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孩子2021

记录片其它2021

主演:内详

导演:何黎艳

播放地址

 剧照

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1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2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3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4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5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6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13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14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15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16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17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18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19迷雾中的孩子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3:22

详细剧情

  迪来自越南北部,一个雾气笼罩的山区。她今年12岁,是一个苗族女孩。在这个少数民族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结婚。结婚前通常会有一个饱受争议的"抢婚"风俗,即女孩在新年前夕被她未来的丈夫“抢走“,随后两家人之间再进行协商。  迪的姐姐和她们的母亲也不例外,因此在婚前准备时,妇女和女孩们大方地谈论性和婚姻生活的情景并不特殊。与此同时,迪也在上学,在学校里她接触到了全然不同的价值观,甚至迪的母亲也以她自己的方式,试图告诫她的女儿关于童婚的问题。  在这里,孩子们既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同时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导演阎夏乐在影片里娓娓道来这里的悠久习俗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作为她的第一部纪录长片,影片聚焦一位苗族少女所面临的挑战,但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关于一位坚强的青少年,而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的动人影片。

 长篇影评

 1 ) 14岁的一场游戏,却是噩梦般的成人礼

风雨欲来前,迷雾笼罩墨绿色山坡,一树一石都很孤独。除此之外,只有一个女孩坐在巨石上。大雾越来越浓,逐渐将她吞噬,从此再也看不到任何人。

这是越南纪录片《迷雾中的孩子》开头的一幕。这个女孩,就是纪录片的主角——琪。她在这里,被14年的迷雾笼罩着,也被赫蒙族的幽暗婚俗笼罩着。“抢婚”,是长期以往赫蒙族女子“逃不过”的宿命

每到新年前夕,女孩被未来的丈夫“抢走”。女孩被抢走后,男方家人再到女方家协商彩礼。导演何黎艳在完全听不懂赫蒙族语言的情况下,跟拍了三年。

记录了琪从将“抢婚”当作一场女伴之间的游戏,到一次短暂的恋爱,最终经历如牲口一样被“抢”。

一段14岁般贪玩的爱情,却是一次性暴力。

镜头下,一组组矛盾跃然于眼前:游戏与现实、受害与施害、现代法律与落后民俗、个体觉醒与群体压迫。而这些矛盾,让琪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残酷成人礼。

01 游戏与现实

琪和女伴们做完农活后演起了过家家。用一颗颗豇豆籽儿模拟一杯杯酒,喝得“醉醺醺”后,开始“抢婚”。

琪扮演着新娘的姐姐,她拼命抓着“新娘”,恳求“男家”别抢。想必,如果琪当时赶上姐姐被抢走的时候,也会这么拼命拉住吧。

“抢婚”,赫蒙女孩们已经见怪不怪。

读高一的姐姐,在春节酒会上被悄无声息带走,这是琪第一次离抢婚这么近。谈到姐姐,琪斩钉截铁说:“我一定不会像她一样,她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

读高一的姐姐,在春节酒会上被悄无声息带走,这是琪第一次离抢婚这么近。谈到姐姐,琪斩钉截铁说:“我一定不会像她一样,她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

她抗拒抢婚,因为这会中断了青春,再也没有了学业、没有了玩、没有了谈恋爱。

10岁的女孩们在演“抢婚”时欢声笑语,她们总以为,自己能避开这个厄运。

02 受害变施害

在一场男权的婚俗败礼下,纪录片镜头中的女性,输出的伤害更显性。

她们默认女性只是留在家干活的免费劳动力。在自贱之下,赫蒙族女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沦为了牺牲品。

后来,成为了这场性暴力的施害者之一。琪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

影片中,琪母亲的角色是全剧中最立体的。矛盾、纠结、痛悔……,都从她的泪水、愤怒、沉默中渗出。

作为母亲,她痛斥女儿不该随意跟男人归家,并叮嘱她保持清醒穿好衣服。因为她害怕女儿的清白,被莫名其妙抢走,最终步她后尘嫁给一个家暴的酒鬼。

但作为这个家的女主人,她也在维护着这个体面。

在男家上门提亲时,她一边教丈夫如何要重彩礼。琪躲到学校请求老师庇护时,她责骂琪不应该听老师的话,因为“他们只是希望你完成学业,他们不关心你的未来”。

作为母亲,她对琪的爱是质朴的。她用染蓝的双手做农活守护女儿们的成长,希望琪能好好完成学业,也担心她因贪玩就“定了终身”。

作为赫蒙族女人,她也曾被“抢婚”习俗羞辱。在强大的束缚下,她也从受害者不自觉地成为了施害者。她担心族人的脸面,只能捂着胸口、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像牲口一样被抬走,默默噤泪。

