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

剧情片日本2008

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吉行和子,笹野高史,余贵美子

导演:泷田洋二郎

 剧照

入殓师 剧照 NO.1入殓师 剧照 NO.2入殓师 剧照 NO.3入殓师 剧照 NO.4入殓师 剧照 NO.5入殓师 剧照 NO.6入殓师 剧照 NO.13入殓师 剧照 NO.14入殓师 剧照 NO.15入殓师 剧照 NO.16入殓师 剧照 NO.17入殓师 剧照 NO.18入殓师 剧照 NO.19入殓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00:41

详细剧情

  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饰),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广末凉子 饰)搬到老屋,过着清贫的日子。某日,一则广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短工时。大悟来到NK代理公司面试,社长佐佐木生荣(山崎努 饰)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日语Nou Kan)工作!  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对普通人谈何容易,一方面对遗体的不适,一方面又要对妻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长篇影评

 1 )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星期天的晚上犯了糊涂,把星期天当成了星期六过,半夜十一点翻出《入殓师》来看,结果看到一点多,两只眼睛肿得像桃一样的去睡觉。两年前的春节,我的父亲去世,早上醒来的时候,母亲从医院打电话过来,说父亲不行了,让我赶紧过去,把平素里准备好的衣服和鞋帽都带去,我迷迷糊糊的按照母亲交代的跑到柜子里翻找,这样的事情,在父亲生命里的最后三年不知发生过一次,于是这让我心里还抱着一线希望,也许——还不是这一次。 但是,就是这一次了,该结束的终究要结束,我跑到医院,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明晃晃的屋子里面,他们在走来走去,我有点发懵,记不住他们的面孔,但是我知道,悲伤的只有我母亲一个人。我长这么大来,从没办过丧事,母亲也并没有经验,于是我莫名其妙的被什么人领到楼下的寿装店里去买给死者身上盖的单子,还有嘴里含的铜钱,脚上垫着的脚垫,寿装店里的灯光昏暗,几根人在打麻将,一个人叼着烟,找出个绣得非常粗糙俗气的缎子被单来,还有其他的东西,说,八百块。我很吃惊,但是想到在楼上等着的母亲,我说,四百块,那个人很不高兴,说这种事还能讲价啊?我说那就不要了,我本来就觉得我爸爸不该盖这种东西。他一听,赶紧把那些东西一股脑的都塞给了我,抢过我手里的四百块钱。 我回到楼上,医院的医生跟母亲说,你们要尽快把人拉走,你们不能把他放在这里。母亲说,我儿子马上就赶来,我想让他在这里看到他父亲。后来哥哥来了,母亲抱着他哭,哥哥没哭,我们忙着联系殡仪馆之类的事,我只是看着哥哥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的躲在窗户边抹了眼泪。把父亲抬下去的时候,和殡仪馆跟着过来的某个人叫我和哥哥对着灵车磕头,我和哥哥都磕了,站起来,他们管我们要两百块钱,说是因为他指点了我们,要收开口费。给完了钱,我才开始稍微恢复了一点思考能力,突然意识到,在父亲病房里绕来绕去的陌生人,都是干这个的。他们像秃鹫一样,围在尸体旁,等着分食死者的尸体。趁失去亲人的家属悲伤之际,能多捞一点钱就多捞点,这种感觉,在送父亲去殡仪馆的路上更明显。殡仪馆的路旁,不断的有人跟着我们车一路走,一路说着各种套话,后来在殡仪馆,我们把父亲的遗体从一个地方送到另外的地方去入殓,灵车前也围了很多这样的人,嘴里念念有词,不给钱,他们就一直跟着不肯走,司机跟哥哥说,你要每人给他们个十块二十的就行了,哥哥终究没给。母亲说,那一刻,感觉就像那些人好像地狱里的恶鬼一样围上来。 但这只是殡仪馆外面的人,其实殡仪馆里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父亲遗体告别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进来一个穿着制服的军乐队,上来就要演奏,哥哥想起来,就突然问他,你这个是另收费的吗?领头的那个女人,含含糊糊的回答,诸如哪家遗体告别不需要爱乐之类的话。哥哥又问,我们是要放磁带,你们是另收费的吗?问了三四遍,才知道,另加2千块钱。哥哥强忍着怒气把他们轰走了,走的时候,那女的用故意的谁都可以听得见的声音说,付不起就说付不起…… 说了这么多和电影不相关的话,但是我想,曾经失去过至亲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看懂了《入殓师》这部电影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 性格懦弱,总是怯生生的小林君,在走进死者的家中的时候,也是被人指责为“赚死人钱的。”但当他的手温柔的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儿子梳好头发,为妻子点上口红的时候,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我的父亲卧病十七年,最后三年,他浑身插满管子躺在那里,被人们搬来搬去,翻来翻去,我一直很希望,人们可以对待他温柔一点,但你知道你无能为力,你不是医生不是护士,不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家,你不能挑人家的不是,这个世界上,粗暴是大多数普通人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被粗暴的对待,然后又粗暴的对待别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循环,大多数人内心已经麻木,浑然无觉。所以,在一个连活人都不能被温柔对待的世界里,就更别说对死者的尊重了。 是因为这样,佐佐木先生才一眼看到了小林君内心里的温柔的吧。他像一个孩子一样的软弱,没有竞争能力,却善良,温柔的可以平等对待每一个死者,不管他们是怎样的死法。内心里还有这样温柔的人,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是多么难得的珍宝啊。看电影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想,如果是我的父亲,要是也能让小林君来帮助,温柔的握着他的手,走完最后的路,那该有多好。《入殓师》的英文海报上,有一句话写到——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而我关于我父亲的最后的记忆,是充斥了那许多粗暴贪婪的嘴脸的记忆,太不美好了,所以很少回忆。能遇到小林君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啊。它照亮了生者的回忆,的确是上天的礼物。作为一个内心深处的自毁者,我活在一个人人互相粗暴相待的世界中,我从来不曾奢求我自己可以死得其所,我可以对自己很无情,可是在我不曾被温柔对待过的此生里,仍然有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长在我爱的人的身体里。我深爱过的人,我是多么希望你们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哪怕是在你们离去的时候,能够有一双手,温柔相握。 小林君,谢谢你曾经这样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可以用自己的温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我知道这个世界,是那些粗暴,强壮而冷酷的人们的,他们崇尚无情,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少受痛苦。但是,当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在深深深深的地方,温柔还在,我还可以,用我自己温柔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那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好得就像,在尘埃里静静绽放的一朵花一样。

