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谜踪

剧情片美国2018

主演:约翰·赵,米切尔·拉,黛博拉·梅辛,约瑟夫·李,萨拉·米博·孙,亚历克丝·杰恩·高,刘玥辰,刘卡雅,多米尼克·霍夫曼,西尔维亚·米纳西安,梅丽莎·迪斯尼,康纳·麦克雷斯,科林·伍德尔,约瑟夫·约翰·谢尔勒,阿什丽·艾德纳,考特尼·劳伦·卡明斯,托马斯·巴布萨卡,朱莉·内桑森,罗伊·阿布拉姆森,盖奇·比尔托福,肖恩·奥布赖恩,瑞克·萨拉比亚,布拉德·阿布瑞尔,加布里埃尔·D·安吉尔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

 剧照

网络谜踪 剧照 NO.1网络谜踪 剧照 NO.2网络谜踪 剧照 NO.3网络谜踪 剧照 NO.4网络谜踪 剧照 NO.5网络谜踪 剧照 NO.6网络谜踪 剧照 NO.13网络谜踪 剧照 NO.14网络谜踪 剧照 NO.15网络谜踪 剧照 NO.16网络谜踪 剧照 NO.17网络谜踪 剧照 NO.18网络谜踪 剧照 NO.19网络谜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30

详细剧情

  工程师大卫·金(约翰·赵 饰)一直引以为傲的16岁乖女玛戈特突然失踪。前来调查此案的警探怀疑女儿离家出走。不满这一结论的父亲为了寻找真相,独自展开调查。他打开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用社交软件开始寻找破案线索。大卫必须在女儿消失之前,沿着她在虚拟世界的足迹找到她…

 长篇影评

 1 ) 《网络迷踪》中蕴含的魔鬼细节

《网络迷踪》无疑是一部教科书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将真相铺垫在所有的细节画面之中。本文将通过解析影片的魔鬼细节,重温剧中那些蛛丝马迹。

《网络迷踪》无疑是一部教科书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将真相铺垫在所有的细节画面之中。相信很多人会自作聪明地宣称自己早就猜到了真凶。然而对于本格派推理的作品,“猜”到真相并不是本事,尤其是这部电影涉及人物寥寥无几,结合时长利用排除法都能想到谁是凶手。真正的有趣的是,当编剧和导演在初期就把所有线索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否和主角一样拼凑起所有的线索,逻辑严密地得出真相。

看完电影,真正让人恍然大悟的,便是那些在电影中呈现的魔鬼细节在结局中一一得到印证。本文将通过列举这些细节,与大家一起重温这些蛛丝马迹。

1、Margot的情感线索

《网络迷踪》绝不仅仅是一部侦探片,Margot的情感线索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前5分钟铺垫了Kim一家的背景。从最初WindowsXP的开机画面,建立Margot的个人用户,一家三口幸福的照片和视频一一展现。而直到2015年12月6日,母亲Pamela Kim因癌症复发去世,Margot和David的生活也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就在这短短的5分钟快闪画面中,其实也隐含着两个关键的细节。

首先,Pokemon是父亲David带进了Margot的生活:

David向幼年Margot展示Pokemon

Pokemon在日后一直陪伴着Margot,也是她最重要的爱好之一。一方面Margot随身携带的精灵球挂饰成为David找寻她的关键线索,另一方面Pokemon也是fish_n_chips与她搭讪的话题。而Margot最爱的Pokemon又恰恰暗示了她与父亲之间难解的心结。

第二,钢琴课是Margot与妈妈最重要的情感连接:

Margot日程表

在快闪而过的日程表中,我们看到,所有学习钢琴的时间都备注这Piano with Mom。可见Margot每次钢琴课都有妈妈的陪伴。而妈妈临终前的视频中也看到Margot为妈妈弹奏曲子。

这为Margot退出钢琴课留下了重要的情感铺垫——因为在钢琴与妈妈联系紧密,参加钢琴课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在影片后期叔叔Peter的话中得到了印证,而这一点David并不了解。

