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

喜剧片美国2018

主演:查理兹·塞隆,麦肯兹·戴维斯,马克·杜普拉斯,朗·里维斯顿,艾米丽·海内,伊兰妮·谭,克里斯塔尔·伦伯格,马塞林·休格特,科琳·惠勒,嘉蜜拉·赖特,史蒂文·罗伯斯,谢德·鲁佩

导演:贾森·雷特曼

 剧照

塔利 剧照 NO.1塔利 剧照 NO.2塔利 剧照 NO.3塔利 剧照 NO.4塔利 剧照 NO.5塔利 剧照 NO.6塔利 剧照 NO.13塔利 剧照 NO.14塔利 剧照 NO.15塔利 剧照 NO.16塔利 剧照 NO.17塔利 剧照 NO.18塔利 剧照 NO.19塔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16:27

详细剧情

  马洛(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饰)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三个孩子中还有一个是刚刚出生没多久,嗷嗷待哺的婴儿。生活被家务和照料孩子完全填满的马洛感到非常的窒息,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又接到了学校的电话,通知她她的大儿子不能够继续就读普通学校了,需要转到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在弟弟格雷格(马克·杜普拉斯 Mark Duplass 饰)的建议之下,濒临崩溃的马洛请了一位名叫塔利(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饰)的夜班保姆来帮忙,刚开始,马洛并不信任这个看上去没多大岁数的女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利所展现出的能力和体贴俘获了马洛的心。马洛的人生,因为塔利的出现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篇影评

 1 ) 成为“母亲”,就不再是“女人”?

(文/杨时旸)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是针对女性被物化为生育机器后一种抽象的、象征的、未来化的恐怖图景,那么《塔利》或许就是更真实的、可切实感知的、每个母亲都感同身受的实际困境。它讲述了一位三个孩子的妈妈被生活压垮的故事,所以,很多观众——尤其女性观众,把这个故事当做了一种醒世恒言,但这个故事绝不是单纯的展露生育与养育之苦,不是贩卖女性悲戚,更无意于批评其中作为男性代表的父亲的责任感缺失,如果只这样去理解,那就实在太过流于表浅。《塔利》中的故事并没有男女对立,不存在口号和拳头式的表演性女权,也根本没有令人反感的大男子主义,它更多的只是在真实展现家庭生活的真相,一种繁杂的、琐碎的、甜蜜与窒息交替上演的真实图景。生活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谁痴傻,谁算错,谁懦弱,只是生活本身有时像甜蜜陷阱,让人就想纵身一跃,却发现糖浆之下满是泥淖,而泥淖中又潜藏宝藏。

《塔利》的主角是两个女人,即便再加上这故事里的丈夫,以及三个孩子,但它仍然算是独角戏,其他那些角色不过都是陪衬,都是道具,都用来增添麻烦,制造障碍,而更重要的是,那个夜间保姆塔利更是个幻影。很多人会觉得这故事到结尾处算是一重反转,揭开真相,但实际上对于熟悉这类套路的影迷而言,故事发展到一半——母亲马洛和塔利在后院喝酒畅谈的时候、一起去往酒吧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昭然若揭,因为她们互相聊天的内容、方式、来言去语都明确无误地显示出,这就是自我的独白与剖析,而之后那些两个人愈发契合的知心话与爱好,那些明确透露着“我当年就是你的模样”的言辞,简直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确了一切。塔利是马洛的分身、本我、曾经的自己和幻想中应有的样子,在被现实重压之后,挤压出的一个斑斓的泡泡,放置于自己的旁边,以便能够对话、能够解惑、能够屏蔽现实,能够当做借口,能够增加勇气,能够让自己重整旗鼓。马洛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有些心理问题,第三个孩子又刚刚降生,丈夫忙于工作养家,闲暇时只依靠打游戏解压,马洛不得不困于琐碎,送孩子上学,给婴儿喂奶,独自面对走形的身体、渐渐流失的自信,所有惶惑无人可诉,但生活依旧步步紧逼。

《塔利》并没有批判一方,而歌颂另一方,丈夫在床上戴着耳机打游戏,并不是要用凌厉的眼光去审视他的不负责任,而描述母亲马洛的操劳也不是赞扬母性光辉,生活就是如此,总莫名其妙地就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格局,生活无法像公益广告里呈现的那样,父母两人终日挂着微笑,不知疲倦地与孩子们嬉闹,第二天还精神抖擞地对着朝阳问好,去往公司运筹帷幄,烦恼似乎永不存在。《塔利》中安排了一个这样的对照体系,马洛弟弟一家,有保姆操持一切,夫妻俩只负责表演生活品质,但看起来,那一切更像是嘲讽,那注定不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所以那些情境被展现得造作又扭捏,而一旦转换回马洛与丈夫房子,一切就事无巨细地真切起来。

《塔利》之中有一个有趣的暗示,关于性别,“母亲”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一个超越性别而存在的客体,一旦一个人成为母亲,她就已经不被当做一个“女性”,而只是一个“母亲”,女性所有的特征、欲望、需求都被母亲的身份所遮蔽和覆盖,进而,甚至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权利也被下意识地缩小和隐藏,“母亲”像一个硕大无朋的概念,无限延展,吞噬一切。从这个意义出发,《塔利》的核心则是一个人与这种观念的抗争,以及更重要的——作为母亲的“我”与作为自我的“我”之间的抗争。个人身份与母亲身份之间会形成奇妙的张力,文化惯性、家庭现实与自我意识之间彼此拉锯撕扯,故事中的马洛则代言着文化惯性的一端,而她臆想出的保姆塔利则是内心和本能的一端,她们彼此试探、交锋的回合,就是一个真实的陷于生活的母亲的内心自我缠斗。

