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1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2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3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4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5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6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13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14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15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16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17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18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19放牛班的春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2 20:27

详细剧情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热拉尔·朱尼奥 饰)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弗朗索瓦·贝莱昂 饰)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饰)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长篇影评

 1 ) 一个自私孩子的美梦

其实我很喜欢看电影,但是总有些把电影当《故事会》看的感觉,或笑或哭,或感动,或郁闷的跟着镜头进入别人的生活个把钟头后,关机,继续自己无聊的日子。并没有想过去写下那些电影带给我的思考。最近突然有了冲动,想细细的品味一下那些美丽的画面后留给自己的感动。不为什么,或许为了让自己重新尝试有大脑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电影,充满天籁童声,充满温情,让你静静流泪的电影。但是我却在眼泪落下后,变的羞愧,因为整部片子,其实都是一个自私孩子的美梦。

让我们来看一下影片中的那些人物。
马修老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池底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其实马修老师就是一个臆想中的理想父亲形象,他对我们很好,允许我们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我们的胡闹,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我们,指导我们。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平凡,极普通的那一个。这样的父亲,一方面会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温情,另一方面却又不会带给我们压力,我们不用担心处于他的阴影之下,多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指挥皮埃尔回乡后初见同样两鬓斑白的佩皮诺时,已经忘记了那个谢顶老头的名字。这说明自私的我们把他的那些春风化雨都视做理所当然,无需报答,那些其实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时刻,在成功后已经被渐渐遗忘,我们记得有那个人,但是我们却已忘记他所做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告诉自己,我所取得的所有荣誉,都是靠我自己,我不欠任何人。这样我们就不再需要感恩。

校长:一个混在校长职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其实就是黑杰克在《摇滚学校》中说的“当家”的化身。他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选择服从,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马修老师刚到学校时,见面几句话,就将他的性格暴露无遗,比如回话时候要加上校长大人。校工受伤时,他毫不动情,甚至怀疑流血的老头是在装可怜。在他的世界,无所谓善,无所谓美,只有利害关系,对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对我有威胁的,那就是坏的,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代表了我们对主流社会的恐惧和蔑视。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着,防备他的“犯错,处罚”原则,但是私下里我们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偷他的钱,烧他的房,不屈的与其斗争。虽然这斗争是破坏,但是只要能让他焦头烂额,大发雷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皮埃尔的妈妈:美丽优雅的单身母亲,让可怜的马修老师爱过痛过,最后尴尬的坐在街头的咖啡桌边目送她搭上那机械师的汽车远去。这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母亲形象,美丽,并且永远美丽,无条件的爱我们,为我们含辛茹苦,我们认为母亲只是属于我们自己,所以,在片中,其貌不扬的老好人马修老师只能单相思。因为平凡普通的马修只能像父亲一样的对我们,但是不能真的成为我们的父亲,他的相貌,他的职业都不配真的成为我们的父亲。因为,他实在太平凡了,自命不凡的我们拒绝这样的人,但是我们不拒绝他像父亲一样的爱护我们。其实没有人可以做我们的父亲,最后母亲为了我,把自己喜欢的机械师也放弃了,一生孤独终老。捍卫了我们心目中圣母般的贞洁形象,可是我们呢?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到故里,这之前,我们真的还记得妈妈吗?我们是否体会到她为了我们放弃了太多的幸福,这样是否公平呢?

皮埃尔:电影的中心人物(首先他引出整个故事,另外,请注意合影的时候他在照片中的位置,正中央),“天使面孔,毒蛇心肠”,那位离开的老师这个评语前半句真实,后半句就有些恶毒了。他只不过是个敏感,自尊,些许自闭的孩子,就如我们一样。既然得不到“当家”的赞扬,那就成为同类的偶像,将创造力化为破坏力,蔑视一切主流价值观,包括真的,善的,美的,为了反抗而反抗。固执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和我们一样,因为害怕被拒绝,不会主动的去要求什么,但是我们会为自己喜欢的事务偷偷努力,如果被人赞赏,则会更专心的去学习,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有能力会做到最好。他和人的相处都是平等的,包括马修老师,并不会因为他是改变自己的伯乐而过多接触,他永远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因为他的清高,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敏感多疑,他认为“他人即地狱”,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不是完全信任,影片中当坏孩子孟丹造谣侮辱他的母亲时,他毫不畏惧的迎上去和比他高大许多的孟丹厮打起来,但是,接着他就跑出了学校,在母亲工作的餐馆外冒雨凝视,为什么他不走进去呢?因为他想做一个观察者来偷偷确认他母亲没有做那些伤风败俗的事情,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值得原谅的,毕竟他是一个私生子,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各种风言恶语,造谣中伤一定没有停止过,这是他一生都没有解开的结,甚至功成名就之后,因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他选择了独身(参加母亲葬礼时孤单一人)。当他发现马修老师爱慕他的母亲时,他从楼下扔出了墨水瓶,警告马修老师不要再接近。是的,他不希望任何人接近他的母亲,这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影片结束时,马修孤单的走出校门,皮埃尔只是和其他孩子们一起扔下纸飞机,并没有更多的表示,因为他是皮埃尔,因为他是我们。

