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沦落女

剧情片法国1985

主演:桑德里娜·博内尔,Setti Ramdane,Francis Balchère,Jean-Louis Perletti,Urbain Causse,Christophe Alcazar,Dominique Durand,Joël Fosse,Patrick Schmit,Daniel Bos,Katy Champaud,Raymond Roulle,Henri Fridlani,Patrick Sokol,Pierre Imbert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播放地址

 剧照

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2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3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4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5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6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3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4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5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6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7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8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9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1

详细剧情

  一天清晨某村庄的沟壕里出现了一具僵死的女尸。在警察的调查下,死者莫娜(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 饰)的流浪岁月由此被揭开。她身背大包四处露营,与落魄的流浪汉同居在一处房子里,一起抽烟睡觉。一个老妇人的女仆尤兰德满心羡慕莫娜和流浪汉的自在状态,不满男友保罗的简单粗暴。某夜保罗入室行窃打昏流浪汉,莫娜随即不辞而别。接下来她遇到了一对放牧的夫妇,他们给了她土地和住所,期望她能努力过上平静踏实的日子。莫娜不以为然重新上路,在路上搭便车结识了以研究树木为职业的兰迪尔,兰迪尔给予了莫娜短暂的帮助后两人便分道扬镳。此后莫娜又在途中结识了剪葡萄树枝的工人阿兹,无人知晓莫娜的流浪将把她引向何处……

 长篇影评

 1 ) 独自上路

既然选择了流浪,
就要学会承受孤独。

不羁的灵魂,
独自燃烧。

离自由越近,
离孤独也就越近。

然后,旅行的终点,
是死亡。

 2 ) 《天涯沦落女》拉片

诡异的音乐(不是怜悯和舒缓的)

旷野

镜头zoom in拾穗者

【平移跟】看到死去的女孩

死的样子扭曲着

警察来了,男人聊起:摔倒了晕倒了肯定会冻死。

聊起身上的红酒渣滓

不断清洗墙上的红色涂料

测量女孩的各种数据

装进尸体袋子

“她最近遇到的人还记得她”

最后一个冬天几周的情况

女孩从海中赤裸走来

男人在看裸女的明信片

男孩把照片给小混混,小混混说起海滩上见到裸女的经历

两个男人聊起海很冷

女孩在路上打车

上了一辆火车站

(女孩特立独行。)

她喜欢收音机

得知没有后大骂破车

被赶下车子

货车司机和拆迁工人聊起,说她可爱。

男人发现了熟睡的她,说发现了奖品。

倒立的行走牌

枯树就像她的头发

找到一户人家要水

开心地笑

没有水的水泵(活在规则里)

