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1969

剧情片日本1969

主演:渡边文雄,小山明子,阿部哲夫

导演:大岛渚

播放地址

 剧照

少年1969 剧照 NO.1少年1969 剧照 NO.2少年1969 剧照 NO.3少年1969 剧照 NO.4少年1969 剧照 NO.5少年1969 剧照 NO.6少年1969 剧照 NO.13少年1969 剧照 NO.14少年1969 剧照 NO.15少年1969 剧照 NO.16少年1969 剧照 NO.17少年1969 剧照 NO.18少年1969 剧照 NO.19少年196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2:55

详细剧情

有些父母,故意让小孩制造车祸,来敲诈驾驶人金钱。这是一度轰动日本的新闻事件。大岛渚将这新闻事件搬上银幕,进一步探讨新闻幕后故事。少年的父亲是战争中受伤的残疾退伍军人,继母曾当过吧女,这个家庭是日本战后社会的缩影。在犯罪现场,父亲制定出方案,站在远方观望,母亲和少年在街头漫步,寻找目标。      先是母亲为儿子作出示范,既而父亲鼓励儿子从事“工作”。父亲还遗存着军国主义思想的父亲,不断榨取少年和继母用血汗赚来的钱;柔顺的继母尽管袒护少年,但仍然无法反抗父亲和讹诈谋生的想法;早熟的儿子明白家庭的处境和自己的责任,尽力作好自己的“工作”。他们到处流浪,在北海道,一个驾车少女为躲避他们,撞死在路边,少年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他们回到大阪,全家被逮捕。少年开始决不承认自己犯了罪,但最后还是为北海道少女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长篇影评

 1 ) 青春

等《记得少年那首歌》等得焦急,把《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看了。没觉得传的那么神,剧是良心的,但里边人物都不喜,每个人都那么恶心。只有卓越还算可爱的,那时候的文章多纯啊。几年前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我和斌贝兄在学校里闲晃,他向我盛赞此剧,今非昨是,不堪追矣。

 2 ) 内容

记得少年那首歌 海报,其中红五星与红太阳两版海报是导演叶京之前的电视剧作品中常见的影像元素,自行车印记、呼啸而过的火车、数字1969抽象出的五线谱号以及麻花辫儿的海报,以简约的构图,勾勒出那个年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影片由冯小刚监制,还可以吧。只能说那个年代,我们90后不是很懂,也无法懂。

 3 ) 就想把安茹女演员骂导演的那段台词誊下来

“拍个烂电影有什么了不起的,
还真拿怀旧当饭吃了!
别TM变态了你!
你们只顾自己快乐,
根本不考虑别人感受!
别以为优越让你们为所欲为,
什么都能轻易得到,
什么都不在话下。
你们对女孩只知道伤害,
从来不懂得珍惜。
你们对失去的假装缅怀,
安茹,安茹只不过是你们那代人的集体意淫对象!
你TM都过更年期了,
还不甘寂寞?
还不知羞耻呢?
你不拿自己当人,
但你不能拿别人不当人!
你们老了,早该翻篇儿了,
你们惟有靠回忆苟延残喘,
你们那个自恋的年代有什么可炫耀的?
别以为你们的经历有多光彩,
别TM自欺欺人了!
说穿了,
你们不过是拿过去的糜烂经历当资本,
继续出卖你们腐朽没落的灵魂!
别再伪装粉饰自己了,
你们就是一群十足的流氓!
欺世惑众的男盗女娼!”
————————————————————————————

