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

爱情片美国1993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薇诺娜·瑞德,亚历克西斯·史密斯,罗伯特·肖恩·莱纳德,理查德·E·格兰特,亚历克·马克温,杰拉丁·卓别林,玛丽·贝丝·赫特,斯图亚特·维尔森,布赖恩·戴维斯,诺曼·劳埃德,乔纳森·普雷斯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剧照

纯真年代 剧照 NO.1纯真年代 剧照 NO.2纯真年代 剧照 NO.3纯真年代 剧照 NO.4纯真年代 剧照 NO.5纯真年代 剧照 NO.6纯真年代 剧照 NO.13纯真年代 剧照 NO.14纯真年代 剧照 NO.15纯真年代 剧照 NO.16纯真年代 剧照 NO.17纯真年代 剧照 NO.18纯真年代 剧照 NO.19纯真年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41

详细剧情

  19世纪的纽约,上流阶层的人士有着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和生活规则,要求体面、得体。年轻律师纽伦(Daniel Day-Lewis 饰)也不例外,他将与门当户对的千金小姐梅(Winona Ryder 饰)订婚。然而在订婚前夕,他与梅的表姐、刚刚离婚自欧洲回到纽约的艾伦(米歇 尔·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饰)重逢,二人 一见如故,情愫顿生。然而艾伦的大胆行为和追求自我的作风是不被那个上流社会所接纳和允许的,在大家的眼中她是一个讨人厌的怪物。纽伦却意识到这种性格的可贵,并且被这种性格所折服,如果不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如果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礼数为体面而活,人生将是多么的空虚和苍白。纽伦想和艾伦私奔,然而梅却怀孕了。虽然想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却同样不想伤害他人的这对爱人,最终选择了放手。纽伦和梅结婚了,脾气和顺的梅一直处于无辜的中心。然而直到梅的死去,他们才看见了事物的另一面……

 长篇影评

 1 ) 《纯真年代》

在电影频道无意间与它重逢,我已经是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之前看的都是D版的VCD。个人以为无论配音演员多么出色,喜爱这部片子的人一定要去找原声版本再看一次。 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心外幽情》 马丁史克西斯的手笔下永远离不开纽约。但这一次,是你意料之外的马丁,是暗巷与枪火之外的马丁,它有最最古典优美的姿态,它甚至那么忠于原著。 大到长镜头摇过的全景,小到餐桌上的器皿;壮观到整个舞场,微妙到一个眼神之外。每一个镜头都精美如画,每一样用具都华丽如雕如镂如绣。男人与女人们,他们的生活合乎规则,举止无可挑剔,面具完美无暇。 纽兰想要撕开这假面,爱情第一次给了他逃脱的欲望和勇气。你以为你可以控制你的生活——你以为你能改变一切。但是机会稍纵即逝,而命运已经在那里了。 我总是觉得丹尼尔.戴.刘易斯就是纽兰。他的痛苦如此动人,如此扣人心弦——他的绝对文雅温和与这外表之下的自私冷酷。爱令人变得自私冷酷。你无法不爱一个人而不伤害任何人。 ——他嘲笑爱伦,他享受他的新婚,他希望梅死去,他为了见爱伦那么冷静地向梅撒谎……为了怯懦的爱情他牺牲了另一个无辜的女人。所以你没有权力指责梅,这是你要付出的代价。一开始你便要预备好为这爱情戴上枷锁。并且永远戴下去。 于是,这样的爱情,一样也可以被隐瞒,被自己蒙混,被遗忘,变成另外一张面孔。最后,还可以被埋葬。 一段爱情。一个人的一生。纽兰坐在长椅上,小巷的天空飞舞着鸽子,随时间的溪流滔滔。阳光照着爱伦的窗。“他知道他失去了某些东西:青春年华。但是他现在明白,那东西不仅根本得不到,而且也未必真有。如果因为失去它而不满,就好似因为抽签没有抽到头彩而绝望一样。在抽签筒里有千百根签,而头奖只有一张,好运气几乎绝对不可能落到他头上。所以想到爱伦。奥兰斯卡,他总是把她作为抽象的美好事物来追忆和缅怀……她成为了他失去的一切的混合幻象……” 所以,当关窗的男人出现,连幻象也破碎。生活的真相砸中了他。也砸中了我。 看电影的我,含了好久的泪水,终于滚落下来。

 2 ) 献给我的纯真年代...

    昨天,我花了四个小时,重温了马丁.史高西斯的《纯真年代》,在对待这部电影的态度上,也是一样,大家都认为这是他最烂的一部电影(在《飞行家》面世之前),我却认为恰恰相反,这是他最好的电影。首先是我很喜欢这些人,马丁;丹尼尔.day.刘易斯是我很喜欢的男演员,不但因为他很帅而且因为他演的电影都是很帅的电影;米歇儿.菲佛,她在这部电影里的最后一博,把她即将年华老去之前那一瞬间的所有妩媚迷人,知性之美,雍容大度,艳丽,慵懒,柔媚,娇羞像烟花一样的释放了,释放的太彻底了,不仅迷倒了刘易斯,也打动了我;唯一的失误在于薇罗纳.瑞德,而原因不在于她不好,而在于她太好了,太美丽了,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剧情的不可信,为什么和这样一位美丽动人又善解人意,纯真又智慧的女人的婚姻会像地狱一样暗无天日呢?——这让我们,善良的观众们被她的美丽给间离掉了,误会了小说作者的良苦用心,一个男人的责任、崇高的理性、包容、信念与隐忍,在我看来,就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就是顺坡下驴,见好就收吧,该着的便宜一样没拉下,反正身边的人也差不到哪儿去,理性的光辉蜕变成了“及时发现身边的美丽”—— 唉,我太庸俗了。
 
