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情片苏联1966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伊万·拉皮科夫,尼古拉·格林科,尼古拉·谢尔盖耶夫,伊尔玛·拉乌什,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尤里·纳扎罗夫,尤里·尼库林,罗兰·贝科夫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剧照

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2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4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5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6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4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5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6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7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8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9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46

详细剧情

15世纪初,俄罗斯动荡时期。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在大公的邀请下前往莫斯科为教堂作画,受到了贵族式的服务与对待。然而,卢布廖夫却身处在一个饱受鞑靼人铁蹄践踏和充满灾难残杀的悲惨时代。目睹了黎民百姓在大公暴政下的水深火热,卢布廖夫毅然离开教堂返回修道院。不久,卢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进行圣像创作。然而面对居民被无辜的残杀,教堂在战火中被无情的摧毁,卢布廖夫再次陷入艺术与现实巨大反差的质疑之中,拒绝继续作画。1423年,鞑靼人的军队终于被赶出俄罗斯的大地。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锤炼洗礼后的卢布廖夫,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三位一体》的创作。   由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的旷世史诗巨作《安德烈·卢布廖夫》,用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和如历史壁画一般的浓重画笔,呈现了15世纪俄罗斯著名圣像...

 长篇影评

 1 ) 塔可夫斯基谈《安德烈·鲁布廖夫》

1)可以说,电影中最重要的假定性之一就是,电影形象只能以有声有色的现实生活本身的真实自然的形态呈现出来。影像应当是极度自然的。我说的自然,并不是文学理论上通常所说的自然主义,我强调的是电影形象要有可以通过感觉去感知的形态。

“梦境”在银幕上依然要以生活本身的那种真切可见的自然形式来构成。

2)现在我们拍摄《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影片故事发生在15世纪。最令我们苦恼的是要想像出“当时的一切是怎样的”。我们不得不依靠一切能够找到的资料:古代建筑,文字资料和圣像画等等。

如果我们采取再现绘画传统的方式,再现当时绘画中表现的世界的方式,结果必然会出现一个风格化的、假定性的古代俄罗斯世界…我们的创作目标之一,就是要现代观众再现15世纪的真实世界,就是在服饰、语言、习俗和建筑上,都不能让观众有这是“古迹”和“展览品”的感觉。为了达到直接观察般的真实,“生理上”直接体验的那种真实,不得不稍稍违背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真实。

3)这部关于鲁勃廖夫的电影……对我们来讲,真正精神上的英雄是鲍利斯卡。影片意在表现黑暗年代如何激发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狂热能量,它在鲍利斯卡身上苏醒,为了铸钟而猛烈燃烧。

 2 ) 塔可夫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老塔在一次採訪中說了一段關於這部電影的話“當時拍完以後,很多同事和電影委員會的人都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非常高,我覺得非常意外,因為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究竟拍了什麼,很快這部電影就被當局雪藏了,接下來一直未能在蘇聯放映,因為他們認為這部電影是反歷史的,那是完全錯誤的指責,我們盡可能的還原電影所處時代的真實狀況,卻被當局認為我是反俄的。”,

 3 ) 经过磨难和欲望洗礼的童真才是有价值的童真

这部电影无论从情节还是影像上,它都非常丰富,我只和大家聊我在观影时的几个思考碎片。

1

有表现欲,看起来顽劣但安静下来脸上就浮现出一种善良明净的气质;有花招,癫狂,爱讽刺,拿苦难开涮,拿生活开涮,讨得周围看客的认同的喜悦和笑声,甚至因为表现出色而引来拙劣的模仿者——你觉得这一切说的是谁?这难道不是艺术家的面目的写照吗?

