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科幻片英国1968

主演: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威廉姆·西尔维斯特,丹尼尔·里希特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剧照

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7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8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9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1:25

详细剧情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富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

 长篇影评

 1 ) 持续的狮子阶段?——从《2001:太空漫游》说起

 尼采认为人类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婴儿,分别代表了人类谦卑、反叛、自我创造三个境界。而能用影像来表达尼采的这个莫测高深的哲学概念的大师,当数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他的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用如今都能令观众惊叹的特技阐述了其对思维产生、人类进化的思考。
         与尼采一样,库布里克的诠释也是形而上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呈1:4:9完美比例的长方体,通体冥黑,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似是高度发达文明的产物,姑且称之为“黑石”。它三百万年前光临地球,传输的神秘能量被非洲大陆上的一小撮古猿感应了。从此,古猿获得了使用、制作工具的灵感,逐渐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站稳脚跟,最后脱颖而出,进化为万物之灵——人类。这就是人类从骆驼阶段跨入狮子阶段的过程。想当初,古猿祖先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饮用浑浊不堪几近干涸的溪水、采食浆果树叶或植物根茎、寄居阴暗险狭的洞穴;还有其他豺狼虎豹、古猿同类之类的食物链竞争者。在这看天吃饭,朝不保夕的境地中,它们的生命延展唯有依赖于大自然的仁慈有加,它们遂必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犹如任劳任怨的骆驼,勇敢地承担自然加以它们的任务,态度恭谨而战兢。但后来,黑石开发了它们的思考潜能,它们甫一掌握工具,就用其猎杀其他大自然的子民——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当然还有自己的古猿同胞,奠定了人类史就是一部屠杀史——物种屠杀与自相残杀——的基础。它们如此进化,“人”的概念、进而是“人定胜天”的概念日益深化,敬畏自然之心抛到九霄云外。进化的结果,便是人类视自己为万兽之王——狮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
        黑石“仁慈”的指引,使人类早早脱离了被动的骆驼阶段,进展到自大的狮子阶段。的确,三百万年来,“狮子”的威力越来越可怕。这种威力不是体现在体质上,而是思想上。人类创造的工具愈加复杂,尤其是人工智能被普遍应用,足以使人类以一种远离险地的方式继续探险,探险过程中,无可避免又有一场生态劫难。另一方面,杀人工具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各大核国家拥有的核武足够毁灭地球五十次。狮子的破坏力看来已经达到宇宙层面了——试想地球毁灭,引致太阳系的引力关系的陡异,会给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前的科幻片的奇想,如今很多已成事实。无怪无数人奉《2001:太空漫游》为硬科幻经典。然而它更是一部很深哲学内涵的影片,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历程鞭辟入里的把握,镜头下,人类自大自卑兼而有之的矛盾性格暴露无遗。无疑,人类一直处于狮子阶段,无视自然法则,无视自然力量,并且悲哀地意识不到人类实际上在自然真正报复之前无能为力——2003年的“非典”事件,不过是自然对人类沉溺口腹之欲、诛灭异族生灵的小惩大诫,已然使地球人们惶惶终日。事实的佐证,恰恰说明库布里克的高瞻远瞩,他眼中的人类,即使到2001年,依旧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所以有片中弗洛伊德博士对同行的专横、有鲍曼队长对家人的冷漠、有政府部门对重大新闻的讳莫如深。而影片高潮处人类与计算机的大战就更加耐人寻味。正是政府既要一探究竟又要隐瞒真相,致使派往木星的探险飞船上的超级电脑陷入了一个保密任务与永不出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困境中,逼迫电脑做出了杀害人类的无奈决定。在这里,“机器人三定略”被推翻了。库布里克不会陷入到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伦理的斤斤计较中——很可能他自己连人类的伦理都不信任。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库布里克,冷眼看着人类花样百出的杀人游戏,破坏自然进而毁灭自己,于是与另一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一同创作了这个故事。在小说版中,克拉克说明了黑石的来历——超级文明的进化产物。但电影中黑石神秘不可方物。这是一种什么意味?我认为,电影中的黑石是宇宙的本质的蕴含,它包含了文明进化的信息,发送给宇宙各个角落的生命,帮助它们实现不同阶段的突破。我如此冒昧揣测,在于有《洛丽塔》、《发条橙》、《奇爱博士》等悲观主义名作的库布里克居然在此片表现出罕见的乐观态度,先用长达十五分钟的时空旅行给予了人类投身到婴儿阶段的希望,结尾更令鲍曼进化为名副其实的“星孩”。那时,根据尼采哲学,人类打破“你应该”的限制,成为道德创造者,能够按自己想象创造世界。与狮子阶段的胡缠蛮干不同,婴儿阶段的人类有道德观、自然观,与宇宙万化冥合,其言行举止符合宇宙的大化流行,即,婴儿阶段的人类就是宇宙的孩子。孩子当然不会破坏父母的准则,相反,他应该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自我成长,迈入更加先进的超验的境界。在尼采或库布里克心中,恐怕这就是人类的最好结局。
        《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类看到了新进化的曙光,但现实中的人类似乎依旧冥顽不灵——战火硝烟弥漫于地球各个角落,发达国家的首脑们一如既往地漠视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还有大大小小的倾轧、陷害、窝里斗、封锁消息……看来,人类正处于并将继续长期处于狮子阶段。有言道,物极必反。狮子的实力委实雄厚,人类近一个世纪来物质力量积累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没有符合宇宙本质、自然规律的普遍伦理共识,硬件实力只会说明人类的外强中干。不禁让人疑问,人类的覆灭是否正是由于人类情商低下而无法科学掌握物质文明的运用呢?或曰,狮子之死岂非在于力量的不当透支?