     187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我靠,我竟然开始叙述一部电影了?!)——电影开始于一场歌剧,《浮士德》,女主角玩弄着一只黄玫瑰,嘴里念叨着“他爱我-他不爱我-他爱我……”很烦,刘易斯也很烦,因为他注意到ellen回来了。ellen曾经是他少年时代的梦中情人,现在的未婚妻“梅”的表姐,而且她已经结婚了,现在的身份是欧洲一位伯爵的老婆,当时的美国上流社会很八婆,他们清楚ellen的老公是个花花公子,而她不愿意作一个虚伪的伯爵夫人,于是回到新大陆,以为在这里可以找到真正的女性主义的自由。小说的作者恰巧也是一位女性,《浮士德》里也说,永恒的女性的光辉迎领我们走出黑暗来着,所以,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看作是一部女权主义小说,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社会腐朽与没落的伪善道德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性解放,独立之于女性的枷锁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混乱)——我们一直是这样解读外国文艺作品的。

    好了,不开玩笑了,刘易斯有点儿慌了,他急不可耐的要向全世界宣布,他要和梅结婚!以此来告诉所有人,包括ellen,我现在是有主的人了,更多的成分其实是告诫自己,理智一点儿,管住自己的大脑和小弟弟吧。但是事与愿违,男人总是很贱的,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尤其又是伯爵的女人。于是接下去发生了一些理智与情感的事故,人性与兽性的纠葛。

    这些家伙们的生活似乎很乏味,生活的全部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宴会,期间穿插几封语焉不详的短信,就是男人和女人调情和试探的全部,不过挺好玩的,刘易斯一下子从《布拉格之恋》里那个老流氓加老油条转变成了一个细腻,敏感,脆弱而多愁善感的小男生了,试探,进攻,挫败,忍住,猜测,吃醋,挣扎,犹豫,再试探再进攻,ellen倒像是个此中高手,进一步退三步,退一步进三步,大玩恰恰,搞得刘易斯魂不守舍——其中有一段戏拍得很美,刘易斯受命去海边把ellen找回来,夕阳西下,ellen的背影,楚楚动人,她站在一座栈桥的尽头,不远处有一个灯塔,刘易斯此时完全认识到了自己根本不理性了,他转而借迷信和宿命的方式来解决对爱情的困惑,他对自己说:“如果那艘帆船驶过灯塔之前,她都没有回头,我就转身离开这里。”——影片的曼妙之处也在与此,导演在这里用了十好几个镜头,和极富感染力的电影音乐,摄影机不厌其烦的拍着刘易斯的中景、近景、特写,丰富但不易觉察的表情变化,ellen的背影,大全景,小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其间穿插着帆船穿越灯塔的全过程,刘易斯的表情从欣喜感伤希望失望到彻底的绝望,其间的两个人没有任何的肢体动作,相隔一百步,却咫尺天涯。如果我是导演,早就让菲佛像《人约黄昏》那样回眸一笑了,妈的,所以我不能成为马丁.史高西斯。女性的隐忍和理性的光辉在这一刻高度绽放。

    说到这里,我想替女权主义者们辨白一句,其实本是同一种东西,在男人的身上,成为了所有代表高贵品质的理性主义的代名词,责任,大局观,取舍,隐忍,牺牲;而到了女人的身上,就是他妈的“现实”“物质”“功利”,卑鄙的现实,自私,绝情和自我保护,这是不对的,尤其考虑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她们想得到成功和安全所必须付出的几倍于男人的努力而言,这是更不对的;尤其是考虑到,在情感和性的方面,男人总是更主动和得了便宜还不卖乖这一点来说,这更是不对的。妈的,又扯远了。
 
    还是说说电影吧,刘易斯在经历了80分钟的试探徘徊挣扎痛苦欲说还休之后,终于向他的ellen表白了。在这部电影(原本是小说)里,男人的智商总是比女人要低的多的多,因为原本小说就是女人写的嘛,可以理解为泄私愤。ellen呢,其实早就知道了,虽然刘易斯装逼装得很像,自以为隐藏的很好,但在ellen看来,其实他表面上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假惺惺的绅士派头恰恰说明了他内心的躁动,“你丫终于不装了?”——但是ellen没那么说,她甚至也没说,“其实我也一直爱着你”这种肉麻的俗不可耐的老套话,这里的对白很经典,可以作为女孩子拒绝已婚男人的性冲动的最佳脱身理由—— “Newland, you could't be happy if it meant being cruel, if we act any other way, you'll act against what I love you most. And I can't go back to that way of thinking. Don't you see? I can't love you unless I give you up.”——太牛逼了,翻译成中文是:“若你狠心你也不会快乐,我怎能要你变心呢?我就是因你的人品而爱你的。我再也无法任性而为。难道你不懂,除非放弃你否则我无法爱你。”——看看吧,ellen有多聪明,刘易斯的处境多么的尴尬。

    说到这儿,影片后来又有一段对白:ellen问,“那天在海边你为什么没有叫我?”刘易斯说,“我是想来着,可是我告诉自己帆船穿越灯塔之前,如果你还不回头,我就离开你”;ellen说,“其实我知道你在身后,所以故意一直不回头的”;刘易斯很惊讶的问,“你怎么知道的?”ellen说,“我看见了你的马车。”
 
    男人总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是大脑还是小弟弟支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到底想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影片进行到100分钟的时候,刘易斯终于搞明白了,他知道永远得不到ellen的灵魂了,转而希望得到一次ellen 的肉体,小说和电影里说的可没我这么粗俗——“come to me once then.”这里被翻译成“那就给我一次好了。”——哈哈,看来各种语言和文明里都有类似中文里的“云雨”代表“嘿咻”之类的隐讳而不淫秽的说法的。小说的作者毕竟是个有良知的女性,她到底还是没有让可怜的刘易斯得手,作为象征意义的一枚钥匙,酒店开房间的钥匙一直被他揣在衣兜里。直到丫老到了57岁,彻底丧失了贼心、贼胆和贼。
 
