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之后

剧情片大陆1991

主演:古月,李法曾,黄凯

导演:李前宽,肖桂云

 剧照

决战之后 剧照 NO.1决战之后 剧照 NO.2决战之后 剧照 NO.3决战之后 剧照 NO.4决战之后 剧照 NO.5决战之后 剧照 NO.6决战之后 剧照 NO.13决战之后 剧照 NO.14决战之后 剧照 NO.15决战之后 剧照 NO.16决战之后 剧照 NO.17决战之后 剧照 NO.18决战之后 剧照 NO.19决战之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3 08:27

详细剧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原国民党战犯的改造摆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毛主席(古月 饰)告诉罗瑞卿(邸国强 饰),改造过程要有强制改造到自觉改造。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战犯管理所内引起不小轰动,不少犯人窃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内心蠢蠢欲动。也有战犯对形势作出了相反所判断,被俘前做过装备部主任的杨伯涛(陈申生 饰)对美械装备很了解,积极进言,想帮志愿军,此举得到杜聿明(郭法曾 饰)的支持。管理人员抓住战犯上进心理,从生活上、思想上真正关心他们,个别人交待了以前隐瞒的历史材料。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最终感化了战犯们抵触的心灵,认识到打内战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本片根据长篇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

 长篇影评

 1 ) 感慨万千

1

看这部电影完全纯属意外。学校要求看红色电影写影评,为了那几分德育学分,也为了和同学有一些参与关系,我就参加了活动。看了电影。

电影是自选的。我有同学看的是革命战争片,比较惨烈。我最近的心情不太适合看这种片子。

于是选择了这部改造战犯的电影,看着应该有些人文气息。而且导演其中一个是女的,也给我看完这部片子的信心。

2

因为需要写影评,遇到感兴趣的片段,我就会记录,结果写了四张A4纸。

然而在这里我只想选取我比较感兴趣的画面。

杜聿明的改造过程,是比较引人注意的。他本来是为了党国敬忠,对于交代材料有抵触心理。

最后让他软化的,是改造人治疗他的病,而且从不对他提投降这个词。

确实,对于这些战犯来说,他们最开始对这个新的zf的想法就是,先把他们榨出相关材料,然后把他们杀了泄愤。

然而这个zf的做法,却让他们完全放松了警惕,甚至说,是放下了戒心。

因为他们有病治病,有不痛快对方也给他们及时松解精神上的戒心。

可以说,是把他们当做孩子一样看待。

又把他们当孩子一样重新教育。

而最后的结果也是成功了,他们都学了马克思,明白了自己曾经是人民的敌人,而现在,要重新回到人民的队伍中建设这片土地。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些曾经的将领在出外参加植树活动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柴火过不了桥,他们跑过去,一起推车,最后把车推过去,那个年轻人对他们说了声谢谢。

这也许就是人民帮助人民的朴素情感吧。

还有他们一起去长春第一汽车厂参观,发现他们曾经所谓的敌人没有糟蹋这片土地,而是让这片土地如此富饶。他们纷纷上去试开汽车,觉得质量很好,互相笑着讨论。

3

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就是,人是可以通过思想改造改变的。当然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机遇,但是,如果愿意以诚相待,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

但是,如此强大的改变需要zq的强制力量。而我们的zq如果还是立在人民的立场上,应该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吧。

就是这样。

 2 ) 是非成败转头空

1991年,《决战之后》上映。电影根据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致力于表现人物灵魂的碰撞。创作人员曾去公安部查阅档案:“(战犯)材料写的那个小字儿小楷,特别漂亮,特别规整。所以像这些人,他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有选择的。”

1992年1月,《艺术研究》发表了李前宽、肖桂云的《导演<决战之后>的思考》。其中有真实事件反映,也有大量的艺术加工。比如战犯们在功德林内对徐蚌会战的失败进行复盘:“像那大沙盘,生活当中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但是为什么出现了以后,公安部还非常认可,观众也特别认可?因为这场戏,表现了他们所有人的心理。他们在讲到这场战争怎么会输的话,因为他们一直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输。其实他们输的是人心。 ”

