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综艺美国2019

主演:诺曼·瑞杜斯,杰弗里·迪恩·摩根,安德鲁·林肯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1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2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3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4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5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6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13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14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15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16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17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18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19与弩哥同骑 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2:24

详细剧情

  弩哥和好友们一起骑着摩托穿越不同的城市,去当地的酒吧、纹身店等感受不同文化习俗。好友都是艺人。制作人称没人比弩哥更热爱摩托,整个行程会非常有趣。

 长篇影评

 1 ) 战争,让男孩,变成了男人!

如画的画面,如诗的配乐,对这部影片的最深刻的印象!
不论是编剧还是演员都非常成功,真不太明白为什么当年票房失利~~

整部影片像本成长史~主角杰克,在战争中经历了枪林弹雨,断指,朋友的战死,与奴隶成为战友,并结婚,组成家庭的人生过程!

从一开始的宁静的生活,到后来,变成这场战役的牺牲品~那些年轻的生命终于明白,战争的意义.
大声叫嚷着去打北方老,其实,就只是去抢劫和杀虐无辜的百姓,残酷的战争永远带给百姓的是无尽的痛苦.

李安,用其一惯的慢节奏叙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中间能看出唯有东方人才懂的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小牛和寡妇幽会,让兄弟到外面去打鸟~~~~~~~
个人感觉,比断背山好看的多!
激烈的猩风血雨同晚上的欢歌笑语,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停出现的大草原,日落的美丽,更体现了,战争对于人类的毁灭.

最后段落,黑奴在主人死时,很伤心,杰克以为他是和自己一样,好友死后的心灵空虚感,可,黑奴却说,是"free"的感觉!
即使,那人早已经给予他自由了,但,那不是真正的,自由是要自己去实现的!
当杰克再次遇到从前要杀死自己的人时,没有开抢,一切都应该结束了,每个人生活着都是痛苦的,当经历这一切过去的时候,平静与宽容是最重要的,完全的东方式的表达!非常棒

 2 ) 大时代里的边缘人

李安的敏感在于总能发现大时代下的边缘人,《色戒》里王佳芝,是个进步学生,但人性尚未被革命性完全泯灭,她还能体会爱,体会虚荣,从而对毫无人味儿的钢铁意志感到若即若离,甚至一丝丝厌恶(例如全家死完了的革命者老吴),这人性里的软弱害了她也让她突出出来,成为大时代下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正常灵魂。李安从张爱玲的小说里得到的是这种在风暴中心的边缘人的故事,这种故事充满张力,大时代中的矛盾冲突在这种小人物身上具体而微,让我们普通人窥见宏大叙事下的真正人性。

《与魔鬼共骑》是我看的最后一部李安电影,现在集齐了,关于这部电影李安说的也不多,它是一部票房惨败的佳作(投资数千万,票房数十万那种惨败)。Roger Ebert评论说它是部好电影,给了我们新的看待南北战争的视角,但对普通观众而言,节奏太慢了。

的确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南北战争,这个切面我以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冷山》和《飘》里,我从来没看到《与魔鬼共骑》里的一些事实:许多南方白人是文盲,在南北势力的边界上的普通人最倒霉,南方人来了冲进来把男人全杀死,房子农场烧了,北方军队来了也如是。

电影从一个德裔美国人Jake和一个黑人Daniel Holt的视角来看这场战争,在南方人眼里,他们一个是德国佬(dutchy)一个是黑奴(nigger),但鬼使神差,他们竟然在南方游击队作战对抗北军。Jake是因为目睹北军的暴行加入南方游击队的(碰巧他出生长大在南方阵营),Holt的经历更复杂,南方白人George买下他(同时卖了他妈妈)给他自由,把他当伙伴而不是奴隶看待,他于是跟着George加入了抗击北军的行列--而北军打仗的目的是解放黑人奴隶。所以一路上这两个“边缘人”自然的越走越近,他们都是被歧视的边缘人,也都为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南方白人而卷入了这场对他们而言有些“滑稽”的战争一方。

这部电影赤裸裸的展示战争的残酷,人在战争中的冷血,残暴,无论南方北方。拍了很多具体的杀人场景,男人无处可逃被骑兵扑杀,然而双方军队都出奇的尊重妇女儿童,这大概是内战最特别的地方之一吧。但是你会看到,一队人冲进家把丈夫父亲拖出去一枪打死,把妇女儿童赶出来站在庭院,一把火烧了房子,妈妈和孩子看着熊熊烈火中的家,倒在庭前流血毙命的父亲,会是什么感觉?大概只有仇恨。另一个场景里,目睹这一切的一个小孩儿,趁着游击队员酒醉,拿他的枪杀了他。

