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日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布莱恩·伯茨沃斯 香侬·惠利 迈克尔·多恩 克里夫·罗伯逊 布鲁斯·维茨 安德鲁·史蒂文斯 罗伯

导演:弗雷德·欧伦·雷

播放地址

 剧照

三月二日 剧照 NO.1三月二日 剧照 NO.2三月二日 剧照 NO.3三月二日 剧照 NO.4三月二日 剧照 NO.5三月二日 剧照 NO.6三月二日 剧照 NO.13三月二日 剧照 NO.14三月二日 剧照 NO.15三月二日 剧照 NO.16三月二日 剧照 NO.17三月二日 剧照 NO.18三月二日 剧照 NO.19三月二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4

详细剧情

一架来自欧洲的班机,为了政治任务要飞越美国领空。在机上,总统候选人史都特(大卫·海迪生 饰)带了一片可以结束战争的磁片,同行的还有空军队长杰克(布莱恩·伯茨沃斯 饰)。磁片中有美国副总统杰若从事不法军火交易的证据。但就在飞机降落之前,由杰若指使的恐怖份子挟持了这架飞机,并杀掉了机长和机员,飞机陷入混乱状态。美国空军接白宫指示,派出战斗机攻击被挟持的飞机,飞机同时受到战斗机及恐怖份子的围攻,并且失去控制,又无法与地面电台联络。机上乘客的唯一希望在杰克身上,但身为空军队长的他竟...

 长篇影评

 1 ) 因为深感于彼此的痛,所以不再太看重自己的伤

电梯门关上的时候,我想我们之间已经结束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似乎随着你腹中那个夭折的胎儿,一并死去。

影片的名字叫做四月三周两天,我却不知道我们这个故事的期限。

和你们分手后,我在长安街上迎着寒风走了很久很久。我无法像影片中的Otilia一样责问你:为什么拖延,为什么迁就,为什么不能真诚和直面。于是我给很多人打电话,激烈地批评和解释,精疲力竭地证明我的理智和你的荒谬。那一刻我想永远忘记他和你,离开这个让我感觉无法把握的局,义无反顾地转身而去。

然而不过区区四个小时后的凌晨,我便从噩梦中惊醒,心脏狂跳着坐在黑暗中,鬼使神差地想起那个早已随着救护车声远去的夜晚。

那是你第一次在我面前喝醉。酒桌上,你轻慢而美好地一杯一杯,慢慢地给我讲你和那个男人的故事。直到你说有点困了,然后轻轻趴在桌子上。我无法唤醒你,在空无一人的酒店里,抱着你,看着酒水从你的唇边不断地溢出来,唇角还挂着微笑。那是从未有过的恐惧,你的强韧和脆弱,凌乱和美好在同一时刻击中了我,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

从那时起,我就隐隐觉得,无论我对你做什么,都不免做错,不免懊悔。

我无意向你批评男人的丑陋。影片里那个第一眼看上去还算正经的医生,已经把他们可能的肮脏嘴脸刻画得足够淋漓。我也不想再赞美男人有多美好,无论如何,男人是我们生命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为止,我们最甜美最痛苦最深刻最切肤的体验皆来自于他们。我们因他们而成,因与他们的纠葛而有所分享,因憧憬他们的甜美而存念希望,因疑虑他们的弱点而相互依傍。

Otilia对男朋友说,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Gabita会帮助我。我毫不怀疑她的话,但我坚信她们之间不仅如此,我们之间也不仅止于此。我不愿把影片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甚至不愿套上爱或责任等等词汇的冠冕。那些微末的平常之情并不需要更加光亮肃穆一些,人往往不及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强大,许多危难时的惊人之举,往往只是下意识的挣扎与不甘。

Otilia是在帮Gabita,也是在努力做到自己。

因此片中最动人之处不是她义无反顾地为她失身,为她辜负男友母亲的好意,为她怀揣一个死婴徘徊在黑暗可怖的街头;而是在影片的最后,她们静静地对面而坐,压住心中万般的愤怒和委屈,努力忘记过往,陪伴对方。

