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1928

爱情片美国1928

主演:埃莉诺·博德曼  詹姆斯·默里  伯特·罗奇  

导演:金·维多

播放地址

 剧照

群众1928 剧照 NO.1群众1928 剧照 NO.2群众1928 剧照 NO.3群众1928 剧照 NO.4群众1928 剧照 NO.5群众1928 剧照 NO.6群众1928 剧照 NO.13群众1928 剧照 NO.14群众1928 剧照 NO.15
更新时间:2023-08-20 03:09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1900年7月四日的一个普通家庭,一个小孩在这一天出生了,取名为约翰。约翰十二岁的时候,当他与小伙伴坐在一起讨论长大了干什么,小约翰说他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大人物。就在那天,他的父亲死去了。几年以后,小约翰已经长成了一个二十一岁的大小伙子,他离开了他居住多年的小镇,踌躇满志来到纽约。不久,他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他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一天晚上,他的同事和朋友邀请约翰与他和简一起出去玩。约翰认识了简的朋友玛丽。他们一起在科里岛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晚上,在返回的地铁里,约翰向玛丽求婚。玛丽答应了。又过了几年,约翰和玛丽成了两个孩子的父母。正当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一帆风顺之际,他们的婚姻开始出现了裂痕。玛丽厌倦了他那永远不能兑现的诺言。在约翰丢了工作后,他们又失去了一个孩子。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把约翰推向崩溃的边缘。

 长篇影评

 1 ) 笔记

1. 第一部分主角父亲逝世时 摄像机在楼梯的顶端 小男孩出现在一楼门口 典型的新英格兰地区别墅的狭窄楼梯 俯视显得很长;向下的视角是人看起来更渺小无助;人群停在门外 小男孩独自走上来 这个镜头真棒。可惜看电影的时候不老实刷了豆瓣 被剧透了产房那个构图 失去了第一印象的震撼。

2. 第二部分开始表现纽约的“人群”的一连串镜头极有才华 沿着纽约摩天大楼一路爬升的镜头和几百张办公桌里推到主角的镜头都是经典 在这两个镜头之前还有一个仰拍摩天大楼的镜头 本来是很平常的 但是维多让镜头旋转起来 这个画面忽然就活了 很漂亮。

3.这个故事让人透不过气,即使结尾刻意回避了问题 但是问题没有被解决。镜头一路向后拉 他们消失在千篇一律的观众里 没有谁是不一样的,一如开始的时候镜头从千篇一律的办公桌里找到主角 没有谁是不一样的。

 2 ) 琐记

镜头仰视高楼、慢慢推近办公室内主人公的一场有趣。整体是温情而有些软弱的人文关怀,角色再坏也坏不到哪去,在社会批判和人物心理挖掘上没有走得太远。所以强尼到底是奋力挣扎而无力摆脱阶级地位的可悲者,还是满脑子幻想而不肯脚踏实地的无能者,可以各有各的理解。从前坐在高高的车上笑话小丑,最后自己也做了街边的小丑。另一个巧妙的设计是孩子死后主角希望世界都静下来,而反复做出噤声的手势。结局的合好,拖沓且绵软无力。公司和医院场景都是广阔的大厅,人群密布其间好像蚁群,繁多、重复、无足轻重。脉络倒是很清晰,悲喜好坏交替变化,喜(出生)—悲(丧父)—喜(结婚)—悲(争吵)—喜(生子)—悲(事业低迷、争吵加剧)—喜(事业小成)—悲-至暗时刻(丧子、辞职)—喜-结局(重新开始、夫妻和解)。规整的剧作结构,现在看来就是老套路了,但1928年完成得这么好还是牛。一开始出生被描述得仿佛一件大事,连独立宣言诞生纪念也没有他的降生来得重要,最后却化为戏院里没法区分的茫茫大众的一员。从展现一个人踌躇满志、不甘平庸、别具一格走向接受现实、随波逐流、随世浮沉的过程这个角度看,这个影片就具有了更伟大的含义。

 3 ) 玛丽从没离开

玛丽从没离开

那个三百四十呎的小屋子

过完圣诞

她跟约翰说再见

走向那道该死的门

不平的地板像踩缝纫机

摇摇晃晃

女儿死的时候

她也晕眩

摇篮手摆动

折叠床,折叠餐桌,折叠碗架

像约翰变的便宜把戏

三个Quarter,永远只看见两个

硬币转的时候老鼠吱吱叫

窜过玛丽哥哥腿间

玛丽哥哥有四条腿

像所有人一样会叫,生气会红脸

四条腿的Santa

拎起行李箱,驾马车

带玛丽离开屋子,那个三百四十呎的小屋子

她跟约翰说再见

走向那道该死的门

约翰会变最后一个戏法

把地板变得像雪一样滑

把门把手变进

他咕咕叫的肚子

 4 ) FIFF8丨DAY8《群众》走马观花社畜的一生

第8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群众》,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芸芸众生的悲与喜的评价了!