电影后半段,战犯们外出参观,周总理特别交待,不穿囚服,全部换上蓝色的中山装。“作为那样一个战争过来的老将军,看到孩子,看到这样一种生命旺盛的景象,心里都感觉到很愉悦。眼里看到的一切,似乎描画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将要过上的美好生活。那是他们年轻时,曾经想象过的未来。”

后来,两位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和主演李法曾多次受邀介绍创作思路。

《决战之后》筹拍与央视《三国演义》同时。李法曾是原定的诸葛亮演员。李前宽认为杜聿明是个儒将,要他演才合适,硬是从三国剧组抢人。李法曾也说,《决战之后》是他从影这么多年来,最喜欢的一部。为此推掉了三国的片约,退居演员遴选一职。

电影拍好后,适逢杨振宁回国开会,导演和主演请他观看。起初杨振宁对李法曾淡淡的,越看越入神,看到杜聿明在功德林说“我对蒋介石是尽到了责任,可是对我女儿……”那段,嚎啕大哭,一把攥住李法曾的手就不放。导演那天衣兜里刚巧有个手绢,赶紧递过去。这部电影是得到了主角亲属高度认可的。

相关链接

092 电影传奇(总策划:崔永元):《彼岸》之《决战之后》

李前宽回顾《决战之后》 李法曾讲述影片拍摄过程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影坛夫妻店”来爆“料”——电影导演 李前宽 肖桂云

 3 ) 可惜拍早了

看过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这个片名后来还被孙红雷用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剧中,用来劝自己的黄埔同学。小说挺有意思,沈醉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也很生动地描绘过不少生活场面。前两年出的一个电视剧《特赦1959》也是说这段历史。当时看电影的时候,觉得有点可惜,拍早了。如果在《大决战》之后,用同一套班子,那就是一个解放战争元宇宙啊。

剧中有个中日战俘打架斗殴的片段,被网友戏称为国军抗日的“小煤山大捷”。书中说这个日俘跟国军不打不相识,后来聊天时说自己最近跟老婆可劲儿造娃,因为多一个人,共军多给一份补助。可见这薅公家羊毛的行为,无论中外,都是一个德行。后来这名日俘就和老婆孩子回国了。国军战俘也在学习、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岁月。效果如何呢?应该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吧。当然,我想着午夜梦回,他们应该会时不时想到,如果当初没有失败,如果顺利转进,会如何如何吧。

后来看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影评,有个细节说,某国军将军释放后,听到导演说要拍这部电影,找他了解情况。他很吃惊,很感动,但又觉得国军的大捷,国军不拍,反而是共军主动来拍,有点不可思议,有些五味杂陈。

对了,剧中有葛优,他是有头发的!

 4 ) 后来的故事更加深远,鲜有人问津

在大家记忆里大多是“成王败寇”,武断地把他们扔进了历史的大海,可从一个信仰到另一个信仰,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将军到一个战俘,然后成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这无疑是一次新的生命。

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将军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手上沾满了鲜血,敌人和同胞。他们曾信仰“三民主义”或是效忠蒋某人,从万人之上掉下神坛成为俘虏,信仰的破灭,现实的落差给人的打击是巨大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深渊。

真理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我党没有特殊的手段,只是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用宽容的态度、务实的行动,积极争取思想的转变,抓了真理就不怕辩论,也不怕误会,时间都会给出答案,恰当的方法和适合的环境加速了我们的改变。

 5 ) 青年人看老电影的

最先是从电影最top得知了这部影片,看了梗概,就立刻把原片刷了一遍,感觉是在这几年主旋律电影狂轰滥炸之下,然后一部91年的片子给人一直清新脱俗的感觉,这个词虽然不是很恰当,没有了让人视觉疲劳的特效,把人文关怀体现的淋漓尽致。

