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战车1981

剧情片英国1981

主演:本·克劳斯,奈杰尔·哈弗斯,尼古拉斯·法瑞尔,伊安·霍姆,伊安·查里森,约翰·吉尔古德,林赛·安德森

导演:休·赫德森

播放地址

 剧照

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1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2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3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4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5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6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13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14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15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16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17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18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19烈火战车198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4:05

详细剧情

  本片讲述了1924年英国两名奥运健将的故事。1919年,剑桥大学凯斯学院的开学礼上迎来一名叫亚伯拉罕(本·克劳斯 Ben Cross 饰)的犹太学生。他擅长跑步,参加剑桥的环校挑战赛后一战成名。然而犹太人的身份让他饱受种族偏见之苦,因此他一心想赢得奥运会百米赛跑的金牌, 以此来对抗种族偏见。另外一位短跑健将是来自苏格拉高地的艾利克里德(伊安·查里森 Ian Charleson 饰),他极具跑步天赋,而他本人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自己的天赋来自上帝,他是为上帝而跑。在1923年的全国性运动会上,两名青年狭路相逢,艾利克里德最终赢得冠军。亚伯拉罕则请来了职业教练指导自己,备战奥运。  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来临,艾利克里德却得知百米资格赛在星期天举行,作为一名基督徒,他严格遵守着“安息日不得工作”的教义,最后他决定退出百米赛。另一方面,亚伯拉罕不仅要面对强大的美国名将,更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枚奥运金牌,将花落谁家……

 长篇影评

 1 ) 平淡的片子

说老实话,这部81年的奥斯卡片子,没有让我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平平淡谈的线型描叙,没什么转折起合,说励志吧,好像也谈不上多大的励志故事,我也是心无波澜地看完了,就是讲二个英国剑桥学生跑步夺冠的起始,一个心中有民族意识,一个有信仰,仅此而已。 也许是时代不同吧,毕竟影片经过了四十多年了,意识、爱好、思想、技术、阅历都有太多的变化,不能体会当年的观影的心境也很正常。

 2 ) 火的战车-来自内心的荣誉与理想


  体育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暂的时间把人生以游戏的方式给你演绎一遍,有始有终,让你懂得怎么奋斗,怎么处理和队友、对手的关系,怎么去制胜,怎么输得起,怎么在逆境中奋起。更重要的是,体育最真实、直观地模仿着生活中的竞争。
  两个年轻人,一个为了对抗对犹太人的歧视,一个为了从属自己内心的信仰,报答上帝给予自己的跑步天赋-"让上帝高兴".选择了一场为了荣誉的战斗.绅士精神的落日余辉照亮了最后一个古典时代的长长背影.
   胜利后是姑娘对你的一个吻,是和教练的一醉方休,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次祭奠!"和你爱的人过你该过的日子"."去中国继续传教".这就是他们赢得荣誉后选择地对生活回归的方式.
  人是历史的人质,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过去时代总是成为我们的一个可以任意把玩的盆景.我们对过去的召唤是寻求一种超越的勇气,超越这个时代的束缚,寻找我们真正的生存诉求,那种内心欲望的,事物本质的纯化.火就是胜利,就是荣誉.那个时代的冠军后面没有赞助商,没有广告商,在体育场上没有商业资本的入侵所以可以更明白的看到那种体育精神."运动能塑造人的性格,培养人的勇气,忠诚和领导才能,还有最重要的,无懈可击的精神和忠实,协作和责任感".从大不列颠到美利坚,三百年来,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可否认地主导着我们的世界.而他们的精神源头又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他们的教育中,体育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希腊人的体育,当然是以奥林匹克为标志。参加竞技的人,是各城邦的公民。他们首先是业余选手,即使拿了冠军,也是公民的普通一分子。观众与运动员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于是体育人人都可以参与,成了培养公民品格的手段。希腊人理想中的公民,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勇武而不粗野,文雅而不柔弱。而诗与体育,培养着这人性中的两极。因此这两种教育的平衡,造就了心智与体格健全的公民。换句话说,体育是人发展自身人格的基本手段。(薛涌)"体育精神顺应这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所以当我们被扣上"东亚病夫'帽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自身意识的弱点.中国古代仕大夫好清谈,文,史,哲皆书斋学问,不如社会学经济学需大量实证统计.中国的精英便多半成为文化之精英.遗留到目前便是重智育,轻体育,轻社会服务意识.根本的是主静弃动."心静自然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制动"根上是一种道家思想在士人笔端的自然流露.毛泽东和鲁迅都可以看作是中国读书人中的异端,他的成功不可或缺的是他身上不断运动.顽强奋斗,克服"抵抗"的性格.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全则而知识之事以全."在其给友人的信中指出"身体弱就只有读书人.要矫正这弊病个人方面须养成工读并行的习惯,至少也要养成读书与游戏并行的习惯."
   所以,亚伯拉汉把他对自身责任和荣誉的体现都承载在跑步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影片的推进来自于两人对比赛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小见大的话,实则是对人生真谛的追寻.爱里克与亚伯拉汉不同,他更有天赋,作为传教士,信仰是他前进的动力,也是他现实生活的"障碍".安息日的问题是对他的信仰的一次挑战,看似幸运与偶然的调换实则在于他对上帝的忠诚,所以爱里克的问题是"人与神"的对话.亚伯拉汉的问题是他人与自身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对话,来自社会与他人的种族歧视是妨碍他进入英国上层社会和赢得尊重的原因,这是他开始的看法.也是支持他义无返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动力.真正的转折来源于决赛前的怯场.这是他的目光从他人转向自身的分界.比赛的终极意义是一个人超越自己,种族歧视也许只是自身软弱的借口.从两位剑桥校长举杯庆祝亚伯拉汉的胜利再回想他们之前与他的那场交锋,发现并不是他们陈腐而是亚伯拉汉的不成熟.
  比赛是一次瞬间的绽放,不是生活的目的.但是我们能从它们身上寻找到可以让我们后辈祭奠的记忆.他能给我们好好活下去的勇气,找到自己的尊严.

