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菲

剧情片香港2020

主演:未知

导演:高志森

 剧照

梅艳芳菲 剧照 NO.1梅艳芳菲 剧照 NO.2梅艳芳菲 剧照 NO.3梅艳芳菲 剧照 NO.4梅艳芳菲 剧照 NO.5梅艳芳菲 剧照 NO.6梅艳芳菲 剧照 NO.13梅艳芳菲 剧照 NO.14梅艳芳菲 剧照 NO.15梅艳芳菲 剧照 NO.16梅艳芳菲 剧照 NO.17梅艳芳菲 剧照 NO.18梅艳芳菲 剧照 NO.19梅艳芳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7

详细剧情

《梅艳芳菲》是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的纪念电影。影片从粉丝们在垃圾柜里捡回被当做垃圾扔掉的梅艳芳的遗物和一众粉丝写给梅姐的信开始,从而带出这位偶像生前对人的真挚情义……

 长篇影评

 1 ) 拾芳:粉丝纪念香港女儿梅艳芳之作,真情实感不应被遗忘

一部梅艳芳的粉丝们献给她的纪念礼物,它不是单纯的纪录片或者自传,而是以朋友和歌迷的视角,带你重新认识一代巨星梅艳芳。影片中梅姐的真实影像资料确实少了点,有她本人需要出场的部分,都是以替身加背影的形式带过,或许在粉丝们心中,没有人可以代替出演。赵宝刚导演在2008年的时候,拍过一部梅艳芳菲的电视剧,经过比赛和筛选,最终出演梅姐的是演员陈炜。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可能还会再一次邀请她出演,永远只有背影的梅姐,感觉怪怪的。

电影同样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以一位影迷的故事来展现艺术教育的形式,并反复讨论用偶像来作为例子是否具有正面价值。可能很多人已经无法体会‘香港女儿’这四个的含义了,为何1:99音乐会会放出梅姐的真实画面,当年因为非典而开展的公益活动,王家卫提出1代表万众一心,而99代表九九无穷。四大天王、梅艳芳、谭咏麟、成龙、BEYOND、郑秀文、陈慧琳、谢霆锋、张卫健、陈奕迅、梁咏琪等艺人出演,以实际行动支持茁壮行动帮助病患家庭度过逆境,支持下一代的教育。

选择这个真实片段无疑就是对正面价值的最好回应,同时也是对梅姐在公益方面做出贡献的一个代表性概括。结尾处滚动播放梅姐和歌迷们的合影,很多照片上都有签名和日期,拾芳在表现歌迷的小故事中,相信都有他们的真实故事在其中。

拾芳从粉丝们在垃圾箱里捡回被扔掉的遗物开始,其中有粉丝们写给梅艳芳的信、音乐剧剧本、相册等诸多物品,每一件都能引起粉丝们曾经的回忆。故事一条线是1981年,以梅姐未出道以前好友胡杏儿的视角,看着梅姐从夜总会去参加歌唱比赛签约唱片公司,随后越来越红之下,朋友们因为身份差距关系主动远离了梅姐。一条线是以梅姐歌迷郭羡妮等人的视角,不断穿插自身的故事在其中,包括非典时期梅姐出席1:99音乐会鼓励大家的片段、梅姐病故粉丝去祭奠的片段。

虽然只是一部纪念电影,受成本等多方面限制,但还是在影片里看到了不少明星,胡杏儿、郭羡妮、曾江、龚慈恩、邓建明、恭硕良、邵音音、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以及影片顾问曾志伟。讲真的它的剧情并非十分精彩,真情意却是十足,如果结尾能再放一次梅姐夕阳之歌的最后一唱,就更经典了。

 2 ) 拾芳||梅艳芳粉丝记忆录

前按:我也特别喜欢梅姐的作品,知道她很坚强,但是没想到她对人对事竟然那么好。无数追忆,万人敬仰。她努力地成为了一颗最闪亮的明星,却似在遥远的天边,叙说孤独寂寞……

钟爱梅姐的很多歌,有好多首歌每次听都很感动,倘若非要挑选出一个来伴读这些文字的话,我想用这首连罗大佑都说“只有梅艳芳能够唱得好”的歌——《似是故人来》。

似是故人来(Live)梅艳芳-AnitaMuiFantasyGig2002

我亦听过无数遍,有时泪流满面,却从不生厌。

片名《拾芳》,自注朝花夕拾·芳华绝代之意,是一班粉丝缅怀偶像,用心纪念的电影。有趣的是,虽然围绕着梅艳芳讲述故事,梅姐也有份“出镜”,可是没有一个正面镜头——除了采集选用的本色照片。然后呢,这是个很明显的小成本电影,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制片人掐着秒表盯预算……剧情完全是走过场,除了几个客串老戏骨,其他的角色要说是演员,那就算了吧。

倘若情节演绎制作精良,梅姐的个人魅力应会大放光芒!

