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2018

爱情片其它2018

主演:尤安娜·库里克,托马斯·科特,波利斯·席克,阿伽塔·库莱沙,塞德里克·康,让娜·巴利巴尔,亚当·费仁希,亚当·沃诺维茨,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冷战2018 剧照 NO.1冷战2018 剧照 NO.2冷战2018 剧照 NO.3冷战2018 剧照 NO.4冷战2018 剧照 NO.5冷战2018 剧照 NO.6冷战2018 剧照 NO.13冷战2018 剧照 NO.14冷战2018 剧照 NO.15冷战2018 剧照 NO.16冷战2018 剧照 NO.17冷战2018 剧照 NO.18冷战2018 剧照 NO.19冷战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0:12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1949年的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抵达了白热化的状态。维克多(托马斯·科特 Tomasz Kot 饰)是一名音乐家,他正在筹建一个青少年民族音乐演出团,靠演出传统波兰歌舞来输出国家的文化,制作人伊雷娜(阿伽塔·库雷斯扎 Agata Kulesza 饰)和监督官员卡奇马雷克(波利斯·席克 Borys Szyc 饰)也参与进了这一计划中。  一个名为祖拉(乔安娜·库里格 Joanna Kulig 饰)的女孩吸引了维克多的注意,虽然卡奇马雷克并不认为这个身世复杂的女孩是参加演出团的合适人选,但维克多还是义无反顾的认定了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坠入了情网之中。

 长篇影评

 1 ) 为了「翻墙」,德国人有多硬核

玛妮最近看了《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去缅甸坐一次热气球!

节目第一期,大S、小S、阿雅和范晓萱到达缅甸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一趟“天空之旅”,四个相识二十年的闺蜜互相依靠在空中哼着小曲欣赏夕阳,实在太浪漫了!

现在我们提到热气球,第一反应大概是土耳其美丽的热气球谷,或者《飞屋环游记》里用气球带起整座房屋飞去大瀑布的老人。

总之,在我们的印象里,热气球总是和浪漫、希望等美好的词汇相关联。

但是,在40年的东德,“热气球”三个字和以上唯美浪漫的场景绝缘,它代表着一个刺激惊险的真实故事:

1979年9月16日的东德,两个家庭,八个人,冒着被捕、被枪杀的威胁,决定孤注一掷,搭乘自制的热气球飞越柏林墙,他们飞行了18公里,28分钟,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逃亡”。

史上最伟大的逃亡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再次沦为战败国的德国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德国一分为二,东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西德则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

《气球》的主角们都生活在东德,他们原本过着吃穿不愁的简单生活。直到彼得参加大儿子的毕业典礼,校长在台上发言,带头宣誓誓死效忠,并扬言要继续对孩子们进行管控。

学校压抑的氛围让彼得下定决心逃离东德,他觉得,他的孩子们应该有一个更加自由、轻松的童年。

彼得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带着全家坐热气球飞去西德。对硬核的德国人来说,做气球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跨进气球吊篮的决心,那需要破釜沉舟的决绝,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当等了两年的北风终于吹起的时候,和彼得约好的邻居甘特一家退却了。彼得没有放弃,连夜带着全家登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热气球,乘着北风飞往西德。

然而,气球上升到云层后,气温骤降,瓦斯冻住了,根本点不了火,气球变得越来越潮湿,越来越重,疾速下坠。

彼得一家不得已在林间降落,无意间落下的甲状腺药和处方却引起了东德国安部的注意。秘密警察开始根据药方顺蔓摸瓜,想在最短的时间找到他们,并以叛逃罪处决全家……

故事节奏陡然加快,为了躲过秘密警察的追捕,彼得一家向美国大使馆申请政治避难。好不容易发出求救信号,美国人却没有来。

冷清的柏林,每个人都像秘密警察的眼线,彼得不得不带着一家人逃回家乡,却听到了另一个噩耗:邻居甘特接到了征召令,六周后就将入伍。如果不离开,他就会被迫加入军队,向同胞开枪。