这就是战争,南方游击队竞赛割头皮,烧杀抢掠。在这个队伍里的Jake和Holt,越来越厌恶这种莫名的仇恨,复仇,你死我活。后来Holt的主人在一次战争中(为了保护Holt)死去,Jake的好友则更早就因为被打断手臂破伤风死去,他们觉得自己完成了这场战争里的“使命”,Jake娶了好友遗孀,剪去游击队员标志性长发,带着老婆孩子打算到加州生活,Holt则打算去找回他的妈妈,过自由人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Jake这个德国佬是这堆游击队里唯一一个识字的,他们缴获北军的物品里有一书包的信,晚上停战后,大家吃饱喝足坐在篝火旁,Pitt,一个残忍的南方游击队员,非常粗鲁的让他读信,他读了几封:有妈妈写给儿子的,有妻子写给丈夫的,这些信里是那些年头里少有的温情和人性,尽管内容无非是:今天北军来了,杀了XXX。今天南军来了,烧了XXX,你的伙伴XXX参加了XX战役,战死了。他刚和XXX结婚。摇曳的篝火下,Jake读的这些信让这些杀红了眼的游击队员们有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温暖的时光,第二天起来又是你死我活的战争。Jake受伤后寄住在一个南方农场主家里,男主人对他说,我是支持南方的,但我觉得北方会胜利,我们会输,因为北方军队每到一处就建立学校,让白人黑人都读书识字,我们只会空谈自由平等,而读书识字了才能真正明白自由平等。

电影里少有的温柔在一个女角色Sue Lee身上,她刚结婚丈夫就参军(被征兵)战死了,游击队员,Jake的好友 Jack Bull Chile爱上她,在游击战的间隙和她约会欢好,很快Jack也死了,她怀着他的孩子寄住在前夫家的农场,后来在前公公的主持下,她嫁给Jake(其实她之前对这个知书达理的小男孩儿印象就不错),带着孩子一起踏上新生活。

电影最后,Jake和Holt放过了因为种族歧视(德国佬,黑人)对他们打冷枪的极端游击队员Pitt,他们完全可以打死他,但举起的枪又放下了,Pit很快会在单枪匹马进攻被北军占领的城市中死去,不劳他们费心。他和Holt放下枪,都长长的出了口气--他们终于从身体和心灵上,都告别了这场该死的战争。黎明到来了,他们在平静美丽的湖边话别,走向各自的新生。

另:我觉得票房失败完全是宣发的问题。再烂的电影只要发行做的好都不会赔本。大公司Universal可能赚钱赚到手软了,无暇顾及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上画时发行做的很差。(难道几千万投资不是钱?)

 3 ) 战争下的人性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剧情的细节,画面的细节都刻画的很好。双方交战之前的万籁俱寂,只有沙沙的树叶声;缴获的信件,是一位母亲对于生活琐事的交代,口吻平易的就像是全世界同款妈妈…一处处的细节都会让你泪目。 对于男主鲁德的身份,爸爸认为他是德国人,所以全力支持北方军,也想让儿子得到北方军的庇护,但是最后却死于北方军的枪下;男主一路跟随南方军,但是因为是德国人的身份,一直不被自己的南方军队友承认。所以战争当下,一点点小错误都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情况下,复杂身份的人到底如何自处? 随着战争接近尾声,一切都路归路尘归尘,就像鲁德说的那样:没有对错,就是这样。 所以不要去夸大战争,它只会给所有的人带来痛苦,不管一开始的初衷是什么?当然它会让你更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最后一幕,丹尼尔霍特,杰克鲁德,就此别过,互道一声珍重!