03 现代与传统

偏远的山区上,一栋水泥学校伫立在山坡上,是片中“现代”的意象。也是在这里,现代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并轻悄悄开始发芽

琪说,她希望多读书,将妈妈带出这个村庄看看。

当身穿现代服装的老师登门,向身穿传统民族服的父母们劝诫,法律与传统面对面碰撞。

可在偏远的山区上,与传统习俗相比,法律的准绳更为弱势。面对老师的到访做足表面功夫后,后续“抢婚”依旧。

但经过这一次,琪也意识到,法律是能保护她婚恋自由、帮助她逃脱传统陋习的武器。

04 个性觉醒与群体压迫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年轻人有了新的方式与世界链接。虽然他们身处迷雾深山中,但早已远眺着更大的世界。

琪正是青春期懵懂的季节,她学会了化妆,并谈过恋爱。并笑称,她的愿望是“有很多个情人”。

恋爱自由的思想解放下,琪并没有像母辈一样,被传统哑忍的婚俗束缚。她比母亲更坚决、更直率。即使双方家人都劝她从了吧,她依然抗拒:“我不爱,你们都看不出来嘛!”

在影片的高潮,男方家里再次到琪家,并三人将她抬走。没有一人上前阻拦,琪只能边挣扎边呼叫导演来救她。

这次抢婚,是两代人之间的冲突。父辈对传统习俗的恪守,而后辈开始对恶俗陋习进行个人抗争。琪以一己之力去与抢婚者、沉默者对抗。

琪的坚决,让她喝下和平分手酒,这一次的抢婚终于告一段落。但能令抢婚者放手,原因或许是:他们害怕镜头把抢婚的恶公之于众?

琪像一把刀,将赫蒙的抢婚恶俗剖开了一个口,让恶臭的脓液慢慢流出。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了那场浓雾。我们终于看懂了,为何这个小女孩从天真烂漫到忧戚满面。

在充满生机的山坡上,她会想起,那一个噩梦般的成人礼;她会反思,这场“不自愿”,真的只是她咎由自取吗?

她深深感到,一个人独自对抗的单薄无力,甚至是绝望悲哀。在迷雾中,她的未来又将如何?赫蒙族女人的未来,又将如何?

 2 ) Q&A @IDFA 2021

趁暂时还没忘快速记一些能想起来的点。

导演映后谈介绍到Di在电影结束之后的生活哽咽了好一阵,先是讲她成功说服父母去离村庄有段距离的寄宿制学校上学,后来又拿到一个国外奖学金让她可以继续、甚至去更远的地方念书,父母都觉得她成为了家族非常大的骄傲。再后来Diem接到他们边哭边打来的一个电话,说Di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于是离开学校搬到了他家里。最新情况是,Di已经在一年之前“结婚”并在四个月前生下女儿,这个时候她17岁。不知何故她不再接听Diem的电话,所以Diem这边所有关于她的消息都是从她父母那里得知。但Diem说看她在facebook上传的动态,感觉她应该是过得幸福。很唏嘘,也是没办法用三言两语在这儿描述清楚的五味杂陈,我想正是这份人物身上的复杂性加上“童年结束”这一议题在Di身上的回响才能够让本身简洁的影像如此动人吧。