这一段很突兀。从场景看,从较拥挤的小街道突然切换到视野开阔的大桥上,从角色看,本来对导演百依百顺的女演员突然发难,而且说出了一段精彩绝伦的批判话语。

本来以为导演要借女演员(80后?)的嘴来向自己(50后,文革成长一代)吐唾沫,给自己扇耳光、做警示。因为这之前的人物们当代命运设置确实有点太”率性“,太自我沉迷了。结果数落数落着,有效批评成了恶意中伤,再成了道德审判,十足的文革道德犯定性的话语。这不就明白了吗,导演从来没想走出自己的回忆,也没想过这只是充斥着荷尔蒙本能驱动的青年行为有什么道德指摘的可能。你们这一代代的,始终不能明白我们,也不该明白我们。不过没关系,我还是可以在你们年轻的身体上重新回味我也曾有过和享受过的青春气息。来来来,我们去房间讨论讨论演技……

 4 ) 当老男人犯了矫情

叶京编剧导演兼主演的《记得少年那首歌》有246分钟的片长,它没有“一和二”或者“上和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叶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不分两段,没有停顿。

幸好我看的那一场分了上下两段,在中场休息时我去解决了一些生理需求,同时感到忿忿不平:导演任性倒也罢了,我们陪着他作甚?

这真的是一部任性的电影,不只是片长。导演使用了一种磨人的节奏,慢还不是问题,慢而且罗嗦乏味,就实在要人老命。在电影里那首叶京念念不忘的歌,真的要绕梁三日,因为它重复又重复,听到观众耳朵起了茧。

假如说《老炮儿》里六爷的那份“混不吝”,是老同志在享受犯浑,那么《记得少年那首歌》里的叶京自己,就是在享受犯矫情。

说起来,叶京和张艺谋、冯小刚、顾长卫们没什么两样,这批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创作者,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无法走出自己漫长的青春期。在这部自传式的电影里,一把年纪的叶京强行出镜,不管不顾地把自己的情绪全撒出来,那些老脸泪流满面的那些戏份,无非是一个老男人沉溺青春往事而不能自拔。

你很少有机会,看到如此“自我”的戏了。一个导演在自己的电影里,回忆自己的往事,称述自己的当下,故事里的自恋、自哀、自怜、自弃,全部都围绕着自己来。“戏中戏”在叶京这里,就是一部戏里放入两个“自己”,一个是演员扮演的少年时代的他,另一个则就是导演以自己的身份出镜、在戏里,导演自己感旧伤怀,自感与新时代格格不入,要靠拍戏的由头找回自己,结果导演自己成为了故事的由起,也是主题的落脚。

老男人甚至有点自我嫌弃,在电影里借着女友之口,道出了是失落老同志猥琐不堪的处境:拍个烂电影有什么了不起,还真拿怀旧当饭吃了?

公平地说,叶京是不指着《记得少年那首歌》当饭吃的,一部4个小时片长的戏,基本上就是一次自杀式的冲锋。在小型放映上,叶京直言这部戏迟迟无法上映,是因为后期制作没钱了。作为相爱相杀的好友冯小刚,竭力拦着口无遮拦的导演,帮着打圆场:这个电影定位很准,喜欢你的人4个小时坐得住,不喜欢你的人1个小时他也看不下去。

你不用去估计有多少人能坐得住4个小时,因为你也不知道有多少院线愿意排片。任谁也能看得出来,《记得少年那首歌》并不打算服务观众,从某些角度上说,这是导演拍给自己看的电影。那些少年的段落,观众还能以青春片的方式进入,但剧情的时代背景回到导演在当下的处境后,叶京就把观众丢到了一边。一个导演在自己的电影里走到了台前,直面自己的中年危机,结果是我们全体成为了旁观者。

这部电影充斥着私人化的叙事,你很难定义它的好坏,因为导演假装按常理出牌,但终于亮出了自顾自嗨的真色。你完全不用怀疑导演的真诚,他把自己放入了这部电影,甚至模糊了私人与展示的领域交界。叶京似乎无意去代表一个时代,不像是第五代、第六代那种创作的使命感,《记得少年那首歌》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时代仅仅是回忆的背景色,个人的所知所感才是真正的灵魂。