叔叔Peter在影片中一方面是嫌疑人,误导主角和观众的同时也在影片节奏中引出了一段小高潮。而另一方面,Peter其实很大程度上交代了Margot的情感暗线。细节方面,前期视频时,Peter桌上的大麻以及头像中Fins的球衣不必赘述,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注意到。另一个细节是,Peter对David欲言又止:

Peter要说什么被打断

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想象,其实由于与父亲没有办法正面沟通,Margot将叔叔Peter视为倾诉的对象,很多没能向父亲敞开心扉的话都在与叔叔一起吸食大麻的过程中说过。不过也许是他们答应彼此keep the secret,叔叔也只是希望旁敲侧击地告诉David,只是没来得及。

那么Margot与David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影片通过一些细节展示给观众,那就是在妈妈去世之后,他们始终无法提起她。这成了父女俩之间难解的心结。在Margot的一段视频直播画面中,我们看到,在母亲的生日,父亲敲门进来,本欲提起这一话题,最终欲言又止,转移了话题。

欲言又止的David

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在影片第一段父女的聊天对话中,David本欲发送一段Mom would be too. 却又删除了。而影片最后,经过了一切,这句话终于送出,父女之间终于打开了心结。

Mom would be too

简单的四个单词,蕴含了无数情绪。看到最后,心头的暖意油然而生。

2、真凶线索

之所以把破案线索放在第二段,一则是避免快速剧透,二来我真的认为情感线索是这部电影更值得欣赏的地方。而关于真凶——也就是警探Rosemary Vick和她的儿子Robert,其实导演也在很早期就把线索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我不赘述男主一开始检索到的Vick与替罪者的合影,这张照片在影片最后得以再次交代。这里主要解释其他的一些线索。首先是Vick的犯罪动机,很明显是来自对儿子Robert的溺爱和随之而来的包庇,在影片初期导演便通过男主角的视角向观众交代了这一切:

Vick的Facebook主页

Vick的Fackbook主页Banner上,写着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而她的头像也是与儿子的合影。可见Vick对儿子有无比的溺爱。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暗示David,Margot有可能是离家出走,Vick讲述了自己与儿子的故事。在这段故事里,我们看到Vick作为警察为了儿子有违正义与原则的行为。初期我们和David一样,把这当做一个玩笑一笑置之。而当真相揭示出来时,我们发现Vick对Margot做的一切与之前替儿子隐瞒诈骗行为如出一辙

Vick告诉David自己帮儿子欺骗了邻居

而当我们回看电影,不禁发现更多线索实际上早就指向了Vick。当David报警之后,Vick第一时间联系了David,在电话中,Vick担心David会擅自行动,说道“We'll handle the ground inverstigation”(我们会负责基础调查),并且在David擅自找嫌疑人麻烦时几近失控地愤怒。我们以为她是作为警察受到谴责而震怒,而回想起来,恐怕她是担心David调查到儿子之后采取过激行为

而在David开始整理Margot的人际关系表格时,Vick不忘提醒David将表格SHARE给她。

share that with me too.

SHARE而不是SEND,镜头甚至意味深长地给到SHARE几秒钟。回想起来,这一举措尤为关键。Vick需要实时了解到David的调查进度。甚至由于Vick深知儿子在Margot的Fackbook联系人中,SHARE的行为是否帮助Vick掩盖了儿子的线索,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至少镜头中我们在表格里没有发现Robert.

实际上Robert确实在影片早期就交代给了观众。当David打开尘封近两年的Windows XP查找过去的联络人时,在中学时期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字。

Robber Abolt

导演证实这就是Vick的儿子Robert。这个喜欢过Margot的男孩子或许一直暗恋着Margot,以至于日后发生了一切。这也许是导演玩的小技巧,但是另一个小技巧如果观众能够尽早识破的话,其实早就能够发现真凶了。

在David凌晨发现Margot的目的地后,第一时间联系Vick未果,而当4:22分接通FaceTime的时候,Vick露出了关键的马脚:

are you at the lake?

