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

战争片德国,美国2022

主演:费利克斯·卡米勒,阿尔布雷希特·舒赫,亚伦·希尔默,丹尼尔·布鲁赫,塞巴斯蒂安·胡克,安东·范·卢克,大卫·史崔梭德,埃丁·哈萨诺维奇,乔·温特劳布,吕克·费特,Andreas D?hler,米夏埃尔·维滕博恩,Peter Sikorski,安德烈·马尔孔,Dominikus Weileder,Tobias Langhoff,阿德里安·格鲁内瓦尔德,菲利克斯·冯·布雷多,迈克尔·斯坦格,Moritz Klaus

导演:爱德华·贝尔格

 剧照

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2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3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4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5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6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3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4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5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6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7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8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9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2:27

详细剧情

该片改编自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撰写的同名经典小说,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罗·鲍曼和同学莱尔、米勒参加了德国国民志愿兵,被派往前线与法军作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到了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

 长篇影评

 1 ) 战争是什么样的

一颗炮弹落下来

六个钱包都没有还完房贷的房子没了

一颗子弹

追了很久的人儿没有了

它们很便宜,它们到处飞

从天空中飘散下来的"小玩具"

踩到下半身就没有了

哪怕一无所有的人

灵魂也在恐怖中魄散

这是战争

没人会再为它叫好

春天的糜烂性气体取代花香

夏日的轰鸣声盖过蝉鸣

秋天的河水是黑色的

整个冬季唯一的油料

在前线废弃的弹坑里燃烧

这是战争

谁的父亲掐死了谁的孩子

谁的梦魇充斥无眠的魂魄

子弹,火焰,死亡

是公平的

不分河岸,不分政党,种族

我们爱的人都会死去

不是在怀里,不是在衰老的床榻边

是在遥远的,未曾听闻过的无名之地

我们都会死去

不是在爱人的怀里,亲人簇拥的床边

是在出征的时刻,以为会胜利的谎言里

这是战争

和下一场战争的

前夜

 2 ) 德国视角战争片自带了历史上的优势,我愿称之为战争片拍得最好的国家(个人喜好请不要再杠我了)

真的觉得大家都可以看看德国人拍的一战二战电影,感受是真的不一样。

我觉得本身一些战争电影被我吐槽的点就是他们的结局都太强调“成功”了。

虽然也会有很多人死甚至主角也会牺牲,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在拍“我们是怎么反败为胜的”“我们主角是怎么英勇杀敌的”。

没错作为被攻击的一方我们想展示我们不怕敌人的攻击我们是坚强的民族,而且确实我们是二战的战胜方。所以我也完全理解为什么我们在拍战争的胜利。只是我确实觉得只看这类型的话这就失去战争片的意义了

(这里我再加几句,评论有人说“为什么非要反思,我们反侵略赢了就是要拍打赢战争的胜利,你为什么要和发动战争的国家共情”。

我上面也说了,我们做为被侵略的并且是战争的胜利方,拍战争胜利拍美好结局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还是始终认为“战争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即使是胜利方,即使赢了也依旧是输的。有些电影可能会让观众产生“战争胜利带来了无限的自豪感和骄傲感,证明了我们的实力,所以战争也没那么可怕反而可以证明自己”的想法。从而减轻了战争实际的残酷和害处。

所以不是说大家都别看美国中国的赢战电影,如果只是为了爽一爽那就去找个手撕鬼子或者看美国人拯救大兵瑞恩,也完全ok的,我也蛮喜欢看。但是不仅要看这种也更应该看看德国的战争片,换一个视角去真的看看战争的残酷。

⚠️并不是要代入德国人去反思!只是去看看真实历史中的一个国家为战争失去了什么,以此警示自己,警示所有人战争百害无一利。⚠️也没有一棒子打死或贬低所有赢战类的战争片!就是觉得德国人视角会不一样会更有警示作用,我个人偏好这种警示型的战争片,个人偏好!!