两家人如果想逃离,必须在六周内再造一个热气球,还得躲开国安部的天罗地网。

接下来这段是全片的最高潮,彼得和甘特打起了游击战,和国安部展开了一场无形的较量。至于他们怎么在绝望处收获希望,得到最终的救赎,玛妮就不剧透了,留待大家去电影里看……

为了翻墙 东德人有多硬核?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自制热气球绝不是当年东德人最硬核的逃亡办法,自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建起,到1989年倒塌,有5043东德人成功“飞跃柏林墙”,包括办假证的、挖地道的、游泳的,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961年8月15日,就在柏林墙建起三天后,西柏林一辆巡逻警车在经过柏林墙时,警车上的人向守卫柏林墙的东德士兵大喊:“过来!过来!”。

不料,年仅19岁的东德士兵舒曼突然甩掉步枪,扔掉香烟,大步跨过铁丝网,奔入了西柏林。

他“飞跃”铁丝网的翻墙瞬间被摄影师雷宾拍下,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

此后,为了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柏林墙开始不断加高、增厚,最后变成了高3.6米,厚1.2米的混凝土高强。沿墙还有265个警戒塔,137个碉堡和274个能养警犬的屋子。

但是,高压政策没有阻止东德人逃走的决心,彼得和甘特两家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为了“翻墙”,东德人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谍影重重”。

柏林墙建起初,东西德交界处还留有许多矮式楼房,所以东德人采用的办法相当简单粗暴:跳楼。

其中最高纪录是有一名77岁高龄的老妇人,她在四层楼上迟迟不敢往下跳,直到东柏林的秘密警察冲进家门,老妇人才鼓起勇气跳下窗口……

就凭这个信仰之跃, 老妇人平安地活了下来。

除了跳楼,躲在汽车后备箱、偷偷开飞机都是基本操作,随着东德警察检查加强,人民的逃亡办法也越来越硬核。

最有创意的是自制潜水艇。德国虽然分家,但种族天赋不会消失,作为“机械制作最强的种族”,东德一个哥们,使用钢板、摩托车马达,还有自制的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居然造出了一艘小型潜水艇!

有人可能会怀疑质量过关吗,总之,这个哥们在水下航行了5个小时,期间没有发生任何故障,顺利达到西柏林。

这次奇迹的逃亡被西德记者报道后,各大机械公司抢着聘用他。玛妮不得不感叹,果然真正的天才是不会被环境埋没的。

最霸气的要属27岁的火车司机哈利·德特林。1961年,东德所有开往西柏林的列车将陆续停驶,哈利知道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哈利驾驶着载有妻儿和另外32名乘客的火车,加速驶向东西柏林交界的终点站,终点前把心一横眼睛一闭,火车就这么撞进了西德。

车上32名乘客中,有8人对此完全不知情,一脸懵逼地被迫来到西柏林。

最机智的是一位美妆大佬,搞来几个模特道具,让这些道具穿着苏联军服坐在汽车后排,他给自己贴上小胡子,化装成苏联人,就这么开着吉普车,大摇大摆地通过了关卡。

东德的这群逗比警察,根本不敢检查苏联人,敬个礼就让美妆大佬过去了。

谁以后再说学化妆没用,玛妮一定拿这个例子打脸!

最传奇的是一条叫做“57号工程”的地道。1964年,成功逃到西德的富克斯为了帮助更多东德人,他以西德一家面包店作为起点,耗时整整6个月,挖出一条长145米、深12米的地道,出口通向东柏林一套公寓的浴室。

57个人成功通过这条地道成功逃走,因此得名“57号地道”。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翻墙者都能成功,更多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法到达向往的自由世界。

1962年8月17日,一名叫做彼得·费希特尔的东德青年在翻过柏林墙顶部时,被东德警察开枪击中,在血泊中停止了呼吸。彼得也成为了柏林墙建造以来第一名死于枪击的东德市民。

柏林墙建起的整整28年间,有六万多人因试图出逃被关进监狱,3221人因翻墙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直到1989年11月9日,东西德迎来历史性的一刻,东柏林的市民合力推倒了柏林墙,两德市民疯狂地拥抱在一起,成千上万被迫分开的亲人得以团聚。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对自由的向往

关于柏林墙,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评价: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在这样的墙里面生活,那不就是在监狱吗?”

