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流

爱情片大陆1987

主演:张潮,蒋红,李英杰,王元榜,王博锐,蔡鸿翔

导演:许还山

播放地址

 剧照

盲流 剧照 NO.1盲流 剧照 NO.2盲流 剧照 NO.3盲流 剧照 NO.4盲流 剧照 NO.5盲流 剧照 NO.6盲流 剧照 NO.13盲流 剧照 NO.14盲流 剧照 NO.15盲流 剧照 NO.16盲流 剧照 NO.17盲流 剧照 NO.18盲流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12-03 20:34

详细剧情

  看点:蒙冤的青年人偶然开始一段跌宕起伏、惊险连连的盲流生活。爱情、友情和恩情相交织,在茫茫的大西北一一上演。  蒙冤入狱的复员转业军人史岱年在从江苏押往青海的路上,跳下火车,开始了大西北的盲流生活。途中,他与甘肃姑娘曲豆妹相遇,两人结伴而行,不料却因被盲流管理人员抓走而分手。在“盲管所”中,史岱年认识了从河南逃荒来的老盲流崔连登。他怂恿小史开一辆车逃走,可自己却死在了路上。还好沙石厂的盲流工人老铁头救了他。一天,老铁头被逼债的人打伤,临死前,他向史岱年讲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原来他就是豆妹的父亲。史岱年平反后找到了豆妹,决定把自己永远的献给豆妹和大西北。

 长篇影评

 1 ) 孤男寡女相遇在大西北,时代把他们虐得五体投地

1990年,宋丹丹黄宏演出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这部具有时代鲜明特性的小品,自然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名词送到观众耳中。除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性,“盲流”这个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段时间然后迅速消亡的词汇现在看来一定会让很多人有所疑惑。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与这个具有时代性的词汇有所关联。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关于“盲流”的故事,同时也是对于这个词汇的一种诠释。

《盲流》是一部年代作品,在八十年代,蒙冤的转业军人史岱年在逃亡的火车上遇见了有着同样境遇的豆妹。豆妹为了逃婚而扒火车离开,这与流离的史岱年同命相连。两个人一起逃亡的时候被稽查人员发现带走。在收容所,史岱年与老盲流老崔结识。两个人相约开车离开,但史岱年却不愿意开走车子,转而是跟老崔一起步行逃离。原本想着迎来稳定生活的他却继续着自己的失望之旅。老崔因为抓赌逃亡而死在了路上。史岱年继续着一个人的旅程后遇到了老铁头。

渐渐的,史岱年跟老铁头两个人混熟了,从他口中得知,原来将豆妹卖给别人当老婆的父亲就是老铁头。史岱年的心再一次受到了摧残。不久,老铁头郁郁而终,豆妹找到了史岱年,两个人结为了夫妻。颠沛流离之后的史岱年再也不对生活有所期待了,而这个时候,他却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平反的消息。

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当时的年代气息,想要弄懂本片中的故事逻辑,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叫做“盲流”,明白了这个词汇,才能看懂片中的故事。“盲流”的字面意思就是盲目流动,而盲目流动的主体就是在特殊年代的普通农民。为逃荒、避难或谋生,从农村常住地迁徙到城市、无稳定职业和常住居所的人们,称为盲流入人口,简称“盲流”,这是一个具有歧视性以及历史特性的词汇。而今已经彻底的被搁置了。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当国内政治形式进行了大的变动之后,“盲流”当时层出不穷。

有赖于时代变迁,原来的传统的农业人口面对全国上下的工业生产的如火如荼,便萌生了想要去城市等发达地区讨生活的想法,于是,人口流动便产生了。可能当今的人们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的人口流动是被死死限制住的。因为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城市人口如果太大,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就是不堪重负的。因此,限制人口流动在当时看来是必要的。

很多经历过当年的人们自然知道下榻宾馆需要开具证明或者介绍信,夫妻两人同住甚至需要结婚证等等。这些在现在看来非常让人诧异的行为,在当时是习以为常的。人口流动导致的社会问题被讳莫如深,因此在一定时间段内,“盲流”这个词汇并不好听,但确实是一种现象。

