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大陆剧大陆2019

主演:李俊辰,王瑛瑛,闻钦,黄小戈,何达

导演:邓红超

 剧照

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1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2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3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4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5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6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13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14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15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16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17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18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19我的白鲸男友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28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了女主人公楚瑶与男主盛蔚阴差阳错相识,随着层层深入的了解,五年前一场惊天阴谋被揭开,离奇失踪的前男友,智力超群的绿眼白鲸都卷入其中,身处阴谋中心的两人,面对爱情、正义该如何抉择?

 长篇影评

 1 ) 那不勒斯四部曲真实地点挖掘 —— 第一季

追剧到现在,不仅被埃莱娜和莉娜之间的战争和友谊打动,作为一个近现代史和地理控,也激发起了我对这部剧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不勒斯的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同时,关于原著作者的身份之谜,以及故事本身的真实程度,也都是围绕着这部剧很有意思的话题之一。大概在一个多月前,我开始试图从小说和剧中的蛛丝马迹,来还原一些核心故事的发生地点,看看是否确实真实存在。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和收获。(太长不看,直接上图版:豆瓣小组

小说和剧中,很多地点都有很明确的交代,比如伊斯基亚岛、马尔蒂里广场等等。这些地点有的可以在谷歌地图中很容易找到,有的因为中文翻译的问题,需要费一些功夫(意文实在是看不懂啊😂)。除此之外,有些地点,不管是小说还是剧中都没有明确的提及。比如最关键的地点之一,也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 埃莱娜和莉娜长大的那个城区。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地点开始。

关于那个老城区,我们只能通过很多侧面的信息来推测。浮现在我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城区附近有铁路经过,并且有铁路隧道;再就是童年的埃莱娜和莉娜走了一下午也没看到海,可能离海会比较远。现在距离故事背景大概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铁路应该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所以,首先我们打开谷歌地图,找到那不勒斯,然后在地图上显示所有的轨道交通:

那不勒斯轨道交通地图

首先我们排除地铁系统,也就是带有像麦当劳一样的 M 标志的轨道线路,首先左上角区域都可以排除掉;根据老城区距离海岸比较远来推测,排除左下角沿海的基艾亚这一块地区;同时,右下角平行的好几条轨道线路大致也能排除(虽然最右边轨道附近离海也有一定距离,但是离那不勒斯也有些太远了,可能性不高)。大致除掉这三片地区后,剩余的轨道路线仍然从那不勒斯中心城区北部贯穿到东北远郊,仍然是极大的一片区域。至于那个隧道的线索,沿着铁路线可以发现很多隧道,无法确定是哪一个,也无法确定哪些隧道是半个多世纪都一直存在的,哪些隧道又是后来修的,因此,现有的线索就在这里就断了。

因为小说比剧中有着更多的细节描述,所以一直都主要在小说中寻找线索。关于童年城区的描写,小说中主要是集中在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仔细标注很多细节之后,发现原著中对老城区的教堂有明确的名称描述,比如第 4 章:

那时候,据说在圣家教堂的前面,佩卢索先生做完弥撒出来很愤怒,就对着堂·阿奇勒大骂起来...

在谷歌中搜索「那不勒斯 圣家教堂」,大部分都是关于一个叫「圣家书院」的结果,名字很接近,感觉有希望:

谷歌搜索「那不勒斯 圣家教堂」

深挖这个圣家书院(Chiesa della Sacra Famiglia dei Cinesi),发现很快就被排除了。首先是这个地方并不挨着铁路:

谷歌地图搜索「圣家书院」

更重要的是,谷歌搜索的第三条结果里,有这么一句话:

「圣家书院」被弃置长达 120 年

「圣家书院」在 2018 年以前,废置了长达 120 年之久,因此半个多世纪前是不可能做弥撒的,时间线对不上。所以线索就又这么断了...接下来,纵使找遍书中所有关于老城区的描述,都没有再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正当快要放弃的时候,我终于开始在剧中寻找线索,无意中发现在第一季里,有这么一个镜头:

剧中的教堂特写

剧中唯一的一个教堂特写,居然明确的显示了教堂的名字: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在谷歌地图搜一搜:

谷歌地图搜索 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

离铁路很近,离海岸也比较远,位置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在谷歌中再次搜索这个教堂名字的时候,发现惊喜来了:

谷歌搜索 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

“Retracing the Steps of Lila and Elena in Naples” ——「在那不勒斯追溯莉娜和埃莱娜的脚步」。居然找到了一篇关于追溯主人公的博客,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作家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下,在那不勒斯的旅行见闻。除了追溯莉娜和埃莱娜生活过的城区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那不勒斯历史、文化、美食的见闻(🔗观光链接)。这篇博客提供了非常多的重要的信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尽管作者从未在小说中提及,但是 Rione Luzzatti 就是两个主人公长大的地方」

文章中明确的写到,Rione Luzzatti 就是莉娜和埃莱娜长大的城区。再次在谷歌地图中搜索:

谷歌地图搜索 Rione Luzzatti

放大来看:

Rione Luzzatti 城区

教堂、铁路、隧道,应有尽有。城区距离海岸较远,且必须经过隧道,一切都吻合。

在那篇博客里,还找到了教堂为什么在小说中会叫做「圣家教堂」:

圣家教堂:Church of the Sacred Family

看来导游对教堂名字的直译是 “Church of the Sacred Family” —— 「神圣家族的教堂」,怪不得书中会翻译成「圣家教堂」。😂

到这里,老城区的真实地点基本就已经破案了,Rione Luzzatti 城区中,还有大量的细节都可以和剧情一一吻合。最后放一张剧中和真实地点的教堂对比(不得不佩服 HBO 的细节还原),以及她们童年探险穿过的那个隧道:

剧中与现实的教堂对比
埃莱娜和莉娜童年探险穿过的隧道
Rione Luzzatti 城区全貌

如果有人看的话,下次更新中继续挖掘埃莱娜和莉娜长大的小区院子、小学、以及童年探险的路线~


接下来,我们来挖掘埃莱娜和莉娜的小区,也就是要明确她们到底住在 Rione Luzzatti 城区的具体哪栋楼。想完成这个目标其实不太容易,因为故事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房屋的拆迁、新建、外貌翻新,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首先在第一本小说的第 11 章,我们可以得到主人公们具体的出生年份:

只有在多年之后,在一九八〇年十一月的某天夜里——我们当时都三十六岁了,已经结婚生子 —— 她详细地对我描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并第一次用到 “界限消失” 这种说法。

埃莱娜和莉娜是 1944 年出生的,她们的童年故事主要都发生在上个世纪 50 年,所以首先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需要想办法知道,20 世纪 50 年代的 Rione Luzzatti 城区,是什么样的,和今天的面貌,又有哪些相同和变化。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去找那个时候的卫星照片,其实找一个城市的历史卫星照片是不难做到的,我知道的方法大概最早能找到 60 - 70 年代的卫星照片,但是时间还是太近,我们需要 50 年代的。在想办法找卫星照片的时候,突然间我意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50 年代不一定有卫星照片啊!

根据维基百科,第一个能拍卫星照片的卫星发射于 1960 年

果然,第一张卫星照片拍于 1960 年,这时候主人公都 16 岁了。并且要能够辨别建筑物的话,卫星照片的分辨率至少不能大于 10 米,什么时候民用和商用卫星能达到这个分辨率我已经不想查了,目测怎么也都是七八十年代了,黄花菜都凉了。一般来说,平时看卫星照片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谷歌地球了,并且谷歌地球可以查看历史的卫星照片,但是根据经验,即使是大城市,谷歌地球上最早也只有 2000 年以后的数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打开了谷歌地图,找到那不勒斯:

等等,这个 1943 是什么?

奇迹出现了,谷歌地球居然有 1943 年那不勒斯的影像??

谷歌地球牛X!(破音)

这一步操作我自己都惊了,1960 年才有第一张卫星照片,谷歌居然能有 1943 年的数据。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张照片是飞机航拍的,至于为什么会在 40 年代对那不勒斯进行航拍,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看到图片下方密密麻麻、又瘦又长的船了么?这些都是军舰,二战时期那不勒斯应该是一个军事重镇。所以,这很可能是一张由侦察机拍摄的间谍照片。出于好奇,我又去查了一下二战的时间线:

1943 年,意大利南部被盟军占领

所以,1944 年 —— 埃莱娜和莉娜出生的时候,差不多正好是战火燃至意大利本土的时候。在第一本小说第 3 章,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梅尔 · 奇奥莱全家人是抱在一起死的,在大轰炸期间,他们都吓得大喊大叫。

这个所谓的「大轰炸」,描写的应该就是 1943 年左右的战争了。之前提到的博客里,关于教堂也有这么一段描述:

教堂曾经在战争中被毁

看来教堂也是在战争中被毁的。关于这条线索深挖下去,应该能挖出很多有意思的信息可以解读剧情,比如说尼诺热衷于讨论的那时候意大利的政治局势,当时的穷人的状况,以及安东尼奥和恩佐为什么要服兵役,以及莉娜后来参与的政治运动等等,但是这些都与这篇文章的主题无关。让我们重新转回话题,找到 1943 年的 Rione Luzzatti 城区,并且和现在的卫星照片做一个对比:

1943 年和 2018 年 Rione Luzzatti 城区对比

放大对比一下:

放大对比

放大对比房屋的轮廓可以发现,在长达 75 年的时间里,Rione Luzzatti 城区居然基本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中国的房产期限都才 70 年...后来查证这片城区修于 30 年代,这些房子都已经 80 多岁了...)唯一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城区东边(右侧的黄框)没有了体育场,新建了很多房屋(剧透一下,莉娜和斯特凡诺的结婚新房就在这里),在画面中间的老城区,仅有一栋房子发生了变化。后来在豆友提醒的一篇博客中,提到了这个体育场也是毁于战争:

1929 年,那不勒斯第一座足球场就建在 Rione,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盟军的轰炸而摧毁

两个信息:一是图中的这个体育场,是当时那不勒斯唯一一座足球场,说明 Rione 在 30 年代一定是那不勒斯一个蒸蒸日上的城区;二是这片城区确实在 1943 年遭到了战争的轰炸。

接下来我们回到小说,关于童年的居住环境,作者不停地提到过「院子」,例如第一本小说第 8 章:

自记事以来,我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我家住的那栋五层的白色楼房,没有远离过院子、教堂和小花园,也从来没想到过远离这个城区。

观察地图,有院子的小区只有两个:

有院子的小区 A 和 B

那么到底是 A 还是 B 呢?我们继续回到书中找线索,书中还被经常提到的一个地点就是「大路」,例如还是在第一本小说第 8 章:

在我们前面,大路另一边有一条沿着池塘的路,坑坑洼洼的。从小区门出去,在广阔的天空下,右边是一望无垠的田野,田野里一棵树也没有;左边有一条隧道,有三个出口。

还有这一段: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很明显了,A 小区完美符合所有描写,初步破案了。


这一次更新,上来先打自己的脸。先说结论,B 小区才更可能是所谓的「院子」,下面具体说原因。

其实因为前面的推测,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下,那就是小说的描写完全是遵循真实的 Rione 城区,但是这个前提条件真的成立么?一开始我默认是相信的,但是随着线索越来越多,发现很可能并非是这样。小说与现实很明显的一个矛盾就是,埃莱娜记忆里的那个小花园(小公园)在哪儿。关于小花园的位置,作者有很多详细的描写:

那时候,据说在圣家教堂的前面,佩卢索先生做完弥撒出来很愤怒,就对着堂·阿奇勒大骂起来,堂·阿奇勒撇下大儿子斯特凡诺、女儿皮诺奇娅、妻子,还有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阿方索,忽然间露出他让人毛骨悚然的本性,一下子扑到了佩卢索身上,把他举了起来,扔向小花园里的一棵树,转身就走了。
老师就住在圣家教堂对面,她的窗子对着花园,从那里可以看到茂密的田野,还能看到铁路上的一排电线杆。
吉耀拉、尼诺和玛丽莎都是幸运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会带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散步,不只是在教堂前面的小公园里走几步而已。

从这些描写能够看出,小花园在圣家教堂的前面,我们在地图上找到教堂:

圣家教堂的位置

教堂的位置可以说是最明确的一个地方,但是教堂的前面,也就是对着居民楼的方向,是没有空间存在小公园的,根据 1943 年的照片,教堂的左右(东西)两侧,那个时候也是有低矮建筑的,那么会不会在北边呢?打开谷歌街景看一下:

教堂北边

教堂北边是一片枯燥的白墙,只有一个小门,显然这里不会是什么「教堂的前面」。

我们看一下剧里,看一下剧里的小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剧中的小花园

注意剧中小花园右下角的弧形人行道,还有对面那两个楼特有的弧形转角。根据弧形人行道,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这么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会是小花园么