我完全能理解观众的无所适从,在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首歌,都是导演私人的。他就那么直白地展露出来,作为观众有时你会感到被拒千里之外,在另一些段落里,你又会感觉这是如此的真诚,以至于你会帮助导演用戏外的真实人生来完成整个故事。那些不通顺的故事,和不铺垫的转折,在掏心掏肺地创作方式面前, 变得不重要了。

如果做作也能如此的真诚,我们实在无言以对。

最后的话是这样的,一部246分钟的国产电影,注定不是你日常所见的样板货色。假如你还确认自己有勇于尝鲜的心,且有一颗滚烫肾生效的肾,我会建议你不妨一试。假如你不是能坐得住4个小时的观众,我只能劝你放自己一马,要不要陪着老年人任性一把,看你了。

 5 ) 啰里啰嗦的使劲儿怀旧

看完后的感觉——累。

啰里啰嗦,最后半个小时主角光在哭,一个劲儿的怀旧,各种回忆,各种物品,各种悲伤,为什么会让人感觉累呢?原因就是用劲儿太过了。煽情也是要有个度啊!没完没了,就让人烦了,本来四个小时,就很长了,电影还不精炼,一些无聊的抒情戏就真的是画蛇添足了。

主题无非是展现文化大革命对人的迫害,对人性的压抑,表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爱无能,求不得。个人命运被社会所左右。可是片子表现的太刻意了,刻意到让人一看就知道:哦,又是在反思文革,又是表达内心的伤痕,作者意图太明显了,不再是戏,而是个人情感的宣泄。简而言之,就是不自然,感情过了,假了。人性的矛盾不自觉的转换成了人与特定社会政策的矛盾,让人整天围着政治兜圈子,没劲儿了点。

片子画面很漂亮,摄影技巧很好,色彩选景都表现不俗。演员演技不怎么样,尤其是最后导演的女朋友数落导演那块,太假了,根本是在背书好吗?这么明显的缺陷,赶紧剪了吧。看得人都受不了了。又长,又咬文嚼字,又不是正常的口语,演的那么假,真是漏了怯了。

总体来说,很一般,可以看,但是越到后面越不好看,前头还可以。不过内容还算挺丰富的。

 6 ) 看记得少年那首歌

这是一部关于那个特别年代的与青春有关的电影。独自在小放映室里查看资料,银幕上响起了熟悉的旋律,那歌声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薛北京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当年的那些儿时玩伴及初恋的少女,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扑面而来,就像电影胶片划过我们的视线…… 这一部文革时期的青春故事,值得我们前去一看~

 短评

三星半,但五星推荐。有些人是刻在那个年代里的。和小妹的女儿一样,对于那个时代,我们习惯性地浅薄的回复,“我不了解,也没兴趣去了解”。但既然有人认真的“唱”了,也不防安静地听一下“这首歌”了。(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更个性鲜明一些。)

3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推荐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挖出了任毅的《南京知青之歌》,本片又翻修了知青神曲《资本家的女儿》。音乐先行的叶京,任性打破电影体量,凌空书写自传史诗。好的地方太好,糟的地方太糟;或许是,记忆这碗水从未端平。

6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50后青春片,“美化”后的文革时代,致敬了诸如《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等片。可惜缺点不少(电视剧铺陈式的情节展开、私货倾向太重、时代感靠堆砌),胜在人物鲜明,不少段落亮点蛮绝。初剪4个多小时,下不如上,急需大刀删减。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一个来自文革幸存者优越视角的北京老男人KTV。裹脚布一般不舍得剪,私人记忆自恋到极点。别说用个人反映时代悲剧了,就是借时代完成个人青春谢幕,还要所以观众都一起鼓掌的那种谢幕。