仅从我理解来说,看战争片不是为了肾上腺素不是为了不是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是去了解那段历史,从最客观的角度去认识战争最坏的一面。所以我不是共情德国,只是共情所有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人。

这个完全是个人喜好!我就是觉得爽片动作片可以拍成美好结局,战争片就不要全是美好的了。解释完毕求求别再杠我了)

如果只是为了彰显民族自豪感的话,那它被冠上“主旋律”也不为过吧。(说这句是因为在微博看到有评论问为什么我们自己拍战争片就被说是主旋律,国外拍的就不说)

我一直觉得只有德国人的战争片是纯粹地拍最真实的残酷的战争。他们会拍<西线无战事>,拍为了政府的自尊白白牺牲多少人,讽刺四年下来前线只前进几百米却死了几百万人。他们会拍<地雷区>,拍战争结束后德国士兵为了拆自己埋下的地雷葬送生命。没有哪一部是以“成功”结束的(因为他们确实也是战败方),就算主角活下来了那电影依旧是悲剧,因为没有人会庆祝。“战争结束了我们赢了我们太强了”这种东西真的还是少宣扬的好。(或者说看完了这种彰显民族自豪感的电影之外也别忘了看看德国的,换个视角嘛)

还有一点就是看西线无战事的时候你不会去特别在意主角,他们的存在感都不是特别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有完整的故事线。整部电影都找不到“杀敌高光”或者“作战战术高光”,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为了彰显哪个士兵的英雄气概。只是在跟你说战争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好过也不会留下任何一个英雄

 3 ) 为什么现代德国人对于英雄都非常谨慎?

没有必要将这部《西线无战事》的故事再与老版的《西线无战事》做太多对比,故事是两个故事,但是带来的反思却是有一些接近的。

想专门为这部电影专门做一集播客节目,但是目前没有办法抽出时间。所以写一些自己的观后感,能不能发得出来,完全随缘。

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中午出门吃了个午餐消化一下这些情绪,然后再重新回家看了一遍。

个人的感受是,这部电影在2022年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拿一些奖项。

当我们重新回到一战的时代的话,会发现欧洲也将近有六十年无战事了。而六十年第一战则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丧失生命数最多的战争之一。

为什么这场战争这么血腥?

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各类思想家也做了大量的反思。很多研究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原因,这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第一场势均力敌,双方都有了现代工业化能力,都能够通过快速工业化的方式,将最大化伤害对方生命的武器毫无节制地推入战场,也能将双方的士兵通过工业运输的方式,拉送到战场变成灰烬。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在前15分钟想要表现的含义,在战场上倒下的士兵,很快被掰下了铭牌,被专业化、工业化和高效地送入棺材,有专业人员专业地埋葬,他们的军服又以工业化地方式继续流转到清洗场,随意地在大缸里清掉一些血渍。还没有完全晾干,又被拖入了军服厂,小裁缝们修修补补,又到了新的一批对于战争兴奋无比的年轻的脸蛋手中。不管你是Andreas, 还是William,还是什么Hans或者Heinrich,在这工业化的战争面前,所有的名字和这个名字背后曾经曾经存在过的生命,以及他曾经拥有过的生活和智慧,以及这个年轻生命未来的可能性,一切都归为尘土。

而一旦穿上这样的制服,上到了这个如炼狱般的战场,就极难再走出来,即在一战中,大部分年轻的生命实际上从走上战场的这一刻,已经被判了死刑,有的如电影表现的活不过第二天天亮,也有的生命可能在停战前的最后一刻被终结。

而在停战前最后一秒被刺刀刺杀而被终结生命的男主,是对于这场战争意义的最大嘲讽。

那么这场战争具有什么意义呢?