 3 ) 赐予我烈火般的力量

总是觉得自己能够徜徉在康河的柔波里,冥冥中和一部电影脱不了干系。

剑桥大学,一直存在于我遥远的梦境之中。那种遥远不只在于空间,更在于时间,中间隔了几个世纪的路程。宗教王权的阴云,学术思潮的厚重,都裹着历史的尘埃,渺小如我被隔绝在外,唯一的通路是书架上的那卷徐志摩,还有他热烈而又隐忍的爱情。这种隔绝使剑桥成为一道灵光,在我梦想中偶尔闪现。她成为我梦想中的梦想。

也许扯得太远了,该说到那部电影了。那天晚上我一无所知,只是照常去上戴维的电影选修课。戴维是我的大学外教,因共同热爱电影而成为好友。他义务每周开一堂电影选修课,放一部他认为值得一看的片子。那天放的电影名为《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据他介绍,是讲述两位年轻人为不同的信仰奔跑的故事。

黑暗中,故事开始。我的心剧烈地颤动了起来,那其中一位青年竟然是剑桥大学的新生!银幕上,他乘坐的老式出租车缓缓行驶过1919年剑桥古旧的街道。那是我第一次窥见剑桥的容貌。当时我并不知道,位于远景的那个尖顶建筑物就是国王学院标志性的礼拜堂。我更不知道,在那街道深处、木门背后,隐藏的是剑桥怎样的风神秀骨。我只是被吓住了,看着那些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身着白领结礼服(White Tie),外披黑色长袍(Gown),面色凝重,端坐在烛光摇曳的厅堂里,聆听院长关于荣誉、忠诚、尊严和传统的宣讲。

我的肋下开始隐隐作痛,那里怀揣的正是一份剑桥大学申请人的推荐表格。电影里的剑桥距离我的世界那么遥远,每一张大理石般的面孔上都镶嵌着一个杰出的名字,而我,却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难道我真地也能够坐在他们坐过的长桌旁?这可能吗?

我以前从不相信,一部运动题材的电影竟可以拍得如此耐看,这是我这个缺乏运动细胞的人唯一钟爱的体育影片。苏格兰传教士埃里克•利迪尔,犹太青年哈罗德•亚伯拉罕,他们一个为了对上帝的爱,一个为了对世人歧视犹太民族的恨,都在拼命地奔跑着。然而当时在我脑海里翻腾的只是故事的其中一半——哈罗德身在的剑桥。看电影的两个小时里面,我都在斗争,要不要把推荐表交给戴维。那真是煎熬啊,我多么怕在他眼中看到一丝暗示我自不量力的嘲笑。当我终于还是红着脸把那张纸递了上去,抬起头来,看到的是戴维明亮而善意的眼睛。

“刚才哈罗德不是说了吗?有梦想就要有胆量去实现。”就是这句话,这个理解的目光,让我坚持去实现这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临去英国前,戴维送给我的礼物,恰恰是这部《烈火战车》。

