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情片英国2018

主演:莉莉·詹姆斯,米希尔·赫伊斯曼,格伦·鲍威尔,马修·古迪,杰西卡·布朗·芬德利,汤姆·康特奈,佩内洛普·威尔顿

导演:迈克·内威尔

 剧照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2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4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5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6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4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5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6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7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8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9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4 04:27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安妮·巴罗斯、玛丽·安·谢弗同名小说改编。故事构建于二战后,讲述作家朱丽叶·艾什顿(莉莉·詹姆斯饰)与“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之间互相了解并熟知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土豆皮馅饼的味道

文 | 沃可心

土豆皮馅饼到底是什么味道的呢?回到2008年,这或许会是个“困扰”无数读者的小问题。那一年,《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一经出版便受到热烈的欢迎,使得这个略微复杂却也稍显神秘的书名也成为读者们口耳相传的“魔咒”——一旦被书本中所描绘的那个根西岛上的世界所俘获,就很难再脱身回到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来了。而现在,在整整十年之后,根西岛的故事终于被搬上银幕,当年的读者们心中想象的那个热气腾腾的土豆皮馅饼也最终得以具象化,连同根西岛的故事一起,以影像的方式再一次被讲述。

根西岛的故事最初来自作者玛丽·安·谢弗一次阴差阳错的旅行。在70年代某次寻访灵感受挫之际,谢弗来到了根西岛,不巧机场又因大雾封锁,谢弗只好在机场的书店中打发时间,却不曾想这一次机缘巧合反而促成了自己的写作——机场书店中几则关于纳粹占领时期根西岛上的故事激发了她的灵感,尽管直到将近二十年后这个灵感才被真正转化为文字。也颇为遗憾的是,在2008年这部作品正式出版之前,谢弗因病逝世,未能看到这本书在全世界掀起了怎样的热潮;她的手稿则由侄女安妮·拜罗修订并整理之后才与读者见面。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战后,描述了一群因书本结缘的人们逐步相识相知的浪漫故事。

事实上与另一部人们同样十分熟悉的经典作品《查令十字街84号》颇为相似的是,《根西岛文学与土豆馅饼俱乐部》也采用了书信的形式,来讲述身在伦敦的女作家朱丽叶与根西岛上陌生甚至些许古怪的文学俱乐部结缘并共同揭开某个过去秘密的故事。对读者们而言,在阅读朱丽叶与文学俱乐部或是编辑的往来信件的过程中,一不留神就很有可能在不知觉间代入自己,仿佛自己也成了朱丽叶探寻秘密过程中的一位当事人或见证者,进而对整个故事产生强烈的亲切感。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亲切感被导演迈克·内威尔很好地延续到了电影之中:尽管无法严格按照书信的形式进行翻拍,但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书本里提及的诸多细节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并被呈现于银幕之上,使得这个颇为浪漫的故事拥有了更加真实的质感;通过朱丽叶和根西岛上居民两个视角的呈现,电影引导着观众随着朱丽叶的旅行不断深入,解开那个埋藏于居民心中的心结。不仅如此,电影对于读书会本身的还原也值得期待。作为书本中最为中心的文学俱乐部,是怎样举办读书会的呢?在内威尔的调度之下,读书会像是一个小型的竞技场,各位成员思想“摩擦”产生的火花闪烁不休。喜爱文学的观众更是能从中听到不少熟悉的名字,相信也会是一种乐趣吧。

而除了完美地保留原著的特点与风格基调之外,电影的影像本身也足够引人入胜。不列颠的乡间风光向来被人们称颂,也被电影创作者们偏爱,而这部电影中取景于不列颠西南部的德文郡与康沃尔的海岛风景更是能让观众感到心旷神怡——也许在电影上映之后会成为下一个度假选择呢!此外由于故事设置于40年代战后的背景,可以想象的是电影会怎样通过那个时代的伦敦街景和华衣美服来虏获观众们的芳心。