佩皮诺:他代表了我们的童年印象,傻乎乎的小孩子,但是还喜欢耍点小聪明,考试的时候,故作老套的跟邻桌套近乎,却得到一个5+3=53的答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童年,被人欺负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有等待长辈的救助,自己认定的希望就会永远等待。在照片里,他位于第一排的正中间,正好在皮埃尔的下方,暗示着那是一个过去的皮埃尔。让过去的皮埃尔跟随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正好能满足我们亏欠马修老师的地方,毕竟有一个孩子跟你走了,把你当作父亲,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其实我们也需要一个父亲,但是我们不敢或者不愿承认,只有懵懵懂懂,不通世故时,我们才会安享最朴实无华也是最真的世间大爱。

体育老师:一个哥哥,虽然有时候会修理我们,但是关键时刻他会站出来保卫我们,比如面对孟丹,他会说:“不服气来找我!”。发现三个孩子和马修老师在厕所的时候也会严厉警告马修老师。没有柴火洗澡时,他帮我们偷校长的,当马修老师被赶出学校的时候,也是他去揭露校长的丑行。总之这是一个替我们出头的不爱说话的大哥。

校工:一个被我们欺负的老好人,可以让他出丑缓解我们的压力。

看完这些,你是否和我一样,发现整部影片都是一个自私孩子的梦呢?因为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设定都是以皮埃尔来设定的,只有他的幸福与自由,别人的生活全部都是他的陪衬,所以我得出这个结论,如果你们要说那句马修老师对体育老师的话:“你怎么只看到肮脏黑暗的一面?“我也要用体育老师的那句话说:“在这?是的!”

 2 )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扯几句

其实观影之前,看它的剧照已经可以隐约嗅出一丝《春风化雨》(《死亡诗社》)的气息来。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说《春风化雨》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是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以为《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此外,非常有趣的是,由于这个学期开始上教育心理学,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如果是放在从前,自己绝不会注意的一点:那就是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以中文系学生的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Clement Mathieu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摘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的,因为他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当然了,影片本来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Clement Mathieu学监的陪衬,我们不必对他抱太高期望。
相比之下,Clement Mathieu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Clement Mathieu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Pépinot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尊重的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Corbin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藏“坏孩子”的“同谋”。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Pierre Morhange身上,可以说,完全是Clement Mathieu的慧眼识珠,为Pierre Morhange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再说一点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老题目。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无意识流露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反差。课上,小Pépinot因为答不出玛丽莎内是怎么死的而被罚抄答案一百遍。课下,校长和蔼可亲地给了他最喜欢的乖孩子Boniface饼干的奖励,说:“你知道玛丽莎内是被枪决的吧?”Boniface自信地说:“是的,先生,就像拿破仑一样。”校长十分尴尬。另一幕,Clement Mathieu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Chabert撞见。Clement Mathieu想要大事化了,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Chabert不相信,警告Mathieu不要总是袒护学生。Mathieu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Chabert转过身冷漠地说:“在这里吗?没错!”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是在进行预谋策划。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想见,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

 3 ) 看到最后一幕会爆哭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在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当时没觉得什么,就随便看看,没想到这个电影狠狠地震撼了我。

开篇其实很普通,一位新入职的音乐老师,来到了一个"差生"的班里,这些孩子自由,不服管,很多故事的标准开头。

后面,故事走向变得不一样了,音乐,就像一根绳索,牢牢的将整个电影串联起来,而马修一个小小的想法,改变了这个放牛班,也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一生。

韩国有个电影叫和声,其实我觉得和这个故事的大致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靠音乐安慰这些受伤的人。放牛班的春天看前面你可能会觉得平淡,可能会觉得虽然有温暖却没有什么让人提起劲儿的地方,请你一定要耐心看完,最后一幕的最后一句话,我回味过来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也可能是因为我之前没猜到?)