在谷歌地球上拉成 3D 看一下,看到对面有弧形转角的楼,实锤了:(再次感叹 HBO 的细节还原)

对面这两楼也是 Rione 城区唯一有弧形转角的楼

小花园确定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教堂和小花园的位置关系:

教堂和小花园的位置

这可不是什么「小花园在教堂前面」啊,这俩位置完全就挨不着,阿奇勒根本不可能把刚从教堂出来的佩卢索一把抓起,扔在小花园的树上😂。因此,原著的真实性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在地理元素方面,剧中很多剧情,即没有完全依照原著,也没有完全还原 Rione 城区。小说和剧的做法都是,把 Rione 城区精简了以后,再按照剧情的需要,把这些真实原型的位置重新排列组合,但是小说和剧的组合的方式又各有不同。(不过很好奇为什么小花园为什么没有安排在教堂前面)所以说,事实上存在三种版本的地图:真实地图、小说地图,和剧中的地图。剧中的地图比较简单,关于城区的镜头足够多,比较好梳理,以后有机会再更新;小说地图比较难,现在大致才刚有头绪;我们先继续研究真实地图,至少看能不能找到故事里的真实原型。

回到之前的主题,寻找埃莱娜和莉娜生活的院子。那么既然原著的描述也不一定靠谱,那么我们之前按照那些小说剧情来推测的 A 小区,又有多少可信度呢?答案是很让人怀疑的,比如在前面就引用过的小说里的一段描述:

自记事以来,我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我家住的那栋五层的白色楼房,没有远离过院子、教堂和小花园,也从来没想到过远离这个城区。

这里明确提到,埃莱娜的楼房一共是 5 层,但是 A 小区都是 4 层的楼房。多说一嘴,剧中埃莱娜住的楼也是 4 层的(剧中所有楼都是 4 层),并且剧中还把原著里这段话改了😂(一度怀疑微信读书上勘误了,翻纸质书才发现真的是改了...)

左边这栋,二楼最右边,就是剧中埃莱娜的阳台
原著里是五层,剧中直接把原著这段话给改了...

既然埃莱娜住的居民楼是 5 层的,谷歌地球切换到 3D 看一下,好巧不巧,只有 B 小区有 5 层楼:

Rione 老城区所有 5 层的楼,都在 B 小区了,其他全是 4 层

B 小区楼层数对上了,但是距离大路实在是太远;A 小区出门就是大路,但是只有 4 层,两个版本和小说总有一点差距,那到底哪个才是呢?

我们重新看这一段描述: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小区出门,往右走是小学;去大路的话,暂时不知道是直走还是左拐,反正不是往右走。如果我们能把小学的位置确定下来,那么有可能就知道答案了。谷歌翻译一下,小学的意文是 Scuola elementare,谷歌地图搜一搜:

谷歌搜索 Scuola elementare

在 Rione 确实能够搜到一个学校。先确定一件事,这学校 1940 年代的时候在不在这儿:

现在学校这个地方,40 年代确实是有一栋建筑

40 年代的相同位置,确实是有一栋建筑,但是不好说是不是学校,并且建筑的样式和现在也明显不同。但是仔细观察,40 年代只有孤零零的这么一栋房子,现在周边全都是居民楼。并且整个 Rione 城区也只有这个学校附近的居民楼是横七竖八的。最有可能的推测是,这个建筑从 40 年代到现在是一直延续存在的,周边新建楼房的时候,只能围绕着这栋楼见缝插针的建。因此,我倾向于相信,这所学校也是从 40 年代延续到今天,只不过期间在原址上重建过。

这个地点现在地图上显示的是:Istituto Comprensivo "Ruggiero Bonghi"。尝试翻译了一下,得到的结果是「Ruggiero Bonghi 综合学校」,实在是不明白这个「综合学校」(Istituto Comprensivo)要怎么理解,是那种小学初中在一起的么?打开谷歌街景,看一下实地是怎样的:

Istituto Comprensivo "Ruggiero Bonghi"

嗯,这个年代感是够了,但是也看不出是什么学校。墙上蓝色部分好像是个牌子,放大观察:

SCUOLA MEDIA STATALE

依稀能认出字母:scuola media statale,谷歌翻译结果是「州立媒体学校」,非常奇怪。为了排除一词多义的干扰,单独翻译 scuola media,得到的结果是「初中」,单独翻译「scuola statale」,得到的结果是「州立学校」。破案,这学校就是 Rione 城区的「州立初中」。

意外找到了埃莱娜的初中

可是我们要找的是小学😂,谷歌除了能搜到这所初中之外,就没有任何结果了,线索好像又断了。但其实仔细想,居民楼和学校在外观上差距就很大,Rione 城区总共就这么多楼,我们先用肉眼搜一下。其实就在 A 小区和 B 小区之间,就有一个可疑的建筑:

中间这个楼像不像学校?

中间这个楼的窗户,像极了学校教室的窗户。再次谷歌街景实地看一下:

正门非常简陋

正门有一块类似的蓝色牌子,放大查看:

地狱级的辨认难度...

第一行还能认出 45 circolo di dattico,翻译结果是「45 个教学圈」,应该可以意译成「45 教学区」,关键是下面那行字,依稀能认出 scuola ele 就再也认不出了...等等,之前小学翻译成意文是什么来着?scuola elementare?!破案!

埃莱娜和莉娜的小学

再说一个发现的神细节,下面是剧中和现实中小学的门牌对比:

剧中和现实的小学门牌对比

仔细观察,剧中和现实的小学 logo,都是一个类似五角星的形状。(再次吹爆 HBO 的细节还原)

更正:这个 logo 是国徽

经小组评论的提醒,这个 logo 其实是意大利的国徽,公立学校放上校徽也是常规操作,1948 年启用的时间也能对上。从国徽的形态也能看出共产主义对意大利的影响之深远,要是树枝换成麦穗那就绝了😂。

其实我们之前对比的结论,1943 年和现在相比,老城区只有一栋建筑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这所小学。我们再回顾一下,教堂和足球场都是被盟军轰炸所毁,紧挨着教堂和足球场的小学和初中,地图对比也都重建过,那么很有可能,小学和初中,都曾经在 1943 年,被战争所毁。并且我再大胆猜一下,为什么 Rione 老城区所有楼都是 4 层,唯独 B 小区是 5 层。在位置上,教堂,小学,B 小区都是挨在一块的,有可能这三个地点都被轰炸给破坏了,所以 B 小区也可能是在 1943 年之后重建的。

继续回到正题。确定小学的位置之后,我们再来看她们到底是在 A 小区,还是 B 小区,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这个问题,根据 1943 年的真实影像,辅助现在的街景,我画了一张示意图:

1943 年 Rione 城区示意图

根据街景,小区的出口,也就是小说中的院子大门口,A 和 B 分别都有两个(剧中也是对称的两个),都是左右(东西)两个方向。我们再回顾一遍小说的描述: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如果她们在 A 小区的话,平时上学显然是走东门,出门向右拐去上学的话,那么学校的大门就是朝南的。她们如果要想去大路和隧道的话,最快的方式是直接从院子的西门走,出门即是大路;如果像往常一样走东门的话,最近的路也是和往常一样出门向右拐,向左拐的话需要绕 A 小区大半个圈,根本不可能像小说写的「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

如果她们是在 B 小区的话,平时上学走的就是西门,出门向右拐去上学的话,那么学校的大门就是朝北的。如果她们想要去大路和隧道,最近的路就是出门左拐,然后右拐笔直走,然后就可以「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了。再综合前面埃莱娜住的楼有 5 层这个信息,B 小区很可能就是埃莱娜童年时的「院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学校、院子在剧中的位置关系,也和 B 小区就是「院子」的情况十分相似。不过在剧中,院子和教堂之间,还有一栋居民楼,院子的西边不是小学,是阿奇勒家的杂货店,小学在院子的西北方向。有时间我再把剧中的地图给画出来,那个地图也很有意思(flag 已立)。

埃莱娜和莉娜童年生活的院子
相约一起上学的院子大门

知道院子的位置之后,我们来重现一下,童年埃莱娜和莉娜的那次探险看海的经历。先看原文: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那时候虽是清晨,但天气已经很热了。太阳底下,有很浓烈的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我们穿过高大的灌木丛,走上了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小路,向轨道走去。我们到了一根电线杆那里,把上学穿的围裙脱下来放进书包,然后把书包藏在灌木丛里。我们向田野走去,我们对那片田野倒是很熟悉,非常激动地顺着一条斜坡跑了下去,这条坡通往隧道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隧道口非常黑,我们从来都没有进去过。我们手拉手走了进去。那是一条长长的通道,出口那里的光亮好像距离我们很远。

直接开始图片解说:

童年探险(穿过隧道前)

意外的是,童年的灌木丛,现在居然还存在(Rione 城区真是啥都没变):

至少 80 年历史的灌木丛...
灌木丛
灌木丛入口
灌木丛出口(藏书包的地方)
田野不在了,斜坡还在(确实有挺大的落差)
到达隧道比较隐蔽的地方(为了逃课费劲心思哈哈)
「出口光亮很远」的隧道

前面的原文引用里也提到过,小说里的隧道有三个口,现实中也是这样,这一点和剧不太一样。她们俩从斜坡下来后,进入的肯定是最右边的隧道。

隧道有 110 米长,对小孩来说确实需要鼓足勇气

从院子到隧道,这一段描写之详细,与真实地理之吻合,让我很难不相信这是作者真实又深刻的童年经历。然而穿过隧道之后的探险,就让我有些哭笑不得了😂。

老规矩,先对比 1943 年和现在的穿过隧道之后的地图:

主要道路都没有变化

接下来我量了一下隧道到海的路程:

隧道到海只有 1.5 公里

1.5 公里,对成年人来说最多也就走半个小时,小孩子我算两倍,一个多小时也铁定走到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点距离,你们是怎么走了一下午都没走到,最后还淋雨原路返回的??最终还是在书中的细节找到了答案:

莉拉说,在维苏威火山方向有大海,里诺去过那个地方,他说那里的海水是蓝色的,波光粼粼,非常漂亮。

我们看一下维苏威火山在哪儿:

黄线是她们应该走的路线,右边这座火山就是维苏威

她们向维苏威火山走,方向完全和海岸线平行,就算是走到天黑也看不到海啊😂...(看来里诺说的话从小就不靠谱啊)我们再看一下书中是怎么描述的:

我们在那条大路上走了至少三个小时,我觉得看到的东西和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离开那条隧道很长时间了,已经看不到隧道了,那是我们城区的边界。现在,眼前的路开始变得非常陌生,不断地向前延伸。人们好像对我们的命运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变得荒凉:有丢弃的破桶、烧过的木头、汽车的骨架,还有断了辐条的车轮、破烂家具和生锈的铁器。为什么莉拉要看着四周?为什么她不再说话?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如果她们走的是正确的路线,不仅一个小时就能到,并且沿路应该都挺繁华的。根据地图推测,她们肯定是在出隧道之后第一个路口,就走错了方向,朝着维苏威火山走了:

离成功看海就差那么一点

几个感想。一是住在一个海滨城市,并且她们的城区离海只有 2 公里,居然记事以来高中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海,不仅仅是家庭穷苦没有心思去看海,也能看出父爱母爱的缺失(文具店老板娘暑假都会请埃莱娜带她的孩子们去海滩);二是既然莉娜这么聪明,可能半路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走错路了,但是她要强的性格不可能认错,于是才会半路倔强地要原路返回;三是小时候埃莱娜是真崇拜、真信任莉娜啊。

两个憨憨

另外,在之前豆友提供的一篇博客里,能够知道 Rione 的图书馆叫做 Biblioteca Andreoli,谷歌地图能直接搜到,并且与 1943 年相同位置的建筑对比也没有变化,具体我就不再赘述了。关于童年城区的挖掘,差不多就是这些了。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中,对 Rione 城区都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因此难度有些大,确实也费了不少的功夫。挖掘过程尽可能的做到了严谨,但是仍然可能有比较主观的部分。后面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中,故事的发生地点都逐渐在向那不勒斯中心,以及伊斯基亚岛靠近,很多地点都有了明确的地名指向,以及更容易辨识的地标,应该会轻松很多。

最后,再回看一眼 Rione Luzzatti 城吧。

接下来跟着剧中的剧情,逐集来挖掘地点。第一季前三集,所有故事都发生在 Rione Luzzatti 城区,前面说得够多,就不再赘述了。场景的切换发生在第四集,也就是莱侬上高中了。第四季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莱侬父亲带着她熟悉那不勒斯,以及去高中的路。