执导《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迈克·内威尔也是英国著名的影视导演。早在1994年,内威尔就执导了至今仍被奉为英伦喜剧经典的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此外代表作品还有跨度相当大的《忠奸人》以及童年回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事实上在根西岛的故事里,内威尔在相当一部分程度上结合了英伦喜剧和类型电影的特质,使得整部电影兼具浪漫活泼的氛围和稍许悬疑的气息,这尤其表现在朱丽叶探寻令岛上居民三缄其口的“伊丽莎白”的过去的时候,这一过程甚至可以用抽丝剥茧来形容。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电影中的熟面孔们。如饰演男女主角的米契尔·哈思曼和莉莉·詹姆斯,以及饰演女主角的出版商兼闺中知己的马修·古迪,和许多在好莱坞工作的人们一样,是知名的欧洲演员,米契尔则曾经在《权利的游戏》中出演过。此外,也像观众们调侃的那样,“三分之一个唐家屯都在这个岛上了”,在唐顿中扮演颇具独立思想的Isobel Crawely的佩内洛普·威尔顿、扮演三小姐的杰西卡·布朗·芬德利(她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了一切的根源:成立文学俱乐部又使得成员们伤心牵挂的伊丽莎白),以及包括莉莉和马修,一共有四位来自《唐顿庄园》的演员,继续在这部影片中发挥着他们之间奇妙的化学特质。

电影对于战争题材的展现能够有千百个不同的侧面。而《根西岛文学与土豆馅饼俱乐部》选取了其中较为温和的一个。根西岛上不曾有过硝烟四起的炮火和满目疮痍的悲凉,但战争从来不是居民心中一道容易迈过的坎儿。电影中根西岛的世界是建立在创伤之上的。文学俱乐部的古怪名称来自一次猝不及防的盘查和急中生智的回答,在战争中,它是人们的安慰剂和兴奋剂,在艰难的时刻支持着生活的希望;在战争后,则更是人们排遣创伤的避难所。在观众们跟随着外来访客朱丽叶的视角探寻俱乐部创始人伊丽莎白的最终去向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俱乐部的每一位成员是如何依靠阅读和文学排遣失去伊丽莎白的悲伤。而朱丽叶自己亦是战争的受害者,面对伦敦都市中的种种战后的欢愉,朱丽叶坦言茫然得“像是走过一条长而黑暗的隧道后一头扎进了一个嘉年华”;而在文学俱乐部中,在根西岛上寻找失去伊丽莎白的真相的过程中,朱丽叶逐渐与俱乐部的成员形成了一种共情——像是经历过悲痛无比的丧失之后相互依偎取暖的动物本能。而这种共情正是电影所传达出来的应对战争创伤的态度。

导演内威尔曾经说过,“他们是一群遭遇过船难的人。”而书本中的世界便是救人的小小木筏。文学与阅读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更大的力量,也即是治愈的力量。

 2 ) kit小天使的诗

When I was three

I was hardly me

When I was four

I was not much more

When I was five

I was just alive

But now I am six

I'm as clever as a clever

So I think I'll be six

till forever and ever

 3 ) 我以为这样的影片在豆瓣至少会过九分

这不就是豆瓣人都爱的调调吗?美如画的场景,温馨动人的故事,加上鲜活在线的演技,这部片子是实实在在的英伦片。

我很爱英伦片,那种似曾相识的色调,那种硬板板的性格里流淌着的人性,那种你会为之情不自禁同喜悲的剧情,而如果在剧情中再加入和书有关的元素,无疑在影片的深处种下了最画龙点睛的文艺风采。

英国人酷爱读书,至少从电影中我们能窥见一二。比如前段时间看过的《书店》,再比如《成为简奥斯汀》,当你看到剧中角色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页纸张或者认认真真抚去书封的灰尘时,你会觉得你找到了那股爱书的共鸣。

虽然本片主线是爱情故事,但一切也是因书结缘,而一切的一切也是最触人心扉的情节!英国片是温暖的,看到最后你会感到真挚的快乐,它不会靠颜值或者干瘪的台词,它靠的是满腔的热爱和由冰冷到炽热的那种人情味迸发的过程。

 4 ) 钻石王老五,比不上家里有猪

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文艺青年的套路。

根西岛文学俱乐部,这个名字就挺不错,为什么还要加个画风非常违和的土豆皮馅饼

我们想不明白,《伦敦时报》的特约作者朱丽叶·艾什顿也想不明白。

如果对于我们来说,土豆皮馅饼最多是一种听名字就像黑暗料理的食物,那么在卖字为生的朱丽叶眼里,馅饼不是馅饼,而是可以写一万字的选题。

为了搞清楚文学俱乐部和黑暗料理究竟有什么关系,朱丽叶二话不说跑去根西岛出了个差,没想到这一行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浪漫。