本片的主人公史岱年就是一个标准的盲流,而且是一个在逃犯人,豆妹对于史岱年一见倾心,但当她了解到史岱年的真实身份后,依旧是选择了举报这个枕边人。这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第四代导演对于上世纪特殊年代的某种讽刺依旧是辛辣的。即使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也不能完全交心。这可能就是时代留给第四代导演的集体烙印。

史岱年的价值观在本片中算是坚定的,当然,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之所以我们在几十年后再来看这个故事,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有着某种记录性质。《盲流》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大都很丰满,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共同铸就了那个年代的时代群像。

老崔看起来诡计多端,实际上也是生性善良的普通农民,因为家乡没办法讨生活所以才离家去外地打拼。老崔赚的钱大多数都用来补贴家用,而在与史岱年的逃亡途中,老崔处处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照顾着这个年轻人,然而老崔最后的命运却是客死他乡。

老铁头在豆妹的描述中是一个将自己卖了好几次的坏父亲,然而豆妹却依旧不舍得离开这个父亲。史岱年一开始并不明白豆妹对于这样的父亲的情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后来真正的当他遇到老铁头的时候,他才知道了这个父亲的种种不得不的行径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自己卖自己的闺女无疑是为了让她能更好的活下去,家徒四壁的他只能用这样让人不齿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孩子。然而等待老铁头的依旧是郁郁而终。

史岱年在经历了老崔和老铁头之后,对于自己之前一直非常执着的平反之路渐渐的的释然了,当豆妹检举了这个“逃犯”之后,史岱年真正的放下了自己的过去,他转而用显示重新勾勒出美好画卷,让自己面对新时代,重新活一回。时代的烙印即使被忘记,也依旧是会被记起,因为它是一代人的记忆。

……

你好,再见

 2 ) 盲流:张艺谋的一秒钟,鲍昌的长篇小说

盲流,曾经的官方定义是:所有未经许可即离开乡土、“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都是“盲流”。

详见1959年3月的一份文件,《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紧急通知》。

盲流是农民工的前辈。

“盲流”两个字,背后的社会地位划分很清楚:你,就是那个容易被欺负的人。

2020年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中主角张九声,就是个盲流。

关于盲流的电影,最直接了当的现实还原,是1987年许还山导演的《盲流》。

它是根据鲍昌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关于这部小说和它的作者,请准许我转载一篇文章。

-------------------------------------------

《鲍昌·盲流》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张磊

一、作家简介

鲍昌,1930年出生于沈阳,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北平。

其父曾是东北军张学良部下军官,退役后沦为平民。

鲍昌中学时代就读于辅仁中学,成绩优秀。并秘密参加地下社团、油印刊物、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46年离开北平到华北解放区,曾就读于华北联合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天津,后一直在那里工作。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

1962年到天津文学研究所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工作,1979年任天津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剧本、评论等)以来,已发表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批评300余万字。

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庚子风云》、中短篇小说集《动人的沉思》、《神秘果》、《盲流》、

文艺理论批评《鲁迅年谱》、《风诗名篇新解》、《一粟集》、《二党集》、《三省集》、《艺术的起源和原始艺术》等。

短篇小说《芨芨草》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内容概要

1976年5月的一个夜晚,甘肃某地一个荒凉的峡谷中,兰新铁路婉延伸向前方。

从囚车逃出的史岱年,正躲在草丛中,等待扒车的机会。

他是浙江人,曾在西北当过两年汽车兵,所以这一带很熟悉。

复员回家后,与同村姑娘蒋春绵相爱。蒋的父亲1955年参加了一个帮会组织,肃反时以阴谋暴动的罪名被抓进监狱,一直没有音讯,春绵母女相依为命,在生产队常常受气。

史岱年建议春绵去县公安局询问父亲的案子,局长外甥屠志刚趁人之危,企图强奸春绵;