游弋的美人鱼是自我的出窍,最终拯救自己,给孩子的心理治疗最终变成了拥抱,幻想的塔利消失无踪,现实的马洛最终还魂,她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应对生活,应对母亲的身份与自我的索求?所以,这故事无关女权抑或男权,更关乎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

 2 ) 全世界都欠产后妈妈一个善意的安慰

作为两年前的产后妈妈,看《塔利》预告片时,最吸引我的是它所营造的“真实”:疲惫而身材走样的马洛,一方面要应付繁重的家务,一方面要忍受巨婴般的老公,一方面还在悲叹自己人生价值的没落,更不用说有两个各有问题的大孩子得管。塞隆女神自毁形象,变胖变丑不是第一次,却是我最感同身受的一次。

我觉得最真实的地方是,马洛深夜一脸生无可恋地吸奶(她还用的双边吸奶器)。凌晨四五点被奶胀痛,你得拖着疲惫的身子,拿出吸奶器,打开灯,听着吸奶器呜呜地鸣响,看着瓶子里慢慢积满奶液,然后拿出储奶袋,写好时间和容量,将瓶子里的奶倒进去,将储奶袋封好放进冰箱冷冻室,再洗好吸奶器上床睡觉(此时困意已然全无)。

这片(含预告)给了产后妈妈们一个多么美好的幻想啊:当你为带孩子疲累不堪时,从天而降一个又暖又甜的妹子,能带娃又能做家务,最重要的是还特别关心你,和你仿佛有天然的默契。没有狗血的婆媳带娃矛盾,没有巨婴一样只会打死人(僵尸游戏)不懂照顾活人的老公的干扰,只有这个清风一样的妹子照顾着你、安慰着你、懂你的一切难处。片中有一小段是老公出差,塔利和马洛一起带娃做家务的场景让我幻想了一小会儿。

预告片里暗示的女女暧昧并不是噱头,马洛确实对塔利有着未曾明言的欲望。只能看深夜牛郎真人秀获得些许安慰的马洛,看到无意中脱下外套小腹平坦的塔利,那种不自觉的清新和性感啊,感觉像一阵和风吹拂般愉悦,马洛说塔利像某个说日语的牛郎一样,塔利笑着回了句日语。塔利让马洛和宝宝晚安吻,顺便说了句“我们也一样”时,这种有意无意地挑逗更让马洛心神荡漾。更不用说马洛在酒吧直接向塔利坦陈了(虽然只有一句)年轻时候唉过一个女子的往事。

按照这一路暗示,我看到马洛在酒吧里奶胀痛到不行,塔利手忙脚乱地冰敷时,心里一直在喊:快去吸呀!经验告诉我们,涨奶时候,成人有力的吸吮可以代替婴儿的吸吮,达到缓解奶结奶痛的效果,要是硬按那是超级痛的。当然啦,如果真演出这样,那可是太暧昧而情色的场景了(塔利不是还说“一整系列porn都是关于产后妈妈”么)。

可惜啊这一切只是黄粱一梦,谁让塔利是马洛臆想出的年轻版自己呢?难得出去偷闲喝个酒,因为太劳累而车祸,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车祸让丈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马洛回归家庭,夫妻其乐融融?

真是全世界都欠产后妈妈一个善意的安慰啊,连一丁点幻想都不肯给。塔利仅仅是马洛的幻想,之前那些完美的家务都是马洛一个人做的,马洛还得兼职穿上制服给老公性爱的新鲜感,马洛车祸之后还得继续干活,丈夫也就是顺便搭把手而已。真是,唉,真是。产后妈妈就活该这么惨、这么累吗?难以想象这是《朱诺》的班底,《塔利》竟然如此保守地回到主流。

我认为《塔利》还是不够激进、不够大胆,既然是电影,就要再往深里走一步试试看。我设想的结局是:丈夫对医生说出马洛的名字是“塔利”,马洛躺在病床上闭上眼睛,镜头切换到家里老公抱着孩子,然后是马洛背对镜头做饭的样子,塔利慢慢从后走来,环住马洛的腰身,脸温柔地靠在马洛的肩头。镜头正面,马洛闭眼轻唤“塔利”,塔利笑了:正是我啊,维奥莱特·塔利。

嗯!我觉得这才切合主题嘛,马洛因为过度的劳累和抑郁,车祸不治身亡,在幻觉中和塔利真正地在一起,其实塔利不仅是她对年轻时候自己的想象,更是对她对年轻时候恋人维奥莱特的想象啊,然后加上塔利的名字,真的就是call me by your name了!