本文收录于

 2 ) 夙时雪安然——写在《入殓师》之后

【壹·夙雪】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
    川端康成素白简洁的文字,在多年前的某个静夜,让我的心瞬间舒于平和。来自雪国的清灵雪花携着深深浅浅的物哀与禅意,寂然落于心尖,随着时光默默地沉淀于深处。
    当悠长的钢琴响起,影片开幕,《入殓师》用它同样简短细腻的台词,再次带我入了那段幽玄空寂的情怀:
    “孩提时感到的冬季并没有这么寒冷。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凡无奇。”

   干净纯白,如夙时,雪安然。
 

【贰·禅意】

    日本对于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丰富、细腻。樱花要在初阳早春及时赏玩,茶道要经细致碾磨冲泡方得品味,河豚要用精巧刀工切成透明得能看见底下容器花纹的薄片。特色鲜明的日本料理,尤注重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试图保持它们那种原生质的鲜美。如影片中社长和大悟追忆起去世的妻子后,一同品尝了河豚的鱼白,新鲜,只加一点盐,就好吃得叫人为难。
    这种日本式的生活态度,透露着他们对于事物本质面貌的敬重。

    这样的态度,同样贯穿《入殓师》的叙事过程。整部影片色彩素雅,多使用固定镜头,鲜有大段艰涩费解的独白,注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细节,音乐和镜头都是含蓄地把握着分寸,甚至很多场景都抹去了音乐伴奏。
    安静的原生质的声音和画面,内敛含蓄,并不过多的渲染悲伤的气氛,点到为止。
    而这种剥离了旁杂繁枝的素洁叙事,这种对于故事本质的敬重态度,置于影片中,折射出的是对于生命的敬重——
    在生死间,在悲伤间,在万物彼此间,保持一种安全的距离,缱绻迂回,浅浅缭绕,不因近而亵玩,不因远而淡泊。智慧地把握着道清和说不明之间的分寸。
    这种温和缓慢的状态,不知不觉,已深入观者心间。

    那,便是禅意。

    因此,这部片子安然且内敛。
    因此,这些离别疼痛却温柔。

    含蓄静独的禅意。刹那,定格永久。

 
【叄·独旅】

    独,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状态。
    记得有人曾说日本总是害怕与别人建立起过于紧密的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源自他们对于孤独情怀的理解。
    中国古人的文化精髓传至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扬,如寂旅之思。执楚歌而怀泣,影独只,夜光寒,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入殓师》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旅途中独自行走。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父亲叛离,母亲逝世,乐团解散,唯一被他的妻子也一度离开自己,大悟在生活中独自咽下了无数个寂夜。妻子离别,未留子嗣,社长在心间埋了孤独与落寞,亲手将深爱的女人从自己的人生中送走。独自过了最后的圣诞,用烛光照亮了独身的影,却找不出离别后家人脸上的悲哀,澡堂的老板娘只是静静地闭上眼,一走,却是悄然。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殡仪馆的看门人,送着一个又一个人独自离开了这个世界,对这些魂灵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人生之旅,原是由无数的告别组成,每个人自来到世界那一刻起,就不断对着世间人物说着再见再见。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几十年不过匆匆一瞥。

    大悟,是个懂独的人,如澡堂老板娘说的那样“是个温柔的孩子,一个人背负所有的事……一个人时也会哭的,小小的身体,肩膀颤抖着”。孤独的人生路上,他曾企图将各种让他感到不孤独的光暖都紧紧抓住,但易逝的苦痛让他屡屡跌伤。他在孤独中将自己约束,也被孤独牢牢束缚。
    成为一个入殓师,意味着他要近距离直面死亡,近距离直面忽如寄的人生,近距离体会人生的意义。死亡为生者留下了深沉的意义,留给了亲友,也留给了作为入殓师的大悟。矛盾、纷争、误解、痛恨、伤感、聚散……一切都被死亡无声而用力的掩埋,一切在死亡面前都轻得不足为道。谁也不会为谁而破碎湮灭,谁也不必为谁灰飞破散。独自的人生旅途中,除了记忆什么也带不走留不下。
    成为入殓师的大悟变得慈悲且坚强。独自的时候,出现在他眼中的,不再是那种无助的落寞。他不再是那个会无助地把脑袋深深埋人妻子的怀抱索求温暖,会因父亲的抛弃久久难以释怀,会一个人无助而疼痛的孩子。
    一个人对着夜吃着面包,一个人开着车吃着便当,一个人拉着提琴,一个人安详地将每个人送远……这些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开始变得如此自然。大悟眼神,不再孤单。