    影片结尾处,刘易斯57岁了,may死去多年了,他的儿子都胡子拉查了,儿子邀请他同去欧洲拜访一位伯爵夫人,刘易斯欣然前往。在路上,儿子道出了真相,其实母亲一直知道你的真爱是ellen,但是她至死也没有让你知道。天呐,连单纯善良的近乎白痴的薇罗纳.瑞德都知道一切,并隐忍和包容了四十年。女人的智商、情商和高度自治和理性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小说的作者是个美国人。1870’年代的美国是自由、独立,平等和博爱的代名词,人们以为在那里能得到有别于古板、苛刻的欧洲大陆贵族阶层的清新空气的,但是事与愿违,ellen最终回到了欧洲伯爵的身边,刘易斯一直怀揣着钥匙,郁郁寡欢直到老朽。刘易斯在电影里的名字叫Newland,本身就是新大陆的意思,德沃夏克的那种象征着希望、人性和光明的自地平线的新大陆的意思,在这里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很反讽。他的妻子叫做MAY,第一拨来到新大陆的欧洲避难者,就是搭乘着一艘叫做“五月花号”的邮轮抵达的大西洋彼岸的,岂料,此岸即彼岸。
 
    我反省着自己的人生,从18岁成人离家漂泊至今的半生倥偬,惶如隔世。这十几年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像一场梦,我慷慨地挥霍掉了青春,拦都拦不住,至今一事无成。我这些年浪费掉的时光,基本上可以统统归入两大类中:失恋前,和失恋后。“恋爱中”不存在,因为那时候基本上没有思维和意识活动,属于行尸走肉。我忙于丹尼尔.戴-刘易斯在这部三个小时电影里干的事,煞费苦心,小心翼翼,苦苦经营,最后和他一样悲惨,连走向自己的爱人的勇气都没有。可能这么说起来,我的遭遇更像《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嗯,也许是太敏感,也许是太胆怯,我们连走向自己的爱人的勇气都没有。好在我们还有理性,我们还能继续热爱自己。
 
    影片的结尾处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亲——luciano 史高西斯”——如果我是导演他爹,一定会从棺材里跳出来抽他。

 3 ) 完美的谋杀

粗看《纯真年代》,只觉得是讲述一段婚外情未遂的故事,细看之下,越觉得彻骨寒冷。本以为只有旧中国才有吃人的礼教,原来搬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一般适用,天下真的大同了。这段故事用官话来说是他悬崖勒马,终被纳入正轨,而她总算学乖,退出江湖,没再生事。而在我看来,却是——他们的爱生生地被扼杀了!

May代表上流社会最美的一面,雪肤花貌,温柔娴静,俨然又是一个宝钗。她射箭时箭箭中靶心,也毫无骄矜之色;明知丈夫心有所属,也照样纯真无邪,只三两下手势,就将危机化解于无形。

蜜月时,Newland想邀请一个比较谈得来的人做客,May说,你不觉得他粗俗吗?让他打消了念头,并让他知道,今后有很多问题将会如此为他先行解决。Newland与May对坐在书房,看她娴静地绣着花,突然感到无法呼吸,他起身刚打开窗,身后传来温柔的询问:你不怕那样会感冒吗?他发现自己如行尸走肉,死了很久了。

Newland与May去探望祖母,说起Ellen,May说,或许她回到丈夫身边,会使她快活些。Newland实在忍不住:我从不知道你如此残忍,即使是魔鬼,也不会觉得人在地狱会快乐!而May依然天真地说:那当初她就不该远嫁海外啊。

Newland终于下决心去旅行,追寻Ellen的踪迹,May过来伏在他的膝头说,我恐怕你不能去。因为今天上午,医生刚确诊她怀孕了,但两周前,她就已经在热络的聊天中,把消息透露给了Ellen,导致Ellen仓皇地离开。

Newland无力拒绝May的纯真,正如他无力掀起上流社会精致的帷幕,因为他知道,帷幕后面只有空洞和苍白。在上流社会混是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的,比如,到处嚼舌根的八卦活百科可以成为座上宾,而遇人不淑的女人就活该遭人白眼,吃闭门羹;男人可以四处猎艳并作为炫耀的资本,而女人要离婚则必为世人所不容。

相对于May的纯洁无瑕,Ellen简直就应该拿只麻袋套住自己,不要出来现世了。而她偏偏出现在人流云集的剧院,出现在窃窃私语和望远镜瞄准的地方,穿着鲜红的礼服姗姗步上宴会的台阶。第一次遇见Newland,她笑着伸出手来让他吻,倒让他一呆。第二次,仍然是她主动伸手,他欣然与她相握。第三次,她在众人面前径直走到他独坐的地方,坐下与他说话,都不合规矩、不守礼法、有违传统,但她是那样的粗心,竟然毫不自觉。

她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是不哭的?为什么她要寂寞地住在这些人当中,戴着面具过活?为什么她只是嫁错了人,就仿佛给按上了不洁的印记?后来,在现实的教育下,她也知道,再也不能任性而为了。

所以,她明知道,Newland就在她身后,却忍住没有回头。
Newland望着她的背影想,如果帆船驶过灯塔,她回头,我就过去。
Ellen也在想,如果他过来找我,我就和他在一起。
她没有回头,他也没有走过去。

之前,她也不是没有给过自己机会的。在剧院的众目睽睽之下,她合着舞台上的剧情问他:你说第二天他会不会送她一束黄玫瑰?然而第二天,城里的黄玫瑰居然卖完了。第三天也是如此。当黄玫瑰终于出现时已经迟了,他只是匆匆走过。

这是一个充满寓意的世界。如果他与她要仰仗天时地利方能结合,就必定错失。偏偏他们就不肯再自私任性一点,离开这令人窒息的地方,只能徒留遗憾。道德和规矩只是让表面遵守的人获利,造就了一批虽无过犯、但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卫士,而内心纯净无私、对自身更加苛严之人反而倍受诟病。

在最后的送别会上,Newland将一桌慈面善目的人视为一群沉默的共谋者,他们默默盯着,竖起耳朵静静地听,成功地把他和他的情人分开了;他们不动声色地团结起来,决定痛惩不守规矩的人。连最后一个让他与她独处的机会也不给。当他给她披上披风,想送她上马车,马上有人接口:我们会送她回家的。她简直是被押上马车的。

他们的爱被纯真的社会微笑着剥夺了,空余夕阳下一个绝美的背影,一个苍凉的手势。

如果谁都没有错,就怪社会吧!

