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星球

记录片美国,英国2019

主演:大卫·爱登堡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剧照

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2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3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4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5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6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3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4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5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6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7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8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9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0:27

详细剧情

由大卫·艾登堡负责解说   这部八部分的剧集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长篇影评

 1 ) 数百海象坠落悬崖,这辑豆瓣9.8的纪录片让人心碎

《我们的星球》是网飞与金牌自然纪录片制作组Silerback Films合作,联手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入各个自然保护区,利用最新的4K摄像技术摄制而成。

从苍茫冰盖到海洋深处,从遥远的森林到戈壁沙漠,前后在50多个国家取景,拍摄长达4年。

纪录片里除了能看到壮阔的自然景象,神奇的动物习性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心碎的画面。最近网上引起热议的是第2集结尾的情景,看哭了无数观众!

近年来由于气候暖化,北极的冰川不断减少,纪录片里就有一组很震撼的数字:20分钟内,7500万吨的冰川崩解。预计到2040年,北极将再无冰川。这不仅会让全球气候暖化加剧、海平面上升,还会影响到无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在俄罗斯最北部,数十万只海象生活在海冰上,那里距离它们捕食的地方最近。然而由于海冰的面积狭小,画面上能看到的是,几乎每寸生存空间都被占领了,密密麻麻全是堆叠着的海象,踩踏或压死事件随时发生,但更可怕的情况还在后头……

有些海象想方设法在群外找活动空间,所以它们爬上了80米高的悬崖,对于习惯海冰的1吨重的海象来说,这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但为了生存,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它们只能这么做。

拖着沉重的躯体,好不容易爬上了悬崖,可海象的肚子又饿了,必须回到80米的悬崖下来找食物。但离开海水的海象视力很差,根本看不清楚前方悬崖的路。

数以百计的海象在悬崖上踏空,一只又一只地坠落或滚落到悬崖底部,奄奄一息,等待死亡。为什么后来者还要继续下崖?是要饿死在悬崖上,还是要放手一搏,你觉得它们能有更多的选择吗?转眼间,海岸上那一头头海象尸体触目惊心……

“它们都在气候变化的前沿,正在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但不要忘了,造成气候变暖的就是人类,那人类不就是间接杀害海象的凶手吗?!

纪录片拍下心痛一幕:海象因全球变暖跌落山崖

虽然该集结尾告诉我们,全球暖化的进程在减缓,冰层上的生物能稍微缓一口气,但海象以及更多生活在冰上的动物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园何时会消失,也完全无法掌控它们自己的命运,就像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人类的错,总要动物来买单!

此外, 潜水员还可以重点关注纪录片的第4集,主题为沿海地区(Costal Sea)

里面可以观看到非常壮观的杰克风暴,

了解到浅海处的海豚、鲨鱼如何捕食,

发现海獭对海带森林的重要性,

惊讶于大量水母出现很可能预示海洋失衡等。

每每看完这些纪录片,都会感觉自己真的很渺小,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你真的有为环保做些什么吗?这是我们的星球,不就是应该由我们来守护吗?

《大西洋月刊》的评论道出了我们必须去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因:《我们的星球》是一篇悼词,一份忏悔,一个惩罚,更是一次战斗的召唤。

希望更多人会真正地行动起来。

热爱海洋、热爱潜水的朋友可以关注Enblue潜水,感谢!

 2 ) 9.8分都嫌低,它竟美过《地球脉动》

回忆起小时候在科教频道的荧幕记忆,自然就是《走近科学》

除了这样的科教节目,当然我们还能回忆起各式各样的自然纪录片。

从《动物世界》到《人与自然》,美丽的自然世界是孩子的天然启蒙读物。

而谈到国外的自然纪录片,有一部在这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BBC出品的纪录剧集《地球脉动》。

作为“海外版的《人与自然》”,影片更进一步,通过深入人迹罕至的极地荒原、无底深海甚至极少被探秘的地底洞穴,呈现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

这部神剧,第二季更是在豆瓣拿到了9.9的高分,成为了2016年评分最高的纪录剧集。

而《地球脉动》原班人马并没有停止脚步。

今年4月,这支金牌摄制组携手网飞共同推出了新作《我们的星球》。

《星球》一经播出,就收到了观众如潮的好评,反响和呼声甚至超过了前作。

好评如潮的《星球》是如何吸引到胃口被养刁了的我们呢?