彼得两家人自制热气球的行为看似荒唐,却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正常”的追求,因为向往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无论是三千年前摩西带着以色列人出埃及,还是四十年前彼得拼死逃离东德,人类终究不能、也不甘心永远生活在监狱当中,不自由,毋宁死。没有人有权利阻碍另一个人追求自由,国家元首也不行。

所以当彼得一行人最终顺利降落在西德时,玛妮瞬间流出了眼泪,这不仅仅是因为成功而激动,也是被彼得一家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始终心怀希望的信念所打动。

柏林墙建起的28年,东德人刚开始痛恨这座高强,慢慢地,适应了活在其阴影下,最后,这座高墙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这个变化,实际上就是内心逐渐摒弃希望的过程。

但在这座高墙铁网下,执着的彼得始终心怀对自由的追求与憧憬,即使是约好出逃的甘特打退堂鼓,即使是美国大使馆拒绝他们的政治避难,即使是第一次“飞跃柏林墙”以失败告终,彼得都没有放弃“逃”的希望。

也正是这份“希望”的指引,让他们面对斯塔西和秘密警察的追捕,也能坚持下来,冒着气球坠毁和被枪杀的生命危险,进行一次豪赌,一次命运的冒险。

所以,无论面对何种绝境,人,一定要有希望。

微博&微信公众号:玛妮的自我修养

 2 ) 自由就像空氣。

#自由像空氣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自由就像空氣,與生俱來應該擁有。 沒有自由的時候,寧願哪怕捨棄生命。 &邊界 不是用來預防外地入侵, 而是為了防範人況逃跑。 #嘴巴會撒謊,腳步最誠實。 究竟東德好,還是西德好。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人們腳步,更願意邁向哪邊。 在東方,有冒險跨過鴨綠江的脫X者。 在西方,有冒險翻越柏林墻的東德人。 #東德西德由來 德國在二戰失敗後,分解成了兩個國家: ——東德、西德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蘇聯在東德佔領區,實行共X主義制度。 美國,英國,法國在西德佔領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因此導致了東西的分裂的局面。 在1952年。 東德成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西德成為聯邦德國。 由於制度的巨大差異,東德和西德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最終導致了,1989年東德的垮臺,象征意義的柏林墻倒塌,東德西德統一。 #真實故事 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 ——1979年,東德兩戶家庭為了逃往西德,自學了材料學,工程學,氣體動力學,和氣象學。 合力打造出一只,高達28米的熱氣球,在某個夜晚,搭乘熱氣球升至2800米以上的高空。 不僅機槍掃不到,探著燈也探尋不到,東德警察只好呼叫,蘇聯戰機將其打下。 但是這時候,熱氣球已經飛行了28分鐘,進入了西德境內。

 3 ) 跑掉了,还是在跑的路上?

二八定律的彰显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20%),不重要的因子占多数(80%)

2014年德国统一后的社会调查:

75%的东德人怀念原先的社会保障体系:普通人习惯于依赖体制,习惯于按部就班,听命行事。(不重要的因子 80%)

而当时逃亡西德的大部分是医生,教授,律师 ... ... 受过高等教育,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阶层。(重要的因子 20%)

既然说到自由,这些人,骨子里是耻于媚上的,和物质相比,精神上的钳制才是更难以忍受的,他们其实是被逼走的。

在不透明,无问责的提拔制下,“ 只唯上,不维下 ”的揣合逢迎之流才有一展身手的空间,这些人制定的规则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事不能马上改变,有些事可以改变:锻炼身体,学一门外语,一门手艺,你会发现世界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也是有机会给那些准备好的人。想跑的,跑得了的,也是有胆有识,能造得出气球的那类人吧!