《拾芳》从几个忠实粉丝在垃圾箱里捡回了被当作垃圾扔掉的梅艳芳遗物——那是粉丝们送给梅姐的信件和礼物,随后分别将一件件物归原主。影片中一段台词很有意思,大意是这些原本是送给所喜欢的人而精心制作的礼物,几经辗转,最后又回到了自己手中,便为这个礼物赋予了特殊意义。

那个曾经追星的小女生,为了接触梅姐,大学毕业便一心选择了艺人助理的工作。当她看见明星艺人将粉丝们送来的礼物像垃圾一样扔掉时,大惑不解,有人告诉她“难道要人家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来存放这些不值钱的东西……”

多年以后,当她见到自己当初送给梅姐的礼物完好如初时,才明白原来有人真的会用一个房间来珍藏——这时,距梅姐去世已经十年之久。

能够真诚对待别人心意的人,必然也会用心回馈他人。梅姐做的慈善事业很多,捐助过无数的人,《拾芳》里有因SARS而失去父亲之后,借助梅姐彼时的一个专项基金资助而完成音乐学业梦想的人。最后,他也用梅姐的音乐来传达自己的爱……

人情债,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偿还的债务。

所有能够取得瞩目成就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总会历经一些艰难岁月。梅姐也有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刻,那个曾经借过她三百块的小伙伴,就成了“至死不渝”的朋友。由于梅姐心直口快,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众人心生顾忌——太过优渥的生活状况能够令人产生距离感,这是幸运者所要付出的代价,现实就是如此。

所以,完全真心的爱意所带来的却是最直接的伤害,因此我们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梅姐说,我都快要死了,就不能见你一面……其实,她见过梅姐,因为去看了最后的演唱会,只是梅姐不知道。

梅姐也不知道,当她精挑细选用来祝贺好朋友结婚的礼物并没有被送达,虽然对那个助理专程的“口头道贺”就已经感动不已。我们都用自尊来筑起一道坚固的墙,然后获得自我安慰,以为从此便得以保护。殊不知,隔离身心,这种所呈现出来的拒绝姿态,却能够伤害那个真正在意你的人。因此,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你——恐怕远远不够。

然而又能怎样,一切都敌不过命运的安排。即便是被万人敬仰的梅姐,也有怨恨难解。

所有人都说,梅姐恨嫁。

我们希望别人是真心实意地喜欢自己,可是又害怕被欺骗,因为没办法确认,也不敢贸然尝试,所受大苦恼……这种连环死扣,根本无解。

曾经,梅艳芳对张国荣说过:“要是我到了四十岁,我们都还未结婚,你就娶我吧。”大家也希望这样,还说他们是天生一对,可惜最后只是做了个“金童玉女”。

不知是否因为,他们合作了《胭脂扣》。

提梅姐(梅艳芳),就不得不提哥哥(张国荣),就连《拾芳》开画的打底音乐,也是以哥哥的歌声起了序幕——

哥哥和梅姐有钱有名,有才华,还有旷世美颜,而且做人还都那么好,可惜一个跳楼自杀,一个最想嫁人却终生未嫁。

那一年,2003,SARS肆虐。

有着东方好莱坞美誉的小香港,在那些娱乐至死的年头出尽了风头。自九七之后,开始迅速滑坡,而梅姐和哥哥一同离世(2003年),就像是为香港的娱乐嘉年华舞台,谢幕一般……