Diem还谈到如何全靠自己一个人作为整个团队来进行拍摄;摄影机位如何设置(总是定得很低导致收获法国剪辑师一堆吐槽,她都快因此学会一些法语了);如何走近主人公的生活,以及她镜头下Di所经历的一切是如何让她回忆起自己在相似成长环境下度过的童年。再聊到电影尾声阶段男孩一家非要强行拖走Di、诸多情绪爆发的一幕,Diem说她作为一个本该隐形于摄影机背后的人,却最终没有忍住去出面阻拦这暴行,尽管按照当地习俗,通常在此种“抢婚”情形下来自第三方的介入或干预只能由胞兄弟姐妹来完成。但她几乎下意识地做出行动,因为已经把自己(或已被)当作Di的亲生姐妹。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Diem说她其实不太能听懂当地民族Hong的语言,这令她在片子推进过程中总隐约产生这家人是否正对她隐瞒某些真相的怀疑,直到后来字幕制作出来她才弄清楚他们实际在讲什么。这种不止是地理意义上、更是语言和文化上的区隔也补全了影片自身的结构,在观看过程中有些看似诙谐的画面和情节不时引起身边观众发笑的现实场景也正映照了这一点。

 3 ) 冲不破的迷雾

《基层女性》中说,女性想要独立,一定要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有自己的思维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让两个学历、见识都不如你的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指导你该怎么进行你的人生。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真正想要做到,那面对的是难以想象的阻碍,需要的是难以描述的毅力和勇气。

影片主人公琪,她想要冲破传统,坚信自己一定不会像姐姐一样被“绑架”,就算被绑架也会逃出来,但是最后反而是她自己笑嘻嘻地跟着旺回了家,可能是觉得只要自己不愿意,后面的问题都能解决吧,然而她不明白,自己面对的,不仅是男方家的强硬,自己父母的推波助澜,最深层次的,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法律都没办法触及的地带,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摄像机的存在,或许都不用男方家第二次上门,第一次上门就把她架走了吧,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帮助她,而她小小的力量又能抵抗得了什么呢?琪妈妈的行为是最“有趣”的,一面教女儿拒绝这桩婚姻的说辞,一面在男方家人像抬猪仔一样把女儿抬走的时候无动于衷,陋习的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为什么?因为人人都一样。所以这层迷雾,当真能冲破吗?所以又重新思考了张桂梅校长的行为,又深觉她的伟大。

 4 ) 自救是挣脱迷雾的基石

越南北部,雾气笼罩。

主人公迪14岁,青翠欲滴,娇蛮的散发青春的气息,而她的未来也如家乡一样,被雾气缭绕,看不清将来的路。

影片的一开始就从迪姐姐的婚姻,介绍了迪所处的民族的习惯——在这个少数民族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结婚。结婚前通常会有一个饱受争议的"抢婚"风俗,即女孩在新年前夕被她未来的丈夫“抢走“,随后两家人之间再进行协商。

这个背景的铺垫,让我不禁开始关心迪以后会不会也同样有此遭遇。影片的导演简也同样关心迪的命运,她甚至在影片中违背所谓的“纪录片记录真实,不可插手”行业惯例,几次三番的告诫迪。

影片的最后迪在自身、简、学校老师、社会法律的践行者帮助下,最终成功没有与男方绑架结婚。但纪录片之外的迪好像还是没有挣脱结婚相夫教子的生活,哪怕她曾对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触手可及—迪去了寄宿学校上高中,拿到了大学的奖学金,但因为疫情没去上大学。阴差阳错认识了当地男生,结婚后育有一女。

这不禁让我反思是哪一环出错了。迪作为本片的主人公,被对女性因"抢婚"风俗早早嫁人丧失教育机会现象进行批判的导演简选中,简关心迪被男方骗,跟着她上下学,男生也因为简在拍摄行为举止有所收敛,简在迪过年跟着网恋对象走后跟了一路,得到迪的会保护好自己的保证后才停止拍摄,并在迪没有按时归家后催促迪的妈妈赶紧联系她,在迪被男方家长像抬猪一样带走的时候,简拼命的抢人,在被质疑不是迪的家人没有资格阻拦后,她也大声地跟迪的母亲说“快救救她”。

迪被男方催促结婚,迪躲去了学校,迪的母亲追过来让她回去。学校的老师把迪藏在身后,并反复的说“不要相信她,在她喝醉之后,你会被抢走”、“你的年龄根本没有到结婚的法定年龄,你们的父母这是在犯罪”。在迪的母亲虚伪的喊出“这是我的女儿,我怎么会让她做自己不愿意的事”,并把迪带回家后,老师还是上门向迪一家和男方家人说明让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结婚的法律后果。