我对编剧设定马洛的车祸只是唤起了老公的“责任感”,该干的活还得干,顺便还走了一把美式家庭温馨风格很不满意,这样看似温馨,其实更让观众绝望,让马洛去世才足以警醒,让马洛在死后的幻觉中得到女女之爱的抚慰。

还是看看塔利饰演者麦肯兹·戴维斯妹子的《黑镜》s3e4吧,虚拟现实中的女女恋情,最终在虚拟中达成永远。是《黑镜》系列难得的温柔结局。

当然啦,如果看了《塔利》感到恐婚恐育,就看看娜奥米沃茨阿姨的《吉普赛人》缓解吧。看看闹米阿姨如何完美hold住老公孩子,顺便在酒吧里撩撩小老虎,实在是人生赢家。

 3 ) 女子本不弱,为母则更强

还记得“女魔头”查理兹·塞隆吗?

那个《疯狂的麦克斯4》里酷帅强悍的女汉子,《速度与激情8》里性感火辣的大反派......

自从出演《女魔头》成为奥斯卡影后,她的角色一直是美貌与实力并存的强悍女人。

不过她最近演了一部新片,完全颠覆了自己以往的形象。

这部影片名为《塔利》,查理兹·塞隆饰演一位怀孕的中年母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足足增肥45斤!

于是曾经性感火辣的“女魔头”,身材居然变成了这副模样:

大肚腩、大象腿、鱼尾纹、黑眼袋......这还是我们曾经的女神吗?

然而《塔利》这部影片,就是要告诉观众一个残酷的真相:

不管是上天入地的女超人,还是火辣性感的女魔头,一旦踏入结婚生子的日常生活,都将远离曾经多彩的人生。

没错,本片可以被称为“今日份反婚反育广告”。

因为查理兹·塞隆饰演的这位母亲,不仅要面对身材走样的痛苦,还要承担“丧偶式育儿”的重担。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片虽然是女性题材,却也是拍给那些做丈夫的男人们看的。

影片开头,是怀着身孕的妻子马洛(查理兹·塞隆 饰)用刷子擦拭儿子的身体。儿子并没有洗澡,刷子上也没有水,她这样做的意义很令人费解。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得以知道,原来马洛的儿子患有狂躁症,用刷子擦身体可以减轻他的症状。

马洛与丈夫德鲁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有一个8岁的女儿,以及一个年纪更小并且患病的儿子。

照顾两个孩子,已经让马洛感到压力重重,意外怀孕导致第三个孩子的出生,更让她忙碌到筋疲力尽。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白人妇女生孩子的传言,比如说白人妇女生完孩子不坐月子、喝冰水,甚至不休产假,直接上班。

看了《塔利》这部影片,你会发现这些传言有很多夸大之处。(吃冰块倒是真的)

影片中有一幕情景,是马洛手术完必须穿着成人纸尿裤,还要在护士的监督下进行小便测试,如果测试不通过,就要植入导尿管。

更痛苦的是生孩子之后,婴儿晚上哭闹,母亲就必须醒来喂奶,根本得不到休息,只能忙中偷闲在沙发上打个盹。

导演用快速的镜头切换,为我们展示了一名母亲的日常:换尿布、喂奶、洗衣服、做饭、倒垃圾......24个小时安排的满满当当,丈夫的身影只有在早上出门前才会出现,而他所做的只是亲吻妻子的额头。

哦不,还有就是回家的时候向妻子质疑:为什么晚餐是冷冻披萨?

或者当妻子忙着给孩子喂奶时,戴着耳机打电动游戏。

需要说明的是,丈夫德鲁并不是一名所谓的渣男,毕竟一个家庭也需要有人工作、赚钱。

德鲁的问题在于他根本没意识到妻子需要帮助,他可能也想当然的认为:这已经是第三次生孩子了,妻子的经验丰富,自己可以搞定。

而娘家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马洛的弟弟生活富裕,不忍心姐姐受累,打算帮她请一个夜间保姆。

起初,马洛怕花钱,拒绝了弟弟的好意。但是岁月不饶人,她很快发现自己经不起3个孩子的折腾,于是接受了弟弟的建议,雇佣了一名夜间保姆。

这名保姆就是塔利(麦肯兹·戴维斯 饰),也就是本片的片名啦。

塔利的出现,就像一名天使一样,彻底改变了马洛的生活。

塔利虽然年轻,却有专业的护理学学位,她不仅能照顾好婴儿,做好额外的家务,还像心理医生一样,帮马洛走出产后抑郁。

她们还一起去酒吧看帅哥,一起狂欢轰趴,仿佛回到了丰富多彩的少女时代。

总之,自从塔利帮忙,马洛终于能睡个好觉,心情也变得晴朗。

就当本片的主题由“女性诉苦”向“保姆广告”转变时,画风突然急转直下,又变成了伦理片。

怀孕之后,马洛的身材严重走形,和丈夫已经几个月没有夫妻生活。

为了帮助马洛修复夫妻关系,塔利居然提出3P的建议,而身为妻子的马洛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接受了这个提议,果然让婚姻焕发了第二春。

而且马洛和塔利还成为了非常交心的朋友,让我不禁感叹美国人民的开放......

不过导演和编剧没有放过观众的大脑,紧接着又是一波反转,愣是把本片拍成了悬疑片。

以下内容有剧透!!!

以下内容有剧透!!!

以下内容有剧透!!!

