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

大陆剧大陆2016

主演:李茂,蓝盈莹,姜帆

导演:焦晓雨

播放地址

 剧照

荡寇 剧照 NO.1荡寇 剧照 NO.2荡寇 剧照 NO.3荡寇 剧照 NO.4荡寇 剧照 NO.5荡寇 剧照 NO.6荡寇 剧照 NO.13荡寇 剧照 NO.14荡寇 剧照 NO.15荡寇 剧照 NO.16荡寇 剧照 NO.17荡寇 剧照 NO.18荡寇 剧照 NO.19荡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00:36

详细剧情

  一九三八年初,日军侵占山东半岛。一个藏有日军重要军事机密的盒子途经益都县,被义士公孙贤劫走,因此遭到日本特务追杀,他临终前将盒子托付给永兴武馆馆主杨报国,杨馆主誓死保卫此盒,被日本特务杀害。身负国仇家恨的杨二虎立誓为父报仇、保家卫国。他在亲哥哥地下党员杨大龙、进步学生夏灵、公孙宇等人的感召下,逐步认识到个人抗日力量的单薄,只有依靠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二虎继承了父亲抗日救国遗志与大佐冈村斗智斗勇,展开了争夺盒子的殊死较量,并逐步揭开了日本人企图研制剧毒生化武器的秘密计划,最终挫败了日军的阴谋,成功摧毁了日军佘山的生化武器研制基地。杨二虎更加坚定了要保家卫国的决心,并在抗日救国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长篇影评

 1 ) 三星吧,感觉换个导演拍会好一些?

缺点蛮多的,剪辑有些生硬了甚至是莫名其妙,以至于太让人出戏了;前期赵文卓的角色-戚继光,可能是由于演技的原因吧,看着是有点尴尬的;好好的片子硬是给拍成了武打片的样子,有时候气氛没跟上(铺垫没弄好)一言不合就强行开打也很让人尴尬;还有这个电影的结局也挺差强人意的,整体电影勉勉强强。

三星,一星献给服装造型设计师,众角色衣冠服饰是我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比较考究的了,加上武器以及枪械也算是考究,好评;一星献给日本演员们,没有脸谱化反派们,好评;一星献给吴樾、角色胡宗宪等人,虽然吴樾出场不多,领盒饭也是非常的快,但演技在线。只是不知道前期万茜是不是没进入状态?还是因为角色不讨喜,前期表演有些不到位,但后期感觉还可以。

(PS:感觉万茜不是很适合演这类有英气的女子,看到万茜总跳戏到柳如是……还有就是导演换成路阳可能会好很多,毕竟个人对绣春刀还是比较满意的)

 2 ) 简单了说,这场战争是两种武器的对抗

小的时候,喜欢看《地道战》《小兵张嘎》《董存瑞》等歌颂英雄的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遍遍激情澎湃。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再有类似主旋律的电影上映时,我们像是要报复那个思想和精神世界被严重束缚的时代一样,心里情不自禁的抵触,拉低分数,鸡蛋里挑骨头。所以《荡寇风云》票房惨败了。

最近在读《万历十五年》,由于作者眼光的犀利、阐述的深刻,以及历史本身的复杂,整部书显得压抑、低沉,唯看到戚继光这一章时,人的情绪才有所回升,不禁对他超强的管理指挥能力佩服至极,由此得出“战神戚继光”的说法,不虚也。



简单了说,这场抗倭战争就是两种武器的对抗,一种是刚硬锋利的倭刀,一种是枝枝节节的狼筅。何出此言?

在开始的时候,这支由倭寇以及中国海盗组成的入侵者进出沿海各地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开路先锋就是一把把金光闪闪的倭刀,其刀身坚固,刀刃锋利,独特的造型极其适合砍杀,史载可连续砍断六根长枪枪头。倭刀品质的优越,往往付出巨大的人工力量,据说,制造一把传统倭刀,需要一个工匠以及副手们花费几倍于制造普通武器的时间,加之材质的优良,精打细磨,愈战愈锋,倭刀一时间成了第一杀人利器。