回想David给Vick的语音留言,只是提到了“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five months”(她是去她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只字未提任何湖。而接通FaceTime时画面指向天空,根本不可能发现湖面。所以第一时间意识到“the lake”的只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

而彼时David盛怒之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漏洞,而导演通过画面导航引导,提前让观众脑海里印入了lake的概念,这使得这一漏洞得以蒙混过关。恐怕这也是本格派推理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回看这段画面,Vick的表现显然是慌乱紧张多于焦急的,甚至于画面中Robert在门后窥视,显然是做贼心虚。而这一细节却非常容易让人忽略掉。

3、其他细节交代

除了情感与探案线索,更重要的是影片几乎没有一个无用的镜头。不少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画面其实都对整个故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信所有人都会记得,在影片中段,出现了一段新闻报道的视频画面。

暴风雨延缓搜寻

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仅仅是交代搜救工作的困难。可是谁也想不到,这其实Margot得以生还的救命雨。恰恰是这场暴雨,让荒野中的Margot可以补充水分,坚持到救援人员到来。

而在影片初期,David不经意的浏览新闻画面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关键细节:

徒步者被困9日获救

或许正是这则新闻给了David心理上的信心,而在影片初期出现,也暗示了电影会以Margot获救的喜剧结尾出现。

另外我们通过David对Margot社交媒体的检索,也逐渐窥视到失去母亲的Margot的内心世界。她的孤独感,以及周遭的疏离,都让这个女孩不得不自己面对一切。在转投Tumblr的第一天,Margot发表了第一条状态:

Decisions...

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几乎是案件发生前的半年前。而钢琴老师说Margot半年没来上钢琴课了。结合照片恐怕那个时候Margot痛下决心放下钢琴,同时也放下对母亲的执念。可惜一切并不容易。影片的最后,Margot重拾钢琴,申请了钢琴专业。而与父亲打破隔阂,也真正放下了对母亲的执念。

Margot的电脑壁纸一直是与母亲的合影,而经过了一切,Margot换上了与父亲最新的合影。

Margot的前后桌面壁纸

 2 ) 《网络谜踪》有哪些讽刺网络社会的亮点?

1、女主没确定失踪前,同学都说自己跟女主不熟,确定失踪后,又纷纷在网上表示祝福、关心,声称自己是女主的好朋友……真是假惺惺,只为蹭热点罢了,让我想到现在谁谁谁去世了就有很多营销号或名人纷纷写文发图表示悼念,其实只是蹭阅读量和宣传一波自己罢了。

2、我觉得我就像女主,最大众的社交账号上经常联系的人往往都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想想觉得真孤独;但网络上又往往会有一个无人角落用来放下真实的自己。

3、网上人人可以评论调侃,他们以为不用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殊不知这些话会刺伤当事人的心,他们是不知道换位思考么……