 4 ) 爱比欲望重要

                         第一次看《纯真年代》应该是在很多年前,我唯一记得的只有最后一个镜头,纽伦坐在艾伦的窗下,望着那扇窗,最后转身离开。当时我在想,他在和命运赌博:如果艾伦出现在窗前,他就上楼;如果艾伦没有出现在窗前,他就离开。他抱着希望看着窗前阳光的反射打在脸上,他想到了几十年前他在海边望着她的背影,那时候他同样在赌博:如果她转身,他就上前找她,如果她不转身,他就离开。最后她没有转身,他选择了离开。他一直后悔,直到现在,坐在窗前,他明白了有些人错过就是一辈子,他也明白了他对她的也许只是欲,不是爱。但是,如果当时她选择转身,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

               有些时候,一瞬间的选择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以前我不懂,我只是可惜艾伦和纽伦不能在一起。现在,随着我慢慢长大,我明白有些时候,爱比欲望更重要。纽伦和艾伦终没有得到对方,纽伦被艾伦的不拘一格,与众不同深深吸引,受尽欲望的折磨;艾伦也因为纽伦对自己的特殊,并能从他身上感受到被艳羡和仰慕的崇拜,因为得到这少见的关怀而动心。纽伦因为得不到,反而更想得到,于是他差点在那个“纯真年代”打破世俗的束缚公开毁掉自己的名誉,但是这一切却被艾伦的理智制止了。艾伦的理智来自于一种更深沉的爱,她虽然寂寞,虽然也深受情欲的折磨,可是她对这个家庭的爱,对梅(纽伦妻子,艾伦的妹妹)的爱更为深沉,她制止了本可以纵情发生的丑闻,她选择了离开,让这个纯真年代继续保持它应该发展的轨迹,而且她也明白她输了,她输给梅了,别看梅中规中矩,实际上她明白一切,她早就看穿了自己丈夫对自己姐姐的某种痴迷,她用一种隐忍,坚定,甚至可以称之为勇敢的方式在默默地循序渐进的制止着这一切。梅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和独立的女性。她有着能成大事的女性该有的掌托全局和适应社会的一种特殊本能。她明白在这样的一个年代,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必须学会牺牲和适应,这是艾伦和纽伦都做不到的,在这种大智慧面前,艾伦和纽伦突然显得就幼稚了,他们的个性来自于他们对这个年代所有的一切的鄙视和不服输。可是单打独斗是永远不可能战胜强大敌人的。所以无论是这本小说,还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爱,要表达的感情,很复杂,很深沉,没有深刻的难以言表的体会,作者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没有功底深厚,完全掌握原著精神的导演,是拍不出书中所要表现的那些复杂的感情的.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9424700100z8a0.html

                      事隔这么多年,我觉得我稍微能掌握到这部电影的旋律,稍微能感受到电影中所要表现的感情。纽伦直到自己57岁,仍然对于自己还未得到过的艾伦充满幻想,抱着无尽的遗憾。直到自己的儿子直言不讳的说出母亲其实早在怀他时就知道自己爸爸的某种精神出轨,他才彻底醒悟自己原来当了一次傻瓜,他才终于看清楚自己的妻子是多么伟大和坚强。他才终于明白自己这么多年来想要得到的只是处于自己的不甘心,不甘心这个社会给自己造成的禁锢,而他一向认为涉世不深的妻子原来拼着自己单薄的身体把他从堕落,腐败和将要走上歪路的边缘拉了回来。当他明白这一切后,以前那么迫切想要得到的某种虚幻的,代表欲望的人就显得没有那么迷人呢。

            写着写着,我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用了这么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名字“纯真年代”。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禁锢性爱却成为历史时期出现最多黄色书籍的年代。这就是物极必反。这样的“纯真时代”,提倡一夫一妻,终身厮守,忽略爱和欲望,向往地位名声,带着分阶级的眼光在把人分为不同档次。却往往是在高档次的人群中,谈论最多就是别人的八卦,花边新闻。谁谁谁是谁谁谁的情妇。长舌妇别人的不忠来显示自己的纯洁和真诚。所以在这样的时代,纽伦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极其厌恶身边上流社会的这一套虚伪和做作,又离不开这样这个地位所带给他的一切。所以,当艾伦,这个敢于打破传统的女子出现时,他就像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非常想要成为的这种人,在这样特殊和指定的时代背景下他才能被她深深吸引。所以,爱上一个人,或者迷恋一个人,是在ta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并且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

             马丁西克塞斯虽然几次与奥斯卡擦边,但是丝毫不会影响他在电影界的地位。因为没有几个人能拍出这些复杂,隐晦,深沉的感情。我是个门外汉,我实在想不出除了马丁西克塞斯这种方式,还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故事。在这部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画面感,就像是把那些年代的绘画作品以魔术的形式让其中的人物活过来一样。每个人物的装束,每个场景的布置,精致到一丝不苟,在还原真实性的同时又让人觉得美得不真实。也许这就是“纯真年代”给人的感觉,在刻意追求纯真的年代,没有谁是纯真的,即使身体保持了纯真,但是灵魂亦不然,远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纯真。

