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手

泰国剧泰国2017

主演:萨兰·西里拉克,乌萨玛妮 维泰雅浓

导演:THANAPOL PANGDEE

 剧照

心灵猎手 剧照 NO.1心灵猎手 剧照 NO.2心灵猎手 剧照 NO.3心灵猎手 剧照 NO.4心灵猎手 剧照 NO.5心灵猎手 剧照 NO.6心灵猎手 剧照 NO.13心灵猎手 剧照 NO.14心灵猎手 剧照 NO.15心灵猎手 剧照 NO.16心灵猎手 剧照 NO.17心灵猎手 剧照 NO.18心灵猎手 剧照 NO.19心灵猎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3:07

详细剧情

军人系列剧继续走起!由Porshe和Kwan主演,正义警察和小辣椒记者边抓坏蛋边边谈爱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疯子是如何思考的

‘ how do we get ahead of crazy, if we don't know how crazy thinks.' 当比尔和霍顿面对上司对他们访问变态杀手的意义的质疑时,这句话显然有很有说服力。这部设定在1977年的电视剧是以FBI犯罪心理分析的祖师级人物为原型,看着他们从和变态杀手的谈话中归类分析,从无到有建立一套系统,然后再实践运用到破案的过程,让这种犯罪片有了一种新鲜的角度,而近乎学术性的分析,能给人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感。

这种变态杀手的题材让拍过《七宗罪》和《十二宫杀手》的大卫.芬奇来执导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次他执导了第1.2.9.10集,呈现了很显著的个人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标志性的阴沉灰暗的冷色调,而且第一集就是罪犯爆头,血奖和脑浆齐飞的刺激场面,不过后面都是以谈话为主,需要你用想象力在脑中重现对话中描述的血腥场面,个人觉得这种更为恐怖。

我看这部剧,需要丢开以前看过的许多犯罪剧,清空脑袋从一个处于混沌的世界,和主人公一起探索,不然就会发现根据以往的复杂案情的观影经验所积累的知识,会很不屑这帮什么都不懂的家伙。

主人公们都处于这样一个年代,在这里‘连环杀手’这个词还没有被定义。变态杀手的犯罪动机在没有分析系统的支持下,处于黑洞状态。

好像几千年的历史纪录以来,人们犯罪都是有明显动机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看到人们犯罪的动机非常明确,报杀父之仇,争夺权力,嫉妒等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然而犯罪模式开始改变,从熟人之间有原因的行为能变成陌生人之间没有来由的恶行。结合时代背景,当时美国正处于混乱时期,越战,水门世界,世界规则不再清晰,人们的认知也重大变化。连环杀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当时警察都认为犯罪时天生的,并没有人关心问一下为什么?

当时的敏感的‘偏差术语’ 比如fuck shit ,还是pussy, 而现在成了总统的更衣室轻松谈资。

前面两集入戏比较慢,但看完一季觉得前面的铺垫长是合理的,因为可能会拍很长的系列吧,第二季在第一季还没播之前就被订购了。

该剧中的人物性格丰富有趣。

比尔是经验丰富的老探员,算是正常人的代表,代表了对于事物正常的看法,可以和普通人更好地沟通,可以弥补霍顿社交上的不足。

卡尔博士有丰富的学术知识,通过理论知识让他们的工作更合理、系统化。经常能提出有趣的论点。

比如大企业的老板也都是精神变态者,和变态杀手有相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只是企业老板有不同的倾向而已,我想大卫芬奇在《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尔挺符合这种特征的。

能当上美国总统的都是反社会人格,感觉trump很符合这一点。

带深度眼镜的大块头肯培是里面最有魅力的一个变态杀手,他侃侃而谈,非常冷静有条理。聪明好学,解剖知识丰富,而且能客观地自我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霍顿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有精神变态的特质,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对罪犯畸形变态的犯罪行为描述在情绪上免疫。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转变,从好奇求知的态度开始,慢慢从自信走向自负。在最后一集他面对调查人员能自负到说出“the only mistake I made is ever doubting myself.”而在肯培的病房里,当近距离面对死亡而完全崩溃,质疑的声音在脑中里涌现。Jonathan Groff把这个角色演得非常棒,把他的神经质的执着,热情,自负都表现地非常好。

可惜的是每次片头出现的,看上去像重量级罪犯的人最后还是没有透露一点线索,而下一季要等一年,让人抓狂。

 2 ) 关于每一集开头的那个男人

个人推测应该是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于1974-1991在堪萨斯至少杀害了10人。自称是“BTK”即捆绑(Binding)虐待( Tyrannize)杀害(Killing),于2005年被逮捕并审判。每次杀完人他都会写信给警察局和报社,描述杀人细节,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于2004年的信件才使警方获得线索,得以将其抓捕归案。他被判处终生监禁,目前在监狱中服刑。

  丹尼斯雷德作案时不断把被害人掐到昏迷,等被害人苏醒后在此掐晕。通过观察被害人挣扎来获得性高潮。他犯罪时很有计划性,他有自己的一套专门用于虐待杀人的工具,甚至有一套杀人专用的服装。按照剧中Wendy的分类标签就是非常有“组织性(organized)”

  
  下面是剧中透露的一些线索:
练习捆绑技巧

寄信

最后一集末尾他烧掉的稿纸,上面应该是他的犯罪计划(犯罪幻想,




现实中丹尼斯雷德的形象和剧中的形象
现实中的Dennis Rader

剧中的Dennis Rader


可以说十有八九是他了...不过时间跨度那么大...奶飞怕是要拍个好几季...