    感谢在这个独自的旅途中听过的歌,走过的路,爱过的人,痛过的事。
    即便一切有所残缺,即便一切并不完满,却让独自的路变得不再孤独。
    从此,有了不再惧怕孤独的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淡定而从容。
 

【肆·意象】

    因为懂得独的含义,日本人总是含蓄地用一种可称之为“淡爱”的方式处理着人与人间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表情节制,用词客套。
    他们的含蓄让他们习惯寄意于物,对季节天候、事物细节都非常敏感,于是有了各种寓意深远的的意象,渗透进了深远意义。
 
    雪,是首先出现于影片中的意象。
    日本列岛受季风的规律影响,冬夏季长,冬季常多雪。洁白纯净的雪,常常作为日本电影里的意象出现。如《铁道员》里的幌舞之雪,《情书》里的林原之雪,《细雪》里的初阳之雪。影片给雪赋予了各自的生命,雪也渲染着情节的步步推进。
    《入殓师》影片的开始,便是大悟驱车于大雪纷飞的道路。纷飞的雪花,让前方路的模糊难觅,苍茫,死寂,也浅浅地带着一种淡淡的安然。在这样的雪中,我们走入了影片,也走入了故事与角色构架起的世界。随着影片的发展,车窗外的雪渐渐止息,窗外不再是肆虐的暴雪,而是在阳光照耀下的平静雪原,迎接着春的降临。
    在雪落雪消中,改变的不仅是四季,还有人世。

    大提琴,是贯穿于电影始终的意象。
    第一个制作出提琴的人一定是深陷情感的人。他用女人背部的线条曲线来设计提琴,当演奏者将提琴拥入怀中,温柔颔首地将曲子缓缓奏出时,温情随之流溢。
    每当大悟卷进过去的回忆之中时,他便想到了拉大提琴。大悟自小就在父亲的要求下练习大提琴,他用小小的身躯,负起了当时比自己个头还大的大提琴,也负起了生活给他的束缚与重压。此琴,为谁奏?为父亲?为乐团?还是为自己这难辨前路的人生?那时的大悟总是把自己捆绑得过于紧,所以初时拉提琴总带着那种牵绊与约束。在偌大的乐团里,他如一根紧绷的弦,时刻警惕着自己的步调。他音乐与他的人生一样无法肆意。乐团解散这一突来的紊乱,就让他瞬间迷失了自己的路。
    但随着大悟成长,他拉提琴的表情和姿势越来越放松、自信。于雪地,于草原,于黑夜,终于畅然的他,开始为自己,为生活,为自然,为世界而演奏。这样的旋律,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

    小石头,是用于影片煽情的重要意象。自旧旧的提琴和旧时光的藏匿下找出,自大悟的手送入妻子的手,自死去父亲紧握的手中滑落,于是一切不道自明。
    天鹅这一比喻蒙太奇镜头,出现在大悟演奏提琴的夜晚之后,也出现在在澡堂老板娘火化之后,形象高贵而圣洁。
    在石桥下逆流而上“为了死亡而努力”鱼,在简单画面中营造着寓意深远。
    ……
    影片因缀入各种意象变得丰满。

    意象是一种寂静且诗意的声音。无处不在。
    各种寂静的声音在永恒的自在中相互应答,超然于叙述之外,超然于生死之外。


【伍·在意】

    寄意于物的日本文化在风雅的困寂中追求着浪漫的物哀。而以“真实”为基础的物哀文化虽有自然物层次的“哀”,但关乎世相的“哀”和人的“哀”却是与生活紧紧相关。

    看《入殓师》的同时,恰巧遇上西西的文字。
    在《像我这样一个女子》里,她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入殓者的故事。故事里的女子凭借着自己的技艺,寂寞而孤独地创造着世间“最安详的死者”,让已逝的面孔心平气和,仿佛“死亡真的是最佳的安息”。在男友面前,她对自己的职业,总是遮遮掩掩。阳光般的男友把阳光带进来她的世界,带到她身边。可即便如此,她还是触摸不到阳光。因为,她早已被自己阴冷的内心独白包络得快呀窒息。
    看着他,她总是在疼痛地想着:“她的双手,触及他的肌肤时,会不会令他想起,这竟是一双长期轻抚死者的手呢。”
    她把自己关在难以脱离的冷寂,孤寞如寒原。
    但一切不过是自己,太在意

    将这相似的两场经历摆在一起,我似乎读懂了美香,读懂了她对着大悟说着“你不觉得羞耻么” “我真的很难过”,甚至大声喊出“肮脏”这些字眼时的内心的苦痛挣扎。
    那种近在切肤间的死亡是如此阴冷而可怕,如冷风般像能把人瞬间吞噬。她在意,在意的并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大悟。自己的男人这么贴近死亡,贴近阴冷恐惧的尸体,怎能让人不在意?
    因为在乎所以在意,即使有时候的在意可能带上无理取闹的标签。

