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遭遇陌生人

喜剧片美国 / 西班牙2010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乔什·布洛林,娜奥米·沃茨,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芙蕾达·平托,艾文·布莱纳,露茜·彭奇,杰玛·琼斯

导演:伍迪·艾伦

 剧照

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2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3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4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5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6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3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4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5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6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7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8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9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3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克制的人儿

       我觉得题目的意思并不是你将遇上高大黝黑的陌生人,而是如果你遇上了黝黑的南亚裔美女,你的老婆就会遇上高大的西班牙帅哥;如果你离开了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最熟悉的枕边人,你就会遇上年轻貌美的陌生人。有因必有果,圆滑的世界就是你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必然伴随着背叛、抛弃、或者失去,而对方并非一无所有。
    钦工说,每一个你朝思暮想的女人背后都有一个每天操她操到想吐的男人,反之亦然,且同理可证,也许你正在厌倦或者已经厌倦的那个人,正是他人朝思暮想苦苦爱慕着的。爱一开始是锁状后来变成了链状,而克制的人生就是要维持锁状。
    克制就是泡夜店不下舞池,就是在看A片不打飞机,就是在心爱的姑娘面前不说爱你,就有搞婚外情但不离婚,就是看子弹飞不打五星,就是high的时候保持淡定,就是与释放抗衡。
    《遭遇陌生人》比起《午夜巴塞罗那》和《管用就行》,既不像西班牙式奔放的放任自流,爱咋咋地,也不像美国人一样结果论,讲求效率而不用遵循章法,更多的是英伦式的克制,不死守也不去到尽,就算是西班牙人,班德拉斯也并非如哈维尔巴登般风流无束,多的是君子风范。但是克制往往会衍生阴暗面,君子可能与流氓只是一线之差,比如Roy。
    高大黝黑的陌生人是一个具体的、直观的词组,却也是一种最抽象最片面的描述,《遭遇陌生人》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只要随便遇上一个什么人,命运都可能彻底改变,人生充满了不可知,但必然因果循环,每一种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像化学药品一样,一旦遇到特别的催化剂,化学链就会断裂,引起反应,继而瓦解,可能会重组成新制剂,抑或分崩离析,这都有潜在的因果,但仍然像命运一样不可捉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高大黝黑的陌生人,你是要克制还是怎样?

 2 ) 尋找愛情

电影由母亲海伦娜喝父亲阿尔菲的婚姻破裂开始,阿尔菲沉迷于一位年轻女郎放弃婚姻,海伦娜因此精神崩溃转而相信所谓的前世今生,实则是被一位江湖骗子戏弄图谋钱财。于此同时罗伊和莎莉的婚姻出现问题,罗伊因放弃医学教育背景转而投身写作,却在出版一部好作品后灵感枯竭,致使莎莉不得不奔波养家。罗伊爱上了对面楼出现的富有魅力和浪漫情怀的女子,莎莉对年轻有为的老板暗生情愫。由四个人不同的感情进展展开故事的叙述,其中有对生活的本质的深刻剖析,有对爱情和荷尔蒙关系的巧妙诠释,四段感情截然不同。引人思考,爱情对于塑造个人和生活的意义。

故事的开始就展现了生活剝脫了愛情浪漫的外衣,只剩下赤裸的現實的真相的样子,那些柴米油鹽,那些為生計奔波才是生活的本質和真相。主人公们努力从这样七零八碎的生活之中跳脱出来,遇见新的人给自己以美好的体验。却发现生活大部分時候是瑣碎和平淡的,愛情的本質也許其實本來就是荷爾蒙作祟,我不否認激情和刺激對於生活的意義。可回歸生活本來的樣子,那些平淡的相處,簡單的對話,或許才是人們內心力量和對生活堅信的來源。

不得不佩服伍迪艾伦塑造角色的能力,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固执的罗伊,怨怼的莎莉,每一个角色都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开放式的结尾,戏谑荒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寻找心灵与浪漫的乌托邦,而真相却总是一次次的抨击人们追求和向往爱情的内心。我想,其实真正的浪漫应该是激情退却之后由责任共同建筑起的美好港湾吧。

 3 ) 死神来了

看成熟导演的作品,往往就是看一个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决定了他的叙事、他的题材,甚至镜头的长短、机位的选取。这一点也不玄,看得多了你自然会知道。

