豆瓣上获得了8.2的高分,口碑有目共睹。



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多利亚与自己的小三劳拉外出幽会,回家路上不慎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导致对方司机身亡,原本普通的交通事故,因两人不可曝光的私情,变的棘手......
 
很多悬疑片,为了吊足观众的胃口,往往会故作神秘,但此片却反其道而行,故事的开始,看起来相当平淡、简单,甚至有点小乏味,然而这正是影片的妙处所在。



因为,每当你觉得,案子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一个轻轻的角度切换、一个小小的细节披露,立即就让整个案情发生了大反转,而且是一次接着一次,让你的思维不停的跟着转变,并开始渐渐迷茫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力,直至剧终,故事达到高潮,让人在恍然大悟后,陷入久久的震撼之中。



低开高走的剧情,实在是太过瘾了。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悬念丛生的精彩故事中,并没有什么奇巧淫技,而仅仅是充分的利用了人性的莫测来进行布局。
 
多利亚陷入麻烦后,请来了资深律师古德曼为自己辩护,故事就在多利亚对案情的陈述和古德曼对案子的分析中展开,前者企图掩饰真相的狡黠谎言,和后者为了打赢官司,对谎言的不断撕破和补救,让案件经历了一次次推倒,再重建,这期间没有人在乎案件的受害者,是人性的自私与冷酷,让一桩本不离奇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导演奥利奥尔·保罗是编剧出身,十分擅长制造悬念,2012年他自编自导的《女尸谜案》,就曾令人惊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一向追求出乎意料的悬疑片中,保罗还能保证故事的深度,《女尸谜案》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复仇中,每个直接或间接手染鲜血的角色,最终都受到了各自的道德审判,故事的意义陡然间深刻起来。
 
本片亦是如此。
 
主角多利亚,作为一个已婚出轨男,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人物,随后发生的事,其实就是一次对他的惩罚,因为如果他不出轨,就不会和劳拉去度假,不会着急回家而抄近路,不会发生那桩让他陷入困境的车祸之中。



出轨,就是整个案件的原罪,也是多利亚在片中的第一个谎言,即对妻子的欺骗。
 
破除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说出真相,但那样就要承担坦白带来的痛苦,显然多利亚不想要这个痛苦,而是选择了隐瞒。
 
隐瞒一个谎言,就需要说更多的谎言,最后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直至崩盘,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多利亚就是如此,带着侥幸的心理,一步步走进深渊,最终陷入万劫不复。
 
如同片中说的那样,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



假如车祸发生后,多利亚选择诚实,那么婚外情虽然会曝光,生活会遭遇挫折,但并不会葬送整个人生,一时的痛苦,换来的是长久的救赎,而掩盖过错,只会将小错酿成大过,最终受到更大的惩罚。
 
多利亚作出这种不明智的选择,并非因为不聪明,实际上在他那一系列精心编造的谎言中,我们已经见识了他的高智商,他的最终失败,还是源于其道德的缺失,他的内心从未承认自己的出轨是一个错误,更未有过想要悔悟和救赎的心思。
 
所以,关于车祸后,多利亚选择诚实的假设,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在悬疑案的表象之下,实质是一次对人性的批判,片名《看不见的客人》所指的,就是多利亚谎言伪装之下的真面目。



影片频频反转的特质,让人不由得想起近些年不断出现的反转新闻,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到云南女导游事件,再到去年的罗尔募捐事件,曾几何时,新闻变得比肥皂剧还戏剧化,不断发生反转。
 
造成反转新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在报道中的失实和夸张,这样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媒体所应秉持的客观、真实,和多利亚的谎话连篇一样,都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很多时候,真相并不复杂,而是人性莫测,谎言太多。

 6 ) 我认为真实的过程是这样的(完全剧透)