我们先来看看《星球》超强的卡司阵容。

影片原声由曾为《蝙蝠侠:侠影之谜》、《指环王》系列做配乐的史蒂文·普莱斯操刀。

电影配乐师普莱斯为纪录片配乐能够更好地煽情与助兴,又成功避免了BBC以往浮夸的风格。

担任解说的则是“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DavidAttenborough)。

作为BBC的御用解说,他的地位相当于解说《人与自然》的赵忠祥老师。

93岁高龄的他,再度以经典之音带领我们进入神秘的自然奇观。

此外,《星球》更是以超乎超人的工时和先进设备确保了影像品质。

600多名工作人员,在超过3500个拍摄日里,走遍了各大洲的50多个国家/地区。

全程使用4K超清格式拍制,保留了自然世界“高清的美”。

每一帧画面美得像截图,色彩饱满,细节高度保留,分分钟想设成壁纸。

由于过于清晰,观众时不时就觉得身处另一颗星球。

水、光、雾混合的迷人质感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光只是清楚可还不够。

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过: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星球》采用美军发明的空中摄影机拍摄,可从数公里外拍摄某物体的超清特写。

因此,我们有机会接近了从未被如此近距离拍摄的各(奇)种(奇)各(怪)样(怪)的野外小动物们的日常:进食、捕猎、求偶、迁徙…

有趣的小动物充斥着画面。

一群粉红火烈鸟带娃迁徙,成年长官带着一个营的童子军噗嗤噗嗤向前进军。

这只蠢萌笨鸟为了赢得放心,通过伸展羽毛摆出各种浮夸的造型,完成了一次“个人时装秀”。

不过要想赢得雌鸟芳心,光摆空架子可不行。

这只长须鸟别出心裁。

先是特意叼走落叶,打扫出了一片干净的舞台,然后开始了表演。

请欣赏“舞技不如生鸟系列”。

而丛林中数量最多的切叶蚁群可以在24小时内切光一棵树。

蚁群精密配合,全然无视沿途的动植物。

《星球》做到了足够远,足够美甚至足够近,但这却不是最讨观众好评的。

与十年前的《地球脉动》相比,我们看到了《星球》更浓郁的人文关怀

《我们的星球》主题词写道:

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抵达了月球,并有史以来首次回望地球。自此之后,人类人口翻了一番的,而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

这一连串鲜明的数字掷地有声,通过对人类短短的现代历史的追溯,为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类繁荣敲响了警钟。

因此,《我们的星球》更像是文明预警

做着一份环境恶化、极端气候、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阶段性报告

然而这份有分量的报告并不沉闷。

《星球》的叙事围绕着因果关系经由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观众目睹/介入了一次次“蝴蝶效应”的生发。

比如,第一集开头讲到了秘鲁渔场富饶的凤尾鱼。

通过片中一系列生态系统运作功能的展示。

片末,观众不禁发现,如果没有风尘的迁徙、洋流的运动,也就没有秘鲁的优质渔场。

这就是,“撒哈拉的一粒沙依然能够影响着世界”。

沙漠里飘起的风尘滋润了遥远的南半球的秘鲁渔场。

这样微弱却又深远的联系让我们明白,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一切正在发生,一切又已然发生

就像在第一集“一个地球”中,拍摄组去到了极地最北的冰川。

那些大量的冰川和海冰,通过将太阳辐射反射出去,保护着我们的星球,防止地球过热。

在这个过程中,格陵兰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它终年被冰层覆盖,面积相当于9个英国大小。

而在过去20年间,格陵兰岛浮冰数量持续锐减。

融化的速度比十年前快了一倍。

巨大的冰川更快地向北撤退。

下坠的冰块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震耳欲聋的声响在海与冰之间回荡。

短短20分钟内,7500万吨冰融化,大量融化的淡水涌进海洋。

提高了海平面,改变了盐度,扰乱了洋流。

这只是开始

第二集“冰冻世界”里,我们很快就看到了受害者。除了北极熊这样经典的“全球变暖代言人”之外,《地球》更是观照了较少关注度的海象

由于全球变暖,海水退到了北方。

海象为了在觅食地附近获得休息,扎堆涌上就近的海滩。

于是,这里便赫然惊现了堆着10万只海象的海滩。

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拥挤的海象群。

这样的“象口”密度,造成了踩踏事件频发,海象的争斗不断。

而一些海象为了避免争斗,设法去到了远离象群的岛礁。

一吨重的他们艰难地爬上了80米高的峭壁。

由于海象离开水,视力就变得极差,当他们因饥饿而试图下山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坠崖”事件接连发生。