原来,塔利是马洛幻想出来的第二重人格,也就是年轻时的自己。

因为照顾孩子的压力太大,马洛出现了精神问题。早在儿子出现狂躁症时,马洛就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当第三个孩子出生后,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及身材走样、儿子失学、丈夫冷漠带来的挫败感,让马洛出现了幻觉,幻想年轻时的自己出现,帮她走出困境。

影片对塔利的真实身份埋下了多处伏笔:

1、除了马洛和婴儿以外,片中没有其他人真正见过塔利。丈夫德鲁由于粗心,根本不知道自己家里有没有这个保姆,3P那晚很可能只有夫妻二人。

2、马洛怀孕时遇到了曾经的室友,两人久别重逢却关系疏远。塔利辞职的那天晚上,也曾对马洛抱怨自己与室友不和,间接证明了塔利就是年轻时的马洛。

3、塔利完全了解马洛的兴趣爱好,酒、音乐、城市,两个人的兴趣点高度重合。

4、马洛与塔利遭遇了车祸,主驾驶位置的马洛住院,而副驾驶的塔利身上一点伤也没有。

5、德鲁在医院中填写马洛的医保卡,告诉医生马洛的娘家姓就叫“塔利”,这一处线索最为明显。

原来现实中并没有一个聪明能干的保姆帮忙,马洛一直是自己在加倍的做家务、健身,力求让自己变成完美的母亲和妻子,而繁重的劳动终于导致她疲劳驾驶,住进了医院。

得知真相的德鲁,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丈夫的失职,他在妻子的病床前忏悔,并且开始花更多时间分担家务。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个现象,就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结婚生子的欲望却越来越低。

日本作为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大的国家,甚至有官员表示“不生孩子的人就是自私”。那位官员说,以前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也不会觉得生孩子是个负担,现在生活好了,反而有了一种自私的想法,认为没有孩子生活会过得更好。

于是有人质问首相安倍对这种言论的看法,安倍的回答也很经典,他说自己和妻子也没有孩子,“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在中国,类似的“催生”言论和措施也越来越多,人们仿佛一夜之间由“计划生育”时代来到了“鼓励二胎”时代,然而鼓励措施再多,人们(尤其是女性)生孩子的欲望也没有随之高涨。

看完《塔利》这部电影,我觉得很多人也许就像片中的丈夫一样,把母亲带孩子当做理所当然,甚至把不生育斥为“自私”,却从没意识到带孩子的艰辛。

如果说生儿育女是人类繁衍的伟大目标,那么就不要让这个重担由女性一个人承担,希望无论社会还是家庭,多一些对母亲的帮扶,少一些“丧偶式育儿”吧。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qichangxiong@baozou.com

 4 ) 你准备好当妈了吗

母亲节来临之际来看这部电影感觉很有意义。如果你看完电影,觉着挺温馨,未来希望满满,那么恭喜你你准备好当妈了。在美国当妈好像比在国内当妈还要难一些,大部分孩子都是自己带,产假也休不了多久,要想生完孩子上班托儿所一月起价一千多刀。美国日常对话习惯就是要尽量装着自己可好了要体面客气,即使自己这天过的像sh*t, 也要用上扬音调回答说自己别提多棒啦。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你表面上的表现相差太大就容易精神分裂,歇斯底里。女主开始红着眼圈过度疲劳的样子像极了我好几个有娃上班女同事。

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恍然大悟,前面好多奇怪的情节突然都能说得通了。女儿给妈妈洗头(我觉着超可爱的!)的时候说为啥妈妈化妆,我奇怪明明塞隆还是素着个脸哪儿有像monster high的Draculaura(看看女二总画俩大粗眼线)。女儿也说有时候妈妈会不像自己。还有Tully每次直逼灵魂的发问,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了,潜意识里还是最喜欢自己信得过自己。Tully制服诱惑塞隆老公时时(这是2broke girls的制服嘛)塞隆一脸老母亲的微笑感觉怪异极了,其实真相大白诱惑老公的其实是塞隆自己。影片最后,塞隆车祸住院,老公去医院前台登记保险信息时,老公不解地和塞隆哥哥说她自从请了晚间保姆帮忙,状态看起来很好啊,怎么会疲劳过度…他哥欲言又止的凝重神态,护士问塞隆姓啥,老公随口一答,Tully,一切真相大白。接下来省略的镜头塞哥就会告诉他其实塞隆从来都没联系他帮忙请的夜间保姆,一直以来照顾塞隆的只是她分裂出来的二十多岁的自己。也可见老公的失职,这么长时间晚上从没下楼看过孩子,带防噪耳机打游戏,晚上睡的跟死猪一样完全不知道管哭泣的婴儿,不知道塞隆是怎样整夜不睡照顾孩子的。也完全没发现Tully 从始至终都是不存在的。还和护士说,不理解为什么塞隆会吧孩子一个人撂在家,护士反问,你不是在家么?他语塞了。塞隆每晚拖着身心疲惫的身体上楼看到老公打着游戏对孩子不闻不问的样子,也不生气(要是我早吼我老公了)还是疲惫却充满了爱的眼神。这个镜头演了两次。塞隆告诉Tully自己很爱老公,他每天上班都很辛苦努力。也解释了塞隆愿意自己承受一切都是因为对老公孩子的爱。作为一个职业女性(hr),只是在休产假,又不是要靠老公养(不是说全职主妇的老公就可以不帮忙)凭啥你天天就工作逗娃打游戏,送娃上学带婴儿做家务做饭全是女人的责任?生理构造决定了女性天生就要承担更多责任。我妈说,刚生完孩子你就变成了个奶牛,走哪儿都要带着你的小牛或者吸奶器,否则一会儿就要涨奶疼得很。这也是看了这个电影跟妈妈讨论才知道的。作为一个无娃职业女性,我亲身体会是工作其实是很开心的,即使加班到深夜也感觉自己在拯救世界赚大钱别提多爽了。工作上的挑战超有意思完成之后特别有成就感(也许这是摩羯座特有属性), 工作完回家一躺看电视或者和朋友约着出去玩去健个身,那种you deserve it的感觉别提多爽了。 如果老公超靠谱愿意在家给我带娃做家务我乐意养他。全职主妇其实才最辛苦,很多人可能还要看别人脸色,因为自己是被“养”这的那一方。我还没孩子没亲身体会带娃有多辛苦但是我现在已经可以负责任的说那些个bb女的生活好轻松不用打拼赚钱的人都可以闭嘴了,因为家庭被剥夺工作自由的权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那一晚Tully 说自己和室友关系搞砸了,其实讲的就是塞隆自己和影片开始遇到的酷黑姐的恩怨,26岁的塞隆和室友吵架了撂下狠话,然后关系再没能回到当初like she said, girls don’t heal.活到三十岁,朋友渐渐没了,身材也不苗条了,梦想也没了,只剩下老公和三个孩子。但塞隆用26岁的自己对三十多岁的自己说,这一切都值得,家庭就是她满满的梦想。遇到人生困难,其实也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