想到在功德林这个小院里面,里面都是叱咤一方的将军们,沦为了阶下囚,这种极大的转变让我这种老百姓看的津津有味。全篇以杜聿明的故事为主线来叙述,从顽固不化到肯定新中国这个极大的转变足以证明我党对于人的教化这方面是前所未有,试问那个国家对于敌对政权的高管是秉持这种态度和行为。不过文强,黄维这种人肯定不在少数,对于信仰的坚持有些过于固化,不过在长江大桥看到了黄维的眼泪,人民在当家做主。这是那种看到祖国正在欣欣向荣发展而留下的泪水,让老有所依,让教育普及到各地,让桃树在黄土地新生。

特务头子能成为杀猪做饭的好手,兵团将军也能是痴迷机械的学生,我敬佩这些人,在旧社会戎马一生到了那个地位,也是因为选择和信仰的不同而遭遇和晚年大不相同。让人唏嘘。电影韵味十足,值得琢磨。

 6 ) 信仰与男性

以前我常用的词是“迭代”。但最近,越来越觉得这个词太赛博也太美国了,于是用“改造”一词替代。主体性的改造与重建——我常常在论文里这么写。 改造并不是被动的。我一点也不怕这个词。 每一个灵魂都在寻找自己的“理想形象”,有时候,灵魂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而有时候,灵魂不知道。灵魂在深处闹革命,却不一定清楚方向是什么,路径是什么。灵魂时常感觉衰弱无力,动弹不得。 改造,是灵魂的行动。它需要的,可能只是一次动力——一个信仰。一次就够了,一个就够了——从此以后,它打开了灵魂的执行力。 我常常在想,信仰为何引领男性? 是暴力吗?不。 暴力无法真正地驯服男性。正因暴力的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因此当年的清帝必须在诠释“正统观”的第三义上做出有说服力的自我辨正。一方面奉行任何政治行动都必须依靠“道德”指引的理学命题,一方面又对宋明理学进行了修正和改造,以适应建立多民族共同体的需要。大一统之信仰得以慢慢地释放其魅力,完成所有阵列的主体性改造。 信仰是身列其中者以其自身的修炼与改造,完成对其他男性的信仰辐射。 真正能引领男性的,是——感情,也只能是感情。 是对灵魂中“我之理想形象”由一人到多人的集体追寻,这种不断追寻着的、对命运绝不必然如此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狂狼感情,完成了男性的改造。

 短评

谁说国民党不抗战,功德林煤山大战打得那叫一个激烈啊

6分钟前
  • photon
  • 推荐

胜利者的气度。看了此片,就明白为什么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赢得胜利了。让国民党战俘们内心感化是最难的,共产党做到了;在最凶恶的对手被缴械后不报复也是很难的,共产党也做到了。消灭肉体是容易的,但改造人的灵魂和思想却是很难的。万事攻心为上。那时候的共产党,旭日东升,生机勃勃。

7分钟前
  • 格利高里
  • 推荐

在欢迎蒙哥马利和西哈努克的宴会上,周恩来向蒙哥马利介绍杜聿明道:“杜聿明先生是我国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战场的最高指挥官,指挥过百万大军。”蒙哥马利就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着身边的陈毅说:“都送给陈老总了。”

12分钟前
  • nobita
  • 力荐

“第一组si完第二组si,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进去si”😂😂

15分钟前
  • lalala三只小猪
  • 推荐

有种当史料看的感觉,而且最打动我的是电影里着重表现的几位现实里基本都是善终,实属不易啊。不过,功德林里这帮人也算是当年国民党中位高权重者,他们是善终了,他们下面的人是何境遇就不得而知了

17分钟前
  • 谢谢
  • 力荐

“蓄须事件”、“国军内部派系打斗”、“关心朝鲜战争”、“痛打日本战犯”、“正确评价抗日功绩”、“参观新中国建设成就”等故事。顽固不化在监狱里搞永动机的黄维,葛优饰演的文强,年轻的葛大爷在一群老戏骨中演技毫不落下风,由刘镇湘挑起的和三名日本战犯的大战,玩罗盘读易经的老神棍张淦,在监狱战士面前飚英文的陈长捷与杜建时,杜聿明和宽厚仁慈的李所长,杜聿明是本片重点展示人物之一,交材料忏悔的康泽,山东腔王耀武