S01E04 第一组镜头

所以我们首先要找的是,莱侬父亲工作的地方。这个地址,上图中镜头中有一个很清晰的门牌,写着 TRIBUNALE DI NAPOLI,翻译为那不勒斯法院。这里剧中和原著不太一致,原著中对莱侬父亲工作的描述一直都是「政府的门房」,而剧中的剧情和镜头都是「法院的门房」。直接在谷歌地图中搜索这个法院:

搜到的结果是这么一个楼

搜到的结果和剧中差距实在太大,正当我想着是不是年代久远重建了的时候,突然间越看越觉得,这楼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意外找到背景中的建筑

仔细核对细节(包括下边的鹰翅膀和浮雕),确认这就是第一个镜头背景中的建筑。顺着这栋建筑对面的小巷往前找,很容易就找到了剧中莱侬父亲工作的法院:

剧中拍摄地

来个现实和剧中镜头的对比:

拱门和门里的细节全部都能对上

现实中这个门左侧也有块老门牌,写的是 OSPEDALE S.MARIA DELLA PACE,翻译了一下,是一个医院的名字。因此可以推测,剧本中莱侬父亲工作的真实地点,应该就是最开始有时钟的那个楼,也就是第一个镜头背景中的建筑,而拍摄取景地,则是附近的一家老医院。

在参观完父亲工作的门房之后,接下来的剧情是两人走到了海边,莱侬记忆里第一次看到大海,这个地方我是凭感觉在地图上找到的,所以直接上对比图:

去海边的路

莱侬发现了海,独自过马路

莱侬第一次看海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剧情剧中和原著的差异很大,所以有必要再把书中的剧情再捋一遍。先摘抄原著中的这段描述:

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天,那是我长那么大以来的第一次,我不记得之前曾经有过。他对我很关注,就好像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他要传递给我他在生活中学到的所有有用的东西。他向我展示了加里波第广场,还有正在修建的火车站。他说那个火车站会修得非常先进,就连日本人也会赶过来,学习这个火车站的结构,回去也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柱子很美。但他向我坦白说,他更喜欢之前的老火车站,因为比较有感情。那有什么办法呢,那不勒斯一直都是这样:分割,打碎又重建,钱就流动起来,创造劳动的机会。
他把我带到加里波第街上,一直走到我要去上学的地方。他和秘书处的人很亲切地交谈,他的语气总能讨人喜欢。在我们的城区和家里,他会把这种语气隐藏起来。他在一个校工面前炫耀我的成绩,在学校他还发现一个熟人,和他属于同一党派。我听见他不停地说“一切都好吧”或是“只能尽力而为了”。他带我去看卡罗三世广场,还有那些穷人住的地方,参观了植物园、弗罗拉街和博物馆。他把我带到君士坦丁堡街,然后带到阿尔巴港口、但丁广场、托莱多区。我满脑子都是名字,还有路上熙熙攘攘的汽车声和人声,丰富的颜色,还有周围节日的气氛。我很努力地想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下来,回去讲给莉拉听。我父亲很风趣地和一个做披萨的师傅聊天,他给我买了一块热乎乎的奶酪披萨,他从卖水果的摊子上给我买了一只黄灿灿的桃子。有没有可能只有我们的城区才充满了暴力,而城市的其他地方都是光芒四射,一派祥和?
他把我带到了他工作的市政大楼里。他说那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树都被砍掉了,老房子都被拆了:现在,你看看这里多宽敞,唯一古老的东西是安焦城堡,玲珑漂亮,那不勒斯总督安焦,那不勒斯两个真正的男人就是你爸爸和他。我们走向政府大楼,他一会儿跟这个打招呼,一会儿跟那个打招呼,他认识很多人。他跟有些人尤为熟悉,跟他们介绍我,无数次说我在学校意大利语得了九分,拉丁语也得了九分。他和其他人几乎不怎么说话,只是说:“好吧,是的,听从您的吩咐。”最后,他宣布要让我从近处看看维苏威火山和大海。
那是非常难忘的时刻。我们一起走向海滨大路,风越来越大,阳光越来越强烈。维苏威火山的剪影就像一幅粉笔画,火山脚下堆积着城市常见的白色鹅卵石,能看见奥沃城堡土红色的剪影,还有大海。

途中的地点都给的十分清晰,直接上图:

经查证,阿尔巴港口并不是港口,而是一个古迹地名

这条路线贯穿了大半个那不勒斯城,其实也是一条很好的旅游路线,沿途有很多景点,例如植物园、考古博物馆、安焦城堡(新堡)、那不勒斯王宫、奥沃城堡(蛋堡)等等,同时剧中很多取景地都在这条路线附近(先埋个伏笔)。

加里波第广场

加里波第广场

广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地铁枢纽及商场

火车站

看起来还挺现代化的

火车站

卡罗三世广场

卡罗三世广场

卡罗三世广场的波旁济贫院

植物园(大门很小巧)

植物园

博物馆

博物馆

感觉很值得一去

大厅不定期会有各种展

三...三星堆?

星...星战?

阿尔巴港口(剧透一下,剧中莱侬高中兼职的书店就在这里面)

阿尔巴港的牌子,求懂意语的大佬翻译

但丁广场

但丁广场

市政厅(原著中莱侬父亲的工作单位)

从市政厅方向看安焦城堡(新堡)

安焦城堡(新堡)

那不勒斯王宫

那不勒斯王宫

那不勒斯王宫

奥沃城堡(蛋堡)

奥沃城堡(蛋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莱侬的高中,以及莱侬父亲的工作单位,剧中和原著都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但是这趟旅程最后,也就是莱侬第一次看海的地方,剧中的镜头和原著中的情节却奇迹般地指向了同一个位置。

回到剧中,接下来新的场景就是莱侬地高中了。关于这个高中,小说中没有给明确的名字,只是有几次提到说是一所文科高中,镜头中也一直没有什么有太多价值的信息。直到第二季中,镜头中才终于出现了高中的名字:

S02E01 中终于出现了莱侬高中的名字

镜头中的门牌,写的是 LICEO GINNASIO STATALE GIUSEPPE GARIBALDI,翻译了一下,LICEO GINNASIO STATALE 是州立中学的意思,GIUSEPPE GARIBALDI 是加里波第的意思(前面的加里波第广场,加里波第街的意文就是 Piazza Giuseppe Garibaldi 和 Corso Giuseppe Garibaldi),因此这所学校叫做加里波第州立中学。直接在地图上搜索这所学校:

现实世界中的加里波第中学

现实世界中,这所学校的牌子和剧中一模一样,但是不管是建筑还是周边环境,都和剧中完全不同。我绕着这所学校以及周边找了至少五圈,都没有发现有和剧中丝毫相似或者有关联的地方。之前有提到小说中莱侬父亲第一次带她熟悉高中位置,并且游览那不勒斯时,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他把我带到加里波第街上,一直走到我要去上学的地方。

现实中的加里波第中学,正好就在加里波第街的尽头。因此,完全可以合理推测,原著里莱侬的高中就是这所中学。看来剧中取景地又一次和原著发生了不一致,那么剧中这所中学的取景地在哪里呢?在 S01E04 里,莱侬父亲曾经和她说,坐公交到法院路,就到学校了。

S01E04

法院路也就是剧中莱侬父亲工作的那个法院门前的那条路,我又仔细找了法院路及其周边,也没有任何收获。正当一筹莫展快要放弃的时候,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终于在第二季莱侬高中毕业,最后一次离开学校的镜头中,发现了一块不起眼的路牌:

就是箭头所示的路牌

路牌上的字十分模糊,尝试拼写了好多次,终于将最后一个单词给拼写了出来:APOSTOLI,地图中搜索这个词,惊喜来了:

找你找得好辛苦

学校的取景地也就在眼前了:

学校取景地为 LICEO ARTISTICO STATALE(州立艺术中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方离法院路还真不远,大概 200 米。看来剧中的台词还真是根据取景地来写的...

来一组第一季莱侬高中剧中和现实取景地的对比:

右侧墙壁残缺的形状都一模一样

莱侬放学尾随尼诺也很有意思。(因为拍摄设备的焦段、画幅以及视角差异,小巷中的镜头与谷歌街景有较大差异,但是仔细核对细节,都是能对上的)

尼诺放学回家的小巷

尾随在后的莱侬

小巷拐角

后期要去掉墙上这么多涂鸦想想也是个大工程啊...

潇洒的尼诺

吉诺追了上来

即将跟丢

吉诺表白的地方是一个小教堂

 2 ) 最全的人物表(附有影视原图)

在看得过瘾的同时,各位看官是不是脸盲症犯了?

那我就从原著给大家安利一下人物关系吧。

◆赛鲁罗一家(鞋匠的家人)

赛鲁罗一家

费尔南多·赛鲁罗:鞋匠

把莉拉扔下楼的父亲

农齐亚·赛鲁罗:莉拉母亲

软弱的莉拉母亲

拉法埃拉·赛鲁罗:所有人叫她丽娜,只有埃莱娜叫她莉拉(女主)

少年莉拉
青年莉拉

里诺·赛鲁罗:莉拉的大哥,也是鞋匠(第二集中想供妹妹上学,长大了想开自己的鞋店)

↗莉拉的几个孩子中,有一个儿子也就里诺

少年里诺
青年里诺(有点油腻)

↗其他孩子(出镜不多,不详写了)

◆格雷科一家(看门人的家人)

格雷科一家

埃莱娜·格雷科:也叫莱农奇娅,或者莱诺,家里长女。(女主)

少年莱农
青年莱农

后面还有弟弟妹妹:佩佩、詹妮和埃莉莎。

埃莱娜的父亲:在政府做门房

莱农父亲(支持女儿上学)

母亲:家庭主妇(有点跛脚,还有双鱼目眼睛)

莱农母亲(坚强、固执、隐忍)

◆卡拉奇一家(堂·阿齐勒的家人)

卡拉奇一家

堂·阿奇勒·卡拉奇:童话中吃人的怪兽,地方恶霸、高利贷放贷者。

拿走布娃娃的堂·阿奇勒

玛利亚·卡拉奇:堂·阿奇勒的妻子

第二集成了寡妇的玛利亚

斯特凡诺·卡拉奇:堂·阿奇勒的儿子,肉食店经营者。

少年斯特凡诺
青年斯特方诺

阿方索·卡拉奇:和莉拉、莱农知识竞赛的孩子之一,和莱农一个高中。

少年阿方索(巨可爱,哭的时候好想捏他脸)
青年阿方索(长残了,还我娇翠欲滴的小可爱)

皮诺奇娅·卡拉奇:堂·阿奇勒女儿,出场不多。

中间的女孩

◆佩卢索一家(木匠的家人)

佩卢索一家

阿尔佛雷多·佩卢索:木匠(木匠店被夺走后,绝望的代名词,后被冠上杀害堂·阿奇勒入狱)

在咖啡店打工的阿尔佛雷多

帕斯卡莱·佩雷索:也叫帕斯卡,阿尔弗雷多的长子,泥瓦匠。

青年帕斯卡莱

卡梅拉·佩卢索:也叫卡门,帕斯卡莱妹妹,杂货店售货员

少年卡梅拉
青年梅卡拉

↗其他孩子。

◆卡普乔一家(疯寡妇的家人)

卡普乔一家

梅丽娜:莉拉母亲的一个亲戚,是个疯寡妇。(和多纳拖搞婚外情)

贫穷、苍老的梅丽娜(这小三还没有原配好看)

梅丽娜的丈夫:菜市场卸货员(过劳死)

艾达·卡普乔:梅丽娜的女儿,被索拉拉兄弟凌辱

右绿衣艾达

安东尼奥·卡普乔:艾达的哥哥。

颓靡的安东尼奥

↗其他孩子。

◆萨拉托雷一家(铁路技工——诗人的家人)

萨拉托雷一家

多纳拖·萨拉托雷:检票员(和梅丽娜搞婚外情)

多情的多纳托

莉迪亚·萨拉托雷:多纳托妻子

和梅丽娜吵架的莉迪亚
度假时的莉迪亚(看着很年轻)

尼诺·萨拉托雷:多纳托的大儿子(莱农的初恋+梦中情人,实际巨腹黑,是个阴谋家,想进上流社会)

少年尼诺(许诺娶莱农)
青年尼诺(没长残,忧郁王子书生气)
和妈妈争辩的尼诺

玛丽莎·萨拉托雷:多纳托和莉迪亚女儿。

皮诺、克莱利亚以及西罗:多纳托和莉迪亚其他孩子(出场不多)。

◆斯坎诺一家(卖蔬菜水果的一家人)