朱丽叶:我不想嫁钻石王老五,只想和文艺青年一起喂猪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原著,是一本书信体的小说。

朱丽叶曾经的藏书《伊利亚散文随笔》在二战中几经辗转,流落到根西岛。

这本书的新主人道森·亚当斯,照着朱丽叶留在书上的地址写信给她。一来二去,朱丽叶对这个用土豆皮馅饼命名的俱乐部充满好奇。

根西岛在二战中被德军占领,物质极度匮乏,只能靠吃土豆勉强果腹。

有一天,道森和几位邻居偷偷杀猪吃,结果因为误了宵禁,被德国士兵拦下盘查。

聚众吃肉情节严重,但组织读书会是被允许的。情急之下,道森一行人谎称是去参加了文学俱乐部活动。

几个人连编带凑,就给自己起了个“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名字。

够精彩,够离奇,也够让朱丽叶这样的标准文艺女青年买好最近一班船票,赶紧去一探究竟。

世外桃源,文艺青年的梦幻岛

早些年,不少华语文艺女青年都对云贵高原和川藏一带充满执念。

亚麻裙、小白鞋,在苍山洱海凹出故意不看镜头的造型,身体和灵魂就仿佛定格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了。

这些吸引女文青的目的地,光风景好不够,还要民风淳朴,生活方式复古,越难找越好。

毕竟坐个高铁都能直达,遍地商场,只能逛吃逛吃的地方太庸俗了,不够格当女文青们心心念念的桃花源。

故事很多的根西岛,自然能吸引像朱丽叶一样的女文青

根西岛是英国的海外属地,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法国海岸线。

岛上遍布的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小房子也是充满年代感,和高度工业化的伦敦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了。

根西岛确实有几分桃花源的气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缺烟火气又与世无争

酒店要穿过狭长的小巷才能找到。

名字都是手写的皇冠酒店

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

当然,乘马车环岛游看上去非常惬意

装饰屋子可以用风干的花草

这间小屋里住着读书会的另一位成员伊索拉,她是个会酿酒的女孩

朱丽叶的笔友道森家里,是真的有猪的。

作为只吃过猪肉的人,朱丽叶不光看见了猪怎么跑,还抱到了小猪仔,羡慕

不光可以抱小猪,还能光脚踩水。

写到这里,我都想订张机票去休假了

米兰·昆德拉的一句“生活在别处”,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圭臬。

人们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别处”,总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向往,说穿了无外乎是厌倦了毫无波澜的生活。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距离效应”,因为空间或时间的错位,使事物产生了模糊化的效果。

再加上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心理,第一视觉或感觉的焦点必定是心里想象的“美好”。

拜距离效应所赐,因为陌生,这个“别处”便有了不一样的魅力与吸引力。

对于朱丽叶一样的文艺青年们,看过的书和听过的故事,足够让敏感且想象力丰富的他们,在脑内勾勒出一个具象的“别处”。

一旦有一个地方,能让这些想象变成眼前的现实,文艺青年们也必定像挖到宝一样欢喜雀跃。

根西岛之于朱丽叶,恰恰是这样的存在。

岛上风光未经人工雕饰,住在这里的人生活简单,还有热爱读书这个加分项。

好了,这就是桃花源本源。

白月光,文艺青年的梦中人

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文艺青年的套路。

在去往根西岛之前,朱丽叶刚刚和美国军官男友订婚。

还是在码头求婚,惊不惊喜,浪不浪漫

军官男友相当配得上“绅士”二字,善解人意,风度翩翩,最最重要的是非常尊重朱丽叶,无条件支持她的事业。

并且衣品相当好

但是到了根西岛,和家里有猪的笔友道森几经交往,朱丽叶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位顶配的未婚夫。

文艺青年的祖师奶奶张爱玲,有一段让喜欢她的小朋友们倒背如流的“红白玫瑰理论”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换句话说,最好的生活在“别处”,最好的爱情是“别人”。