当然,也是电影第一章中的那个流浪艺人。农民们在草棚里看流浪艺人杂耍,而今天观众买票观看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家表演,就观看的本质而言,没什么区别。

在电影的第一章,当艺术的万能遭遇现实的掣肘,它在现实的暴力工具面前不堪一击,连琴都被警察砸了。艺术有时对过日子不仅无用,甚至是有害的。

这个电影的每一章都在用不同的角度来谈如何看待艺术家。每一章都是真的艺术家和各种“假的艺术家”之间的思想碰撞。

基里尔鄙夷地说:“上帝制造了教士,魔鬼制造了流浪艺人。”——这证明基里尔既不了解上帝,也永远理解不了艺术。

2

费奥凡?格列克:有成见者不能成为艺术家。

从第二章开始出现的大画师格列克代表了一种艺术家中的典型形象。他认为俄罗斯人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苦难是因为无知、愚蠢,他对当时的人不再抱有希望,对人性的质疑从而也就意味着他对宗教也有了质疑;而他自己就是为教堂绘制宗教壁画而生的,这导致他憎恶日复一日的绘画。表面上厌倦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劳作反应,但厌倦其实有其深层的精神原因。格列克对世界、对俄罗斯人、对信仰等等的判断的粗暴化,也是思想倦怠憎恶导致的——我在我身边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人。

而塔可夫斯基借卢布廖夫的口,直接说他“不理解格列克如何能成为一个画家并保持这样的观点”。卢布廖夫还说:“如果只看到恶的一面,那么在上帝面前永远不会有幸福。”我并不认为卢布廖夫的观点就是真理,但在这部影片里,卢布廖夫确实是一个朴素、童真的人。而这些,对于他未来如何成功地塑造宗教形象,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3

基里尔:他被塑造为最典型的负面角色。

基里尔是那种一直向往创作但从根本上动机就错误了的那种人。在外人看来,会误以为他和真正的创作者是一类人。那些所谓“没有天赋、平庸”的人,问题并不是出在平庸本身,而是基里尔从一开始努力的方向就错了。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只是期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妻子,但他却并不真的爱婚姻中的另一半,那这种好丈夫和好妻子的努力,最终只会通向怨妇怨夫。

4

嫉妒。

导演还通过基里尔和卢布廖夫最好的兄长和朋友丹尼尔这两个角色表达了:好的艺术家,会被周围同行者强烈地妒忌,但这也是他道路的一部分。而好的艺术家为了自己的艺术,这些因嫉妒掉队而导致的尴尬情感伤害,也是可以放在一边的,也是必须放在一边的。一个人,不单单是艺术家,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5

福马。

卢布廖夫的年轻助手福马。这个角色揭示的可悲之处在于,并不是当一个人日日伴在大师的左右,他就能有所开悟。福马对卢布廖夫的了解可能还不如一个陌生的观者。

以及,小聪明、撒谎,为什么对艺术有害。

6

上摇机位。塔可夫斯基是使用上摇机位的高手。他通过上摇机位体现人是如何备受心灵摧残的。他的上摇机位就如同音乐的高潮段落。

7

俄罗斯冰原版本的耶稣受难日。他的母亲玛利亚和信徒们悲痛欲绝,抹大拉的玛丽亚抱住耶稣的腿。然而,在耶稣走向十字架时,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却在望着他笑。 耶稣的步履在经过小女孩时放缓了一步。 “那些杀他的人是爱他的。”——这一段耶稣受难就是为小女孩的出现而拍的。

8

祓禊。毕竟是受到各方面的约束,我对卢布廖夫目睹村民在河边举行裸体祭祀活动的部分,拍摄得有些拘束,不够放松和深入。

9

马。马是天道,马是一种自然的意志,马也可以是天使,耶稣受难时它们就在那儿,马可以是上帝的一部分,马就是马。

10

钟。这是整个电影我最喜欢的一章。作为整部影片的题眼,它表面上的主人公竟是筑钟的少年而不是卢布廖夫。是的,艺术家之所以为能成为这一个艺术家,他的被塑造、成型,到最后的诞生,最重要的不在于他开始画、开始写的那一瞬间,而在此前,他在什么时刻因何而受到了触动。筑钟少年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但大公却在他身上(或者说筑钟这件事上)耗费了巨资,回头是不可能了,他是赌上自己的性命在做这件事。

卢布廖夫此时已老,但电影却在筑钟少年的身上再次寄托了这种童真。当一个人完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后,他没法不委屈,他没法不用哭泣来释放这种委屈,哪怕这任务不用以命相抵。

 4 ) 观Andrei Tarkovsky《安德烈·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34#