斯坎诺一家

尼科拉·斯坎诺:卖蔬菜水果的男人(镜头不多,甚至没镜头)。

阿孙塔·斯坎诺:尼科拉妻子。

恩佐·斯坎诺:斯坎诺儿子,问题学生,多次留级,经常被罚站。

少年恩佐(又高又帅)
青年恩佐(海拔直线下降,只比莉拉高一点点)

↗其他孩子。

◆索拉拉一家(他们家有一家酒吧兼点心房)

索拉拉一家

西尔维奥·索拉拉:酒吧和点心房的主人。(很坏很凶残,从小教孩子欺凌人)

大腹便便的西尔维奥

曼努埃拉·索拉拉:西尔维奥的妻子

一副刻薄坏女人像的埃拉

马尔切洛米凯莱:西尔维奥和曼努埃拉的儿子(两个大混混)

马尔切洛(花尽心思讨好莉拉)
米凯莱(很多坏心眼)

◆斯帕纽洛一家(糕点师家人)

斯帕纽洛一家

斯帕纽洛先生:索拉拉酒吧和点心房的糕点师傅。(出场不多)

罗莎·斯帕纽洛:糕点师妻子。

吉耀拉·斯帕纽洛:糕点师女儿。

少年吉耀拉
青年吉耀拉(和米凯莱相好)

↗其他孩子。

◆♂吉诺:药剂师儿子(莱农初恋男友,给莱农十里拉看她的胸)

吉诺(毫不掩饰的猥琐好奇心)

◆几位老师

费拉罗:小学男老师,兼任图书管理员

即严厉又知性的老头
对女孩超级温柔体贴

奥利维耶罗:小学女老师(多次劝说莱农父母送其上学)

很负责任的老师

杰拉切:中学男老师

严厉老头子

加利亚尼:中学女老师

稍显严厉的女老师

◆♀内拉·因卡尔多:奥利维耶罗的表姐,住在伊斯基亚岛(度假时接待莱农的老太太)

很善解人意的内拉

吐血整理,重要出场人物都在上列。要是觉得帮助到给您,就给个赞吧,感激不尽!

 3 ) 并蒂双生,丑陋而非凡

《我的天才女友》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这一系列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史诗巨作,这位身份成谜的作家用呓语般的讲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混乱贫穷,政局动荡的那不勒斯,还有出生于此地的两位女性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和战争。

两位女主人公:莉拉和莱农,出生于那不勒斯肮脏破败,治安混乱的旧城区,她们在暴力中成长,对知识有着热忱的渴望,却也因知识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提到《那不勒斯四部曲》,最经常被提起的一句话是:“只有你身为女人才会知道这些丑陋的秘密”,这个“丑陋”涉及多个方面:友情,爱情,欲望……《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确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史诗,第一次有人如此鞭辟入里地讲述了女性的半生。但它又跳脱出“女性人生”的范围,探索了政治的意义,知识的力量,社会阶层的差距和人生的孤独与荒凉。


《我的天才女友》是HBO根据弗兰特作品改编而成的剧集,开播豆瓣9.0,目前已经长到9.4,据说弗兰特看过之后表示非常满意。

同小说一样,电视剧也采取了倒叙的方式。剧集伊始,莉拉的儿子里诺给莱农打电话,告诉她莉拉消失了,抹去了所有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然后莱农回忆起了二人的相识。小说本身的叙述是非常零散的,穿插着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而剧集将小说的内容连贯紧密地凝合起来,用五十分钟的时间生动地展示了旧城区的破败,居民的粗俗,暴力的无所不在,以及莉拉和莱农友情的产生。

镜头是以莱农视角拍摄的,动荡真实,能从中体会到莱农的细腻敏感;画面干净清冷中带着一丝压抑,处处都是贫穷带来的绝望。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第一集的几段暴力争执。卡梅拉的父亲因为当街控诉压榨他的高利贷主堂·阿奇勒,而被后者从葬礼上揪出痛殴,而这场葬礼的死者本身就死因不明。教堂里是神父在为死者祈祷“愿耶稣怜悯”;教堂外是卡梅拉一家绝望的哭喊求饶;围观者匆匆离场,莫敢停留;作恶者云淡风轻地离去。

寥寥几个镜头,阿奇勒一家的城区霸主地位,那不勒斯的暴力至上法则不言而喻。

男人靠暴力解决纠纷,女人同样诉诸厮打和辱骂。痛失丈夫的梅丽娜爱上了雪中送炭的萨拉托雷,从此仇恨萨拉托雷的妻子,纷争不断。这段楼梯上的厮打戏份,两位母亲的恶毒咒骂混合着孩子惊恐的哭喊,疯狂又绝望。

耳濡目染,暴力也是孩子们自幼依赖的生存法则。斯图凡诺因为莉拉在知识竞赛中赢过了阿方索,就对她拳打脚踢,要靠武力讨回弟弟的尊严。

阴沉压抑的环境里,勇敢坚毅又天赋异禀的莉拉是莱农前进的方向。

而温暖忠实的莱农也成了莉拉唯一的知己和朋友。

同是生在贫困潦倒的家庭,两人有着同样的对知识的崇拜,对文字的信仰,对改变命运的热望,然而她们都不确定能否得到家长的支持,参加中考,继续学习。回家途中,因为担心被父亲发现两人一起买来的《小妇人》,莉拉将它交给了莱农。

黑暗的木门似乎要吞没莉拉

两人隔街相望的镜头似乎预示了二人从此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莱农幸运地拥抱知识,而莉拉却不幸被父母裹挟,成为奥利维耶罗老师口中的庶民。

她们两人,就像荆棘丛中并蒂双生的野花,顽强野蛮,彼此汲取力量,在丑陋的环境里非凡地闪耀着。

前两集信息量大而不乱,零而不散。几句画外旁白,埋下了多条线索,叙事条理又克制,带着典型的HBO风格,又融入了弗兰特本人的细腻。


《那不勒斯四部曲》因为内容真实到尖锐,让人不禁屡屡追问“这是否是现实中故事的改编”。这的确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只是它的地点不局限于那不勒斯。因为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被暴力裹挟的妇女儿童,都有因为贫穷而不能实现的梦;当然更多的是被漠视,被不理解的女性的一生。

 4 ) 豆瓣9.4,这部神剧击中了我们的泪点

11月18日,HBO新剧《我的天才女友(My Brilliant Friend)》开播,目前已播出4集,豆瓣评分稳定在9.4分,比原著还高整整1分。

新剧《我的天才女友》改编自意大利著名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说,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埃莱娜和莉拉的少女时代。它以影像化形式还原我们阅读时的想象——破败不堪的那不勒斯,以及生活在其中又不断逃离的六岁和十六岁的故事。

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全球售出超过千万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销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Ferrante Fever)。中译本自从去年1月相继推出后,也常以高分占据国内各大图书榜单,可以说是近两年国内最受关注和讨论的外语小说作品了。

因此,在2016年传出将要以4季、每季8集来改编“那不勒斯四部曲”消息的时候,就备受原著粉关注和担心。由于书籍中的心理描写过多,故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如何忠于原著”和“怎么样表现出主人公复杂的心境和情感”成为改编首先需要克服的挑战。

终于,在今年冬天,我们得以看见HBO改编的第一季,目前的评价似乎超过了不少原著粉的期待。美国杂志 Variety 盛赞“在改编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其文学品质,同时又通过动人、有效的方式把其他东西呈现在了屏幕上”。

改编的作品千千万,为什么这部会比原著评价还高?可能是恰恰完美处理了“真实”和“想象”的距离。

一、真实

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后的那不勒斯,其实更准确应该是卢扎蒂区——那不勒斯的郊区、贫民区,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成长在意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的她们,明明距离大海边很短车程却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为了最大程度“呈现一个真实的那不勒斯”,拍摄团队在距离那不勒斯市区 45 分钟车程的卡塞塔(Caserta)市终于找到了一个超过两公顷的拍摄场地。

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美术指导 Giancarlo 及工作人员将这个废弃的玻璃厂改建成了战后时代的居民社区:4层楼高的住宅区、教堂、隧道一一被复原,这些“像是在空无人烟的地方凭空而起的房屋”,毫无价值,毫无吸引力,甚至可以用“破败”、“压抑”形容。

在前四集,故事的场景大都发生在社区和那些毫无特色的公寓里,如同古希腊戏剧那样简略的场景反而更容易去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固定的生活范围内,埃列娜和莉拉不断在测试她们的“界限”,尤其体现在她们童年经历中的那次逃课,第一次出发去看从未见过的大海,第一次穿过隧道,第一次看见向前延伸的地平线。

比起场景的复原,大家更在乎的是成长于那个环境下的两位对于环境所作出的不同回应,如同埃莱娜和莉拉在小说中讨论的:“如果没有爱,不仅人们的生命会变得乏味,城市的生命也是如此”。

除了场景设置所带来的沉浸感,也在语言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来还原。作为HBO第一部原创的非英语剧,《我的天才女友》采用意大利语,甚至70%的对白采用50年代的那不勒斯方言,连不少意大利人都需要字幕才能看懂。

这也因此给电视剧增加了不少难度,首先就是选角的困难,为了找到会说那不勒斯方言的4个女孩,选角经历了8个月,在试镜的 9000 多个女孩中最终选了这 4 位女孩来分别饰演莉拉和埃列娜的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饰演童年埃列娜的 Del Genio,最初是陪哥哥来试镜,却没想到被意外选上的是自己。

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在采访时说到,HBO对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确保这部剧的对白是那不勒斯方言,他不理解——既然观众是看字幕,为什么还要对语言准确性要求这么高?HBO是这样回答的:希望这部剧给观众的感觉是真实的。“那一刻我明白了HBO之所以成为HBO的原因。”

语言一直在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部分,那不勒斯方言、拉丁语、希腊语——这些语言都代表着阶级和身份,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单纯的英文对白的“那不勒斯世界”。

二、想象

和原著框架一样,故事是从60多年后的一通电话开启,当身为作家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的电话,得知她在66岁失踪并抹掉所有的“痕迹”的时候,出于愤怒和复仇,埃莱娜开始回忆、写作这个故事,以此来对抗莉拉的“自我擦除”,并敞开给所有人看。

其实,书籍中的空白部分刚好满足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埃莱娜年老的旁白似乎也预示着之后的痛苦生活和对童年生活的哀悼。

比如,作者在书中对于人物的视觉描述很少,而且大都是宽泛、广义的评价属性的词语:索拉拉兄弟“很帅”,莉拉是“黑黑的”“娇小的”,至于埃莱娜则有时候“很漂亮”有时候“丑陋”——所有这些书中保留的空白,给到了读者和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当看到屏幕中的人物,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情感偏向来重塑书中他们,常常有人在问自己到底是莉拉还是埃莱娜,可能在看剧的时候更容易随时改变。

作为书的叙述者和唯一指南,埃莱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个人叙事,以及完全内心私人化的体验。但在剧中,我们则可以跳脱出来,通过短暂的蒙太奇和街道上的跟踪拍摄,以第三者的身份窥探到“那不勒斯的任何方面”。暴力、困苦和恐惧在各个成长阶段都有发生:这片父权至上的社区,女性往往成为暴力见证者,无论家庭还是社会。

剧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当莉拉和埃莱娜在广场的椅子上读着《小妇人》的时候,不远处正在发生殴打。这一刻两种文明的冲撞显得极为剧烈,但显然这对于她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只是打断阅读的小插曲而已,是童年快速结束的众多干扰之一。

如果说以前的暴力更多是发生在成年人之间的利益、地位不平等所导致,那么在青春期,女性身体本身就带来了威胁和隐患,尤其是索拉拉兄弟和他们的“菲亚特1100”,他们就像是鱼缸里的鱼网,伺机而动等着那些漂亮女孩的长大。这种威胁在屏幕上有更紧张、强烈的呈现:艾达被强行“邀请”进车里去兜风,书中的描述是“她有点生气,但也笑了”,但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她是衣衫不整、脸上还有花掉的口红,低垂的头也明显受到了伤害。

当然,留给大家最大想象空间的,还是“消失“的作者和她无处不在的影响。

提到“那不勒斯四部曲”,我们必定绕不过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这个笔名,作者的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都至今成谜。自从1992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费兰特从未参加过任何颁奖和采访,只接受少量的书面采访,这也成为“费兰特热”的一个组成部分,给予读者一个猜测、想象、难以被定义的快感和珍贵空间。

这次的改编也有费兰特参与,并亲自选定43岁的意大利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来执导和参与共同改编。2007年,科斯坦佐就曾联系费兰特试图拍摄她的短篇小说《消失的女儿》,但直到2016年才首次合作。

在此之前,科斯坦佐执导过同样热门书籍改编的电影《质数的孤独》,并因此受到了部分原著粉质疑,这也让他对费兰特的邀请感到为难,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邀请。

《质数的孤独》

和大多数人猜测的一样,费兰特在这次合作中依旧保持“匿名化”,连和导演的联系也是通过邮件和WhatsApp来沟通的,导演甚至“抱怨”自己仿佛是在和一个幽灵工作。不过,在剧集播出后,费兰特已经看过并表示“很满意”。

这让我想起导演在花絮里说的,“不能因为生活很悲惨,就创造出悲惨的事物,要试着创造出高尚的事物。”

三、不止意大利版《七月与安生》

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见证了成长于同一社区的莉拉和埃莱娜不同的命运:莉拉早早辍学嫁人,埃莱娜却成为畅销作家,成年后又爱上同一个男人、共同抚养孩子。看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有点像意大利版《七月与安生》?