很难讲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一个时代。在那个卡带唱片和投影录像都能够赚钱的年代,疯狂的娱乐消费源自明星产业,因此能够造就出大明星。而今步入流量时代,人们开始消费娱乐,以新奇取胜博人眼球,也就没有人能够做到长期霸屏,由运气决定的成功因素远比用扎实功底打磨来得重要时,想要打造出类似他们一样的天皇巨星,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很多人不明白《霸王别姬》为什么会成为禁片,不只是那句训斥土八路看戏“从古到今,舞台上没这个规矩,连日本人来了也没这么干过。”更重要的是本片影射权力的荒唐与傲慢,可以把垃圾当成文化强制性地输送出来——程蝶衣和段小楼挨了多少板子,流了多少血汗和泪水,最终才能换来一个舞台上的“角”,而那个几乎连跑腿都不够资格的红.卫.兵,一夜之间就能翻身作主。胆敢不听话的人,就要搞死你!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戏剧舞台被影视屏幕替代之后,那些能唱京剧的“角”就找不到多少人捧场了;当流量快餐换来垃圾文化的时候,艺术就已经被埋葬在了展览馆……连艺术家都揾食艰难,其他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也就只能在生存线上奔波了。

如何谋生是一个人活着的头等大事,市场风向的转变会带来认知的改观。“在普通人眼里,搞艺术的人如果没有赚到钱,就变成了他们口中的不务正业”(我曾对一位坚持艺术创作的朋友这样说)。

因此,《拾芳》所能呈现的深度,就在于它讨论了影视明星能不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榜样”,进而提出流行偶像能否成为文化代表?

影视歌三栖明星梅艳芳被称为“香港女儿”,因为她自强不息,成就非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代表香港精神!

如果她不行,难道是有钱的奸商或虚伪的政客可以?还是换成假.大空的泛名词合适(某个群体被虚幻称谓之后形成概念性的东西)……更何况,梅艳芳曾经对整个社会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最应该被人们铭记的就是黄.雀.行.动。相比于不久前被人家从餐馆里面赶出来的谭咏麟,她真可谓是高风亮节。冯友兰就被他老婆骂过:天快亮了你才尿床——或许我们等不到,但天,一定会亮的。

这是一个不存在完美的世界,更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

即使我们觉得如果能够“像她那样”就一定会很满足吧!知足常乐,你觉得“像她那样”真的就很快乐吗?如果有来生,她的心愿是否会成为活在芸芸众生中的邻家女孩……

谁知道呢!

 3 ) 真情与感动——超出预期的诚意之作

赶在年前回国,要见的除了女友,还有铜锣湾City Cinema Victoria的《拾芳》谢票场。熬过了长途飞行,进场时竟依然是奔赴演唱会现场般忐忑。影厅门外的大荧幕播放着预告片,观众排着队上前与海报立牌合照,气氛热烈,想必大家的心也和我一样紧张。电影末了大灯一开,才知道原来观众席里卧虎藏龙,许多与梅艳芳同时期的艺人或后辈都坐在这里,静静享受这一个半小时的感动时光。

片名炼出一个“拾”字,电影确实是从“拾”开始的。梅艳芳去世前将财产交由信托公司管理,以支持家人生活。然几番争拗过后,信托公司决定变卖梅艳芳的遗物,以扩充钱库。郭羡妮饰演的Edith带领一班歌迷爬入垃圾箱,追到旧货店,将一袋一袋的“垃圾”收集起来,再把它们送还到原本的主人手中,电影便从这一件件“不值钱”的遗物的旅程展开。

有“拾”先有“藏”,影片实际上通篇都在强调Anita的“藏”。以Amy与Kiki的故事为例,前者既是Anita识于微时的老友,亦是受Anita歌艺打动的歌迷,纵然时过境迁,Amy决意离座,Anita却将二人一同追星时的合照和应援道具珍藏多年,此中藏的是对老友的真诚,也是对青春的怀恋。受Anita鼓舞进入娱乐公司工作的Kiki,发现工作中接触的明星从来不会把粉丝礼物当回事,顿觉心寒,随即脱粉,转行,却在多年后得知自己中学时送给Anita的手作相框,一直在Anita家中收藏,直至成为遗物。梅艳芳每次搬家都要留一个房间专门摆放歌迷礼物,这种行为可能并不容易被理解,梅妈妈也曾说,不懂女儿干嘛在保险柜里藏了一堆“垃圾“。经济社会一切看钱办事,名牌服装,首饰,钟表,包括如山的奖座,全部在富丽堂皇的拍卖厅里换成支票上的一个个零,而那些零碎的纸张杂物,不管当中含着多少真情,见证了多少感动,通通当成废品丢弃。媒体报道歌迷”拾芳“行动时一直带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态度,然而歌迷完全无需以此为耻,反而能以有梅艳芳这样真心待人的偶像而满足甚至骄傲。