一开始便是企图超越教堂,升上天空的努力。

俄国人的生命力令人不寒而栗。

影像表现力的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就是突出人物,人物在简单的布景的中心。

实际上这部电影是对俄罗斯历史、民族意识和宗教的全面反思。俄罗斯的母亲与泉源。

片中鞑靼人入城的场景用了长时间的慢镜,很强的仇恨。

挖大坑时以树的视角逐步上升很有意思。

 5 ) 总是lublev

部电影全长205分钟,分为2个部分7个章节,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二部分 复活,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一章节 小丑
安德烈 、克利尔和丹尼尔 是在躲雨的时候遇到那个小丑的, 那个时候他正卖弄着他的臀部 ,而观众们则笑弯了腰。 然而, 短暂而急促的快乐过后 ,就是长久的沉默, 淡淡的圣咏声中, 我们看到小丑忧伤的目光 。

三个修道士在一群农民中间 显得格格不入 。丹尼尔是个老式的知识分子 ,有空就研究圣经 ,累了就睡觉。 傲慢的克利尔则说“上帝带来了神甫 而魔鬼却带来了小丑。“
很快 巡捕来了 ,抓走了小丑 ,砸掉了琴, 人们只有沉默 ,修道士们也要走了, 丹尼尔对他们祈祷“上帝保佑你们“。 还是沉默, 确实 ,连小丑都被抓走了, 人民还有什么可以表达的呢?沉默而已。

第二章节 沙奥邦尼斯
克利尔 穿过了刑场 来到了希腊画家沙奥邦尼斯的住所 。当沙奥邦尼斯提起安德烈的时候 ,我们看到克利尔的嫉妒他:“(安德烈)的画很好,能道出真谛 ,但却比不上这个, 他的作品里面缺少恐惧 ,没有信仰 ,他的心底没有任何信仰。“当老沙称赞他聪明的时候, 他说:“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人如果无知 岂不是要受别人的摆布么?“所以沙奥邦尼斯会说“智慧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悲惨 智慧越多就越悲惨“在这里, 克利尔引用了很多名言, 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安德烈的才能的嫉妒而引起的卖弄而已。
这样的嫉妒在安德烈被招去莫斯科画教堂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而他的理由是那么冠冕堂皇 :“我厌倦了欺骗 我要回到俗世。安德烈丹尼尔 你们把兄弟的情谊看的高于信仰“”神甫 你出卖了多少灵魂 20个还是30个?““什么才能 仅仅只是会画圣像,我赞美上帝因为他并不赋予我这样的才能, 而我依然欢喜, 因为我没有才华 ,因为我纯朴。“
我们可以明白 ,如果一个人有知识却没有了道德 ,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可惜 克利尔这样的人 太多了。

接下去是安德烈和学徒foma之间 。有必要着重比较这两个人物。因为后者基本上是前者的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对位形象,也许可以粗略的概括为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相生相克。二者的关系有点像伯格曼《第七封印》中的博洛克和琼斯。 Foma是个普通,粗鄙,懒惰,说谎的人。而卢布列夫总是希望可以改变他 。而很遗憾的是 ,到了最后 ,好像还是没有成功。 也许 ,在这个时候, 卢布列夫自己 也太天真了。
本章的最后 ,是卢布列夫和沙奥邦尼斯的对话。 这两个人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沙奥邦尼斯显然如同先知一样 长长的白色胡须,尖利的眼神,愤世,有末日审判般的威严。他身上有前辈艺术家严厉的训诫意味,其作品要给人留下悔恨,懊丧,和悲伤。而卢布耶夫则是博爱的,宽厚仁慈的,具有耶稣的人性的。有人说,他们两个分别代表了圣父和圣子。 呵呵 。。。。
值得一提的是, 当沙奥邦尼斯训诫小卢(^-^)说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的时候, 并且控诉说当耶稣再次降临尘世而我们依然将把他钉上十字架的时候。 卢布列夫认真地说 :”但是他们都后悔了, 而后悔永远都不为晚 ,“也许耶稣的降生和死亡只是为了达成上帝与人类的和平”,“人总有罪恶 ,但岂能因为这就让所有人都受惩罚。““我们杀死神 不是因为仇恨, 只是因为爱他。“ 呵呵 卢布列夫这个时候 还是非常天真而善良的。
第三章 异教徒的节日
老塔对待异教徒一向宽容, 在这里也一样 ,当卢布列夫因为误入了一个山村的情爱之夜的节日 ,而被绑起来的时候 。女巫问他“你为什么要头脚倒绑?“安德烈:”裸身跑和随心所欲是一种罪。“女巫继续问“今夜是情爱之夜 ,我们可以和所爱的人交欢 ,难道爱是有罪的么?你以为在恐惧中生存很容易么?“”安德烈“因为你们不懂爱, 爱是兄弟一样的。“女巫继续问“所有的爱都相同么?“ 安德烈终于无言以对了。