有勇气挑战社会的不公,更别忘了挑战下自己!

关于东德的社会主义,有更多的专业文章,评论,写的更好,不再啰嗦,也不要阶级论的上纲上线。

有的论坛感叹:有车有房,为啥还要跑?笼鸡问老鹰,一个道理!只有鸡才会问!

鹰,只有两种:跑掉了,在跑的路上。进化成鹰!

任何让人思考的事情,都很危险的。

 4 ) 有车有房的东德中产为何也要冒死逃亡?

有人不理解为何冷战时期东德一些生活宽裕的中产阶级要不顾一切的逃到西德,很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批判性的谈到“那些人,都有车有房了还要背叛祖国,真没有良心。”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吃过饱饭,他永远无法理解那些宁愿省吃俭用也要去追求文学艺术的人。因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有车有房,难道下一步不就应该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了吗?

东德政治、经济高度集权的发展模式必然要通过限定价值取向来限定民众的人生追求,从而确保所有人按照既定轨道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无法对既得利益者构成挑战。这种模式也许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的人好使。但对于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物质上已经得到满足的知识分子群体,无异于剥夺了他们更高层次的追求。

他们逃出东德,不是因为西德有多好,而是因为东德已经提供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例如,东德哪里都好,但西德允许说不好。

最后,即使东德是苏联东欧阵营里生活水平比较高的,但比西德还是差不少了。80年代后期,东德中产与西德中产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5 ) 《气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斯塔西到幼儿园问家庭情况

军人没有及时发现逃亡者而遭到整肃

主角之一无法上大学去学习物理完全是因为他爸在他五岁时逃往西德

酒店大堂的斯塔西

美国领事馆门囗的警察

毕业生宣誓爱国而校长要继续管教他们

布行职员要报警

精神分裂的秘密警察一方面忠于职守一方面又要看西德电视

人们的恶梦

 6 ) 时隔40年,这个发生在德国的神奇大逃亡终于有了德国人自己的版本

《气球》翻拍自1981年的老片《偷渡人》。当年在真实事件发生不到三年之后,迪士尼就将这个奇迹般的逃亡搬上了银幕。在当时,这部电影被誉为是“迪士尼拍过的最严肃的电影”。不过,因为由迪士尼筹拍,演员几乎都是英国和美国人,主角也是老牌英国演员约翰·赫特。

直到近30年后,这个发生在德国的神奇大逃亡,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德国版本。

他把11岁时读到的传奇故事搬上银幕

1979年,《气球》的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年仅11岁,他在报纸上读到了这则故事,此后一直对其念念不忘。多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本土喜剧卖座导演,好几部电影都是德国的年度票房冠军,04年的《梦幻飞船之惊奇号(第一部)》更是德国影史上的第二卖座电影。但他并不满足于喜剧的领域,反而心心念念地想要将那个儿时的传奇故事再搬上银幕。

《气球》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

为此,他首先是大费周章地从迪士尼拿到了这个故事的德语翻拍权:这个过程几经周折,他多次和迪士尼交涉,都以失败告终,身边人也无一支持他的执念。最后,他还是靠厚着脸皮求助于只见过一面的德国同僚、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的《后天》《独立日》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才终于啃下迪士尼这块硬骨头。

接下来,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来筹拍这部电影——是的,从2013年之后,这位导演就再没有新作推出了。对于这样一位更应该讲求商业利益的前·喜剧导演,这也实在是太良心了。

五年的时间里,剧组多次访问故事主人公的两个家族,也凭借着严谨的态度,得到两家人的鼎力支持。他们掌握了许多第一手史料,包括当时的热气球设计图、缝制热气球的缝纫机,甚至还阅读了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对这起事件长达2000页的报告书。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觉得这竟然是一部技术流影片——影片尽可能地还原了他们当时制作气球的过程,也让你感受到了真·理科生·工程师的严谨和浪漫。

这个在1979年成功登空、并且足以容纳8个人(甚至更多)的热气球高达32米,光是布料就重达150公斤,由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人工缝制而成。

他们为何一定要逃离?