 3 ) 世界属于偏执狂 --《心灵猎人》第一季观后感

世界属于偏执狂
    --《心灵猎人》第一季观后感

  这部剧是有原型的,最核心的人物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著名特工John.Douglas。简单的说来,他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1990年,FBI成立调查支援科(BAU),Douglas任主管。
  也就是说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犯罪调查方式:透过犯罪现场的细节,推测罪犯的心理活动,进而推测出罪犯的背景、样貌、习惯等等。
他退休之后所写的《心理神探》(Mindhunter)一书,成为犯罪心理学经典读本之一。
(想去阅读的朋友须谨慎,因为如果你一旦接触这一类的东西,你可能就打开了人类邪恶心理的潘多拉魔盒,如果你的心智不够坚强,请远离这些细节,因为你可能被代入那黑暗深渊。)

回到影片,
在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越来越排斥看电影了。电影这种快餐式的讲述,根本无法全面的讲述一个人。受时间的限制,想要在最多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塑造出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因为它会忽略很多细节。没有细节,人物就是一个片面的,空洞的形象,你看到的可能是这个人的一个面,而人往往不止一个面。有些电影情节甚至跳跃式的发展,几分钟之内,主角就从一个性格,转向了另外一个性格。何其可笑!

Douglas是一个独特领域的开创者,可以称之为先驱。这样的人物在我们人群当中可能几百万、几千万才出现一个。他必定有他独有的人格特质,才让Douglas成为Douglas。

一、跟随直觉走。

影片中以Douglas为原型的角色是Holden Ford。Holden刚开始的工作挺无聊的,在FBI里面教书,而枯燥的说教式的讲课,既让学生无趣,也让Holden感到无趣。

他在上课的时候,会突然进入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中,那里有一些他头脑中突然崩出来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让周围的人不理解,他自己可能也有点迷惑,这是一种全新的想法。Holden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很有用处。

越来越不能适应那种枯燥的上课生活,在一次偶然中结实了自己后面的搭档Bill Tench。Bill在全国到处跑,给地方警察讲解FBI的一些破案经验,这让他有时可以参与到一些当地的案件调查中。Holden觉得能够直面犯罪现场或者罪犯,有助于他理解他的新想法,就义无反顾的跟着Bill在全国各地到处跑。

在对警察的授课过程中,Holden发现警察对于罪犯的理解似乎简单粗暴:他们生来就是恶魔。Holden不赞成这种说法,在一次和当地警察的争论中,他和一个经验老道的警察起了争执,可他没办法说服那个警察,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新颖的想法,他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讲着讲着还把自己绕进去了。还好有Bill为他解围……

Holden发现他对罪犯了解的太少了,直觉告诉他,那些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的罪犯,其行为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他很信任自己的直觉,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他可以凭直觉,顶撞自己的上司,可以凭直觉怒怼自己的搭档。
可直觉似乎太过虚幻,他需要实际的考察,把自己的直觉具象化。
于是他向Bill提出,他们可以利用他们在全国各地跑的机会,去采访那些犯下不可思议的罪行的罪犯。Bill很不支持,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他宁愿打高尔夫。可Holden坚持这么做。由此开启了后面的采访之旅。

二、先驱不是那么容易就成为先驱的。挑战权威,光偏执可不行。

这个过程是很不顺利的。

首先是搭档Bill的不理解。Bill是经验上权威。
Bill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那种简单的警察思维,他严格按照FBI的章程做事。他四十多岁了,经历了太多。以前可能也遇到过很多像Holden这种三十来岁要成熟不成熟的年轻人。他认为很多新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与其去追求那些虚幻的新领域还不如按照那些已经成熟的经验走。所以在Holden第一次采访罪犯Edmund Kemper的时候,Bill把Holden一个人丢在监狱门口,自己开车回去打高尔夫了。
尽管搭档不理解,可Holden还是偏执的坚持去采访Kemper了。Kemper是个很健谈的罪犯,在利用自己直觉和Kemper的交谈中,Holden发现他是对的:这些罪犯不是生来就是恶魔,有一些因素促使他们从一个正常人慢慢成为了可怕的罪犯。一些新的名词在Holden头脑中出现了:“触发点”“童年影响”……
当他把采访Kemper的成果告诉Bill的时候,Bill在他一次次的鼓动中,慢慢接受了他的新想法。或者说,持一些保留、观望态度的接受。
于是Bill也参与到采访中来。

其次,是上司的压力。上司是体制的权威。
Holden的上司以维护FBI声誉为己任。Holden的一些新想法,打破了常规,让他感觉到不妥。他觉得他应该在Holden做出更出格的举动时阻止他。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Holden差点失去采访的机会。
这时Bill挺身而出了,在他的坚持和劝说下,上司终于同意勉强让他们继续采访,但必须保密。
这次挑战上司的权威,让Bill和Holden也付出了代价:他们从楼上的办公室被赶到了地下室。上司显示了他的权威。