爱是有罪的么?在恐惧中生活容易么?所有的爱都相同么?这三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最后还是觉得 实在无法回答, 现实就是这样的 ,尤其是最后当那些自以为正统的神甫和卫兵来捉拿这些异教徒的时候 ,他们扒光了女巫所有的衣裳。 当女巫一丝不挂的跳进水里游泳逃逸的时候 ,我们看到 卢布列夫和他的随从们一脸冷漠 ,让我们想象一下, 她能够逃到哪里去呢?岸上是捉拿他的卫兵 ,船上 那些象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所谓“良心“怎么会救异教徒?或者说 怎么能够违抗卫兵和神甫? 而她自己也是一丝不挂了, 也许, 这就是 在恐惧中生存把。而在这里 我们也可以明白 ,艺术也好道德也好知识也好, 在强权和政治面前 ,终究是软弱的。
记得《父与子〉里有一句话说俄国农民“连上帝都欺骗“。。赫赫 情有可原。

第四章末日审判
这章主要说明了艺术和强权的关系 什么关系呢?戈兰德王子的随从思蒂凡说的很明白了“你们应该让王子获得更多的赞美!“当那些艺术家想去为别人画画的时候 ,戈兰德王子毫不犹豫的挖去了他们的眼睛, 艺术家, 如此而已。对于这样的状况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人民在承受苦难 ,统治者为所欲为, 而知识分子们却在教堂里 朗读着于事无补的经文。 当圣愚(就是一个哑女人)闯进来的时候, 丹尼尔们是很冷漠, 不屑的 以至于安德烈喊出“他不是罪人 虽然他不戴披巾 但是她也有灵魂!“然后走出了教堂。教堂 依然死寂。

第二部分 复活
第5章 入侵
这里很简单, 蒙古人入侵并烧毁了大教堂 。但是,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是葛兰德王子和弟弟塔特王子之间的矛盾, 导致塔特王子向蒙古人求援。 然而, 统治阶级的矛盾 最后还是成就了人民的苦难。 焚烧的牛 、流血的马 、被强奸的女人, 无助的修女 ,令人心碎。
在这个时候, 圣愚被一个俄国士兵抢走了, 卢布列夫冲上去, 把他杀了。为了保护“圣愚”不被士兵强暴而杀人----行善的信条把他引向暴力,正是这种善恶交锋的两难困境使他的理想破灭。以至于当他再次遇到沙奥邦尼斯的时候 ,当初的天真已经不复存在 ,“我半生盲目 日夜为人民工作。。。但他们不是人 你以前说得对。“
沙奥邦尼斯, 此时已不再是一个尖锐的智者 ,他的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 所以 ,当安德烈说他不再作画 ,因为已经没有必要的时候 。他这样回答“莫非是因为你的作品被烧掉了?你可知道有多少艺术被毁灭了么?邪恶已经占据了人类的心灵 驱逐邪恶就意味着驱逐人类。 “”关于你的罪行 ,圣经上是怎么说的? 从善、 维持公正、 解救弱小 、为孤儿鸣冤、 为寡妇辩屈。“”你罪孽深重, 但是上帝会宽恕你。“ 他们还谈到了俄国“我的俄国母亲总是忍受苦难, 他忍受一切, 这要持续多久?“”不知道, 也许是永远。“
然而 ,我们的安德烈卢布列夫 终于还是立下了哑誓。艺术, 在苦难面前 是软弱的。