比如伍迪的这部作品,有大仰拍、大俯拍么?没有。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也没有。唯一比较“技巧化”的是中间那段吵架的长镜头,不过一般观众肯定看不出来这是一镜到底的。旁观、冷静的叙事态度,荒诞、悲凉的故事内核,却套着轻松、愉悦的外表,一出“喜的悲剧”。

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是伍迪的“老一套”、“重复”,当然你泛泛这么去看主题、风格什么的,是有一部分跟以往相似。但这种结论毫无意义。首先这片与伍迪老儿大部分“自己出演+自已唠唠叨叨”完全不同,也与“伦敦三部曲”+“午夜巴塞罗那”不同,它是一种比较冷静的多线叙事形态。我近半年重温了三十几部老头的片子,像《遭遇陌生人》这种形态的片子,老头拍得比较少。你不能因为都有个话外音旁白,都有爵士乐,就说这是“重复”。扯淡。

说偏了,回头说这部电影的中心,就是展现了“生活的喧哗与骚动”。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深度”。其实深度这玩意,有时候是躲在“现实表层”之下的,是靠观众自己挖掘的。当然这个“表层”一定要足够强大,足够扎实,形成自己的体系。《遭遇陌生人》就是这样的电影。

看最近的“动车事件”,其实也体现了某种“喧哗与骚动”,各种角度、各种声音交叉延伸,活生生就是一幕黑色荒诞剧。在国内不能拿这个当题材来拍,但伍迪艾伦的这部片子,反映的内涵其实也一样。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普遍性”,只要你挖到了人性于世的规律,拍什么都可以反应现实和社会问题。

回到开头说的,对这部影片喜欢与否,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问题。你是否认同导演的人生观?是否认同生命充满着自大的、盲目的满足(霍普金斯那条线),看似美丽却是绝望,越挣扎就越陷越深的希望(作家出书、老婆开店那条线),永远是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霍普金斯与作家的外遇),生活中那些阴差阳错一厢情愿(老婆与老板的恋情、红衣女与男友),看似不靠谱中的靠谱(算命线),看似靠谱的不靠谱(所有理性挣扎人最后的失落)……等等生命中那些表面如意、实际并不如意的事件。

这些大多是不开心的、悲惨的,但老头儿并没有用哭哭涕涕的方式来表现。相反,他是有种抽离的说故事的感觉,而观众,也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没人会把他们当成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伍迪艾伦一向阻止观众对银幕世界的过份投入,无论是拿手的人物直对镜头说话,还是大量运用的叙事画外音,又都在向观众说着:戏不是人生,人生如戏而已。

所以,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事件具备了更“抽象”的特质,它当然可以不发生在英国、美国,可以发生在中国,或是任何地方,也就是更接近艺术表达的“普遍性”,而且毫不留情。导演通过对“故事”和“人性”的掌控达到了这一目的,每条线索的发展、交叉与融合,几乎炉火纯青。我认为是伍迪电影在多年的叙事经验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像老头儿以前的绝大多数片子都有一个“Happy Ending”_即使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Happy。但这部影片Ending的几条线都很悲凉,甚至是达到全剧悲凉的顶点,唯一的称得上团圆的地方,就是那对“老年算命人”的相依了——而这种圆满恰恰是基于一种在影片中最不靠谱(被女儿女婿所不屑)也最不着调的方式。只有盲目的信仰才能让人觉得内心平和,面对现实的努力只有失败与徒劳,只会淹没在生活中,淹没在更多的“喧哗与骚动”里。这似乎是老导演在阅尽人生后给出的领悟。

似乎很悲哀,但看这部电影能真正感觉到透心凉的观众,我相信不多。一个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特征,也因为整部电影的温暖色调、轻快配乐,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温柔照顾(比如作家与红衣女在下雨的中午出去吃饭),包括全片最鲜艳的颜色给了红衣女……等等细节又让人觉查出导演对生活的热爱。是的,伍迪艾伦一向都是个矛盾体,他热爱又惧怕生活。虽然随着死神的逼近,他会越来越悲观,但他的另一面也会忍不住跳出来对抗自己。这部《遭遇陌生人》也正是这样的产物,所以影片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悲的喜剧”。

这不是一部会让你全情投入,但却会让你有思考反应的好片。如果你是那种会思考“在死神来了之前自己一直都干了哪些傻事”的人,那这部电影就是属于你的电影。

在听老头儿的历年电影原声,所以顺手写下了这些,为这一部容易被忽略的杰作。

 4 ) 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还是伍迪老爷子一贯的风格,讽刺中带有黑色幽默。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爱老爷子的这种风格,电影的写实似乎映射着芸芸众生真实的生活,真实到我太爱了。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做梦比吃药管用。有时生活给我们出了难题,我们寻求自我安慰,寻求感情发泄的出口只能靠做梦,或是麻痹自己,或是鼓励自己。生活又何尝不难呢,有多少时候,我们会处于崩溃的边缘,或是陷入麻痹自己的死循环。