再次,是自己的压力。
不理解,可能是地方警察对Holden这套方式最直接的表述。当Holden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向下面的警察介绍这套新理论时,他看到的是一张张茫然的脸。
这也没什么,一种新的东西出现,总是在最初阶段被人不理解和排斥。可最要命的是Holden自己产生了怀疑。
这套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到底对实际意义有没有作用?Holden在迷茫中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和Bill找到了一位社会学博士:Wendy Carr。向她咨询他们的研究是否有意义。
Wendy肯定了他们的研究,认为这个理论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术研究方向。在他们的影响下,Wendy还放弃了成为大学终身教授的机会,跑到了FBI的地下室和他们一起研究这套理论。
Holden受到了鼓舞,他又坚持了下来。

最后,还有社会的压力。Wendy是社会学术的权威。
Wendy虽然义无反顾的投入了Holden理论的研究,可她反对Holden的一些激进的采访方式。她希望通过让罪犯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就能窥探罪犯的内心。这和Holden的想法大相庭径。
在一次采访一个强奸杀人犯的过程中,犯人很不配合,面对Bill的常规提问,他怎么的都不配合,污言秽语,还装睡。
于是Holden开始尝试站在犯人的角度和他交谈,他将八个被害女性称为了“八个淫娃荡妇”。这打开了犯人的内心,他和犯人终于展开了交流。
可Bill很不能适应这种用词和语调,但他没有和Holden对立。可当Wendy听到了录音带里面的采访之后,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Wendy一直希望将这套理论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她希望通过中规中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方式去完成这个研究。她觉得Holden太出格了,他似乎为了研究犯人的罪恶,把自己也变得很罪恶。不是伪装,是一种彻底的沉入。
有些心理极度扭曲的罪犯,所做出来的事情,对社会道德是一种严重的玷污。很多人一提到那些罪犯,都会马上促使自己远离他,最好连名字都不要提,更不要说站在罪犯的角度思考。

还有Holden在一次对小学生的讲课的过程中,小学的老师告诉他,他们的校长有触摸小男孩脚的习惯,每次还给他们5分硬币。
按照Holden的推论,这个校长后面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猥亵儿童的罪犯,他采取了措施。最后那个校长丢掉了工作,并且背上了儿童犯的恶名。校长的妻子找到了他家里,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仅凭Holden的臆测就毁掉了一个家庭。校长原本是一个当地尊敬的人物,有两个孩子,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现在因为找不到工作,这个家庭正面临破碎。
Holden的这次行为可以说是预防性的,校长并没有实质性的犯罪举动。这在当时要有确切证据才能指控一个人的行为是很大的挑战。
“你凭什么凭你的推测想象,就毁掉一个人,一个家庭?”
面对校长妻子的发问,剧中Holden面无表情,可内心呢?

三、当你凝视黑暗的时候,黑暗也在凝视你。

在第一季的最后一集中,Holden崩溃了,他倒在地上,呼吸困难,感觉要死了。
他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因为采访中使用激进的词语,并且欺骗调查局的调查,他可能丢掉饭碗;
和Wendy的分歧越来越大,团队可能面对散伙;
在一次出差回来,对女朋友一番心理侧写之后,得出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的结论;
……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在面对调查局对他的调查时,他抛下一句“我唯一犯过的错误就是怀疑我自己”后摔门而去;
在采访中,他也屡次忽略Wendy给他的调查表,用自己的方式采访;
在得出女朋友要分手的结论后,他也潇洒的离开。

可是面对Kemper对他的致命一击,他崩溃了:
一天,他接到医院的电话,医生说Kemper自杀了,不过抢救过来了,而Kemper将他列为了紧急联络人。
经过多次的采访,Holden自以为了解了Kemper。他建立这套心理侧写的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就是根据犯罪现场和人格特质来决定罪犯的心理,进而找到罪犯,甚至提前预防犯罪行为。
而在一次地方案件侦查中,Holden利用这套理论锁定了嫌疑人,并成功迫使他认罪。这让他有点膨胀,在当地警察崇拜的目光中,他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关于这套理论的内容,里面提到了Kemper,而这些都让当地警察报料给了媒体。
Kemper看到了报纸,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问Holden对他的侧写。
Holden在Kemper的逼问下,告诉了他对Kemper的侧写。
可是Kemper告诉他,他们的合作还没有结束。Kemper质问:“你认为用一个形容词就能总结我吗?”
接着质问Holden是否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Holden回答了“yes”
接下来Kemper看到值班室的医生离开,突然站起来,堵住了Holden的去路。并且告诉他,他以前给Holden写信,是想引诱Holden过来,包括这次自杀,也是要引诱Holden过来。这是他精心策划的!现在他可以轻易的就杀死Holden。
这是Holden没有预料到的,面对死亡,Holden全身颤抖了。他建立心理侧写,就是要预料罪犯的行为,可是Kemper要对他实施谋杀,他却一点也没有预料到。
Holden自认为了解了Kemper,可是Kemper用实际行动告诉他,Holden在研究他时,他也在研究Holden。最后他成功的让Holden放下了戒备,成功的可以对Holden实施谋杀。
面对颤抖的Holden,Kemper问:“你为什么来这,Holden?”
Holden颤抖的回答:“我不知道!”
Kemper满意了,他笑了,他告诉Holden:“这才是真相!”并且拥抱了Holden。
Kemper的意思是:你对我一无所知!
Holden在此刻彻底的崩溃了,他慌忙的跑出房间,倒在了地上,呼吸困难,头脑中混乱的语言急闪而过。
原来他一直都不是专家!
原来他自以为了解、明白的事,都没能真正的了解!
他看到的只是黑暗深渊的冰山一角。