20分钟前
  • melody
  • 推荐

此片与大决战系列结合起来看,更有意思。虽然有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说法,但是对过往胜与败的总结与反思,也不失为一种以史为镜的好方式。影片中有几场戏堪称经典,国军将领围在一起讨论战役失利原因,几个将军一块痛殴日本战犯,以及杜律明回忆血战昆仑关的镜头,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极为丰富和细致。只是现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已经丧失了这样的质感。

25分钟前
  • 可乐的细碎生活
  • 推荐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最早之前到这个电影是来自沈醉的我这三十年的连环画,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画面是沈醉碰到了杜聿明,杜聿明有腰疼病,组织专门给他搞了个石膏的来保护他的腰,不过现在看出演这部电影的也都是天团了

27分钟前
  • 伍仁
  • 力荐

甩锅大会 大决战官方同人 浓烈的舞台剧效果 古墓丽影孙殿英 永动大师黄维 给杜长官来勺干的 溥仪好心塞 你们去我家颐和园包场不带我

30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杜聿明:找我来,也是为了写材料的事吧?李所长:你交的材料,有几个问题还需要补充。杜聿明:关于徐蚌战场使用化学武器的事,我已经交代过几次了。当时,还没来得及使用,我就被俘了。贵军攻克沈阳之后,我决定撤离葫芦岛,撤前我确实命令工兵,炸毁锦西发电厂和炼油厂。这些内容我已经写在材料里了。葫锦之间的攻防设备,能带走的尽量带走,不能带走的全部破坏。李所长:这些我都看过了。杜聿明:那还让我补充什么?李所长:昆仑关大战。日寇当年准备截断西南国际交通线,开辟华南战场,昆仑关一战,你把敌人的战略粉碎了。杜聿明:我是个醉人,今天重提此战役,有必要吗?李所长:作为历史,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完整。

32分钟前
  • 贺運
  • 力荐

我党真的是胸怀天下

36分钟前
  • Sandman
  • 力荐

排队死澡啦,一组死了二组死,一个一个慢慢死~

38分钟前
  • 核桃小丸子
  • 推荐

黄维一直说自己对不起几十万将士,然而他那几十万士兵投降后要么领路费回家种地,要么加入解放军了,比在国军里当炮灰强一万倍

40分钟前
  • 局内人
  • 力荐

欺负溥仪。

41分钟前
  • 科学的京兆眉妩
  • 推荐

这电影考究到猪都是黑猪。12:27:33,笑死我了。一个演员演技好,是体现在他能让观众喜欢上他这个角色,还是体现在能让观众喜欢上自己呢?“c…c…c你妈”

44分钟前
  • 五七九路公交车
  • 力荐

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

46分钟前
  • 天涯浪子觅知音
  • 力荐

虽然是主旋律但是真的拍的很有趣很好看!梗真的很多,看过的都会明白。

50分钟前
  • 普多多
  • 力荐

我觉得同样是主旋律的众明星加盟,为什么这部要比建锅建裆质感好的不是一星半点儿?难道是我们活倒退了?

55分钟前
  • Doggze
  • 推荐

我党当年真的是年轻自信,对比如今的中宣真是越活越倒退;打排球的突然画起淮海战役图开始互相甩锅很好笑了;国党战俘与日本战俘的煤山大捷有太多黑色幽默;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真的风云突变,溥仪能和周相杜聿明一起畅谈,淮海战役双方最终把酒言欢;永动神祇黄维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了;看看这种电影再看看台湾那边最早拍的一些内战电影就会明白输赢是怎么决定的了

56分钟前
  • Sentimental
  • 力荐

脸盲患者绝望了,为什么每个人的介绍都一闪而过……

1小时前
  • 余一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