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2012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2

主演:唐曾,傅晶,王凯,张龄心,程枫,李欣凌,霍亚明,李倩,周游,苏茂洋,瑛子,李超,任帅,杨圣文,王双宝,刘威,岳红,杨立新,岳旸,王姬,王奎荣,李强,赵亮,范志博,蒋欣,冯雷,吕凉,费伟妮,韩丹彤,缪婷茹,林依婷,王海地,潘晓莉,唐静,黑妹,刘向京,黄小蕾

导演:张新建,王滨,高力强

 剧照

知青2012 剧照 NO.1知青2012 剧照 NO.2知青2012 剧照 NO.3知青2012 剧照 NO.4知青2012 剧照 NO.5知青2012 剧照 NO.6知青2012 剧照 NO.13知青2012 剧照 NO.14知青2012 剧照 NO.15知青2012 剧照 NO.16知青2012 剧照 NO.17知青2012 剧照 NO.18知青2012 剧照 NO.19知青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4:27

详细剧情

1960年代末期,千百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红卫兵和老三届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奔赴全国各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涌现出赵天亮(唐曾 饰)、周萍(傅晶 饰)等一大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有志青年。在陕北、山东屯涌现出赵曙光(程皓枫 饰)、冯晓兰(李欣凌 饰)、许蕾(周娟 饰)等志愿献身农村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家中,他(她)们大多是父母眼里的长不大的孩子,可是在边疆、在农村,他们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也有部分青年永远长眠在了那片土地上......

 长篇影评

 1 ) 新世纪的样板剧

我以巨大的耐心,看完了<<知青>>全剧。心情难以平息,梁晓声笔下的知青,是一部美化文革,掩盖真相,歪曲事实的电视剧。因为那场给千百万家庭和青年带来深重苦难的运动,最后是以4个不满意,即国家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收场的。梁晓声笔下的几个人物,就像文革中革命样板戏中的角色:高大全。全然不见当年实际知青的身境,贫苦的生活,渺茫的前途。以至孩子问我你们那时是这样的嘛,而我却不知如何回答。(不禁想起某一次在医院时,某位病友嫁到日本的侄女所说的一番话:她的日本丈夫对侵华战争毫不知情,还认为当年是帮助了中国。)影视剧的结尾是,此片献给一千七百万知青,他们在那个年代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得到了锻炼,做出了贡献……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类似这种水平的作者好自为之,如果自己经历过那个岁月,所出的作品扪心自问,对得起历史和千百万知青即可;如若凭空臆想,不免有哗众取宠,贻笑大方之嫌。

 2 ) 转帖:人是可以被驯养的: 知青梁晓声们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人质为什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如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的孙女派翠西亚被美国的“共生解放军”绑架,最后自己宣明加入共生解放军,并参于抢劫银行,一九七五年九月被捕。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参看Capture-bonding(英文)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症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3 ) 知青看不懂《知青》