每天我都骑车经过剑桥那条古旧的街道,它和八十多年前相比几乎毫无差别,还是圣玛丽教堂,还是照在国王学院哥特式礼拜堂上的斜阳,还是街角那间叫Ryder & Amies、专卖长袍院徽的小店。只是学生们不必每天披着黑袍子满街走,学院也不再只是男生的天下,或艳丽或清秀的各色女学生在几十年间成了剑桥不可或缺的景致。

哈罗德和他的好友奥布里是在剑桥火车站结识的,两人因同是卡文基斯学院的学生而一起搭乘出租车。而前年的九月末,我和男友拖着两口沉重的箱子从伦敦搭长途汽车前来,舍不得花钱雇车,在Drammer大街上转了一个多小时,才搞清楚应该坐哪辆公共汽车可以到我的学院。那一天的狼狈辛苦完全遮盖了我去感受剑桥的心绪。而接踵而至的各等杂事更令人心烦意乱,我在最应该实现理想主义的象牙塔做着最现实的努力和挣扎,为了那一本本沉甸甸的原文著作,为了听懂老师和同学南腔北调的英语,为了买到更便宜的蔬菜和鸡蛋,为了在各种尝试中辨识自己应该沿着哪条路走下去。

从我的圣埃德蒙学院到系里,每天往复都要经过剑桥最著名的一串学院,圣约翰学院、圣三一学院、卡文基斯学院、国王学院、圣凯瑟琳学院,彼得学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心思琢磨街边的风景,只是在抱怨路怎么这样长,在祈祷千万不要下雨,在盘算不要忘记导师的约会、课后的功课。直到很久以后,有一次我经过这些学院,微风轻扬,我仰头望着学院大门上沉默不语的雕像,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何其幸福,每天都和这些古老的灵魂们擦肩而过。

圣三一学院是直到春天才去的。秋天里忙着适应生活,凄风苦雨的冬天又不忍心去,怕误解了她的本来面目。于是一直到日子一天天长起来,等一个有阳光的午后,终于悄悄推开那扇摇摇欲坠的木门,走进圣三一学院的回廊。84年前,哈罗德曾在这儿向七百年来无人成功的“三一短跑”提出挑战。按规定,挑战选手必须在正午12时钟响24下之前,绕庭奔跑一周,也就是要在43秒内跑完380码全程。他的这一举动引来观众无数,连院长都偷偷揭窗眺望。在一声高一声低的钟声中,哈罗德和他的朋友安德鲁•林赛爵士一道发足狂奔,竟然在钟响24下前率先冲过终点。全场沸腾了,欢呼、雀跃、香槟,人们把哈罗德像凯旋的英雄般高高举起。84年后,当我伫立在回廊的一角,在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乍现,宁静平和,我侧头细听,却也听不到钟声和欢呼,只有遥想,几十年前的热情。

夏天的时候,我到苏格兰毕业旅行。被我忽略的这部电影的另一半,终于缓缓向我打开其神秘高远的面纱。漫步在大不列颠岛国的最北端、苏格兰广袤的高地上,天压得很低,几乎与大地相连,绿色高原旷寞无人,冰冷沉静的北海就在脚下波涛暗涌。我忽然间懂得了《烈火战车》中的埃里克。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孕育出埃里克这样深沉宁静的大爱啊。

埃里克是苏格兰的短跑英雄,被誉为“苏格兰飞人”。他和哈罗德的奔跑拥有迥然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哈罗德的目标是击败所有对手,是为了雪耻和荣誉。因此他赛跑时面目严肃得近乎狰狞,两道粗壮的眉毛扭结在一起,令人畏惧。而埃里克则是怀着对上帝无限的崇敬与爱在奔跑。他为的是超越自我的极限。所以他的眼中没有对手,只有上帝创造的天与地。他在赛跑时总是面露微笑,脸上笼罩着神圣的光芒,仿佛他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不是源于自身、而是来自上帝的恩泽。他人在高地上飞奔,洁白无瑕的灵魂则在空中飞升,而我的心也跟着变得澄清洁净。

即使是在与法国的对抗赛上被对手恶意撞出跑道,埃里克也没有丧失勇气。在观众的一片叹息声中,这位短跑飞人竟然一跃而起,乘风追赶,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他有如神助的爆发力震撼了银幕前的我,震撼了银幕上的观众,也震撼了观众席上的哈罗德。两位男主人公颇有些棋逢对手、英雄相惜的味道,但埃里克似乎站立在更高的位置,哈罗德不得不仰视关注。在两人唯一的一次较量中,从来不败的哈罗德竟然输给了埃里克。哈罗德执著的毕竟还是人力之争,而埃里克眼睛里闪耀的是上帝投下的光辉。