生活在一个重重监视的高压社会,为免引起怀疑,主角们无法随意采购物资。因此,热气球和吊篮之间的连结,居然是用“四根绕上晾衣绳的长棍”制成。

毫无疑问,登上这样一个简陋的热气球,本身也就是在玩命。但对于故事的主角们来说,这却是一场必然的赌博。

如果必定一死的话,死在自由的希望里,总好过死在秘密警察的监狱里,就此销声匿迹,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在电影之外,为了让这场戏足够震撼和真实,导演也做了一个相当疯狂的决定:不使用后期特效,反而比照原本的尺寸,原样复刻当时的热气球,让演员们也登上天空。

有意思的是,本片的男主角,德国演员弗莱德里奇·穆克,居然还患有严重的恐高症,以至于他已经八年没有坐过飞机了。而在片中他扮演的却是稳重的一家之主,在热气球也一直保持镇定,为恐惧的家人打气。(回头再看这场戏也不由感慨,真的是所有人玩命在表演。)

当然,也不得不提到,片中另一个观众们更熟悉的演员——曾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在影片中,他也是让热气球升空的关键人物,将足足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缝在一起的地表最强·裁缝·大师。

认出来了吗朋友们,这就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

一晃眼《朗读者》也是十多年前的电影了……

我们为什么需要《气球》这样的电影?

即使在这样一部商业片里,并没有刻意渲染政治高压的黑暗和恐怖,依然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细节里感受到,生活在东德,你的生活根本没有秘密,危险无处不在。

一墙之隔的邻居就是秘密警察,言谈之间总不无窥探和控制欲。幼儿园老师会旁敲侧击地从孩子们口中问到父母的近况。

甚至于,孩子们在打闹时也会脱口而出”不准动,叛国贼”这类令人浑身发冷的话。难以形象,他们会被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成怎样的政治机器。

或许就如片头那段惊心动魄的平行剪辑,一边是孩子们满脸童真地站在舞台上歌颂东德,一边则是秘密警察们在枪杀试图跨过铁丝网的同胞。

东德如何,主义如何,不言自明。

诚然,在当时的东德,人民看似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富足社会,主角们也过着中产阶级生活。但这依然只是一座精致的牢笼,美好的生活只是幻觉。

除非选择一生都闭眼做个予取予求的傀儡,否则,就随时可能会被构陷、被揭发、被迫消失。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自由”当然是最珍贵的奢侈品,值得拿命去追寻。

《气球》截图

《浪潮》截图

而另一方面,“逃向西德”又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代表着自由,也意味着丢掉过去的一切。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要变得孑然一身、孤注一掷,甚至是变得铁石心肠。

这部分恰好是影片的一条暗线,虽然只用几个细节草草勾勒而过,但足够引人关注。

因为逃,就意味着要舍弃亲情:抛下自己的老父母,甚至他们还可能遭到连坐的惩罚。

也要舍弃爱情:抛下自己的初恋情人,从此再不相见。

“逃”这件事背后有多残酷,与德国一样遭遇了分裂之苦的朝鲜半岛或许更有发言权:

在《我们最幸福》里,一对少年恋人每天夜里偷偷跑出来幽会,在黑暗中手牵手,却不敢告诉彼此,各自的家庭都在密谋脱北。几十年后,他们才终于在韩国相见。物是人非,各自受到生活的蹉跎,年少的恋人之间,也只余沉默与尴尬。

在《平壤水族馆》里,男主角在集中营经历十年苦难,求生的本能让他变得冷酷无情,学会了耍诈、偷窃和阳奉阴违。但正是这份冷酷让他一次次抓住了水中的浮木,最终逃向韩国。他成功逃出后,亲妹妹也因此被扔进了集中营。

但无论他做了什么、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来换取这份难能可贵的自由,我们这些生在太平盛世的人,都注定无权再苛责这些受害者。

因为,在那样严酷的年代,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不幸。无论是凭借怎样的文字或者影像,我们永远也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

今时今日,还有人愿意听这样的故事,挖掘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吗?