电影还是那么的讽刺。剧中的老头霍普金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与妓女的激情中,以找回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和激情,当他开始后悔,又回去找他的原配海伦娜时,她已经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寄托在还深爱着自己已故的妻子的算命师。莎莉的老公被住在对面穿着红衣服的新邻居深深吸引着,当他以为自己的朋友已故时,便窃取他朋友写好的书,以为自己终于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然而发现他朋友并没有死。这些熟悉的情节就像普通人平时吃饭一样那么平常却又那么真实,讽刺。

当我们被生活压的喘不上气的时候,当我们的情绪急切的需要寻找一个出口时,当我们拼命的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时,陌生人也许能拯救我们一时,但是不会拯救我们一世。

是,生活往往够难了,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内心修炼的多么强大才能去承受生活加给我们的一层层压力呢;我们的内心又需要多自由,才能真的逃离这些琐碎的日常,坚定而又享受自己真正自由的灵魂呢。

 5 ) 【译】伍迪艾伦(Woody Allen)对于信仰、预言家和纽约的看法

周二上午在洛伊摄政酒店的办公室套房内,记者询问伍迪艾伦是否应祝他犹太新年快乐,他轻笑着告诉记者,这样的礼节大可不必。他说得很清楚:“那是为你们这样的人准备的礼节,对我可不适用,不过我希望自己也能习惯,这会让我在夜晚感觉好些。”

74岁的艾伦先生是一位多产的电影制作人,也是一位典型的纽约人,但他从没有过任何宗教信仰。但在即将于下周三公映的最新作品《遭遇陌生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由美国索尼经典影业公司(Sony Pictures Classics)发行】中,却涉及到了有关信仰的话题。在本片中,一对伦敦夫妇(安东尼•霍普金斯和盖玛•琼斯饰)的婚姻遭遇危机,妻子从超自然现象中寻求安慰,这对她女儿(娜奥米•沃茨饰)和女婿(乔什•布洛林饰)的婚姻也造成了无法预料的后果。

艾伦先生解释说:“预言家也好,幸运饼也好,或是其它任何有组织的宗教也好,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们要么都有依据,要么都是瞎说,当然,他们对人们来说至少都是有用的。”

纽约时代周刊记者戴夫•伊兹考夫(Dave Itzkoff)就艾伦先生的最新作品做了采访,与其讨论此片的主题如何与导演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以及此片是否于纽约拍摄。以下是采访节录。

问:关于超自然力和前世记忆,或者至少相信这些东西的人,是你最新作品的中心思想,什么让你对这些产生了兴趣?

答:我是对信仰这个概念有兴趣,人总是需要一点幻想来继续生活,虽然这样说可能很悲观。那些靠幻想成功欺骗了自己的人们往往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幸福。我认识些人靠宗教或算命来得到信仰,这为我的剧本提供了人物素材:一个活得很失败的女人,突然发现另一位帮她算命的女人给了她生活的希望。问题是,她最后还是得觉醒过来。

问:我们存在于前世,或真的有上帝的存在,这两种说法哪一个对你来说更可信呢?

答:一个都不可信,我有自己的一套冷冰冰的科学方式,我只是凭感觉,所见即所得。

问:你对自己渐渐变老有什么特别感觉么?

答:这个,我当然不想变老了。(笑)我觉得变老没啥好处,岁月流逝,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只会渐渐崩裂。人们总会说得很好听,你成熟了,你开始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也学着接受了。但若给你一个变回年轻的机会,这些你都可以不要。我知道那种感觉,当你半夜醒来时会想到死亡,会想象它的来临,这样的想法让你不寒而栗。这就是电影开头安东尼霍普金(Anthony Hopkins)所经历的,从那时起,他再也听不得比他更现实的老婆所说的话——“哦,你不能再这样做了,你已经不再年轻了啊。”他老婆说的的确没错,但没人想听这些。

问:变老有没有对你工作产生影响?在你最年来的作品中,有没有一种渴望年轻的念头在影响着你呢?