也正是简、老师、社会的“浅薄”关注、帮助,迪逃脱了14岁就结婚的命运,但也止步于此了。

深度分析迪最后放弃出国读书,直接嫁人的结果是必然的。

迪并没有自我觉醒,甚至读书她应该也不是多感兴趣。迪只是个事事都麻利的姑娘,正如她在影片中的表现,种地、收割靛蓝叶、喂猪等等都干的干脆利落,哪怕是跟男方调情她也直白的风风火火,小小年纪谈起男生性器官也毫不避讳。迪是没有精神内耗的人,她是个野蛮生长充满生命力的女孩,所以她不会反思自身命运,只遵行原始的本性,因此既不会反思,就更谈不上想要挣脱。

影片中有印象很深刻的一幕,迪在黑夜中,笑得灿烂,她对着镜头说自己要赚很多钱,然后和很多男人谈恋爱。包括影片中迪和其他同龄人的互动,她们一起扮演“抢婚”的过家家、迪和好友关于自己网恋的私房话,甚至最后迪拒绝和男方结婚的原因也是她不爱这个男的,并没有女性独立的意识,她的种种行为和愿望重心还是男人、恋爱,所以迪最后相夫教子的很大原因是选择了她自己在当下想要过的生活。

那么迪没有意识觉醒完全是自身原因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没有意识觉醒的基石。在处在一个女性从出生就被灌输人生分为嫁人之前、嫁人之后的社会,迪很难冲破自己的思维边界。哪怕在中国,女性独立意识也是近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的,我自己在前两年读上野千鹤子《厌女》,才发现自己也有厌女情结,哪怕是现在也没办法完全保证自己已经完全消除了厌女思维,只能不断地自省、提高自己对女性主义的认知。而影片的导演对迪的帮助,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上,只跟迪不能做什么,她并没有帮助迪扩展自己的认知。

而越南作为父权制社会,上千年男性主导话语权根深蒂固的影响了当地女性,哪怕自己是受害者,也不可避免的下一个事件的帮佣。迪的母亲就是这样,她自己是被抢婚的,嫁过来的丈夫是个醉鬼,她的大女儿也被年纪轻轻的绑去结婚,甚至19岁就有了二胎。迪的母亲操持家中一切。她也几次三番的告诫迪不要太早结婚,但最终的落脚地还是嫁给不靠谱男人后的悲惨、迪走了没人分担家务活等现实层面的担忧。而在男方真的上门来提亲的时候,她跟丈夫商量也是彩礼应该要多少,不能像大女儿那次吃亏,并且在迪逃回学校后亲自去学校把迪叫回来,告诫她不要给家里丢脸。母亲的母爱和对女性命运的妥协、以及基础本能生存需求导致迪母亲的种种行为矛盾、可悲又无奈。

迪父亲更是完全缺位,母亲多次对着镜头的抱怨都是这个家是她和迪两人操持。这个男人在影片是沉默寡言的,唯一透露他本心的是一幕他喝醉酒开导演和小孩的玩笑,要把她们抢婚。在抢婚迪的男方上门后,严厉的向迪说你是个女的,摆清自己的位置。

而学校的老师和社工。也只能说她们在迪这件事上确实发声了,但对比迪的姐姐也是未成年被抢婚,并没有得到帮助。甚至其他类似的姑娘们,她们也同样毫无作为,为何影片中除迪以外早早嫁人的女孩父母没有承担影片中上门社工所述的“法律责任”呢?更何况,影片背景互联网已经高度发达,迪和男方也是在社交媒体认识并调情,但很遗憾的没有看见任何媒体、社会机构对这一行为的批判以及监管。

影片对迪正面帮助的各个环节都是表层的,最终也是只让迪觉醒了恋爱自由,并没有实现更高的自由。也不难想,如果社会、学校层面加强对“迪”一样的女性更深层次的教育或者迪把握住去广阔世界见识、在大学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可能她的命运就不会囿于丈夫和孩子。