史岱年及时赶到,与屠志刚扭打在一起。

屠掏枪恫吓,不料走火自伤,史岱年却被作为杀人未遂的歹徒关进了监狱。

当史岱年与一批囚犯被押上北上的囚车后,他明白了此行可能一去不复还,便侍机跳车逃了出来。

唯一的路便是做“盲流”去新疆。

当史岱年扒上一列北上的货车时,邂逅一个叫尕豆妹的姑娘。

她是甘肃某县人,19岁时被父亲卖到一个煤矿,丈夫是个40多岁的老矿工。

不久老矿工在瓦斯爆炸中身亡,尕豆妹又嫁了一个青年矿工,哪知他早已结婚,其妻子执木杖打上门来。

尕豆妹孤苦无援,流落于矿区,讨饭度日。

一个月前尕豆妹回家料理病危的母亲,一切积蓄告罄,母亲抱病而去,两个已出嫁的姐姐谁也不管她,她只好出走新疆寻找出来多年的父亲曲木三。

在新疆境内的盐湖车站,两人跳车,却被公安局送进了盲流收容所,早出晚归到工地干活。

在这里,史岱年结识了一个老盲流崔连登,此人家在河南,穷得熬不住了,只好长期在新疆一带做盲流,这类盲流收容所他已几进几出,颇有经验。

他很同情史岱年的正直与不幸,偷了收容所的车,带着史从收容所逃出,在路上遇上跑单帮的上海人何欢喜,何正领着一群盲流玩“打家劫舍”的游戏——推一巨石挤在公路当中,要过往的汽车司机留下买路钱。

不几天史、崔遇上追捕他们的公安人员,崔掩护史逃走。

史岱年沿着戈壁滩往前走,不觉来到了神奇的天山脚下一个风景如画的山谷,一排排哈萨克牧民的毡房矗立在林间山谷中。

在这里,他遇到美丽善良的哈萨克姑娘沙拉木汗,帮助她从悬崖上救出挂在树枝上的小山羊。沙拉木汗母女热情款待史岱年,并请求他留在这里帮助伐木。

当史岱年独自一人在森林中伐着巨大坚硬的落叶松时,他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干过这十几天以后便离开这儿。哪知沙拉木汗不许史岱年离开,她内心深处已经爱上了诚实的他。

一次史随沙拉木汗到场部交木料,见来拉木材的都是场部领导的亲属,他们手执白条就要领取。史岱年谎称自己是上级部门的干部,制止了这起违法私分国家财产的行为。

不久,沙拉木汗的父亲洪那比亚从兰州回来,一眼就看中了史岱年,将他们牧场的几台破旧机器——割草机、解放牌卡车交给史岱年,被史岱年很快修好并投入使用。

牧民们无不喜欢史岱年。一个叫阿衣吾的哈萨克小伙嫉妒他与沙拉木汗,便用烈马捉弄他,不料史岱年非但没出洋相,还以漂亮的动作驯服了烈马。

哈萨克青年更加敬重史岱年,阿衣吾也知趣地退出史、沙之间。这种情形使史岱年更加感到必须离开这个红星牧场。恰在这时,场部保卫科的人们发现他就是自治区公安局通缉令上那个偷窃汽车的“盲流”,便开车前来捉拿。

在沙拉木汗的护送下,史岱年安全逃离红星牧场,又开始了新的盲流生活。

他来到黑山一个国营林场当上了合同工。这个林场的伐木工人几乎全是盲流,春节也无家可归。这时,尕豆妹挑着东西来看他——她在奎屯农场当工人。

尕豆妹始终将他当成唯一的亲人,对他一往深情。但他不得不克制着对尕豆妹的感情,将她当妹妹来关心和爱护。

尕豆妹来林场几天,史岱年总是避免单独与她相处,总是让她跟自己一起在大伙中间。

尕豆妹将小伙子们的衣物逐个洗遍,心中对史岱年的感情总是不满足。但她敬重史岱年的感情,并深深地敬爱着史岱年远在江南的爱人。

就在除夕之夜,尕豆妹险些被人强奸,史岱年深深地痛惜着这个孤苦的女子,决心一定要帮助她找到父亲。事有凑巧,当春天积雪融化、林场开始放排时,与史岱年搭伴放排的老头,正是尕豆妹的父亲曲木三。

曲木三年轻时便浪迹新疆,一辈子都在寻找活路。他告诉史岱年,这些年他已攒下700元钱,待放完排就去找尕豆妹,在新疆安个家,给女儿找个可心的丈夫,一家子和和乐乐地过日子。