后记。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Wendy在自家的洗衣房的通风口,听到了猫叫声。她回去拿了一盒罐头,放在通风口。她走远了些,关上了灯,过了一会儿,她听到了猫舔舐罐头的声音。她笑了!
接着她几乎每天下班都会放一盒罐头在通风口,然后走远,关上灯。第二天都会看到一个舔的很干净的罐头盒。
可直到有一天,她拿起罐头盒一看,里面全是蚂蚁和虫子。她吓坏了,丢下罐头盒,匆匆逃离。

这个情节被很多人解读为是导演或编剧的一种映射。猫可能就是映射罪犯,或者罪犯的心理。Wendy以为她了解了猫,然后猫每天都会按照她的想法前来吃罐头。可猫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她:有的时候,我不会来吃你的罐头。

Wendy是站在远处,听到猫的舔食声音,就认为她了解了猫,控制了猫。可她连猫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被爬满蚂蚁的罐头吓到了。
Holden却是直面着猫,并且透过猫的眼睛,看到了猫内心世界中的一些东西。
Wendy在地下室里通过阅读报告,听录音,研究罪犯的黑暗心理。
Holden却是直面着无边的黑暗。

  崩溃是必然的,大部分人的心都是脆弱的。在你凝视黑暗的时候,黑暗也在凝视你。
  崩溃也是有好处的,如果你能在崩溃后重新站起来,那你下一次面对黑暗的时候,底气就会充足了许多。虽然可能还是会崩溃,但至少站起来的信心会更强。

  (在黑暗中探索、前行的偏执狂们,愿你们都能有一颗直面黑暗的坚强的心!)



 4 ) 有关犯罪的一点想法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硕士,看了龙勃罗梭和其他相关的论文,有过这方面思考。

零几年北大法学院有几个老师搞过这个项目,刘艳红教授也有参与,当时也是想的从犯罪人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学分析犯罪的提前预防,和监狱的管教的实际效果,以便正确量刑和确立有效的监狱管理模式。讨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模式可以分为天生的犯罪人和后在的,后在的犯罪人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平等对待甚至是虐待(一定意义上的犯罪)导致人格不健全,一步一步走向反社会意义的重大犯罪,在量刑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减轻,并在监狱进行分类管理关押?

2,对犯罪人的减轻处罚是否是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二次犯罪?

3,少年犯罪人与成年犯罪人关押在一起会导致交叉感染,所以产生了少年法庭和少管所,那么少年们关在一起是否也会相互学习犯罪方法?

4,如何预防犯罪人出狱后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情节?

正如剧中的ED,他的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施加了太多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性别观点,离异父母转移对对方的恨于无辜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着犯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对社会进行犯罪,这些人被法院判决死刑,无期,7年以上的长期刑罚。然而有的罪犯结了婚有了孩子,这又是不是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合法)的犯罪?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犯罪循环。

以上都与本剧没多大关系,只是个人没有答案的思考。

毕竟大卫芬奇,享受这10个小时吧

 5 ) Edmund Kemper - an intriguing case

在看mindhunter,同时在看youtube上SKD的纪录片。serial killer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真是有意思的论题。目前印象最深前三,Edmund Kemper, Ted Bundy, Charles Manson。其中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感情最复杂、其行为和心理呈现形式矛盾性最强也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本剧里频繁出现的Edmund Kemper了。【建议观看Kemper真人的几个访谈。虽然很多人觉得Cameron Britton did a wonderful job,但真正的Kemper比剧中还要让人觉得intriging得多】

His story is a combination of abusive mother, psychological trauma, rage, loss of control, confusion, self-testing, self-loathing, self-battling, high intelligence and clear-minded crimes. 这是我看的这么多serial killer纪录片中,采访者(包括本部剧男主角原型John Douglas)表示同情和痛心最甚的killer,甚至有几位一度表示”I like him”, “he is a likable guy”, “never, ever felt unsafe in his presence”。

几个让人震惊的事实。

他的智商145,曾通过记忆survey的题目来通过精神测试。

他第一次杀人在15岁,对象是他爷爷奶奶。他讨厌他奶奶,但很喜欢爷爷。他说杀爷爷的原因是——不想让他deal with奶奶死了的这个事实,怕他受不了。

他跟很多警察关系不错,还曾经想做警察,因为2米多的身高被拒绝了。

他杀的几个女孩都是非常pretty, young, outgoing, innocent 的姑娘。但他杀死她们,然后砍下她们的头,与头和身体分别发生关系,然后肢解尸体扔掉。残暴至极。