制作方面,各个篇章的衔接尚算流畅,大牌云集的卡斯反映了梅艳芳至今不减的影响力,意识和精神方面都十分出彩,加入了近年香港电影和话剧中常用的港式幽默成分,收获阵阵笑声。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由于预算有限,场景多数偏简单。叙述比较直白,如果导演在调度与剪辑上再加点功夫,会有更好的效果。现存的版本确实显得有些偷懒了,例如台词欠修剪,镜头使用过于呆板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感染力。朴实无华的台词使得演员表达方式的差距十分明显。例如Perry一节,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这些老戏骨的围剿下,初次出演电影的黄荣杰只能说是完成了作业。不得不佩服韩马利,杨英伟两位,尽管台词平实,他们却能自然地将场景支撑起来。饰演学生的小演员们表演略显程式化,但都十分可爱。相信新人演员们有更多进步余地。

影片提出了流行偶像是否能登大雅之堂,是否能成为文化代表的问题,答案需要结合各个故事来总结。Edith在梅艳芳的光芒照射下得到成长,Perry从梅艳芳身上找到了向父亲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本身就能说明拥有极高人气的流行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影片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主创者并不排斥梅艳芳作为流行偶像的身份定义。现实中有太多艺人联同粉丝争相为自己冠上“艺术家”的名头,极力排斥“偶像”的称号,个人认为并无必要,一是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否认了流行偶像的价值,二是将自己打扮成别人,无异于自认沐猴而冠。

所谓流行偶像的价值,在《拾芳》里可以分为艺人形象对公众的启发,与艺人对社会的直接贡献两方面。第一种价值的体现贯穿全片,尤其是在Perry的故事里,比赛现场那场戏里的diversity色彩上。梅艳芳在性别交互方面的先锋地位,我认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时候这方面的讨论只停留在她俊朗的男装形象上。现实中同性恋者艺人未必能成为gay icon,而gay icon不需要是性少数群体的一员,反而是女性总会与性少数人群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女权组织是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反过来Lady Gaga也表示曾从LGBTQ群体获得过巨大力量。尽管现实中男同性恋者对女性的态度尚需分类讨论,大背景下diva常常成为gay icon的说法也早已不新鲜,原因是diva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打拼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更容易让同为弱势群体的LGBTQ人群找到共鸣。同时女性作为“男性凝视”的客体,在挑战某些禁忌时,因从来没有受到与男性一样多的重视,反而能够获得相对宽松的空间。梅艳芳冲破逆境获得成功的人生经历,加上其极具魅惑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公认gay icon并非偶然。电影很好地利用了实际例子,虽然Perry的话剧表演不足以充分说明这是一次出柜行动,这种解读也未得主创人员证实,他的做法却已经有力地强调了摒弃刻板印象,为diversity欢呼的观点。除此以外,现实中,梅艳芳以她热烈的曲调,大气的唱腔,大胆的歌词,塑造了热情奔放,拥抱自由的女性形象,为八十年代渴望冲破传统的香港人树立了榜样,甚至可以说是妇女解放中重要的一环。此外,被媒体津津乐道的还有少女们争相模仿的梅艳芳速食面发型,西服大垫肩,以及人民大会堂表演后风靡北京街头的短裙,公众追捧模仿梅艳芳这种表象实际上反映了梅艳芳作为女性公众人物对社会的正面价值。

第二种价值集中体现在Ken的故事中。Ken在申请音乐学院前夕被SARS风暴夺走了父亲,同时还失去了家庭经济来源和对音乐的热情。而后得到由梅艳芳发起的茁壮行动的资助,重燃信心,获得了美国音乐学院的offer。影片结尾呼应开头,已成为国际级演奏家的Ken从Edith手中接过他当年写给梅艳芳的感谢信,拨动琴弦,把音乐献给助他重回学堂的“长腿叔叔”。SARS是香港人共同的痛,像Ken一样的青少年又何止一二,几天前还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庭转眼变得孤立无援。而梅艳芳呢,在自己的病和SARS的夹击之下,硬是挺着腰站了出来,奋力要给灰色的天空带来一点光亮。明周颁给她“致敬大奖”,她说受之有愧;1:99演唱会结尾致辞,她嘴里仍是不停喊多谢,帮助更多的人便是她的信念。导演梁柏豪在演后谈里说,梅艳芳叮嘱茁壮行动的审核人员,只要是来的人都要让他们通过,所有申请者我们都要帮。也许是她从小对捱苦太熟悉吧,等自己有能力了便再见不得别人苦,这就是“善”的含义。为善人间,鼓舞精神,梅艳芳自然当得起“香港女儿”的称号。