答:没有,我做事一向是漫无目的的,我只做在那时看起来是对的事,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回看过我拍出来的片子,从来没有。1968年以来,我就没看过《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我也没看过《安妮霍尔(Annie Hall)》或是《曼哈顿(Manhattan)》。就好像每当我在跑步机上运动时回想起之前拍的电影,我肯定不会去看,因为我觉得重看只会让我不爽,我肯定会想“天哪,这么烂的片,要是让我再拍一遍肯定会更好。”

问:最近你对一些欧洲的媒体说,在纽约拍电影太贵了,那你最新的片子实在纽约拍的吗?

答:我拍片的第一选择肯定是纽约,这是我最大的希望,在生活的地方工作当然可以算是最奢侈的特权,我肯定会再次于纽约拍戏的。当然,我也将仅有的一些钱用在其他一些地方,包括伦敦、巴黎、巴塞罗那等等,这些城市和纽约一样都是国际化大都市,拍戏也比纽约便宜一些。对我来说,能在纽约拍片是种特权,对于额外收费我也不介意,我只要能够拍得起。要是在纽约拍片需要1500万,而在其他地方拍只要1200万,我肯定还是会在纽约拍,只要我出得起这1500万,但要是我出不起了,那就没办法了。

问:所以这并不是因为欧洲那些城市热烈欢迎你去拍片而纽约却把你拍片视作理所当然?

答:纽约一向对拍片给予充分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但欧洲国家提供的合作的确比纽约还好。当然,我也时不时会在欧洲为我的电影拍些镜头。我的钱总不够工作所需,这是可以理解的。

问:对于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萨科奇(Carla Bruni-Sarkozy)将在你的下一部作品《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出演,你是否准备好迎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

答:我很奇怪她会在新闻业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她确实会在电影中出演,但只是一小部分。开工的第一天就拍她的戏份了,结果所有的报纸都说她演技糟透了,NG了32次,其实她NG连10次都没有,只是有人胡乱编造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他们还说萨科奇在现场非常生气,而事实上他的确来了现场,但是他很高兴,觉得他夫人天生就是演员。

问:把这句话放在电影海报上肯定会是不错的宣传。

答:出于一些因素考虑,媒体总想报道她不好的一面,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反对萨科奇有关,或者说这样可以增加报纸的销量。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异想天开。是不是在阿富汗的问题,或者本国经济问题还有很多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上媒体都会这样乱写?萨科奇夫人加盟演出根本就是不值得关注的小事,我说这么多啰嗦的话是想回答你的问题:由萨科奇夫人引发的大量媒体报道我并未做好准备迎接。

问:工作之余你会做些什么呢?比如说现在这段时期。

答:我就和平常人一样啊,早上送孩子去学校,和妻子散步,玩爵士乐队。还有,我一直坚持用跑步机,还有举重,以保持体形,所以我看上去也许没有那么衰老。一般来说,我不会去看好莱坞大片,上次看了部《冬天的骨头(Winter’s Bone)》,我非常喜欢,每个演员都很棒。我在巴黎的时候,有机会读了大量托尔斯泰(Tolstoy)和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作品。这么多年来,我总会看些东西来充实自己。

问:今年夏天举办的林肯中心艺术节中,有个改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作品《群魔(Demons)》的长达12小时的表演,我还以为能在里面看到你的演出呢。

答:没有,没有,我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虽然读过有关材料,但总觉得是被逼读的,一点乐趣也没有,对我来说有意思的事莫过于喝着啤酒看足球赛了。

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10/09/15/movies/15woody.html?_r=2&src=me&ref=movies

 6 ) 營營役役得個吉

Woody Allen的《遇上陌生情人》要落畫了。
昨天下午衝入bc看,不過也遲了五分鐘。
 
近年越來越喜歡看Woody Allen的電影,
因為這個老頑童嬉戲了大半個世紀,
對人生對人性有著深入的洞察。
 
《遇上陌生情人》要說的是:
「營營役役得個吉。」(邁克譯的字幕語)。
感情婚姻如是,事業如是。
 
不過,Woody Allen為這到頭來一場空的遊戲,
提出了讓人稍為安慰的出路,
那就是尋著興趣相近、相知相惜、甚至靈性互通伴侶。
 
這也許是Woody Allen在「得個吉」後悟出來的智慧。
他人越老,看人生也越通透。
 
我不夠Woody Allen頑皮,也「玩」得不夠他盡,
卻也漸漸有著同樣看法
——人生得一興趣相近、相知相惜、靈性互通的伴侶,
真的死而無憾。
如已找著了,
更不值得為什麼事犧牲掉如此珍貴無比的伴侶。