我相信,那些在接到军服时兴奋不已的年轻人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战争煎熬之后,可能早已不在乎了。他们只是想尽快尽早回到自己的故乡和家庭。

而对战争能够给家族和自己带来荣耀的将军则安全的在后方,策划着停战前的最后一击,以英雄的姿态,胜利终结这场战争。

当然电影也刻画了当时的德国社民党领袖则是在与法方福熙元帅的面前,放下了所谓的尊严和荣耀,所有和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尽快结束这场绞肉机般的战争。越早停战,就能省下尽量多的人的性命。我曾在我“理性批判”播客的第九期里提到过,德国社会民党有着老传统,能谈绝不动手,也是来自于这个对所有欧洲人都极其痛苦的历史。

当然这些德国社民党领袖在一战后也被“英雄们”认为是丧权辱国的,而这种屈辱感也再造了第三帝国崛起的基础。

作为一个学国关出身的人,我当然理解国际政治的残酷性以及实力说话的重要性,我也当然知道发展守卫自己主权国家的能力的重要性。

但对于战争本身,任何国家都应该慎之又慎还得再再慎重。因为这是拿一代国民的生命作为赌注的豪赌,同时这个赌注里还有未来数代国民的总财富将可能输为赔款。

至于英雄主义,在德国这个两次沦为战败国的国家,这类话题被德国思想家反复批判和反思的背景下,很难再被高歌颂扬。

 4 ) 虚无的真实

观看这部描影片时,我的脑海里数次浮现出《战地1》的游戏序章场景——当玩家扮演的士兵阵亡时,屏幕上会出现这名士兵的姓名和生卒年,随后视角转移到另一位战友身上,继续作战,然后再次阵亡……一开始,我会因自己的操作不够谨慎而感到懊悔,但我很快发现,即使操作再完美,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设计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浓烈的虚无,也让百年前的战场阴影变得无比真实。

我在《西线无战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这种虚无与真实。尽管很多人将它与《1917》做比较,但显然《西线无战事》没有在刻意追求战场上的光影美感,而是着力于描绘士兵的饥饿、肮脏与恐惧。我们跟随着保罗,见证战争的谎言让无数青年沦为行尸走肉,直到迎来不可避免的死亡。在他倒下的那刻,我甚至为他感到轻松。为我知道幸存者并没有迎来解脱,而是将在悲怆与怨恨中炮制第二次战争。

关于保罗之死,原著的描述是,“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马雷克并没有提及死因,而在片中用浓墨重彩的戏剧化桥段来呈现保罗“一战最后牺牲者”的身份(1930年版则是加入了“抓蝴蝶”这一桥段)。这些改编在某种程度上也许都消解了马雷克的本义,将战争与人生的双重虚无归结在战争的残酷性本身上,但对于影像的受众而言,如此直接的画面可能比深刻的内涵更具价值。

只要人类还有战争,《西线无战事》就需要一直被讲述。它不仅提醒着人们战争的代价,更将虚无的真实展露无疑。

 5 ) 静默西线

1. 战争让每个人的生命都变得微不足道

电影开头的十分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

西方战线

片头以一个士兵Heinrich的视角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上一秒呼喊着你名字向你求救的战友,下一秒就满脸窟窿缺胳膊少腿的倒在血泊中,在战场上,生命变得如此渺小脆弱,生命的逝去变得如此轻描淡写。

当开头Heinrich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字幕里,观众自然而然的会发出疑问:Who is Heinrich?Is he the protagonist? 他会是主角吗?而后观众会立马得到的解答是:No. Heinrich is just another nobody. 很快,他就像其他死去的战友一样成为下一个枪下亡魂。他们死后的衣服被扒走,送到军队后勤部门,由一群缝纫工人修整洗净后给下一批战士穿上。通过几个连贯的剪辑镜头我们很快得知,每件衣服上都有士兵姓名的标签,Heinrich也不例外,这是他的名字第二次出现在镜头之下。