《拾芳》绝对是真诚的,纵然只是歌迷的发起的计划,却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不俗的质量,否则也不会获得如此喜人的上座率。作为歌迷,对这部影片自然是心怀感激的。从歌迷组织孜孜不倦的筹备,到Anita不露脸的设定和江欣燕的配音,再到片中硕大的耳饰,戴在右腕的手表,种种细节中就能看出心思。每一个故事的主演都亲自与原型交流过,以确保人物塑造的准确性。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Amy的故事。或许会有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责怪Amy绝情,然而世事本无“应如何”,人各有命,只有真真切切流逝的时间能告诉我们人间的模样。就像离开人世十多年的梅艳芳仍能以《拾芳》这部电影被人重新认识,就像多年未见Amy的Anita,原来一直珍藏着那少女时代的纪念品,珍藏着那份从不被提起,却曾毫无保留地带来过温暖的友谊。阴差阳错般的,跟电影里说的一样,现实中Amy的原型碰巧是Edith同事的母亲,两位与Anita各有相关的人就这样被联系起来。事实上文艺与现实的联系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电影院里,Amy的原型和编剧一同坐在我的前面一行,阿姨扎着朴素的马尾,青丝中已有点点斑白,如果阿姨心中果如影片说的那样仍有戚戚,那在影院中与满场爱Anita的人分享笑与泪,也许已是一个出口。主创团队还多次邀请Ken的人物原型观看此片,虽由于伤痛极深未能成行,他能敞开心扉与公众分享他的故事,已属可贵,因为讲述梅艳芳的故事,表彰梅艳芳的成就,并非只为给这位传奇巨星歌功颂德,更多的是宣扬她的精神,给世界予大爱,启发更多的人,这样便是片中所说的香港精神的延续。

------------------------------------------------------------------------------------------------------------------------------------

更新一下当晚观影并发言的公众人物:袁洁莹、张崇基、方健仪、江欣燕。

 4 ) 给三分鼓励一下吧

给三分鼓励一下吧

资料里说这是“ 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纪念的故事 ”

一群粉丝和她生前好友出于怀念的目的,想来也是挺不容易的

但是,作品就要拿品质说话,不能只靠情怀,既然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就要复合大众对作品的审美

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不太合格的

给正面的镜头确不给正脸,这个欣赏不来,太别扭了

如果真是觉得别人演不来可以不给正面镜头,都用朋友口述和生前片段剪辑,真没必要给了身子不给脸的镜头

时间线切过来切过去,一会儿已成名一会儿在酒吧驻场,一会儿又名声鹤立,一会儿又……

就算是回忆片段也不是这么用的,而且镜头手法很不舒服

 5 ) 梅艳芳菲|拾芳

在“后梅艳芳”时代,梅艳芳的歌迷还能做些什么?

其实感觉故事的取材还是蛮独特的,逝者已矣,但精神财富还在。

不过,令人悲哀的是,香港的快节奏也有点人走茶凉的意思。

梅姐的遗物,竟然被当成垃圾被清运,这有点不可思议。

曾江在故事里头也有个出场,如今,人也不在了。

好多香港艺人的离开,让人唏嘘,或者,这都是时代的印记。

毕竟是他们,留给我们无数的关于青春的回忆。

和巨星交朋友,谁的压力更大一些,胡杏儿给出了“现实”的答案。

曾经的好友,如今是不是还能维系当年的情感?

这个问题,大概是很难回答的吧。

或者,除非是梅姐和哥哥这种,彼此同行,才能成就吧。

如果有一方,已经渐行渐远,那感情,是不是成为回忆?