但这一惋惜会不会也仅是我的一厢情愿,毕竟导演也说迪在社交媒体的分享的生活看起来很幸福,反而我不断地陷于自我挣扎的内耗中。但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几年一个乡村女性的采访,她说她宁愿清醒的痛苦,也不愿浑浑噩噩的活,我也想这样活着。

最后我也不想分析越南社会、中国社会的异同,我对越南文化社会也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女性看了此片都会有很强的认同,中国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之路任重道远,对于我们领国,最近几年经济高度腾飞的越南女性,我也由衷送上祝福,希望那里的女孩也能慢慢走向女性独立、自我认知觉醒之路。

哪怕“哪里有坐的地方、到处都是烂泥”。

 5 ) 我们听过最大的谎言,就是可以超越自己的阶层

最新的消息,琪已经决定开始自己“第二段”婚姻的尝试了。这个结局,可能在一开始导演已经预感到了,所以才一开始就以写实的手段描绘了当地的重重迷雾——呼啸而过,厚重遮目,无法逃避。

她怎么能只靠自己走出重重迷雾?

导演追拍了三年的时间,她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女孩的命运,她也比我们任何一个观众都要关注或者说同情,悲悯这些女孩的命运。可是她也比任何人都要明白,身处这个大环境中,想要走出这重重迷雾,无异于逆天改命。

这个片子,讲的是琪的故事,却讲的不仅仅是琪的故事,还包括琪的妈妈,姐姐,以及跟她一起玩耍的那帮姐妹,以及出现或者没有出现在这部片子里面的那些女性。导演的镜头也代表了她的目光,仅仅跟随着这些让人值得可怜的可爱的女性,导演的镜头也跟她的悠悠目光一样,充满疼爱和怜惜,那又怎么样呢?重重迷雾,难以穿越。

她们已经接受了命运

那些说,琪应该去读书,应该走出这个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那些说,琪读书了就能躲过这个悲惨命运的那些人,就是那些“何不食肉糜”的人。一开始的迷雾就让我窒息,看到中间我就知道,琪走不出去了,很多人都在评论中提到了琪的妈妈在自己的女儿面临着命运的改变时,她关心的是琪嫁出去以后,就没有人在她喝醉了以后帮她干活了;她在男方家人来了之后最关心的是,男方可以给多少“彩礼”,她叮嘱自己每天喝醉得不省人事的老公,不要像在大女儿的婚礼上一样搞砸了。妈妈爱琪吗?爱,但是不多,或者说在重重迷雾窒息的环境中,她能做的不多。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在影片的最后,当琪被男孩的家人架走的时候,镜头的后方有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东西从他们身边走过,从挣扎着、哀嚎救命的琪身边经过的时候,一脸茫然,毫无波澜——她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经历命运改变的,她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在她的认知中,女人的命运就应该如此,没有别的路可以走。琪的妈妈,琪的姐姐,琪还有琪的那些伙伴,都会如此。

看看这满山迷雾,怎么走得出去?

看到后面那个负重前行的麻木妇女吗?

我希望琪可以多读书,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能改变,最好能帮自己的姐妹改变命运。可是我也知道,琪不会走太远,我们听过最大的谎言,就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越过自己的阶层。

琪,希望你可以读书,可以走出去

 6 ) “戏笑”与“教育”

虽然无力,但也看到一丝希望。我不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说里面的每个可怜人都活该,因为我们拥有的和见识的,有时从出生起,就被不公平的分配好了,我只是幸运的那个人。

纪录片是导演耗时三年跟拍名为琪的赫蒙族女孩,记录她“少女阶段前半生”的情感、生活和被抢婚经历的处女作。可能有人会觉得导演存在刻意丑化村民的嫌疑,我觉得不是。但我确实不喜欢片中,他们对某些情境的置之一“笑”,我不认为他们没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些事不应该当成玩笑。这种事情放在任何一个女孩身上,也都无法举重若轻。

影片里最让我难受的不是“未成年少女14岁已婚16岁生二胎”、“孩童们肩负的繁重农活”、“农历年被抢亲是被默许的习俗”、“父亲们天天醉酒并懒于农作及家务”、“母亲们常常操劳过度而抱怨羞辱家人”、“村里的男男女女们热衷于调情嬉笑、出轨不忠”等内容。而是所有人,甚至包括被害当事人少女,他们的“笑”都刺激着我,或者说刺痛了我。