看了一遍,感觉真实的过程是这样的:
1. 男主没去巴黎,去偷情了。
2. 在山间小路出了事故,女主想要报警,男主不让。
3. 过路人过来了,男主女主假装在处理交通事故,男主说 小轿车是男主的,宝马SUV是女主的。
4. 女主当时比男主更紧张,路人也确实看出了不正常之处,估计也看到了地上的血迹,但是路人没有多管闲事,直接走了。之后 路人也没有敲诈过男主。
5. 男主开着小轿车打算抛尸灭迹,女主在宝马车里原地等候。因为女主只是等在宝马车里,并没有开车,所以座椅在当时没有调整。男主抛尸时,发现车里有动静,打开发现死者当时还没死,钱包从口袋里掉了出来。男主当时认为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就想杀了他,杀他之前,先拿了死者的钱包,以备后用。毕竟钱包里有身份信息和银行卡。
(你杀了一个人,总要知道你杀的是谁吧,以防万一)
6. 死者的手机应该一直是女主拿着(车祸刚刚发生时,女主跑到死者车前,打算报警,或者联系死者亲友,想要看死者的手机,被男主制止,说不要报警。当时路人开车过来,男主让女主跟他一起演戏,假装小轿车是男主的,女主当时把死者的手机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为了配合演戏。随后女主因为慌张等情绪,已经忘了死者的手机一直放在自己口袋里)。
7. 死者老爸开车路过,看到宝马SUV,于是出手相助。
8. 女主在死者老爸家里看到了死者的照片,就更加紧张了。 死者老妈一开始还没有给儿子打电话,因为还不是很晚,所以女主的口袋里的死者的手机没有响。 但等女主的车修好时,天已经有点晚了,死者老妈发现儿子还没回家,就开始打电话了。然后女主突然想到口袋里的手机。
9. 女主当时心里是紧张不安和充满愧疚的,于是想早点离开死者老爸的家。
10. 死者老爸在修车时,发现里面的男士打火机,感觉有点异常,因为女主说车是女主姐妹的。 (那个打火机看起来比较值钱,也比较显眼,不论如何,他多看了一眼)
11. 女主坐进车里,打算离开时,调整了驾驶座的座位,而且神色慌张不安,死者老爸看到此景,肯定心生疑惑。而且儿子的手机响的时候,女主正好也在现场。
12. 男主和女主碰面,女主告诉了男主她去死者家里的事了(这一段应该都是真事,女主没有给男主隐瞒细节),但是男主当时没有告诉女主,其实当时那个小伙子还没有死,但男主还是没有救他,反而杀了他,拿了死者的钱包的事也没有告诉女主。 两人卖了宝马SUV,然后分道扬镳,打算不再联系。
13. 之后男主打算过以前的日子,女主却从此患上了抑郁症。
14. 死者老爸根据宝马的车牌号,找到了男主。 (死者老爸一直就怀疑儿子肯定被杀,而宝马车肯定跟儿子的死有关)
15. 死者老爸一直跟踪男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不再相信警察,打算自己和老婆来查明真相。
16. 女主因为抑郁和愧疚,联系了死者父母,告诉他们部分真相,但是女主并不知道男主抛尸时,小伙子还并没有死等男主没有告诉女主的细节。
17. 女主把男主骗到死者母亲工作的旅馆,打算让男主赔偿死者父母一些钱,然后两人一起去自首,但是男主知道真相后,不能接受,情绪失控,就杀了女主,然后假装密室杀人案件,谎称房间里由第三个人杀了女主。
18. 男主被抓,男主在假律师面前说出了全部真相,并且被钢笔窃听器录下了所有对话内容。

总结: 死者老妈假扮白发女律师的目的,是让男主承认是男主亲手杀了女主,用窃听器录下了一切对话,却意外得到了一个惊人的信息,自己儿子当时要被抛尸时,还没有死,是被男主淹死的。 听到此消息时,死者老妈的表情非常愤怒和狰狞,但是作为之前是专业演员的她,为了顾全大局,马上安抚了情绪,继续“工作”。