喝惯了一杯千金的红酒,偶尔抿上几口乡村小酒馆自家酿的啤酒也别有风味。

习惯了和门当户对的男友盛装出入舞会盛宴,脱下晚礼服躲进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反倒自在又不拘束。

又是该死而迷人的距离效应。

朱丽叶对道森一见钟情,还真的不是只因为猪

因为生活方式不同产生的“距离美”是道森吸引朱丽叶的客观因素,而道森的性格特质,也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主观吸引力。

饰演道森的米契尔·哈思曼曾经如是形容自己的角色:

“道森是一个有点孤僻和腼腆的人,在遇见朱丽叶之前,他随遇而安,生活将他带向何处,他就往何处去。”

“但是朱丽叶的出现,让道森明白,他不能再依靠生活制造巧合,而是要奋力一搏,留住心爱的人。”

演员本人都这么说了,我们还能怎么样呢

对爱人的保护欲绝不是男性的专利,女孩子们同样乐于带给爱人归属感。

如果是在遇见朱丽叶之前,道森还是个放任自流的浪子,那么朱丽叶的出现,完全像是在他的生命中点亮了一座灯塔。

按照世俗的标准衡量,军官男友当然是相当适婚的对象,但对于朱丽叶这般不甘心沦为寻常人的文艺青年,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反而是道森对她最简单直白的依赖,成功打动了朱丽叶的心。

故事的结尾,朱丽叶在根西岛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她成了这个“土豆皮馅饼”读书会的常驻成员。

对于一个文艺女青年来说,和心爱的白月光在向往的桃花源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简直美好的像个童话。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有着马修·古迪一样绝世美颜的贴心gay蜜,牵着她走上红毯。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完美?

我只想和马修·古迪交换戒指

从主线故事来看,[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是个非常典型的英式爱情小品。

但它绝不是一部止于小情小爱的电影。

根西岛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民生凋敝,在电影中被以一种举重若轻的笔调带过。

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活在根西岛的人们几乎无以为生的悲惨,而是哪怕生活暗无天日,他们也在努力寻找熹微的光亮。

至于现实中的根西岛,在战争过后,真的成了一处能带给电影创作者不少灵感的“桃花源”。

弗朗索瓦·特吕弗就曾经看中了这里,在此拍摄了[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故事与现实在这座小岛相遇,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

文:喵喵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5 ) 编剧不行:想要表达的太多最后只能沦落成玛丽苏爱情故事

希望可以”go harder”,原故事其实是很丰满的不知为何在名导Mike Newell的手下变成了淡茶玛丽苏。女主Juliet抛弃多金将军转头知青农夫怀抱,有那么点当代女权的意思;女配Elizabeth勇敢跨越种族仇恨和敌军相爱并诞下线索人物,表现了和平反战意欲;女配Isola沉迷酿酒说她艳羡女主内外俱佳追求者不断,然而自己缺乏知己;男配Sidney是个闺蜜却在女主订婚爽约前后有着复杂的表现;女配Amelia命运最为凝重,在战争中一次次失去重要的人...在残酷的二战题材下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的故事,但几乎对每一个故事的描述都是蜻蜓点水,只有女主那莫名其妙无关痛痒的爱情线贯穿始末。看到最后一个镜头才知道原来这是个精心粉饰的玛丽苏爱情故事……电影题材有限,估计拍成电视剧会好很多吧。

 6 ) 多图剧透预警 | 就是太不满那些看不懂别人爱情还指指点点的评论

我的第一篇影评,没想到不仅是因为热爱这部电影、还是因为看了豆瓣傻瓜评论太生气而决定写的。过程比写论文愉快太多,全然忘记自己有五篇due… QAQ。没什么文笔的文字,只是希望真实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想把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动分享出来。没有看过原著(虽然看完电影立马下单了lol),因此我的感受都是根据电影展开的。望观看愉快(如果有人看的话:))

——为什么“英国景甜”要和美国男朋友分手跟养猪的农夫一起?

朋友,你到底看没看电影?