这大概不是谁的错……。

故事里头讲述的几个人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梅姐的影响,这也是故事的本意。

然而,故事里头出现的一个小小桥段,结合刚结束的高考,倒是相当的契合,这曹教授出题,下手不是有点重,这是拿机关枪扫射的吧。

 6 ) 一直没有bye bye地唱下去

深夜看这部迟了一两年才知道的电影,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从小就喜欢梅姐,直到现在也是。小时候喜欢拿着不知道哪里来的录音带播,里面全部是梅姐早期的歌。对于95后的我,那是宝藏,我被80年代的歌所吸引。8岁那年她走了,这个印象不太深刻,只记得那时电视有在报道,那感觉是心有空了一块的滋味,但不知怎么表达。长大后才逐渐认识梅姐,但她却不在了。每次听到她的歌、看到她的戏,由心激动一番,但之后是一阵难过甚至落泪(刚看完这部戏,写到这里我一直泪没有停过)。 『无分有缘 回忆不断』 对比这边电影的故事,相比于香港的梅迷,我确实是粒微尘,他们才是与梅同行的一班人。 我最开心那次是跟朋友,特意去香港看了刘培基的作品展,我可以亲眼看到演唱会那套白婚纱(眼泪又掉下来了),朋友还拍了一张很有感觉的照片,淡黄色射灯让白婚纱很显年代感,但在我眼前这套恍如昨天画面,她在我跟前唱着「夕阳之歌」,一直没有bye bye地唱下去。 『俗尘渺渺 天意茫茫 将你共我分开』

刘培基展

 短评

—— 謝謝芳心薈, 帶我重溫那些如數家珍的關於Anita的故事, 講給我知那些我不知道的周遭發生的故事. 跟著旋律哼哼唱唱, 哼著哼著就濕了眼眶.

4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粉丝纪念偶像的电影追星这件事从头开始的中途离场的留到最后的人间都值得真情实感因为你的倾心喜欢值得因为TA的独一无二值得

8分钟前
  • tina小祥
  • 推荐

由梅艳芳的忠实粉丝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念电影 意义深远 影评中从侧面反映了梅艳芳生前的为人处事和对人的真挚情谊 故事平淡但情真意切 朴实无华 梅艳芳配得上“香港女儿”的称号 她从未把自己当成偶像明星 而是用一颗平凡的善良的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她绝对是一位励志的明星 以身作则鼓舞着每一位铁杆粉丝

13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从电影本身挺普通的,但是中间梅艳芳在电视里的几个片段,她的照片,歌声,还是让人忍不住一阵感动。某种程度上,梅艳芳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伴随着太多回忆而存。而她的善良、豪爽、对后辈的提携等等,与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也更让人觉得难过。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情谊究竟怎么样是最健康和感人?我想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答案。

20分钟前
  •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力荐

一班fans牵头能做成这样,都算有心了。

2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拾芳,简单来讲就是几个粉丝和梅姐的故事,郭羡妮的角色是个线索人物,串联起别的故事,方式就是通过派发当年从回收站找回的梅姐遗物里的粉丝信件。每个人和梅姐的缘分有深有浅,甚至从未谋面,但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因梅姐而变化。里面有自我成长与认同,有友谊聚散,有明星的风光无限和落寞误解。可以说的有很多但是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进影院支持。虽有瑕疵,但诚意满满。 现今粉丝经济在风口,各道明星在潮流中几分是真几分是假,我置身事外分不清太多。但在那个80年代还未有人设这一说,完整的形象包装这一谈都是刚刚起步,几个粉丝与偶像的故事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发生。希望不要带着太多误解,纯粹些用初心感受。说这么多还不造,这片子内地能不能上呢😂

26分钟前
  • 青水
  • 力荐

40岁的胡杏儿同46岁的郭羡妮,在电影里或戴上花镜或追赶卡车,记念40岁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梅艳芳,年龄差带来的无常和寻常最让人唏嘘。其实这样一部电影已无法用“电影”两个字去评价,一个人离开17年后,仍有一帮fans为了她而用影像、用声音去怀念她、还原她、记得她,在凉薄的人世间,这多么可贵。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梅姐是传奇,2013年去过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下梅姐的灵位前,正好是去世十年的时候。