他接触受害者的方式是开车偶遇hitchhiker,然后带到偏远处杀死,把尸体运回家处理。在开始杀人之前,他接了几个月的hitchhiker,车里藏着的作案工具不断升级,他说他想看看到底能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杀了最后两个女孩以后,他又接了两个女孩。这次他非常努力的控制了自己,甚至没有走女孩们要求走的一条通向他第一次杀人现场的偏远的错误的路,而是坚持把她们从正确的路线送到正确的地方。(他在采访的时候非常细节且冗长的叙述了这一段经历和心理过程。我觉得他很“proud”和“满意”自己控制住了。虽然他在一个星期以后就杀了他母亲。)

他母亲从小口头和精神上虐待他。他声称他其实一直把其他女孩当母亲的替代品来杀。他最后两起谋杀的对象是他母亲和母亲的朋友。他对母亲的尸体做了同样残暴的事。他对母亲非常憎恨,但又非常渴望得到她的爱。有一次他在复述母亲生前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居然哽咽了。一个平静地叙说自己残暴的杀人经过、分析自己动机、让人觉得几乎没有感情的人,哽咽了。

他在杀了母亲后开车离家,一直开了三天,最后停下在路边电话亭自首。”It had to stop.”他说。

他入狱后,帮助最早一批心理犯罪学家(比如John Douglas)建立了心理犯罪理论体系(像本剧里面一样,这是FBI的一个program,采访了很多serial killers,Kemper是其中一位)。他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曾经的经验给心理犯罪学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角。

他在法庭宣判的时候,请求判自己死刑(而且是折磨致死)。他曾多次waive自己假释听证会,认为自己以无法融入外面的世界(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他确实口头威胁过几个采访者说要趁他们独处时伤害他们(就像最后集对Holden那样)。但他后来说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看对方的反应。For fun。

有些人说他让他们毛骨悚然,因为他重述和分析自己罪行的时候冷静、有逻辑、语速快、正常得吓人。如果不知道他犯下的罪行,很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别人的案子。他极度疯狂和残暴的犯罪手法跟眼前这个看起来平和、理性和显然非常聪明的人完全无法联系到一起。有人说他是psychopath,完全不会remorse,是个操纵人心的大师,完全知道对方需要听到什么,然后表演出来(这更像Ted Bundy)。有人说他更多的是antisocial,在成长的社会化和identity形成过程中遭遇巨大挫折,无法建立跟人正常关系,但明显会有remorse和conscience。这个人的思想、心理、完全分裂的行为,像个巨大而intricate的谜团,让人着迷。

根据几个纪录片的一点主观分析(obviously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materials to dig in, and they may show different pictures)

他因为强势、控制欲强的母亲,一直处于强烈的loss of control/power的状态,觉得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无法掌控。一方面,当出现矛盾的欲望和想法时(比如想杀人,但是知道杀人不对),他在做出行为前无法predict自己的行为,所以必须不断尝试、测试自己。如果能够“自控”,他也会觉得一定的控制/成就感。另一方面,Killing fantacy和真正实施killing让他得到了控制他人的快感,一种让他觉得更powerful的快感。因此他像沉迷毒品一样,先是沉浸在fantacy中,然后一旦开始杀人便无法停下。

从刚开始pick up hitchhiker的时候,他是用一种比较良性的方法获得掌控感:在pick up的过程中试着测试自己的自控能力,从能够控制自己的杀人欲望中可以获得满足和正面反馈。然而,他刚建立起的自信回家后马上会被母亲摧毁。光是自控已经不能填补他的失控感了,所以他turn to killing,一种让他获得更大快感和control的方式。一旦他lose self-control(第一次杀人),他就陷入了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在母亲面前被剥夺控制权的双重负面反馈中,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控制自己,以杀人的方式发泄自己在母亲身上的怒火,而这样的发泄让他觉得更难自控;另一方面,杀人的快感又不断给自己“in control"的delusion,不断增加正反馈。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他放弃了自控,投入到了killing spree中。也正因为如此,在最后终于说服自己“这样做不对”以后,他决定回到“自控”的轨道上来。在这次成功自控的经验后,他终于决定不再逃避和伤害其他人,而是deal with他认为的一切的源头:他的母亲。

我认为他是会有remorse,也会有负罪感和良知的。但是他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爱,而且受到一定程度的abuse,无法与人形成情感联系,因此难以跟人达成共情。他从受虐待、逐渐心理变态、杀人、认罪、事后分析的过程中的关注重心一直是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己是否能控制自己,自己是否得到满足感。但是他的感受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说,他对别人对他的看法。因为一直受到母亲的贬低,他一直觉得自己在所有人、尤其是女性眼里都是毫无魅力、笨拙、socially awkward的人。所以他说自己虽然不是生理上不举,心理上却是不举的,毫无自信。也因此他要杀死受害者后再与之发生关系,因为他觉得活着的她们肯定会厌恶、看不起他,觉得自己在性上很无能、笨拙。只有她们死后他才敢放任自己跟她们发生性行为。