果树:

走马观花社畜的一生,对全片的节奏颇有微词,但镜头设计很有想法,同时既有映照全社会的大局观又有关注个体的凝视。

Kai:

用现实主义表现平凡生活点滴,还伟大。摄影很有特点,感觉有受到德国表现主义影响。

淋酒:

节奏比较明快的默片,表面的乐观下,其实还是十分泄气的,就是字幕卡太多了点,是技术硬伤,而且,竟然还有字幕卡是歌词,只放配乐的骚操作。

zzy花岗岩:

遥远的美国梦,原来从二十年代就已开始做了。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尽管满怀憧憬努力奋斗,依旧只能淹没在群众的洪流之中。美国早期现实主义代表作,对导演金·维多刮目相看。

子夜无人:

芸芸众生的悲与喜,在自己的世界里被阉割掉了雄心壮志,在庞大的社会细胞里只能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子,在和他人的结合中窃取到五味杂陈的小确幸,在所有平凡的日常里点石成金又被积毁销骨,走不出去的人生里,只能用老路换作别处。连大团圆结局也不是因为没有制造残酷的决绝,而是在于悲剧也是传奇的一种,而它要从根本上切断一切能够让主人公的生活被赋予“传奇性”的可能。

我略知她一二:

被美利坚毁掉的一代人,被美国梦诱骗的代代人,他们耳濡目染,眼高手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从小被灌输努力就会成功的观念,长大后却只剩下了成功而没有了努力,无穷无尽的工作与生活,群众的命格早已被上帝镌刻在了墓碑上,终生审判,无法逆天。

法罗岛帝国皇后:

平平淡淡才是真,是真理,也是麻醉剂,多多少少透着无可奈何,平庸并不是最好的状态,却芸芸众生能达到的最快乐的状态,大成就有大快乐,小成就有小快乐,拿到设计小广告的奖金,可以带妻子看一场戏,要是真的当了总统,指不定会落得和肯尼迪、林肯一般的下场,成就是多了千百倍,但未必有现在幸福,如此安慰自己,漫长而缺乏天赋的人生便好过起来。

#FIFF8#DAY8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开头,菲茨杰拉德这样写道:“从一个个人开始写,你会不知不觉地发现,你已经塑造了一个典型;从一个典型开始写,你会发觉你塑造的是----什么也谈不上的人物。那是因为我们全都是古怪的人,在我们的声音和容貌后面,古怪得超过了我们想让任何人了解的程度,或者超过了我们了解自己的程度。每当我听见一个人声称自己是个“普通的、老实的、坦率的人”我敢说,他准有一些肯定的或许很糟的反常之处,那是他想隐蔽起来的----而他声称自己是个普通的、老实的、坦率的人,那是他提醒自己在隐藏真情的一种方法。”

年轻是极容易忧伤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并不是说少年没有真正的忧愁,而只是说,他们感到的,经历的那些可以称之为忧愁的东西,在年长一些的人眼中,不具备重量。就好比,你为被人折下的水仙花嚎啕大哭,那些看到你哭的人,会不以为意。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事,评价你或许是个多少有些矫情的人。
有些人的年轻是孤独的。
这些人或许天赋异禀,拥有超出常人的天才;或许,只是自命不凡,以为自己是从超人到绝世美人的人;或许,他们过早的掌握了世界的秘密,人们却不允许他们说出这个秘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种孤独,能够带来狂喜,但是也带来深刻的痛苦,如果你不够坚强,那么,你就并不适合孤独。

1928年,电影《群众》上映。上个世纪30年代,40年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我认为的最美的好莱坞。女演员,男演员,都是无与伦比的好看。女明星尤其好看,是真正的优雅风范。

我有时在想,所谓的成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可以穿成人的衣服,谈了几场恋爱,结婚,生子,找到一份工作,从事自己愿意从事一生的职业,对身处其中的世界,社会的自我认知和态度……是这样的事情么?