首先,关于Juliet自己。电影告诉我们,她在好友兼出版商Sidney的陪伴下四处开读书会,下次写东西可能要用自己的真名了——Juliet Ashton,但她不是特别开心。结合影片后面Sidney的开解,得知原来,我们的文青女主角并不对自己的作品有十分的自信,Juliet对自己的职业和身份追求是带有些许迷茫的。大概因为目前的生活还算是波澜不惊,所以不足以让她发现真正的自我。

虽然影片中对Juliet的过去只有很简短的回溯,但也足以表现Juliet对自己在战争中失去家人所感到的痛心。拼命抓住了父亲留下的镇纸,细心保存的家人照片,这是Juliet不曾轻易外露的脆弱一面。或许正是这样的个人经历让她理解了根西岛各位的苦楚,也在与他们磨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编织出了一种温暖的家庭般的联系。

其次,关于Juliet与Dawsey的通信。这是我觉得电影可能做得不够到位的一个地方,因为买书的时候发现原著中有特别多像《查令街十字路84号》那样的信件描写,这很能说明为什么Juliet跟Dawsey之间会有一种“未见其人而已如知己”般的感觉,但是电影里的通信片段就只有开头的那两次。(然而主角间的对白已经说得很明白了,Charles Lamb都出来做了几次媒人了?难道非要逛个街吃个饭才叫喜欢?算了,看不出来,不怪你不怪你)

because you already know me so well

To Charles Lamb, then

两人之间真诚、频繁的通信也能够说明,为何最后在Juliet将手稿寄到根西岛俱乐部时,唯独Dawsey读出了Juliet在信中暗含的意味“你们帮我找到了自己,我没必要欺骗自己和mark在一起了”。

情人间的默契呐 Eben爷爷

然后,Mark与Juliet四个月的相识。嗯,Mark公子很有钱,长得可以(对不起私心里全是michiel),还很浪漫啊,送花,花多到床底下和梳妆台上都是了,Juliet一房间的红花。(能看出问题了吗?)

房东太太表示年轻人你买太多花了

房间里放那么多花怕是要窒息

到处都放了花,但书台上没有。

Oh, Mark. Beautiful indeed. Maybe another kind?

Mark有钱有权,流连于上流聚会,带着Juliet参加各种高档沙龙,嗯。但是Juliet,难得穿了一条那么好看的黄裙子赴宴,为什么你的注意力跑到了一个升空氢气球上?

周围的人都很尽兴

you are not enjoying it, gal. just accept it.

再次,根西岛俱乐部重燃了Juliet的热情,更是给予了她亲人般的感受。要知道,Juliet最初是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去一个小岛?因为她深受这个读书俱乐部的吸引,深受这些人背后的故事吸引。还有可能是她在伦敦觉得缺了点什么想要借机离开一下……

伦敦给不了我!

这不是一般被说中了才会如此回应的吗hh

想不到吧,读书会太愉快了!

如果你联想起Juliet在战争中失去家人的痛苦,再想想她在这个俱乐部中与志同道合的人们相知相识的过程,大概就不会说出“为了一个农夫放弃美国金主爸爸”这样的话吧。

还有Isola的友谊。终于有个小闺蜜?

Juliet在与他们的相遇中找到了自己。等察觉了,最后甚至觉得,自己迟早都会找到的。嗯,good gal

找到了自己的peace,房间很清爽了

最后,终于来到了Juliet&Dawsey的部分……Gosh, i don't even know where to begin. 前面讲了两个人之间的通信对吧(嘻嘻恨不得马上啃书去),正式见面时送了小花花,很可爱哦~

突然发现根西岛虽然没有mark爱帮衬的花店,却处处是温柔的小花花,等待被温柔的人采撷

你在什么时候会想要去一个男人的房间看一看?(严肃脸)

他还留着你给他写的信。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大气都不敢出了orz)

被他发现了你进他房间。这个距离很近,但也很遥远

我想知道你心里的人是谁

正当两人眼里的爱意都快要溢出屏幕的时候,mark出现了。当然了,可能还是要谢谢mark,不然Juliet & Dawsey可能都意识不到,原来离开自己心爱的人会那么地难受。Juliet说,我们还会继续写信的对吗。但写信又何尝不是为了与你保持那一点点联系、不愿就这样放手的最后挣扎。Dawsey甚至连目送Juliet登上机舱都做不到……

我不愿看着你离开

看你们分开我也很心痛!但没事,来一张大糖!