 5 ) 如何理解纯真的含义

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句话:单纯不是知道的少而是坚守的多。看过纯真年代的大部分人都在争论纯真的到的是Ellen还是May,Ellen在外漂泊多年,后因婚姻触礁而归国,她见识多,对物质环境多不在意,不故意划分阶级差距,原著中说她见识了夫家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有无数的画家排队想要帮她画像,她过了多年这种众星捧月的生活,但当回到纽约时,她也可以迅速习惯住在与潦倒记者,裁缝为邻的“贫民窟”,并且用婚变后的残骸把自己的小房子打扮的颇具生活气息,虽然婚变的原因是丈夫风流成性,她却比她丈夫表现的大气许多,她从未在任何人面前控诉过丈夫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她一直是向前看的,newland喜欢她简直是必然的,两人有太多太多共同点,Ellen的离经叛道,Ellen的口不择言都是newland想做却做不到的,她对上流社会的那套阶级论不屑一顾,帮女仆披上自己的斗篷去给邻居送花,在银行家的夫人名誉扫地时公开支持,Newland对Ellen已经不能用like和love来形容,应该是adore,Ellen与newland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样相似的两个人怎么可能不互相吸引,所以评论里说Ellen蓄意勾引newland的说法不成立,而当双方都查明了彼此的情谊后,Ellen选择的是刻意保持距离,几次出逃都是为了躲避newland的疯狂追求,她并没有太过于在意世俗的看法,她与上层社会所摒弃的“粗俗之人”交朋友,公开支持快被除名的银行家夫人,这些连newland都无法想象。如果她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自私,以newland那样的疯狂,她只要不作回避,早就可以与newland在一起了,May根本不会享受半分婚姻的温存,而是没有尽头的煎熬,就如她在欧洲丈夫家一样,她当然是不愿意的,因为她对未来的表妹夫已经产生了“非分之想”,她愧对May,她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放弃newland,在Ellen与newland的爱情中,Ellen背负更多,她离经叛道过,她知道其中滋味,她不愿newland为了她背负这么多,也不愿意May和明戈特家族被淹没在谩骂和嘲笑中。她是不在乎所谓上层社会的看法的,但是她在乎的人却非常在乎,所以她只能妥协,独自离开舔舐伤口,说她自私,她伤害了谁?反观May,永远以单纯的形象示人,只会不轻易间将newland抓得死死地,让他永远寻不到机会逃离她的身边,婚前说要给newland一个机会(此时还不知道newland与Ellen互生情愫),让他寻求真爱,结果火速请求母亲同意将婚期提前。不经意间提起Ellen来刺探newland的心意,然后将一家人对Ellen的处理进行隐瞒,为让丈夫不再与Ellen藕断丝连就联合家族对她进行财务逼诱,强迫她回到丈夫身边。在还不确定怀孕的情况下告诉Ellen自己已经怀孕,让Ellen心怀愧疚的离开,她披着单纯的外衣,让所有人同情怜悯她,这就是所谓的纯真?相比于May,Ellen才是纯真的代表,她什么都懂,知道万事万物的底线在哪,尽量不去伤害别人。插一句那些骂渣男小三的人真的看了这部电影吗?还是颜值即是正义,话说我觉得选角非常好,菲佛大美女的气质与Ellen非常吻合,即使笑容再灿烂也像是冬日的阳光,明媚却带有一丝寒意,Ellen在经历了那么多后回到故乡,带有的笑容就应是这个样子的,若即若离,这也是她与众不同且吸引newland的一个地方,newland觉得奇怪,每次久别重逢都想不起Ellen的脸,仿佛每次她都是一副新的面孔出现在她面前,而菲佛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她好像有魔力似的可以让我不停地爱上她,Ellen和菲佛就像是融为一体的,角色,演员都是我的爱,这样的电影真的不多见

 6 ) 《纯真年代》,一篇影评

昨晚在北京电影节的大银幕上重温了《纯真年代》,一幅两个多小时的19世纪末纽约上流社会饮食男女的画卷,当字幕浮现,伴随着如诉如泣的音乐,我再次感受到当年那股想哭的冲动。这种感伤唏嘘的情绪如此强烈而久久萦绕,以致于我决定提笔写下这篇影评。

马丁“最暴力”的电影?

当回顾自己这部关于19世纪末文雅的痴男怨女的浪漫电影时,马丁斯科塞斯说,“这是我拍过的‘最暴力’的电影”。考虑到马丁曾拍出震惊世界的《出租车司机》和影史最好的强盗片之一的《好家伙》,而发行于1994年的《纯真年代》却让他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拿到了“PG”分级,“最暴力”的形容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如果从影片风格和视听语言的层面来看,从某种程度上,你能明白导演说的“暴力”指涉的是什么。马丁斯科塞斯一直在我心里地位珍贵,他当年的《意大利电影之旅》、《美国电影之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从电影史、电影语言的进化、西方文化艺术传统以及影迷的爱与趣味(不可或缺的)这几个角度,全方位给予我难忘的电影启蒙。马丁不仅仅是一个导演,他也是个电影研究专家,对电影语言有着深刻认识的他对于电影视听风格的设计也是高度自觉的。纵然在如《赌城风云》、《好家伙》、《愤怒的公牛》,马丁向我们展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长镜头运动、高速摄影和高超的蒙太奇剪辑,但论电影语言的夸张与极致,在马丁的作品序列里可能真的要数《纯真年代》。

从精心拍摄的影片开场字幕片段(这一段不是马丁本人拍摄,而是特意请来了这方面的拍摄专家),蕾丝花纹格的滤镜下,一朵朵缓慢绽放的花朵,配以感伤而庄重的古典交响乐,如此巧妙地勾起观众的怀旧情绪,就可以看出影片的一切如影片内所表现的那个社会一样,都是如此讲究形式与细节。到了正片里,除了满到几乎要溢出屏幕之外的美术服装细节之外,那些宴会上流畅灵活的镜头运动,突然插入的高速大特写,戏剧性的布光(对跳动的火焰光效的制造令人赞叹),特别是几乎已被抛弃很久的各种光学手段的有技巧剪辑:连续地淡入淡出,多重曝光、划出以及突然的变焦和圆形遮罩,更不要说各种巧妙插入的拨动观众心弦的背景音乐。自从好莱坞电影进入七、八十年代,经受了“新现实主义”、“新浪潮运动”的影响和电影技术手段的发展,越来越追求更自然、更不干扰观众的的极致视听体验以来,这是一部鲜有的重拾这些好莱坞经典时期的视听风格的主流电影。这些技巧单看在现代电影的语境之下难免过时而做作,因为这些技巧是为了给影片里的人物情感和高潮片段打上“着重号”,仿佛导演时刻跳出来,敲黑板划重点:注意啦!这里男主角爱上了女主角,看!他们四目相对!不仅如此,马丁还在寻回传统的同时大胆打破常规,剧中人物有时毫无征兆地直视观众,无情地打破窥视的幻象。