接着,再看倭刀的使用者。彼时的日本国内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战乱时期,各藩主间相互仇杀不断,而藩主手下的武士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练习各种杀人和作战的技能,以为藩主服务,因此,他们平时不事农耕,不懂得怎样维持生计,他们一旦失去所依附的主人,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失业的武士们聚集在一起,经过一定的组织,来到中国沿海侵扰以谋利。所以《万历十五年》如此总结抗倭最初失败的原因:“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强调这一战争是政府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外行的中国的士兵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总之,这些倭寇的战斗力、凝聚力,以及战斗意志,仿佛形成了一把锋利无比、机动灵活又嗜血成性的倭刀,在一定的时间里,它所向披靡,让军备松弛,趋于末路的大明王朝措手不及。



直到戚继光以及他应时发明的狼筅的出现。




狼筅代表的是一种战斗方式,这种战斗方式聚集了藤牌、腰刀、长枪等多种武器,而狼筅是戚家军的独创,是战胜倭寇的一大神器。史载它长一丈五六尺(古代计法),枪身选用毛竹,它的顶端装上铁枪头,四周围有数层带刃的附枝,呈节密枝坚状。据说,还可以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最初的对抗,大明士兵屡屡惨死在倭刀之下,每交战,心中早已产生了羊近虎口般的感觉,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这样写狼筅的作用:“士兵虽然平时用心练习杀敌之技,但是一看到倭寇就已经心胆摇动,忘记了本领,以致丢了性命,而狼筅枪头锋利,旁枝茂盛,可作遮身之用。”如此一遮,就好像把那把白光闪闪,沾满鲜血的倭刀给挡在了身外,加之前有手拿藤牌腰刀的战友,后又有数把长枪,左右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于是,团队里每个士兵的安全感陡增,胆气都壮了起来。倭刀一向以快刀斩乱麻为宗旨,是为刚,而狼筅藤藤蔓蔓、枝枝连连,是为柔,刚之倭刀在柔之狼筅中耗费体力,迷失注意力,纠缠不了几个回合,战斗意志涣散,就被手持长枪或者腰刀的戚家军刺死。所以,如果说,倭刀崇尚的是快准狠,那么狼筅就是要钝化它、柔化它,使之陷入犹如泥沼般的纠缠中,丧失战斗力,直至刀断人亡。



从1559年戚家军走上抗倭之路的那一天起,敌我的形势就进行了大换位,大大小小一百场战斗中,戚家军竟然没有一场失败,不仅如此,每场对抗,戚家军无不是以极其微小的代价甚至零代价将倭寇消灭殆尽。这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神话自然是主帅的综合能力以及其他因素集中发挥了作用,而狼筅这种武器的使用似乎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推十。
鸳鸯阵