表达“快乐”的表情,本不应该触目不适。但片中某些语境下的“笑”,麻木不仁以掩他们当下的懦弱鄙陋,例如:“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我也是这样被绑过来的”、“我没有想到会这样”、“我们在玩假装抢亲的游戏”、“你要委婉拒绝他们,不然会被骂作”、“他有钱吗”、“我们不是在拒绝你”、“你是女人,不是男人”、“那你死掉时就要永远带着他们的小鸡鸡”、“最好先检查下尺寸”、“我可以帮我儿子绑架你吗”等场景。这些话大多听起来像是玩笑,但把严肃的事情当成儿戏,灾祸降临之时,看客们又如何袖手旁观羔羊是如何被宰的。

在野蛮的抢婚习俗的长期影响下,去抢的无知少年可以在大人们的默许下大胆去抢,被抢的天真少女却只能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哭着向唯一的“外人”导演求助。在这样闭锁的原生民俗环境中成长生活,不能说其“内部”的人本色即是“恶”,他们的本心应该并不是这样,但为了融入集体生活就必须麻木自己。虽然无知不是罪,但他们每个人不完全无辜。

村子里的男性群体是这个陋习的“始作俑者”,是最初的加害者。默许并忍受的女人们,既是受害者,也是这场恶行的推波助澜者。在她们亲生女儿被抢的时候,母亲们怯懦的不作为,甚至在“嫁”女儿时盘算自己得失多寡的行为,无疑是给蒸煮自己的锅炉里也添上了一把火。每当我看到镜头里他们的笑,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简单纯粹,一方面又觉得可怜可恨。

然而任何人深陷在这种泥泞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泥沼”中,都很难依靠个人力量挣脱出来,而最终沦为群体的一份子,顺势摇身变成下一个帮凶和加害者。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是无力的,这种现象不是个例,是日积月累、根深蒂固的身教言传的结果。但受教育就能够打破这个局面,平等、自由观给了孩子们挣脱强迫婚俗束缚的能动性,外部力量的介入拥有撬动这块“封闭的顽石”的能力。不论村里教师们的介入,还是导演长期跟拍当事人少女带来的正向影响,似乎使得这坚厚的黑暗巨墙,裂开了一个能透射进一束光的缝。也许,这些“外部力量”已经在慢慢松解这个“似乎看不到头”的循环,也许未来能够驱散the mist of the children,孩子们能看到迷雾下的美好风景,女孩们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主动权。

 短评

当我看到有抢婚传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会是个开心的片子,旁边的澳洲人一开始听到有趣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就觉得这真是文化差异:她根本不知道现实会多么沉重。而就算我做好准备,当看到小姑娘四脚离地,声嘶力竭,像头牲畜被抬走,我还是握紧了拳头。而就算结局松了一口气,知道现实也令人唏嘘。真实本身就是锋利的武器,就是最好的故事,就是最大声的呐喊。在那种泥潭一样的环境中,女儿只能走上母亲的路,走不出来也看不到未来。张校长为什么称得上是楷模,因为她就是在这种文化中抢人啊!我们需要这样的导演,用平等、温暖、关怀地讲自己的故事。我想我们不会缺这样的故事。

6分钟前
  • 近朱者千慧
  • 推荐

什么是女性, 对于未成年Vang来说,是战利品,是荣光,是不失脸面生活持续,就算是抢劫强盗强奸也要得到。什么是婚姻,对于云雾中的乡村,是彩礼和劳动力子宫的交换,是人情关系的随意搅拌匀和,是乡土传统一杯酒即可溶解的人生大事。很佩服导演Diem的跟拍,把一些存在于文本中的概念用最真实的场景记录下来。虽然看的过程中时刻要心脏病爆发,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学校教育和法律能够做出一些影响,即使微乎其微。“愿她们有不用哭喊的选择”。

8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DOKfest München 导演Q&A:“我想知道童年是如何消失的。拍完这部片子后,我找到了答案。”孩子们在过家家,父母们在做交易,这就是一桩婚事的全过程。所有的荒诞都在抢婚的那一幕达到顶峰。只想冲进镜头里,紧紧抓住她不松手,因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无数奋力向上的女孩被身边的人亲手拖进深渊。