她的确用众多篇幅来描写了女性友谊的故事,这当中有共同的秘密、不甘示弱、彼此的嫉妒和支撑。交换玩偶是友谊开始的楔子,但是在门前等待“吃人”阿奇勒开门时候彼此握紧的双手才让两人真正接纳对方,我懂你所有的伪装,你也知道我什么时候在说谎,这个秘密和藏起来的10里拉、逃课的约定、彼此分享的初潮的时刻一样,都是友谊的见证。但我们还是会嫉妒彼此,作为社区最聪明的两个女孩,两人在学习上的比拼和较劲很明显,这种竞争和角力甚至会体现在谁先谈恋爱,谁先失掉处子之身。

但费兰特明显野心不止于此。

在莉拉和埃莱娜超过半世纪的友谊中,见证的还有知识对命运的改变、青春期的焦虑、金钱的具象化的影响力,以及,最重要的,她们两个自我认识的探索和映射。

埃莱娜看起来是温柔的、犹豫的,莉拉则是野性的、坚定的。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最终不断出走的是埃莱娜,一辈子从未离开过那不勒斯的却是莉拉。

可能在小时候就注定了这个结果,提出逃课去看海的是莉拉,中途想要回头的也是她,反而是“从未渴望过离开这里”的埃莱娜想要走到海边。

在这里,我们才第一次看到莉拉害怕什么,她可以毫不畏惧男生的欺凌,可以去找人人畏惧的阿奇勒要回自己的玩偶,可以在被父亲扔到窗外时坚持说“我没事”,但“离开熟悉的社区”对她而言太难了。

后来,莉拉在书中自述这样说,“你走得越远,就会越自在。而我呢,仅仅穿过大街上那个隧道,我都会感到害怕,你记不记得,有一次我们想去看海,后来下雨了?我们两个是谁想继续向前走,是谁想后退的?我还是你?”

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第四集的开头,终于出现了大海。埃莱娜旁白响起:“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海。海面波光粼粼、涛声汹涌,这种景象让我感到眩晕……我想到了莉拉,想到了我们出发去看海,但是中途折返的那天。”

埃莱娜的目光和脚步常常跟随着莉拉,但莉拉却总是把埃莱娜推向更广阔的地方,有些我做不到的,就由你来完成吧。无论电视剧还是书都叫《我的天才女友》,我最初坚定不移是指“天才”莉拉,可是后来,我想起莉拉坚持埃莱娜要继续学下去时曾说“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

原来,不止埃莱娜把莉拉当“我的天才女友”,莉拉也一直把埃莱娜当做自己的“天才女友”啊。

作者| 东东西西打电话;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我的天才女友:从未有人如此完美地讲述女性友谊

就在前些天,我最好的朋友在纽约的深夜给我发微信,说心情不好。本来走在路上要去吃午饭的我,在休息区的长椅上坐下,立刻给她打了电话。她说现在总觉得迷茫,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该在哪里停下,日子过得都差不多,不像从前中学时,我们两个人你追我赶,谁都跑得很快。

我们在电话两端笑了起来。我想起我们别扭的青春期,彼此成绩不相上下,从来没有虚情假意的夸耀和赞美,只有真枪实弹的较量。如果我的名次比她低一点,我会不甘心,但又很高兴——因为如果我比她考得高,她就会接连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反而和别人欢声笑语。她勇敢又聪明,我总是想要追上她,但很多时候我也搞不明白我们到底是战友还是对手,我们像双生子一样出没,却又迫不及待地把年轻的锋芒扎在对方身上试一试有多尖锐。当时年级里有一群很出名的男生,她在和其中的一个谈恋爱,后来我和另一个谈恋爱,我想这次我又追上她了,但她非常生气,说她觉得那个男生不好,不希望我进到这个圈子里来。我也生气了,为什么你行我不行?那之后的两年,我们几乎没怎么说过话,关系非常尴尬,直到我和那个男生分手。我跑到她家里嚎啕大哭,她耐心地给我一遍一遍擦眼泪。

HBO新剧《我的天才女友》在豆瓣拿到9.4的高分,我在读小说时就已经想象到了这一天。很难描述翻过原著最后一页时的心情,曾经哽在我喉咙里的千言万语,都被作者写出来了。就像豆瓣上一条热评说,感觉有人在关心并触摸到了我的童年。

在电视剧版《我的天才女友》第一集的一个场景中,女人和女孩们站在那不勒斯一幢公寓的天井中,没有一个男人出场。两个互相咒骂、搏斗的情敌,试图劝解的围观者,以及两个仰着头、困惑又恐惧地观望一切的两个小女孩——故事的主角,埃莱娜和莉拉。

2011年至2014年,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语言文化的壁垒、厚重的内容以及繁杂的人物关系丝毫没有阻挡那不勒斯四部曲席卷全球之势。这个故事如史诗一般描述了两个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生长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

除了勾心斗角的后宫剧以外,我们很少看到女性角色站在舞台中央。当然,这也并不是女性友谊第一次出现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比如在这个故事中埃莱娜和莉拉一起阅读的《小妇人》。比如《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和戴安,《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和莉兹,《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与路易丝,还有《七月与安生》,《破产姐妹》,《绝望主妇》,《欲望都市》,《绯闻女孩》,《粉红女郎》,《欢乐颂》,太多了。但我们从没有见过屏幕被这样慷慨地交给两个女孩,让她们谈论拉丁语、月经、考试和书本。

男性的兄弟情义(brotherhood)向来雄浑厚重,可以载入史册。而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反过来觉得女性情义(sisterhood)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女性在种种叙事中了解了男性,而男性却从不被要求理解女性。我不太喜欢“闺蜜”这个词,像女孩房间的纱幔,粉色的糖果,旋转的裙边,逛街时的自拍。在男性叙事的刻板印象中,男性友谊就可以是桃园结义和两肋插刀,而闺蜜的友谊永远是配角,是调味料,是发生在私人空间里轻快浅薄的交谈,儿童般幼稚单纯,无需他们探索和了解,更不必赞美。就像作者费兰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在小说历史上,男性友谊有其严格的规律——对其内在规律的尊重、背叛的后果,都是非常明确的。而女性友谊是一片未知区域,更多为我们自己所知,没有固定的规则。任何、一切都可能会发生。在小说中,对这种女性友谊的探索,非常艰巨,这是一场赌博,一种艰苦而激烈的承担。每走一步,你都要面临那种风险:即故事的诚实会被好心、伪善的算计,和那种令人作呕地拔高女性友谊的意识形态所蒙蔽。”

她们展现的并非《小妇人》中真善美的姐妹情谊。埃莱娜和莉拉公开竞争,就像粗砾、破败的街区里,她们生活中每一个成年女性的样子。在丛林一般弱肉强食的那不勒斯,埃莱娜写道:“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致命的词汇:哮喘、破伤风、毒气、战争、机床、废墟、工作、轰炸、炸弹、肺结核和传染。那些年听到的这些词汇陪伴了我一辈子,是我很多恐惧和担忧的根源。”她们不得不过早地学会战斗。

《我的天才女友》同样关于女性的愤怒。愤怒的火焰来自于埃莱娜和莉拉,来自于她们的邻居和母亲,来自于老师和售货员。两个女孩意识到她们最初的梦想,接受教育的梦想,竟然仅仅因为性别就如此艰难,那便是她们愤怒的起点。两个女孩在各自的家里与父母争吵,倔强地表达要参加考试,要上初中的决心。当埃莱娜告诉莉拉她来了月经时,莉拉为此表现出愤怒。当莉拉在婚礼上终于发现斯特凡诺的本性,她们因为望到了前方的深渊而愤怒。

这是一个女性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怒火的时代,被遗弃的女婴不是理所应当,无法接受教育的女孩不是理所应当,变成性暴力的受害者不是理所应当,依附男人生存也不是理所应当。在埃莱娜和莉拉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中,还有对故乡的愤怒,对家庭的愤怒,对时代的愤怒,对命运的愤怒,而这些愤怒,也在小说的后三部中逐步展开。作者在向这个世界证明,女性叙事,也可以成为史诗。

费兰特在她的另一本书信集中这样阐释埃莱娜和莉拉的感情:“在莉拉和埃莱娜的生命中,有很多事件显示了一个人如何从另一人身上汲取力量。但要记住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她们帮助彼此的层面上,同样也体现在她们互相洗劫,从对方身上窃取情感和知识,消耗对方的力量。”她们爱彼此也恨彼此,她们帮助彼此也伤害彼此。

相比于少女时代文静的埃莱娜,莉拉“好像比我们所有女生都强大”“禁止她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用的”“她知道如何跨越界限,但又不会真正承担后果,最后人们会做出让步。尽管很不情愿,人们还是不得不赞赏她。”她聪明,执拗,令所有人着迷。埃莱娜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我的天才女友》中,成功地骗过所有读者和观众,让大家以为莉拉是那个“天才朋友”。而在电视剧的最后一集中,莉拉已经不再上学,准备结婚。她看着埃莱娜说,你一定要继续读书,并且要做最好的那个,因为你是我的天才朋友。

埃莱娜的自卑,嫉妒,羞怯,紧张,都变成了莉拉注视的目光,温柔又坚定地落回自己身上。

我为人类之间能拥有这样的情谊而感动。

 6 ) 细说天才女友·第六集:岛

我们从来不是在教育中成长,而是在教训中被迫成熟。

细说天才女友·第一集:娃娃

细说天才女友·第二集:钱

细说天才女友·第三集:嬗变

细说天才女友·第四集:边界消失

细说天才女友·第五集:鞋

第一场:抵达

第一个镜头是轮船上的视角,背景是晨雾朦胧的伊斯基亚岛,前景是暗流潜涌的海面。不论前景还是背景,都是一片冰冷的色调,镜头缓缓平推,加之鸣鸣不平的海浪声,给人以压抑不安的感受,和悲观的暗示:这注定不是一趟美好的旅行。

轮船抵达码头,游客们满面笑容走下甲板,有男人兜售明信片,有女人叫卖小吃,旅店老板在拉客,赤膊的小伙子一头扎进海里,渔民在船上岸边撒网或收网,小孩子满街乱奔,还有随处可见的白色建筑和海边裸露的白色礁石,等等。这一切充满人气的声响和图景都将冰冷的气氛迅速冲淡。

光线也明显地充足起来,天色更是晴正的蓝天。

坐上蓝色的小巴士,轻悠的一声鸣笛,满载着愉悦奔赴各自的欢乐之园。

画面风格的强烈的反差,已然取代了首镜中寒冷、压抑的氛围,全身心都被美好的事物所包围。

第二场:大海

不过埃莲娜尚未松弛下来,因为她不是一个纯粹的观光客。

她提着行李箱,找到了自己要借宿的人家——奥利维耶罗老师的表妹奈拉家中。奈拉的热情让她放松了不少。

奈拉将她的住处安置在厨房,那里有个可以折叠的小床,又给她分配了每天要完成的家务,从小习惯吃苦的埃莲娜都欣然接受了。

从奈拉的一番介绍中,可知她是经营民宿的老板,伊斯基亚岛是座适合休闲观光岛,旅游业是这里的经济收入之一。埃莲娜到达的时候,奈拉家有一处空着的房子,当然这是给观光客租住的,埃莲娜不会被款待住在这里。

奈拉还有一个值得被注意之处,她大概没有丈夫,从她言语和旁人口中都没有提起过她有男人。本集中我们能发现的是她对业余诗人多纳托有着崇拜心理,她应该是个喜欢一点文艺,并且家境自足的单身女人。

和她相似,我们也从没有发现奥利维耶罗老师家里有男人。那么,这就有点值得讨论一下了。这两姐妹都是有一定文化水准,生活比较自足的女性,而这样的女性竟然都是没有丈夫的,这是不是作者潜意识中女性独立的体现呢?有钱,有文化,不依靠男人,这是她们共有的标签,而且其中似乎还暗含着因果关系:有钱,有文化,就可以不依靠男人,从男权社会中找到出路。