由此可断,无论是《荡寇风云》,还是《战神戚继光》,都是贴近历史,以史实为依据的,与那些惊人耳目的抗日神剧不是一个等级的产物。

 3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评《荡寇风云》

明朝倭寇,由来已久。
早在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就有倭寇攻略苏州、崇明等地,杀人掠货,猖狂一时。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闽浙海防军务提督、抗倭名将朱纨在双屿岛击败葡萄牙人及各国海盗,收复当时亚洲最大的私贸港口双屿港(在当时的地位堪比后世的香港,又有人称之为16世纪之上海)。
朱纨遭闽浙乡绅陷害而死后,沿海形成了军事真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攻破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四处屠杀抢掠,即将荼毒整个亚洲的“嘉靖大倭乱”正式拉开了序幕。
倭寇极其残忍,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后世的侵华战争,甚至犹有过之。
由于这时的明朝,卫所制度崩坏,军队腐朽不堪,加上倭寇中有经历过战争的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士浪人,因此抗倭初期,明军一败涂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6月7日,来自日本的仅有53人(根据军方塘报确定的人数,民间笔记有记为72人的)的倭寇从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登岸的,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 南京城下,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最终被明朝大量官兵围歼。
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这股倭寇攻打南陵县城时被总共四个县的官兵包围,明军放箭,倭寇个个能手接飞矢,除了明军弓软无力,倭寇的武艺之强确然无疑,难怪明军愕然后一起崩溃。
而且,这伙倭寇,竟然企图攻击有万余兵力的南京。
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在浒墅关,苏松巡抚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数千官兵全歼这股倭寇。
看过这个战例,再对比后来戚家军以极少伤亡的代价歼寇五万余,可以想见戚家军战力之强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剿灭福建倭寇,俞大猷剿灭广东倭寇。从此,浙江、福建、广东大股倭寇均告平息,“嘉靖大倭乱”基本平息。
说到嘉靖时代的平倭过程,一定要提到如下数位抗倭名将:王忬、朱纨、张经、赵文华、胡宗宪、余大猷、戚继光。其中最有名的,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时称“俞龙戚虎”。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和戚继光率兵围攻岑港的倭寇。
感于明军战力不强,戚继光决定编练新军。目睹了义乌的一次民间大规模私斗,戚继光认为义乌人彪悍敢战,遂招募义乌的农民和矿工四千人进行训练,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
戚家军以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而广为人知,被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看一看下面这个简单的剿倭记录: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1500人对敌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90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自己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
……
剿灭倭寇后,戚家军又先后经历击败鞑靼、抗倭援朝、对抗后金等战斗,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这在冷兵器战争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以上,就是电影《荡寇风云》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讨论的基础。
首先,作为一个历史迷和明粉,我对陈嘉上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电影,表示由衷的敬意。
先来说说优点:
一、服装、武器和摄影都还不错,有几个表现倭寇冲锋的镜头很有冲击力。
二、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三、动作设计不错。
四、戚继光振夫纲那段有点幽默感,万茜的表演很好。
这部电影的最大弱点,是在剧本上:
第一、 用了过多篇幅来表现俞大猷和戚继光的武功。
诚然,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武学高手,而且是搏杀战场上真正数一数二的高手。俞大猷曾去少林寺,折服了阖寺和尚,并写了一本武林秘籍《剑经》。戚继光精通拳术、棍术,箭法超群,武艺出众。但是,戚继光作为名将,他真正厉害之处并不是武功,而是练兵和用兵之法。
也就是说,武功高强,顶多是“百人敌”,但戚继光厉害的是兵法,那可是“万人敌”。
电影中对戚继光的谋略表现不足,建议导演认真阅读《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体会一下戚继光的兵法精髓。
第二、 戚继光的人设出了问题。
电影中有一段,戚继光在俞大猷及其他同僚面前,说他的顶头上司、直浙总督胡宗宪勾结严党、谋官腐败。这件事被锦衣卫获知并报告胡宗宪,被胡宗宪一顿训斥。
这是不可能的。跟岳飞不一样,戚继光是个在政治上极其成熟的人,他后期和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两人结成政治上的同盟,使他在官场上一直顺风顺水。只是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才因被言官弹劾而失势。
他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第三、 没有表现出戚家军应有的气势和技术含量,战斗场面太平庸。
鸳鸯阵的武器是有所表现了,但是,鸳鸯阵的阵法却没有表现。鸳鸯阵在行军、接敌、追敌时都有一套变化,实用而有效。电影中戚家军打仗就是刀盾兵平推,关键时刻靠虎蹲炮开路,没有表现出高明的战法。这一点,要向日本电影《天与地》学习,他们用六万五千人和两万匹马,认真再现了雁形阵、双鹤阵、车悬阵等古代阵法。
另外,戚家军成军以后,对倭寇基本是碾压作战。而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气势,每次都是险胜,而且还有运气成分,完全没有打出戚家军的威风来。
很遗憾,陈嘉上毕竟不是梅尔•吉布森啊。
戚继光自称: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独步天下,霸气十足!


另附: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抗倭援朝,收复平壤的名将李如松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民族英雄,平定倭患的名将戚继光

 4 ) 好的题材没出好的电影

上映第一晚就去看了,不知道是没钱还是水平真的低,不像好题材该有的电影质量,不会推荐别人去看!戚继光队伍击败日本正规军,没看出来击败的原因在哪,好像就是因为戚继光很有名,打着打着就很自然的,3000人击败了对面2万军队,之前政府军队一万打人家一千,打了个平手,不知道这么大转差是因为什么!

 5 ) 荡寇风云:烂片中的战斗片

有关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影视作品,前有横店影视城出资拍摄,收视率惨淡的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现在又来了个《荡寇风云》,在半年前,就知道了这部抗日大片,结果坐到电影院看了之后,果然是个烂片,而且还是烂片中的战斗片。这种电影我绝不会看第二遍。

 蹩脚的剧情

该片的剧情是家喻户晓的戚继光的故事,但是整个剧情碎片化,缺乏节奏感,电影围绕着戚继光和上级的矛盾、和同僚的感情、和妻子的亲情、爱情的多条线索展开,编剧将多条线索全面展开,但完全忽视了电影的主线应该放在弘扬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展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其爱国爱民的名将风范之上,戚继光作为灵魂人物的可敬之处没有完全展现出来,而一些刻意制造出来的人性化的情节则显得苍白和蹩脚。一些没有必要的搞笑桥段和无关主题的内容(如戚继光和胡宗宪之间的矛盾)完全没有必要展现,只能导致影片的中心失焦。