一吨重的海象难以在岩石上形成很好的抓力,只要不慎踩空,他们就会坠下悬崖。

巨大的身体像玩偶一样在石头与石头之间翻滚。

他们摔在了堆满了尸体的滩头上。

许多尸体已经腐烂、发臭。

尚有一丝气力的海象悬置在海滩上,望着天空。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丧片”。

剧集最后一段,摄制组作死地进入了「切尔诺贝利」。

这是现代人类最悲惨的灾难之一。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超过十万人立即撤离,整座城市瞬间变成一座鬼城。

人们宣布,在接下来的2万年里,放射性尘降区不适宜居住。

然而,尽管有辐射,情况到了现在已经有了显著的好转。

不到10年,新苗就开始发芽。

不到20年,野生动物数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甚至濒临灭绝的普氏野马出现在了切尔诺贝利。

不到30年,灾区的野生狼群上升至禁区外的七倍。

而现在,切尔诺贝利又重新被绿色覆盖,一派生机勃勃。

这是我们星球的韧性

但这更需要人类控制自己的脾性

历史上爆发过多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依旧熠熠生机。

我们保护自然救的不是这颗老星球,而是人类自己以及我们关于这颗星球所有美好事物的记忆。

就像片中提到的:

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3 ) “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首先,这个纪录片拍的太美了!自然的变化,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让人惊心动魄的自然的美,果然是人类无法见到和想象的。然而,人类却在无节制的破坏这些美丽。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生产活动飞速进步,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大多人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多更丰富的资源,远远超出仅满足生存需要的程度。然而,回头看一下我们生存的地球,却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留下了满目疮痍。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对调节地球气候有重要作用的冰川加速融化,海洋、草原、热带雨林、森林的面积不断退化,栖息于上的动物在人类偷猎和栖息地减少的情况下,很多已经灭绝或者在灭绝的边缘,同时对气候和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而如果人类再不采取行动, 那么最终,也会将人类本身带入绝境。

在过去的100年中,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自然平衡不再是理所当然。了解自然的运作,帮助自然恢复,不光是拯救地球,更是拯救人类自己。依靠冰层生存的北极熊、南极企鹅、鲸类等所有海洋生物,以及陆地上栖息的各种动物,因为气候的变化,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环境而面临困境。

用这部纪录片开头所说: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4 ) 突破性的作品才叫奇迹,copy奇迹的作品只能是垃圾

炒冷饭炒冷饭炒冷饭!!!和《地球脉动》的内容大范围重叠,许多取景地、出境物种换都不带换的,甚至有《地球脉动》高清修复版的错觉。做研究、写论文尚且要问前人已经做了什么,当前的工作有何空前意义,本片制作团队却罔顾制片的出发点,仗着经典之作的成功经验,一味复制粘贴。摄影技术好又怎样,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画面,我不如去看摄影展!作为纪录片,却缺乏对于摄影材料的统合和组织,没有对中心主旨做更深的挖掘和思考。企图用高大上的拍摄设备掩盖懒惰和敷衍的制作态度,企图用拍摄的“艰辛”来自我感动,却不在核心卖点上动脑子、下功夫,纯属消费观众的情怀。

环保的口号更是空洞无力,全片仿佛把人类归为地球的原罪,给出的“解决之道”竟落脚于切尔诺贝利?!行行行,把人类杀完地球自然就美好了。真不知道这种极端的环保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5 ) 我赌这9.8分顶级新片,马上要刷爆你的朋友圈

要说拍自然纪录片的行家,BBC认第二,大概没人敢称第一。

从早期的《冰冻星球》、《地球脉动》系列,到2017年火爆全网的《蓝色星球2》

无一例外,都是名副其实的真·神作。

前两天,又有一部每一帧都美得震颤灵魂的自然纪录片来了。

我敢打赌,它即将刷爆你的朋友圈——

严格来说,《我们的星球》(下文简称《星球》)的出品方并非BBC,而是大家熟悉的另一个流媒体巨头Netflix

但是,它的制作方仍是BBC的金牌团队Silverback films.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过它家的赫赫战绩——