 4 ) 好作品,好导演

片头字幕:密苏里的西部边界,美国南北战争打仗的不是军队而是邻居。南方的丛林游击队,浴血拼战,但是毫无胜算,他们偷袭北军和亲北方的游击队,不论投靠哪一方都有危险。但是南北夹缝中的人更危险……我以为这部史诗性质的伟大的作品,在李安众多佳作中是最被忽视的。

画面,镜头,人物,俱佳。

96年李安拍完《理智与情感》,97年交出了《冰风暴》,飘风口碑都很赞,99年这部《与魔鬼同骑》,票房口碑很惨,IMDB只有6.6分。本来在乘胜追击的他似乎遭遇了滑铁卢,好在一年后他交出了《卧虎藏龙》。

如果把《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作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那么李安在美国拍给西方人看的《理》《冰》《与》,既是作为进军好莱坞的号角和积累,也是他以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理和身份,对西方世界的试探和触角。

我试图解释为什么这部作品在美国受到冷遇,如果我比喻成斯皮尔伯格拍了一部反映国共内战的片子,在国内市场……不得而知。可能赢了的北方人觉得这个还不够主流,尤其是主角是一个德国人和一个黑人竟然一直铁了心的参加南方游击队……南方人觉得这个太主流,把南方游击队描写的残酷凶狠……这只是我的臆想猜测罢了。

刘醒龙有一部小说叫《圣天门口》,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最近要拍电视剧了,讲的是上世纪初到60年代大别山区一个叫天门口的小镇上两个家族以及他们周遭人物命运的故事。我忽然觉得这是相似的。或者国,或者共,在那个时代你有中间的路可以走吗?亲共的还乡团回来时候你是要杀头烧家的,有钱有势的共闹起来的时候你是要家破人亡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千载不变。

 5 ) 这没什么对错,就是这么回事。

李安把战争片拍得跟文艺片似的,还带着点画面的小清新,蓝天白云、郁郁葱葱、辽阔壮丽的南方画面真不像是在看战争片。音乐也配的很到位。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内战总让人看得心里不舒服,还有南方人内部的斗争,难怪美国人不那么待见这部影片。罗德念那位母亲的信时很感人。影片前后有个呼应,从婚礼到婚礼。罗德跟安德森的恩怨,跟北方和南方的恩怨一样,“这没什么对错,就是这么回事。”罗德最后没有开枪,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既然没什么对错,又何必仅仅为了怒气开枪呢。现在我们直视战争,就是一种进步了。
托比·马圭尔真是李安的“至爱”,从《冰风暴》中的小男孩到《与魔鬼共骑》中的展示,这个笑容腼腆、内心柔软的孩子在后来的某一天成长为蜘蛛侠了,他的春天也就到了。一直跟罗德为敌的安德森由乔纳森·莱斯·梅耶斯饰演,这位帅哥明显阴郁很多,《赛末点》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味爬进上流社会的投机分子很像是他本色演出,气质太搭了。

 6 ) qimama

有人说这部片票房惨淡是因为其节奏缓慢冗长又乏味 我是同意的~但生活包括战争原本就是这样冗长又乏味的 看这部电影 看到更多的李安用他的手法去描述南北战争那种复杂环境下 各个人物人性情感上的交融碰撞与细腻的变化 企图从各个角度去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 和整个时代背景 看到后来我甚至放下南北战争的大背景 去体会人性当中原始不变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想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到位~但这部电影在不受待见是有他的原因的 没有了战争的激昂 没有了英雄的个人主义 就是慢节奏的叙述 就像《末代皇帝》在中国不受待见一样 它永远不会比《甄嬛传》精彩 但这就是生活 这部电影并没有满足大多数观众受众的观赏需求的G点 但生活本身也并没有让每个人尽如人意 Leben und Leben lassen~如果能静下心去欣赏这部并不能带来多少共鸣的电影 那么生活的道路本身就变化了
========================================================
Jake的父亲 寡妇Sue 奔放男Pitt Jack Bull Chiles的父亲 还那个什么什么中尉 客栈老板的无力自救 都留下了印象 大时代背景谁也逃脱不了 每个人都与Devil共骑 就像少数的非洲酋长在那个年代阻止不了奴隶贩卖 因为另外的酋长有枪有钱~ 有时候感觉生活的进程就像一部机器与个人齿轮的关系 人性当中的理性与善意和时间与大环境比起来是那么苍白
PS冰风暴电影手法差不多 但带来的是另一番体验

 短评

也许是李安电影被关注最少的一部 却是一部被忽略的佳作 明写美国内战 暗写一个男孩的成长 画面已有后来《卧虎藏龙》《断臂山》的感觉 可能反类型是它票房失利的一个原因—--北军要解放黑人,但南方却有黑人因为个人原因要抵抗他的解放者,历史是这么复杂,但是之前没有好莱坞电影这么拍过