 2 ) 电影和小说互释的几点

  1、小说和电影是同时进行的,事实上,小说比电影晚了几个月才完成。这部电影并非改编自剧本(库布里克对剧本的严格要求和他较真的牛劲儿曾把小说作者克拉克搞得有点不耐烦,但是克拉克得感谢库布里克,没有他的锱铢必较和耐烦劲儿,克拉克的《2001》绝对坐不上硬科幻小说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事实上,看一看克拉克的后续三部《2010》、《2061》、《3001》就会发现,这四部小说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像在下楼梯一样,一部不如一部,最后一部基本上已经沦落为一部十分平庸的二流科幻小说了)。
  2、黑石板不是上帝,是暗喻引导进化的外部力量,这一点,库布里克是忠于小说原意的。电影和小说总的来说,还是在进行同一内容的叙事,只是由于影像和文字表达方式本身的差别才导致小说和电影都在某些地方难以理解。说回来,电影和小说都是把人类放在大尺度时间和大尺度空间以及超越人类想象的外力作用下来探看人类的渺小,文明的被动,以及在人类明白自己的处境之后会怎样反应,这一点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其他大部分科幻电影,但实际上并没有超越那些优秀的科幻小说(克拉克的《2001》之所以如此著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科学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他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其实并不比其他科幻大家走得更远)。其实,在小说中,黑石板不是黑色,而是透明的,并且变幻出无数几何形状和色彩,这种变幻的目的就在于吸引猿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这种引导一直贯穿黑石板的整个意义。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或者也有其他一些原因的作用,库布里克将透明石板换成了黑石板,这和原著小说中“飞向土星”而电影由于特技不能实现土星效果而只好飞向木星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不可解的地方。(有趣的是,克拉克也许意识到库布里克对他的意义,所以在后几部太空漫游中,也把石板改成了黑色,也让大卫飞向了木星而不是土星)。
  3、楼主说的这个问题,下面有人说有不同的解释,其实没有,那个在大房间里老死的人就是大卫。(《2010威震太阳神》这部电影确实可以作为辅助材料来帮助大家理解,但是这部电影居然在N年之后把特技做到如此平庸的地步,实在让人叹气)
  4、电影最后的迷幻画面,借助小说内容可以理解:小说中说,黑石板在大卫靠近的时候,展开一个高维度缺口,大卫就是掉进这个缺口里,对于这个技术成分,我不是工科,不太理解,但是感觉大约就是进入了虫洞之类的地方,也有时间旅行或者至少近光速旅行的成分吧,这些在小说中有大段描写,很迷幻,也很不知所云。所以对于电影中的迷幻画面不用太纠结,库布里克可能也是在尽自己所能来表现实际上无法通过影像表现的超维度旅行的场景,那么,影像让人无法理解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完电影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看一下小说,两者其实互为补充,但毫无疑问都是杰作。