那是不知从何而来的,无条件的宽容,怜悯,和原谅。

因为深感于彼此的痛,所以不再太看重自己的伤。

 2 ) 四月三周两天 4 luni, 3 saptamâni si 2 zile, 2007

1966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前总书记齐奥塞斯库废除了以前关于个人可以自由流产的法律,实施了禁止堕胎的政策。该政策禁止离婚,并规定每对罗马尼亚夫妻至少要生四个孩子。紧接着,国家又颁布法令,称节育和堕胎均属违法,不能受孕的女性要交纳税金,堕胎者将受到判刑和囚禁,甚至妇女月经期也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与盘问。
为保证政令畅通,执法者依据齐奥塞斯库的指令纷纷进驻机关、工厂、农村、学校以及各个单位,对妇女进行严格监控,督促她们每月必须做妇科检查,以确保没有使用避孕工具;避孕的妇女和默许堕胎的医生如被查出,便会受到严厉打击、处罚监禁。
故事恰好发生在21年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所大学里。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我们甚至不知道女主角欧蒂莉亚到底在忙些什么:她似乎正在帮嘉碧塔做一件什么事情,但又不得其详;去见了男友,并告诉他晚上可能参加不了他母亲的生日聚会;辗转在饭店定下了一间客房,本想定三天但囊中羞涩;尔后又去见一个叫做贝贝的男人。直到欧蒂莉亚和贝贝来到定好的客房面对嘉碧塔坐下并进行一番对话之后,我们才终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欧蒂莉亚帮嘉碧塔做的,正是整个国家最大的禁忌:寻医堕胎。

钱、性和谎言
对嘉碧塔来说,堕胎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堕胎本身,而是钱。归根结底,嘉碧塔不能顺利堕胎的原因其实是她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抵偿贝贝先生为之堕胎——如果以“四月三周两天”计算,则应该叫做谋杀——的风险。其实,两个家境十分普通的女大学生缺钱似乎是理所应当,但随后我们便发现,缺钱的不只是两个大学生;贝贝先生也并不富裕。后来我们又发现,这些人好像也不止缺钱。80年代以后,齐奥塞斯库领导的罗共为了还清外债,极力缩小进口、扩大出口,实际上是把整个国家的农副产品抵了出去,而这笔外债直到1989年才算还清。在电影中,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有意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幕:贝贝先生在随欧蒂莉亚到饭店之前,先开车回了一趟家,快到门口发现自己的老母亲坐在门口。问及原因,母亲说是为了替邻居排队买糖,回来发现门被风吹上了。由此可见,钱物两缺、物资匮乏已经成为当时波及罗马尼亚社会各个阶层十分严重的问题。
终于,我们来到了问题的起点:嘉碧塔缺钱,贝贝先生也缺钱——人性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暴露出来。人们往往称贝贝是个披着郎中皮的禽兽,喜欢对他的恶行大加鞭挞;但,一个十分理性的医生在这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物质利益的情况下,除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快慰,还有什么选择余地?反倒是,欧蒂莉亚的失身很大程度上应该对嘉碧塔其人产生怀疑:她到底为什么对贝贝说欧蒂莉亚是她的姐姐?同学向她推荐贝贝先生的时候,难道她不是对各种条件心知肚明吗?难道她不是为了自己口袋中并不多的钱而牺牲了欧蒂莉亚的贞洁吗?
毋宁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表面上的对善和恶的价值判断已经不足以形容人们的手段伎俩和心中的真正意图了。出于对“弱势者”的同情,我们会对贝贝先生严加指责,会对嘉碧塔心存怜悯,但恐怕他们还都当不起这些评价。只有欧蒂莉亚,她先是牺牲了参加男友母亲生日聚会的时间,而后冒着坐牢的风险帮助嘉碧塔把贝贝先生带到饭店,而后在行经期为了室友失身,接着又在黑夜里冒着被发现的危险把胎盘丢掉了垃圾站。无论是出于同为女性的同情,还是出于共处一室的友情,欧蒂莉亚无疑展现了人性当中最光辉、最母性、充满了爱的一面,似乎已经完全超越了当时那个社会所能承载的一切现实价值,尽管她的爱时常是体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三种人和一盘肉
世上有三种人——当然,我指的是当时的罗马尼亚——男人、女人和公职人员。这样的分类并不旨在区分他们的生理差距,而是要区分他们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从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教室门口的接待人,到饭店的女前台、长相酷似齐奥塞斯库的前台经理,所有这些人的特征并非有些人所说的“官僚化”,而是“职业化”。各种行业的各式规定把人框定在一个范围内,久而久之使他们失去了情感而成为职业的附庸。他们在城市当中占据要职,有着稳定的工作,不用担心被分配到乡下,因此也就往往“高人一等”。在他们之下,才是那些在身体上占有优势的男性和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的年轻女性。导演在这部影片里着力刻画的两个男性角色——贝贝和欧蒂莉亚的男友,实际上都是性情温和、顾家敬业的好男人:贝贝对患者可以说是尽职尽责,医嘱时轻声细语;艾迪对女友也十分不错,言谈举止间给人感觉充满了爱。但是,当贝贝面对没有钱的嘉碧塔和欧蒂莉亚,艾迪面对女友怀孕会怎么办的问题时,他们却双双偏离了好男人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毫无自由且极度不公的社会制度站在了人性的反面。试想,如果当时的罗马尼亚没有堕胎的有关规定,贝贝会做这种生意吗?如果当时的罗马尼亚没有规定夫妇结婚之后必须要生四个孩子,那么艾迪还会为责任问题在女友面前如此闪烁其词吗?也许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人性的反面是制度。这种解读很可能是“对丑恶的男人的丑恶的辩护”和“故意将电影政治化”。那么让我们返回欧蒂莉亚手捧嘉碧塔四月三周两天的孩子快步行走在黑暗小路上的那个夜晚。手里这个不久之前还是个正在孕育着的生命的东西使欧蒂莉亚恐惧不已;如果处置不好,自己连同室友和医生都将被投入监狱至少十年。而伴随着这种双重恐惧的,还有一个夤夜里怎么也甩不掉的高大威猛的男人。所有这些无疑可以深深嵌入她的记忆,构成欧蒂莉亚一生当中最恐怖的夜晚。最终,她爬上了一座公寓,趁人不备将那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胎盘扔进了垂直的垃圾通道。
一阵瘆人的叮叮咣咣,接着一声闷响,这个东西终于落地。欧蒂莉亚返回饭店,却意外发现嘉碧塔并不在客房里。几经寻找,发现她正在餐厅准备就餐。欧蒂莉亚眼见侍者从对面的喜宴托来了一盘牛肉、猪排、肝脏和骨髓,二人盯着这盘东西,沉默良久。惊于匮乏?惊于骨肉?影片在这里的戛然而止。相对这些眼神和情绪,更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点,正如一些评论提到的,“难道禁止堕胎不是人道主义?”嘉碧塔的男友为何如此坚定地要和她分手?她与未出现的男友两个人在整个堕胎当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2007年,《四月三周两天》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当届金棕榈。无比沉稳的长镜头、行云流水的叙事、精确的构图、悬念的营造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刻揭露,凡此种种,都使这部电影成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巅峰之作。现在想想,无论是贝贝为嘉碧塔作探针时的疼痛感,还是欧蒂莉亚在男友家与众人围坐一桌时的紧张和不安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可见影片带入感之强,而作为克里斯蒂安•蒙吉的第二部长片,《四月三周两天》还仅仅是个开始。