    失败的战争叙述

该片讲述了戚继光抗倭时期的台州大战的故事,然而,战争场面却让人感到可笑。前哨战,也就是戚继光对阵浪人的一场戏,展现出戚家军强大的战斗力,但无法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忍,反而有点滑稽。而台州大战则完全放到一个狭小的古镇上去打,完全失去了战争场面应该具有的宏大性和全局性,身为主帅的战神戚继光,竟然在狭小的小巷子里被两万多人倭寇重重围困,受到从上到下的攻击,而且戚将军竟然会飞檐走壁,最后还依靠明军神器虎蹲炮才打退了日本人的重重围困,整个战争场面狭小,像一场闹剧,作为主角的戚继光更像是一个飞檐走壁的大侠、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功夫之王,根本不似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军。

该片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拍出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戚继光,戚继光发明的一系列战法、阵型、号令、训练模式,尤其以“鸳鸯阵”为核心的列阵方法,大大改善和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在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电影里对戚继光进行军事改革的剧情交代过于简单,而且被夫妻情、兄弟情、同僚情以及戚继光同上级的恩怨冲的一干二净,根本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根本不重要的如戚继光和俞大猷之间的武功切磋,以及戚继光在义乌招兵时候的比武较量完全可以删除,这对电影主题的突出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失败的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也是该片的一大失败。且不说赵文卓版的戚继光在电影中人物性格并不鲜明,犯了正面人物的假大空的通病,而一些无厘头的情节,如刻意制造出来的怕老婆情节虽然野史中有记载,但无疑同整个题材的严肃性不搭调,显得有点滑稽。与此同时,戚继光的同僚,战友、上级和妻子的性格也不鲜明,如戚继光的妻子,如果没有历史知识背景的人,甚至会觉得此女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具有躁狂症。洪金宝饰演的俞大猷,没有一代战将的风骨彻底展现出来,尤其是电影开场的一场蹩脚的强攻战展现出的俞大猷形象,更像是一个蹩脚的将军,说句不敬的话,洪金宝虽然作为功夫电影大师,但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尚显不足。更令人不解的是俞大猷在电影前半段有着较高的出镜率,到了结束之时竟然莫名其妙地消失,完全就像过客一样,不知道导演故意设立这个角色的意义所在。而戚继光和俞大猷之间的比武完全是多余的,没有什么太大的特色,更无法体现名将的风采,编剧和导演的如此设定,只能将整个电影的主题从名将的故事弱化为武林高手之间对决的故事。至于戚继光的上级胡宗宪,完全是一个打酱油的存在,虽然胡宗宪的有关情节涉及了一些朝廷腐败黑暗的现状,但根本上无法有助于观众理解明朝政治腐败导致疆场战败、生灵涂炭的惨状,更像是一个多余的衬托。电影中的其他角色则更加没有鲜明的性格和特色,完全沦为无法陪衬红花的枯黄的树叶。

不过可圈可点的是,本片所请来的日本外援演员小出惠介、仓田保昭、木幡龙等人,都有精彩的表演。小出氏在电影中饰演少主山川,将一位自诩武士却莽撞行事的少主的内心挣扎体现的十分到位。木幡龙饰演一位日本浪人头目,将狼人头目的凶狠和狡诈表现的十分到位,也是经常演绎日本鬼子的木氏的本色演出。而同李小龙曾有合作关系的老戏骨仓田氏,饰演倭寇头目熊本,完全将他为人残酷,但也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体现的十分到位,在最后一战中和戚继光单挑,最后战败自杀。真不知导演是为了让其衬托戚继光的高大形象,还是刻意让赵文卓和仓田保昭比试演技,只要看了那最后一场对手戏就可知道,双方的气场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仓田的演技和气场,几乎完全掩盖了赵文卓的存在感。换句话说,戚继光在片里很像张无忌,而熊本在片里倒有一点戚继光的风范,这明显是本末倒置。