4分钟前
  • lockinpocket
  • 推荐

李安总是扮演着解构主流叙事和美国神话的吐槽者角色。本片聚焦两个“站错队”的“南方人”,消解了南北战争题材固有的话语以及二元对立逻辑。本片资料可参看李安自述以及柯伟妮的分析。音乐和摄影都不错,剧作着实有些绕且有些冗,很多地方让人想起泰伦斯·马利克。CC148分钟加长版。李安计划达成。

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很喜欢。只是托比马奎尔的气质细腻大于冷静,使得整个片子偏软。但问题不太大,李安拍战争本就不是那种硬核白左直男风。我个人理解此片用西方的语言讲了一个东方道理:父母子女是债,夫妻是缘,其他都是劫。另:李安拍兄弟情总有种暧昧基情,也可以算缘的一种吧……

11分钟前
  • 泠风
  • 推荐

all the beautiful boys……李安呀李安 真是不说您什么了

16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似乎没有值得称赞的,主题弱,故事一般,不过颇具大导风范。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看过一个采访,李安说南北战争可真的不是以往那些片子阐述的简单原因,仅仅是解放黑奴,他就拍了这个片子。看后你会发现,人家要问你这个片子讲啥的,你还真不能像我们小时候读课文,老师提问你中心思想那样,就把问题给回答了。世界本来就异常复杂,导演不过是抛砖引玉,你独立思考了,导演就成功了。

2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李安赴好莱坞有个很明显的劣势:不像吴宇森自带类型因子,可以无缝对接。他拍饮食男女,不拍喋血双雄。喋血可变脸,饮食怎么办?这也是直入类型之后,与魔鬼同行和绿巨人没成功的原因之一。后来李安学聪明了,用争议题材,审查尺度与前沿技术带起商业炒作……

3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真想李安拍一部《冷山》出来看看啊。

33分钟前
  • 貓頭一
  • 力荐

最后黑奴向断背山骑去。

35分钟前
  • 坍塌
  • 还行

妈妈,很抱歉从去年霜降起一直没能与你联系。别担心,我们都很好!希望爸爸的脚尽快康复起来,这是最大的心愿!每当夜晚临睡前,我和哥哥们躺在铺上望着繁星总是能回想起曾经美好的时光,想起你们、玛格丽特、那片肥沃的土壤、新建的教堂和那个一直喜欢我的女孩……往事如断指,一去不复返——您的儿子

3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It ain't right, it ain't wrong. It's just what it is. 罪恶的制度不除,善良白人施舍的自由仍然是黑人的枷锁。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造出来忽悠followers 的东西罢了。后劲十足。李安说这是他最被低估的作品,深以为然。亦是他所有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41分钟前
  • 十二点半的猫
  • 力荐

喜欢,非常美。托比念信真是太陶醉了。内涵很丰富。严重被低估,力荐。(2009-06-12 艺术影院 “泡过水”的胶片)

42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内战(而不是以往的单方面讲述北方佬的模式)。那些不完全属于哪一边却被迫卷入战争的人,遭到忽视却绝不缺乏应该被讲述的故事,就像这部电影本身的遭遇一样。乍看人物纷繁无高潮,实则感情细腻,讲述一个青年的身心成长历程。战争中的人是没有选择且渺小的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李安在挑战美国内战的南北立场二元论,选择中间地带的人物试图通过小局部展现整个战争的风貌和内在,应该说还是很有想法的。电影偏于冗长的故事和缓慢的节奏确实体现李安的特点,但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却无法做到更有效地吸引观众。其实人的内心才是真正的魔鬼,我们一直与它共骑。

46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文武双全的李安,看他的电影总让人感叹:悲悯心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47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拍的不差,大概是故事本身的问题吧,再加上南北战争我一向没那么感冒。我第一次感到托比有演技是在那部《兄弟》里,他第一次不再是乖乖仔的形象。P.S.小乔扮相好丑。

48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D+ / 呼之欲出(但始终出不来)的史诗气质。又或许李安细腻的情感刻画从来就不是史诗化的,又或许是拖沓的剧本和缺乏力道的表演让人完全无法投入。镜头调度还是很见功力。终于补完了安叔的长片,拖到最后几部才意识到他最大的优缺点都是对“人”的理解太深。这部几乎就是这个缺点的最大化。

5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给李安的电影打分是最让我纠结的事情之一;李安老师非常非常地细腻,也非常非常地温吞水……

5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李安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要打,人家怕,来啪啪。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景色和人物情感是李安的风格 环境对人物的压迫贯穿始终,杰克放下枪的一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57分钟前
  • 天行者爱grogu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