我觉得本片没有BUG,只是某些情节是男主自己在白发女律师(假)面前编造出来的而已,所以会让观者认为影片有些BUG。 一些没有交代的情节,观众可以自行脑补。

 短评

比较一般,如果男主是策划一切的人,他根本不会如此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拍摄手法太像在套供了,导致看到一半就猜到了故事走向。Mario Casas留胡子后还是那么sexy~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剧本太精彩,处处伏笔,层层反转,虚实交错,暗潮涌动。自作聪明的往往一败涂地,不动声色的才能笑到最后。

11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所有爱玩反转的悬疑电影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1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有多少人是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过程?有多少人是对猜中的结尾感到失望,对没猜中的过程感到傻逼?影片的引申主题就是——只要是个人说的话都别信。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西班牙人太热情了 在我们这房间里叫破喉咙都没人理的

23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现在能有意外结局还让人颠覆的故事,真的很难得了。结局半小时的反转再反转,能自圆其说,能刷新认识,能大呼过瘾,对一部悬疑推理片来说已经完成的相当漂亮。不会苛求太多,这样的故事和设定已经满足。

2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其实这种多重反转的电影很容易bug频出,但是这部完成度太高了,质感和小细节都相当漂亮。导演对后半程的解密把控地相当出色,直接让观感上升了一个level。西班牙的悬疑片总是给人惊喜。(猜到反转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请不要在悬疑片短评区剧透好吗,靴靴。)

27分钟前
  • Enigma
  • 力荐

“男主玩家的言论真是无懈可击,可惜我是预言家,你已经被我查杀了,你自爆不自爆”

31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记得拉窗帘!

32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就不断论证这么个事:人很坏,坏到你都无法想象的坏,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只有如此诛心,才能理解男主为何要铤而走险。最后结局自然要掉入一个常见套路:反派死于话多。作为电影,除制造冷色与调成昏暗,仍有种故意制造紧张悬念惊悚的搬演感觉。还有,终于明白那么多人看目击者要想到它

3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2015年看的《罪恶之家》,2016年看的《完美陌生人》,2017年看的《看不见的客人》,共通之处就是利用剧作上的巧合和人性的叵测,将一个充满黑色悬疑的精彩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虽然过程中猜测出女律师古德曼的身份,但劳拉却并非我预测地来个《大卫·戈尔的一生》的自我救赎……人言可畏亦难信?!

3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调度上有种将阿加莎小说当代化的直感 谷仓之冰和密室的三重解答亦是对黄金时代的致敬 拍推理片需要的是娓娓道来 不急不缓的叙述 以及临近收尾时暴风骤雨般地揭晓真相 本片都做到了 虽然对于非脸盲症而言这个最早来自莎士比亚的诡计略显累赘 讲义系列若拍成电影 要的也是这种感觉

3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一部片检验脸盲症发病率。

38分钟前
  • 子酉
  • 还行

日本小说里一百个这样的故事有没有,可能还不止一百个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好看。另外建议豆瓣给「我看了七分钟就猜到结局」的观众准备彩蛋,他们是推动电影业进步的动力,值得满屏掉落大拇指。

42分钟前
  • Fornever
  • 推荐

好看,强烈推荐。问题是如此重要的辩护人竟然不是当面引荐的。

45分钟前
  • Andrea
  • 力荐

看过片子后再来这个页面,发现海报上人物关系已经把结局剧透了。观影过程很享受,虽然结局并不难猜,但几段假设推理确实容易被误导,尽管每个假设都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小细节,但是并不影响整体效果,除了老夫妻过分精明和易容的不彻底外,几乎没有大败笔。说别人脸盲的希望你在电影院也能一眼认出来。

4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律师是假扮的这个梗其实倒是不难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叙述”和“真相”的关系。在缺乏物证链条的基础上,男主的每一次叙述其实都是自洽且成立的,但或许也都不是真的。这一点才真的引人深思。我们所认定和掌握的真相,又有多少是被叙述掌控的呢?

50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作为一部连环反转的惊悚片,此片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是教科书级别的。不难猜中结局,但这个过程还是太精彩了。

51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