因此,马丁说,这部电影是他“最暴力”的作品,创作者在把观众裹挟进电影中痴男怨女纠结的情感世界的同时又“粗鲁”地用某种间离效果把观众拉出来,这种“暴力”的视听结构与整部电影里所表达的故事和主题高度匹配,以致于超越了大众文化商品的矫揉造作,而形成了一种风格和形式,如果用画作流派来类比的话,《纯真年代》就是一部以巴洛克风格创作出来的十九世纪后半期纽约上流社会浮世绘。当男主角亚契在卢浮宫里盯着那幅巨大的鲁本斯画作的时候,你知道马丁对这样的类比是会认同的。

巴洛克大师鲁本斯的画作《升天的亨利四世和玛丽德美第奇摄政》

“情节剧”,风格即是一切

为什么在谈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首先谈到的是它的风格和形式,而不谈电影的叙事内容。一来是影片的风格和形式本身就十分突出,无法绕过,二则是这种强烈的外在形式恰恰说明了这部影片的实质。就像《洛城机密》之于黑色电影,《与狼共舞》之于西部片,《纯真年代》是一部马丁重拾经典好莱坞情节剧电影范式且大胆变奏之作。

情节剧,是理解本片的另一把关键钥匙。

情节剧的英文是melodrama,‘melo’ for melody,合起来就是指伴有音乐演奏的戏剧。最早是指在维多利亚时期(十九世纪中后期)在英国社会发展出的一种通俗的戏剧形式,特点是夸张狗血的剧情,刻板化的人物以及渲染人物行动和情绪的现场音乐伴奏或歌唱。这种戏剧形式应该是由意大利传统歌剧和法国感伤喜剧影响而发展出来。在这种戏剧中,主宰整个舞台的是剧中人物强烈的情绪流动,而音乐作为情绪渲染的利器是情节剧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当时重要的流行文化,原小说里对流行的情节剧和当时观看情节剧的文化风俗都有所表现。电影里也亦如是。开场即是在旧歌剧院上演的歌剧《浮士德》中爱情的片段,这里的歌剧《浮士德》是经过通俗化改良的,原小说不无讽刺地描述道:“德国的文本,法国的歌剧唱腔,由瑞典人来表演,翻译成意大利文然后专供说英语的观众。”因此可以推测电影里的《浮士德》是一出情节剧化的歌剧。而在电影三分之一处,大家聚在一起看的就是当时很流行的情节剧剧目《肖兰》(《The Shaughraun》),也正是在此剧强烈的情感感召下,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借着讨论剧情来互诉衷肠。

本片改编自伊迪丝沃顿的同名小说《纯真年代》,小说于1920年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小说类奖项。伊迪丝沃顿也是第一位获颁普利策奖的女性,她自己就成长于小说所描述的时代和环境,19世纪中后期的纽约上流社会。对原小说的改编十分忠实,美术场景和服化道的细节就不细说了,大段的旁白和很多人物台词是直接引自小说。但马丁最精准的地方是还原了小说的情感内核,并采用情节剧类型的方式予以改编。

情节剧类型电影的诞生要追溯到好莱坞的默片时期,这是电影这种大众媒介对当时的流行文化情节剧戏剧的融合与借鉴。在好莱坞电影的源头处,一种是卓别林、巴顿等更偏杂耍和动作性的闹剧片,另一种是格里菲斯式的更借鉴戏剧、追求叙事性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正剧和悲剧,如他的《残花泪》、《世界的核心》等一系列的影片,“建立了情节剧的风格、基调和主旨”,“通常来说,‘情节剧’用来描述一个正直的人(通常是女性)或一对男女为压抑的和不公平的社会环境所牺牲“(这不就是《纯真年代》的剧情描述吗?),而好莱坞对背景音乐的使用则为默片引入戏剧表达时提供了听觉上的维度和情绪上的强化。从此,情节剧电影一直是好莱坞推出女明星,吸引女性观众的重要类型。

进入1940年代,德国的流亡电影大师马克思奥菲尔斯主导了好莱坞情节剧电影的创作风格,他的3部影片《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被捕》、《鲁莽时刻》里”流畅的摄影技巧和精致的场景把他的角色们封闭在一个爱情为压抑社会的物质虚饰所吞噬和淹没的世界中“。(当然我认为奥菲尔斯最好的几部作品依然是他在欧洲的创作,如《欢愉》)。与此同时,在英国的大卫里恩也贡献出了影史上最为重要的情节剧电影之一《相见恨晚》,该片对后世影响颇大,直接启发了比利怀尔德创作了喜剧变奏版的《公寓春光》,而观看《纯真年代》,你也会发现其对《相见恨晚》如何展现和放大男女主人公内心情绪波动的构图、布光等手法多有借鉴。

当然,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情节剧电影在1950年代后,在原本是柏林的戏剧舞台导演的道格拉斯瑟克的一系列特艺彩和高雅女明星主演的票房大片上真正迎来这个类型的黄金时刻。瑟克对于情节剧电影的形式以及其与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层联系有着一针见血的认识,“慢慢地情节剧的观念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这是一种我在美国电影里发现的完美形式。它们是天真幼稚的,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反讽,吸引瑟克投入到情节剧电影创作中的,不是情节剧本身狗血的你侬我侬的故事,而是情节剧作为载体可供风格和形式发挥的空间。作为风格大师的瑟克的每部情节剧电影都是用他的视听“管弦乐队”—固定的摄影师、布景师和美术指导、音乐指导、服装设计赋予影片独特而强烈的风格,艳丽的色彩,非自然主义的打光,突然插入的跌宕的音乐,瑟克甚至有意地给影片带来一种塑料般不真实的华丽风格,反而对观众产生一种间离效果,让观众不是一味的沉浸在爱情故事的感伤中,而是对这背后的人为的社会环境也有所感知。对于瑟克来说“情节剧时不仅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且还讲述一个制约爱情的社会环境。这个爱情事件剧所深入的社会结构如同爱情本身一样重要。”