《冰冻星球》豆瓣9.7分,《蓝色星球2》豆瓣9.8分,《地球脉动2》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分。

除了制作公司牛逼之外,《星球》的解说也大有来头。

戴维·阿滕伯勒,是著名的自然博物学家,也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此前,戴维·阿滕伯勒和BBC合作了60余年,承包了几十部史诗级自然纪录片的解说。

在英国一项民意调查中,戴维·阿滕伯勒更是打败贝克汉姆,获得“地球最酷男人”的称号。

时光荏苒,戴维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依旧

顶级团队+顶级解说,《星球》一开播就口碑炸裂。

豆瓣和IMDb上,其评分都高达9.8。

在《星球》的首映礼上,甚至还吸引了贝克汉姆一家,以及英国王室查尔斯王子父子三人等名人出席亮相。

为何《星球》的口碑和关注度都如此高?

一组数据给大家感受一下:

主创团队历时4年,走遍全球50多个国家各地区,动用600多名工作人员,累计超过3500个拍摄日。

最终,才拍出了这部8集纪录片。

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到神秘深海;从广袤的非洲平原到南美热带雨林。

可以说,《星球》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自然界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一个物种想要得以延续,繁衍问题至关重要。

而动物间为交配而展开的求偶行为,也有五花八门的方式。

比如孔雀开屏,座头鲸唱歌等等。

对于生活在热带丛林里的娇鹟(音同“翁”)来说,它们的求偶方式则是跳舞。

并且,不同颜色和类别的娇鹟,其舞姿也不尽相同。

金领娇鹟,求偶时的舞步是跳跃和旋转

金领·舞娘·娇鹟

红顶娇鹟,求偶舞步是在树枝上滑行

红顶·庞麦郎·娇鹟

蓝娇鹟的舞蹈编排最复杂,需要有三名舞伴陪同。

在反复练习多次后,它们才能在雌鸟面前表演,做出如旋转木马般轮流交替的花式动作。

蓝·旋转木马·娇鹟

你可能想不到,娇鹟的品种共有五十余种,每一种的求偶方式都不尽相同。

为了繁衍后代,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

当然,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光知道繁衍后代是远远不够的。

在自然世界里,有一套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和生存法则。

而每个物种适应自然法则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学会捕食

比如,小甲壳类的磷虾,以海洋中漂浮的微小植物为食。

而磷虾本身,又是(音同“青”)的食物。

再往食物链的上端走,鲭鱼也会成为其他物种的盘中餐。

而且这样的捕猎者还不止一种——

海洋中的海豚,喜欢成群结队来捕食鲭鱼。

空中的水薙(音同“剃”),也能冲进海里捕食鲭鱼。

得益于身体的特殊构造,水薙鸟用于飞行的翅膀,也能在水中自在畅游。

在捕食磷虾时,鲭鱼可以横行霸道。

但在海豚和水薙鸟面前,鲭鱼却腹背受敌。

一出海底世界的“丛林法则”,被这几种动物生动地诠释了出来。

说起来,丛林法则的残酷,绝不仅仅在于“弱肉强食”。

还有更加残酷的“物竞天择”

为了找到适应生存的环境,自然世界就经常出现动物迁徙行为

非洲的火烈鸟,通常会选择在远离海岸的小岛上筑巢产卵。

这样的小岛有盐湖围绕,是天然的保护屏障,捕食者不敢涉足。

但是,这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饮用的淡水

于是等小火烈鸟破壳之后,火烈鸟群就要举族迁徙,进行一次寻找新居住地的漫长跋涉。

一次这样的迁徙通常超过50公里,历时数日。

在此期间,一些体弱的火烈鸟幼崽或许会跟不上队伍。

还有的双脚被凝固的盐渍禁锢,举步维艰。

等待它们的,就是死亡的考验。

幸运的是,哪怕迁徙的过程困难重重。

但大部分幼鸟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都能抵达有淡水的地方,开启新的生活。

从捕食到繁衍,再到迁徙。

《星球》的第一集就为我们介绍了动物族群为了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做出的抗争,干货满满。