知青看不懂《知青》
     因为我在1968年11月13日从长春市到吉林省白城地区插队有知青经历,所以获悉“5月29日晚,青春励志史诗剧《知青》在央视一套黄金剧场首播 ”的信息后就做好了认真收看的准备。可是,在第一集刚过三分钟就看到北京、上海、哈尔滨的下乡城市青年跳下闷罐车,看见下雨就高兴地手舞足蹈,振臂高呼“北大荒,我们(北京知青)来啦!”“上海知青向北大荒致敬!”“哈尔滨知青向北大荒问好!”向北大荒表忠心的热闹场面时我愣住了,难道拨错了频道?等醒过神来明白了——电视剧是文艺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虚构的。
    他们不是68年下乡的城市学生。1968年那些在学习的年龄失去了学习的权利的下乡城市学生和特别是那些马上就要步入考场的高三学生远离父母、亲人来到偏远的边疆,怎么看见了黑河一个不伦不类的小火车站就像第一次到了天安门广场一样,第一次受到毛主席接见那样的激动呢?他们穿戴漂亮分明是来黑河避暑的旅游团!这个旅游团的潇洒、浪漫、刺激、享受正是现在的小青年们所向往和追求的。
     想到这儿44年前我下乡刚下火车就看到同学们淌着泪水的面孔出现在我的眼前,抽噎的哭声响在我的耳边:1968年11月13日晚上拉着我们长春八中下乡青年的专列从长春火车站出发经过一宿的奔驰于14日上午停在开通火车站的时候,一千多名同学看到西面荒凉的盐碱地上各种白色图形的反碱地像一个个长秃疮的人头一样使人感到凄惨和恐怖;回身看县城里行人稀少,建筑多数是土房,红砖房寥寥无几,3、4个大烟筒在平静、几乎无树木的蓝天下像几根火柴杆一样在摇晃,用满目凄凉来形容当时我们目睹的景色一点也不过分。真的!大多数同学的心都碎了,都有一种受骗,被流放的感觉,很多同学昨晚和亲人分别时的泪痕未干又都哭了,有的女生抱在一起大声地哭,几乎都在说,“谁能想到通榆县会是这样?我们这些小孩子今后怎么活?”我们班就有一个她爸是吉林工业大学教授的女同学就一直哭到我们到了120里外的向海蒙古乡人民公社,泪水伴着她在拽着拖挂的解放牌大卡车上迎着寒风颠簸了两个小时,半年以后,她爸爸走“五、七”道路回了家乡甘肃,她就回家了。
     我若有机会一定把这一幕搬上银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明白在1968年的中国,上山下乡的中学生、高中生,特别是已经交了报考费的高三学生们在火车站上车时和父母、亲人离别泪水绕唇,下车时面对无边的凄凉又都是泪流成河不堪回首。
     我记得那天我们到了向海公社也见到了由小学生组成的欢迎队伍他们打的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长春八中学生到向海安家落户”,公社第一书记,人称“王第一”讲话,“希望长春八中的下乡学生们扎根向海”,到了村子里农民都叫我们“下乡小青年”,后来到了1969年夏天我们在通榆县参加“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时才看到“知识青年”的提法,“知青”是知识青年自己简化的。《知青》第一集里我看到解放牌大汽车上有“热烈欢迎新知青”的横幅,使我对电视剧的真实性更加产生了怀疑。
      接着就在第一集里看到了一连串使人费解的事情;1、这些年青人下车就因为一句“傻帽儿”引起“停派”“复派”的一场武斗,学生打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当时的学生普遍都有一股火药味,都有战斗力。可是由武斗引起的两件事儿却让人对《知青》要告诉人们什么产生了疑问?一是赵天亮一个箭步冲上去将一个从台阶上骨碌下来,已经被打到的人又一次踹倒,而且利用优势骑在身上狠打,被人拉开后赵天亮竟然大呼“复派的,给我上!”的特写镜头,这个青面獠牙,凶暴残忍的赵天亮形象就是一个造反派头子、打砸抢干将,可是剧情的发展赵天亮却是一个心地善良,人见人爱的正面男一号,真是奇怪?