    大悟选择用沉默面对美香的在意。
    因为,那种害怕他也懂。在初接触死者的那段日子,他也是如此恐慌,必须用力拥抱抚摸美香来感受那种活生生的温暖。所以他懂得美香的在意。
    但当美香一个人走向车站时,大悟没有出身挽留,没有作任何追赶和解释。他只是默默地坐在榻榻米上,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在内心的纠葛中黯然地沉进自己的小洞穴里。
    大悟的沉默不代表他不在意,他只是明白很多时候,解释与言语是如此苍白无力。很多时候,只是自己说服不了自己。每种理由总有自己的道理,但当道理和道理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矛盾了。所以当所有的理由在脑海里都施展不了力量时,只能把一切都交给时间。让时间润滑那粗糙得相互摩擦出刺耳声响的两件事物的表面,将一切都归于平和。

    从挣扎到理解,从介意到释怀,从曾经的我到现在的我,从现在的你到之后的你……释怀的美香终于走过了那段距离。
    把你交给时间,是因为相信你能越过自己构架出的这段距离,是因为相信各种距离其实不成距离,它们不过是段段留白,让心拥有得以回旋的余地。
    所以,我独留,为等你。


【陆·离逝】

    入殓的现场,大悟怀着敬重之心,怀着温柔的情感,用冷静准确的技艺来完成一切程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让独立离别的生命在最后一幕有了他永恒的美丽。静谧,安宁,伴随着他的,是他自己低低的呼吸,身边的一切缓慢得忘记了时间。
    时光伴随着人世的流转,划过每一座墓碑的肩头,留下的是同样的印记。生命终有结束,死亡却可以成为一段温柔的告别。“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死者的心停止了悲鸣,生命静静离逝而非枯萎,只是带着生者的伤痛化为记忆中久驻的守护。
    愿离逝悄然,
    愿死者安然,
    愿留下的记忆化为满地的阳光,将所有的伤痛,静静温干。

 

 -end-

 3 ) 河豚鱼白




希区柯克对后辈导演们开示说: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你想做什么,但让他们担忧你要怎么才能办到。《入殓师》的剧情没有意外,中规中矩,观众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还是动人。小林大悟从不情愿的入行到认同并热爱入殓师身份,以及周围的人逐渐了解入殓工作及其价值,这些故事都是线性推进的,然而该片的导演用丝丝入扣的配乐、恰到好处的细节和朴素的哲理渗透为观众解除了担忧,把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得情味盎然,让自负聪明的观众深深入戏、且笑且泪。希大师可以给滝田洋二郎批个优。

音乐

《入殓师》中久石让沉厚庄严的大提琴,可以媲美《卧虎藏龙》里谭盾紧张急骤的鼓点。不过,除了常规的营造气氛、渲染情绪,《入殓师》中的音乐还有叙事功能。因为主角是一个大提琴手,他的生活和音乐息息相关,即便后来转行也没有把提琴束之高阁,而是时不时还拉上一曲。刚开始的乐团演出,小林大悟在一众乐师之间拉大提琴,为一出交响乐贡献音符,他的琴声消弭在合奏中,扮演着音乐技工的角色。后来从事入殓工作,一番世事历练,万般感触到心头,何以解忧,唯有音乐,于是在乡间长堤上独奏,以自然为舞台,以天地为听众,雪山静默,天鹅高飞,境界超拔,此时的琴声不再是指挥示意后照着乐谱机械的应和,而是打上了强烈个人色彩的情感宣泄。后来在圣诞夜,大悟为社长和同事演奏,他的琴声在融入了对生活、生命感受之后,变得很有感染力,打动了仅有的两位听众,此时他不再是个技工,而是真正的艺术家。小林大悟对音乐的理解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他逐渐坚强自信、成长成熟的过程,这里音乐是一种潜叙事,琴声如诉,说不尽的世事如烟。

鱼白

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又名西施乳,甘腻细嫩,味为海鲜之冠,以至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食过鱼白,百鱼无味”的谚语。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尝过河豚之后,曾发出“值那一死”的赞叹。而佐佐木社长对鱼白的美味如此赞叹:好吃得让人为难。当时小林大悟打定主意要来辞职。还没说出口,社长请吃河豚鱼白,一番晤谈,大悟打消了念头。鱼白这种高级食材充当了社长大悟之间隐形谈判的筹码,功效巨大,犹如杀手锏。

社长的居室摆满了盆栽植物,连饭桌上都放了一小钵开花的仙人掌。社长说只有植物不要靠吃别的生物为生,一个要靠死人维生经常接触尸体的人,对植物的清新素净自然很是喜欢,在植物的环绕中,尸体带来的不适会消散,这里植物相当于自然疗法的药物。然而人毕竟不能像植物一样无欲则刚,欣赏植物但自身不能变为植物,得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于是社长在小植物园里烹制鱼白,享受美味。社长说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鱼白,象征了生之欢愉,享受鱼白就是善待生命。而给死人入殓,维护死者尊严,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入殓工作收入丰厚,能给人善待自身的本钱,此其一,入殓善待了生命的遗蜕,安抚了亲人的痛苦,此其二,基于这两点,大悟一口鱼白下肚后,也把辞职的话咽了下去。