群众或许就可以认为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探讨吧。

一个叫做约翰的少年,刚刚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父亲说,你会成为大人物。他相信。所以才会在愿望分享大会上,矫情的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大人物。那时他12岁。21岁,他来到纽约,像其他的700万的年轻人一样,他相信,纽约没他不行,因为他是大人物。他看不起那些普通人,他形容一起工作的同事,工作久了,讲话的口气都变得一样。他晚上坚持参加学习班。他看不起做小丑工作的人。他乘坐双层巴士的第一排座位,仿佛在检阅自己的城市一般。后来发生的事情是,时间证明了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也融入了自己看不起的群众之中,在电影院里头对着喜剧片拍手,笑到肚子痛,而那时的他,就是他曾经不愿成为的群众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这个电影是多么的悲伤啊。

在戏剧里面,主演可能经历了种种磨难,比如被怪兽攻击,被恐怖分子绑架被迫吸入致害性气体,生下的孩子是畸形儿,失业,而卑鄙小人却步步高升,刚要开始幸福的生活,却遭遇了战争,诸如此类。这些磨难并不会让观众感到深沉的压抑或者痛苦,悲悯之心也会少得可怜,因为,观众们知道这是戏剧,而这意味着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将在2个小时以后恢复正常。两个小时以后,他们又在光明的,旁边是洋溢着笑脸的人,空气中是可乐和爆米花甜腻的气味。
而这部电影的坏处就在于,你知道,发生在那个有可笑眉毛的约翰身上的事情,是真的,有可能正在发生在你我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会由衷的感到悲伤。

年轻是件坏事么?
并不是。证据之一,就是,多少人渴望回到年轻。如果年轻不好,他们怎么会想要回到年轻。

年轻时候的迷惘是坏事么?
与其在想,是不是坏事,不如出去走走,多经历一些。一切都会好的。你看我说的,一切都会好的,而不是一切都是好的。再说,一直正确的人生,不是也是会让人感到很乏味的么?

那么,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会是忧伤的呢?
查拉图斯特拉答道:“我爱人们。”

 6 ) the crowd

印象比较深的是电影的几个重复的隐喻

1、John父亲死去时 梯形的楼梯空间 人群在后面 孩子在正前方 然后是John第一个孩子降生的医院病房 也是梯形空间 似乎是生命的轮回

2、同样关于生死的还有与人群的关联 John父亲死去时 人群集中在家的楼梯口 与死去的人保持距离 John的孩子车祸离世也是一样 人群与死者保持了围观的距离

3、John和Mary在房子窗口的命运变化 从相爱到争吵到心如死灰

4、John的办公室也是 从融入到离职 不过办公室百人不会因为他的离去发生任何变化 现实主义的残酷 镜头中纽约的繁华和压抑 从这部电影开始 关于街道的人群车流 关于高楼大厦的拥挤重复 关于人的相似 对机会的渴望

5、John初入职场镜头是从人群瞄准到他个人 结局部分镜头从John的近景移回人群 算是点题了

我倾向于导演想表达的是 主角也不过是人群中并不特殊的一个 总有人会取代他的工作 但不要因为平庸放弃生命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 爱人家庭 总有希望在彼方

 短评

King Vidor Retrospective重看。Kevin Brownlow主持修复的35mm版(原始素材实在损毁太严重photochemical已经做不到更好了,希望以后能数字修一下)。Live music Maud Nelissen. 几乎打破好莱坞所有陈规的杰作,Vidor所有作品中对人类境况的关注到这里登峰造极。这次尤其注意到他构图的天才,对建筑空间的意识非常敏锐。

6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7.0 感觉片名The Crowd立意不太明确,其实就是一部婚姻爱情片,而John是一个妥妥的渣男,根本配不上Mary。只会夸夸其谈,自己都不怎么样还嘲笑小丑就看出人品更是不行。对Mary家人冷漠,不顾家,一切家务丢给Mary还指责这个指责那个,要不是怀孕就分了。最后出事丢了工作吃软饭,Mary要离开才悔悟,其实结局Happy Ending也根本不太可能,Mary的心早被伤透了。

8分钟前
  • Shane
  • 还行

默片补遗。PasteMagazine默片影史第二名。金维多的作品,好莱坞的现实主义,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后来的公民凯恩,不过后者是美国梦攀登至顶峰的崩塌,在《群众》这里,美国梦开场不久就已破灭,人群、大厦、工作(不论是格子间里泯灭了所有个性,还是曾经被自己笑过的小丑)无一不彰显了空虚与困境。最后的结局,人在人群里,欢乐被消减了,只有现实的残酷与悲凉。

9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把别人当做傻逼瞧不起普通人的自命不凡的我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的有一点歪才能打动女人的蓝领的爱情闪婚婚后有了两个小麻烦的平庸的生活 在最后三十分钟,剧情急转直下,孩子被撞伤,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终结,一度消沉的男主最终找到了此前他嘲讽过的小丑工作,我一向快乐。最后靠花与音乐赢回女人心

11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1.弱者,你的名字叫男人,你连死的勇气都没有;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剧情恒久远,套路永流传;3.结尾是离开了A群众,进入了B群众,某天又回到A群众,“我”就这样过完了一生;4.果然,男人成功幸福的秘诀之一就是啥也别做,先选好老婆!