如果赵天亮和吴敏是一路货色还容易被人接受,赵天亮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赵天亮代表着什么人?80年代初查“三种人”的时候他在哪儿?查没查到他?;2,且不说“白桦林”火车站是铁路的还是黑河兵团的?闷罐车是从上海、北京、哈尔滨,哪儿开来的?周萍一路得到上海知青的照顾,怎么到了北大荒上海知青就把她抛弃了呢?上海人真不可交!老站长是铁路员工还是兵团的“老爷子”?也不说老站长管狗叫“老伴儿”是编剧为了照应老站长和“酒鬼”女书记的关系独出心裁,反正这种叫法在破四旧的文革中谁想叫也不敢叫,再说也没人管狗这么称呼的,只有改革后社会已经性化的中国偶尔听到有人管宠物狗叫“儿子”“亲爱的”,叫“老伴儿”的至今也没听说。以上都是鸡毛蒜皮,我要说的是老站长连“民族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都能分的一清二楚政策水平这么高,却连一点儿基本的劳动关系和组织原则都不懂,他命令连长收下周萍和兵团建立劳动关系,并且在全连大会上讲话,让大家鼓掌欢迎,这一连串的镜头给人的印象老站长就是一个拿夺权当儿戏的老造反派,如果后来周萍真是进了兵团的体制,说明兵团也在文革中,因为一切都砸烂了老站长夺权生效有文革的特点,可是,周萍被撵到山东屯就说明兵团是世外桃源,68年全国都搞“清理阶级队伍”、“斗、批、改”兵团没有迹象,70年全国都在进行“一打三反”兵团不“打”也不“反”,而七连的党支部却一心一意抓政治思想工作,抓生产,编剧所写的兵团在中国吗?兵团就是部队吧?兵团战士是不是“知青”?
     我知道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也就是编故事,莫言说,“我就是一个编故事的人”,可是他编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蛙》里蝌蚪的原型就是他自己。《蛙》中的“姑姑”和现实生活中莫言的一位做了一辈子妇科医生的姑姑的关系,莫言说,现实生活中的姑姑,跟小说中的“姑姑”,具有很大的差别,小说中的“姑姑”的情感经历,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可以说我是将发生在许多妇科医生身上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我是把在中国三十年来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发生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 。另外有人问莫言,你在小说《红高粱》写被砍头的人脖子上的皮往下缩是真实的吗?莫言说,我没有杀过人,但是我杀过鸡,掉了脑袋的鸡鸡皮是往下缩的,所以我认为杀人也是这样的,后来有一位老革命证实了莫言的推断是正确的。
     我看完《知青》第一集本来就不想再看了,因为,我在北京经常去各书店、大学或者外国大使馆听讲座和参加文化活动,如果碰到梁晓声就憋不住和他议论几句,草根斗不过名人,名人是不会向草根认错的,争论起来就免不了生气,为啥自己找气生呢?所以,我也不看“不知者不怪”“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吗。可是又一想,我和老伴儿都是1968年的插队知青,以前我俩说起农村的艰苦生活和对人性格的扭曲,下一代人和我们所接触的年青人都半信半疑,然而,他们却听名人的话,比如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花了”;赵本山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活着呢钱没了”很多年轻人却信以为真,把钱和生命紧紧地搅在一起,崇拜不择手段为钱拼命的人,年青人要都钻钱眼里可太危险了!所以,为了让年轻人逼近历史的真实,了解真实的知青生活,我还得坚持看下去,然后把要说的话告诉年青人。