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智商。虽然他不是Ted Bundy那样典型的narcissist,而且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是自卑和逃避,但他在interview的时候,一旦讲到他显得比较聪明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满足感的时候,会不经意流露出一点点得意的表情。他明显也认识到,或者自认为,他比很多人聪明很多。然而他在描述杀人的时候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流露,大多时候是cold, distant, indifferent的,偶尔会皱皱眉头。他跟Douglas说,他第一次杀人想的不是“it felt great!”,而是“it's so damn tough"。他并不是sadist,enjoy的也不是killing本身(他后来选择用枪直接结束受害者的生命,而不是用刀多次捅刺),而是死后对她们身体的绝对拥有权。

他对受害者肢解、强暴的行为,是他在自动或者强迫自己dehumanize和objectify受害者后作出的行为。也正是基于这种对受害者的物化,他通过与她们被肢解的尸体发生关系、保存受害者头颅,能产生“拥有”“所有者”的感觉。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不被爱的人经常会有的渴求:我希望能拥有一个东西,完全是我的东西。只是他的病态心理让他完全超出了正常的“possess”的范围。然而一旦他把受害者看成“人”,他会表现出一定的负罪感。这在他的一次采访里也表现出来了:”those PEOPLE, not THINGs, those PEOPLE would still be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loved ones, if I had the courage to make that decision (to turn myself in)”。他说这话的时候眉头微皱。

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和杀人冲动,但同时他的大脑又极度清醒。他可以清醒的知道自己这次会杀人,清醒的用小技巧打消受害者上车前的疑虑,清醒的知道要杀掉witness,清醒的提高自己的杀人技巧,清醒的利用反侦察手段处理尸体,也同时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错事。但是他的情感需求太overwhelming了,理性聪明如他也无力reason himself out。他一方面是用各种技巧躲避被发现,一方面内心又呐喊着求别人发现他、制止他。所以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没有顺从自己的理智逃走,而是打了那个电话。“It had to stop.” 他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拯救。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高效的大脑和非常失控、扭曲的心理的结合体。可怕的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他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他一方面用着直觉和心理需求推动自己的暴行,一方面又用强大的大脑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步骤。普通人觉得这样的人可怕,因为他们看上去非常正常,因为他们在智商上压倒他们,普通人觉得在这样的人面前非常vulnerable。实际上,这样的人的内心也非常delicate和vulnerable。想象一下如果他的母亲能够充分给予他关爱,家庭和睦,父亲留在身边,他也许可以心理健康的成长,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精英。毕竟哪怕是他遭遇了那些遭遇,犯下残忍罪行,在监狱服刑赎罪的时候,都能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他明明可以做个above-average的好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是一个智商远超145的super-high functioning psychopath, and cleverly mixed up some truths with lies so that some facts could be accounted for without revealing his true nature. All those leaking emotions and remorse were just pure acting. A world-class liar.

一些对Kemper是否是psychopath的讨论://www.quora.com/Is-Edmund-Kemper-really-a-psychopath

以及Quora上对psychopath(primary psychopath),sociopath(secondary psychopath),antisocial disorder personality和bordline disorder persionality的讨论://www.quora.com/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psychopath-and-a-sociopath-1

按照“psychopath是天生的,(生物)化学上无法感受情感” vs “sociopath可能有先天的一些因素,但主要是后天遭遇trauma形成的,情感和良知的缺失主要是对自己受到trauma的心理保护机制引发的emotional disturbance”来粗略划分的话,Kemper应该更像是high-functioning sociopath。

Kemper因为受到母亲虐待而不能跟人产生情感链接,变得易怒、不能自控的想伤害他人,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受到child abuse的6岁小女孩。我在另一部剧的评论里提到了她://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0281/discussion/615788010/

 6 ) 连环杀手被定义的瞬间

(文/杨时旸)

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如今,这早已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词汇,更吊诡的是,这个词汇经过慢慢演化已经被涂抹上了浓厚的娱乐化的液汁,那些残忍又苍白的凶杀在被众多影视作品叙述之后,连环杀手渐渐在凶犯的本质身份之外衍生出了另一层奇妙的光晕,汉尼拔以及其他同僚们被描述为外表优雅,内心疯癫的行为艺术家。人们更乐于符号化地去认知这个特殊的群体,而很少有人去认真琢磨,“连环杀手”这个词汇的渊源,它像是一个天经地义存在的概念,用以准确无误地概括那一类特征鲜明的凶犯,但是,这个词汇的形成其实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灵猎人》展现的就是这个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的,野心勃勃的FBI探员,霍尔登决定深入那些连续杀人犯的内心,“我们要防范他们,就必须要了解他们。”他这样说服上司,也这样说服自己。他和调查局里的搭档比尔-坦齐一起,利用他们去各地为地方警察授课的出差间隙,去往各个重型监狱,用录音设备和笔记完成了一组又一组采访。这种犯罪研究在如今看来再正常不过,只是,时间回溯到当初,这行为几近惊世骇俗。那些连续谋杀多人的重刑犯通常被毫无争议地认定为疯子和变态,他们被封闭在这样粗暴简易的定语背后,被鄙夷,被排挤,被抛弃,被扔进监狱的深处,而这群人在机枪镇守的铁笼之内,却被狱友们奉若神明的膜拜,令人不解的是,监狱外还有更多的崇拜者向他们投寄书信,那些接连杀害多名女性的凶手,竟然也有着众多女人为他们寄送自己的裸照,表达爱慕,袒露欲望。人们不解,疑惑,发尽牢骚,但从未有人想着去探究这其中的原由——那些杀手为什么以特殊的模式,固定的节奏,费解的仪式进行无休止的杀戮,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塑造出了这些残暴又独特的凶犯,又或者这些杀手是否是生来注定。探员霍尔登对这一切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兴趣,近乎迷狂。