影片还有很多涉及吃饭的镜头。如两次吃鸡的对比,第一次大悟刚刚着手新工作,第一次亲见尸体,看到妻子准备的鸡肉火锅,联想到尸体的惨状,大吐特吐。第二次圣诞夜,和社长、同事聚餐,大啖烤鸡,狼吞虎咽,大悟还问社长好吃吗,社长重复了吃鱼白时的台词:好吃得让人为难。此时大悟已经是思想彻底改造,业务精熟了。另外还有许多大悟一个人兴致勃勃的用餐、开车赶工作时大口吃快餐等镜头。包括鱼白之宴,这些吃饭的场景无非是在传达同一个生活理念: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好好享受生之欢愉。

静美
    
死是人人有份的事情,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土葬、水葬、天葬、火葬,死后的身躯总要有个归宿,葬礼仪式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分野。古波斯拜火教教义有云:生亦何欢, 死亦何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熊熊圣火,焚我残躯。这无疑是主张火葬的宗教,对待生死有一种慷慨悲歌的气度。西方有神父牧师包办生死事务,生则洗礼坚信,死则天堂地狱,最后还有末日审判,可谓是一条龙服务,有清晰、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大家耳熟能详,没有神秘感,其生死观似乎颇为制式。而中国,则明显的是乐生恶死,有人问孔子如何看待死亡,老人家回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还是专注解决活人的问题吧,把一个大问题轻巧的避开了,中国人提倡向死而生,连老了都要老当益壮,还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说到日本人的生死观,却是颇为奇特。

1903年5月22日,17岁的日本东京帝大资优高材生藤村操来到日光华严瀑布,在一棵树上刻字曰:悠悠天壤,辽辽古今,五尺之躯想不透如此大哉问。贺瑞修之哲学,值多少权威?万有之真相,一言以蔽之,即----不可解。怀抱胸中之恨,烦闷,最后选择一死,既已站在岩上,胸中了无不安。始知----最大的悲观竟等于最大的乐观。----把这些天问刻完,他就跳瀑布自杀了。很多青年对藤村操“美丽的哲学的死”心向往之,纷纷效仿,一时华严瀑布成了自杀圣地,来了断生命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波所谓的“明治自杀潮”。二战后的日本还发生了一波“作家自杀潮”,其中不乏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这样的大家。川端康成把死看作是一种极致的美,他十分欣赏自杀身亡的画家古贺香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对死,川端并非叶公好龙而是知行合一,最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含着煤气管自杀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死亡观:他们认为死是美的。为了追求死之美,居然不惜自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也透露出了对死亡的亲近之意。了解了日本人的死亡观,就不难理解影片中葬礼上的笑声。泰戈尔有诗云: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入殓是给死者做告别舞台的定妆,是一份创造死之静美的工作。作为入殓师的小林大悟其实仍是一个艺术家。

其它

影片除了表现人的生死,也表现了行业的兴亡,如乐团解散、澡堂关张、佐佐木的事业差点后继无人。从人生扩展到社会,从现实关照到历史变迁,全片是一阙宏大的死亡赋格曲。然而《入殓师》也高扬了生的欢愉,结尾大悟和怀孕的妻子和解,他们将一起呵护即将出生的小生命,影片也是一首生的赞美诗。



 4 ) 《入殓师》: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打死我也不会去看日本电影的。对于日本电影还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约上看的《命》,那也是一个让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日本电影。其实和我一样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确实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网上根本找不到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几天,才在电驴和BT上出现DVDrip格式的下载,随之我家附近的小店里也能买到该片D5的碟片了。 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是很消极的,当然像入殓师这样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职业也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曾经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触影片之前,我先接触到了这片子的原声CD,刚开始我不得不借着片子的原声在脑子里构思情节,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当影片画面和配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久石让的配乐是那么的好!这也就是吸引我看这片子的另一个诱因,不得不承认久石让作为现在少见的New-Age配乐大师,配得电影音乐毫不逊色于欧美大牌配乐大师,甚至可以说久石让的配乐让《入殓师》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因此我将以久石让的配乐作为主线,以音乐作为切入点,浅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在电影《入殓师》中的配乐艺术。