到处乞讨

有家的女孩跟父母说要自由

女孩跑到墓地里睡觉,到处要活干

啃坚硬的面包

在酒吧变相讨三明治吃。

她投了一首歌听,欢乐的音乐

在路边修鞋子。

看到警车就躲

修车工人说给了她一份工作。

刻板印象:女流浪汉都游手好闲,追逐男人

修车工对她的凝视

年轻学徒爱慕她

狗一直叫

修车工给了她报酬

她在附近装帐篷

修车工人工作,女孩坐着抽烟

学徒给她听音乐

女孩和狗玩耍

学徒继续看着她

学徒看到师傅从女孩帐篷里走出来

修车师傅:女孩说我思想肮脏,不,是双手肮脏。精神上。

女孩搭便车,被耍了

找水喝,不理小混混。

小混混聊起抢劫很难,不让朋友打女朋友的主意。

约兰达对镜说话。

她叔叔是一个看门人。

跟叔叔介绍男友,其实是去刺探地形。

约兰达偷偷进入古堡,看到了女孩和流浪汉在睡觉。

约兰达羡慕他们。

莫娜和男友自在地生活:亲吻、抽烟、听音乐、晒太阳

男友不让她留下任何痕迹

他把项链锁的钥匙扔了

约兰达照顾男友,男友难以忍受这种无聊的生活

对约兰达的工作很不满

莫娜看着裸女雕塑

落幅再一次来到树叶

约兰达清理灰尘,听老人唠叨过去的辉煌

莫娜吸光了男友的毒品

晚上小混混来偷家具

男友被小混混打昏了

莫娜吹灭了蜡烛。溜走了

男友醒来抱怨,还好没偷走收音机

本以为她是恋家的那种人,整天呆在屋子里的

他所在的列车开动了

莫娜看着离去的列车

油画被戳破了,生气,烧毁

莫娜不停地吃,感谢教堂的施舍,继续上路

起来发现下雪了

搭便车到有狗的私人领域

来到牧羊人的家

莫娜:在这种天气上路是她自己的选择

来是因为他们会收留她一晚

第二天

牧羊人吵醒她

谈起上路的经历

牧羊人:我们都有自己的事,生活就是这样

莫娜:天冷令人愉快,路上不拥挤,容易搭便车

莫娜不在乎载她的男人是好是坏,她只是不停地往前走

牧羊人:我选择了一条折中的路,介于孤独和自由之间

你选择彻底的自由,得到的却是彻底的孤独

如果继续下去,迟早会把自己毁了

你正走向毁灭。

走在路上的两种结局:死了/崩溃

因为孤独 最后吞噬了他们

逗不了孩子开心

牧羊人是哲学硕士,他要回到土地上

他要给她地,莫娜不想种

牧羊人会帮她

莫娜打开窗户吐痰

夫妇都在忙碌,而莫娜从此躲在房车里

莫娜削土豆

有自己的房子,她还是开心的

莫娜帮女人分配食物,偷奶酪

整天抽烟看书

牧羊人看不下去了:不公平,你令人讨厌

你什么都不要,脑袋里空无一物

莫娜:你不是唯一一个拒绝传统社会的人

牧羊人:你不是拒绝传统,而是退出社会。你不存在。

莫娜:去你妈的哲学,你过得跟我一样堕落,只不过工作得多些而已。

如果我上过学,不会像你一样活着。我厌恶当秘书。

我炒了那些老板,更不会在路上再找一个来。

牧羊人:你读了太多垃圾书籍。你活在梦里

莫娜找到一间废弃的屋子。

找一个装扮优雅的女人推销奶酪

因外表受到嫌弃

中年女人欣赏莫娜的独立和勇气

大学教授洗澡,聊起莫娜的臭味

像是调研一样调查莫娜

莫娜调响音乐来逃避问题

大学教授拿来吃的

脏手的特写

莫娜只做老式的工作,她也喜欢孩子

她不喜欢照看动物,想做一个看门人

大学教授检查法国梧桐

培育抗损伤细菌,类似癌症的真菌

所有的法国梧桐都会被入侵

莫娜不关心:随它去吧

大学教授习惯了莫娜的存在,给她喝酒

留她在车内

莫娜不想被锁起来

莫娜毕业于职业中学,速记打字员

倒下的法国梧桐

被定义为有病

一些争执:法国梧桐必须原地被切割

和学生聊起莫娜:已经在她的车子里扎下根了

莫娜对他很不友好

莫娜不想吹风。

问男学生要烟

不认为倒下的法国梧桐有什么可惋惜的

男学生和老婆聊起莫娜的可怕

中产阶级对目前的小房子极为不满

对比起莫娜,男学生觉得他们的处境已经很好了

妻子对于莫娜毫无同情心,认为她罪有应得

莫娜去献血

其他人为了得到吃的,嫌音乐不好听

献血者:把拳头握紧,流得更快

莫娜:我不急

莫娜笑了

不断被拒绝(焦虑)

系鞋子

在火堆边取暖

她哭了(情绪化)

莫娜吃罐头

搬板条箱工作,说起法国梧桐的事,让他砍掉梧桐。

男学生来找大学教授

触电了(中邪了一样)

回忆叙述:

大学教授把莫娜丢在路上

出于愧疚,帮助莫娜搬背包

大学教授想让男学生找回莫娜

枯树

莫娜在树林里被强奸

牧羊夫妇

牧羊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欲望,没有需求

与其说是流浪,不如说是堕落

毫无价值

莫娜看着照片

走在路上,修剪枯树的异乡人

莫娜要酒喝

异乡人事事都要请示别人

他带她上楼住

问起其他人,去摩洛哥看家人了

突尼斯人示范她怎么修剪葡萄树苗

做饭,邀请她和他一起工作

莫娜很开心地一起去工作,系上红围巾

一起修剪,要她加快步伐

一起吃饭,不想一条线吃饭

手受伤了

庄园女主人:修剪葡萄树不是女人干的活,她女儿在一家生产男士短裤的工厂上班

她看着手上的茧子

评价异乡人:友好、勤劳但邋遢

异乡人邀请她留下,说自己会解决一切的

让她出门戴上围巾

绕着大树打转的摩托车

异乡人工作,她在旁边看着

同事回来了,异乡人怂了

莫娜被抛弃了,因为他们不想要女人

是懦夫,骗了她

她把围巾还给男人

男人要载她走

留下的红围巾

莫娜把拉链拉上去

哭了

献血者聊起,她不是为了吃的才来献血的

莫娜继续上路

约兰达向往浪漫

女孩打不到便车

桥下,约兰达和男友坐车离开,载女孩

来到大别墅

脚上的红布外翻

约兰达把他们一起睡觉视为永恒之爱

现在却独自一人

约兰达可怜女孩,宠她娇惯她

作为交换,给她作伴,排解孤独

但一涉及到利益问题,约兰达像变了一个人

老太太其实什么都知道

看到老太太姐姐的照片

莫娜把老太太当成一个正常人去交谈

一起喝酒

约兰达的男友觊觎她

和老太太聊得很开心

聊起侄子,大笑

约兰达赶走她,怕她抢工作

转眼她就被赶走了,因为男友盗窃

莫娜在车站醒来,到处卖银器

莫娜厌倦流浪了,宁愿被抓起来

丢了她的出生证明

撕纸,和卖药的人一起吸烟

莫娜:没人想要离开这里吗

男人:不是现在

莫娜起身,吸毒

侄子送约兰达去另一家

看到流浪女想起莫娜

流浪女和衣冠楚楚的中年男人聊

他也曾这样过来的。

男人给莫娜想了一个出路

莫娜走掉

侄子看到喝醉的莫娜在餐馆发酒疯

男人要她去拍色情照片

侄子给妻子打电话,说自己永远不会帮助她

自己也曾迷失,但不会堕落到这个地步。她完全是疯子

电话亭:一个避难所。

莫娜开始报复社会

嬉皮士问人要钱,斗争中房子烧着了

莫娜拿着被毯跑了出来,上了车

本来她会被用来赚钱

后来人们一个个都怀念莫娜

莫娜来到大棚

背包也没有了

晚上她太冷了

狗过来叫

突尼斯人问了问莫娜的围巾

早上莫娜起来找面包

她的靴子彻底卷下来

村子里的狂欢

莫娜被吓死了,被涂满了颜料

她很害怕,躲进了电话亭

莫娜没要到面包,拾起了毛毯

她走在田野上

忽然被绊倒了

她起身,又倒下

她哭着,发抖。

 3 ) 流浪并不仅仅是个煽情的口号

也许这才是流浪的真实面目:应当彻底断绝给养的脐带,始终保持自由的高贵,但只有死路一条。
这也是托克维尔分析当时印第安人的命运时的那种宿命:被文明同化,就要变成附庸,且贫穷。顺应爱自由的天性,抗争下去,注定要被碾成齑粉。
导演处理得非常克制和冷静,片中的人情冷暖,有时可恨,有时可悲,有时可怜,但思索之后,又觉得可以理解。
相对而言,我们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煽情,这种让受众放弃思考与怀疑的表达途径,是逻辑混乱和动辄诉诸道德审判的罪魁祸首。