我觉得可以提名最佳吻戏了

最后的最后,插播吐槽一个:mark。你到底要跟Dawsey说多少次“nice to meet you”才会觉得安心??另外,你要有绑着爱人的想法,那么你大概不是真的爱她。

seriously??

还有说什么gold crowns are not pig farms... 我能感受到Juliet此刻内心的奔腾:how dare you say that?对Juliet来说,根西岛的平凡一点都不重要,她当初带着闪闪发光的眼神到达小岛,在经历过Amelia等人数次的拒绝后依然没有放弃,是因为她打心底地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里的人。mark一到这里就用他那伦敦大少爷的财气各种酸,算哪门子“miss you”?行吧,可能是这两人真的已经非常不适合了。

这里Juliet还拉远了两人间的距离

另外,关于戒指。戒指可以说是反映了Juliet心路历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电影里三番五次地给了戒指大特写:很大的钻戒,哪个女孩不心动?但几乎每次Juliet玩弄它的时候,脸上的表情都不是“我tm真是太幸福了”,而是夹杂着丝丝犹豫、隔离、不自在感的。在飞机上,Juliet掰弄指环的时候,它甚至显得有些松垮。这个王冠般的戒指,亦或是mark给她许下的未来承诺,到底与她的真心fit不fit呢?

在旅馆摘下

飞机上

看看Juliet&Dawsey的戒指。简单,圆满。正像一位太太说的,比起闪燿硕大的钻戒,这个戒指更像是Juliet新生后的一部分,忠实自己,不加繁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洋溢出来的幸福。

到这里,我截的图已经用完了,或许也该结束了。总觉得说Dawsey说得不太够……人家哪里只是个养猪的,明明文艺好男人一个;何况养猪的又怎么了?总之我很爱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成为我的top3,甚至超过notebook成为第二(第一当然是Lizzy&Darcy,我想Juliet&Dawsey也会同意我的lol)。以后若看了书还想说些什么,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谢谢你看到这里,👋。

 短评

Matthew Goode的配角真是毫不意外地是gay哈哈 Lily James真的有这种把拥有亮点的女性角色演到让人想骂脏话的能力……僵硬做作 四肢长在躯干上都是累赘的那种不自然感。所以还挺想看原著小说 这个角色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啊…以及 好想去根西岛喔!!!

5分钟前
  • Goldfishegg
  • 推荐

本片讲述了三个点:二战被占领区物质精神极度匮乏的背景下老百姓以组建读书俱乐部的形式作为积极乐观的无声抵抗;被占领区当地女性爱上纳粹军官的不被世俗理解的悲剧爱情故事(广岛之恋核心回忆部分);都市女作家因偏远岛屿上一农夫而变心,放弃富有的高阶军衔未婚夫的狗血故事。可惜重点放在第三点上

10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还行

英国版的情深深雨濛濛?尤其最后在海港附近两人奔跑重逢的场景,算是似曾相识。如果,两人别在一起,女主还是嫁给了军官。最后就留下一本书的话不是更好么!

13分钟前
  • SpriiWang
  • 还行

故事和女主都很可爱,但女文青爱上男农夫的这个过程太没说服力了,还不如老老实实讲一个二战背景下的文学俱乐部故事。Matthew Goode又演了一次gay哈哈哈哈哈哈哈~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养眼的莉莉每套衣服都很好看啊(最近我看电影的视力焦点好像有问题)我觉得英国人文背景下的这种故事,就是要比美式的岛上书店那种好看,天生的幽默感很适合这样的题材。读书俱乐部本来是醉酒时的仓促借口,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个society可以维系几个孤独的人,深化交往。写书啦读书啦这些事看似文青,其实真心适合女作家和善良勤劳的帅猪农的这种组合。看到女作家闷头开始写,很羡慕。。。

16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全程都在思考那么小一只提起来毫不费力的箱子是怎么在装下那么多纸张手稿之后还能塞下那么多漂亮衣服和鞋子的?女主是怎么做到不卸妆就睡觉连熬几个通宵也没有黑眼圈的?🤔罗斯表妹唐家屯后期演技有提升还挺招人爱的,可惜剧终之后就全退回去了没法看🙈初次见面那个手足无措的尴尬真是感同身受啊!