 4 ) 扭曲时代中健康的灵魂

尽管我也觉得这部片子美化文革了,但是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这套戏。情节和演员都很喜欢。

一直以来,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部分反映文革的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环境都是其中的人和集体公认政治高于人性的,但这部描写的环境中,人和集体是公认人性高于政治的。主人公都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忠于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强于忠于某个主义或某个领袖。

尽管这种环境在当时可能是非典型的。但是我认为当时这样的人和集体,还是应该存在的。如果真的存在,这些逆大环境而生存的人是伟大的。有这样一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畸形的、扭曲的时代中一个个正常的、健康的灵魂,我认为相对于痛诉、呻吟,这也是一个有力的力量,是一个正面的力量,去告诉观者,什么才是对的。

 5 ) 热血灌溉的青春

我不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也不敢对那个时代妄下定义。我只是感叹于能有这样这样一部优秀电视剧。
网上的质疑声很多,说这部电视剧不能真实反应当时的知青生活,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当时的知青生活没有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美好。
针对质疑声我陈述下我的个人观点:
首先剧中兵团那些知青,他们即是知青,又是战士,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现在作为一名共和国战士对于一个20左右岁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充满新奇与荣誉感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被层层选拨选出来的,都是根红苗正。能够参军更是对一个年轻人家庭成分、阶级成分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兵团的这一批知青来到北大荒是带着荣誉感与自豪感来的。所以他们初到北大荒的惊喜和正式进入兵团之后的兴奋和积极表现都在情理之中。他们是战士和知青两个概念混合的群体,我想这也是编剧和导演进行如此艺术加工的切入点。
而剧中对于其他知青点的表现,比如山东屯、坡地村的两个知青点,知青干活拿公分,还有接受继续教育,吃住条件都要差的远,当时的社会现状总体可能就是这样,这些我想已经表现出了当时知青下乡的情形。
而对于剧中人物的塑造,人性化的东西是有点过多,包括老站长,团长,连长,指导员。在大家理解的范畴内,这些领导可能不会像杜忠诚那样满口革命口号,阶级斗争,但也不至于和蔼可亲到电视剧中这个程度。女排长,山东屯梁支书,陕西县城农资站站长,坡地村党支部三人组,这些参与到政治中的人,一个个表现的都特别开明民主并且极富正义感。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也许这帮年轻人遇到的好人有点多,这就使得电视剧中的知青们日子过得没有那么苦,甚至让观众感到一种艳羡。当然,我相信当时好人确实还是在多数,因为都是知识分子,人心也不可能麻木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只是不会像电视剧那样明目张胆的维护正义而已。而当时,某些正义是不允许存在的,而剧中却使正义处处得以伸张。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虽然吴敏的行为、言语、做派让人感到令人发指,但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在她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吴敏就是混乱那个时代的那批人的缩影,而那批人正操控着当时的中国。陕西的县革委会主任杜忠诚以及他手下的整个革命团队,就是这样一批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忠诚于自己的革命信仰,放肆的对权力扭曲和对人性践踏,错不在他们,社会大气候就是如此。就像曙光在给张敢峰的信中所提到的中国病了。而导演也没有把杜忠诚这样的人表现的极端十恶不赦,在很多细节上,偶尔也掺杂了人情味在他的身上,这也表现了当时那个时代最最深层的内心。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教育和讽刺意义,我只是感动于剧中年轻人的热血和太多体现人性之美的感动瞬间。友情,爱情,亲情,乡情,信任,理解,正义,民族情怀,爱国情怀,这些正能量的东西在剧中都得到了十分顺畅的表现。总之我很喜欢张新建导演的拍摄风格:大气,刚为主,柔并济。《闯关东》我喜欢,现在《知青》我喜欢。
剧中赵天亮和赵曙光两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却都是充满热血和正义感的好青年,这两个人的形象似曾相识,我总觉得这部电视剧有《平凡的世界》的特点,也有《围城》的特点。只是感觉。
剧中所有的知青都表现的很有理想,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而且很多细节表现出的是他们对青春是毫不顾忌的。不管这符不符合事实,至少年轻人的热血被表现的十分到位。
我只看到了第十八集,我可能是在断章取义。但是我真的喜欢这部电视剧,我还是学生,也许很多东西还说不好,但是电视剧中很多瞬间已经令我热泪盈眶。
一个弱不禁风的上海姑娘脚崴了之后拎着沉重的行李走在泥泞的路上让人心疼;
当周萍扭捏着向赵天亮借钱买解放鞋那种难为情的表情让人心疼;而赵天亮为周萍补上了供销社的欠款之后,又为周萍加了双新鞋的行为让人感动;
   赵天亮只身来到陕北,淳朴的王大娘一家为了给远道而来的赵天亮做一顿像待客的饭。娘对女儿说:“这六个鸡蛋就留着吧,六个鸡蛋炒盘大葱也算个大菜了。这些都拿去供销社换斤挂面,剩下的能换点酱油什么的就都换了。”听到这句话我眼泪就打转了,“六个鸡蛋炒盘大葱也算个大菜了!”这是多么淳朴的乡情和感恩的情怀。
赵勇周萍一批人在县里遇到上海的三名插队知青,知道她们日子过得不好,然后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三人的场景让我热泪盈眶,看着小地包向徐前进借钱的样子我忽然就笑了,笑了之后是感动;
赵勇等人把面粉私自送人的事,老魏一番善意的责备令人欷歔;
孙曼婷为了维护周萍,当场背毛泽东语录反驳吴敏的样子带着一种正义与豪气;
孙曼婷撕毁自己的被单为大家缠镰刀是一种大度;
老支书为了能让赵曙光住院治疗,往医生手里塞鸡蛋抵扣医药费的样子让人心酸;
王大爷在韩奶奶坟前唱信天游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悲愤;
导演总是注重这些细节,演员也都表现的特别到位,性格特别鲜明。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视剧,总之就是很喜欢。





 6 ) 黑龙江农场的知青拿工资

写完前一个短情评以后看了很多本剧的评论,说那个动荡的年代根本没有这么浪漫,等等,说这个剧假。作为出生在黑龙江的人说说这部剧的真和假,首先环境恶劣很真,有狼是真的,他们得夜盲症是真的,掉到遍布伐头子的沼泽上不来是真的,没有被狼吃掉是假的(吃了就game over剩下的不用演了)。黑龙江尤其是农场的知青生活条件好是真的,他们有独立宿舍,木头随便烧,从来没有吃不饱,本地自产黄豆小麦,青菜少,有猪肉,本地姑娘都喜欢知青,因为洋气,有知识。

最重要一点知青和农场职工一样是拿工资的。人生不平等,连知青插队都不一样,陕北的农村就是条件艰苦,他们很多人都是拿工分的。这几年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上海,北京的知青回到黑龙江看看,说是看看原来战斗过的地方。说起以前的生活也是一片感叹,也说以前有趣的事。问要是当时插队生活只有痛苦他们会多次回来回忆吗?