 4 ) 阿涅斯·瓦尔达——寻找女性自我的意义

在电影《天涯沦落女》中我最爱的一个场景,是这两双紧握双拳的手。一双手修剪得精致整齐,另一双手则连痂带垢。阿涅斯·瓦尔达在她的电影中,常常会聚焦于一些女性,成为被深情凝视的对象(客体),同时也试图想象她们自己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主体)。这种张力尤其明显的出现在瓦尔达最受瞩目的两部作品之中。《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与《天涯沦落女》。 一个女性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探索:《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与《天涯沦落女》的观影笔记。 宝琳·凯尔对《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做出了如下评论。阿涅斯·瓦尔达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女性导演。她能让观众能够在影片中真正感觉到别有意蕴。与她同时代的法国新浪潮导演们相比,瓦尔达并不会因为女演员的浪漫激情而冲昏了头脑。而这对于弗朗索瓦·特吕弗或者在《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客串了一把的戈达尔,则是常有的事。他们喜爱自己的缪斯们,喜爱她们的轻佻任性。尽管这些男性导演无法真正地从女性的角度去理解她们。表面上来看这部电影也没什么不同的。电影《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描绘的是关于一位当红的女流行歌手的故事。她焦灼地等待着她的癌症诊断结果。她逛街,唱歌,喝咖啡。在自带健身器材的公寓里锻炼。然后去一个艺术工作室拜访朋友。她始终都强烈地感应着自己完美的身材和美丽的脸庞。它们既是礼物,同时也是诅咒。如果说克莱奥由于自身的美丽与风情而受到崇拜,但与此同时,她也经常被人误解。对于病痛的恐惧让她变得不再幼稚,变得不想受人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瓦尔达表现出了对克莱奥的同情,对克莱奥被身边人误解的遭遇,瓦尔达也是恻隐。瓦尔达还是能够在克莱奥的故事里构建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摄像机经常聚焦在克莱奥视线所及的地方。比如说电影画面会展现巴黎街头的生与死。街头艺人在表演生吞青蛙的镜头。玻璃被一颗子弹击碎的镜头。一个女人在给孩子喂奶的镜头。克莱奥觉得,如果能找人倾诉的话,也许会让她感觉好一些。她在餐厅点了一首她自己的歌,然后观察食客们的反应,但没有人在意这里的背景音乐。他们讨论着毕加索,阿尔及利亚战争。所有的这些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即使没有我们也会存在着,并将继续存在着。 电影《天涯沦落女》也同样描绘了一个被外表所定义的女人。莫娜是一位年轻的便车客(搭便车的旅行者)自然需要利用外表来获取同情。但在那些给她好处也伤害她的男人看来,莫娜是很脆弱的。在电影中瓦尔达也展现了,很多人将他们的希望与梦想,欲望与恐惧投射在莫娜身上。她激起了这些人的怜悯,情欲,敬畏,感伤,厌恶,甚至渴望。莫娜常常被视作为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血肉之躯。莫娜第一次出场的片段也是发人深省的。她作为一具躺在阴沟里的尸体出现,这是极为物化女性的方式。但瓦尔达推翻了这种成见。首先她很快在旁白中表达了,她想要更好了解这个角色的欲望,然后再模糊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莫娜最后几周的生活的故事。由在路上帮助过她的人来讲述。这种叙事结构,可追溯至电影《公民凯恩》。而这种回忆往往展现出,那些声称帮助过她的人更糟糕的状况。也就是,社会的冷漠会展现给那些“没用的人”,或是与莫娜截然不同的人,或者是那些不理解莫娜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在荧幕上形象改变身少,少到令人吃惊。时至今日,荧屏中的女性角色还游走在一个首先被物化,其次才是自我的世界里。或许能够与《天涯沦落女》相媲美的女性角色,能够在一些讲述年轻女性,如何通过独自旅行来解决身份认同危机的故事中找到,比如《沙漠骆驼》和《涉足荒野》,尽管这些电影难能可贵地展现了年轻女性们在身体方面或是内心所能达到的深度,足以与男性旅者都相媲美。我还是禁不住觉得有些失落。因为这两部电影都过于依赖旁白,使用记忆闪回,甚至要靠大合唱的形式来让主角生动起来。在《天涯沦落女》中,瓦尔达安排的这些桥段,主要是靠桑德里娜·博内尔复杂而精妙的演技,给我们展示莫娜的全部面貌,来对抗其他人用细枝末节所拼凑出的莫娜。 瓦尔达的女性角色不见得都被描绘的孔武有力。但她们在细节方面都有着各自的差异。并且都是带有目的性地处理。无论是出现在银幕上的克莱奥还是莫娜,都有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危机,努力地想要去到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不会仅仅将她们视作美丽的玩物,而且还能让所有的女人感到自己不但美丽,而且勇敢。 视频来源//www.bilibili.com/video/BV13W411C7VQ/?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17577ac788d6995df6b860dcec54da6d