道格拉斯瑟克的《深锁春光一院愁》

啰嗦了一大圈好莱坞情节剧电影,回头看马丁的《纯真年代》,才会发现他作为一个导演是如此精准而富有创造性地掌握了情节剧的种种构成因素。影片的故事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男女主人公爱而不得的压抑的三角恋故事,这种已婚男心猿意马的故事每天在社交媒体上也不知道要看多少个。但马丁和他的视听“交响乐团”一起,用非凡的视听风格将这段爱情的发生、发展、绵延的过程,以及个中的压抑、痛苦、感伤、幻想等种种恋爱中的情感都细腻而真实地传递出来,主导影片推进的并不是剧情走向而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走向,这可以说情节剧的某种极致了。当然,影片的三位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米雪菲弗、薇诺娜赖德也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这三位演员都是导演选角时的第一考虑人选。无论外形、气质还是表演上,都做到了对人物的精准刻画与还原。

同时,影片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镜头对于片中人物的饮食起居、服饰用品,居住环境和交通工具不遗余力的捕捉和呈现。影片在人物的交谈中,和旁白叙述中,常常插入大量的特写镜头,如宴会上的每一道菜肴、精美的摆盘、各式各样的鲜花,壁炉的火焰,点燃的雪茄乃至剪雪茄的精美器具。这样如博物馆般的展示在影片的前半段特别频繁,一开始我甚至有些疑惑,这是否在干扰叙事。可当你不知不觉被这些细节裹挟进去后,你发现这些当时纽约上流社会的饮食男女之事的种种细节都是叙事的一部分。它们构成男女主人公存在的物质世界,也是施加于男女主人公这样自然流露情感的人身上无声的“暴力”,这样不公开展露甚至没有具体施害者的暴力甚至残忍过黑手党世界的真刀真枪,我想这也是马丁说《纯真年代》暴力的原因。 这些细节是影片文本的重要组成,不沉浸在这样的世界里,作为当代人的我们很难感受到男女主人工在当时所承受到的来自家族、社会,特别是那个那个小圈子上流社会的压力,也才能体会到男女主人公所受到的压抑,性压抑,爱的压抑甚至自由哭泣的压抑。正是在这样的压抑和禁锢之下,方突显出自由爱情的宝贵。

所谓爱情,不过是一种幻想性~关系

影片的结尾处,亚契拒绝了儿子让他上楼的请求。跨越重洋和岁月,当他终于来到昔日魂牵梦萦的爱人的窗下,他却止步不前,而是闭上眼睛,沉浸在幻想之中。

如果当时在海边,当帆船经过灯塔时,她回了头,一切又会如何?

《纯真年代》结尾处幅奥伦斯基夫人海边回眸的画面,说是最好的电影结局之一也不为过。这一结尾画面的运作机制犹如梦境和电影,都是虚幻的欲望的满足,因为它缝合了整部电影积蓄起来的情感力量,让观众和男主人公一起,在幻想中达到了短暂的满足,那一瞬间,蔓延整部电影的压抑、欲望、激情、悔恨和痛苦都得到了释放。然后,幻象消失,重回现实的男主人公选择转身离去,不去与真实的奥伦斯基夫人相见。因为他已经在他的幻想之中赋予这段情感最美好的结局,这个幻想也许在他整个一生中都在不断重复,而转身离去的他也知道,他的余生也将怀抱这个美好的幻象活下去。在这个时刻,哪怕再对男主人公的出轨心怀不满的观众也会体味到他的怅然若失和伤感,因为我们共同品尝这一美好的幻象时刻,也共同感受到了跌落回现实的苦涩与失落。看似满足而从未被满足的欲望,最难将歇。

其实,如果当时她回了头,一切不会怎样。他们依然逃脱不了那个社会加在他们身上的情感和道德枷锁。所有人都深知,爱情最美好的时刻,是它仍在幻想界的时候。很难说,亚契对奥伦斯基夫人的一往深情,很多不是来自他自身的想象和解读,在影片里也有不少亚契的幻象段落。在幻想里,爱情和欲望才会如此诱人,在幻想里,亚契和奥伦斯基夫人才会找到逃离这个“三百六十五天风血刀剑严相逼”的现实世界。一旦这样的幻想要落到实处,要真真切切的在一起,他俩也逃无可逃,只能面对丑陋的现实。所以奥伦斯基夫人才会哭着对亚契说,“我只有放弃你才能去爱你”。这也是为什么亚契最后不愿意上楼的原因,他怀抱这份幻想太久太久,他早已没有勇气再次踏入实在界,作为一个old fashioned man,他宁愿选择再次逃避到自己的幻想中,维持住了这份幻想,也就永远维持住了他俩美好的爱情。

情节剧里永恒的伤感基调正是来源于处于想象界的恋人遭遇了实在界后的产生的失落与挫败。所以,爱不爱,在不在一起,都不是电影里最重要的事情,制造出那份幻想的美好以及幻想撞击现实后的失落,才是最关键的。就像电影中那幅伴随着感伤的女声吟唱男士们纷纷在大风中按住自己的呢帽的画面,传递出一种介于真实和幻想之间的气质,将感伤的种子悄悄埋入观众的心中。

彩蛋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看完一部电影后,啰嗦了这么多。如果你还看到了这里,我将奉上彩蛋几枚,没错,马丁的19世纪情节剧电影就不能埋彩蛋吗?