这段历史的名字,叫做“自由”。

 短评

竟然又是真人真事!营造气氛很紧张,无论是挖地道、横闯水渠、热气球飞跃还是无奈的攀爬铁丝网,挣脱牢笼热爱自由,是一个智人应有的勇气和追求。

7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北朝鲜有「北逃」,东德有「气球」。历史上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总是这么痛彻心扉。折服于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在冷战时期乘热气球越境也许只有德国人才能办到。就算被一道墙隔为东西两种政治形态,但自己民族骨子里的精气神缺一点没丢,让人敬佩。

10分钟前
  • 唇部真💋
  • 推荐

宁愿被判叛国罪,宁愿死,也不愿意留在东德,因为自由比生命更加可贵。感谢幼儿园老师能明辨是非、分清对错,没有赶尽杀绝。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他们有体面的生活,但还是无法忍受禁锢与谎言。

20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依靠工程技术能力争取自由,非常德国了。

22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幼儿园老师和邻居秘密警察的女儿,就是现身说法版的“你有抬高枪口一厘米的权利”。

26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如果一个国家好的让人想离开,那样的一个国家值得爱吗?

27分钟前
  • 梦朝大海
  • 力荐

4.5星,奔向自由,很燃很感动,关键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28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力荐

边界如果不是用来外防入侵的敌人,而是用来内阻叛逃的人民,不管其有多么美好的蓝图,也只能证明其体制的失败。一堵柏林墙两边所发生的故事,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但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都很紧张,可观性很强,也挺让人感叹。

3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你能忍多久?你能等多久?如果都不行,就飞向自由。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你要自由干什么?

41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气球,讲述东西德没有统一之前,运用技术人肉翻墙的故事。关于这种墙与自黑的电影,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们总会有种莫名的感触。作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有着十分紧凑流畅的节奏和气氛营造,并且手法得十分成熟老道,作为一个参考,可以与类似电影窃听风云看齐了,当然看之前最好还是把期望值调低比较容易有收获。目测豆瓣预定8分的电影。

45分钟前
  • 光影流年
  • 推荐

又紧张又刺激,又无比感同身受。一个地方对人民好不好,人民用行动来说话

4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我给了5星,因为这么久以来,终于又看到好看的德国电影了。德国人,一场战争一堵墙给了他们多少创作的题材啊!从头到尾我心都是悬着的,最后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真的哭的不行不行。

53分钟前
  • 西袄补袄
  • 力荐

奔向自由的故事总是迷人

58分钟前
  • cities
  • 还行

硬核 人肉翻墙,沉重又浪漫,很德国

1小时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我热爱自由,我想看到灿烂的文学和艺术,我想有一天不再搭梯子,我想有一天电影能够实行分级,我想。。。。。。。。未来的路还很长,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墙倒的一天

1小时前
  • koidesu
  • 力荐

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一個政權嚴陣以待只為阻止幾個老百姓去別處生活

1小时前
  • Février
  • 推荐

紧张刺激,悬念丛生,配乐大气不过满,节奏感几乎满分,很多情节设置胜过《逃离德黑兰》。虽然除了儿子所有正反派角色都比较脸谱化,但作为主旋律电影能把主题以令人动容的方式传递到观众心中,就非常成功了。彩色的气球,自由的号角,这股力量永远不会泯灭。

1小时前
  • Captain_C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