 5 ) 独行的天使——法国电影《流浪女》

独行的天使
——法国电影《流浪女》


“这样的坏天气已经不适合露营了。”牧羊人
“我不选择天气。”Mona
“那么你选择道路。”牧羊人
“我想是的。”Mona

 
该片导演瓦尔达在影片放映前说,“这是一部没有悬念的影片,因为从一开始你就看到事情的结果。”这是一部从死亡开始讲述的故事,终点即起点,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我理解为——它跨越了死亡。

流浪女(Mona)的尸体在一个暗薄的清晨被农夫发现,她衣衫褴褛面目灰暗肢体僵硬,仰躺在沟坎中,第一个镜头颇有些触目惊心,但镜头拉近却觉神态安详,一张天使的面孔。警察最后判定为自然死亡。寒冷和饥饿,夺取了她的生命。

“自由,如果选择自由,等于选择孤独。如果不停下来,就走向毁灭。”牧羊人这样对Mona说。影片随着接触过Mona的不同的人们对她的追忆而展开,最初的记忆来自海边。从海而来的女子,让我想起那幅著名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海的女儿》。Mona是个背包行走的流浪女,她的全副家当——帐篷、书籍、画片都在她的背包里。开始我以为她是一个时下很时髦的背包自助旅行者,随着影片的深入,我发现,背包和行走不过是表象,真正的主题关乎流浪,关乎自由,关乎一股近乎执拗的不妥协,就像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无法无天》。

遇到Mona的人几乎都对这个独行的流浪女留下深刻的印象,梧桐专家的学生和他的老婆对她的肮脏和行为害怕、厌恶而恐惧,他们需要的是姑妈的大房子和她的遗产,需要的是干净、秩序和体面的生活。但是更多的人是瞬间的钦佩和羡慕,被激发的是深匿心底的心灵渴望。每个人都有流浪的梦想,对自由的未知远方的向往。暮年老太遗憾当初没有这样放下一切而终生驻守枯萎的婚姻,温暖家中的少年幻想自己也能如此潇洒的浪迹天涯,但是母亲的话将他拉回了现实“我想她不是经常都能有面包。”那些短暂收留Mona的好心人,身为哲学硕士却选择牧羊为生的牧羊人希望Mona选择他的道,像他那样走在现实与理想的中间;与纯朴善良的剪枝工人阿苏在一起的短暂时光是影片中一段难得的温馨岁月,但是面对现实(同伴对留下Mona的反对),他选择服从放弃抗争;梧桐专家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惊悸地诉说死亡瞬间闪回的画面中,竟然有好几个是Mona的身影,她颤抖着后悔没有更好的照顾这个姑娘,希望找到她。在我看来,她对Mona的照顾与守护,就像一个善良的人对自己曾经的梦想的守护。

影片借助牧羊人的口,预言了Mona的结局,牧羊人与Mona的对话也最精彩而耐人寻味,让人想起圣经中神总是以牧羊人为先知。规则,世界有世界的规则,神有神的规则。冲破规则的代价,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因而没有几个正常人敢于这样彻头彻尾的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而行。Mona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落魄的流浪者,她会讲英语,受过教育,当过秘书,她的流浪生活完全取决于她的个人意志。这个追寻自由意志的代价是饥饿、寒冷,是疲惫和肮脏,是强暴和突袭,直至最后,迎来死亡。但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褴褛的衣衫,纯真的面孔,她像一个行走在世间的天使,像一朵绽放在暗夜的鲜花,散发的自由理想的光晕。以至于当死亡携着寒冷与饥饿降临,一切都显得那么坦然平静,失去属世生命的灰垢下面一张安然的天使的面孔,孩童般睡去。

黑屏,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世界的短暂撞击在银幕前完成。流浪,其实是每个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梦想的种子,如果要赋予这个梦想一个人类的词汇,那就是——自由。想起税晓洁书中的一句话“谁又能逃脱得了宿命呢?那么,还有哪里是不可去的?还有哪里是不可抵达的呢?”。

 

 《流浪女》(Sans toit ni loi,阿涅斯-瓦尔达,1985年/105分钟/彩色。以纪录片风格描写了一个拒绝任何社会规则的年轻流浪女的流浪经历。新浪潮之母瓦尔达进入创作鼎盛时期的重要作品,荣获1985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撰文/诺小娜
2005/3/5 于北京·崇文