第六章 哑誓
这里有2件大事。 第一 是克利尔的回归 ,第二是圣愚和蒙古人走了 为了马肉。
克利尔以前是个嫉妒的人 。但是现在, 在经历了现实世界的磨难之后, 他的良知终于觉醒了。 于是向主教忏悔“不要赶走我 !让我回到宗教的世界里来吧!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到外面的世界 ,你会原谅我的。 在世俗世界里,人如果不说谎就一天也无法生存下去, 那里充满了罪恶!“终于, 主教允许了他的恳求,但是“必须抄写圣经15遍。“
关于圣愚和安德烈的关系, 别人说的很明白“他从韦拉米尔带来一个纯洁的傻瓜 ,他们在一起整天沉言无语, 这样它可以记住他的罪行。“ 所以, 圣愚对于安德烈来说 ,是一种赎罪的标志。而这样的关系, 在现实世界里 是很脆弱的。
当蒙古人用马肉和饰物带走圣愚的时候, 我们必须明白, 圣愚既然是神圣的, 所以是不会错的:) 我们只能这么看: 艺术 、赎罪 、哑誓, 都是一些很神圣的东西。 但是 ,人没有权利把这些精神世界的东西强加于人。 因为 ,在现实世界里 ,艺术永远不会比马肉更加有用。

第七章 铸钟
在这里, 卢布列夫退到了次席。 铸钟匠的儿子 ,波里斯卡 是主角 。他自称自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铸钟的秘密 ,但是事实上, 他不知道。他铸钟是因为热情, 在这里说明了 艺术家就算没有良好的天分(不知道秘密) ,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也可以做的很出色。
还有就是小丑也出现了, 十年过去了 ,他老了, 舌头也割掉了一半。 但是不变的是, 他依然在为人们带来快乐。 他对克利尔说了这样的话“王子的小丑死了, 他们想让我去, 可是我宁可做木匠也不去。“ 而后面人们对他善意的玩笑 也说明了 小丑 也是一个艺术家。 热爱自由, 不计得失的为人民带来快乐。 而克利尔向着小丑跪下的镜头,也意味深长 ,想想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小丑的鄙视把。 呵呵
然后 ,克利尔开始劝说安德烈继续画画 ,很多话说得很经典“神父对我很严格, 我担心我不能完成抄写圣经的任务。 但是你得罪比我更重! 我算什么,你呢?难道上帝给了你出众的天赋 而你却用它为人民做了些什么?“”他们才不关心你的生活 他们让你去作画只是为了增加他们的权势和威望 。但是, 醒醒吧安德烈,不要给自己的灵魂负担 ,不要为此而拒绝内心神圣的火花 ,为了面包皮 去完成生命中的工作吧!“
最后, 到了敲钟的时候了 王。子和他的随从们也来了。 我们看到 统治阶级依然骄横残暴,人民依然匍匐在地 。但是, 这并不重要。 因为当钟声响起的时候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 ,我们看到圣愚再次出现, 穿着白色的修女袍, 牵着马, 在人群中微笑, 异常高贵圣洁。
安德烈卢布列夫 此时此刻, 终于复活 ,抱着哭泣的孩子, 说出了堪称全片中心思想的话语“起来吧,起来吧, 你做的很好 ,我们一起去蒙娜利得联合教堂巴 。你来铸钟, 我来画画。今天对于人民来说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你带给他们节日般的快乐 而你却哭泣。“
紧接着片尾展现了永恒创造的奇迹----那些彩色的传世画作。

最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片头的那个隐喻把。 一个农民, 阴差阳错的坐上了热气球 。艺术家就像他一样, 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和壮观 ,拥有别人没有的快乐和感觉。 但是 ,最后 ,他必然从天上落下摔死, 而在他的尸体旁边 一匹马 站了起来。

也许不仅仅是艺术家 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是这样的吧 。:)

 6 ) 影像形式中的民族与土地

写在影评之前的:

  这样说来,他也是凯瑟琳•谢林说的那种——一生都不能获得哪怕一次成功的人——因为只要他(原指F•施莱格尔)获得了一次小小的成功,那么他的一生就被毁了。
  有的人就必须始终被不幸和沉默紧紧压住而不得喘一口气。凡是不能了解这一点人,就不能了解,人类思想的丰度和宽度。

  然而,在潜行者之后,他毕竟是脱离了自己的土地——俄国人的本性就是这样,不能哪怕离开俄罗斯大地一俄尺——一旦脱离,那么他就失去了自身的根;赖以存在的土壤了。屠格涅夫如此,索尔仁尼琴如此,难道他塔可夫斯基就会例外?
  这,才是俄国所有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基本特性。不可脱离性。尽管,在苏联的空气里……但,他们不能离开哪怕一小步,则是命中注定了的。譬如说,乡愁啊、牺牲啊,这不过是越过苍穹返回俄罗斯土地的某一精神连接的尝试,但结果……

  其实,这是大多数艺术家的宿命——泥土的宿命。
  要么,终生埋没在自己家园的土壤中直至姗姗来迟的发现者,从坟茔旁掘出宝藏。要么,必须流落他乡,在不理解乃至蛮荒中与整个大自然相搏斗,做一个终生都“不被故乡悦纳的先知”。然而,无论哪种情形,看起来都不怎么妙啊。

  镜像中的诗人所发出的苦涩的颤音所不能解释的……是超越了人性的反人性。而这一“反人性”恰恰是一种自然——宇宙的状态。不是以人的所思所想就能撼动的。是高山和海洋。人必须去适应而不是站在山前、海前高喊:啊,我要征服你啊!关于此,康拉德已经将人类的愚蠢讲的很清楚了,没必要再多说什么。


评论:

  在完成最后的转换之前,叙述节奏拉得过长——虽然这是必需的——而对卢布廖夫的关注亦被分散于各个侧面人物身上的做法,使得整个结构稍显臃肿。对于背叛的王公与鞑靼人对城市的蹂躏,伸出去的太长而毫无必要。当然,铸钟、修道院生活必不可少,但完整的叙事则对风格却是很大的破坏。
  显然,塔可夫斯基试图运用更为复杂的叙述手法,来阐释这个中世纪民族与宗教合二为一的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主题和主旨不仅毫无问题,反而应当说是具备了隽永深沉的艺术杰作的基础的好主意。可是,在反应民族的影像——或者说到底应该如何从民族性中摄取作者所需要的影像这个方面来说,塔氏并不高明,更准确说是略显笨拙——与帕拉杰诺夫不同的是,前者并不懂得如何抓住蕴含在民族性中的诗性;自然他也不懂得如何去表现这一点。
  在裸浴节和鞑靼人入侵的段落里,写实性的纪录模式不仅未能从复杂场面中攫取到有用之物,镜头反而弥散在错综复杂的场面之内,无力、轻、pan和tracking shot上都缺少坚决性。因此,大场面的镜头表现得,并不是他想要的那种从纷乱中搅拌出来的纯粹,而只是纷乱本身。此乃一处败笔。
      铸钟段落洗练平实,此处的用法值得肯定。而问题是,几乎所有段落都是同样的节奏——这对最后提升起作用的手法,在影片中前期却打散了结构的严密,使得情感的积累过程变得不合理的漫长,以及对卢布廖夫的外在心理刻画过于频繁,都是应当避免的。
  总体上,本片在场面上的应用,似乎陷入某种迷惑之中而不能充分发掘其中优势。

 短评

《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部值得看一遍再看一遍以至无数遍的片子,因为它太沉,太深,离信仰太近,离我们太远。

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前些天梦到了《Solaris》的曲调,赶紧找来了这一部看,看到最后才发现不完整。今天终于完整看了一遍。至此,老塔已全部补完。安德烈真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他们注视着人间疾苦,悲天悯人地想要去拯救人类。比起和费奥凡不同的态度,安德烈始终对人性抱有希望,所以这是他的不同之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无论教堂被毁,还是神圣的画像,都是外壳,巨钟鸣响才是本质,人类需要信仰,更需要对自身的信仰。安德烈只是一个代表,老塔借这个代表从迷惘,沉默,到燃起希望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人类无限的信心。就像最感动我的那段来自《哥林多前书》的话“爱是永不止息”。爱自己的民族和脚下的土地永不止息。

11分钟前
  • Elanor
  • 力荐

史诗长卷宗。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探讨艺术、信仰、欺骗、世俗、欲望、战争,终至沉默。(不喜欢最后的《铸钟》一章)。从俯瞰镜头的震慑力量到坍塌教堂里一只走过的黑猫,塔科夫斯基是最好的影像作家。但是为了看懂情节很多镜头设置都没看懂。另外,资料馆的字幕是活人翻译的?