结局我相信是个好的。儿子爱的抱抱,老公醒悟决定多帮忙,一起聆听爱的symphony。去泡吧去听摇滚和朋友疯是很棒,但是在家给老公孩子切爱的黄瓜也其实不错。活这一生,什么都想经历一遍,重要的是关注现在,就是现在这一时一刻,好好感受每一分钟,生活也没有看起来那么没希望。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长得好快,是不是成就感满满呢?

ps. 影片散场一黑人大叔(被老婆拖来看电影的)问我老公觉着这个电影怎么样,估计是想吐槽这种夸张女性责任的电影很无聊。我老公说他挺喜欢的—“it’s like <fight club> for woman” 。

 5 ) 生与养的困境——《塔利》

深度剧透,慎入!

影片信息:

《塔利》Tully(2018, IMDB: tt5610554)

台湾翻译成《厌世妈咪日记》,香港翻译成《论尽爆煲妈咪》。

片长95分钟。该片在豆瓣有12,936人评价,得分7.5分;IMDB上28,925人评价,得分7.0分。该片于2018年1月23日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映,很快就有了中文字幕资源,2018年5月4日在美国上映。目前网上资源并不难找,片长也适中,虽然会让人有点轻微不适,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特别推荐准备生小孩、生了小孩、未来想要生小孩的你们观看。

导演:

贾森·雷特曼Jason Reitman

加拿大电影导演、编辑、制片人和演员。主要作品有《感谢你抽烟》(2006)、《朱诺》(2007)、《在云端》(2009),并凭借《在云端》在2010年奥斯卡上收获了四项提名。

Jason于1977年出生于魁北克的蒙特利尔,他的母亲是法裔加拿大演员Geneviève Robert,父亲则是加裔犹太喜剧导演Ivan Reitman。1980年代晚期,他开始在父亲的电影中出演小角色或者担任制片助理。2005年,他推出第一部剧情长片《感谢你抽烟》,影片口碑强劲,获两项金球奖提名。2007年,他的第二部电影《朱诺》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四项提名。2010年他执导的《在云端》在金球奖上拿下最佳编剧奖。

剧情介绍:

Tully和喂奶的Marlo

Marlo出场的时候就大着肚子,她有一个女儿Sarah和一个儿子Josh,还有一个老公Drew。早上孕妇Marlo准备送孩子们上学,给极不配合的Josh穿鞋子,Sarah在旁边一直问妈妈找东西,鸡飞狗跳总算把两个娃装了车,到了学校Josh却因为妈妈不在原本的停车场停车大发脾气,Marlo只好妥协去原本的停车场。校长跟Marlo说,Josh需要一对一的照顾。

Marlo和Drew带着孩子去同样有三个孩子的她弟弟与弟妹家吃饭,弟弟家却井然有序,弟妹美丽苗条,三个孩子由一个有儿童教育硕士学位的保姆带着,规划协调日常饮食和教育。弟弟说要送她一个夜间保姆作为月子礼物。半夜里Marlo的羊水破了,去医院生孩子,那之后她的生活就开始了非常规律的循环,孩子哭了就起床-喂奶或换尿布-用吸奶器吸奶-哄睡-照顾另外两个。老公Drew早上上班,晚上回来,睡前打游戏。

在校长要求协助Josh转学的时候,Marlo终于爆发了。她在校长室情绪失控,在Drew回家以后告诉他她要打电话给夜间保姆了。年轻、苗条、时尚、漂亮的保姆——26岁的Tully出现了,Marlo的生活好像也回到了正轨,她开始快乐,开始锻炼、化妆、整理和下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也开始了性生活,她甚至开始有了与其他女性竞争的意识。可是有一天Tully说要离开,Marlo跟她一起去了一趟夜店准备最后疯狂一把,回来的路上却出了车祸。

直到Drew到达医院,他都不知道她从来没有给夜间保姆打过任何电话,Tully是她分裂出的人格。她一边扮演了一个快乐的母亲,又扮演了那个尽职尽责的保姆,最终把自己累得出了车祸。

她看起来开心吗?