人的一生,多么有幸,才能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有想法,民主,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并且能够把它做好。我知道,这个放牛班合唱队的"寿命"不长,却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故事,也足以感动我们这么久这么久。

我的脑海里仿佛又回响起了那美妙的歌声。

 4 ) 第三次看《放牛班》,觉得蒙丹并非我们以为的坏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看完第三遍了。其实这一次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马修,也不是莫翰奇,而是蒙丹。
一直以来,我都对蒙丹这个孩子的存在意义感到奇怪,第一第二次看的时候,留给我的影响大概就是反面教材的坏孩子吧?甚至第一遍我没看仔细,直到最后还以为是蒙丹偷了院长的钱。
直到第二遍,我知道了院长的钱不是他偷的,才在第三遍看的时候重新审视了这个人。

刚出场的时候,他就被送他来的人认定为“变态”,或者心理障碍。之后做的拉帮结派,包括和莫翰奇之间的小冲突也显示他的确是个有着黑社会倾向的坏孩子。
不过,他对莫翰奇说的那句“你母亲一定是妓女”,或是在课堂上说“我不想见家里那老家伙”,都让我们基本猜到了他是怎样的一家庭情况。
自从他脱离了课堂后,我们可以看见他不断地遭受被院长关禁闭,或者是殴打的待遇。所以,他逃离了这个辅育所。结果由于院长的钱被另一个孩子偷了,他被抓了回来,遭到更加变本加厉的虐待。

让我了解到蒙丹内心的,是当他被院长送回管训中心时,回头对马修老师笑了一下。我不禁开始思考,那个最后的笑容的意味。
在最后,蒙丹把辅育所一把火烧掉了,但是为什么会正好在马修老师带孩子们出去的时候才烧呢?我可以大胆地推测,蒙丹想要向院长报复,但是他并不想伤害马修老师和孩子们,所以才一直等待到那一刻才放火。
所以,即使只有一点点,我还是看到了蒙丹的良心。也许他真的被马修老师部分感化了也说不定,那个笑容,也许还是带着祝福的意味在里面吧……

 5 ) 《放牛班的春天》是如何治愈你的?

《放牛班的春天》:池塘畔底有天使

01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每次观看必泪奔的一部电影。

没有超高颜值的演员,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戏,甚至全片只出现了两位女演员,连学生都是清一色的小男孩。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色彩饱和度极低,连名字都翻译得颇显土气的电影,却拥有洗涤灵魂的力量。

许多人说,这部电影让人明白何为师德,何为园丁。

一所名为“池塘畔底”的青少年辅育院,一个秃顶矮胖的代班老师,一群顽劣不堪的问题学生。

他们的相遇,居然碰撞出人间最动人的歌声,唤醒了孩童心底最纯真的善良。

春风化雨的歌声里藏着的,是天籁,是善良,是人们对世界最初的渴望。

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够真实,又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压抑过后,满是对希望的赞颂。

故事发生在2004年的法国。

影片通过一本日记,回溯了五十多年前,一群问题少年的灵魂救赎之路02

日记的记录者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怀揣音乐梦想的失败老师。

他在日记开头写道: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领域的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 “池塘畔底”辅育院,连院名似乎都是特别为我取的。

灰蒙蒙的天空,漠然半敞的铁门,还有一个躲在门口的小个子男孩,这些是他日记本里记下的第一个场景。

这令人压抑的初见场景,被他万分珍重地画在日记的扉页。

它是一切的开端。

走入这里的第一天,马修就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机。

与其说“池塘畔底”是一所问题少年再教育学校,不如说它是一处充满暴力诡谲的监牢。

在这里,校长是牢头,所有学生都是囚犯。

没有人被善待,也没有人被信任,恶意与暴行无处不在,“犯错就要被处罚”更是校长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一位学生因为对神父不满,恶作剧戳伤了他的脸,因为没人主动坦白,校长就随便在点名册上念一个名字,被点到的同学只有自认倒霉,接受校长的处罚。