 3 ) 四月三周两天--欧洲电影的延续

有图版:http://rex0073.spaces.live.com/blog/cns!92BC660B8A6B2880!2632.entry

去年戛纳60周年的金棕榈,当然是在rip出来的第一时间看掉了,乍一看完觉得只是很好,然后在随后的几天它的魅力就开始体现,即便脱离了故事,刚刚就是它的镜头语言也让我着迷了不久,记得上次类似的情景是看完了塔尔贝拉的《鲸鱼马戏团》。废话少说,直接上截图。

 

影片的开头从一个窗口布景开始,然后就是二元对称的两个女生,主角和配角的在桌上的对话,非常标准学院的构图,光看这个片头可能不是觉得很强大,不过当你有心能记下并且看到结尾的时候,发现这个设计实在是很巧妙。而且这两个女性角色的设计,暗合着老卡的维罗尼卡双重生命的味道。

  

  

  

 

女主角从女生宿舍门口走出来去搭车的一个长镜头,教科书一般的长镜头,从正面对她从楼道门口出来,到侧面走过,到背后跟拍,到远景上公车。而且和完全镜头静止不同时,明显当中有运动跟拍的节奏变化,更巧妙,也是当初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亮点的是,运动跟拍到女主角跨中图中的拱门后,摄影机停住了,让人物在静止的框中走向远方的公交车。整个长镜头一起呵成,动静结合,非常养眼。

 

女主角宾馆前台订房间的场面,又是非常标准的对称构图,有用小细节,“香烟”,放在人物脸部焦点的附近,和中间的烟灰缸形成不对称分割。很简洁很爽目的构图

  

女主角打电话给文中联系她室友堕胎医生的另一个女生的场景。对话设计没有采用惯有的两边人物互相插播露面的传统方法,先前一个镜头以半身男带出电话事由。马上切回到女主角的主线,没有给那个女生露面的机会,看下去就知道这个设计也是有意为之。

 

女主角接头上堕胎医生后一个场面,景深设计得非常好,女主把车窗摇到这个部位,正好露出堕胎医生的上半身和坐在墙角的他妈妈的小头部,原本模糊的远景中的人物就这样有了视点。

  

  

 