在后面的几集里,《星球》将逐一探索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以及那方水土所供养的生物。

除了知识量相当丰富之外,《星球》的拍摄也值得一提。

看过《蓝色星球2》的人就知道,BBC拍摄团队的敬业程度,绝对堪称业界良心

为了拍摄海豚冲浪,摄影师一只手扛着高速摄像机,另一只手驾驶喷气式海撬在海面狂奔。

在他身后,是如同猛兽般袭来的海浪。

身侧是冰冷的海水,像扇巴掌似地拍打在脸上。

《蓝色星球2》

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BBC这群“亡命之徒”,可以说是把这句话做到了极致。

在《星球》中同样如此,拍摄团队运用了最先进的4K摄像机,上天下海,无所不至。

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了自然界一幅幅波澜壮丽的图景——

洁白无瑕的冰雪天地。

色彩绚丽的咸水湖。

宛如仙境的绿色森林。

神秘瑰丽的海底世界等等。

不夸张的说,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当壁纸。

当然,除了美景之外,《星球》中也少不了各种蠢萌的动物

“目不转睛”小海豹。

“突然出现”小企鹅。

“蹦迪鬼才”天堂鸟等等。

在《星球》每一集的开头,都有同一段旁白:

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冒险抵达月球。 人类历史上首次,我们回望自己的星球。 自此之后,人类人口数量已增长超过一倍。 这个系列节目,将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能得以繁荣。

发现了么,《星球》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下那些自然界的奇观。

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图,就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改变“旁观者”的身份,转而意识到自己是地球存亡的“参与者”

而导演通过镜头传达的,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美景。

它用直白的事实告诉观众,我们所目睹的地球奇观,正受到人类行为的威胁。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组简单的数字就能窥见一二。

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的速度几乎是十年前的两倍。

这进而带来的恶劣影响,是提高海平面、改变海水盐度、扰乱洋流,甚至直接威胁极地动物的生死存亡。

另外,由于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在过去的20年里,鹿的数量已经减少70%.

在过去的50年里,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60%.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都是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疮疤。

为这部纪录片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今年已经93岁了。

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年纪这么大还不退休?

阿滕伯勒是这么回答——

“我们对自然界了解得还是太少,而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这部良心纪录片,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界、以及我们所处这颗蓝色星球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作者:张不才

< END >

 6 ) annihilation

Paris' Notre Dame is on fire. People seem to rattle over the righteousness of each other's opinion. With the holy sword granted by civilization in hand, the majority is flaunting an ostentatious superiority: you petty partisan, barbarian, philistine rats are all unlettered riffraffs!

These comments have ironically depicted our peasant ravishment to nature.

Nothing was heard or saw here, not a damn ripple when Greta Thunberg struck in her scowl last month. Is it because news were blocked or because we the people are simply strike paralyzed. No, there is no excuse for our weakness.

Amidst this energetic online flak, I am once again stupified by the sapient riot, surprised by the power of collective publicity, and above all, saddened or even irritated by their ignorance over the true fire around us all.

We take it all for granted when amends could be made, but mourn like cowards for her lost beauty when doom comes.

This weakness applies to every single one of us living on this land. Not to mention the feeble stance on political disempowerment.

We shall all fear.

 短评

当我们躺在沙发吃着薯片看着电视的时候,和我们同一个世界的蔚蓝海洋里正上演着一场场的饕餮盛宴,广袤荒漠中缓慢移动着一个个孤独只为生存的背影,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原上呈现着一次次的致命追逐,茫茫冰川正宛若庞然巨兽死亡般破裂消融…

7分钟前
  • CUBY
  • 力荐

有一句政治不正确:越看到这星球的美丽,看到那么多生灵的可爱,看到大自然几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年造就的鬼斧神工般的和谐与共存共荣,一想到她因为我们不加遏制的欲望而加速褪色乃至幻灭,我就特别想说,人类都原地爆炸吧。

1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虽说原班人马 但是仍有不同剪辑更凌厉节奏更快 不浪费每一秒钟每集开头引子即惊艳Steve Price配乐一流 动作配乐和海洋主题最佳没有幕后花絮老爷子没露脸每集足够明确拍摄意图: 不仅记录 更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必须深入人心 更要落实到位

16分钟前
  • mills
  • 力荐

“未来20年我们的行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

21分钟前
  • DING
  • 力荐

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人均排碳量全球第一和不承认温室效应的美国人拍出来的纪录片。技术和画面上实际比地球动脉更强,跟地球动脉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对全球变暖森林覆盖率锐减的负能量警示片。70%以上的解说都是负能量的报数字,什么时候北极冰川消失,什么时候野生红毛猩猩灭绝。这不是一部展示地球之美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告诉你再不做点什么大家马上就全部玩完儿了的警告片!!