拿到Heinrich军装的是年轻的士兵Paul,而Heinrich的姓名标签显然因为后勤部的失误没有及时去除。Paul满脸困惑的拿着分发给自己的衣服询问军官是不是发错人了,然而他得到的解答却是,这件衣服的尺寸和Heinrich不合,所以他没有穿,把标签丢掉就行了。军官一脸冷漠的将标签摘下扔进垃圾桶,这是他的名字第三次出现在镜头之中,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出现。

拿到军装兴奋的Paul

而此时满脸兴奋,对战争充满期待的Paul,又怎会知道他手上拿到的看似崭新的军装实际沾满了阵亡战士的鲜血?一个士兵的生命就像他衣服上的标签一样微不足道,弹指一挥间,就彻底消失了。

2. 战争让鲜活的生命变成冷酷的杀人机器

主人公Paul刚登场时,和他那些即将入伍的朋友一样,是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对战争充满了使命感和荣耀感,迫不及待的要为这个国家奋勇杀敌。这时候的他,眼睛里全是光芒。

即将参战的Paul

然而战争就是一把涂满了鲜血的杀猪刀,将这个鲜活的年轻人浑身上下宰了个遍。在意识到战争完全不是自己先前想象的那样,在身边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的倒在身旁,Paul变得胆战心惊,眼神里满是恐惧和胆怯。

初入战场

直到停战前夕,自己一直以来都朝夕相处的战友Kat的意外死亡,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的Paul彻底变成了一个冷酷的杀人机器,眼神里不再绽放任何光芒。

在剧情的最后,德军的General咽不下投降的这口气,在停战协议生效前的最后几十分钟,煽动士兵们做最后的抵抗,杀敌军个措手不及。许多已经看清现实并准备回家的士兵对这个命令感到非常不满,但又不敢违抗军令只得重返战场。而此时的Paul早已面如死灰毫无表情,他毫不犹豫的回头,就像一个杀红了眼的机器,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会因为眼睁睁看着法军士兵挣扎着惨死而感到共情的他。

停战前夕的反扑

除了Paul的转变之外,士兵Tjaden的死亡也让我心灵很受冲击。

Tjaden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右腿,这让他想当一个ranger的梦想彻底破灭。Paul和Kat为躺在地上的Tjaden带去了食物,而这时候的Tjaden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将手中的刀叉狠狠的刺向自己的喉咙,慌乱的Paul和Kat大声呼救,然而身边几十个士兵竟然全都不为所动。唯一一个对此做出反应的还是一开始就对Paul手中的食物虎视眈眈的士兵,在Paul着急的帮Tjaden按住伤口的时候,他默不作声的拿起了Paul丢在地上的食物吃了起来,面对眼前死去的战友,眼神里除了冷漠再无其他。

战争如此残酷,每个人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明天,又有谁还会再去在乎他人的死亡?这就是战争,它让每个人在战场上变成一个冷漠的杀人机器,在战场外变成一个漠视同伴性命的冷血动物。

3.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静默西线

其实个人不太喜欢西线无战事这个翻译。

电影第一次点题是在停战协议刚刚签署之后,西线逐渐变得一片寂静。Kat对Paul说,你听,前线如此安静。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Kat口中的quiet指的是不再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双方停火了,战争结束了。但显然quiet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战场上的死寂。尸横遍野,活着的人都已经离开,已经战死的人再也无法离去。他们的尸体堆满了西线,也不会再发出任何声音,这是战争所带来的灭绝性的silence.

电影结束播放片尾字幕时,没有任何背景音乐。影院的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生怕打破这一寂静。

这是真正的静默的西线。

4. 阵亡战士的传承

电影中多次以物品表达对牺牲士兵的纪念和传承。

第一次是片头Paul被拉去收集死亡士兵的挂链。这显然是为了方便统计每个阵亡士兵的信息。而Paul还在泥坑中发现了自己朋友的眼镜,这也是Paul第一次大受打击。

战友的眼镜

第二次是Paul眼睁睁看着敌军挣扎着痛苦而死之后,内心极度不安,掏出了敌人放在内衬口袋里的书信和照片。但后来Paul问Kat会不会法语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弄丢了。