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9298/?post=ok#last

 3 ) 转:罗杰·伊伯特评《2001太空漫游》

作者:Roger Ebert

翻译:殷宴

来源:《伟大的电影》2012年5月第1版

《2001太空漫游》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其丰富,而在于其筒洁: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拍摄的,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怀有无限信心的艺术家才敢于创作这样精炼的作品。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把每一个场景简化到极致,只留下精华,每一个场景驻留在银幕上的时间都足以令我们充分思考,并将其永远纳人我们的想象之中。科幻影片中很少有像《2001》那样,不求令我们惊悚,而是要激起我们的惊叹。

该片的惊人效果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配乐。库布里克起初聘请了阿历克斯·诺思(Alex North)为电影创作配乐,但在影片剪辑过程中他用一批古典乐录音作为临时音轨,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于是他最终决定采用这批录音。这一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诺思的作品(收录在一张单碟中)不失为部优秀的电影配乐,但并不适合《2001》这部影片,因为它犯了一切配乐的通病,即试图强调影片的情节,给予观众情感暗示。库布里克所选择的古典音乐则独立于情节而存在,这些乐曲本身就是绝世之作,它们给视觉影像带来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而提升了整部影片的层次。

以下面两段音乐为例:当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响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蓝色多瑙河》。音乐演奏得极为缓慢,而银幕上的动作也极为缓慢。显然,空间对接这一过程需要极度的谨慎,如今我们已经通过现实中的经验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他导演可能会认为这种“太空芭蕾”节奏太慢,因此采用激昂的背景音乐来加快节奏,但那样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库布里克的作品将我们带到茫茫太空之中,让我们近距离注视空间对接的过程。我们对背景音乐很熟悉,知道旋律必将如此这般展开,因此会感到宇宙飞船仿佛特意放慢了动作来配合华尔兹舞曲的节拍。此外,背景音乐所创造的崇高氛围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对接过程的伟大意义。

再来看库布里克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经典运用。该曲的灵感来自尼采的作品,风格庄严冷静、令人敬畏,开篇五个大胆的音符表现了人类升入众神领域的情景。在电影中,这首乐曲和人类意志对宇宙的初次探索结合在一起;而影片结尾的星孩标志着人类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旋律再次响起。古典音乐一旦和通俗娱乐形式相结合,往往会失去其严肃性,例如我们一听到《威廉·退尔》序曲就会想到《游侠传奇》,但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古典乐曲和影像结合之后却得到了提升,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我有幸参与了《2001太空漫游》1968年在洛杉矶潘太及斯剧院举行的首映式。当时观众们都对这部影片怀有极大的期待,现场气氛难以描述。大家都知道,库布里克为这部影片默默工作了好几年,与他合作的包括小说原作者阿瑟·C.克拉克(Arthur C.Carke)、电影特效专家道格拉斯·特朗布尔(Doughs Trumbull)以及其他专业顾问,他们针对片中未来世界的具体细节为他提供建议,上至太空站的设计下至公司的商业标志,无不经过精心设计。由于库布里克害怕乘坐飞机,而截止日期又迫在眉睫,他从英国搭乘伊丽莎白皇后号邮轮渡海,在船上剪辑影片,随后又乘火车横跨了大半个美国,同时继续进行剪辑。如今这部影片终于姗姗而来,怎能不令人激动?

我不能说《2001》的首映是一场灾难,因为许多坚持到影片结尾的观众都意识到他们观看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然而,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坚持到了最后。洛克·赫德森一边沿着过道往外走一边抱怨:“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中途离场的不止他一个,此外还有许多人对这部影片的慢节奏很不耐烦(首映之后库布里克立刻剪掉了17分钟左右,包括一个分离舱内的镜头,因为这个镜头与另一个镜头基本相同)。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清晰明了,也不提供简单而富有娱乐性的暗示,尽管这是多数观众所期待的。在片尾的一组镜头中,太空飞行员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木星附近的一间卧室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好莱坞立刻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库布里克这回玩过了头,他对特效和场景过于执迷,拍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