简单质朴的情节,旋律如歌的音乐构成了电影《入殓师》的整体基调,因此久石让对于电影中配乐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并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入殓师》中的主题段落。  久石让的配乐和欧美的一些配乐大师是不同的,欧美的配乐大师一般比较偏爱音画同步似的“对位”关系,他们追求的是音乐“似有似无”,将音乐置于“背景”上的位置,着力让音乐来渲染环境,音乐甚至和音效等同。而久石让的配乐是不同的,他配的音乐多数是与画面平行关系的,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电影看上去节奏缓慢,但是却很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了片子里的另一个主角!将音乐参与叙事,这是久石让配乐的高明之处,从《菊次郎的夏天》再到为奥斯卡获奖的动画长片《千与千寻》所作的配乐,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思想。而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很多欧美的“另类”配乐大师,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们的配乐就很少音画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乐参与叙事,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染观众的听觉,用听觉唤醒观众内心的共鸣。  《入殓师》中有一个让大家记忆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此时,随着小林的独白,镜头以第一视角垂直扫过了母亲的遗像和一些家什,并最终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随后我们听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着本木雅弘亲自演奏的入殓师的主题,此时镜头的处理非常巧妙,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小林小时候,与此同时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凸显了温暖的爱的气息。这段配乐在影片原声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听到小林独白中对父亲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是否也就为片子最后小林原谅父亲埋下伏笔了呢?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现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原声CD里的名字改为了《Memory》(关于此段配乐,后面详说)。  影片的配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在原声配乐里出现两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都有这首配乐的加入。配乐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当失去爱人的大男人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达到高潮。配乐以大提琴和其他弦乐组成的五重奏组开始配乐的主题,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小林做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配乐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缓的配乐描绘着那个大男人最终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师傅的入殓师所感染,并失声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种五味杂陈。音乐此时早已概括化了!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则是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中出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钢琴上的一个富于试探性的动机引入了小林给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时的心理感受,随后弦乐和单簧管进入,竖琴华丽的拨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次出现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几分憧憬和希望,音乐终结在小林的妻子终于原谅丈夫时的那浅浅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个闪烁着熠熠光辉的配乐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中。这个配乐段落其实是从圣诞夜小林在NK公司吃鸡腿拉琴开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诺和圣桑的《圣母颂》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的小林为死者做入殓仪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这里其实导演也通过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这段配乐是完整而一气呵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段配乐非常好,配乐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说入殓师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圣母颂》的某些音乐元素,久石让简单而顺畅的处理这段配乐,不是生硬的将两个主题拼接在一起,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了G大调的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由弦乐齐奏开始的入殓师的主题透着一股生命的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面中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当这段配乐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时,我们看到了小林卖力的工作,不得不一边开车一边吃寿司,这段配乐最终结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现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的时候…… 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这一点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这样的配乐我只在《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久石让为《入殓师》所作的配乐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节里戏谑的配乐,比如小林参与入殓模特的情节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报到时的情节中,有些试探又有些兴奋的主题,所有的音乐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着气氛,烘托着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时候,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殓仪式过程,此时的音乐跳跃而快乐,丝毫没有一点死亡带给人的黑暗和悲凉,似乎暗示小林最终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同时在家庭上喜得贵子等等,而这一切都在这段旋律轻的《Ending》里…… 《入殓师》的情节和构架也许是简单的,传递的主题也许是浅显的,配乐也许是朴素的;可是影片的镜头设计却是独到的,剪辑和构思却是精巧的,久石让的配乐却是细腻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却是深沉而乐观向上。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更多的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与死的哲理!

 5 ) 好吃的让人为难

清明一个人坐大巴去乡间的好友家。
两个人在风景很美的户外悠悠的散步,入眼的是山山水水,各色的植物和灰蓝色的天。山千百年来沉稳着,水自顾自的流;脆生生的绿在风中怡然自得的昂扬。
一鼓作气冲上被朋友成为“丘陵”的小山,气喘吁吁的对着茫然的远方大叫。
人很少,很惬意。

下午回朋友家,她与父母外出,自己很不见外的钻进被窝睡午觉。然后再迷糊中翻出Itouch里的《入殓师》。

没想到是这么好的一部片子。
印象很深很深的片段有好多。

因为乐团解散,小林卖掉了自己刚刚买来的昂贵的大提琴,当他想起他曾以为自己会全世界巡演,想起当年他对妻子的求婚词“这世界的每一座小镇都是我们的新居”,是会悲伤或者无奈吧,因为终结梦想的这一天到来了,因为他必须承认“自己不能”。可是小林走出乐器店铺时说,心里竟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许,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梦想,根本不是梦想。
我们一直都赞美和羡慕那些“偏执狂”,唯有偏执狂才会成功被毫无理由的灌输,可是为什么那样的人让我有强烈的压迫感,反而是平静的忧伤的小林,退一步的海阔天空,如此打动人心。
小林的扮演者本木雅弘有很可爱的表情,总是很吃惊的眼神,当他说出“也许根本不是梦想”的时候,我好喜欢他。


第一次面对死者时翻江倒海的呕吐,妻子因为不理解而离开,小林都没有放弃。在那个满是植物的宛如世外的花房里,与社长面对面坐着,接过社长烤好的河豚的鱼白,听到他说这么一段话:那是我老婆,5年前死了,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把她弄得漂漂亮亮的 送走了她。她是我的第一个客人,她死后我就开始做这份工作。……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对吧。它们倒是不同,不想死的话,就有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
“ 好吃吧?”
“ 好吃。”
“ 好吃吧,好吃得让人为难。”
人一下子就被击中了。
小林开始好好的吃,好美味的食物一次次被他送进嘴里,在车上吃,在房间里吃。他一边吃,我一边流泪。
他一口一口是把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咽下去。
我多久没有认真的,费心思的充满幸福感的好好吃一顿了?为什么要每顿饭都带着一肚子心事和忧伤?
好好吃,好好生活。不管面前到底是什么。

澡堂老板娘去世了,小林温柔细致的为她清理和化妆。节奏很缓慢,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到,人却一点不会烦躁,反而希望就这么一直流淌下去,永远不要停止。这个民族的敬业,让人心生敬意。