 3 ) 二刷注意到的15个细节

严重剧透。未观影者慎入。

仅凭记忆,可能有出入,希望大家补充纠正。

不完全按时间顺序。

~~~~~~~~~~~~~手动分割一下~~~~~~~~~~~~~

1. David 第一次跟 Peter 打电话时有好几个伏笔:桌上的大麻,被 David 打断的提问(Peter 想说 Margot 需要聊一下妈妈),还有挂断电话前 Peter 家的门铃响了(Margot 找他拿大麻)

2. 一个脑洞:Peter 做 Kimchi Gumbo 是不是为了做给 Margot 吃?因为 David 找到的菜谱标题是 Margot/Pam’s favourite kimchi gumbo(这里忘了具体写的是 Margot 还是 Pam… 求小天使指正

3. Margot 的 gmail 的安全邮箱是妈妈的邮箱,密码是 Margot 的名字加生日,所以 David 才能一路重置密码。又一次体现了 Margot 对妈妈的思念

4. Detective Vick 的“演技”真的爆棚,第一通电话就态度自然地要求 David 告诉他所有已知信息,之后 David 开始挨个联系 Margot 的 FB 好友,她也自然地要求“一切新进展都要通知我”并且“把那个文件 share 给我”,充分做到了知己知彼

5. Vick 的儿子 Robert 跟 Margot 也是 FB 好友,所以 David 挨个打电话时应该也有问过他,但电影好像没展示他是如何应对的(很可能是 Vick 包办了

6. Vick 的 Facebook banner(“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母爱相比”),以及曾帮儿子掩盖骗钱真相的故事,暗示了她会为儿子付出一切不择手段(这个其实很明示hhh

7. David 半夜找到那个湖然后把 Vick 叫起来的时候,Vick 一边披头散发往外冲一边安抚被惊起的儿子 Robert;后来 David 打了人,Vick 在电话里发火时,Robert 又被惊动进门来,她又好声好气地安抚。可见 Robert 很关心这个事件,而且极度依赖妈妈

8. Vick 发现 David 在湖边报了警时有一些慌乱,因为这一步在她的计划外。她原本是想将 Margot 的事件伪装成离家出走,车被找到之后她才不得不寻找替罪羊

9. Vick 在车被打捞出来后,在电视上呼吁大家帮助搜寻 Margot,并叉掉了两个区域(尸体实际所在地),用的理由是“地形复杂、专业人员已搜索完毕”。这里我很疑惑有没有真的搜查过,毕竟这是涉及大量人力的事情,Vick 不可能一手遮天

10. David 打开 Margot 的 Youcast 页面,刚打开直播几秒,fish_n_chip 就进来了,并很快退了出去,说明 Robert 一直在关注这个网站和 Margot 的账号

11. David 在电话核实那个吸大麻的 Derak 的不在场证明时,在 Bieber concert 下面加了一行(confirmed),应该是找其他人确认过。之后页面上滑后停住的第一行好像是一个妹子,她的不在场证明也是 Justin Bieber concert,不知道跟 Derak 有没有关系

12. David 买的偷录摄像头是黑色的小方块形状,逼问 Peter 的时候其中一个滚到了茶几底下,从另两个角度的镜头中其实可以看到茶几下地毯上躺着个摄像头w (话说我记得这个摄像头原本是放在厨房的橱柜里,也不知道是怎么一路滚到了客厅茶几下…

13. David 对人脸的记忆力真是厉害啊,殡仪馆那张女孩捧花的照片,换我肯定是直接把页面关掉了…这里 David 其实是先觉得照片有点脸熟,在 Margot 与其他人的合影中找了一会儿,才想到 fish_n_chip 的

14. David 第二次在 Google 搜索 Vick 的结果有点失真…照理说 Margot 的事情闹这么大,Vick 的名字也应该满大街都是,排在最前面的应该是一堆新闻才对

15. Vick 其实没有主动说过她是 assigned 的,是 David 感谢 assigned 的是她,她才顺着话说希望 no case to assign 云云。当然这也是她有意误导的结果

~~~~~~~~~~~~~~~~~

目前就记得这些,个人记忆不一定准确,希望大家多多纠正或补充~

 4 ) 编剧一定是pokemon死忠

当时真凶说自己最喜欢的pokemon是Kecleon,也就是变色龙,变色龙特性为变色,是所有pokemon中的唯一属性。变色属性是在接触对手后,自己的属性变为和对方一样,也就是早早就暗示了他说家里人得了癌症,是接触女主后,把女主自己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

女主最喜欢的是Uxie,除了女主自己说的可以抹去记忆,它还是三圣姑内耐久最高的,双防达到了130,要不能在无水且受伤的情况下熬过两天呢~

 5 ) 《网络谜踪》有哪些精彩的细节和伏笔?

男主被弟弟提醒去查pam的通讯录的时候

第三张名片就是Robbie Abolt

notes里有写:parent in SVPD, divorced family, had a crush on Margot

(家长在硅谷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过玛戈)

Robbie是Robert的昵称

警探vick也确实是在SVPD工作(男主第一次搜索Vick警探的时候第一个链接就是Vick获得SVPD优秀警员奖)

最后喜欢过Margot也跟Vick被捕后承认Robert也从小喜欢Margot前后呼应了

这也算一个神仙伏笔了!!!