31分钟前
  • 永远热泪盈眶
  • 推荐

或许以粉丝角度拍一个纪录片会更出彩,以粉丝角度来看拍成这样实属难得且心意满满,但从电影方面而言甚至观赏度不如TVB90年代的单元剧,令人遗憾。

34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美术布景服化道这些职能部门约等于没有,影迷接受的唯一途径就是代入粉丝身份。对于大众其实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梅艳芳印象,因为梅艳芳离当下太近形象太过清晰而不得已规避掉正面演出在客观上反而增强了她的神话色彩,电影成色对情感的影响未必大过情节的真实背景,况且,电影拍得再差那些歌曲那些旧的影像是实打实地亲切啊。今天路人粉也被情怀击败了呢。

36分钟前
  • 🌵🌵
  • 还行

完全是歌迷在梅艳芳死去15年后写给她的情书,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剧本写的相当成熟,导演也是新人,可能是取材都来自于歌迷的真实事件,感情非常真挚,如果不是主演之一林德信强行扮演高中生太过违和,几乎就是完美。一部影迷电影做到这样的专业水准已经相当厉害了。

41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看前只是路人,看完想当粉丝。只要是追星过,看了都得哭……(看完电影后有个阿婆还告诉她的姐妹说,电影里有个女孩子的原型就是她女儿,天呐)

44分钟前
  • 竹可由
  • 推荐

这不是致敬,也不是自传,这是纪念。纪念有很多种方式,这是拍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也是送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以此纪念梅姐,也让歌迷借此机会怀念梅姐。还要要求多高的制作水准去完成吗?(虽然个人认为剪接和结构安排还是可以再修得更好)

48分钟前
  • 克拉許crash
  • 还行

真喜欢梅姐的话能不能好好拍……

51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较差

没想到会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以圈外朋友、粉丝、慈善这些故事穿起来。03年非典时期的故事,“香港女儿”真的名不虚传。不过电影里每个人演技都不在状态,完全没有浸入故事里面,都浮在了表面。故事也有些散,不算多么深刻,甚至真实改编都有些许作假嫌疑。记得大学我有一节dw的课,结课作业我做的是“阿梅香港的女儿”,最喜欢的那首《歌之女》做了网页背景音乐。在往前推,艺考那年我是写了阿梅的故事才能够成功以艺考分数高出三十分的成绩进了我的大学,我一直很感谢很感谢阿梅,谢谢她陪伴了我艺考和高考那段苦日子。意外点是没有阿梅的正脸,把梅艳芳当作符号化的人物,保留了真实感,必须夸奖声音真的一模一样!2.5

52分钟前
  • 白昼的抢劫犯
  • 还行

很奇怪的一部粉丝电影(好想知道还有没类似这样做出的片),把anita with纪录的经历做出了剧本,从圈外老友、小歌迷、大歌迷、受资助者的故事去串一个“阿梅印象”,当然是不可以当“传记”看,胜在粉丝出品的绝对真挚,绝不会倒胃或想要骂人,阿姐有这班粉真的很厉害很好,不会再叫她受委屈。小女孩和胡杏儿的两条线做得好,有被哭到。江欣燕声演惊人,毫无破绽简直就是原音出来,演员虽不露面,那双手也挑得好用心,因此特写手戏也都好棒。

55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10月10日梅姐生日快樂。 謝謝芳心薈投資電影,讓梅姐的做人熱誠態度留下來,電影的支節還是不完美,林德信的部份,方惠盈對偶像的不信任,胡杏兒、Perry、郭羨妮因梅而改變,寫到梅姐與朋友的關係也揪心。 當中有個別故事在電影前已經聽過,電影還可以,最重要是梅姐的故事留下來,種在心中。

56分钟前
  • Dorothy
  • 还行

为了Sonija,找到能看这片子的地方简直太不容易了…其实就是很感情诚挚,如写小作文似的“粉丝电影”【当然也很期待或许若干年后最终能有如《阮玲玉》这样的传记片,来完成对Anita更为合格与得体的艺术致敬】,但从发生到见面都凝聚的是非一般的心血。最后画面中的数张合照很有冲击感,是了解过就能泪崩的程度;江欣燕的配音真的太有神韵了,挺有趣。

1小时前
  • 基瑞尔
  • 还行

在看武林怪獸同一天, 幸好緊接看這個, 才極速對香江電影恢復信心, 從心出發, 特別那個半夜同車的小影迷歌迷才最感動, 不愧是梅小姐. 特別要多謝江欣燕小姐, 她聲演梅姐毫無破綻, 直如梅姐復生......多謝邵音音小姐.胡小姐.郭小姐.林生演出......

1小时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