1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7.5 装饰性人海戳破美国梦虚影,哪怕是团圆也遮掩不住现实主义的困境,由街道回归家庭子宫一如同期德国影片,安稳后反而彰显不安全感。

1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导演竟然是跟66同一天生日,结果在66生日这天,我看了一个和他同一天生日的导演的作品。生日快乐,维多和66./1.以为世界不能没有自己2.关于空间架构的探索3.趣味性4.数月...无止境的数月,群众总是会与你同欢,但却只会与你共悲一时5.我们是浩渺群众里的一员

18分钟前
  • 穆如初
  • 推荐

虽然流水账了一些,感情鸡汤化,但这么注重情感厚重感的电影,在20年代蛮难得的。卓别林那种属于以点带面,大喜大悲,本片情感就融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更何况有个很有趣的主题,美国梦对个体的影响,无论是热情、傲慢、还是烦躁、毅力,都与环境息息相关,这部分论证算可圈可点吧,奉献了一些不错的call back;最后落到娱乐业,复活的市民再一次被洗脑,也不知是夸还是黑百老汇

19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好莱坞式现实主义,细节很丰富的家庭小史诗,情节推进依旧靠意外还是落俗了,但还是说了一个很残酷的东西。随着最后的欢乐镜头拉伸至茫茫人海,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也难掩那种细腻的悲凉。

23分钟前
  • TWY
  • 推荐

教育大家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要自视极高而空有鸿鹄之志,以至于荒废人生。芸芸众生,大多数人的灵魂都是平等且平庸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理。

24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力荐

光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构图颇具心思,两处倒等腰梯形第一次是John Sims走上楼梯面对父亲的死亡,而另一处则是医院病床所引导新生命的诞生。最悲剧的可能就是成为自己曾嘲笑鄙夷的人,结尾主人公一家看着小丑表演笑得没心没肺,镜头后拉,整排整排同样欢快的人们着实可观,生活所迫逃避现实的可怜人一直充当着群众的角色。

31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好电影就是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好电影就是你能看到社会、生活和人生,好电影就是无论多少年过去了,你还是发现它述说的是今天。

33分钟前
  • 最爱百年孤独
  • 力荐

Crowd象征了外在和内里的双重重压,一些细节的呼应,以及不时出现的淹没和消解在人群中的镜头都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结尾的处理就要比类似题材的姨妈要好。PS,The Crowd翻译为“芸芸众生”似乎要更切题一些。

36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坐下吧,你不像个历史人物;你只是个螺丝钉而已,而且是个无关紧要的螺丝钉,像别人一样。PS,我讨厌这样的男主角,无论死电影还是生活,虽然我也稍带一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时也说给自己。

39分钟前
  • 翟墨子
  • 力荐

35毫米胶片放映+现场配乐。一部影片却几乎包容了后世所有涉及家庭、婚姻、事业等典型现实主义平民题材的常见拍法,甚至还有对小丑形象的启发,实在是伟大的作品。另外实在无法同意结尾是“俗套大团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drama结局,反而是认清现实继续生活才是最常见的

4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获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剧情片导演提名、最佳艺术电影提名。原以为是主题宏大的战争革命题材电影,后来发现还是爱情题材的小格局电影,不过当年有日出这么强大的存在,在各方面看来本片都显得过于平庸,故事平淡俗套没有波澜,最后还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没有魄力。不过摄影很值得称道

46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099 /The_Crowd_(1928).bibescu / 好莱坞模式 或The.Crowd.1928.D5.MiniSD-TLF[7.9][tt0018806]

48分钟前
  • 8月12日
  • 还行

非常含混的结局,John最终摆脱了自命不凡,汇入了“芸芸众生”,传统自由主义的死胡同。生与死是超验几何形,其余是再世俗不过的空间。女主最后离开家之前的几个镜头鬼魅至极——动与不动的戏法。De Sica应该是从这里学了一招半式。

5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结尾,并不是对大团圆的机械迎合,这恰恰是芸芸众生的普通面孔和置于其下的生活——生活不是义正言辞的教材,但是生活常常让我们变成了傻子。

55分钟前
  • 王砍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