 6 ) 走自己的路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导演,以纪录片风格描写了一个拒绝任何社会规则的年轻流浪女惨死在荒郊野外的发人深省的悲惨遭遇。新浪潮之母进入创作鼎盛时期的重要作品,荣获1985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冬日晨曦,流浪女莫娜像垃圾一样冻死在荒郊水沟,身体锈青,和水沟没有多少差别。《流浪女》这样开始,通过闪回镜头和莫娜生前在流浪途中接触过的人发表的纪录片式的评述,来拼凑出一个流浪女最后的岁月。年轻、漂亮的莫娜永远在路上,对试图爱她、接近她、帮助她、抛弃她、鄙视她、改变她的人永远说不。说不,拒绝一切成为流浪女的基本伦理道德。她的冷漠和孤独最终只能导致在最寒冷的时刻无声息地死去。有力、冰冷、残酷,《流浪女》没有留下任何一丝幻想。流浪女形象成为经典女性主义解释案例。

 短评

瓦尔达的切入点永远是现实,但她的长处却是虚构,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则处在二者中间的张力地带。她看似很纪录片式的拍法却暗自彰显着故事的虚拟性:所有关于莫娜生前的画面都是虚构的。现实里与她交错的人都在讲着她的故事,把她造进了自己的叙事体里;而电影则通过虚构的力量给自由流浪的莫娜以完全自主自由存在的权利。一方面镜头正如电影里其他人物一样漫不经心地扫过她的身体,另一方面又特写着她逐步由自由堕入困苦的全过程。最终当她终于死去的时候,虚拟的故事里迸发出了无尽的现实主义力量。

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从一具流浪女的尸体展开倒叙,打破第四堵墙以访谈回忆的形式串起流浪女最后的岁月。结构真是不俗,这样一比《黄金时代》用的都是人家玩剩的。虽然也有欢乐的瞬间,但更多的是放浪形骸的自由和无情残酷的寒风逆境。女主演过《东方西方》,印象深刻(放映居然是DVD格式,感觉略坑)

1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是弱者,偏偏凌驾在自由之上,有时也会想象这种绝对的宿命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说,很多时候都会想象要是自己能选择这种绝对的宿命,不必在乎什么,不必被什么在乎。其实这样的旅程哪里是自我放逐呢?明明就是凯旋。也许我加诸了许多近期的心情在这个人物身上,也许她又比我所想的还要走的更远,那是我无法企及的地方,那里是存有某种热切寄望的。现在,哪怕是倒叙,哪怕知道自己不存在这样的分身,我仍一遍遍这样幻想,天涯何方啊,天涯又何妨啊?别再骗自己了,再骗一下自己吧,天涯此处啊。

1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1985威尼斯金狮奖。纯粹的流浪者,永远在路上的女子,宁可短暂而自由地活,也不愿融入体制的规训中。瓦尔达用伪纪录片的方式和[公民凯恩]剥洋葱式的多视角访谈来拼凑出这位流浪女的生活碎片,并时而将她置于画框边缘。最终,我们并无法真正了解到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她更像是一位追求纯粹自由的行动者的化身,虽不能时刻让观者共情接受,但却不断地逼问着虚伪与庞大的社会网罗。在闪回叙事中,角色常常打破第四堵墙,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间离效果。引人反思,而非使人认同,是典型的新浪潮影像策略。(8.5/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好处是看完过后的两个小时里,你变得不在乎自己身上穿了什么,说话肆无忌惮。电影根本就是催眠的最好手段,走出影院后主角们会在你体内短暂存活一阵子。于是你只好不断走进电影院去搞点催眠,过点别人的日子。

23分钟前
  • 还行

“她流浪之是为了自由本身”,瓦尔达像拍纪录片一样拍剧情片,使用大量真实环境中的非职业演员,情绪性移动长镜和对特写的谨慎使用是主要视听特色。摄影和用光都很讲究。叙事结构类似《公民凯恩》,打破第四堵墙:剧中人物面对镜头/观众谈话,瓦尔达所谓的“引用”。而主演精湛的演技来自她的“在场”

2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Mona从海边裸着身子走来,那时的她是干净的,她一共走了十三步,每一步中间都遇到不同的人,他们对Mona“专属而排他的自由流浪”有不同的看法,或不解,或羡慕,或同情,或嫉妒。Mona一步步的变脏了,从大学教师嘴里的恶臭慢慢变成一身紫色的泥浆,当她来到宿命结局的寒冷地坑时,已是无路可去。

2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这追逐自由的流浪本身就是一种禁锢。我们都带着镣铐。

29分钟前
  • (⊙v⊙)
  • 推荐

孤独就是无需解释自己的行为,孤独就是沉默至死。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至少莫娜不抱怨,不伪善,也从不会在别人身上期望些什么。

35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agnes varda,1985. 如果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mona,你会给她搭个便车吗?