埃里克和哈罗德同时入围1924年巴黎奥运会,这是两位青年灵魂斗争的最高潮。哈罗德面对的是同自身的斗争。他不顾一切,付出全部,把速度提至极限,就是为了追求这至高无上的荣誉。当荣誉已近在咫尺,他深深恐惧如果这努力仍然不够,自己将再无力缩短哪怕一秒钟,那么面临的将是最可羞耻的失败。而埃里克则为了维护上帝的尊严而战。他参加的百米短跑被安排在安息日举行,这是和《圣经》教义两相冲突的。经过痛苦的挣扎,他坚决拒绝在周日参赛。国家的利益、个人的荣耀,全都不能动摇他对上帝的忠诚。最终,还是他们的朋友安德鲁慷慨让出自己在400米赛跑决赛中的位置,由埃里克顶替。

导演用了重墨渲染100米短跑比赛前的紧张气氛。哈罗德和其他参赛选手默默更衣,神情肃穆。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然而每个人脸上都泄露了内心的恐惧和怀疑。我想,当我把申请剑桥的推荐表交给戴维时,一定也是这样的神情。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有一样东西你太想得到,但是否有勇气、有胆识去摘取,便要看是否能够战胜这内心的恐惧。教练萨姆放在行囊里的一封信拯救了哈罗德。他戴上萨姆送他的项链,目光变得坚定如炬,像一只大鸟那样张开双臂,胸膛第一个顶过终点线。

如果说,哈罗德的比赛是一场心灵的较量,那么埃里克的最后一战则是一幕庄严的仪式。400米并非埃里克的专长,但对于一个为上帝而跑的人来说,他没有疑虑和恐惧,平和地同每位参赛队员握手。全场散发着柔和的欢乐,不论是观众还是我,没有人怀疑埃里克最后的胜利。冲刺的时候,埃里克竟然扬起头颅,仰望苍穹蓝天,露出虔诚而灿烂的笑容,默念着赞美上帝的诗句,仿佛正沐浴着上帝之光,享受着人世最高的恩赐。这是最美的镜头,那一刻我热泪满盈。

最终哈罗德获得奥运会男子100米短跑冠军,埃里克则打破了男子400米跑的世界记录。跑步原来可以是这样美,哈罗德神色威严,古希腊雕塑般的面孔犹如天神,埃里克笑容沁人心脾,恬淡光洁的脸庞仿若天使。

有评论说这部影片表现了竞争精神和体育信念,我却觉得并不止于此。哈罗德和埃里克最动人心弦的魅力在于信仰。哈罗德相信自己生而与众生平等,埃里克相信上帝赐予仁爱与力量。只有心怀坚定的信仰,才能够无惧无畏,才会有力量与胆识,成为伟大的勇士。

那么我的信仰呢?我相信超越知识、学术和时间的永恒之美,这使我终于抵达了剑桥的彼岸。

每当我感到迷茫、需要汲取力量的时候,就会重温一篇这部电影。

 4 ) 这样乏味的电影,为何会得奥斯卡?

1. 为何不使用职业教练? 2. 为何大中庭跑很少有人完成? 3. 为何为教义放弃金牌? 4. 为何没有女性角色的塑造? 5. 为何会得奥斯卡?

1. 为何不使用职业教练?

最初古希腊的奥运精神是“要么取得桂冠,要么死”,尽管如此,奥运依然属于业余活动,是贵族通过体育运动体现地位与优越感的方式。1894年,巴黎国际体育会议通过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对于运动员的“业余性”明确规定:

凡以竞技运动为职业及曾经或现在靠竞技运动获得金钱者不得参加奥运会。为此,奥林匹克运动会永远不设金钱奖,只设荣誉奖。

这正是顾拜旦认同的奥运精神——“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奥运是业余的、体育的,而非是职业的、盈利的。这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解禁,仅剩拳击不允许职业选手参赛。

2. 为何大中庭跑很少有人完成?

大中庭跑(Great Court Run)的规则:在三一学院的大中庭,钟声敲响12下前完成。学生通常在入学晚宴的晚上尝试(电影中跑步是在中午)。大中庭跑全长367米(401码),而当时大钟敲响12下用时43.6秒。367米43.6秒折算400米是47.5秒,而埃里克(Eric Henry Liddell)在1924年跑出的400米记录是47秒6,所以说哈罗德·亚伯拉罕(Harold Abrahams)与埃里克的实力相差无几?