13分钟前
  • MathieuJane
  • 较差

只记得诗歌只记得音乐回去做一个没有男人也没有女人的梦

17分钟前
  • 千与
  • 推荐

一壶浊酒喜相逢 但愿无力再见

22分钟前
  • JackeyELan
  • 还行

故事的可观性还可以,然而片中处理、呈现女性角色的视角 极 歪 。/在中国做出作品不是靠才华,也别让政治背太大的锅,往往不过是靠资源。

23分钟前
  • 盛崖余
  • 还行

年少回忆的部分的真的是青春、真的是青涩。长大后的现实真是太糟糕了,我是说剧本方面。导演您就好好写剧本拍戏吧,别想着给自己加戏出境了,真的不好看。

26分钟前
  • Leong
  • 推荐

活在回忆里的导演 作品都是回忆回忆 那年的记忆应该很深刻吧

30分钟前
  • 假面骑士
  • 还行

前两个半小时情怀和技术都很好,5星好评,后一个半小时消费前两个半小时,眼看已经滥情到3星,剧情处理的几个高明之处又把片子拽回4星。整体5星。歌曲《离别》很好听,我会记得少年们的这首歌。长镜头的走位经过了精心设计,很炫。用了一段德沃夏克,我有点出戏。

33分钟前
  • 小A
  • 力荐

全是导演自己满满的青春回忆,老电影手抄本地下歌曲重复反复又重复,抑制不住,无法节制,反正把自己拍爽了。还好有对自己的打脸、解构及反思,没有翻落权贵忆当年荒唐多荣光的臭水沟,但仍是无法避嫌的。当作对1969年风物人事的猎奇可以,当史诗看或要与导演自己的野心匹配的话,距离还蛮明显。

34分钟前
  • Aboo
  • 还行

电视剧导演拍电影的通病就是舍不得剪,什么都想要,但完全可以剪成100分钟。片中情节很难不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比较,相似的段落太多,尤其看露天电影熟背台词被反复使用。小鲜肉不适合这类题材,且叶京老师扮演成年后的自己,独挑下集大梁,可惜他不是姜文。

3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拙劣至极!!!!老年人自慰到高潮了,还想要观众跟着一起高潮?四个小时,又长又臭;两首歌循环一万遍,耳朵都起茧了。。。。。

39分钟前
  • 余小岛
  • 很差

观众眼里的六七十年代男版《小时代1、2、3》;导演眼里的四川版《美国往事》。作为总监制,冯小刚坐飞机坐“丢”了原剧剧本,从来没去现场探过班,还以赞助的名义把监制费给退回去了,我以为人家冯导在照顾友情的前提下已经表达得很明白了……

42分钟前
  • 路先生
  • 较差

导演的自我已上升到独裁的境界,后半部分几乎无法容忍。

44分钟前
  • 悠三岁
  • 还行

私人记忆情感恳切,不差。年代感、地域感不错,歌都选得很好,手抄本段落令人印象深刻。长本身不是问题,毕竟叙事还算流畅。但冗余、自溺、视听贫乏粗糙的缺点不可忽略。不带贬义地说确实是不同时空的小时代。结尾的自反拙劣却也挺有意思,永远幽灵式的文革记忆。北京老直男很可笑,因而也有一点可爱。

48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百老汇点映】演员还行,摄影很棒。上半部还不错,下半部冗长拖沓。文革部分拍出了生猛青春与时代特色,广电过审算是网开一面。曼娜意淫和现实部分是灾难。完全可以剪到2小时内。音乐使用泛滥且只有两首,都洗脑了。电影源于个人经历也受制于此,造成剧情剪辑音乐等各方面太固执自我。可惜。两星半//2018年看了纪录片《入戏》,叶京导演成功给演员洗脑成文革批斗思维模式,毛骨悚然。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2016 上海电影节

54分钟前
  • 姚衮
  • 还行

一段文革期间的四川往事,过去拍得很好,回到现代叶京自己出镜,给所有人安排了一个后续的说法,自己先沉入了怀旧的情绪中,有些一厢情愿。当然,虽然会觉得有些糙,但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在情感上电影要表达的东西,跟《美国往事》并没有什么区别。

59分钟前
  • 推荐

去掉现代部分值得四星 年代感和青春躁动描摹到位

1小时前
  • 阿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