然而,第二趟放排时,曲木三不幸被湍流乱石夺去了生命。为赔偿林农、为能给尕豆妹那笔寄托着她父亲全部希望的700元钱,史岱年继续海走天涯、拼命挣钱。

他来到N县一个砖厂拼命干活,开春以后又到山上挖药。就在这里又遇到了何欢喜。何欢喜得知史岱年曾开过汽车,便纠缠史为他跑一趟伊宁。

何在N县与一汉俄混血儿柳玉琴同居,长期干着投机倒把生意,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很自在。史岱年明白何欢喜是想搞长途贩运,本不愿意,无奈他挖药赚的500元钱被何欢喜偷去作为要挟,只好答应为他跑一趟。

漫长的旅程,飞沙走石、大风暴自不必说,为躲避检查站的关卡还必须经常深夜行车,一路的艰险史岱年还从未遇到过。在路上,史岱年搭带了一位双目失明、前去伊宁就医的汉族老干部南法中。南法中曾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军人,解放后自愿留在少数民族地区,为牧民行医治病,他一辈子将心血倾注到人民的疾苦上,自己的眼病却因延误而不治。

史岱年深深尊重着这位淡泊、真诚的老人,一路照顾着他,并将自己的冤案告诉了南法中,老人主动提出为史岱年打听有关情况。车到伊宁,何欢喜早已在“行营”等候。他与柳玉琴焕然一新,怀揣这几年赚来的一、两万元,“慷慨洒脱”地与史岱年结了帐,拿着护照,出国“观光”去了。

史岱年返回黑山林场将木材损失全部偿清,并赠给林场一千元,希望场里拿它买炸药,炸掉河中的险碍,不要再死人。

史岱年来到奎屯农场,崔连登也在这里养鹿场当工人,并将尕豆妹认作干女儿。史岱年的出现使他们欢天喜地,然而乐极生悲,一头被激怒的公鹿侍机攻击史岱年,被尕豆妹阻挡。史岱年无事,尕豆妹却被撞伤住院。在岱年的悉心照顾下,她不久便康复了。

在这里,史岱年还意外地见到了新婚燕尔的沙拉木汗与阿衣吾。

患难之中建立的友情,使史岱年感慨万端。但他不得不告别这些善良的人们、告别这接纳了他的新疆,他得回故乡了——南法中托人打听的消息传来:史岱年家乡已经大变,公安局长因是“四人帮”的爪牙而下台,其外甥屠志刚因在“文革”中有人命案而被判无期徒刑,史岱年的冤案已得到昭雪。

离别之时,尕豆妹显出无限的依恋与惆怅。

史岱年答应她:一定将爱人动员到新疆落户。

回到离别了三四年的故乡,迎接史岱年的是巨大的不幸现实:1976年史岱年从劳改队逃跑,公安局伪造了一份死亡通知书,屠志刚要挟蒋春绵与其结婚。春绵走投无路,悬梁自尽。

史岱年坐在春绵的坟旁,悲痛欲绝。

故乡已无所依恋,史岱年又回到尕豆妹身旁。天山脚下,将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

三、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构思独特、语言优美的小说。

主人公传奇式的经历赋予了小说情节的浪漫色彩。

本来,在“文革”结束前的那段岁月中,善良的人遭迫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对此类人间悲剧的描写、在新时期最初几年已可谓硕果累累、淋漓尽致。《盲流》能在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太滥的题材中显出与众不同的风采与魄力,全得力于作者构思的新颖角度。

史岱年出逃之后,浪迹于祖国的西北边陲。

这里远离内地,地广人稀,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既是因各种原因流落于此的“盲流”成群之地,又是一些不甘寂寞的冒险家(如何欢喜之流)的乐园。逃犯、盲流、异族、他乡,这种种不平常的因素为小说传奇式的浪漫情调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新文学中,这样的“流浪汉小说”并不多见,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特定生活方式制约的结果。而但凡写流浪生涯的小说,则无不以其独异的浪漫色彩与浓郁的抒情格调使读者叹服。譬如三四十年代的艾芜,其《南行记》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流浪汉小说集,至今魅力不减。

《盲流》在主人公颠沛流离、充满艰辛与危险的生活中,随着主人公的足迹与视点的交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旖旎的、豪壮的、优美的、神奇的、宁静的、惊险的画面,天山巍峨的奇峰,蓝天下静穆的雪松、绿草地上欢跃的马匹、雪峰环绕的明镜般的湖泊、无不使读者心驰神往;而急湍无情的河流、漆黑荒凉的旷野、尖唳凶猛的狂风、阻隔人世的暴风雪,则又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与内地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调,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