从法国士兵口袋中掏出的相片

第三次是Paul将战友Frantz从女路人处得来的衣物绑在脖子上。

第四次是片尾一个年轻士兵被要求去收集死亡士兵的胸牌时,摘下了死去的Paul脖子上挂的衣物,重新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每一处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离去,而另一个生命则背负了更多而负重前行。

5. 《西线》和其他反战电影的对比

首先是和另外两个版本的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对比。

原著小说出自德国作家Erich Maria Remarque之手,于1929年出版。本片的前两个版本,1930年和1979年的两版均为漂亮国出品,前者拿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1930年时德国因为纳粹主义的盛行,当时的德国人并没有什么机会体会1930年版电影的震撼,随后在1933年,原著小说和电影均被纳粹政府封禁。所以2022年的这一版,是原作的首部德语改编电影。

1930版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海报

我个人还没有看过前两个版本,不好评价剧作上的好坏。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得益于如今发达的电影特效制作,本片的视觉效果相比起前两作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优势。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主角Paul在第一次上西线作战时,遭遇敌军连环轰炸,众人躲在战壕里,一个士兵被吓破了胆想要出去,却被敌人的炮弹炸飞,那一刻就好像他的身体瞬间分解一般,甚至观众都来不及看清他四分五裂的样子,他就瞬间消失在我们的面前。这种现代大荧幕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显然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战争的暴力野蛮和血腥。

此外,这部电影也很容易会被拿来和《1917》《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电影对比。

我个人感觉《西线》和上述列举的其他反战电影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西线》更注重将战争放在一个宏观层面上来描述,电影的角色,如Paul和Kat等,更多的是作为这一主题的丰富和补充。相对来说,在本片里,人物的存在感并不突出,也没有像《血战》《拯救》里那样的个人高光,几个主要角色和观众的connection也相对较弱,相反,这部电影更加凸显战争的难以预测性和个人的渺小与无助。

除此之外,我觉得这部片子的叙事性和另外几部电影相比也较弱。整部电影只有大概一半的内容是叙事性的,所以中间的部分看起来会略有点沉闷。全片更强调一种沉浸式的战争体验,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Paul的痛苦。

6. 每场战争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群战争狂人的推动

从各种反战电影中都能得到类似的启发。

德军的general会真的以为停战协定生效前那十几分钟的反扑能带来胜利吗?他只是咽不下这口气而已,在他眼中战士就应该为国捐躯,这是战争的荣耀,生命在国家利益面前算得了什么?这样的思想荼毒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战争送去一波又一波的燃料,前仆后继,尸横遍野。

每一个当代年轻人都应该警惕军国主义思想 民粹主义思想的复辟。战场从来都不是荣耀,只是自私的利益相争和无数无辜生命的逝去。

要多看一点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少看一点某某片2。

 6 ) 太失望了太失望了

导演到底在拍啥?原著出彩的地方几乎全部都删了,倒是保留了一点类似“可以用勺子把他们从战壕的墙上刮下来,葬在饭盒里。”这种无关紧要的台词。但是战前训练、无休止的炮击蹲战壕、众人讨论战争的原因、主角回家探亲这些全部都一点没有,这些展现原著核心精神的情节为什么删的干干净净?反倒是加了双方高层谈判这一支线,完全是喧宾夺主。

作为一部一战题材的电影,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男主在战壕里呆超过半个小时了吗?一年多战场时光居然直接一笔带过,直接跳到停战前三天,那人物内心的变化与对战争的反思又如何体现?在后方休假的片段占了大量时间,但是完全是流水账,没有任何讨论和反思环节,所以你反战到底反在哪了?表现战争的残酷难道国产主旋律没有吗?表现一下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就是反战了吗?