其实不是。第一个进行大中庭跑的运动员并不是亚伯拉罕,而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男子400米栏金牌得主伯利侯爵(Lord Burghley,全名David George Brownlow Cecil,1905-1981),他在影片中的名字是安德鲁·林赛勋爵(Lord Andrew Lindsay)。1927年12月,伯利侯爵在剑桥抹大拉学院的最后一年,他在午夜时分完成大中庭跑,也就是1924年奥运会之后的三年。亚伯拉罕在1919年至1923年期间就读于剑桥,伯利侯爵是在1923年至1927年,所以两人八竿子打不着……(但大中庭跑确实很难完成就是了)

3. 为何为教义放弃金牌?

首先,电影中埃里克拒绝在周日比赛的事件是部分虚构的,他并非直到登上前往巴黎的船才知道100米将在周日举行,而是提前几个月就拿到了时间表,并拒绝参加100米比赛(这在当时成为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然后改为400米(这也是他同样擅长的)。在去巴黎前的几个月,他一直在练400米。

教义上有着保守与激进之分,而埃里克属于偏保守的。电影名“Chariots of Fire”的构思来自编剧科林·韦兰(Colin Welland)在电视上听到的歌曲《耶路撒冷》(Jerusalem)中的一句:

“Bring me my Spear: O clouds unfold: Bring me my Chariot of fire!
给我矛吧!云啊,请不要遮住!给我火的战车!”

这首歌由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创作,1916年由休伯特·帕里(Hubert Parry)编成音乐以歌颂英格兰。《耶路撒冷》被称作“英格兰的非官方国歌”。而威廉·布莱克的创作则出自列王纪下2章11节:

他们正走着说话,忽有火车火马将二人隔开,以利亚就乘旋风升天去了。
And as they still went on and talked, behold, chariots of fire and horses of fire separated the two of them. And Elijah went up by a whirlwind into heaven.

《圣经》中只有以利亚和以诺(创五24)未经身体死亡而直接升天,“Chariots of Fire”即是虔诚的象征,同时在本片中也衍生出赛跑的象征。影片中的《耶路撒冷》合唱是1978 年由英国合唱团在哈罗德·亚伯拉罕的葬礼上演唱,结束了这部电影并升华了主题。

4. 为何没有女性角色的塑造?

《烈火战车》的所有内容都是关于男性的故事,他们的梦想、关系、仇敌、力量,这是对女权主义社会思潮崛起(70年代)的有力回应。

在越来越城市化、市场经济导向和工业化的近代英国社会中,有着一系列对男子气概的全新要求,这种男性理想被英国罗汉普顿大学(Roehampton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约翰·托什(John Tosh)称为“布尔乔亚男子气概”(bourgeois masculinity),其发祥于中产阶级男性群体,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理想男性典范。

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娱乐身心,还是检验男孩的决心和评估适应力的重要方式。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不用进行军事斗争便证明他们的男子气概,体育就是严酷的考验。正如英国社会改革派人士呼吁的那样:“城市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正在腐蚀男子气概,这种恐惧已经渗入英国社会文化中,城市生活是女人气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使得男性变得柔弱,而竞技场将男子气概保存了下来。”

5. 为何会得奥斯卡?

Decidedly slower and less limber than the Olympic runners at the center of its story, Chariots of Fire nevertheless manages to make effectively stirring use of its spiritual and patriotic themes.
《烈火战车》的情节发展虽然比电影里的奥运选手慢了太多,但它用对了奥运精神和爱国的主题。(烂番茄评价)

首先,是20年代的故事背景80年代的影片发行背景

20年代正值种族问题日益严重的时期,而奥运发展又如日中天,两者间形成强烈的对比。1977年,制片人大卫·波特纳姆(David Puttnam)生病期间,翻到Bill Henry所写的《An Approved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看到关于埃里克(Eric Henry Liddell)的传奇事迹,然后又查到了哈罗德·亚伯拉罕,两人背景、宗教、性情及跑步动机都有极大不同,却都是奥运金牌得主。这样的故事启发了他。

80年代正值马岛战争与美苏冷战时期。英国方面,1979年撒切尔夫人警告“英国文化存在淹没的风险”。1981年,《烈火战车》在英国上映。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重现了狂热的沙文主义。苏联方面,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投入高达90亿美元,然而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8万军队出兵阿富汗,战争持续长达十年。1980年,在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成员国中,有67个拒绝参加此次莫斯科奥运会,包括中、美、日、英等,人们对奥运精神感到灰心失望。因此,这一部电影来得正是时候。