浪漫主义文学所追求的就是离奇生活与异域风情的描绘,《盲流》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却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与抒情色彩。

作者面对这个雄伟壮观的世界,常常不能自已地借主人公之内心独白,发出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议论。与自然界雄奇壮美的风光相映衬的,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人性之美的描写。

与主人公的生活发生过重要关系的几个人物,无论是潦倒的盲流崔连登、尕豆妹,还是仗义热忱的哈萨克牧民沙拉木汗、洪那比亚、阿衣吾、或者是正直坚强的老干部南法中,都以其不同的个性体现着善良、真诚这些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展示着这个善恶交错、良莠并存的社会中那最自由、最纯朴、最温暖的人性的一角。

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不是依赖于政审表、裙带亲戚,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来历,彼此的尊重、友爱完全建立在人对善、恶本能的感觉,对真诚强烈的热爱之上。

这部小说最感动人的,也正是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真诚慷慨、相濡以沫的人情味,正是作者对这些小人物心灵深处人性美的真挚描绘。

作品最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对各种奇异生活场景娴熟的描绘,对各种人物特征的精练表现,如史岱年扒车的经历、盲流收容所独特的景观,噪杂的临时工工棚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无不真切具体,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崔连登的油滑与善良,尕豆妹的细腻与悲哀、沙拉木汗的真挚率直、南法中的正直刚毅,无不栩栩如生。

何欢喜这个兼有流氓痞子特性的冒险者,是作品中刻画得非常生动的形象,他精明、胆大、自信、可谓新时期最早的一批“倒爷”之一,短短几年便在新疆混得如水中之鱼;他貌似仗义,实则贪得无厌;而在其浅薄、自私的性格中,又不乏一些机智、狡黠、直率的可爱。

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谙熟与关注,令人佩服。作品在描绘人物心灵和自然景观时那激情进发的如诗的语言,则更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一种浓郁的抒情意味。

备注:

许还山,导演作品,《盲流》 (1987) 根据,鲍昌,同名小说改编。

 3 ) 盲流:张艺谋的一秒钟,鲍昌的长篇小说

盲流,曾经的官方定义是:所有未经许可即离开乡土、“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都是“盲流”。

详见1959年3月的一份文件,《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紧急通知》。

盲流是农民工的前辈。

“盲流”两个字,背后的社会地位划分很清楚:你,就是那个容易被欺负的人。

2020年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中主角张九声,就是个盲流。

关于盲流的电影,最直接了当的现实还原,是1987年许还山导演的《盲流》。

它是根据鲍昌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关于这部小说和它的作者,请准许我转载一篇文章。

-------------------------------------------

《鲍昌·盲流》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张磊

一、作家简介

鲍昌,1930年出生于沈阳,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北平。

其父曾是东北军张学良部下军官,退役后沦为平民。

鲍昌中学时代就读于辅仁中学,成绩优秀。并秘密参加地下社团、油印刊物、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46年离开北平到华北解放区,曾就读于华北联合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天津,后一直在那里工作。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

1962年到天津文学研究所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工作,1979年任天津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剧本、评论等)以来,已发表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批评300余万字。

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庚子风云》、中短篇小说集《动人的沉思》、《神秘果》、《盲流》、

文艺理论批评《鲁迅年谱》、《风诗名篇新解》、《一粟集》、《二党集》、《三省集》、《艺术的起源和原始艺术》等。

短篇小说《芨芨草》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内容概要

1976年5月的一个夜晚,甘肃某地一个荒凉的峡谷中,兰新铁路婉延伸向前方。

从囚车逃出的史岱年,正躲在草丛中,等待扒车的机会。

他是浙江人,曾在西北当过两年汽车兵,所以这一带很熟悉。

复员回家后,与同村姑娘蒋春绵相爱。蒋的父亲1955年参加了一个帮会组织,肃反时以阴谋暴动的罪名被抓进监狱,一直没有音讯,春绵母女相依为命,在生产队常常受气。

史岱年建议春绵去县公安局询问父亲的案子,局长外甥屠志刚趁人之危,企图强奸春绵;