三人在房间中关于堕胎的代价做了谈话和争吵,这段室内对话拍得很有戈达尔的风范,对话中镜头注意的往往只是其中一个人,而不是传统的谁说话给谁脸的手法,画面外的声音和人物表情特写形成非常好的画声间离的效果。在争吵后,女主角终于主动答应甘愿为了她室友的堕胎与医生上床,甚至她这个时候正是大姨妈来了。上床前开始镜头改成了室友这一人称视线,上图一是她看到的两人上床前的,然后镜头切换到她的第三人称,她关了房间的门,非常贴心的设计。随后观众将随着她在房间外及卫生间度过非常难熬和感慨的几分钟(插播烟这关键道具)。引用一个网友的话,这几分钟是他观影生涯中最焦急,最难过的几分钟。

 

镜子,又见镜子。狭小的房间也可以有多层次的景深。

四月三周两天的室内镜头拍得真是不错,经常是景深非常有层次感,但又不是类似蔡明亮偷窥似的设计,而是能把观众代入式地主动用眼睛去追随人物,事情的进展,身感同受

 

女主角随后到她男友家参加他妈妈生日聚会的场景,在吃饭过程中,挂念着室友堕胎情况的女主角心不在焉的听那些客人对政治对社会现状的对话和调侃,这也是片子中唯一有政治味道的地方,但是出现地非常巧妙。这里就挑这张餐桌谈话的长镜头,构图非常地棒,两年说话对话的客人观众只能看到他们的手和隐约出现在边缘的头,而心不在焉的女主角却放置在镜头的黄金焦点位置,桌子上的杯子和酒瓶的摆放突出她这个焦点的尴尬,而她摸不着头脑的男友则在她身后的一层,她平行两层各是男友的父母,而背景则是整个书架。寓意立马出来了。

 

女主角匆匆离去前一段,在男友的迷糊和误解中,她等电梯这段非常地真切又感人,她对男友说请不要这么看着我等电梯,她无法忍受。影片感情的一个小高潮,当时看得时候就被狠狠煽了一把。

  

  

和开头那个女主角走到公车上车长镜头一样,又一个教科书搬的长镜头设计,而且还多了用灯光内容。女主角从黑暗天桥这边走上来,到镜头前正好是灯光下,然后背对镜头消失天桥的那头,同样也有运动和静止的节奏变化。

  

女主角回到宾馆,室友告诉她胎儿已经出来了,这是她到卫生间俯身看到胎儿后的表情,非常长的特写,糅合着恐惧,惊讶,和母性的脸部表情。比直接蹦出胎儿的场面要有味道的多,然后由画面外的房间里电话铃声,作为过度,女主角起身镜头往下急坠,接着才是胎儿特写。

 

片尾,女主角丢弃胎儿后回到宾馆,在餐桌边找到她室友,又是无言的对坐,故事又从女主角的一线回到了二元对称构图。看到这个画面,再回想一下开头,非常好的一个暗合,连道具香烟的摆放位置都是一样的。

  

 

正在我还在想影片要如何结尾的时候,导演给出了非常灵动的一比,两人对坐后,摄影机位置这边传来街头拐弯处过来的汽车,注意图一右女这边的玻璃处小光圈和图二左女这边的小光圈,室友平静地看着报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女主却转过头来望着摄影机的方向。然后就是黑屏影片介绍。非常棒的结尾,虽然前面影片很长时间都是以女主为线索,但是镜头设置她一直处于观众关注她的角度,到了结尾这个面向镜头让她与观众有了心灵沟通,一下子原本我们处于旁观者的观众觉得剧中的她就在我们身边,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她和我们一样处在现实生活中。与之相比的是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中经典的结尾,她向镜头走来,脸上展露中带着泪水的微笑。还有达内兄弟的99年金棕榈罗塞塔,结尾处也是从来没有正视过观众的女主角突然侧过脸来让我们看到她含泪的笑容。

截图到此结束。四月三周两天即便只是导演的处女作,但是无论从叙事,还是镜头语言,演员指导,都显示了他非常深厚的电影学院派的功底和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在这个片中,我们看到戈达尔式的室内人物对话声音和画面的间离,看到了达内兄弟似纪实运动镜头跟拍对主人公真切的关怀,两个女主角仿佛人性格的两面的设计暗合着老K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所以在60周年戛纳牛人如云的竞赛单元,这个片子能脱颖而出摘得金棕榈,我觉得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罗马尼亚电影的复兴,而是整个欧洲电影的延续。电影不死,在它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4 ) 干瘪单调又公式化的新闻报道体第三世界艺术电影