此外,是电影的优秀配乐。为本片谱曲的是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他是80年代电子合成乐的翘楚,还曾为《银翼杀手》(1982)、《苦月亮》(1992)等电影配乐。在影片开头与结尾“赤脚沙滩跑”的经典场景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合成器配乐,不同于早期电影常见的管弦乐器。这从此成为一个经典的电影桥段,配乐被广泛在广告、电视、电影中反复使用,甚至有人认为其与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一样具有胎教功能。

这部影片在商业和评论上的成功为八十年代长期处于低谷的英国电影业带来了复苏的迹象,同时带来了美国大制片厂对英国电影的投资和发行。评论界认为,本片迎合了英国人对回溯历史的怀旧心理。导演休·赫德森在谈到影片的主题时说:“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准则,否则无论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讲,我们都会垮掉”。这就是《烈火战车》企图传达出的价值宣传。虽然大量慢镜拍摄有些令人反感,但在当时也是开创性的,也对之后许多电影中的体育情节有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
【1】 //www.1905.com/mdb/film/48000/
【2】 //en.wikipedia.org/wiki/David_Burghley
【3】 //en.wikipedia.org/wiki/Chariots_of_Fire
【4】 信仰与金牌:“烈火战车”埃里克·利道尔的人生后半程: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29091
【5】 很多“业余运动员”,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mp.weixin.qq.com/s/oB6wuY6W_KG6PnguZt8y8w
【6】 杨昊霖,高姊婷.跑者人生哲学——《火之战车》的文化隐喻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04):87-89.
【7】 《火的战车》——烟云火柱中的信仰之光: //movie.douban.com/review/1249835/
【8】 “阳刚之气”的理想与现实: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男人是如何理解男子气概的?: //www.jiemian.com/article/5656758.html

 5 ) 尊重我的人,我必看重他

故事

哈罗德•亚伯拉罕,一个犹太金融家的儿子,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天才的短跑选手。在20年代的英国,这个内心温柔而敏感的年轻人用他外表的孤傲和强硬对抗周围的歧视与不公,用他如风的双脚把剑桥乃至英伦三岛的短跑纪录一遍遍甩在身后,立志去征服一个又一个充满偏见的冷漠心灵——直到他遇见埃里克•林德尔。
出身于传教士家庭的埃里克,是全苏格兰最好的橄榄球手,他从内心里感到上帝给了他善跑的双腿,就是为了用它们为上帝赢得荣耀。他放弃了橄榄球,专心练习跑步,他的目标是在奥运赛场上为上帝争得光荣。
看过埃里克的比赛之后,一向把跑步视为战斗的哈罗德竟然心生恐惧,他从没看见过这样的人,完全凭着本能和不可思议的意志力跑步并赢得胜利。果然,在他们的交手中他败了,可重新振作起来,刻苦训练,决心在奥运会上战胜这个温柔的苏格兰人。
1924年,巴黎奥运会。因为百米预赛被安排在星期天,埃里克坚决不愿在主的安息日跑步,遂与队员调换了项目,参加400米比赛。结果,亚伯拉罕战胜了强大的美国人,终于在世界面前证明了自己;而埃里克更是不可思议地在400米中夺得了冠军,为英国人获得了一枚意料之外的金牌。

电影

拍摄于1981年的英国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系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一直被认为是体育励志电影的经典。影片用倒叙的手法,由1978年哈罗德的葬礼开始,回溯了英国历史上这两个伟大的短跑选手那振奋人心的跑步。与其说这是一部描写个人奋斗的励志片,不如说它展示了一个人内心坚持和信仰的勇气。
哈罗德有张与亚伯拉罕•林肯一般瘦削冷峻的脸,他的强硬高傲源于他的敏感自尊,跑步是他赢得尊重的方式。他要克服歧视不公,克服内心对于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克服来自世俗社会的压力。当校方因为他聘请专业教练而给予他警告时,他冷静而坚决地对抗着代表世俗观念和体育精神的学校当局,因为,他追求决不仅仅是体育之内的事情,而事关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埃里克面对的有家人对于他远离事奉的责难,他想方设法让家人明白,主需要他的胜利,主给了他善跑的双腿绝不是没有理由的——但为了信仰,在最后的时刻,他却拒绝在安息日比赛。这时候,他要对抗的是世俗的王权,整个英国,甚至为此要背上叛国者的名声。但他没有后退,在必须要选择的时刻,人只可能听从一个召唤。
哈罗德代表世俗,埃里克代表神性。但是电影没有简单地厚此薄彼,他们都值得人们尊重。内心的偏见、歧视、不公必须被克服,身体的障碍、肉体的沉重亦必须被超越。我记得哈罗德等候发令枪响时的万籁俱寂,一个异类而孤单的身影即将向既定世界的规则发起挑战。我更记得埃里克跑步时那种奇特的姿势,高昂头颅,满脸欢欣,眼睛甚至不看跑道,“我跑步的时候感觉到主的高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主会领着我双脚跑向终点。而这两个伟大的年轻人,也从此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埃里克•里德尔