结论:用武侠片掺杂各种作料的号称历史大片的烂片

    如果要给这个电影做一个评价的话,我认为,该片是一部用武侠片掺杂各种作料却号称历史大片的烂片。你没看错,该片的导演是陈嘉上,他导演过的电影,让大家记住的恐怕就是武状元苏乞儿了,很显然,他是用拍摄武侠片的思路去拍摄军事历史题材,电影中掺杂了非常多的武侠比武的桥段,功夫题材跟历史题材相比还是小,而洪金宝赵文卓都是演功夫片的,指望这两位演绎出名将的气场真是难为人了。

说了这么多缺点,也说一些优点吧,该片的道具还不错,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明朝军队的风貌,各种道具制作也比较精良,这恐怕是该剧为数不多的亮点吧,但这显然是接受了不少观众的吐槽之后的反应而已,但是道具的精良,决不能决定一部作品必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从该片的失败可以看出,历史不能过度娱乐化,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或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更要严肃选角,严格审查剧情,要拍出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故事,不能取悦观众,不能媚俗,如果不在内功上做足文章,谨慎拍摄,虚应故事,最终拍出来的作品自然无法被观众接受。

 6 ) 为什么败掉?原来如此

原本没时间看,一直听周围朋友说这片子票房可惜了,于是专门看了午夜档。从第一分钟旁白一出,卧槽,这片子要完。一下子从胡宗宪、汪直、毛海峰讲起,猛的就给了辣么多的信息量,我估计大多数的观众当场要懵逼。而这第一分钟的旁白也定了格调:纯正的历史战争片,并不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演绎。那么比较起前面的大明劫四五百万的票房,五千多万的票房其实很给赵文卓和洪金宝面子了。
    整个片子看下来,这片子其实主要是败在了剧本上,其次是败在了导演上。剧本的写法过于老套,相当于一个历史人物传记片。戚继光这个人物完全没有立起来,编剧和导演压根就没找到这个人物这个戏的主题。尤其是表现戚继光畏妻如虎这个历史梗,简直就像在讲段子,尴尬生硬的不行不行。戚夫人这个人物更加难以揣测,根本不晓得戚继光为什么怕她,她为什么永远对戚继光一副上吊脸,两个人的关系瞧起来尴尬生硬。有种侯亮平和钟小艾对戏时候那种快进冲动。当然,这不是剧本毁掉的主因。剧本的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起人物,没有建立起核心矛盾,导致人物的行为和事件有一种流水账的感觉。你不知道他内心的冲突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为了什么而挣扎,也不知道他在与什么抗争,要战胜什么。有人说,那不是倭寇吗?对不起,人物要战胜的真不是倭寇。
    为什么说败在导演上呢?平心而论,导演的镜头感还是很棒的(顺便夸一下服化道和美术),问题是导演没有找到主题,因此就抓不住人物,抓不住核心冲突,导致你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所以势必就出现剧情的凌乱,线索的庞杂,矛盾冲突的肤皮潦草。估计最后导演也放弃了努力,不就打倭寇嘛,一层一层推着打就是了。所以,就败了。尤其到了结尾处,将士要杀死投降的倭寇,副将说将军有令不能杀降兵。我脑子轰然一震,终于算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这尼玛分明就是抗战剧!我军八年抗战终于打败鬼子然后好吃好喝好招待的节奏。再一看片尾字幕:广电总局什么剧本中心之类的。原来如此。

 短评

看完这部对《蛟珠传》的预期放到了0。筹备和拍摄花了两年多,名字也从《战神戚继光》改了好几遍,但这些都是苦劳。从公映版来看,这更像是一个普通学生交给差生帮他完成的家庭作业,一切都透漏着应付的感觉。都说陈嘉上擅长奇幻片,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画壁质量怎么样我又不是没看过。🙄

9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很差

戚继光带着老婆去阅兵打仗?Are u Kidding me?

11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还行

电视剧质感,甚至还不如某些优质古装剧,不过回顾陈嘉上近几年的作品,四大名捕系列,以及画皮、画壁云云,我想这应该也是他的正常发挥了吧,恩。

14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堪比《大明劫》和《绣春刀》

18分钟前
  • LazyLorna
  • 力荐

这个题材本来就不好拍,要不是有政府资助估计很难有人下手。看得出后期下了不少功夫,要让这部历史片变得“要商业”“要好看”,但整体还是平淡收场。

1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1.攻寨、巷战、攻城,棍、枪、刀、火枪,各种类型的战役和兵器,应有尽有,看得下去;2.没想到戚夫人承包了笑点;3.比想象中的好很多,鼓励一下。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导演说最想体现戚继光的能文能武,谋略过人每次战术都不一样,然而最重要的一场,包括戚夫人的对战,更多都只是侥幸而已。没用的戏份太多,导致了电视电影感。而且就像一句话里面不能出现两次相同的形容词一样,一部电影里怎么能有两次相同的手握刀刃流着血割断对方脖子呢。多一星给映后导演哭了。