观影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意外怀孕以后,Marlo的有钱弟弟提出可以帮她付钱来请一个夜间保姆,但是由于老公Drew很看不惯弟弟的有钱——弟弟的成功威胁了他的男性气质——Marlo就“选择”不雇佣夜班保姆。如果当时Drew能够放下他的男性自卑,让Marlo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弟弟的善意请一个帮手,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

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为别人着想,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退让,更别提有冲突的时候了。久而久之退让和为别人着想成了习惯,别人也会期待女性这么做。不管你认为多么强势的女性,都会不自觉地为自己的家人忽视自己的利益甚至感受。即使是那些遭受暴力和侵害的女性,也常常会站在施暴者和侵害者的角度去想:如果我举报或者报警,会不会影响到他的声誉、他的前途?有人也许会问,那不是她自己选择的吗?可是这个选择,真的是她为自己做出的吗?她知道她还有其他的选择吗?我们的社会环境给她“选择”提供了可以实现的途径了吗?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知道了Marlo已经在生育Josh的时候得过非常严重的产后抑郁,作为亲密伴侣的Drew每天和她生活在一起,怎会没能发现Marlo一直存在的抑郁状态以及后面的精神分裂呢?Marlo在他面前与孩子开着不合时宜的玩笑,经常性地出神,而且他也从来都没有见到过那个“夜间保姆”。一个亲密伴侣要多么漠不关心,多么冷漠麻木才会注意不到这么明显的异常状况?这是观影过程中最困扰我的一个点。

那么Drew是一个坏老公吗?他没有不良嗜好,不打老婆,又辛勤工作任劳任怨地为家庭赚钱,回家就算吃方便食品他也安之若素了。虽然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是他在很多中国父母眼中已经是模范好女婿了。Drew在整部电影中没有什么存在感,女儿、有些问题的儿子以及刚生下来的小宝宝都由Marlo一个人照顾。孩子营养不够需要补充,他也不会去做饭只会嘲讽几句;小宝宝Mia半夜要喂奶要换尿布,他甚至都不会醒来;在Marlo吃完晚餐做家务的时候,他在楼上戴着耳机打游戏。这个家庭在前面两个孩子的孕育和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有“默契”的分工:Marlo负责孩子的孕育、抚养、问题处理等等一系列没有实质收入和成就感却非常消耗体力和精力的方面,而Drew只负责上下班赚有限的、连夜班保姆都请不起的工资。别忘了!Marlo还是有工作的!她是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

打游戏的老公

我见到的很多夫妻都是这样的:妻子负责怀孕、生产、半夜2小时起来一次喂奶、哄睡、给孩子讲故事等等,还要负责洗衣做饭等无数没有成就感却消耗精力的事情,没有时间休息。产后抑郁得不到重视,一切围绕着孩子,妈妈却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产假结束之后还要应对上班和带小孩之间的问题,很多时候还有上一代和这一代的育儿观念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深知消费习惯差异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常常都要妈妈来处理,爸爸大多数时间是一个摆设。如果家里有一个像Josh一样的小孩,爸爸的不作为就会有更大的影响了。

法国的女权主义者曾经提到一个概念叫“精神负荷”,就是指家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你的大脑在思考安排的,包括卫生纸快没有了,晚上吃什么饭,小孩的尿布奶嘴该换了,家里大米也快没了,要去学校跟老大的老师聊一下了,地要拖了,衣服要洗了……数不胜数甚至隐形的家庭事务。当你提出伴侣为什么不考虑这些的时候,伴侣们常常说:你需要我做什么我马上去做!但是TA从来不会自己承担这个精神负荷,家里常用的东西TA也是从来找不到的,因为你知道在哪里。

这次是孩子们在Marlo弟弟家里吃的营养均衡的饭

很多夫妻的互动模式也常常是Marlo和Drew这样:生了小孩之后,性生活明显减少,互相不再有激情也不再有深入的交流,亲密伴侣的角色像是得过且过的工作,所有的交流都围绕孩子和家庭的其他事务。丈夫抱怨一下工作多忙多累多不容易马上被当真,妻子的感受却从没机会得到重视。

Marlo第一次跟外人,孩子的校长Lori谈起她肚子里的婴儿时,她说“Such a blessing”,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外人对妈妈肚子里小孩的观感。但是生下小孩以后我从来没有从她脸上看到Blessed的喜悦。

妈妈同时也是最容易指责的对象:咖啡厅的白人老太太提醒怀孕的她decaf也是还有咖啡因的,在她坚持要这杯咖啡的时候对她摇着头。遇到旧友,旧友却对她一脸嫌弃。孩子们甚至问她:你的身材出了什么问题?老公说:你怎么能把孩子留在楼下给奇怪的夜间保姆?