小林爸爸手中紧握的那块鹅卵石,让我哭出了声音。很久没因为一部片子,哭成这样。我埋在朋友的枕头上,眼泪一颗颗滚下来,停不下来,把她的枕头湿了一大片。
最难承受的一直是分离,我想是因为对分离的恐惧感,所以让很多抉择难以做出。分离后的想念,痛彻心扉,无数个夜晚醒来,一个人走在路上,甚至是在喧闹的朋友中间忽然失神,在所有美好事物前心生忧伤,都是分离会带来的。而我已经经受过了,再来一次,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
可是,是不得不的。我一直都知道。只是早晚的问题。
“我们一生中总要遭遇到离开心爱人的痛苦,那可能是分手,也可能是死亡,对此即使我们早有准备也无力承当。人类惟一应该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对这种痛苦,但是从来没有人教给过我,我们都是独个地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绝望。”
我心中常常默念这段话。

可是还是要好好生活,好好吃。因为不想死,就只能活;因为要活下去,索性活得好些。
朋友在楼下喊我吃饭,我肿着眼睛就下去了。
吃了一大碗汤年糕,一碗桂圆汤。农家的特色。
好吃的让人为难。

 6 ) 《入殓师》:我曾经也是入殓师

她走的时候,我在屋里只守了11天。

刚过完春节,我喂她吃了年夜饭: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香肠在我们那里是一个很神奇的食物,代表的含义很神奇。或许我不应该用神奇来形容的。我记得她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养一头猪,所以过年的时候就没有自家的猪肉,于是到了过年前邻居或者亲人就会送一点猪肉以及一两节香肠。我春节期间在家待一两天而已,她会把那个香肠蒸好,留给我吃。有一次,香肠蒸好的,我临时有事情走了,没在家吃饭,第二天回来的时候,香肠一点也没动,还是全部留给我。菜盘里面少了的,只是她做的臭豆腐和豆瓣酱。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就这么喂了11天后,她走了。 她走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入殓师。按照算命先生计算的良臣吉日,我们48小时不能哭泣,不能喧哗,让她安静的离开,不带走任何一滴眼泪。说,那是因为她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去,她走的前一天,她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都没吃。我始终认为她是被饿死的。 48小时之后我开始给她洗澡,腐烂的背,她走的时候,连一个完整的皮囊都没有。骨瘦如柴,你可以完整的理解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甚至都不如柴,她走的时候,天特别凉,亲戚朋友来送别,冷的哆嗦,我爬到门口的一颗树上,用了半个小时把树枝锯断,然后再分成小块,一把火烧了,供他们取暖,没有人帮我,我看见他们呆呆的眼神,比我还绝望,是冷的麻木,还是解脱? 换衣服,没任何新衣服,都是她以前的旧衣服,有两三件衣服专门整理了放在一边,像是她早为自己准备的。她不肯多花一分钱,走的前两天还告诉我,抽屉里有80多快钱,我知道那是她捡废品后卖的钱攒起来的,我每年回家两次,她就给我两次,我离开她去异地读书的时候,她时刻担心我没钱花,因为“在外面没钱花很丢人的”。 没有化妆,她一辈子都不曾化妆,只是简单的梳了一下头发。我抱起她,放在简单的棺材里面,那一夜我们都没睡觉,5个男人,像群孩子,时而吃饭,时而抽烟,时而大哭,时而聊天,就这样,待了一通宵,天亮的时候,有人杀了一只鸡,鸡血淋在棺材前,装满纸钱灰的脸盆被狠狠的摔出门,抬起她来,出殡。 我坐在汽车驾驶室里面,看着车前行,后面是4个男人,看着棺材,一路鞭炮,没有人说话。到火葬场,到处都是人,排队。轮到她的时候,我抱起了她,轻的很,轻的就像鸿毛。我抱起了她,重的很,比泰山还重,这,是一辈子的重量。我没有被允许进入火葬间,重重的跪在那里,不敢抬头,我,无法看到她最后的尊荣。 骨灰盒放在早已挖好的坑里面,我用手捧起一把土,慢慢的把她掩埋。众人拉起了我,大家开始吆喝着用巨大的铁锹铲着泥土开始埋葬。 你害怕吗?你一定害怕,那又不是你的亲人。但是你你很善良,你不知道怎么拒绝。于是,小林君,你成了入殓师。我看见你艺术的温柔。影片开始就撼动了我,他那么艺术,那么虔诚,那么温柔。 这张碟买了这么久了才放进碟机,一口起看完,连厕所都不记得去。我一滴眼泪都没流,看完电影的时候,安静的关掉电视,关灯睡觉。有很多东西,你真的无法忘却,也已经经常被提起。妈的,我怎么会在清明节的晚上,莫名其妙的看这张碟? 我想起,她的骨灰盒是用红色的布包起来的,很烫很烫,放在我的双腿上,走,我们,回家。 ===== 我回乡去了奶奶的坟。奶奶的坟已经和爷爷的合在一起了,立了一个巨大的碑,新挖的泥土里面夹杂着正在成长的杂草,即使被连根挖起,还被前段时间的暴雪洗礼,他们还是那么青青的,换到坟上了,这些草还会继续生长的。坟的尖上一束枯草,虽然是死的,但却看着欣欣向荣。风吹来的时候,这把枯草摇来摇去,像是在和亲人招手。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坟头上立一把枯草。 奶奶的碑上写满了子子孙孙,好多我不知道的名字,我才发现我几年没回乡看望亲人,好多亲人家里又添新丁了,那些表哥表姐们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我却不曾知道,这个家族所有的子子孙孙每年都是正月初一在奶奶住的地方相聚,现在奶奶去世了,我们只能也只会在奶奶的碑上相聚。奶奶也终于和爷爷团聚了。2008年2月20日。