向埃莲娜安排完任务,奈拉带埃莲娜去收拾英国客人的房间。这个镜头是一个180°的摇镜头,将美妙的岛上风光尽收眼底。同时它也是一个过渡镜头,伴随着旁白的叙事,当镜头摇完,埃莲娜已经在岛上待了一段时间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镜头摇完,奈拉和埃莲娜已经变换了着装,这点很考究,它没有让演员还穿着一样的衣服。这意味着在这个半分多钟的长镜头中,演员有接近30秒的时间换一套衣服。

前几个月我看了几集湖南卫视一档综艺《幻乐之城》,这个节目很有意思,将影视拍摄、后期制作与直播形式融为一体。一边演,一边拍,一边剪,一边播,台前的观众看到的还是电影,这没什么可说的。有意思的是他们同时将幕后的工作情况也用小窗放出来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演员急忙换场,快速更衣的种种真相,让我们知道电影作为一门欺骗的艺术到底是怎么成功蒙骗到观众的。

因为母亲灌输的恐惧,埃莲娜一直没有换泳衣下海游泳,在奈拉的鼓动之下,埃莲娜终于鼓起勇气,穿着泳衣来到沙滩,缓缓走进大海。

终于走进了大海让她感到真正地愉悦起来,轻掬一掌海水,放在唇边舔舐,她尝到了大海的味道。海水越来越深,她试着作出划水的动作,发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轻盈,回头一看,惊喜地发现自己真的漂浮起来了。原来自己小时候真的游过泳,母亲没有欺骗她,她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带她游泳的那段记忆……

从童年看海却半路折回,到高中终于近距离观赏到大海,到现在她都成大姑娘了,终于走进了大海,享受到在海滨城市应有的乐趣。高兴的同时,却那样的苦涩。

正如那句旁白:“我曾想过要如何在那不勒斯这样的城市里活下去,却一次也没有想过,要去海中游泳。”

那不勒斯本就是靠海的,可是作为在贫困郊区生活的穷人,咫尺之远的大海竟然也如同难以企及的天边。让人想起小时候埃莲娜和莉拉一起朝遥远的地平线奔跑的那个镜头(那是全剧最美的画面)。贫穷,不仅限制了物质生活,同样禁锢了精神世界。

埃莲娜自由自在地游进大海,镜头抬起,阳光下大海一片金色,她逐渐缩小。

此时,情绪性的音乐变得越发令人不安,画面也逐渐暗下去,直到大海将她整个吞没。这里又是一笔悲剧色彩的暗示。

第三场:父亲

这一场一开始,就是埃莲娜对着大海清洗餐具的画面,她身旁是洁白娴静的小花,这让人立即想起海子的诗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头顶阳光充足,天空云卷云舒,远处的背景是蔚蓝无边的大海,整个画面色彩十分饱满。这是与埃莲娜心境紧密相关的,这段日子可能是她人生中迄今最愉快的一段时间。

英国房客要回国了,埃莲娜送别他们时,说了几句简单的英语句子,她也能听懂他们的英语告别,显然埃莲娜是受到了英国客人的语言熏染。英国夫妇送给她写有自家地址的名片,邀请她今后来伦敦做客,这可能是一个情节性伏笔。

唯一让埃莲娜心中有些顾虑的是,她给莉拉写了很多信,莉拉一封也没有回,她有些担忧莉拉的处境可能很糟糕。

以上算是埃莲娜岛上时光的第一阶段,平静简单,充满阳光。

奈拉絮絮叨叨地向埃莲娜介绍即将到来的一家新游客,她尤其对这家的父亲不吝溢美。当奈拉将那本诗集拿出来时,埃莲娜知道她说的是哪一家人了。

(诗集扉页上写:“献给亲爱的奈拉和她的果酱(jams)。”果酱一词也许是一个下流的隐语,不过我没查到有这个意思,应该是我想多了。)

镜头给了埃莲娜的眼睛一个好几秒的特写,这一刻她一定在想:尼诺,尼诺,尼诺。她脸上显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演员表演太含蓄了)。

下一个画面直接切到一个慢镜头,业余诗人、正牌铁路职工多纳托带着一家子出现了。慢镜头模拟的是埃莲娜的眼神,她在细细地搜寻尼诺的身影。

下一个镜头切到埃莲娜和奈拉。奈拉站在一旁咧开熟透了的西红柿一般的笑容,与呆若木鸡的埃莲娜形成强烈反差。埃莲娜很失望,因为尼诺没有出现。而我们可以发现她有多期待尼诺的一个细节是,她的头发是精心打理过的,一头金黄的卷发。

(看到埃莲娜黑黑的皮肤,我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敬业和剧组的严谨,为了符合情节逻辑,演员真把自己晒黑了。)

这里有必要照顾一下观众的记忆,将多纳托一家重新介绍一遍。

这一家子的姓氏是萨拉托雷。

父亲名叫多纳托,铁路职员,业务诗人,他和疯寡妇有婚外情,多年后还寄了一本诗集给她,埃莲娜觉得这件事很浪漫。

母亲莉迪亚,家庭主妇,同疯寡妇争风吃醋,后迫使多纳托搬离了那个贫困社区。

长子尼诺,和埃莲娜是高中同学,小学曾向埃莲娜表白,但搬走时他一句话没说。

长女名叫玛丽莎,因为她辱骂梅丽娜为“荡妇”,莉拉还教训过她。

另外还有三个小孩子:皮诺、克莱利亚、西罗。

玛丽莎和埃莲娜在海滩边聊天,埃莲娜很惊讶玛丽莎竟然知道她的恋爱经历和学业成绩。玛丽莎告诉埃莲娜这一切是尼诺告诉她的。并且玛丽莎说尼诺总是埋头看书,能谈起你就很难得了。这说明尼诺对埃莲娜是上了心的,而且埃莲娜尾随他的举动可能已经被他发觉了。如果是这样,那意味着尼诺已经知道埃莲娜喜欢自己。

埃莲娜问,尼诺不来吗?

玛丽莎道,爸爸走后他才会来,他受不了他。

这里设置了一个疑点。既然说到了多纳托,下一个画面也就自如地落在了他脸上。这是一个近景镜头,多纳托在画面中抽风一样癫笑,表情夸张而丑陋,身子歪斜并前倾,这让他的头与身子的比例是失调的,似乎是对尼诺的那句评价做了一个正面回应。

多纳托坐在主席之上,向女主人奈拉讲了一个有关妻子跳舞时放屁的笑话。看着滑稽的多纳托,埃莲娜开心地笑着。

多纳托注意到埃莲娜,问了句,你是不是工作了?这句问话是很粗鲁的。没带称谓,就像在招呼仆人一样。而且轻视的意味明显,他觉得以埃莲娜这种家境,她肯定早就辍学了。这时,多纳托还没留意到“低气压女王”埃莲娜,当得知埃莲娜竟然和尼诺在同一所专修古典文学的高中上学,他十分惊讶,语气立刻轻柔起来,开始对埃莲娜投以过分的关注。此时,他的眼神已经起了变化,心中转动着什么念头。

对多纳托的夸奖,埃莲娜并没有觉察出异样,她害羞地低下头去,很是受用。

多纳托在餐桌上说话期间,妻子莉迪亚一直是注视着多纳托的,她的眼神中包含着戒备和不安,好像她看着的是一件自家的宝贝,现在放在院子里,担心别人偷走。多纳托对埃莲娜的异样神色,她也发现了。但她没有做出任何相应行动,没有制止丈夫,也没有提醒埃莲娜。

第二天,多纳托带着玛丽莎和埃莲娜下海游泳,还热情地指导了埃莲娜使用正确的泳姿。这里,又有一个他意味深长注视着埃莲娜的镜头。

上岸之后,埃莲娜也开始同多纳托主动交流,以埃莲娜的性格来说,这是难得的事。说明多纳托给了她很好的印象。

旁白交代,一连十天,她感受到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幸福。这自然和多纳托离不开关系。

萨拉托雷一家人在海滩休闲后回家,镜头是以埃莲娜的视角出发的。她注视着多纳托的背影,多纳托一个人将伞具、躺椅全背在身上,哼哧哼哧地往上走,孩子喊累,他又一把搂起。埃莲娜充满笑意地望着多纳托,多纳托要走了,她感到很难过。

埃莲娜对多纳托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很简单,女儿对父亲的情感。埃莲娜并不是没爹没娘的孩子,可是父母亲对她从来都缺乏良好的关爱方法,家庭生活是紧张、压抑的,所以她其实是个十分缺乏关爱的孩子。多纳托的出现,将她潜意识中对慈父的向往和美好想象都激发出来了。而她也误以为,多纳托对她投注的也是慈父的凝视。

第四场:恋人

想象中的父亲离开后,对埃莲娜来说,最开心的事就是记忆中的恋人要来了。她有没有满心小鹿乱撞这样想过:她从小喜欢尼诺,尼诺从小喜欢她,她们相逢在这样一座美丽的海岛,是否该顺其自然地发生美丽的爱情故事?

电铃声响,尼诺真的来了,擦手的小细节透露出埃莲娜内心的紧张,但她单纯又期待的眼神就此开始一霎也不霎,从尼诺进门,一直到尼诺走进房间,她一直全神注视着他。

可尼诺对她的回应恐怕就只能用巨大的落差来形容了。

一走进厨房,尼诺铁定就跟她对了眼,但是尼诺跟所有人都打完招呼,最后才轻声对她说了句“你好”,而且没有带名字。

玛丽莎觉得尼诺很没礼貌,提醒尼诺,尼诺才称呼了埃莲娜的名字,顺带问候了一句“你好吗”,就扭过头去了。尼诺没跟大家说几句话,就一个人回房间了,显然他是个性子冷淡,不喜热闹和交谈的人。

玛丽莎和尼诺性格完全不一样,对尼诺的冷淡作风满是讽刺。

接下来就是经典桥段之一了。

晚上,埃莲娜在厨房铺好折叠床,一个人靠在床上看书。这时门响了,埃莲娜立刻装睡,走进来的是穿着睡衣的尼诺。

尼诺接了一杯水喝,回头见埃莲娜睡着了,便过去将埃莲娜手中的书轻轻拿开,在她正在看的那一页折了一个小角,放好,俯身为她熄了灯,而后离开,全程没有一丝色情。

黑暗中的埃莲娜露出了和小时候被尼诺表白后一样的笑——把脸又笑肿了。

第二天在海滩上同玛丽莎聊天时,埃莲娜一句话都没听进去,频频回头,看尼诺有没有来,等到真来了,就紧张得只敢偷偷看他,连呼吸都变得急促不匀。

尼诺照样没有甩她,一个人光了膀子,帅气洒脱地走向海里,任埃莲娜在沙滩上独自焦急该如何接上话,他一个人朝大海深处游去。

游玩泳之后,尼诺回到沙滩上专注地抽烟看书,埃莲娜也在一旁趴着看书。镜头中的尼诺是坐着的,埃莲娜是趴着的,两人关系中的心理地势表达了出来,尼诺是在上为主的,埃莲娜则是在下为仆。

眼看着尼诺烟已抽完第五根,埃莲娜终于鼓起勇气搭话了:

——你在看什么书?

尼诺瞥头看了她一眼,视线没停留一秒钟,淡淡答道:

——《卡拉马佐夫兄弟》。

尼诺的冷淡让埃莲娜十分失落,不知如何是好。尼诺自己觉察到了埃莲娜的失落,隔了好一会儿,总算又礼节性问了句:

——你呢?

——莫泊桑的《俊友》。

尼诺简要做了句评价,又低头看书了。

埃莲娜再次努力搭话:

——你那本书讲的什么?

尼诺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在交流文学的时候,他显得很有倾诉欲。

就在尼诺口若悬河的当口,躺在两人中间晒太阳的玛丽莎突然坐起,打断了他们的对话:

——谁在乎什么卡拉马佐夫的破事?