这部片子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Marlo生养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她和老公的阶级导致的。如果她和Drew的收入可以让她和弟弟同属中上阶级,老公和弟弟就不会互相看不惯,她的产后抑郁也可能得到良好的治疗,她也会有时间锻炼身体,她也担负得起夜间保姆,Tully就不会出现。

美国的产假制度中,孕产妇可以有12周也就是3个月不到的无薪产假,没有爸爸育儿假。同时我们也无法在剧中看出纽约州有很好的育儿支持设施——社区育儿场所,托育机构等。家长只能雇佣价格不菲的专业保姆,这无疑给低收入阶层家庭养育孩子造成了很大麻烦。

The Mother is haunted

写在最后:

Marlo的困境,是在美国独有的吗?我看到不管中文还是英文的影评,都用这个词评价这个影片——真实。我们的妈妈们也在遭遇类似的困境,这就是她们真实的日常生活,她们的产后抑郁也可能变成精神分裂。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每个母亲都需要一个像Tully一样善解人意又专业的帮手,那谁来做这个帮手呢?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这样一句情话:我要嫁给你,给你生孩子(现在听来真的有太多槽可以吐)。我以为现在大家都不这么说了,去年我又听到了另一个广为流行的版本:我要嫁给你,给你生猴子(????)。不管是孩子还是猴子,都应该是夫妻双方经过充分协商生育的,并且是夫妻共同的后代不是吗?TA身上携带着父母共同的基因,并且也可以选择姓妈妈的姓或者爸爸的姓。但是身体上、心理上、精神上和职业上受到的伤害,都是长着子宫的女性一个人来承担的。如果你没有准备好独自承担所有这些伤害,请你三思。

那些陈旧的重男轻女的观念都被时代淘汰了吗?2018年收视率破2的年度大戏《娘道》的主角瑛娘最著名的一句台词是在她难产时候说的:“我这条贱命算什么?我一定要给继宗生出儿子!”这句话真是掷地有声!你那条是贱命我们不反驳,可我们其他女性的生命可不是你这个贱命可以代表的,都是无价的!

回到《塔利》这部电影讲述的生与养的真实困境,我最想要问的一个问题是:生与养的困境,只是我们女人的吗?

备注:

-导演介绍改编自豆瓣该导演页面

-影片海报及相关照片/图片来源于IMDB电影"Tully"条目

-截图组合来自豆瓣电影《塔利》条目

-“精神负荷”概念请参照微博“JoinFeminism字幕组”微博,可以直接搜索

-关于美国的产假制度,欢迎指正或补充。

-如果有槽要吐,欢迎留言吐出来。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我们与平权”,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也可在微店购买产品支持我们哦!

 6 ) 嫁人不要选又穷又懒的。

理解马洛每天的辛苦,和对老公的无奈。嫁了个又穷又懒的,除了工作和辅导下女儿的功课就是玩游戏睡觉,还出一张嘴问老婆你还好吗?不好又能怎么样?这么明显看不到吗?不是没有看到,不是不知道,是装不知道。

有人会说马洛不应该大包大揽,可以雇保姆,可以让老公做家务。马洛知道他老公经济能力不行又不想承担接受资助后的责任,去维持他的自尊,所以她没有接受哥哥的资助。马洛没有跟老公抱怨别玩游戏了,照顾下孩子,收拾收拾房间,因为说了也许就是一场吵架而告终,因为老公会说我平时上班很辛苦,就想玩游戏放松下,而马洛呢?她没有放松的出口,也可以说她没找到放松的出口,儿子也受到焦虑的影响,最后就是精神分裂。

好在电影的结局是好的,老公终于开始照顾孩子,一起做饭,马洛休息好了心情也好了,连儿子也不焦虑了。这个老公是最广大老公的缩影,嫁了就嫁了,不然要离婚吗?不现实。有钱又勤快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年轻的女孩,如果爱人是普通人,就要看他是不是能够勤快做家务,如果不做家务,那就要有经济能力去雇人解决这些问题,否则真的要做好辛苦一生的准备,连抱怨都不要有,改变一个人很难的,你不一定会比马洛幸运。

有人会说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赚钱养家雇保姆。且不说保姆质量参差不齐,遇到合适的保姆得多感谢上天。如果不是在轻松的国企工作,怀孕的女人在职场有多难,怀孕带来的生理上的不舒服,孕吐,没胃口,晕眩,失眠,健忘等等,领导同事会有多嫌弃?然后还不只生一个,这个女人要有多不可替代的能力才可以保住工作,薪水才不会下降?

怀孕之后看我愿意给五星,虽然爸爸们都不看这样类型的电影,我还是想推荐它。

等宝宝生下来,希望我不会后悔嫁给我老公。

 短评

日常恐婚恐育教育片。谜底揭开的一刹那泪流满面。人生是TM一辆永不回头的列车啊

3分钟前
  • Amino
  • 推荐

看到豆瓣的高评分才去看的,有点失望。感觉完全没拍出来一个母亲真正的无助和艰难,反转也没什么力度。结尾是一直不管不问的丈夫经历车祸后怕失去妻子,突然就变得参与育儿担负责任了,整部片子就是拍给爸爸们看的吗?