史岱年及时赶到,与屠志刚扭打在一起。

屠掏枪恫吓,不料走火自伤,史岱年却被作为杀人未遂的歹徒关进了监狱。

当史岱年与一批囚犯被押上北上的囚车后,他明白了此行可能一去不复还,便侍机跳车逃了出来。

唯一的路便是做“盲流”去新疆。

当史岱年扒上一列北上的货车时,邂逅一个叫尕豆妹的姑娘。

她是甘肃某县人,19岁时被父亲卖到一个煤矿,丈夫是个40多岁的老矿工。

不久老矿工在瓦斯爆炸中身亡,尕豆妹又嫁了一个青年矿工,哪知他早已结婚,其妻子执木杖打上门来。

尕豆妹孤苦无援,流落于矿区,讨饭度日。

一个月前尕豆妹回家料理病危的母亲,一切积蓄告罄,母亲抱病而去,两个已出嫁的姐姐谁也不管她,她只好出走新疆寻找出来多年的父亲曲木三。

在新疆境内的盐湖车站,两人跳车,却被公安局送进了盲流收容所,早出晚归到工地干活。

在这里,史岱年结识了一个老盲流崔连登,此人家在河南,穷得熬不住了,只好长期在新疆一带做盲流,这类盲流收容所他已几进几出,颇有经验。

他很同情史岱年的正直与不幸,偷了收容所的车,带着史从收容所逃出,在路上遇上跑单帮的上海人何欢喜,何正领着一群盲流玩“打家劫舍”的游戏——推一巨石挤在公路当中,要过往的汽车司机留下买路钱。

不几天史、崔遇上追捕他们的公安人员,崔掩护史逃走。

史岱年沿着戈壁滩往前走,不觉来到了神奇的天山脚下一个风景如画的山谷,一排排哈萨克牧民的毡房矗立在林间山谷中。

在这里,他遇到美丽善良的哈萨克姑娘沙拉木汗,帮助她从悬崖上救出挂在树枝上的小山羊。沙拉木汗母女热情款待史岱年,并请求他留在这里帮助伐木。

当史岱年独自一人在森林中伐着巨大坚硬的落叶松时,他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干过这十几天以后便离开这儿。哪知沙拉木汗不许史岱年离开,她内心深处已经爱上了诚实的他。

一次史随沙拉木汗到场部交木料,见来拉木材的都是场部领导的亲属,他们手执白条就要领取。史岱年谎称自己是上级部门的干部,制止了这起违法私分国家财产的行为。

不久,沙拉木汗的父亲洪那比亚从兰州回来,一眼就看中了史岱年,将他们牧场的几台破旧机器——割草机、解放牌卡车交给史岱年,被史岱年很快修好并投入使用。

牧民们无不喜欢史岱年。一个叫阿衣吾的哈萨克小伙嫉妒他与沙拉木汗,便用烈马捉弄他,不料史岱年非但没出洋相,还以漂亮的动作驯服了烈马。

哈萨克青年更加敬重史岱年,阿衣吾也知趣地退出史、沙之间。这种情形使史岱年更加感到必须离开这个红星牧场。恰在这时,场部保卫科的人们发现他就是自治区公安局通缉令上那个偷窃汽车的“盲流”,便开车前来捉拿。

在沙拉木汗的护送下,史岱年安全逃离红星牧场,又开始了新的盲流生活。

他来到黑山一个国营林场当上了合同工。这个林场的伐木工人几乎全是盲流,春节也无家可归。这时,尕豆妹挑着东西来看他——她在奎屯农场当工人。

尕豆妹始终将他当成唯一的亲人,对他一往深情。但他不得不克制着对尕豆妹的感情,将她当妹妹来关心和爱护。

尕豆妹来林场几天,史岱年总是避免单独与她相处,总是让她跟自己一起在大伙中间。

尕豆妹将小伙子们的衣物逐个洗遍,心中对史岱年的感情总是不满足。但她敬重史岱年的感情,并深深地敬爱着史岱年远在江南的爱人。

就在除夕之夜,尕豆妹险些被人强奸,史岱年深深地痛惜着这个孤苦的女子,决心一定要帮助她找到父亲。事有凑巧,当春天积雪融化、林场开始放排时,与史岱年搭伴放排的老头,正是尕豆妹的父亲曲木三。