39分钟前
  • mayfog
  • 推荐

瓦尔达的杰作,年轻的瓦尔达在叙事调度和导演上的功力力透纸背,不愧骑手一名。暂不说这部片子的社会性现实性,瓦尔达用“听说”的方法补充流浪女周围的故事线索使得这个故事就好像《俄狄浦斯王》被传唱,而流浪女之死也如俄狄浦斯本身,切身拥抱了致死的宿命,所以我们应该责怪那个绊倒女孩的土丘吗?

44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不是因为有这样的结局就叫悲剧了,和任何一种被选择的人生之路一样,不过就是生活的一种状态罢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她活的率性坦荡,并不以为苦;不是定居一地有规律的生活就不叫漂泊了,不管是富贵荣华还是清贫交加,每个人事实上都在天涯沦落,和她并无本质不同

4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冷的不像瓦尔达,看不出共情之处,似乎在告诉观众:包括你和我,没有人有资格同情她;自由向右,镜头向左,我们能做的,仅有观看。

49分钟前
  • TWY
  • 推荐

宿命论似的低音提琴主题,横移镜头的细碎片段,陌生人视角慢慢拼凑:绝对独立即绝对隔离,绝对自由即绝对孤独,绝对反骨即绝对反动,而绝对的遗世、孤绝与反动难以sustain则往往导向虚无或堕落。这和社群研究里的独狼高灭向现象相当一致。而瓦尔达在看似冷眼的旁观之下,也用路人对流浪女的态度慢慢拼出各自的心象与世相。两个看似示好的知识分子设定,基本也回应了存在主义的隔绝悖论。

5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面对自由与砂砾的抉择,莫娜只是一身风尘不曾停歇,隐约中闪耀的嬉皮士精神之光却不像抱怨反抗或诽谤,而是试图以一己之力去体验甚至辨析荒原与废墟的决绝逃亡——在这样充满对比(不经意的符号化)的电影中,瓦尔达模糊实与虚的手法让女性主义继续发光,不要再说寂寞的依附,这是独立的绽放!

55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朋友说,Mona倒在沟渠里,是因为那里刚烧过火,很温暖。从大海走向焦土,飘荡的一生。

5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无论与谁相处,她都是一副不受控制,也无所求——很难产生世俗社会里的利益关系,所以无论什么人她都不能相处长久;喜欢里边光线亮度略暗的摄影——反而凸显了主体;对着摄影机说话——其实是对观众说,果然不是《伦敦生活》的首创啊。“我不在乎,我不停地走。”可能是小清新色调鼻祖;所谓“宁愿要暴风雨中的自由,也不要和平安逸中的奴役”;冬天走在路上被绊倒后动弹不得,直接冻死,或是在温暖的病床上一天天被折磨死(一般都折磨两三个月吧)——哪种体面?

58分钟前
  • 👹綠大壯🪩
  • 推荐

老太太为啥对讲述者的位置这么感兴趣呢?完全通过目击者来推动情节。纯粹的游荡者是对社会最尖锐也最冷漠的批判。活着,但拒绝一切暂时的救命稻草。这种不劳作的流浪在必然自我毁灭的同时,更让遇到她的人感到空洞、犹豫甚至内疚。这到底是消极的抵抗,还是自由?

59分钟前
  • 57
  • 推荐

瓦尔达钟情回顾、脸庞、村庄、树枝,是调皮的电台司令,被电影耽误的DJ。种土豆的哲学硕士、研究树木的教授都憧憬以自由孤独对抗庸常,最终又无法忍受沦落女。退出社会、堕落的懒人即病树,会被锯掉。

1小时前
  • 好大的棉花糖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