埃里克•里德尔1902年出生于中国的天津,他的父亲于19世纪末从苏格兰来到中国传教,包括他的母亲、哥哥、姐姐,他们全家都是勤奋虔敬的传教士。他8岁回到祖国读书,期间逐渐成长为一名用自己的见证来传播福音的神职人员。
奥运会后,1925年,埃里克毅然重返中国,在天津开始他的教书生涯。最初他在天津的教会学校教授化学和体育,但他很快就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他认为,神召他到中国,绝不是为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更不是为了在外国人和富贵人中间转圈子。不久,他辞去教职,深入冀鲁豫(河北、山西及河南省)边区,尤其是在河北省境内的农村传播福音。
珍珠港事件后,埃里克在中国的活动开始受到监视。很快,他就被关进了设在山东潍坊的日本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埃里克受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他的身体开始一天天消瘦下来。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里,埃里克,永远的烈火战车,依然保持坚强的信念,乐观并充满慈善地关怀集中营里的每一个同伴,并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让营里的人都能坚强地面对暂时的磨难。一位名叫兰格登•古凯的美国人,在他所写的《山东集中营内》一书中,对埃里克作了如下描述:“当我在集中营的晚上,走过娱乐室时,经常看见埃里克•里德尔俯身在棋盘或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导人们跳一种社交方格舞。他总是全神贯注,又兴趣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而不惜努力地在营区里倾尽自己的精神和体力。他已经四十几岁,但身体仍然轻巧、柔软,步履灵活自如,不过最重要的是,他那时刻充满幽默感和热爱生命的热情,他的热心和魅力,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
1945年2月21日,埃里克因为脑瘤病逝于集中营。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这是完全的降服。”

 6 ) 《火的战车》:用自己的方式战胜自己

不必多说了吧,当电影开头那段激越悠扬的主题音乐响起,一场关于信仰与尊严的好戏就此开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先熟悉了影片的配乐才找来电影看,有多少人是看过了电影又喜欢上了其中的音乐,我属于前者,各位呢?

看下来这个故事,估计会有不少人感到有点兴味索然,略显冗长和拖沓的故事情节不太符合现在人们的观影习惯了,直抱怨奥斯卡凭什么把最佳影片就给了它。但奥斯卡必然有它的理由。这个看似简单的运动+励志电影,有它与众不同的味道。

影片平行讲述了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100米冠军哈洛·亚伯罕斯与400米冠军艾力·利德尔的成功历程。哈洛是一名考入剑桥就读的犹太后裔,他的执拗和天分同样炽烈,性格中有一种决不服输、好勇斗狠的劲头,他要用短跑来改变自己被他人轻视的命运;艾力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并在遥远的中国传教,回到家乡苏格兰后开始了短跑训练,支撑他短跑的动力来自神的信仰,在跑步中他能感受到上帝在微笑。

故事简单平和,但精致悠长。影片打动人的不是胜利时的励志招摇,也不是失败时的咬牙挺着,而是它用一种抒情的基调,去表现历史上两位真实的运动精英的平凡和与众不同、缺点和勇于承担,进而昭示人的生命的意义——用自己的方式战胜自己。哈洛凭的是执拗的精神,艾力凭的是信仰的力量,成功原本就在于过程中的自我完善、自我战胜,我们又会凭借什么呢?

《火的战车》获得了1982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创作剧本、最佳作曲和最佳服装四项大奖,除了脍炙人口的配乐,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奥斯卡历史上最糟糕的最佳影片。殊不知,正是因为评价的多面性才让我找来看这个片子的,也许是期望值的降低,让认可度上升了。至少我愿意表达我对本片的认同:这是一部具有英国古典主义气质的电影,一部经典的体育励志电影,一部常被诟病却隐隐散发出价值的电影。

最后不能免俗,还是要提一下它的配乐,主题音乐固然震撼人心、流传广远,但片中的段落配乐同样精彩,尤其是美国运动员训练的一节,真是会听醉人的耳膜。

 短评

片中这群一战后的年轻人,他们都努力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生活,有着自己的信仰目标和绅士般的行为准则。即使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但活着活着人生阅历就会让他们活明白,变得豁达,懂得人生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范吉利斯的电影原声太神奇了,总有一种冥冥之中听过的神奇感觉。★★★★

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来讲英国皇室的电影,都比较容易获得奥斯卡奖,我也有点同意这是最索然无味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不过主题音乐真是激动人心。

7分钟前
  • Seamoon
  • 较差

因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一部198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因为这部电影,我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埃里克里德;他在获得奥运冠军后,回到了出生地中国传教,并且最后死在当时潍坊的日军集中营,本片只讲诉了奥运的那部分,期待有一天他传奇的一生都能被拍成电影

9分钟前
  • Kevin
  • 力荐

憨豆跑得不错!