曲木三年轻时便浪迹新疆,一辈子都在寻找活路。他告诉史岱年,这些年他已攒下700元钱,待放完排就去找尕豆妹,在新疆安个家,给女儿找个可心的丈夫,一家子和和乐乐地过日子。

然而,第二趟放排时,曲木三不幸被湍流乱石夺去了生命。为赔偿林农、为能给尕豆妹那笔寄托着她父亲全部希望的700元钱,史岱年继续海走天涯、拼命挣钱。

他来到N县一个砖厂拼命干活,开春以后又到山上挖药。就在这里又遇到了何欢喜。何欢喜得知史岱年曾开过汽车,便纠缠史为他跑一趟伊宁。

何在N县与一汉俄混血儿柳玉琴同居,长期干着投机倒把生意,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很自在。史岱年明白何欢喜是想搞长途贩运,本不愿意,无奈他挖药赚的500元钱被何欢喜偷去作为要挟,只好答应为他跑一趟。

漫长的旅程,飞沙走石、大风暴自不必说,为躲避检查站的关卡还必须经常深夜行车,一路的艰险史岱年还从未遇到过。在路上,史岱年搭带了一位双目失明、前去伊宁就医的汉族老干部南法中。南法中曾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军人,解放后自愿留在少数民族地区,为牧民行医治病,他一辈子将心血倾注到人民的疾苦上,自己的眼病却因延误而不治。

史岱年深深尊重着这位淡泊、真诚的老人,一路照顾着他,并将自己的冤案告诉了南法中,老人主动提出为史岱年打听有关情况。车到伊宁,何欢喜早已在“行营”等候。他与柳玉琴焕然一新,怀揣这几年赚来的一、两万元,“慷慨洒脱”地与史岱年结了帐,拿着护照,出国“观光”去了。

史岱年返回黑山林场将木材损失全部偿清,并赠给林场一千元,希望场里拿它买炸药,炸掉河中的险碍,不要再死人。

史岱年来到奎屯农场,崔连登也在这里养鹿场当工人,并将尕豆妹认作干女儿。史岱年的出现使他们欢天喜地,然而乐极生悲,一头被激怒的公鹿侍机攻击史岱年,被尕豆妹阻挡。史岱年无事,尕豆妹却被撞伤住院。在岱年的悉心照顾下,她不久便康复了。

在这里,史岱年还意外地见到了新婚燕尔的沙拉木汗与阿衣吾。

患难之中建立的友情,使史岱年感慨万端。但他不得不告别这些善良的人们、告别这接纳了他的新疆,他得回故乡了——南法中托人打听的消息传来:史岱年家乡已经大变,公安局长因是“四人帮”的爪牙而下台,其外甥屠志刚因在“文革”中有人命案而被判无期徒刑,史岱年的冤案已得到昭雪。

离别之时,尕豆妹显出无限的依恋与惆怅。

史岱年答应她:一定将爱人动员到新疆落户。

回到离别了三四年的故乡,迎接史岱年的是巨大的不幸现实:1976年史岱年从劳改队逃跑,公安局伪造了一份死亡通知书,屠志刚要挟蒋春绵与其结婚。春绵走投无路,悬梁自尽。

史岱年坐在春绵的坟旁,悲痛欲绝。

故乡已无所依恋,史岱年又回到尕豆妹身旁。天山脚下,将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

三、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构思独特、语言优美的小说。

主人公传奇式的经历赋予了小说情节的浪漫色彩。

本来,在“文革”结束前的那段岁月中,善良的人遭迫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对此类人间悲剧的描写、在新时期最初几年已可谓硕果累累、淋漓尽致。《盲流》能在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太滥的题材中显出与众不同的风采与魄力,全得力于作者构思的新颖角度。

史岱年出逃之后,浪迹于祖国的西北边陲。

这里远离内地,地广人稀,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既是因各种原因流落于此的“盲流”成群之地,又是一些不甘寂寞的冒险家(如何欢喜之流)的乐园。逃犯、盲流、异族、他乡,这种种不平常的因素为小说传奇式的浪漫情调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新文学中,这样的“流浪汉小说”并不多见,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特定生活方式制约的结果。而但凡写流浪生涯的小说,则无不以其独异的浪漫色彩与浓郁的抒情格调使读者叹服。譬如三四十年代的艾芜,其《南行记》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流浪汉小说集,至今魅力不减。