2007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名家云集:贝拉·塔尔《伦敦来的男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亚力山娜》、昆汀·塔伦蒂诺《刑房》、法提赫·阿金《在人生的另一边》、科恩兄弟《老无所依》、李沧东《密阳》、王家卫《蓝莓之夜》、格斯·范·桑特《迷幻公园》、卡洛斯·雷加达斯《寂静之光》、詹姆斯·格雷《我们拥有夜晚》、库斯图里卡《给我承诺》、大卫·芬奇《十二宫》。这是非常明显的一届戛纳大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摘得金棕榈大奖的却并非这些名家作品。事先不被看好的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凭借《四月三周两天》一举问鼎金棕榈。

《四月三周两天》只是蒙吉的第二部电影长片,此现象在戛纳历史上也算罕见。如今十多年过去,影片并没有成为新世纪的经典之作,但口碑也并未如某些金棕榈片般急速下坠。《四月三周两天》是比较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艺术电影,出位的社会议题挑动人心,形式风格异常强烈。作品表面看似深刻犀利,但仔细剖析,一些问题还是比较显见的,尤其难逃公式化的嫌疑。这些问题同样同样存在于类似的第三世界国家导演,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导演自身创作心态有关,也与西方影展的生成机制、东方主义文化心态有牵连。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合谋。

《四月三周两天》有着一个在西方社会非常博眼球的主题:堕胎。堕胎在基督教国家始终是争议话题。但蒙吉的切入角度与通常的堕胎话题电影不太一样。影片的堕胎主题指向的或者说控诉的对象并非宗教,而是极权政治。统治罗马尼亚多年的齐奥塞斯库极权政府,禁止堕胎是其最显见的暴政之一。根据知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Tony Judt)《战后欧洲史》的说法,从1966年开始,罗马尼亚政府为了增加人口,开始实行惨无人道的禁止堕胎政策。40岁以下、子女不足4人的妇女被绝对禁止堕胎。1986年,限制年龄提到高了45岁。为防止堕胎,每位罗马尼亚育龄妇女每个月要被迫进行强制体检。此政策带来的巨大悲剧是,罗马尼亚的人口并没有增长,但堕胎导致的死亡率远远超过欧洲各国,原因是非法堕胎成为了唯一的节育手段。1966年法律规定禁止堕胎后,每年至少有1万名妇女死亡。到1985年,新生儿必须存活四周以上才能登记。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前夜,新生儿的死亡率达到了令人发指的25%!

如果要找出一个戏剧性的反映齐奥塞斯库政权恶劣程度的社会事实,再也没有比禁止堕胎政策更合适的了。蒙吉的选择非常敏锐。第三世界国家如果选择一个彻底去政治化的题材,拍摄类似《两个情人》(2008)、《伊斯梅尔的幽魂》(2017)、《夜以继日》(2018)这样的纯情感电影,要想进影展角逐,很有可能是连门票都拿不到。与之相反,所选题材政治激烈化程度越高,被选的概率也肯定越高。

当然光有吸睛议题是不够的,顶级影展对于影片的美学追求同样有着特定的要求。拍成好莱坞电影式的正反打镜头、无缝剪辑、坚守180度轴线原则肯定是不行的(只有伊斯特伍德和个别玩票的好莱坞明星有这权力)。《四月三周两天》的美学风格可归为两大类。一是长镜头搭配固定镜头。效果类似橱窗镜头。二位女主角成为了被深深观看、注视甚至凝视的对象。尤其是发生在旅馆中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堕胎重头戏,蒙吉全部使用了近景长镜头搭配固定不动镜头的美学策略。有些戏份,女主的下体完全裸露,私处则是半裸露状态,形成一种窥视效果,对异性恋男性而言有色情意味。由此投射出来的国家主体也成为被观看的对象。女主作客男友家中,在餐桌上聚拢谈话的过程,亦是长镜头搭配固定镜头。因为此过程的重点是展示当时罗马尼亚社会的人物处境,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

手持镜头跟拍是另一大特色。这类似于隧道效果的视点,观众有临场感。而无配乐的使用又强化了写实、记录的风格。

与影像风格搭配一体的叙事风格则是非常好莱坞化。这也蒙吉的机敏之处。安东尼奥尼式因果链松散的晦涩现代主义叙事在影展角逐中并不具有天然优势,这是评委的身份使然,毕竟评委不是阅片无数的影评人或电影理论家。《四月三周两天》的叙事充满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风格。从第一句台词“好吧”-“谢谢”与钟表倒计时声音(有政权垮塌象征意味)响起开始,悬念始终贯穿于整部电影:这二位女主角到底要干什么?房间能不能订成?公交车上的检票能不能应付?医生到底愿意不愿意交易?女孩为何不接电话?是不是出事情了?女孩怎么应对男友的责问?这是事件性电影的常规叙事法则。另外,好莱坞的叙事法则是,在主线索之外必须有一条爱情线索。本片也完全符合这个原则。这两条线索的“合谋”,保证了影片与乏味、沉闷无关。