库布里克实际上是通过影像从哲学的层面上宣告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人通过文字、音乐或祷文作出了同样的宣告。一部优秀的传统科幻小说或许会让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间接体验到其哲学内涵,但库布里克的作品唤起我们的主动思考,他要求我们像哲学家一样与现实拉开距离,再加以思索。

《2001》可以分为几个乐章。在第一乐章中,史前猿人在神秘的黑色巨石面前学会了如何将骨头当做武器,从而发明了最早的工具。黑色巨石显然出自智能生物之手,在我看来,是它那人为的光滑表面和笔直的棱角激发了猿人的灵感,让它意识到自然之物可以通过智慧加以塑造。骨头被抛向空中,变成了一艘太空船,有人将这个镜头称为电影史上最大的闪前(nash-forward)。

随后,我们看到威廉·西尔维斯特(Wiliam Slvester)饰演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赶赴月球和空间站。这一部分故意违反叙事原则,库布里克不用令人喘不过气的大段对话来向我们表明博士的任务,反而着力展示航行中的细枝未节,例如船舱的设计、具体的舱内服务、无重力状态等。

随后便出现了太空对接的一幕,在华尔兹的伴奏下,连那些不耐烦的观众也安静了下来,估计是因为视觉效果实在令人震撼。在空间站内,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商品品牌,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参与的神秘会议,也看到了可视电话、无重力厕所等噱头。

月球上的场景与一年之后人类首次登月的实况录像同样逼真。这一幕呼应影片开头:正如史前人猿一样,人类遇到了一块神秘巨石,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块巨石一定是人工的产物。第一块巨石促使猿人发明了最初的工具,第二块巨石则促使人类采用了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具,即“发现号”太空船。人类与船载电脑“哈尔9000” 共同驾驶太空船驶向宇宙深处。

“发现号”上的生活显得漫长而平静,宇航员们每天的例行公事便是锻炼身体、检查航行状态、和“哈尔”下象棋。直到他们开始怀疑哈尔的程序出了错,我们才渐渐感到一丝悬念。哈尔的程序设定使它坚信“这个任务事关重大,不能容许你们破坏”,而宇航员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避开哈尔的注意力,由此产生了本片的经典镜头之一:人类宇航员躲进一个分离舱内进行私下谈话,但哈尔根据他们嘴唇的动作“读”出了谈话的内容。这一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库布里克把握住了分寸,既表明了哈尔已经洞悉人类的计划,又不过分强调。他相信观众的智力足以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著名的“星门”(star gate)出现在影片后半段,在这一幕中,宇航员戴夫鲍曼(凯尔达利[KeirDullea] 饰)经历了一场声与光的旅行。根据现在的知识,我们不妨认为他穿越了一个“虫洞”,抵达了另一地点或另一维度。这一种秘终点在片中并未得到解释,我们只看到戴夫在一间舒适的卧室里安静地用餐,打盹、渐渐老去,想来动物园里的动物在人类为它打造的熟悉环境里过的就是这种日子。随后便出现了“星孩”(Star Child)。

巨石、星门和神秘卧室必然是另一种智能生命所留下的,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指明这一种族的来龙去脉。《2001》的研究者们认为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会试过创造外星人的形象,由于无法令人信服最终放弃了。这一论点是否属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外星种族以“留白”的形式出现远比实际登场更为有效。与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形式相比,这种无形的存在更能激起我们的强烈反应。

《2001太空漫游》在许多方面接近于默片。绝大多数对白都可以用字幕卡来处理,许多对话仅仅是为了表现人们说话的动作而安排的,其内容并不重要(例如空间站内的)。讽刺的是,片中最富有感情的对话场景恰恰是哈尔乞求戴夫饶了它的“性命”并唱起“雏菊”的一幕。