 6 ) 桌面电影:对镜头语言和行业生态的一次革新

你永远想象不到,技术的进步会让电影变得多么新奇。

2018年,国外上映了好几部用电脑+手机桌面素材拼成的电影,比如以暗网为噱头的《解除好友2》,讲述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的《网诱惊魂》,以及主打人肉搜索的《网络谜踪》。

这类电影多为惊悚、悬疑题材,影片镜头全都是电脑、手机的截屏视频,不仅形式新颖,也很有带入感,尤其当观众用电脑全屏观看的时候,仿佛就在看自己的电脑桌面。

《网络谜踪》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xp桌面

在这类影片中,角色的交流都是通过打字和视频聊天体现的,人物动作也都是以操作电脑、浏览网页为主。影片通过这些动作,来体现网络犯罪、人肉搜索的惊心动魄。

这种“桌面电影”形式新颖,颠覆了人们对电影的常规认识,甚至有人评价说:这种电影形式重新解读了镜头语言。

举个例子,通常的电影中,要想表达角色的内心波动,低级一点的方法是通过旁白,高级一点的方法是通过演员的表演。

而“桌面电影”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让角色在聊天窗口打一段文字,犹豫再三后又全部删掉,这样角色欲言又止的内心独白就全都展现给观众了。

其实,这些另类的拍摄方式在惊悚悬疑片里非常多见,早在2014年的《巢穴》、《弹窗惊魂》、《解除好友》就是类似的“桌面电影”,算是伪纪录片流派的一个变种。

不过以上影片的品质都很一般,纯粹属于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小成本惊悚片,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没能走进大众视线,直到今年的《网络谜踪》获得烂番茄、IMDb、豆瓣等网站的一致好评,“桌面电影”才真正为观众熟知。

烂番茄新鲜度93%,爆米花度89%

IMDb评分7.9

豆瓣评分8.7

《网络谜踪》为何能在同题材影片中获得最好的口碑?

首先就是剧本扎实,逻辑自洽,多重反转非常烧脑,悬疑感也做得不错。

《网络谜踪》讲述了一位父亲(约翰·赵 饰)发现自己的女儿失踪,于是他破解了女儿的社交账号,通过人肉搜索寻找女儿的故事。

在“桌面电影”中,为了满足观众的窥私欲,黑客破解账户的过程往往是一大看点。

《网络谜踪》里父亲的破解手段算不上高明,甚至是一个电脑小白都可以完成,但正因如此,反而令人不寒而栗,不禁让人想到那句:“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在裸奔。”

推理的过程中,编剧还设置了几个烟雾弹,嫌疑人依次登场,真凶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而当观众得知真相后,却又发现早有铺垫,人物的性格、动机完全自洽。

另外,《网络谜踪》虽然是电脑屏幕视角,却没有局限于形式,片中也使用了新闻视频(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和监控视频(用电脑播放)做补充,毕竟仅仅靠浏览网页和视频聊天,很难完成一部电影的全部动作。

这一点上,《网络谜踪》要比《解除好友2》更具电影感,并且没有了多人视频的那种聒噪。

《解除好友2》的多人视频,屏幕总是眼花缭乱的

悬疑推理之外,《网络谜踪》也探讨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单纯的悬疑、猎奇更有深度。

本片的主线就是在讲父女关系,通过一起失踪案,让原本有隔阂的父女最终走向和解,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帮扶的重要性,给了观众一个非常温情的结局。

当失踪案上升到社会热点事件后,影片也讽刺了媒体、网红、围观者吃人血馒头的现象,顺便还黑了一下比伯粉。

尤其是那个女同学,最初她声称自己和失踪者不熟。当案件成为网络热点后,她又恬不知耻的出来蹭热度,自称是失踪者“最好的朋友”,在社交网站收获一大波流量,这种人何其多啊!

总之,《网络谜踪》通过一起离奇的失踪案,将网络的众生相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没有过于猎奇的画面,但本片展现出伪善、恶劣的网络生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的拍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无人机、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如谷歌眼镜等)都可以用来拍电影。

《网络谜踪》是印度裔导演阿尼什·查甘蒂的长片处女作,查甘蒂当年就是用谷歌眼镜拍了一部的迷你广告片《Seeds》,在YouTube成为网络红人,才获得了拍电影的机会。

这些微型设备的诞生,带来的不仅是镜头语言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其低廉的成本,为那些筹不到资金的新人导演们提供了机会。

目前中国电影也有了类似的尝试,相信在新技术的“降维打击”下,大投资烂片收割票房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小而美的低成本电影将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qichangxiong@baozou.com