最后说一句,基本所有的知青都回城了,留在当地的我没听说过。

 短评

虽然是为了王凯去刷的剧,但是意外地很感人。

5分钟前
  • 墨索
  • 推荐

齐勇太迷人了

8分钟前
  • 巴西松子
  • 力荐

因为王凯才看的,但是完完整整看完之后觉得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不用看CUT,真的拍的很好。各方面都不错,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取景都很不错。

11分钟前
  • Aly
  • 力荐

好看 本来是想去看凯凯王的 但是很惊喜 整部剧都非常棒!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啊 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13分钟前
  • 力荐

为毛我觉得好好看!!!

14分钟前
  • Ruby﹡
  • 推荐

因为王凯认识了齐勇宝宝,认识了这部剧,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不一般的故事

15分钟前
  • 推荐

真是搞不懂,文革年代的故事,不够惨不够脏兮兮就不能给高分吗?

18分钟前
  • 花满楼
  • 力荐

最震动我的是那个细节,齐勇对感情深厚的要去读大学的女友孙曼玲说:“该分就分,该分不分也不对。”孙曼玲责怪齐勇不懂自己。但是齐勇平静地说这句话的时候,却是最震撼的时候。他既感到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又有强烈的无力感。人心易变,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人性。这是合理的,不必责怪的。

19分钟前
  • 沧木生
  • 还行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剧,知青们的理想主义纯真又美好,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历史背后的针脚总是残酷隐蔽的,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呈现?

22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不为某一个人感动,只为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青年感动,他们放下所有的一切,做好到农村扎根的准备,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那里,挥洒着热血。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那个时代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27分钟前
  • 乐筝
  • 推荐

王凯最好的表演,齐勇太生机勃勃了。

32分钟前
  • L
  • 推荐

对知青上山下乡是有反思的,也揭露了一些丑恶现象,但还是太避重就轻了,主人公不管经历了什么磨难,还是都好好活着连婚都结了,真正的坏人只有一个小兵吴敏,领导人都还是无比伟大的,发生了那么多混蛋事的回城运动,完全没有,整个剧当成架空历史的玄幻剧可以看看,要舔着脸说这就是真实那太不道德了

3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齐勇大兄弟真是我最想嫁的凯凯的角色!

39分钟前
  • wink
  • 力荐

看过齐勇cut,土帅的齐勇萌萌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42分钟前
  • 且隐杉木街
  • 力荐

群戏很棒。齐勇哥哥苏到没有我。在电视剧这个要求老少皆宜不能尺度太大的形式下,风格比较接近于Ridley Scott?

46分钟前
  • lothron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的评分会这么低,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年轻演员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可是不过几集,我就喜欢上了他们和他们的角色,这是演员的功劳,是导演的功劳,也是编剧的功劳。我不曾经历那段历史,但是我相信每段历史中即使充满尔虞我诈,也总还是有爱和温暖,我们都深知那

47分钟前
  • lvlalala
  • 力荐

扎实的正剧。只看了凯凯王cut。凯凯王在《知青》里的人设比靖王宝宝还要好。虽说造型是糙了点,但符合背景且man气爆表。有学识打得了嘴炮,有良知看得到阴霾,谈正事耿直诚恳有担当,撩妹也干脆利落不含糊。bg线在一部正剧里简直可爱得不科学。

49分钟前
  • 嘟嘟啦啦鹿茸
  • 推荐

看完了王凯的cut,被帅惨。造型和人设好适合他

51分钟前
  • dadasuperman
  • 推荐

王凯这演员真是个妖异的存在!只要看他的一场戏就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然后只要一天不看他心里就空落落的,简直生无可恋;可要是放任每天看他,会更心塞——这样的男人怎么我就睡不到呢!!!QAQ

53分钟前
  • 还行

打一星的真是豆瓣脑残渣。这剧里年轻演员也能塌下身子来演,接地气难得。对时代不予置评,痛与暖并存。齐勇尤其好。难怪后来能一飞冲天。

55分钟前
  • 厄庇墨透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