描述连环杀手的故事汗牛充栋,大都愈发戏剧化,他们乐于描述惨烈或者邪魅,但大卫-芬奇参与导演的这部《心灵猎人》选择了一种笃定得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沉闷的叙述方式,他坚定的反高潮,反猎奇,不重述任何残暴案件的耸人细节,从这种角度去看,与其说《心灵猎人》讲述的是有关连环杀手的故事,不如说,它更多的是在探究“普通人”和“变态者”之间微妙的,暧昧的,难以言说的缝隙和差别。

很多人觉得《心灵猎人》在气质上近似那部著名的美剧《真探》——同样是两个男主角的设定,彼此互补又相互牵制,在外人难以想象的残忍隐秘的罪案中重新回望自我——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相像,《心灵猎人》其实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与深渊对视,进而被深渊吞噬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男主角更多的是与罪恶相切,并未被真正淹没,他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也时刻明白自己与那些罪犯的关系,即便他经常去做一些另同事和上司匪夷所思的自选动作——为有恋物癖的杀手买了女鞋,为了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主动暴露自己的隐私,这些其实只不过是策略,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于旁人看来,这些举动危险且扭曲。

更何况,这个故事也并非是一部真正的双男主角的戏码,温迪-卡尔——一位优雅又干练的大学女教授加入了他们,这是三人团队的成型就是对于连环杀手研究系统化的过程,资金的注入,高层领导的首肯将这一切变得更加制度化和合法化,他们无需再偷偷摸摸地利用讲课的缝隙去监狱里做秘密访问,而是可以正大光明的进行研究。

当然,这个独特的工作不可能不对这些参与者产生心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毁灭性的,尤其对于霍尔登而言,生活中的细节会为他的狱中采访带去灵感,而那些连环杀手的言语也会让他以另外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其中有个细节颇可玩味,霍尔登和女友缠绵,女友穿上了丝袜和高跟鞋,希望以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状态挑拨情欲,霍尔登的手从女友的身体滑落到她的鞋子,突然停住——这个瞬间成为了一个绝妙的虫洞,让他突然从“正常”穿越进“反常”。他开始疑惑,觉得一切都模糊了界限,白天,自己在监狱里和一个连环杀手探讨着他独特的情欲指标,那些唤起他欲望的内容和物品,在他的归纳和想象中,那是属于失常者的,但他意外的发现,其实自己——一个正义的化身,一个正常的男人,一个不可能沦为连环杀手的探员,也会因为鞋子和丝袜而泛起相同的欲念。一切都轻微地抖动起来,变得莫测,不可言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界定常态和变态?有些指标是失效的,有些指标是臆想的,这让一切都更加复杂。他的工作初衷其实是立志于筛选出某种近乎犯罪基因和犯罪扳机的东西,但如今看来,那些失常者,变态者好像与正常人,普通人只隔着一层暧昧的纱,那个驱动犯罪的扳机难以揣摩。那个晚上,霍尔登从一场未能如愿的欢爱中失魂,掉落进了自己才知晓的漩涡。

通常而言,那些成为连环杀手的人们都有着破碎的人生,而这三个研究者,却也各有各的破绽和焦虑,霍尔登一头撞进了自己的执念;搭档比尔-坦齐的孩子患有孤独症;而看似桀骜的教授温迪-卡尔纠结于遮蔽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们都努力掩藏着自己的秘密,把所有焦虑留在那间设在地下室的办公室外面。他们得各自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比尔-坦齐手中接连不断的香烟,温迪-卡尔在楼下洗衣房中默默喂养的小猫,都让他们得以短暂的喘息,而真正的主角霍尔登呢?似乎他只能向着漩涡的更深处游去,于他而言,暗处的诱惑大于所有世俗的乐趣。这过程当中,他也有过无法遏制的越界冲动,因为那位小学校长怪异的举止,他开始介入,最终,让对方以疑似恋童癖的污名被开除,而这一切毫无证据,只是来源于他多次采访连环杀手后总结出的某些经验和来自学校的闲言。这算是拯救,还是罪错?谁又有权利在一个人真的犯罪之前,就为他们定下刑罚?但如果你发现某个人的行为符合你对犯罪模型的一切研判,却只能眼睁睁等待着悲剧发生之后才能采取行动,谁又能承受这样的心理重压? 这三个人处在一个暧昧的地带,接驳着光亮和黑暗,他们只能自己调试心理的阀门,不给黑暗吞噬,也不被光亮欺骗。