13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总会有这样的导演,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敬畏:布列松、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而老塔是其中最沉重的一位,看过此片,你会知道,沉重自有沉重的道理。

1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9。漏雨屋堆流浪艺,夜裸异教图腾漂,教堂难挡鞑鞳马,暮年回首三圣诗

18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重看#siff@和平;深沉磅礴的史诗级作品,所谓用镜头写诗即是如此;开场的「上帝之眼」俯瞰众生,浸润着火与血的广袤土地,飘荡着尘与雾的教堂穹顶,爱是慈悲爱是忍耐;他游荡在俄罗斯的大地上,经受地狱一季,藉由铸钟少年开启神启,顿悟万物,涅槃天堂。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880】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卢布廖夫周游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目睹了农奴的绝望,同僚的背叛,原始的疯狂,异族的侵略,统治者的残暴,他甚至亲自举起屠刀,为了善意而侵染罪恶,并无数次由自我或他人践踏信仰;直至暮年,钟塔修成,他才收获了多年难觅的灵感——或许只是释然了而已,他创作圣三位一体,也不知其中的神性是才华横溢的施展还是苦修一生的所感所悟。联想到数年后也在动荡的时局中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的塔可夫斯基,这似乎是所有伟大艺术家难逃的命运。

24分钟前
  • kozmojo
  • 力荐

它特立独行,不着重铺述人物的生平过往,关注的是形成传主精神世界的素材,从艺术伦理/苦难见证/信仰重构等古典史诗形式去描绘艺术家曲折的一生。关乎卢氏如何创作,在全片未占到多少篇幅,以最接近精神本质的认知而非历史真实去探索,其中的力量足以击破时代隔阂;对待塔可夫斯基,需永怀敬畏之心。

27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目前看过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诸如《安德烈·卢布廖夫》《乡愁》《镜子》《潜行者》《伊万的童年》《飞向太空》,有些人在短评里表示「看不懂、闷、看睡着……」却还打4/5星,也难怪会被说装13……小调查发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可能是这类片子最多的导演,而最有名影片当属《2001太空漫游》?

3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我最近才真正明白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什么意思。那些脸庞所透露的人性悲喜,来自于对时代的观察;而中世纪末并非多么欣欣向荣的时代:战争、瘟疫、贫穷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电影的每个画面都深切把握住那个时代的画家视角的人文性,诗意、悲切、圣洁,也完美诠释了何谓真正的信仰。创造者本身,即造物者(creator)。但只有心怀深切真挚的怜悯心,才可能创造出跨越岁月也能打动现代人的作品。

31分钟前
  • Helicopter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183分钟胶片版。20220410资料馆数字版二刷。影片虽以圣像画师安德烈·卢布廖夫个人为核心主题,实则野心极大。仿佛一幅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以多章节、多角色史诗般的手笔描绘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罗斯土地上王公黎民各阶层人士生活的图景。有讽刺丑角和异教徒,也有王公贵族和铸钟者。有耶稣受难的排演重现,有异教徒裸奔狂欢庆祝伊凡·库帕拉节,更有鞑靼人血洗弗拉基米尔城与从无到有铸起一口大钟的震撼场面。不仅是个人传记,更是俄罗斯土地、民族、历史的记忆。安德烈·卢布廖夫的人生乃至俄罗斯的历史都是黑白的,而他留下的圣像画是彩色的。

3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不是鲁勃廖夫的传记,而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民族的诞生先于国家,而民族的诞生则始于它的文化的诞生,在15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帝国还没出现之前,俄罗斯文化的出现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鲁勃廖夫就是在历史、宗教、艺术交融砺练中的民族一份子。电影突破人物为核心的传统叙事,以民族为潜在核心,给观众呈现