尼诺和妹妹兴趣全然不同,毫无共同话题,一个人趟浪蹈海,远远地孤绝而行。

出人意料的是,多纳托提前一天回来了,这让埃莲娜感到喜出望外。

多纳托一家人聚到一起,而尼诺一个人背行远去的背影,印证了尼诺与父亲关系的疏离。

第五场:伤逝

多纳托一家人的晚餐聚会上,多纳托说话时,摄影对他的拍法仍是刻意丑化的。

莉迪亚关切地探问这几天他干了些什么,其实是担心他有没有拈花惹草,她的语气中透着脆弱,她的眼神充满可怜。她的神情不禁让人叹息。

到这里我明白了莉迪亚这个角色在剧中的使命,她同样是一个男性的附庸,她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多纳托旋转,从她始终不离多纳托的眼睛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多纳托,估计她会变得和疯寡妇一样。

多纳托侃侃而谈的时候,尼诺的神情表示他对父亲充满厌恶。因为多纳托的归来,尼诺决定提前离开。多纳托说的任何一句话都让他感到反感,忍不下去的他蓦然站起,邀请埃莲娜出去吃冰淇淋,其实是为了避开父亲。

埃莲娜同尼诺终于得到独处的机会,尼诺谈起了小时候的事。尼诺说他小时候很羡慕埃莲娜和莉拉的这种关系,他想加入她们,但是没有勇气。可见尼诺小时候就是个内向、孤单的孩子。

尼诺还笑着提起了那次表白:

——那时我很喜欢你。我以为我们只要订婚就可以永远在一起。

一直到这里,埃莲娜的心花都在怒放。直到这句:

——我们三个,我,你还有莉拉。

尼诺的一番陈述终于将他对埃莲娜的感觉讲清楚了。原来他是羡慕埃莲娜和莉拉形影不离的关系,想加入她们。那时他还小,他以为人与人之间只要结婚就可以永远在一起,就可以永远做朋友了。这番真实的告解不仅让人体会到他童年的孤寂,却也消解了他对埃莲娜的那句“我要娶你”的表白。因为那句话的意思不是“我爱你”,而是“我想和你们做朋友”。而埃莲娜就因这一句话,阴差阳错,误了她的整个青春年少。她理想中的相亲相爱轰然塌掉一半,变成了她的一厢情愿。

而且对埃莲娜来说,更糟糕的情况是,显然尼诺对莉拉的关注更胜过她(莉拉这是把剧中的男主角全部打包带走啊)。尼诺开始询问莉拉的近况,不停表达对她的赞美。

埃莲娜呆呆地应着,看着,一颗心同手上那枚甜筒一样,在海风中融泄了。

——她让我脑子里一片混乱。

尼诺这句话对埃莲娜完成了绝杀。埃莲娜心中单纯的爱情图景瞬间如双子塔一般原地瓦解,她的心已经痛得说不出话来。

(真让人感慨,原来天才就是不在你身边,她的灵魂也会化作阴影笼罩着你。而且,天才是全面压制,满盘通吃。这何止是天才,简直是天人了。)

第六场:吻

那天晚上之后,埃莲娜再也不给莉拉写信了,您这是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给我胸口来一箭透心凉啊!

但埃莲娜可没就此放弃尼诺,反而将心思全都花在了尼诺身上,体贴入微地照顾着尼诺生活上的一切,可怜地追逐着不属于自己的爱情。尽管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她也感到非常地满足。

高中时代的埃莲娜的思想境界也就止步于此,她并没有将自己视作和尼诺对等的个体,爱情之中她是卑微的。她离成熟、独立的终点还有着结结实实的路要赶。

尼诺离开的前夜,埃莲娜鼓起勇气邀请他去海滩走走,她连续请求了三遍,可是尼诺直接忽视了她的存在。埃莲娜跑到海滩上一个人哭了一路。

根据旁白,她似乎将尼诺当成了自己逃离街区的希望所在。这透露出在埃莲娜的世界中,男性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她接受了不少的教育,可是这一关她还没有突破。

然而她最崩溃的时候,尼诺却又出现了,简直就像一个专业调情高手,先让你爱得不能自拔,再让你痛得万劫不复,却又在你心死如灰的那一刻化身王子降临。

尼诺坐到埃莲娜的身边,他怎会没有领会到埃莲娜对他地情意,他怎么可能看不出埃莲娜的眼泪与痛苦。

尼诺明明没有理会埃莲娜,为什么现在又来找她了呢?

目前为止很难揣摩。要么他是出于善心,他知道埃莲娜很想和自己一块散步,因此在送妹妹去朋友那里后就马上来找埃莲娜了。要么他就是手法高明的情场高手,现在是他的收网时刻了。

我觉得,人性是复杂的,任何一个太直白的答案都显得太过绝对和幼稚,我更倾向是兼而有之。人性好比鸡尾酒,许多事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做了。

尼诺说:

——我一个小时之后去接玛丽莎。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可以陪你一个小时。

他紧跟着说了一句听起来前后不搭调的话:

——我尽力让自己的生活不像爸爸一样。

这句话很有可能是一句重要的暗示。从接下来尼诺的倾诉中可知,他的父亲多纳托是个对妻子不忠、感情泛滥的男人。尼诺这么说,说明他在强力控制着自己不滥情,不伤害到别人。如果他和父亲完全不一样,他也用不着全力克制自己。正因为他也有这样的倾向,所以他才会这样地刻意。

再联系到他对埃莲娜的态度,他一直刻意同她保持着距离,也许就是在践行他对自己的要求吧:不要像爸爸一样。

如果是那样,他的冷淡完全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问题是,最后一晚,最后这一个小时,你又主动靠近了埃莲娜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失控了,还是向父亲的路发展了,尼诺终究不是柳下惠。

接下来,尼诺向埃莲娜倾吐了自己隐藏着的心事,他那样动情,那样伤感,也许这是他第一次对另一个人说这些压在他心中难熬的秘密。尼诺这个人可说是被他的父亲给毁掉了。

他告诉埃莲娜,疯寡妇梅丽娜曾是多纳托的情人:

——他明知她是个脆弱的女人,但还是占有了她。他这么做纯粹是出于虚荣心,为了满足虚荣心,他可以毫不负责地伤害任何人,因为他认为他可以让所有人都开心,他觉得他的所作所为都应被原谅。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每周礼拜日都去做弥撒,他善待我们这群孩子,他总是很体贴妈妈,但他一直在背叛她。他是个伪君子,他让我恶心。

尼诺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们的女“猪”角的脑子还是留在了童年时期,她还是浪漫地认为多纳托和梅丽娜之间的事情是一时被激情冲昏了头脑。而且竟然还拿现学的《埃涅阿斯纪》现卖:

——就像狄多和埃涅阿斯一样。虽然痛苦,却也感人。

是未经世事的罗曼蒂克思想冲昏了少女埃莲娜的头脑。

尼诺觉得埃莲娜压根不理解他,失落地离开。埃莲娜冲上去,拉住了他。尼诺望了她一会儿,吻了下去。

很抱歉,我没有从尼诺眼中看到爱情的火花,只看到麻木和痛苦,堕落和自弃,这是一个心灵缺失需要寻找慰藉的男人——他是个男人了,童年的伤害让他过早成长了。

亲过埃莲娜,尼诺没有说确定恋爱关系的话,反而冷冰冰地说明天自己就要走了,回去的时候,两人连手也没牵。

直白的事实:尼诺并不爱埃莲娜。

第二天醒来,埃莲娜发现尼诺再次不辞而别了。但是他留下了一枚自己的书签。这正是尼诺最为我所诟病之处。

最简单的道理:你不喜欢一个女孩,你不要吻她。你不喜欢一个女孩,更不要给她留念想。

——你不要给她种下痛苦的种子。

第七场:防线

令埃莲娜感到慰藉的是,或者说替代了尼诺带给自己快乐的是,多纳托还在她身边。尼诺的话她自是没当回事,她喜欢和多纳托待在一起。

两个人都在沙滩上的时候,多纳托问了埃莲娜一句:

——你在看什么?

——《远大前程》,你看过吗?

多纳托索然无味地回答了一个词:

——看了。

他应该是没看过的。

多纳托拿着一张报纸,开始夸一篇报纸上写旅游的文章,我觉得应该不是字幕翻译的问题,而是真的写得不好:文采全无,文句不通。

这篇文章就是他写的,他故意在埃莲娜面前炫耀。埃莲娜说自己很喜欢,并恭喜他文章见报。这时多纳托的眼神又露出了那种过分的凝视。

他的炫耀正印证了尼诺对他的评价:虚荣。埃莲娜的反应只会更让他确信自己是了不起的,他一定认为埃莲娜对自己无比崇拜。

事实上,埃莲娜看他的眼神确实流露出了崇拜之情……

这无疑是此后之事的火药引子,多纳托确认了自己对埃莲娜的吸引力(虽然他误解成了性吸引力)。

这里我们要留意一旁的莉迪亚的反应。莉迪亚又观察到了多纳托对埃莲娜的异常关注,她打断了多纳托和埃莲娜的目光对视,支走了丈夫。这就是这个可怜可悲的女人维持自己婚姻生活的“办法”。

莉迪亚为了使多纳托离开埃莲娜,她要多纳托同她一起去游泳。多纳托显得很不愉快,他对妻子很不满,但他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还是撇下埃莲娜随妻子去了。而且在海滩边,他还和妻子举止亲昵。

这就是尼诺指控他父亲的另外一点:虚伪。

埃莲娜只看见了他和妻子的亲昵,却从没留意到他厌烦妻子的微表情。

到此时,埃莲娜已经在岛上待了差不多两个月了,这天,是她的生日。将发生两件重大的事,一件有关莉拉,一件有关她。

多纳托在餐桌上教女主人奈拉朗诵自己写的诗歌,这个自以为光彩照人的男人真是个到处找存在感的妇女之友。

得知埃莲娜今天过生日,多纳托走上去捧着埃莲娜的脸温柔得令人恶心,说晚上要好好给她过生日。

也就是这天,莉拉忽然给她寄来了一封信。埃莲娜决定看信回信,而不去海滩了,多纳托去海滩的时候那真是一步三回头,像狐狸掉了一块肥肉。

莉拉的写作水准让埃莲娜无比羞愧,她再也提不起勇气给莉拉寄去自己幼稚的文字了。

场景终于从岛上转移到那不勒斯贫民区,再不回去,都快让人怀疑看的是《德雷尔的一家》而不是“我家住在贫民区”了。

显然这两个月马尔切洛一直在绞尽脑汁追求莉拉。这天晚上,马尔切洛端了一大盘巧克力“贿赂”莉拉一家人,更送来了一份大礼——一台电视机。

电视机放在桌上时,莉拉看了一眼哥哥里诺,她一定在想:这不就是你一直想要的生活吗?现在来了。

相比两个月前,现在的莉拉在马尔切洛的猛烈攻势之下,已经没有当初那样激烈的反抗,这让人很是担心,她可能快撑不住了。

果然,电视机被收下了,穷人们都上门来看节目。有意思的是,莉拉和梅丽娜紧挨着坐在一起。之前我说过莉拉和梅丽娜造型很像,现在细看,他们的发型和衣服的确是完全一样的。她们两人坐在一起,恐怕不仅表现了莉拉对梅丽娜的关心,也是刻意将两人并置在一起,形成某种隐喻。

——莉拉现在的处境不正像当初多纳托搬走时的梅丽娜一样孤立无援吗?她的家人全都没有一个站在她这边,父母在把她往火坑中推,哥哥也是沉默不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莉拉好几次都向里诺投去了求助的目光,里诺犹豫着,避开了。那台电视机,如果里诺明确表示不要,莉拉可能就有力量去拒绝了。

此时的旁白说“她不知道如何逃离,她吓坏了,马尔切洛其实是适合结婚的男人。但是好东西总透着一丝坏,坏东西又透着一丝好,交织在一起,简直让人无法呼吸”,这更显示出莉拉的防线快守不住了。

又一个晚上,马尔切洛照常来到莉拉家。马尔切洛和里诺面对着面在抽烟,里诺的眼神一直在盯着马尔切洛,他内心在想什么?其实他也心烦意乱,他想帮妹妹打这场战争。不要以为兄妹俩经过之前的争吵关系就此坏下去了,他们虽然有矛盾和分歧,但是一直是互相深爱着对方的。里诺虽然没那么大的勇气,但是从他为了争取莉拉上初中而和父亲叫板一事就可以看出他对妹妹的爱,他当时也只是个孩子,面对的是暴戾如野兽的父亲。

莉拉最危急的时刻来临了,马尔切洛忽然掏出了戒指,戴上的话,就意味着订婚了。莉拉似乎已经无力再抵抗了,她默默戴上了戒指。此时看里诺的神情,他内心的挣扎和焦虑都表现在身体上。可他没有勇气与莉拉并肩战斗。

马尔切洛出门后,莉拉从后头追上来,还是将戒指扔给了他。显然,她还是不甘心就此屈服。

莉拉的负隅顽抗令马尔切洛的耐心濒临极限,他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他对莉拉动了粗,并且下了最后通牒。如果莉拉依旧不从,他肯定会采取报复手段。