17分钟前
  • 雲水
  • 还行

最好不过男gay蜜?就很莫名其妙的移情别恋,一句见面之前就仿佛相爱那你谈什么未婚夫,又一个傻白甜千金与农村莽夫相爱的狗血故事,不过这位养猪的确实忧郁得很性感就是了。

22分钟前
  • ◾️Shea
  • 还行

(前·农民暖男)马修古迪做你gay蜜!还有什么要求!对这种电影还有什么要求!!!

25分钟前
  • Mina
  • 力荐

书信体小说不好改,为了增强故事连贯性让女主在与根西岛各位建立足够的信任之前就上岛虽有损人物但也可以理解,感情线略牵强。总体还是蛮打动人的。

26分钟前
  • 杨子青
  • 推荐

抛开女主爱情的部分,我还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可能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英国很迷恋吧,还有读书会。喜欢Juliet的几顶帽子。喜欢Elizabeth,以及看到他们把孩子送走时会情绪激动,也会想起帕丁顿。虽然古迪老师演了个gay,但带眼镜的古迪老师真的帅裂苍穹!

30分钟前
  • sherrychan
  • 推荐

除了爱情部分,其他很好很有意思。除了Lily James,其他人很好很有意思。虽然英伦戏很难避免遭遇唐家屯班底,但是比率这么高还是有点让人出戏。根西岛风光旖旎。男主太cute,现在就去做他的research.

32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推荐

女主的愛情故事太突兀了… 如果結局是女主去了美國,島民們收到手稿后出版了書,大概就給五星。德國軍官跟男主路遇Elizabeth時候兩人的笑容真甜啊!(Isola一說話我差不多就在等Roy和Moss了-.-

37分钟前
  • De Ajacied
  • 推荐

Lily James除了衣服真的没有半点女文青的样子。剧情非常琼瑶阿姨得狗血,不愧是唐顿的班子。根西岛太美了。

40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腐国片片就是随时不忘基情"妳和辛德尼为什么没有机会?""假如我叫乔治或者湯姆,可能机会比较大"笑抽了。对黑米国佬俗不可耐没文化表示深以为意😂😂😂

44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别人送你的鲜花摆满了小屋,却只有他送了你一束路边的野花;你尝过珍馐百味、品过琼浆玉液,却偏偏对土豆皮馅饼和味道奇怪的琴酒着了迷。你们以信相识,因书相知,从查令街到伤痕累累的沿海小镇,一本本好书被细细读过,一段段往事被慢慢揭开。旧日的地雷区只剩下警告,往昔的告密者没有了风光——历史给这里刻下了太多划痕,但他们始终热爱生活、坚持读书,他们是快乐的,就像那天饱餐过后在星空下畅谈时那样快乐。

49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如读一本英国文学,娓娓道来,看的是生肉,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理解。至于为什么打五星,因为光是这服化道就让我沉醉,还有Lily James那一口British accent,以及British propriety。

5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个人觉得,虽然并不完美,但确实展现了当时阅读原著时脑海中的影像,而原著这么多年来一直盘距在我那短得可怜的五星文学书单中。这个故事最难得之处就是让人发现,经由阅读产生缘分的人,个个都满怀着人间最大的善意。

54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想了想没舍得三星,拍摄可以说非常精致了,剧情电影并不只是讲好一个故事或者叙事,还有画面的好看、人的好看、风景的好看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这片儿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了,最大的败笔估计就是男女主角一见面就要开始谈恋爱的那些欲火焚情式拍法了,有些俗套,不过女主角最后的勇敢还是会让人很满足吧。关于书的故事总是很抓我这种傻人,原来俱乐部里这些“爱好者们”做的事儿拍下来的话确实让外人看来是挺傻的(sigh)

57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晚上睡不着查在映电影信息,完全是被这个过长的片名吸引。在坡岛没字幕地看完了全程。很浪漫很左派。太久不看爱情电影,居然最后都看哭了。

1小时前
  • Coast
  • 推荐

我在打三星和四星之间徘徊。景美女主美女主穿的每套衣服都好好看,电影里提到的查尔斯兰姆的两本书我都标记了想看,就是剧情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处理得感觉女主很八卦?不停地在刺探别人的事。“她才四岁,能理解什么?”“我活了半辈子,也没有理解什么,什么也没有”

1小时前
  • 红辣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