9分钟前
  • Wanderer
  • 力荐

已经进入明年奥奖最佳纪录片短名单了。越南山区女孩的故事,各方面都很像国内的情况。前面很长一部分都随意而轻松,女孩与大多数山里孩子一样,不富裕,做家务,上学。只是有那么一个桥段觉得有点奇怪,那就是女孩在电话里与人暧昧聊天时,十四五岁的孩子,略成熟了点。直到抢亲的发生,不能说震撼吧,还是很有冲击力的。如果不是有镜头对准那家人,也许他们就真的把女孩抢走了。关键的问题在于,所有人都觉得抢亲以及十五岁结婚是很正常的,虽然老师苦口婆心,但山区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现实是女孩后来依然没有完成学业,早早结了婚。

14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当你拍到的素材越来越像一出戏剧,作为拍摄者的你,是否有改变人物命运的责任?是否还能继续用纪录片的思维、审美去完成这个项目?

15分钟前
  • 困兽
  • 力荐

导演说Di后来去了寄宿学校上高中,拿到了大学的奖学金,但因为疫情没去上大学。阴差阳错认识了当地男生,结婚生子。她知道自己想要反抗的是什么吗?她心甘情愿地走入婚姻、留下来的时候,会想起导演吗?

16分钟前
  • Saika
  • 力荐

一桩事先张扬的绑架新娘事件。我们觉得抢亲是难以接受的陋习,但全村的人包括孩子父母都习以为常甚至为之奔走算计。14岁女孩嚎啕大哭的时候,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拍摄者的绝望。给导演最终忍无可忍的干预点赞。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Thessaloniki 2022】最后那段抢婚看得我血压飙升,想知道女孩近况

23分钟前
  • Mr. Lei
  • 力荐

#NDNF# 珍贵的影像记录。男孩家人在摄像机前依然毫不掩饰地去抢媳妇,可见这种思想有多么根深蒂固。

26分钟前
  • 孤树傲海
  • 推荐

idfa|一个美而残忍的长诗,真实压抑不忍卒读。笛被抢婚者的家人强行拖拽了很远,她的家人和村民冷眼旁观,映射了女性的共同遭遇。母亲也是抢婚习俗的受害者,然而女儿被抢之后,她担忧的是她去喝酒的时候没有人手喂猪了。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与学校的女教师抢夺女孩的未来。笛美丽,乐观,难以置信地坚韧和执着于自由,她仍然还在雾里,劳作和学习,间或有一个烂醉如泥的父亲不停地提醒她:给我记住,你是个女人,不是男人。希望她不必重蹈覆辙,过上有很多钱和情人的生活,希望我们也不必再受类似的毒素记忆侵扰,希望我们已经动身离开父亲、母亲、姐姐和那个峡谷,早日被自由庇护。

28分钟前
  • m_
  • 力荐

生活比剧情片“精彩”得多。看的时候为女主角被“抢婚”的情节气到不行。才14岁半,懂什么。父母默许了“抢婚”的事实,毕竟姐姐当初也是十四岁被抢的,老师上门告诉他们是违法的,真都太不容易了。看的时候有想到陈东楠导演的《五月的秘密》,总感觉有点点互文。这是女性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值得肯定,片中,拍摄对象有意无意的说,如果你是我们族的,可能会被抢唉,相信,镜头内外的我们都是不寒而栗。

33分钟前
  • 张劳动
  • 力荐

2022 EIFF3,今年电影节最佳。看得抓心挠肝的,而这不是人为制造的戏剧冲突,是那些女孩的日常生活。当所有人都对抢婚习以为常,小女孩们也把被掳走结婚当作正常的事情,在十四五岁的年纪根本无法理解她们会踏入怎样的深渊。Di被抢婚拖走的那一段想冲进银幕捞人,纪录片导演也出手干涉。这确实不是最完美的拍摄方式,fly on the wall 影响事件进展,但是同为女性很难不心痛不愤怒。片中提到有女孩被卖到中国做越南新娘,也有很多让女性不寒而栗的对话。坐在我后排的亚洲面孔猪头男性在观影中途不是呼呼大睡就是发出笑声,生活也在延续银幕中的恐怖。