导演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拍什么,故弄玄虚弄腹黑高层私自进攻、督战队这种莫名其妙的剧情不仅挤占了主线,影响全片的节奏,在表现电影主旨上也没有任何作用。

很多地方改编的也很离谱,比如厨子偷鹅,原著是从德军司令部偷,本身是一个老兵油子的形象,得手之后颇有小孩子恶作剧的感觉;本片改成了从法国农户偷,这不是纯纯鬼子进村,一下就变成了侵略者的形象,那你被农户小孩打死不是活该吗?

所以到底拍了个啥?居然还这么多人吹?被90多年前的1930版全面碾压。一个原本十分的剧本,你改来改去改成六分,那我只能给你打四分,因为编剧做的完全是反向的努力,让一个原本相当讽刺和思辨的小说变成了流于形式的zzzq。即使剧本还没差到完全不能看,但是依然是非常失败的改编。

 短评

比战场厮杀更为残酷的是战争的荒诞性,你不知道为谁而战就冲上了战场,想要去杀死素昧平生的敌人,然而战场上没有英勇杀敌的战友,只有吓得屁股尿流的士兵,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了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这就是廉价炮灰短暂的一生。

10分钟前
  • 枝寒雀静
  • 力荐

如果我没看过书,我估计会给这部片子4星或者5星。作为一部独立的战争片肯定是很不错的,但是很多改编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太多。1.电影里大家传来传去的是丝巾,原著是鞋子。丝巾的来源首先就令人起疑惑,他们为什么把一个不相干人送的东西当成了一辈子珍重的东西。而且也曲解了和法国姑娘的关系,那是一种真诚又粗俗的交换。而且鞋子是有实际用途的,他们每次都会念叨穿着真舒服。不要搞人为美化2. 卡特怎么能是因为偷鸡死呢,开头偷鸡是因为饿得不行了,战争都结束了还偷什么?为了展示非战斗群体,非得这么安排吗。书里是战斗受伤牺牲的3.“西线无战事”导演为什么会理解成达成停战协议后的进攻。这种事历史上确实是有的(各个战争都有),但是这么小概率的事件只会消解战争的残酷。原文中根本没解释西线无战事,保罗还死了的原因。

13分钟前
  • 养乐多
  • 还行

在高层眼里,一线的士兵不过是一道命令。每次场景的转换都是巨大的反差。有人为了两个鸡蛋送命,有人在埋怨蛋糕不新鲜。有人大口吞着污水,有人厌烦大块肥肉丢给狗。你让我们下跪,还要我们高喊“伟大时代,甚为光荣”

16分钟前
  • 迷朗
  • 力荐

政治权谋者为一己私欲发动战争,送愚昧天真的爱国者上前线当炮灰。

21分钟前
  • 呵呵
  • 力荐

凡是把战争当做英雄主义进行大肆宣扬的,凡是不分青红皂白把人送上战场的,凡是鼓吹战争精神的人,都应该下地狱。

22分钟前
  • 似景流年
  • 推荐

给狗扔一块肉,肯定会被叼走给人一点权力的话,他会变得野蛮

23分钟前
  • SITIS
  • 力荐

#TIFF2022 配乐特别震撼 尤其影院效果 青春懵懂的少年刚刚毕业就被国家主义洗脑 送上了犹如绞肉机一般残酷的前线 无谓的牺牲持续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 一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然而战争狂人们还在不停地把无辜的青年送上前线 这样的电影依旧意义非凡👏

27分钟前
  • Gooner🌈
  • 推荐

分三天我看完了德国人新拍的《西线无战事》,很精彩的作品!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争,各方无所谓正义或侵略,本片反战的主题表现得非常突出,四年中“西部战线”的300万年轻的普通士兵的盲目牺牲,就是巨大的人类悲剧。对比了1930年美国人改编拍摄的电影和1979年英美拍的电视电影,这回是德国人自己拍的,是部好电影,有许多新的创造,摄影精彩!特别是在俄乌战争期间网上影院公映,全世界都会有热烈的反响。

2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你渴望战争的唯一原因,是你没经历过战争。

32分钟前
  • yyrann
  • 推荐

Movie of the Year. “坦克在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被首次使用”,这是多么平淡无奇的描述。但当电影中坦克压向了战壕,年轻的生命转眼消逝,我坐立难安,我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可惜影厅的视音效果超凡绝伦,我不能假装这一切不曾发生。残酷,冰冷,绝望,战争从未改变它的面目,但我们的历史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心甘情愿地为它摇旗呐喊,甘愿做它的信徒。只是不知道,他们最终会在酒桌上操纵他人的生命如棋子,还是出乎意料却并不意外地死在回家的前夜?