而所谓处罚,往往就是体罚。

03

马修第一次进教室,就接连遭到学生的整蛊,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没有人服从他的命令,他们嘲笑他秃顶的脑袋,矮胖的身材,还有他想要维持体面不发脾气的种种窘态。

那时的“池塘畔底”,没有人教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尊重。

但是马修来了。

马修和所有老师都不一样。

虽然只是代班身份,可他对这群顽劣的孩子,却带有一份无底线的宽容与耐心。

校长闯进乱哄哄的教室冷声问责,他三言两语替学生们解了围;

看到莫翰奇在黑板画他的漫画丑照,马修依样画瓢给他画了一个更滑稽的;

他命令那名对神父恶作剧的学生去医务室照料神父,却隐瞒了他始作俑者的身份,令不知情的神父赞不绝口;

贝比诺在被老师提问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他在一旁暗戳戳地打手势给提示……

孩子们每天都被善意包围,日复一日,他们身上的戾气渐渐消褪,开始显露善良的本性。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马修的专业能力不见得有多出众,可他却凭借自身的柔软与善意,缓缓走入学生的心中。

师生之间建立了信任,教学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04

在学校的六十多名学生中,贝比诺和莫翰奇,在马修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贝比诺就是马修初来乍到那天,在铁门处见到的那个小个子男孩。

每到星期六的家长探访日,他总要可怜巴巴地守在那里,等待他早已战死沙场的父亲前来看望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孤儿,只有他自己不肯相信。

贝比诺长得瘦瘦小小,经常被人欺负,脑子也不聪明,看不懂马修的提示,也听不出同桌5+3=53这个答案有多荒谬。

他永远眨巴着一双天真的眼睛,乖乖巧巧,却总是形单影只。

莫翰奇生在单亲家庭,自认为是一个被母亲放弃了的孩子,所以也就干脆自暴自弃。

他性格敏感,习惯用冷漠武装自己,对音乐却有着天生的灵性,拥有被上帝吻过的天籁之音。

他沉默而别扭,远离人群,抗拒友善,却会在夜晚空荡荡的教室独自歌唱。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有多想融入那个已经在马修的带领下,渐渐凝聚起来的集体。

05

作为老师,马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知道如何压制孩子的狂妄,也懂得尽力维护他们的自尊。

唱诗班刚组建时,贝比诺连一首歌也不会唱,同学们都在窃窃嘲笑,马修却任命他为指挥助理,每次练习时将小小的他抱上讲台看热闹,增加一份参与感。

另一位个子高高,五音不全的学生,被他任命为了专门负责举乐谱的人形指挥架。

莫翰奇的高音清澈,有如天籁,被马修赋予了独唱的特权。

然而,在他逐渐找回自信,甚至渐渐漫过自大的警戒线时,马修又撤回了他的独唱权。

“你嗓音还不错,但无人不可替代。”

我想,这句话对后来的莫翰奇,该有醍醐灌顶之意。

合唱团在给公爵夫人公开表演时,莫翰奇郁郁寡欢地站在队列之外,以一种“受处罚”的姿态。

然而到了他被夺走的独唱部分,马修却向他遥遥示意,眼神鼓励,等他开口。

后来,马修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我突然领略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们对他的肯定。

为人师者,不光心有善意,还要擅用方法,因材施教。

这些,马修都做到了。

06

影片最大的两处泪点,都集中在结尾的冲突高潮爆发。

由于一起事故,让意外保护了孩子的马修成了背锅侠,被早已看不惯他的校长趁机辞退,甚至临走前,都不让他去教室与孩子们作个告别。

迫于残暴校长的压力,马修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学生们都格外听话,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定为他送行。

他一面心酸地自嘲一面走,忽然走入一片纸飞机飞舞的天地。

教室的门被学生反锁,窗户敞开,一枚枚被叠成纸飞机的告别信飞出窗外。

学生们一边高声唱起马修教给他们的歌,一边在窗边默默挥手,与他告别。

那一刻,天籁童声不绝,纸飞机漫天飞舞,我心底积蓄的感动溢满胸腔,泪水夺眶而出。

另外一处泪点,是贝比诺冲出铁门,一手拎着他的小小行囊,一手抱着小熊,可怜巴巴地央求马修:

你可以带我走吗?