36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老塔对受难场面的表现能力太强悍了,这绝对与民族性有关

38分钟前
  • LOOK
  • 推荐

1、大约十五年前,我买了这部影片的DVD,2010年,我在豆瓣上标记“想看”,又过了十年余,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史诗巨作,仿佛这般“宏大”的“观影历程”,才对得起这部经典之作。这也是老塔的七部半中,我最后观看的作品 ,首轮圆满了。2、“不明觉厉”用在此片或塔可夫斯基身上,必须是褒义词!老塔的七部半,每一部都值得一看再看,单是画面,就值得一再“凝视”。3、前半部以“隐喻”为主,后半部才是“传记”,九个章节,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4、电影史上,能够凭一部电影便可写出N篇博士论文的影片不多,此片必居一席,而且是那种可以有五百条以上注释的博士论文。5、俄罗斯大地、神性黯然、战乱、杀戮、苦修、天赋自弃、钟鸣回荡,没有一个镜头拍安德烈•卢布廖夫作画,最后,壁画在宏浑的音乐中出场。

4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B】①还是更喜欢老塔带点幻想色彩的片子,不管怎么说,一直号称本质塔粉的我总算把他片子都看完了②大场面调度骇人③友情提示:看这部电影前最好看看圣经,我没看,我懵逼了。

4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完整电影神话的斯拉夫往事,采用构建诗歌的方法论,承载宏大主题的象征性元素作为氛围,镜框中最普遍又独特的封装元素是土地、雨水、树木等自然质感,它能链接厚重历史,同样也是老塔承托哲学生机的独属知觉,情感安静地流淌于影像,影像直觉则更简洁,只是在引起情绪能被认知的兴趣时,进入其中然后固化时间。

46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力荐

#19th SIFF# 塔爷的大场面简直控得神乎其技。开头那个飞翔的长镜头,突袭和铸钟两端的长镜头看得眼泪都要下来了。修复版画质感人。

4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三小时坚持到结束,人生真是不容易,但最后总算是看到了一个勉强算是故事的造钟的故事,当然最终也免不了的疑问是:这个青年伊万造钟的故事关画画的卢布廖夫神马鸟事?空间处理依然是一塌糊涂,大部分时间视点都游离在故事之外,这样都能拍足180分钟,塔可夫斯基也是不容易,更何况据说还有200分钟的足版.......

48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塔可夫斯基犹如神迹的史诗片。1.热气球坠地与骏马翻滚;2.裸女的狂欢与游向彼岸;3.一切皆为虚空;4.白桦林中的灰蒙细雨;5.于神的宽恕与自我忏悔间踽踽独行;6."女源出于男"vs哑女面对泼墨白墙的啼泣;7.以少年铸钟喻指雕刻时光;8.末段对彩色壁画细节的驻足观赏+砖墙雨锈+四马雨中食水草。(9.0/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8/10。老塔为传记片注入了神秘主义的质感,譬如流血的手浸入小溪漾出乳白色液体,鞑靼人洗劫城镇时从天而降的鹅,许许多多的圣愚形象把观众代入一片精神领域:乘热气球的农民为实践理想而死,民间艺术的小丑无视世俗眼光,给死人编鞭子的傻女表现摆脱乱世的幸福渴望,执着勇敢的铸钟少年更像一位圣徒。大地与生命信仰紧紧相依,飞翔的农民注视着大地,不可避免的坠落回归大地(挣扎的马将死亡的痛苦含蓄化),铸钟少年在雨水泥泞的大地寻找祷钟的原料,结尾一群骏马在雨帘的草地上嬉戏,作为精神洗礼的宣示。光影造型追求肖像画特点:淡化景深,前景布光集中打在人物脸上,力求构图的完美平衡感,舒缓的气氛调动了无限的空间感受,当长镜头从引导铁水的沟槽移向拉风箱生火的工人,再由祈祷钟的模型摇拍大公及其卫队和围观群众,传递着诗意性的影像内涵。

5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