《2001》的效果主要来自影像和音乐。这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影片,它并不迎合我们,而是尽力启发我们、拓展我们的视野。《2001》诞生以来已经过了十年,片中所有重要的细节却毫不过时。尽管电脑时代的特效更加五光十色,但特朗布尔的设计仍能令观众完全信服,与一些新片中的复杂特效相比,《2001》的特效甚至更逼真,更像纪录片的片段而不是虚构故事中的元素。只有少数电影能达到崇高的境界,并像音乐、祷文或壮丽的风景一样震撼我们的头脑、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令我们茫然自失。大多数电影仅仅讲述片中人物如何克服惊天动地或滑稽可笑的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2001太空漫游》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探索,一种需求。它既不用特定的情节转折点(plot point)来引人注目,也不求我们与戴夫鲍曼或其他角色产生其鸣。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会思考时,我们才成了真的人。我们的头脑赋予我们工具,让我们有能力理解自身及自身所处的环境。现在,我们应当进步认识到我们并非生活在颗孤独的星球上,而是居住在群星之间,我们并非无知肉块,而是智慧的生物。

 4 ) 关于5分钟的黑暗和库布里克

      "是电影感觉没有小说那么好,片子沉闷,而且晦涩。与通常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开头的一段黑暗,让人以为放映机器出故障了,飞船在太空行驶一段,用了很长的时间,没有进展任何情节。人物的对话相当少而且也很简单。到后面则没有了语言。一些奇怪的事发生(对没看过小说的人而言,我看过小说也不太理解,:))。 "

      有人说"黑暗和漫长",首先恭喜你买的版本不错,但真的不希望因为这点问题让你失去再看一遍这部巨片的兴致。片头5分钟,中场5分钟的黑暗在当时都是有原因的,50、60年代的电影包括著名的《飘》《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是这样,那个时代电视这玩意竞争力太差,而到电影院看这种大片对观众来说就像看话剧或者歌剧一般。前面的5分钟是观众入场,中间5分,当然是解决前1又1/2小时的生理问题了。在这些黑暗时间里,没有字幕变化,只有影片的主旋律或配乐在回响。今天能买到的这种碟,正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原始胶片和音轨的这种形式和味道。

       原著小说是科幻吗?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片尾的那段返老还童画面直到最后出现的婴儿躯体,已不仅是主角本人的精神历程,更是人类和宇宙关系的寓言。其中深味,老库已死,只有从他一生所摄13部题材和类型无一雷同的电影来发掘了。
     
       库没有太多著书立说,但却用影像带来震撼,从50直到90年代的13部电影,部部鸿篇巨制,而且剧情和画面上都具有丰富入微的细节。本片里老库就亲手设计了许多太空船内部的场景和家具,虽然并不会围绕它们发生什么多的故事,但从科幻来讲,是足够“硬”的。再说音乐,精心选取的两段古典音乐,舒缓中透着恢宏,壮阔,在合适的时候响起,恰到好处地渲染着宇宙这个无垠舞台的气氛。

      建议因为缓慢、因为黑屏而不愿意去完整看一遍的人,用好一点的音响,大一点的屏幕,一个晚上足够看《图兰朵》的时间,不那么燥的心情,慢慢品味,感觉会很棒。可能会让你想看他更多的电影,进一步认识这位已经故去5年多的20世纪最伟大电影人。
     
       另补充,这部电影是基于克拉克的短篇小说扩编而成。阿瑟·克拉克可谓是继凡尔纳之后因对科学发展的准确预测闻名的最伟大小说家之一。他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在一个落后时代的人看来,现代科学与魔法无异。” 最著名的幻想是:在发表于1945年的一篇小论文《地球以外的中继》中提出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系统的设想。基于他的幻想,科学家们到1967年才发明了仅用3颗卫星便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通讯系统,直到今天世界通讯卫星组织还要象征性地给克拉克支付每年1美元的版权费。当然,当然,2001太空漫游也不例外,虽然只是部几千字的短篇,但遇到库布里克,就能衍生出一充满哲思的巨作。(剧本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哨兵》)其后在他和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克拉克又陆续撰写了系列的同名小说。



----------------

2010-12-16 12:34:04
   关于5分钟黑暗的一点补充:

  IMDB上提到: Some versions have title cards on-screen during the Overture and Entr'acte sections, while other versions omit these titles and simply play the music over a black screen.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622/alternateversions )
  
  也就是说,带中场休息字样的版本有,只不过你没看到,正如我看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开场和中场是全黑的一样。 Overture and Entr'acte Music是当时这种超长电影的必备,库布里克当时在退场后还安排了8分钟的黑屏和音乐。只是这些在后来的很多版本里进行了删减,美国电视台早期播放的时候前,后的黑屏全部删掉。
  