36分钟前
  • 云当归
  • 力荐

终于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可惜改得基本和雷马克的原著无关了,也抹消了属于西线无战事的那些微小又伟大的诘问。可谈的是深夜末场坐满了一半,有很多年逾七旬的老人结伴前来。邻座的老头聊天时说这也许不够好,但我们必须反复回忆欺骗青年的代价。

40分钟前
  • 须臾幼薇
  • 还行

你们看,他们好像一枚没有生命的棋子。

42分钟前
  • 电影Mark
  • 推荐

年轻人都来看看,那些老家伙们编出来的谎言,千万不要上当啊!!!

43分钟前
  • irismile
  • 推荐

配乐很震撼。很多片段单独拿出来十分荒诞,但放在战时就很顺理成章。战争机器以血肉为燃料,扭曲了版图和人性。然而如此深刻的作品也没阻止二战的发生,此片也不会让鹅屋平息。无论怎样,愿世界和平。

48分钟前
  • 不胜酒力的YC
  • 力荐

主角因为战火或意外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亲爱的战友,而他本人靠着运气苟到停战前夕却最终没有踏上回家的归途。无人生还,众归于寂。从德国人的视角讲述战争,没有荣归故里大团圆,只有恐惧、愧疚、耻辱。导演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的访谈中说,“There is nothing heroic or glorifying about war”。

50分钟前
  • task_focus
  • 力荐

当下太需要这样一部优秀的反战片了。引用《父辈的旗帜》开头老兵的一句话:“只有那些从没上过战场的蠢货才会热衷于打仗。”

55分钟前
  • 瓦力
  • 力荐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每一部战争片的时候都在研究怎么才能在战场上合理装死

57分钟前
  • alumiss
  • 推荐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看完 结束以后陷入巨大的虚无

59分钟前
  • AnEnormousFish
  • 力荐

这一版把战争的虚无描绘到了极致,可以说只有两类场景:士兵们像机器中的齿轮一样呆滞地端着刺刀冲锋然后被割麦子一样撂倒,或者枪炮声暂停时士兵们恢复人类情感有说有笑去老乡家偷鹅。朋友情谊和军国主义狂热一笔带过,高层的奢靡和狂妄也只是作为反衬战争的蒙太奇登场,整个电影的唯一主线就是战争本身,反倒比我们的父辈多了几分“德国味儿”——更加克制、更不滥情,只要描写战争本身就可以唤起对战争的厌恶了。整个观影过程中没有泪点,也没有(过度)血肉横飞的大场面,只是一直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这种拍法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流,看多了把爱情亲情友情、战前多美好战后多惨淡这类桥段像工业香精一样生产并添加的好莱坞战争片,还是来点纯粹的生理性厌恶吧。

1小时前
  • wowo
  • 力荐

#TIFF220914 绝对夯实的技法,影片前段节奏太好了,搭配标志性音响真的紧张到心发慌。中后段有点拉,但一些煽情桥段处理的真的很好,不滥俗且印象深刻。整个观影过程都笼罩在巨大的虚无里,战场上你的喜好、抱负、愿望都不再重要,它与你是否勇敢,是否优柔寡断,是否在合适的时机举起了枪也都没有关系。它只存在于一张长桌的两端,中间是一盘过期腐朽的面包和悬而未停的几笔签字。

1小时前
  • 小仙猪猪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