 短评

这个家伙好像从没想过拍出什么旷世大片,只是每次都按他自己的方式讲个90分钟小故事给大家听,而且一把年纪还保持着如此的高产,光冲着这一点也要追看下去。

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看伍迪时我常联想到耶茨,他们创作的母题都是中产阶级空洞而虚假的生活。只是在耶茨笔下这种生活就像是暗黑冰海让人绝望到底,到了伍迪这儿却成了荒唐的冷笑话。但我认为伍迪其实比耶茨更为冷酷。在他毫无怜悯,他对生活永远报以嘲讽,每一句台词都渗透了犬儒的世故。

11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所有悲喜不必在意 所有扯淡都可当真 ……新瓶旧酒 但旧酒太够味儿

13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1.即使不玩炫技不够话唠,伍迪的片也充溢着迷人的气息。2.陌生情人与算命控,盗书出版与昏迷中的清醒。3.糯米和盖玛表演出彩。4.一镜到底拍吵架。5.布洛林望着对面前妻脱衣,尴尬地放下窗帘。6.易卜生[群鬼]毫不吓人。7.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8.有时候幻想比药物管用。(8.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大概是我看WA看得最意兴阑珊的一个片儿了。傻逼中产知识分子继续享受地活在美丽的大幻影里,只是他老头愈发悲观了。所有的爱情都是一种爱逐渐消失的过程,所有的婚姻都是一种信念逐渐泯灭的灾难,所有的人生都是一种意义逐渐无意义的徒然。而那美丽的红衣女子并非我以为的圣洁稻草,我很失望。

16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幽默十足的伍迪艾伦式爱情群戏小品。现实是否真的是个爱情杀手,而是否只有想像才能孕育爱情尽管那可能是瞬间的甚至不存在的?

18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最后只好躺下来

2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再好的婚姻,其实都是一场伪装。ps,老男人寻找激情的后果是什么?有没有比自掘坟墓,自作自受,有心无力,老房子着火更惨点的词儿了?总之失败的男人一定要从无知女人的崇拜中找回自信,美其名曰找自己?哈哈~而这结果除了和他自己的想象不吻合之外,基本符合大众的逻辑。上帝还是公平的,阿门。

22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力荐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结尾句:“他们在苦熬”(They endured)。

25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每年都能能看到一部伍迪艾伦的小情调、小感悟电影倒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老头抛发妻反被娇妻戴绿帽子 女儿色心在先弃夫追心上人示爱遭拒 女婿为钓富家女不义于朋友落恐慌 一家子到最后只剩虔诚信仰老太太善终啊 好不工整的知音体...

31分钟前
  • 蕊蕊
  • 还行

那些影评人:不能因为人家把一个主题讲了40年了就说一个主题不好,真相往往枯燥乏味...

33分钟前
  • yoshimi
  • 力荐

生活的幻影与真相---尽管是伍迪艾伦的自我重复,依然充满趣味与回味。

3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昨天还看了伍迪艾伦的电影🎬今天发现蔡徐坤歌曲海报抄袭了这部电影的海报,简直一摸一样

41分钟前
  • 猪猪的鼻子
  • 推荐

身边的人是深渊,陌生人则是幻觉;衰老是个悲剧,回头找寻青春则是地狱;生活或许会变得更好,更大的可能是根本不会。

44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1.对面窗子里的女人总是比自家的女人来的让人幻想翩翩,得不到永远在骚动;2.千万别太相信那么花枝招展又比自己年轻十几二十岁的女人;3.“既然生活如此飘忽不定痛苦不堪,我们如何才能熬过此生?-----有时候幻想比药物管用。”4.结尾与众不同,丝丝线条还在衍生,生活正是如此...没有完结点。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陌生人是逃避生活的一剂猛药,但并不一定是良方

51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还行

英式的幽默元素毕现,生活总是自己在造梦。

53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推荐

仍旧是伍迪小老头近年来重复的男女爱情观主题,但这次的矛头则直指婚姻。未来是美丽和充满讽刺的,每个人都想遇到一个陌生情人,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各有各的不同。你能从伍迪的电影中看到周围很多朋友的影子亦或是自己。

5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早在《安妮霍尔》里,他就表达过对这个世界(喧哗骚动却又毫无意义)的费解和纠结,到《奇招尽出》的开头,几乎又复述了一遍。何以解忧呢?至此总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幻想有时比药物更管用。是真理吗?这个时候伍迪艾伦已经七十有五了。

56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