24分钟前
  • 蜉蝣
  • 较差

女主选的真好

29分钟前
  • GAKI
  • 还行

赵文卓是个可造之材,仓田保昭每一个眼神和脸上每一个褶子都是戏,但巷战和城墙保卫战拍的太窝囊,更像是古装版八路军游击战抗击日本正规军,简直怀疑导演到底研究过历史没,还是就拿几个戚继光名声上的元素贴个标签,好好的本子拍成英雄人物差点被全部围剿的样子,哎~还战神,日,丢人~

30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三条线同时并行,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不懂取舍,导致哪条线都没讲清楚。戚继光多场大战都是侥幸,并没有体现他的军事才能,又给了他过多的个人打斗戏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没有电影质感,更像是电视剧,结尾过于仓促。最后,赵文卓老了。

35分钟前
  • 无忧逍遥
  • 较差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好片啊,剧情也是合乎历史的,没有胡编乱造

38分钟前
  • 理想蔚藍
  • 力荐

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他个落水狗,犯你大明虽远必诛。最近看了一圈国产雷片这个真的还行,难得没有把倭寇符号化处理,几位日本演员都真不错。

42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看完明白为啥从《战神戚继光》改叫《荡寇风云》,分明把戚将军请下神坛啊,没有连连大捷只有险胜,正面角色没有伟光正,反面角色没有脸谱化,服化道细节用心程度能联想到《大明劫》,问题也有:节奏垮,中段拖沓,战争段落缺乏点紧张感,像电视剧,结局太突然…不过在同类片里算诚意之作了。6.7/10

45分钟前
  • 瓦力
  • 还行

比想象中的好,叙事方面有些脱节,主题分散,动作场面也比较常规。但很热血惨烈,尤其是冷兵器巷战,鸳鸯阵、虎尊炮都有展现,服化道加分,没突出戚家刀有些可惜。另外对反派的塑造很成功,终于不再脸谱化。赵文卓跟洪金宝首次合作,总算开打了,“振夫纲”那段挺有意思,都是民间典故,万茜大赞

4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近来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明史分析比较多,赶上《荡寇风云》上映就颠颠的看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拍得很好丰富而真实,文官腐败党派斗争武将受迫,发动底层百姓组建抗倭统一战线。这么好的片儿没人看,一个是宣传不行一个是被抗日神剧拖累的吧。

53分钟前
  • 沉默
  • 力荐

服装道具都很用心了,觉得如果长一点拍成电视剧之类的将故事讲述完整,更有层次的话会更好一点。选择看这个大概是有一种爱国之意在此。

55分钟前
  • 不懂相负
  • 还行

打造戚家军抗倭、戚和夫人情感、明末官场生态,三线掺杂,想说的多了,剧本反而颇凌乱。如果集中在第一条的话,戏做足,配上动作和场面应该观看效果更好。最后大战居然不是赢在戚的谋略上,让敌方主将一句话就破了阵法,前面的打造戚家军和抗倭特殊装备不就全破功了么,有点莫名…

57分钟前
  • Aboo
  • 较差

完全没有叙事的一部电影,各方面都很电视剧,感觉像看了两小时的电视剧片花,反而日本人的部分更有电影感,尤其是表演层面。

5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一群不了解历史就说雷到不行打一星的和跟风黑的,你看过《纪效新书》吗?你了解本片的顾问郦波老师吗?你见过哪一部“雷”的电影会仔细说作战战术?还有说历史电影不应当看重历史细节的所谓“影评人”,试问诸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不看是否反应历史看什么?观于华谊兄弟影院。

1小时前
  • 伍德斯托克
  • 推荐

大约是本世纪最好的陈嘉上?细节好,无论文戏武戏,比如最后的单挑戏打到二楼镜头一挪远就表现部下都冲上来;比如吴樾打中炸药一转头城墙就被突破的节奏张弛;比如戚与俞、胡交接中三言两语对明官场和人物性格的描画,这些做的都很舒服了。剧情上没有神话初出茅庐的戚继光,人尽人事赢靠天命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