那是一个在飞机上可以尽情抽烟的年代,一个很多事情都尚未被命名的年代,一个人们还相信人心非黑即白的年代,霍尔登和他的两个搭档一起谨慎地为那一群凶残的杀手拼接心理模型,他试探着把那群人命名为sequence killer ——连续杀手,后来,一点点修正为如今广为人知的术语“连环杀手”,这个术语被偶然说出的瞬间,其实是历史性的瞬间。他们在那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在低垂的屋顶和苍白的白炽灯管下面,在缭绕的烟草和不停的争吵之中,开创了一个时代。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短评

无论第一集多难看都要挺住,第二集就会渐入佳境,后面就欲罢不能了。

9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说网飞没有中文字幕的,我怀疑你们看了假的网飞

14分钟前
  • WeirdFishes
  • 力荐

审讯部分非常“沉默的羔羊”,最后两集像看到了“七宗罪”。傲慢自负不也是一种偏执人格?善泳者溺于水果然没错。(小乔演得太好了,完全忘记了是弯的!)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男主天真的过分但是是不惹人嫌的那种

21分钟前
  • addict_who
  • 推荐

这是……最后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基佬,窒息了?

2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感觉在芬奇拍的那几集(尤其是最后两集)里,男主演技变好了,以前从来没这么切实的体会到导演对演员表演产生肉眼可见的影响。

28分钟前
  • \t^h/
  • 还行

好看,肌理极丰富,整部剧在灰色地带游走。探案的刺激与真相的不明朗互为抵消,执法者的热望与学术派的清高来回撕扯,男性向内坍缩的自尊与女性无远弗届的洞见彼此相照。乔的演技日趋层次丰满,天真而世故,专一又贪婪,温柔且薄情。最终集的急转直下点了深渊回望的题,一如那个爬满蚂蚁的金枪鱼罐头。

29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没什么真正有悬疑感的剧情,还特别话痨。里面的罪犯精神分析现在是个读书看报的都懂

34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男主的选角可以说是非常失败了,外形出戏就要用演技去补坑,然鹅这演技别说被坎伯等一众变态秒掉,连那几个小镇懵逼警察都比不上。想想爱德华·诺顿、杰克·吉伦哈尔比小乔还年轻时已经贡献什么演技,这种顶配的剧为啥不找个顶配男主。第二季也不能换人,导演难道不绝望吗。。。

38分钟前
  • 小九儿
  • 推荐

不过瘾,逛了好一会儿wiki、买了原著的书、翻出《十二宫》的碟听音轨、再找《废柴联盟》s5e3看一遍,这剧简直david fincher fan club exclusive pornography. 视听语言来说,从《纸牌屋》开启电视剧电影化这几年,这部应该是个新高峰。

41分钟前
  • zephyrus
  • 力荐

结尾真棒,整个剧都提升了。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Debbie怎么能做到那么专注学习?

50分钟前
  • 江南小野田
  • 力荐

没什么激动人心的破案,而是讲一个人凝视深渊然后被深渊凝视的故事……

53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求以后不要拍Groff的床戏,他演弯演直都不适合性感路线啊。

58分钟前
  • helenharris
  • 推荐

久与恶龙缠斗,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60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4.5;摒弃戏剧情节,聚焦饱含科研信息的对话,理论调查与实践运用结合完美,数案并行的脑力考验让人沉溺其中,谈话制造的情境模拟使观众拥有身临其境感,从而在对照案例时,引发剧内外的心理比照,专业性一流,编剧也是厉害;典型的「深渊回望」,探究人性黑洞,永无规则可寻,这正是迷人之处。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最爱的一类犯罪剧,没有开挂神探和刺激剧情,而是阐述人究竟如何对待无法理解的事物。它将原作案例纪实全部按合理的虚构故事线重组,完全符合逻辑。台词极还原,氛围和角色却是自己的,从原点出发一路狂奔,直到深渊回以凝视。除此之外,场景时代感和镜头切换的美感也使我惊叹。我所见最好的改编作。

1小时前
  • 予渊
  • 力荐

剧版《十二宫》,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侦探剧,几乎完全就是靠着俩犯罪心理学专家之间的聊天以及同联邦罪犯们的对话来展开对犯罪动机的调查和追溯,更侧重于心理分析,不开挂重写实,整部剧质感很好,完全照着电影的拍法,但故事节奏偏缓慢,少了一些情节的爆点,总让人感觉很平淡,总体不如《真探》

1小时前
  • 搬砖侠
  • 还行

问:大卫芬奇的作品和发电量不足的北朝鲜冬天有什么共同点?答:室内灯光永远不足,室外光线永远阴沉,人物基本不苟言笑,禁欲系的灰暗氛围,静水深流的死亡主题,一个日渐黑化扭曲的男主。

1小时前
  • TimberNord
  • 力荐

挺喜欢前四集,第5、6集围绕一个案子太多不必要的破案抓马感觉像在看CBS罪案剧,最后一集收尾还不错。Bottom Line:足够吸引人能一口气看下去。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