 短评

非常新颖的表现形式,整个故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多处反转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铺垫又觉得顺理成章,悬疑的氛围持续到结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极溜,导演说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网络有时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个主创拍片十三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

1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9.6/10 不带脑子这片子可能会让你震到。仅仅是几台屏幕,外景也没多少;硬是被导演玩的反转再反转,从节奏掌握到剧情漏洞都不漏全部给弄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帅脸享眼福,还要纠结啥深度呢? PS:影片真火了绝对又有人又要说自己早就猜到Boss,显聪明打低分鸡蛋里挑骨头的。

15分钟前
  • Seok97
  • 力荐

Amazing! 剧本写得太好了,千回百转。几乎没有实景拍摄,但节奏感超强。这种拍摄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18分钟前
  • 香槟塔
  • 力荐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20分钟前
  • 曾良君
  • 推荐

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码,跳转几次邮箱就可破译;看似无比相熟的女儿,连吸食大麻都未曾知。本来代表身份的头像,竟是无需版权的图库模特;本来孤立寡言的女孩,却在直播软件里袒露心扉。最亲近的女儿却比密码还难破译,最沉默的女孩却比模特还健谈。面前提供海量信息的屏幕,当你在凝视它,它也在吞食你。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形式绝赞!媒体狂欢和换女号两段最惊悚带劲,网络时代的可怖之处由此表露无遗,但故事整体落后当下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镜》都拍到哪了,这才哪到哪。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为什么两个尖脸生出一位饼脸。

31分钟前
  • 六十六个猴
  • 推荐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32分钟前
  • R
  • 推荐

看到结尾回想起一个细节,妈妈电脑里保存的班级电话簿,上面有真凶的联系方式来着,备注写着:家长在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玛格。

34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力荐

男主要感谢谷歌,要是他用的是某度,不但找不到女儿,还会被广告骗2万块。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确实是重新解读电影语言,节奏快且充满代入感,我们每一天不就是这样过吗。给剪辑师加鸡腿!故事本身讲得也好,情感和悬疑结合完美,铺垫好家庭背景之后所有发展都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换一个老爸能火眼金睛至此可能会显刻意。题外话:John真是英俊啊我从进剧院第一眼看到他开始就不会呼吸了妈呀

39分钟前
  • roobs
  • 力荐

从头到尾都是电子屏幕这个设定太酷了!导演在形式主义上做到了完美。一个父亲在女儿失踪后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各种峰回路转都暗藏铺垫、合情合理,还有亲情的对比反思。是不是今年最好的悬疑片不好说,但绝对够原创、够新颖~~~感谢互联网救命之恩!!!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个剧本和这个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真正要亚裔在好莱坞获得尊重应该是靠searching这种硬实力,而不是crazy rich asian的stereotypes.

45分钟前
  • Sammy
  • 推荐

三星半。感谢google,感谢facebook,感谢twitter,感谢gmail,感谢youtube,感谢youcast,而我一个都上不了

50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其实抛去形式的话,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狗血的,反转说服力也欠缺。但因为坚持把所有的镜头都用各种电子荧屏展示,除了电脑页面还有电视新闻、监控录像等等,有种奇异的满足窥探欲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都市传说之后拼命谷歌了两小时看遍各大论坛各种留言的感觉。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把形式拿捏的还是得当,甚至有些太老练了。不过这部电影和亚洲首富连看会令人思考,一部是疯狂拿自己的肤色洗脑,一部是完全隐去亚裔背景,完全两个极端啊

5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为杰伦疯狂打call!

54分钟前
  • 惨绿
  • 推荐

还是得瘦,从前置摄像头里看,才会好看。

5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全程通过一个桌面,把案件的悬疑性带到那么强的地步,佩服!有个细节很赞:当爸爸首次听说汤不热,搜索的是Tumbler,谷歌推荐的是Tumblr。嗯,细致的推理逻辑可见一斑(请点赞)~

59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评价名不符实…《暗网》先入为主,这部就一点也不惊艳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不用说最亲近的父母了,随便让最好的朋友随便看一下我在豆瓣上发的东西,他们都会what's the fuck!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