22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力荐

不看此片 = 白在地球上活一回

23分钟前
  • Lucy
  • 力荐

补充一句!有花絮!单独一集63分钟的花絮,被奈飞放到了“预告及更多咨询”里,b站up主可能是没找到,忘了搬运了。花絮比正片好看!拍摄品质不输bbc,姥爷解说听着还是如此舒适。the things parents go through to deliver a meal, if only they knew,这么诗意的词恐怕只有爱登堡能写出来。还提供了很多全新视角,包括沙尘暴如何影响海洋生态。都是奈飞拍的新素材,不像bbc,用老素材凑数。爱登堡老爷在预告里说希望新平台能带来更宽阔的传播,我怀疑还是原班摄制组,不过确实带来了更宽阔的视野。配乐简直太美了,改掉了bbc浮夸的臭毛病。

28分钟前
  • Macavity
  • 力荐

看到海象坠地那里流泪了,听到2040年北极夏天将不会结冰,我想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人类的末日吧。

32分钟前
  • 苏娃
  • 力荐

看到第四集,五星没问题,随便一集挑个10分钟出来凭摄影就够了。评论里面有个人说故事性不够,想说声大自然故事你m,planet earth 小蜥蜴逃生的不是官方承认摆拍了么,要故事你看个JB纪录片。你只要知道现在人类做的事情千回百转之后能够让一帮海象被逼跳楼就够了,which might be the least concern among all the consequences. we are not losing the planet, it's losing us.

35分钟前
  • Jasonovski
  • 力荐

大卫出品………金字招牌

37分钟前
  • 见片鬼。
  • 力荐

切爾諾貝利的野生動物森林世界真是太魔幻了。

38分钟前
  • 力荐

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是BBC御用,今年已经93岁了。他一生与自然世界为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向戴维致敬,也羡慕他过了一个无数人羡慕,但又无力尝试的人生。

42分钟前
  • 阿怪
  • 力荐

如今的纪录片已经出神入化到像是所有动物都拿了剧本一样,精彩刺激得很

44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除了纪录片应有的美感外,这次配乐又到了新的高度

46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力荐

其实也就还行吧,高清版Planet Earth 1,在拍摄技法和内容质量上讲跟近几年的BBC作品比其实差距挺大的,在干货上可能还不如PE1,看自然类纪录片多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48分钟前
  • 小驿
  • 推荐

最后一集切诺贝利点题:要是人类灭绝了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

51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比之前的planet earth还好看,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尤其是海洋那两集。有一种为了这部纪录片换掉电视机的冲动。Netflix真愿意砸钱啊。

53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给你看什么是美。告诉你美将不存。

54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甚至比《Planet Earth II》好看!一口气看完。有趣的小细节特别多,会让人拍着大腿叫好大开眼戒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那种。比如天堂鸟的求爱舞,猪笼草借雨捕食蚂蚁,泰国斗鱼的拥抱和泡泡巢,蝾螈抢老婆等等,甚至还去了切尔诺贝利。而且全程画面特别清亮透彻,Netflix 原生 app 支持的 Dolby Vision 4K 片源在 OLED 电视上放出来真是视觉享受,强过身临其境。美国戏份比较多,甚至还有加州大火,还挺有亲切感。保留节目幕后花絮从每集变成最后合集,不同喜好都一次看过瘾。花絮还发现 DJI 实力软广(标志性开机音)。再次表白一下 Netflix,把纪录片系列也扩展到老厂们擅长的动物领域,一出手就水平不凡,还大手笔把 BBC 大卫老爷挖来了,真是有钱有心任性,越来越有大厂风范了。

55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力荐

看后,我理解了灭霸的响指…

58分钟前
  • 每天一颗白煮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