38分钟前
  • 小林多糖
  • 推荐

好真实好残忍。在sydney film festival看的,导演有来q&a,讲到Di的现状:高中转到寄宿学校,因为成绩好获得奖学金,可以免费上越南任意一所大学。但是不巧赶上疫情,被迫回到老家。在老家又遇到爱情,现在已经结婚生了小女儿。我心里默默希望平行世界里的Di有上大学走出她的村庄。还讲到摄像机(一台很老的sony sf100)和麦克风都是借的朋友的,一借就是三年。还有白人观众的问题都好无知,我听到翻白眼

42分钟前
  • 零点倒数
  • 力荐

#T/F2022 导演Q&A 女主现状 17岁半 高中得到了很好的奖学金 本可以去很好的大学 但是还是肄业选择了另外的一段婚姻 已经当了妈妈

45分钟前
  • 唱品回
  • 推荐

小孩子会把抢婚当作平日里的游戏,大人会挂在嘴边当作玩笑话,把严肃的苦难娱乐化的后果就是,赤裸裸的绑架也能潜移默化的被合理化,看到最后血压飙升。女孩拒绝会被说是没家教,会让大人没面子,很多变态的习俗和制度都是会把与群体脱离,被同伴排斥作为威胁,它们利用人类在社会层面最深的恐惧,让人们乖乖服从。

49分钟前
  • littletree
  • 力荐

SFFF,发现我喜欢的纪录片导演都是在苦难面前会忍不住打破the fourth wall介入的,有血有肉的导演。北越南的苗族部落里有小土坡,有炒花生,有红领巾,有猪圈和鸡群,那么多熟悉的景象和物件,关注东南亚这个角度真是找对了。btw扶持发展中国家filmmaker真的太重要了,这种片子只有insider才能拍,非常珍贵的平视角度人类学影像记录,节奏抓得特别好,日常化的罪恶便不是罪恶,片后和小伙伴讨论了好几个小时心情才平息下来

51分钟前
  • 户回
  • 力荐

当导演选择这个题材时已经成功了一半,又懂得用剧情片的技巧一直牵引着观众抵达最后的高潮,剪辑也很加分,很难想象是处女作。果然拍纪录片也是有天赋的吧。最让我感动的是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那句“你变得讨厌我了吧?从你的眼神我看得出来。”太好了!完全写不出的台词!感谢创作者的真诚,感谢女性创作者的温柔!

54分钟前
  • 庚金少女
  • 力荐

十四岁的男女孩用着facebook,用社交媒体调情,不忠,说着“爱”,父母说“让他们决定自己的未来”,然后女孩被一群人拖着去结婚,用“kidnapping”代替动词“going”。现代社会带来Facebook,发明爱,却无法阻止一个小女孩被kidnap

55分钟前
  • -Aur
  • 推荐

开头的抢婚游戏和结尾的拖行同样恐怖。但让我觉得很伤的是那一段对话:—你讨厌我了吗?我从你的表情能看出来。—你把那当游戏,结果落入恐怖的陷阱。

58分钟前
  • Persona
  • 推荐

SFFILM 4/22 导演Ha Le Diem的第一部长片,已经非常优秀。能感受到导演对素材精心的剪辑和安排,也能大概揣摩她拍摄此题材的动机,出自一个越南女性对另一群越南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她的作品如实记录了当下越南某些地区正在发生的事,也让更多人了解遥远的地区在发生着什么。故事发生在越南Hmong族聚居的山村里,他们的生活情景和日常活动会让有农村亲戚的人感到熟悉,所以最后的冲突太容易触动我们隐秘的愤怒和悲伤。它点燃了我从那件新闻发生以来积压的所有情绪,甚至是我从小到大经历的、看到的、听说的事情积压下的愤怒和痛苦。电影中有些让人感动的时刻都是主人公Di周围的女性带来的,甚至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也忍不住打破了拍纪录片“旁观”的准则,试图帮助Di。等上线了之后推荐观看。

1小时前
  • 竹淡刻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