1,发现这位婚纱照摄影师是谁了么,正是爱出镜的导演本人。

2,影片结尾处,导演打出了献给他的父亲Charles Scorsese,他在这部电影完成前去世。而导演的父亲Charles Scorsese和母亲Catherine Scorsese在亚契去接奥伦斯基夫人的火车站场景中作为群演留下了身影。

3,影片那些优雅睿智的旁白贡献者是奥斯卡影后乔安娜伍德沃德,也是保罗纽曼的妻子,人们一直对《纯真年代》三大主演赞不绝口,殊不知还有一位幕后boss。据IMDB的说法,电影里有一处挂了乔安娜伍德沃德的画像,然而写到这里精疲力竭的我已经不想去找了。贴一张她和保罗纽曼的剧照吧。

 短评

人生就是这样,你会背负着无法向人说起的秘密终老,并且永远抓不住你最想要的东西,却无法有怨言。好难过

6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老马处理有两点比较遗憾:1.相较于古典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和剪辑都过于现代,影片整体节奏可以更慢、更稳;2.MAY复杂性完全被两位主角戏份作空,成为一个仅有叙事功能的局外人。但事实上,这个人物其中的“纯真”和隐忍,如若构成三角对戏,整个电影深度会上一个档次。

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摄影与戏服美轮美奂,油画般古典安静的氛围之下是汹涌澎湃的渴望和冰冷彻骨的残酷。为原著和老马丁所折服!

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每当忆起她,他总感觉虚幻宁静,宛如画中的仕女,象征他所错失的一切。”马丁纯情起来配上眼花缭乱的视听语言真是不得了。

10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生活就象被强奸,当你无力反抗的时候,只能默默承受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居然有人说梅有心计……?请问一下你的表姐跟你老公暧昧你心里不急吗???你会两手一摊,好,你们是真爱,我离婚成全你们???有意思。“我在信里看出你有些忧郁……”“但你来了就不一样了。”这种语言挑逗大家看不出来?就算是年轻时的朋友,也不会在表妹和表妹夫结婚之前单约自己的表妹夫吧???“他会给他的情人送黄玫瑰吗?”这句不是勾引是什么?谁是谁的情人?还有第一天收到信故意第三天回的欲擒故纵……丈夫出轨是有错在先,但自己跟众多男人闹绯闻就是正确的???还有纽伦,既然不爱梅想带着艾伦离开,还要跟梅doi生孩子?艾伦结婚前干嘛去了?无语太无语了……只能说女人才能看到女人的小心思,我和妈妈都这么认为……那些感叹真爱的,祝你们也拥有这样的表姐。

16分钟前
  • 蓝莓波子汽水
  • 较差

看似多情的少妇也曾专情,看似纯情的少女也最无情。一间书房如同囚笼,困住男人的自由。炉火旁没有出口的话,终于把爱火熄灭。他习得全部礼数,却愿跪在她脚边亲吻。她忤逆任何礼数,却能放手成全别人的幸福。可这个故事哪有人会幸福,堂皇之下百花皆枯。那天我迷信,灯塔旁的你没有回头,便辜负一生。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迷人的镜头语言。男主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兼假道学,光说不练的典范,他根本没有爱过他的妻子,他甚至希望她去死。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平静度过一生。马丁的厉害之处就是把你吸入人类心灵这个公共厕所,且你走进去了还意识不到这是公共厕所,因为你也是个公共厕所,你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20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15.9.20 尤其喜欢最后在楼下的一段,所谓“很久以后想到你还是会记忆一阵汹涌”的感觉能被影像化成这样,无敌了。私以为本片代表了马丁心里最柔情最雅致最温和的部分,就像《巴里·林登》之于库布里克。看到片尾那行字更是一阵唏嘘,老马他爹有老马这样懂他的孩子,太幸运。

2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男人们的一个永恒问题:老婆和情人,你更爱哪个。慢,推进都是小说读旁白,时间跳跃有点意思。古典,主人公的行事原则包括那些世人看法,都跟那个时代有着脱离不开的联系。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女人分很多种,像May 那样的,会很幸福

27分钟前
  • 亲爱的我呀
  • 力荐

那是一个男人都是戴礼帽的绅士而女人都是穿长裙的淑女的年代,那是一个行事讲究体面传统即使发乎情也得止乎礼不逾矩的年代,而现在是一个想打出“纯真”输入法最先跳出的却是“车震”的年代。

29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恬静浮华下暗涌的渴望和彻骨的残忍,笑着杀人从来不见血。片尾终获自由之身,来到爱人楼下却又静静走开,这份感情已被时间神化至不真实,竟无须用重逢去证明。终明了阿佳妮为何会爱DDL,MP一如既往大女人,可爱可敬

30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每當憶及她,他縂感到虛幻寧靜,宛如畫中的仕女,她象徵他所錯失的一切。

3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有Winona Ryder这样的白玫瑰,还要Michelle Pfeiffer这样的红玫瑰作甚!

3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又是这种红玫瑰与白玫瑰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不过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罢了。从May的立场来看,男主和表姐实在有渣男贱女的嫌疑,婚前的自由抉择空间给了,婚后又温柔大度勤劳持家,男主倒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我呵呵了。若想责任欲望兼得又没这个能力,总得付出代价吧是不。ps.年轻时的薇诺娜真绝色。

40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破配音,使劲模仿。很讨厌Michelle Pfeiffer的嘴唇很讨厌!且丑。音乐不错,片中器皿美。

45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1.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老马丁首次让角色向社会屈服。2.不动声色后的暗潮汹涌,冠冕堂皇中的冷酷残忍,虚伪矫饰下的隐忍激情。3.服装与布景美若油画,摄影机近乎一刻不停地轻缓运动。4.复古的圈入式强调,及模拟歌剧院望远镜视角的摄影。5.帆船驶过夕阳下的灯塔,徒留我在记忆中勾勒你的倩影。(8.5/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马丁·斯科塞斯也拍古代…好吧是近代爱情片儿啊。还是上流社会题材。可以说剧情毫无新意甚至老掉牙,但是主演们都TMD太帅太美了,无论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还是薇诺娜·瑞德,都很有气质。所以整体观感很好。摄影和服装布景细腻精致很好看。旁白略啰嗦可以删去。结局太仓促,铺垫2小时结果虎头蛇尾略坑

5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Newland——男主的名字代表的就是纽约,这块新大陆上带着伦敦旧式的规则和新式的反叛。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婚外真爱,仅仅是因偷不得而念念一生。May是个典型好妻子,发现丈夫的异心也仍能温婉聪慧地给他选择机会。丹尼尔太适合这种多情又优柔的角色,而且正是因为这部戏导致他与阿佳妮情断。

56分钟前
  • 仲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