他终于接受了自己是孤儿的事实,却始终渴望有一个人,能盛放他心底对父亲那份稚嫩的爱。

贝比诺被马修抱起来的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一对父子,登上了那辆通往幸福的红色班车。

07

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人就是贝比诺,因为他太像我们童年的自己。

没有惊人的相貌和天赋,资质平平,甚至命运多舛,却始终不曾丢弃纯真,怀着一腔无处安放的善良,被人欺负也不怨恨,傻傻等待被人善待的那一天。

个头矮小怎么样,总是犯错又怎么样?

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曾走过的童年啊。

懵懂无知,不通世故,心中却盛满爱与希望。

当纯真的孩童遇上善良的音乐老师,当歌声响起,万籁俱寂,点滴感动逐渐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影片积蓄的力量逐渐攀上情绪的顶峰。

你会忍不住跟随他们一起吟唱,吟唱动人的春天,吟唱珍贵的善良,吟唱温暖的希望。

每一个孩子都纯净无邪,每一份天真都值得被珍视。

池塘畔底,有天使。

- 完 -

 6 ) 只要有爱包围放牛班也有春天

电影往往是虚构的,也许在真实生活中它不曾发生。但是它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爱。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中,我豁然开朗: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花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随时随地都因为周围发生的一切而改变。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节,一阵阵柔和的春风拂过面颊,绿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诠释着春天的绚丽多彩。然而只要有爱的包围,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拥有一个陽光明媚的春天……

 短评

不知道为什么,没多大感触。

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歌真好听,为什么我上学内会儿参加合唱队唱的都是《黄河大合唱》之类的

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9分钟前
  • to130
  • 力荐

问题孩子何其多,善良老师却难觅,但是还好有你。纸飞机送别那一段哭了。

1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看到激动地直起鸡皮疙瘩,看来总有那么一种类型的东西能感动本人

19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所以我一直坚信最好的教育人才应该放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小学老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大学老师。可现状却是,大批自己都没学会怎么做人的人被随随便便扔到了小学、初中做老师,放纵霸凌,根据权势财势“因材施教”,惩罚性教育,把孩子逼上绝路就让天性不良背锅,呸。

21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纸飞机+挥动的小手——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24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一个孩子在启蒙时期,能够遇到一位好的老师,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26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结尾有泪点,教育可不简简单单是体罚那么简单,可见一个表面爱捣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解不开的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永远不要说永远,凡事皆有可能。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感人肺腑,里面的音乐也非常不错。要说遗憾就是那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没有被带到正道上来,可怜了我的男中音。

28分钟前
  • 热心网友方先生
  • 力荐

那漫天飘扬的纸飞机是我对你最诚挚的敬意。

33分钟前
  • 亂馬2/1
  • 推荐

莫翰奇每一次独唱我都热泪盈眶.

36分钟前
  • A-sun*
  • 力荐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老师问那个偷钱的孩子为什么要偷钱,那个孩子说想用来买热气球,竟然是这么淳朴的理由…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坏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他们的大人

37分钟前
  • Renee
  • 力荐

体育和音乐是促进国家团结的要素。可是俺都不会哈哈。

42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马修先生好可爱。

47分钟前
  • 松如
  • 力荐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没人生本向恶,只是无情的手把人推向了无尽的深渊。Morhange每一次天使般的独唱,总让我感动的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特别是那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感谢、再见”的小手一挥,那份感动,不言而喻。而最重要的,看这部电影不仅是好“看”,天籁的童声更是听觉的享受。★★★★☆

49分钟前
  • Q。
  • 推荐

不知为何描写师生情的电影总能赢得人们更多的赞誉,每当片中即将产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总会有一个“坏人”忽然间良心发现,或者是出现一个意外事件,从而让矛盾很轻易就化解了。一切都来得太过戏剧性,很机缘巧合,却实在是很假很突兀,无法让人信服~~

54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星期六,贝贝抱着小熊跟马修老师回家了!QwQ

55分钟前
  • Jumpingtigger
  • 力荐

我曾经想成为这样的老师。即使没有做到,克莱门特老师依然在我心里树立了一个真正的授业者的形象,不仅仅是功利的,他还教会你爱和美。

58分钟前
  • 如是
  • 力荐

一位影评人:“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1小时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那一天刚好是星期六。他等到了他的爸爸

1小时前
  • WildHun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