7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20 is great and then 30 is around the corner like a 5 am garbage truck in the morning"剧本牛逼台词精巧,当《青少年》成家立业。即使是塞隆,精神萎靡大腹便便也很难让人感到性感,为人父母真难。

10分钟前
  • Alaric
  • 力荐

很难不让人想到导演之前的作品,这部电影就像《朱诺》的成年版,像《青少年》的姐妹篇。可就是这样小而普通的格局,让人看到导演和编剧的有心,才更让人体会到成长的可爱与可怕。我们终有一天会长大,那个曾经抗拒年轮的我们,终将在现实的撕扯下,学会面对,莞尔对那个年轻的自己说再见。

14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看预告时一直以为是一部探讨女性母亲身份的电影,“先爱自己才能爱孩子”之类。看完才发现是又不是,如何成为好母亲只是故事的载体,导演想要探讨的大概是每个人如何与青春,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还是很动人。

18分钟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力荐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认为自己压根就不应该来到这世界上。可一看到老娘的面庞,还是会触动最脆弱的那根心弦,会给未来的时钟继续上弦。

2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为了饰演产妇,查理兹·塞隆每天早晨喝两大杯奶昔,并每天设闹钟让自己半夜2点起来吃通心粉和奶酪,最终增重50磅(大约45斤),拍完电影之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这50磅减掉。

2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不止婴儿,其实每个大人都会在夜晚长大那么一点点。可他们害怕跌在地上需要搀扶,害怕忘记刚学的意大利文,害怕变成凌晨五点出现的垃圾车。于是他们穿上制服伪装,长出鱼尾逃走,用毛刷安抚不安和躁动。假装坚强的大人们,藤壶对船有害,听觉细胞不会再生,换掉了所有木板,你还是那个勇敢长大的自己。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属于那种初看平淡无奇但越品越能让人产生共情的小片,即使观看者与片中角色毫无交集,于一部分观众来讲,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种观看者与片中角色错位制造的远近适中的距离而使影片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是那种不止于视与听的美。导演还是挺见功力的,其实就单纯按照前80分钟的故事发展拍下去也行,但硬是峰回路转了一把,如果事先没了解电影的观众必定会对最后那十分钟的“揭晓”而感瞠目结舌,但仔细一想这一司空见惯的设定放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又好像极其合理。另外最惊喜的地方在于,原本会以为又是一场塞隆个人秀,结果Mackenzie Davis的表现丝毫不拖后腿,与塞隆的几场对手戏也几乎不落下风。以及,这片怎么都不该被打上“喜剧”标签啊,看完还能笑出来的得是什么心态...缺憾也有,比如最后的那场车祸戏,再想想其实是有着更好的处理方式来代替的。

3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trailer太骗人了 我一直在期待她们亲 但最后走向居然是【老婆车祸了 天天打游戏的老公才终于幡然醒悟回头是岸 】excuse me??? 又一次要等待男人来救赎女人?为了MacKenzie我怒加两星 Yorki实在太可爱了。

33分钟前
  • Jus
  • 推荐

分类分成“喜剧”是什么心肠?啊?根本是“恐怖/惊悚/悲剧”。看了一下,是《青少年》《朱诺》《瑞奇和闪电》的编剧,一直在坚定地表达各年龄段女性的困境纠结痛苦与快乐。美人鱼梗自然又巧妙,那曾是美人鱼的自己在水中赶来救援的一幕,落泪。真希望男人们都看看这部片子,不要辜负美艳盖世的狂怒姬塞大王增肥45斤,变成如此明晃晃一头壮硕母熊,袒露出长着货真价实赘肉的肚子手臂和腰。【最后丈夫的猛醒太轻飘飘了,还是想代表所有孤立无援的产后抑郁的妻子们揍扁他。

36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有些人总说“那个年代中国的妇女怎么就没这么多事”,可不就是嘛,那个年代可没有人的概念。

39分钟前
  • 克里斯托福
  • 推荐

我会推荐所有我认识的姑娘去看。二十岁的我们都还是小仙女,留她在心里,在我们四十岁的时候会跑来和我们一起度过生命中男人不想帮你或者也帮不了你的难关。另外就是,要有钱要有钱要有钱。

43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力荐

一个只想讲道理却完全讲不到你心里去的一部电影。我和我朋友在电影院看完,同时脱口而出,什么鬼?!差点没睡着,两分已经很仁慈了……

48分钟前
  • 不会游泳的鱼儿
  • 较差

女主老公真是叹为观止……这跟单亲带着4个孩子有毛区别?

50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今日美式反婚反育广告。在电影院里一阵又一阵后脊发凉,看完出来真的特别想大哭一场。Tully是仿佛Marry Poppins一样从天而降的奇迹,最后却也证明只是黄粱一梦。即使是塞隆一样的大美人也会沦落为一个疯癫的黄脸婆,就这还是在全片完全没有涉及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怕了,不约。

52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3.5 一部由细节组成的电影,剧情可以说是没有,但也完全不可透,所以还是挺巧妙。看短评说是主妇版搏击会,哈哈。其实多孩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确实非常值得一说,里面的各种生活方方面面的折磨,看得人心痛,并不得不陷入对未来的绝望。但电影最后还是把格局收小了,解决方法也不太有说服力

5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把孕后人生重重举起而又轻轻放下,依稀看到了“朱诺”和“在云端”的影子。养孩子永远比生孩子更辛苦,结尾的反转算是小惊喜。肥胖走样、一身橘皮的塞隆女王太敬业了!(“过了30岁人生就是凌晨5点的垃圾回收车”,我死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赛隆女王的搏击俱乐部式育儿法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总感觉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点没有拍出来

1小时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