这种策略的选择,其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强烈写实风格的视听语言与戏剧性的事件发展历程搭配,形成的效果其实是一种指控性的影像美学。按照古典的巴赞式美学,长镜头与固定镜头的搭配,必然与事实、真相、档案相关。观看、注视甚至凝视的主体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指控者。一种与道德地位相关的身份赋予。所以影片的高潮会是死婴的大特写镜头,这是齐奥塞斯库恶魔政权的罪证,作为观看主体的我们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王兵新片《死灵魂》的结尾,镜头对准了夹边沟原址留下的白骨,有着同样的控诉效果。这是拍摄者很难自控的一种表现。类似法庭上原告情绪失控后的愤然抗议。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甚至是女主角望向了镜头,也就是观众,诘问意味强烈──你们都看到了么?

死婴的生命历程──四月三周两天──就是影片的片名。在此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整部影片的影像逻辑。充满悬念跌宕起伏的剧情,在人工化操作驾驭下形成的“写实”、“纪录”风格引导下,我们无比关心二位女孩的命运。伴随着非常事件的发展,我们感受到了奇情,为其担忧焦虑,衷心期盼能够度过难关,最终如愿所偿,心下坦然。同时我们也了解、见证了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可怕。可是除此之外,影片还留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也许可以对比下同样题材的事件型电影。罗伯特·布列松的《死囚越狱》,是一部讲述纳粹占领法国期间,一位囚徒主角冒死越狱故事的电影。这也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事件型电影,囚犯主角如何越狱?是否能成功?这个过程是整部电影的叙事主线,这条主线投射出纳粹政权的惨无人道。但是布列松的美学旨趣以及与之伴随的生命诉求就与《四月三周两天》大异其趣。布列松无意于以历史事实为证据来控诉纳粹,他的手法是让观众充分感受主角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画外空间、疏离表演、频繁的手部特写镜头、松散的因果链条、非戏剧化的独白、救赎意味强烈的莫扎特C小调弥撒曲,使得主角与环境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深邃的影像情境(德勒兹所谓的纯视听情境,即时间-影像)。布列松并不着力于放大越狱过程的悬念,主角的身体、行动与声音构筑的是一种纯影像的存在感。更为特别的是,布列松的影像美学并非为了形式而形式,画外空间是布列松本人囚禁体验的一部分。因之,影像的存在并非目的论式的人工技巧的把玩,而是主体生命经验的悲情庄严投射。而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存在主体的纳粹经验。

准确的说,《四月三周两天》的手法是展示,影像展示。连揭示都算不上。我们可以再比较下米哈尔科夫的《烈日灼人》。这部电影的厉害犀利之处,是找到了一种极其特别的角度来揭示斯大林极权时代的恐怖。影片贯穿始终的是成年人与孩子之间嬉戏的场景,真挚与矫饰,历史与未来,忠诚与背叛,爱与恨,以一种非常复杂又真实的辩证关系展开,这里面充满了人性可怖的回声。一直到斯大林画像出现之前,影片几乎没有涉及关于这个时代的话语。但时代的一切都体现这特殊的人物关系、人物状态之中。

《四月三周两天》本质上就是一篇非虚构类风格的新闻报道,单薄,羸弱,我们看完电影,知道了齐奥塞斯库政权掌控下罗马尼亚人民的堕胎惨剧,知道了罗马尼亚大学生不学理工科就要到乡下去当农民,知道了罗马尼亚旅馆订房间的特殊规则,知道了罗马尼亚那年代行贿的普遍性、物资的极度缺乏……影片二位女主角的塑造也比较简单,一个懦弱,一个独立。我们对之观感不过是──有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典型。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四月三周两天》说到底还是这种陈腐、刻板、过时文艺理论的产物。

(已刊于虹膜“邪论”专栏)

 5 ) 几个镜头及其它

有一场戏的镜头剪辑印象深刻,感觉很新颖。就是两个女孩和江湖医生在房里的讨价还价中的一小段。先是拍医生给女A在床上做初检,然后镜头跟着医生摇到床对面的椅子上,这时女A已经不再镜头内,只有医生与女B,接着一场很长的讨价还价,都是一个镜头;接着,直接切到已经坐着的A,她说的话的内容一开始与医生和B的讨论一样,会让人有她加入了讨论的错觉,但是随着她与A对话的深入,观者发现她们其实只是在私底下商议;商议完之后,镜头一拉,出现了原先医生坐过的椅子,这时是空的,这时医生从背景的洗手间内走出。