11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运动就是为信仰和荣誉而战,可惜这部片拍不出激动人心。纯当捧Mr.bean场吧

16分钟前
  • A-sun*
  • 还行

好巧,下载的4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巴顿将军》和《猎鹿人》刚好都是战争片,而《洛奇》和《烈火战车》刚好都是体育片。—— 记得在看《恋爱假期》时,杰克·布莱克饰演的配乐师在音像店和凯特·温斯莱特聊电影时就拿着《烈火战车》的光碟情不自禁地哼唱主旋律<Chariots Of Fire (the Main Theme)>?……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又名:圣教徒李杜的奥运传教路或者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奥运自我证明路。】电影有点冗长和烦闷,平铺直叙的介绍过多,没有好好酝酿电影本身的节奏,但是比赛时候的慢镜头确实精彩。一个好的故事,还有完美的背景音乐。PS:中国3名网球选手参加了这届奥运会,预赛即被淘汰,这是中国人首次出现在奥运会。

2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回味那曾经与健步形影不离的信仰!作为体育电影本片立意高远,对体育精神的诠释深得偶滴认同,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略显简朴,精彩有限

26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还行

主演里怎么没憨豆?

27分钟前
  • 男二号
  • 推荐

那个年代的体育太美了。没有商业只有荣誉和兴趣的年代,体育给不同的人都提供了到达目的地的机会,他们有机会展示超越自我的精神来感动他人。亚伯拉罕反驳校领导时说,“你们只想要轻而易举的胜利”,真正的体育精神绝不会这么腐朽,它就长存在伟大的自我之中。

31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一个在剑桥的犹太寻找尊严的犹太学生,一个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教士遵循着自己的信仰

32分钟前
  • mark
  • 推荐

庸人与天才的鸿沟,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均表现得鲜活生动;大英帝国的傲慢与偏见,黑法国人不遗余力;配乐好燃,开场海滩场景经典,越过恐惧的刀锋,在奔跑中享受满足的喜悦,和上帝召唤的声音。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奥斯卡最佳,80年代初低迷不振英国影坛的一注强心剂。因伦敦奥运找出来从头看,看完发现也就首尾海滩奔跑最好...其余就比较拖沓无聊了。Vangelis的配乐依旧激动人心,电影用到开幕式上还是很贴切的,现代奥林匹克的原始精神力量已经消失殆尽了。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重温这部经典的英国励志电影,仍然被感动,这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为了尊严,一个为了信仰,这也是关于人性的故事,坚持你相信的,并取得成功!。。电影背后的故事更心酸,真实中的男主角死在天津的战俘营。

39分钟前
  • 遇见kevin
  • 力荐

为上帝奔跑的人 永远有最永恒的动力~ 因为西方从未出现人与上帝同一的情况 所以需要一直一直奔跑下去 直到永远

43分钟前
  • 阳极-半导体
  • 力荐

奥运会此片一战成名啊

45分钟前
  • Eisenheim
  • 推荐

第五颗心给憨豆~跑步或是急速运动的场面,用慢镜头加上适当的音乐看起来太有感觉了!!其中还有些配乐听起来像恐怖片中的。。

46分钟前
  • 薇薇在发光
  • 力荐

人家的学生上了剑桥牛津再去参加奥运,我们的运动员参加完奥运回来读清华北大

51分钟前
  • Finikz
  • 力荐

因为奥运会开幕式上豆豆爵爷的乱入,跑去补了这个老片。看得我也好想跑出门去飞奔~比起总惦记自己犹太身份的苦大仇深主角一号,和虔诚的基督徒灵魂奔跑者主角二号,最让人着迷的还是潇洒不羁的阔少男配角啊,甩着飘逸的金发在自家的超大花园用斟满香槟的酒杯练跨栏,帅气地夺得一枚跨栏银牌~好萌

53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推荐

一边励志,一边说教,角色演技平庸,编剧有问题

57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