  不过绝妙的是库布里克非常聪明地利用了这两段必备的黑暗,并将其延长与电影的音乐和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还有一个人认为这个黑暗还有个非常伟大的意义,40年了,发现的人不多,他认为老库之所以把原著里金字塔形状的Monolith黑石改成长方形,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段黑暗,当观众以为在听着入场和中场休息音乐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块象征着永恒和至高无上智慧的Monolith黑石正在注视这观众,甚至在接着音箱对着观众歌唱。查特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它的歌声。下面是此人的分析:
  http://collativelearning.com/2001%20chapter%202.html
  

 5 ) 人类命运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中译为《2001太空漫游》)作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已经被人讨论分析过无数次了。在此,我无意对剧本作者阿瑟·克拉克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本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开放给观众的影片面前,这种解释完全是徒劳的。

    在影片开始时,未开化的猿人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同时也是猛兽的食物。但是在神秘的黑石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影片最开始仰望星空的猿人接触到了黑石,于是他获得了使用工具的能力,以此猎杀其他动物。当他所在的种群都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他们通过对同类的杀戮夺回了被抢走的水源。狂喜中的猿人将杀戮同类的工具——骨头掷向天空,而这根骨头通过一个经典的蒙太奇镜头被一艘拥有同样形状的太空船所取代。

    黑石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月球上,此时人类已经拥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茹毛饮血的猿人已经优雅地食用着太空食品,但是太空舱中美国人与俄国人之间的虚伪寒暄,弗洛伊德博士在主持会议时的霸道专横,依然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为了水坑将骨棒砸到同类头上的猿人——弗洛伊德博士在发现黑石时的动作与第一次面对黑石的猿人毫无不同更说明了这点。

    木星之旅中,出发前输入的程序导致电脑HAL9000崩溃,最终采取行动除掉船员——这一行动的结果是船长破坏了HAL的逻辑单元,也就是杀死了这台有人性的电脑。此后,黑石于太空中无声掠过,出现在船长面前。

    黑石的出现带来的是一段瑰丽不可方物的特效:梦幻般的光线从黑暗的宇宙中扑面而来,将船长带入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之中。而此后船长已经衰老,置身于一间洛可可风格的卧室之内,临终的船长向黑石伸出手,并在黑石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太空婴儿: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他自由穿梭于宇宙空间,于宇宙俯视地球,电影结束。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剧情与对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开放给观众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诱导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现对于影片完全是关键性的,每一次都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黑石的引导下猿人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动物到人之间的飞跃;黑石在月球的出现导致人类进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导船长穿越宇宙空间;黑石帮助船长进化成为太空婴儿。黑石是什么?这似乎是电影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

    影片通过猿人开始,经历人类,最终达到太空婴儿,这一过程包含着影片根本的象征:尼采的超人学说。配乐采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乐是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的,从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进化的结果是太空婴儿:“超人”是 “智慧的儿童”。

    在猿人时代,工具不仅仅带来和平的劳作,更带来了杀戮和竞争,从猿人手里的骨头到太空飞船,甚至连HAL也不过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婴儿恰好是不需要通过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这样,尼采的超人学说就彻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后,究竟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彻底超越还是永世轮回?电影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切又重新开放给观众去创造。

 

 6 ) 2001,不明真相的观众该如何漫游

气氛不错,静谧但有暗流,有带威胁性的张力;特效很好;最后一组房间里的镜头拍和剪都非常漂亮。
但以上都不能抹掉最根本的症结:不知所云。有评论搬出原著来诠释本片,从能看到的只鳞片爪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寓意,不过是撒点小娇,值不得这样大费周章地神神叨叨,此一;二,如果把电影拍得还需要原著来诠释,是失败,一个成熟的文本,必须依靠自己维系一个完整的世界,它必须是自足的;第三,故事讲得很脱线,这一点最不可原谅,蒙太奇不是万金油,尽管你在这块地盘段位很高。

 短评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5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11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15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1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21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29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31分钟前
  • Kuba
  • 力荐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34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39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42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45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49分钟前
  • Luna
  • 推荐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50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51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58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6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1小时前
  • bt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