 短评

死是活人的事情

7分钟前
  • 賴床不起。
  • 推荐

澡堂奶奶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一个同样与辛勤劳作过上大半辈子的女人,她满头的银发只是为了缕清身边人的烦恼而生长。看着入殓者认真的擦拭她的身体,我想到小时候外婆也认真的擦拭过光溜溜的我。外婆应该不会介意来世由陌生人为她添上厚厚的新衣,就像她今生也不会介意岁月如何为她添上厚厚的皱纹。

8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入殓既是生者的最后道别,也是死者的洒脱上路。生死之间,皆是肃穆。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举重若轻。

1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迷恋死亡仪式的日本人

18分钟前
  • boks
  • 推荐

我可能看这个片子太晚了,现在看不太有深的触动,反而会觉得情节制式化。澡堂奶奶的离世,太太的理解,父亲逝世时握紧的石子和亲缘关系的和解都可以猜到。临近结尾同场观众有很多啜泣和翻纸巾的声音,而我只觉得广末凉子扮演的女性角色太传统太刻板化了,“完美”的日本家庭主妇,永远微笑体贴理解的女性伴侣。

23分钟前
  • 红酒波浪梨
  • 推荐

东亚三兄弟这个儒家体系(包括日本那个变种儒家文化)都有这个臭毛病,活着的时候一忍又忍,死了却“人都死了”就各种迁就了。想成为女性的儿子被父亲接受了、想穿长筒袜的老奶奶葬礼上穿上了,一辈子糟糠妻的女人死后让丈夫知道自己的美貌。想到从小的唯物论教育下死亡就一切的湮灭,以上的事情让人更加难过了。

28分钟前
  • hellstay
  • 力荐

日本人的表演还是太做作

32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入殓师老板在自家店铺楼顶的玻璃花房里烤河豚鱼白吃,四周都是绿葱葱的植物。

36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这电影槽点太多了吧……男主的老婆(女主),顺从,奉献,包揽家务且引以为傲……符号化地代表世俗的眼光,自己离家出走自己又回来,就像一个没脑子乱发脾气的人,而男主一心事业,感觉根本没在意这事。女主回来之后说:家里没我不行吧,我晕…哪里不行…是男主吃面包奶油配刺身不行?还是一个月打扫一次卫生不行?这个形象就是个单薄符号化的妻子形象,令人不适。男主的爹…不明白最后的情节要表达什么…为啥抛弃了小孩不敢回去看他,还整得自己很有苦衷的样子?自己抛家弃子但也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得到同情了吗…(另一个女角色也是)。而且中间女主说男主的妈妈还爱着男主的爹…这得多想不开…我就当她仅仅是认同他爹的音乐品味。最后的疑问:怎么得到这么高分的…08年大家不吐槽这些点吗?也不是没有优点…但我不会看第二次

38分钟前
  • 一只小橘猪
  • 还行

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棺材)是由他人决定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入殓师就是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3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很温柔很温柔。。眼泪有很多种,这是非常有劲道,非常耐人寻味的一颗

42分钟前
  • 徐小花
  • 力荐

好吃得让人为难

45分钟前
  • A 涂
  • 力荐

12年后大银幕重温,依旧感人,但这次看到了些瑕疵,比如广末凉子这个角色太工具人了,完全看不出男主对她有什么爱,她好像也只是为了孩子才回来原谅男主,好卑微。但是关于死亡教育,关于告别,没有电影比这部更完美了。那些入殓的仪式,都好美,好温柔。殡葬馆的老爷爷说的好有哲理:殡葬行业的人都是守门人,帮助每一个人度过这扇门去往另一个世界,并且告诉他们:路上小心,后会有期。

49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既然死是每个人终须面对的,何苦还挣扎于那些无谓的事情上?喝过的酒、爱过的人、浪费过的力气、余留下的残念、望不见的未来……凡此种种,终有一天烟消云散。我仿佛看见玫瑰落在眼睑上,作无人之眠。那里是我们曾眷恋和执着过的生命,还有无法逃离的死亡。

54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我觉得这个电影不是讲死亡 甚至什么追忆怀念云云 而是讲一个人在逆境中如何面对世俗的目光生活 从在意别人的眼光 到最后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高度认同它 与世界沟通 还有宽恕他人 从而达到自我的新生 从这个角度来讲 这部电影是更像是一部励志片 而不是简单的感情片

57分钟前
  • 塞腮
  • 力荐

草野中木本拉奏提琴的容色有忧郁的神采.每一道程序日本人一贯的谨慎严肃和精微.对于逝去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尊重了.死亡并非代表一切终止了好的人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于是才有谅解释怀充满了怜恤与爱的感情.感动由是草野上徜徉的音乐,飞起了生命的律动.

1小时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是好看的,但太工整了,所有人物的动机与选择都指向了唯一的结果,反而情绪没能进入到营造的整个氛围里,就是完全属于豆瓣top250 stereotype的那类电影。

1小时前
  • O莙
  • 推荐

“很轻的电影很重的人生”

1小时前
  • Miss Lucky
  • 还行

本来想说毫无共鸣,但是看到石头从手心落出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我突然想明白,以前一直认为怨恨到死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如果看到你死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原谅你的一切。

1小时前
  • 红豆♥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