这个剪辑很简洁。其实整部影片所追求的影像风格就是简洁,虽然有一些体现纪实性与渲染气氛的跟拍镜头,手提摄影机有时也会微微晃,但看完之后,简洁却是很深的印象。这和导演在关键场次的镜头剪辑很有关。像上面这个有趣的例子,就省略了很多东西,所以显得有趣。比如女A坐起来,医生退场去洗手间,都通过很新颖的剪接被略掉。看到这里时,心里疙瘩了一下,突然觉得有东西在动,其实是导演没有用常规的人物对话的剪辑方法。

固定长镜头当然也让它很简洁。有一个很大胆的又长又大的特写镜头,以前从未曾见过。就是镜头长时间盯着那个躺在地上的死去的四个月大的胎儿。一般上对于这种事物的拍摄,大部分电影都是一个快速的运动镜头一扫而过;更残酷一些的,就是长镜头拍摄装它的容器,以引起观众的想象共鸣。但这个长时间的血淋淋的正面特写,逼着观众去凝视,去思考,导演真是个残酷的人啊。

这个镜头不仅融合在这部电影的美学取向内,也充分表达了导演的追问。因为通观整部电影,导演其实都是在力图客观地讲一个故事,他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都点缀在背景中、次要人物的言谈中、以及开头的时间提示之中。唯一的一次他的情绪(愤怒、悲凉、思考?)的主动表达其实就在这个特写镜头之中。拍摄这样的镜头是需要勇气的。当一部索然无味的电影出现这样的镜头时,创作者会被称为不尊重生命,或者当另一部严肃讨论生命的失败之作出现这样的镜头,也会被视为哗众取宠。这个企图还原天亮之前的黑暗的罗马尼亚导演,他不但拥有使用这种镜头的道德勇气,也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

知耻近乎勇。嘎纳在六十周年给它大奖,不是因为它微微出色的技术,而是一个国家电影人敢于反省的勇气。而罗马尼亚近年电影的回暖,其题材,无一不是直面现实与历史。

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一个领导人身上,以逃避历史对自身的审视,几乎就是人类的通性。责备齐奥赛斯库很容易,反省自己却很难。但每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对历史的悲剧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导演力图用镜头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犬儒、冰凉、以及惯于体制的庸常生活,也试图用镜头寻觅在犬儒、冰凉和惯于体制的庸常生活的夹缝中顽强生长的生命的底色。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6 ) 我们杀人,你们吃

故事发生于苏联解体前夕的罗马尼亚,主角作为无权无势的大学生,无端承受着社会的戾气,影片中遇到的所有陌生人对她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本片沉闷的原因之一),但即使是少数看似温馨的场景里也涌动着细思极恐的反讽。

四月三周两天在影像上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段长达十分钟的家庭餐桌戏。明明是最为世俗亲密的对话,却使用了中世纪油画中行圣餐时的构图和场面调度方式,并用压抑顶光处理主角男友的面部,画面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抽离感、荒诞感,没有人关心主角的感受;浅焦镜头虚化了桌上的美食和大快朵颐的宾客,观众的目光集中在焦虑的女主角不安的神情上:主角面前摆的是一顿丰盛的家庭晚餐,心里想的却是那团血淋淋的胚胎。

影片的最后一幕也是发生在餐桌上。女主角和闺蜜一起坐在餐桌上,闺蜜盘中摆放着高雅的牛肝,这是酒店为举办婚礼而准备的食材,可是她们自己的婚姻该何去何从呢?今天早上她们还只是象牙塔里的学生,现在却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里那些晦涩的规则和无解的难题,这样的“成长”能否算是一种吃人呢?


P.S:

看到一个打光的小技巧

这个场景里的光源自上而下,看起来似乎是酒店里那种吊灯,但仔细一想如果是单个吊灯要打亮整个场景,对灯的柔度、亮度要求会很高。紧接着出现的服务员揭示了导演并没有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

可以看到服务员的脸中间是黑的,很明显光其实是从两边倾斜着打下来的(还可以仔细观察桌上的酒瓶,有两道高光、两道阴影),如下:

灵魂画手

 短评

扎实稳健的长镜头,滴水不漏的构图设计,全部服务于”电影语言“叙事,剧变前的风波早已在每一个人心中酝酿。残忍的”身体记忆“,身体共鸣,痛入骨髓。宴席上的众人争执,小房间里两个人的争吵,细节拿捏到位似行云流水。