父亲得知莉拉将戒指还回去了,大发雷霆,逼迫莉拉,里诺终于挺身而出为莉拉说了话,向父亲据理力争。见到哥哥终于支持自己,莉拉感动得哭了。

第八场:铜锅

而海岛这边却是一片祥和美好的夜晚,多纳托在弹奏吟唱,大家围坐在一起,为埃莲娜庆祝生日,埃莲娜沉浸在歌声中,身心愉悦。

只是多纳托唱的是一首情歌,而且唱的时候一直用他那“多纳托式凝视”深情地望着埃莲娜,等同是在表白,以他的德性,此时定将埃莲娜感恩的目光当成了对自己的爱意。

埃莲娜告知大家,自己的朋友现在遇到了麻烦,她一定得回去帮助她。多纳托出言挽留埃莲娜时的非分深情,又被莉迪亚看在眼里。这个女人,就这么任由自己的丈夫继续放纵下去。

场景回到莉拉家中,这是一个不断迫近的窥伺镜头,给人巨大的压迫感,而屋中暗沉沉的,给人不详的预感。

莉拉独自在洗碗,突然一声子弹般的剧响,墙上挂着的铜锅竟然裂开了。莉拉联想到四年前阿奇勒死的时候,她编的那个故事:阿奇勒被人用匕首刺进脖颈,匕首拔出,鲜血洒在铜锅之上……

她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尤其是在马尔切洛对她说了那番语气十分严重的威胁之后。她现在到了背水一战的境地,身后已经无路可退,而她面前的敌人太过强大,自己又太过势单力孤。

可是铜锅这个意象不止意味着莉拉行将溃败的底线,同时也在暗喻着埃莲娜即将面临的不幸。

当场景回到海岛上时,我们看到埃莲娜睡着的厨房中,也挂着铜锅。那口破裂的铜锅也暗示着埃莲娜即将失去自己的童贞。

埃莲娜没有听母亲的话,睡觉时她从来没有好好地关过门。现在多纳托进来了,他喝了一杯水,走到埃莲娜床前,用嘴和手侵犯了埃莲娜。

埃莲娜像一只没有情感的生物,冷冰冰地躺着,一动不动,任由多纳托予取予求。但是她的眼角,渐渐流下泪水。

镜头给了多纳托左手一个特写,不只是为表现他的卑劣行径,也是为了拍下他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他再次背叛了妻子。

尼诺对多纳托作的每一句评判,都一一在这个小岛上,一一在埃莲娜身上应验了。

埃莲娜始终睁着双眼,她怎么能够相信,眼前的这个丑恶之人是自己心中视作父爱来源的那个温柔又善良的诗人。

在她十五岁生日这一天,她的世界观势必经历了一次崩塌。虽然她表面无比安静,但那只是因为她被恐惧和震惊所控制了。

多纳托事毕,又露出了他特有的“多纳托式”温柔的神情,他邀请埃莲娜明晚在海边散步。

埃莲娜肯定会想到尼诺吧。上一次来厨房的是尼诺,这一次却是尼诺的父亲。上一次同她在海边散步的是尼诺,这一次他的父亲也要将他儿子做过的事再做一遍吗?

“我好喜欢你,我知道你也很喜欢我,对吗?”陷在自恋人格中不能自拔的多纳托甚至还温柔地亲吻了一下埃莲娜的嘴,才轻轻离开。

他难道认为只要自己无比温柔就不算犯罪?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罪之人能够良心安稳地活下去了?因为他们都有一套将自己的罪行消解的办法。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在大发善心呢!

次日清晨,埃莲娜不辞而别。

原著作者令我欣赏之处在于她(应该是“她”)秉承了写实主义,并不滥情地批判罪恶,也并不讳言埃莲娜作为一个初尝禁果的女生,她体会到了生理上的快慰。虽然与此同时,她更对多纳托感到恶心。只是,这件事也让她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恶心。

“实际上,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试图用文字来描述那个假期出人意料的结局。”

原文中也有这样的话,给我的感觉是,这句话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或者说让故事的自传性质显得更为强烈了。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作者的诡计,还是作者从文字的幕布后走出了前台。

最后宁静不渲染的音乐,是带有残酷性质的。它越不渲染,越代表写实的路子会继续走下去。

点此关注豆列,《细说天才女友》剧评完全收录

细说天才女友·第七集:未婚夫

细说天才女友·第八集:承诺

今天被我截到的图,很稳

感谢您的关注,天长地久。

 短评

多么像童年里你看到一扇门缝里的阴影,欲推开门前或许会联想到坚利的獠牙怪......

5分钟前
  • 鹤鹤崽
  • 力荐

拍得比原著好,再次证明:二流的小说才能拍出一流的剧集。ps:莱农本来就是比莉拉漂亮的设定啊,只不过莉拉的灵魂让她生动充满魅力,而不是木头美人(莱农)

10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莉拉的颜值怎么回事?每集一个质变,到第8集已经井喷了。

12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女性友谊里常常出现嫉妒和算计,并非因为女孩们生性卑贱,而是她们在残酷的生存中早就发现和男性斗争毫无胜算,只有卑劣地倾轧同性,才能抢到一点可怜的利益。”这部剧拍出来要比原著表现得更好,烟花的边界消失,老师的转变,最后一集lila对Elena说的那句,你一定要读书一直读下去,那是一种你替我挣扎,你替我走出那不勒斯,对E的期望,更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绝望。

16分钟前
  • elvira
  • 力荐

好到什么程度呢,感觉有人在关心并触摸到了我的童年

18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1.聪明而且独立的女性在暴力金钱至上的地方,太难生存了!周围没有善意,生活全是痛苦。连逃离都没有能力,太绝望了2.你替我学(泪目啊!)命运真是不公。3.图书馆颁奖,前四名都是lila,而lila却是一个没有上学的人。第一名的奖励《罪与罚》也是讽刺。4.女老师这个角色指引lenu的命运。5.从小镇到城市,要实现阶级跨越太难。6.当大海出现时,我又哭了,想起了她们手牵手奔跑的样子。不知道如果lila看到大海会怎么想。7.lila第一次哭了,被欺负时她没哭,被打她没哭,但是当被“误解”时,她哭了。8.镇上的两大阵营终于在圣诞开火了。压抑了很久的哥哥爆发了,让lila感到害怕。9.lila不卑不亢,家庭里的人也不理解她。10.现在只剩lila一个人了,她该如何与这么多人对抗啊!

23分钟前
  • n美4
  • 力荐

我从小也有个好朋友。我们很像,但是她比我漂亮,比我聪明,家庭比我幸福,认识她以前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欢我,认识她以后所有接触我的男孩子甚至女孩子都是为了她。大一的时候她就考完了托福,而我还在迷茫,她说你陪我一起准备gre吧,我说好,因为那样她就可以每天来我家,上午一起练作文,中午吃妈妈做的饭,在大床上午睡,下午有时出去看个电影逛街有时就继续练作文。可是有天她打来电话说她不能继续学了,她爸不让她出国。她爸是大官,在家很有权威。我后来浑浑噩噩地考g考t来了美国读博毕业找工作,看着她在她爸的安排下做着安稳却远低于她能力的工作。看完my brilliant friend, 我的思绪漂回到十六岁那一年,我们晚自习前在一家快餐店吃加了麻油的肥牛米线,辣得出汗,她眼睛亮亮地说等二十六岁了咱们俩就去周游世界。

24分钟前
  • 光明小卖部🐵
  • 力荐

所谓命运,就是你和你一生都在试图逃离的东西撞了个满怀。

25分钟前
  • 鸟枪换炮
  • 力荐

如果不能理解莉拉贯穿全局的执拗和结局的崩溃,那只能庆幸我们没有遭遇她那样的人生——天赋异禀却只能选择被浪费,本以为出卖自己作为女性的外貌和身体可以换来放手一搏的机会,奈何所有的理想和付出最后却被人踩在脚下……在男权世界里,女性的早慧与独立就是对她们的折磨与惩罚。ps.满屏的“渣男”“绿茶”评论只能让我感叹如今大家的情感为何如此贫瘠,面对真实只能用非黑即白和标签化的思维来体认,可悲。

29分钟前
  • 帕尼尼
  • 力荐

想起了生命中许多决定性的瞬间,以及走散了的那些朋友。

30分钟前
  • Kalpa
  • 力荐

电视电影的春天? 五星好评!

34分钟前
  • 麦芽糖少年
  • 力荐

威尼斯看完两集出来想那不勒斯了,想佛山了,想长沙了。再回忆了一遍童年,这故事太有魔力了

36分钟前
  • 一顷
  • 力荐

和中国的厂区故事、胡同故事、小城故事气质完全相通,你说它是《孔雀》也好是《血色浪漫》也罢,无论在何时何地,永远都会有一帮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想从所谓的故乡逃出,而最终多半还是会被命运的浪潮打回起点,现在也一样。

4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3.5;原著还原度较高,贫民窟场景及群戏甚至比文字更具张力,阶级差异与冲突更为凸显,各自利益趋向或自身所属阵营的立场导致群体分化与站队,在大量琐细的事件中逐渐明朗,课堂上关于宗教与党派的争论,可视作社会大背景的隐约植入。互为镜像的两生花,彼此映照的灵魂凝视(大量眼神戏是亮点),在对方身上体认到认同的欣喜、矛盾的撕扯以及嫉妒的尖锐刺痛,怀揣同样的逃离梦想,却深陷原生家庭的羁绊与街区人际关系的沼泽。拥有莉拉这样的朋友是危险的,随时都会被碾压到自信全无,或被其光芒灼伤,你唯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太喜欢!画面调色偏灰蓝,有评论觉得太压抑,但事实上,她们的童年、那个城区本来就不是令人快乐的记忆;相反,几乎每个月都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开播前我也觉得埃莲娜比lila更漂亮的选角不合理,但想到作者是有参与选角工作的,而且认真回想过后我发现,埃莲娜的漂亮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很有意义的——书中的视角都是埃莲娜自卑的视角,觉得自己长痘、胸太大、头发黯淡——但事实上没准埃莲娜真的比lila漂亮呢?Lila受大家追逐,其实更多是依赖于她的敢为人先,而自卑的人总是不如自信、有感染力的人容易成为焦点。

48分钟前
  • 出走的羊
  • 力荐

女性友谊到底是怎样的?是如今男本位糟糕文艺作品里,和“闺蜜”、“小三”、“出轨”、“渣男”联系在一起的牺牲品,还是其反对者言之凿凿下的只有真心真情,无私互助?《我的天才女友》再一次就怎样写好女性人物和情感作出表率:只需要把对象当“人”而已。五六十年代的那不勒斯郊区,尘土飞扬中一模一样的灰色水泥小楼,充满贫穷愚昧和暴力的街区里,女性的外表和头脑,甚至性别本身就是怀璧其罪。一颗温润的珍珠,一颗疯狂的钻石,在几乎不见天日的前现代旋涡中争相沉浮,暗自闪耀。纵然倾慕中掺杂着艳羡、失落和怨怼,她们始终知道,只有对方才是和自己对等的灵魂,除彼不作它想的二重身。

52分钟前
  • 子酉
  • 力荐

可能是意大利人的人情事故太像中国人了,搬到任何一个中国小镇这个故事也不违和。

53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推荐

小说读来酣畅淋漓,一边看就觉得太适合拍成电视剧了,竟然成真了…… 高度还原,电影质感,莉拉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小莱农未免也太漂亮了吧,帅帅的恩佐尼诺阿方索,还有这个城区的暴乱。青年时期的莉拉与莱农简直不要太贴切啊,赞叹

56分钟前
  • 叫不醒
  • 力荐

季终更新:婚礼拍得好好哦,“我们就是庶民。” // 第一集英字看完我泪流,HBO是什么神仙改编啊妈耶……选角贴合到片头只放每家合照没写姓氏都能猜对八九成。教室比赛,恩佐砸石头,梅丽娜扔东西,通风口玩娃娃,每一场戏的布景色调+角色状态完美还原我看原著时的脑补,跪了。看到斯特凡诺掐着莉拉脖子逼她道歉,被尼诺告白后莱农进屋靠在门背后欣喜不已,再想到以后他们的命运,我摸着手臂上的鸡皮疙瘩感概千百遍。

57分钟前
  • 青色閃電
  • 力荐

建议阅读原著再来看剧,一部对应一本。莉拉实在是太特别太优秀了,但除了埃莱娜和几个爱慕她的男性之外,没有人能够真正欣赏这种特别——其他人对这种特别要么蔑视、要么抵制、要么恐惧,而莉拉自身对自己的这种特别,仅仅当作生存呼吸的一部分,却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以摆脱她童年就认知的社会阶级之间和人性的本质。但她的消失就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如果她无法用埃莱娜的方式挣脱禁锢,她就必然会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来打破它,她最终还是做到了。很多年以后她们会明白,自己一直以为活在认为挚友是天才的阴影之下,其实那“阴影”是照耀着她们彼此一生的微光。希望这系列能一直拍完四部曲,实在是太喜欢太喜欢了。

60分钟前
  • 墨梓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