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4.5;藉一天一夜一事件牵扯蕴含丰富信息,黑夜的蹒跚,明灭的灯光,一切都像是山雨欲来的前兆;细节巧妙构思,处处勾勒时代注脚,小格局见大空间,长镜意蕴深远,构图精妙;剧本沉稳有张力,弱化戏剧情节,貌似无痕无波的生命长河,实则处处惊心动魄。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他给你的感觉就像“你在喝一杯白开水,喝着喝着突然手一抖,水洒了一地”

5分钟前
  • 深溪虎
  • 力荐

Gabita就是条毒虫。

8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av9354470确实“于古有征” 引用:“罗马尼亚曾经为了提高生育率,不允许女性堕胎,市面上也没有计生用品。这样一来,出生率虽然上涨了,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婴幼儿的死亡率就很高。罗马尼亚搞出一个骚操作:3岁前不给出生证明。这样罗马尼亚婴儿死亡率就能为0。”

12分钟前
  • NARUMI
  • 推荐

过于熟悉的社会主义味道,亲戚聚餐那段简直就是一帮说着罗马尼亚语的中国人

1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前三分一我都处于因为加比的愚蠢而气愤到无法欣赏电影的地步,后三分一奥蒂莉亚与男友争吵,说如果自己怀孕了不会指望他,“至少那时候加比会在”。这就是她坚定地为不长性的朋友收烂摊子的原因吧。在身体体验上,两性之间的沟通无能,是宿命,也是无奈。

19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对新浪潮与旧时代的凝眸回探,朴素手持长镜,齐奥塞斯库末代。开场半小时的未知目的,庆生宴上焦灼的真实时间,精妙的构图与调度,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历史。结尾再次对称构图,G面前一盘动物器官,听完侍者介绍再次拿过菜单;O喝了一口白水,四百击般直视镜头。远处婚宴喧腾,忧愁并未了断。

2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我的疑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有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要求别人牺牲?看的时候恰逢江歌的事情出来,很生气。

26分钟前
  • 就我是包子呗
  • 推荐

说这部片闷的人根本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细心看,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人性

31分钟前
  • Henry
  • 推荐

嘎纳总是选出这种冷冰冰静悄悄的电影

36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冷峻的定焦长镜,泥泞破败的罗马尼亚。她走进浴室冲洗下体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悲从中来。为了除掉一个身体,就用另一具身体去交换。压抑,焦躁,羞耻统统绞尽心脏,跟餐桌那场置身事外的戏一起精神游离。最后有车开过,仿佛碾过我的血管。

40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怎么都无法相信这部纯粹的女性电影会出自一个男性导演之手。

43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社会主义长镜头

46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这个导演好棒啊,长镜头冷静又全部服务于叙事,感觉不到一丁点多余。和《山之外》讲的都是两个女孩的关系,作为一个男性导演把女性的心理和相互的关系细节拿捏得这么准确真让人惊叹。女主和男友吵架那段让人心酸。

5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闷,晕

53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较差

冷峻,克制,准确,手术刀一般,如同纪录片的写实,摄影,表演,故事,天然去雕饰,那些长镜头,像餐桌上谈话,大段大段的,一口气拍出来,也不容易。这个罗马尼亚闺蜜真好,演得这么棒,为了朋友,东奔西走,借钱,得罪男友,甚至献身都可以,为了啥。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那种点烟后不知看向何处,打开水龙头放水却什么也不做,按下电梯按钮后等待,拿起菜单以避免交谈……这些“悬停”制造出的静默。正如赫塔·米勒所言:“沉默不是说话中间的一段停顿,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女主角在手持摄像里,便是这样跟《罗塞塔》相当的战士。看小一点,是蒙吉“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的自述。看大一点,影片发生在1987年,离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还有两年,那道自66年颁布的禁止堕胎法与分配工作制仍然生效。在此期间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人们心目中致使他人痛苦的底线一天天降低,国民对暴力的认知标准也随之降低。”而通过爱,人能更珍惜自己一点,在被忽视与被折磨中,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爱成为自由缺乏症的替代疗法。但被丢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55分钟前
  • 还行

她说这个话题以后不要再谈了,可三缄其口如何抹杀卫生间里那一滩无辜的肉球、混入楼道间里的垃圾和再也洗不干净的身体。蓦然发现情深时的你侬我侬不过意外来时的龟缩叛逃,欢愉的代价就是丧却尊严的屈辱手术。蒙吉偏爱将镜头对准主角面孔,旅馆的堕胎现场或是无聊的饭桌上,无表情的脸上透出复杂况味。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简直就是欧洲学院派的教科书习作!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