《盲流》在主人公颠沛流离、充满艰辛与危险的生活中,随着主人公的足迹与视点的交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旖旎的、豪壮的、优美的、神奇的、宁静的、惊险的画面,天山巍峨的奇峰,蓝天下静穆的雪松、绿草地上欢跃的马匹、雪峰环绕的明镜般的湖泊、无不使读者心驰神往;而急湍无情的河流、漆黑荒凉的旷野、尖唳凶猛的狂风、阻隔人世的暴风雪,则又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与内地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调,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

浪漫主义文学所追求的就是离奇生活与异域风情的描绘,《盲流》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却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与抒情色彩。

作者面对这个雄伟壮观的世界,常常不能自已地借主人公之内心独白,发出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议论。与自然界雄奇壮美的风光相映衬的,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人性之美的描写。

与主人公的生活发生过重要关系的几个人物,无论是潦倒的盲流崔连登、尕豆妹,还是仗义热忱的哈萨克牧民沙拉木汗、洪那比亚、阿衣吾、或者是正直坚强的老干部南法中,都以其不同的个性体现着善良、真诚这些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展示着这个善恶交错、良莠并存的社会中那最自由、最纯朴、最温暖的人性的一角。

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不是依赖于政审表、裙带亲戚,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来历,彼此的尊重、友爱完全建立在人对善、恶本能的感觉,对真诚强烈的热爱之上。

这部小说最感动人的,也正是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真诚慷慨、相濡以沫的人情味,正是作者对这些小人物心灵深处人性美的真挚描绘。

作品最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对各种奇异生活场景娴熟的描绘,对各种人物特征的精练表现,如史岱年扒车的经历、盲流收容所独特的景观,噪杂的临时工工棚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无不真切具体,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崔连登的油滑与善良,尕豆妹的细腻与悲哀、沙拉木汗的真挚率直、南法中的正直刚毅,无不栩栩如生。

何欢喜这个兼有流氓痞子特性的冒险者,是作品中刻画得非常生动的形象,他精明、胆大、自信、可谓新时期最早的一批“倒爷”之一,短短几年便在新疆混得如水中之鱼;他貌似仗义,实则贪得无厌;而在其浅薄、自私的性格中,又不乏一些机智、狡黠、直率的可爱。

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谙熟与关注,令人佩服。作品在描绘人物心灵和自然景观时那激情进发的如诗的语言,则更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一种浓郁的抒情意味。

备注:

许还山,导演作品,《盲流》 (1987) 根据,鲍昌,同名小说改编。

 4 ) 盲流:张艺谋的一秒钟,鲍昌的长篇小说

盲流,曾经的官方定义是:所有未经许可即离开乡土、“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都是“盲流”。

详见1959年3月的一份文件,《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紧急通知》。

盲流是农民工的前辈。

“盲流”两个字,背后的社会地位划分很清楚:你,就是那个容易被欺负的人。

2020年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中主角张九声,就是个盲流。

关于盲流的电影,最直接了当的现实还原,是1987年许还山导演的《盲流》。

它是根据鲍昌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关于这部小说和它的作者,请准许我转载一篇文章。

-------------------------------------------

《鲍昌·盲流》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张磊

一、作家简介

鲍昌,1930年出生于沈阳,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北平。

其父曾是东北军张学良部下军官,退役后沦为平民。

鲍昌中学时代就读于辅仁中学,成绩优秀。并秘密参加地下社团、油印刊物、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46年离开北平到华北解放区,曾就读于华北联合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天津,后一直在那里工作。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

1962年到天津文学研究所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工作,1979年任天津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剧本、评论等)以来,已发表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批评300余万字。

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庚子风云》、中短篇小说集《动人的沉思》、《神秘果》、《盲流》、

文艺理论批评《鲁迅年谱》、《风诗名篇新解》、《一粟集》、《二党集》、《三省集》、《艺术的起源和原始艺术》等。

短篇小说《芨芨草》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内容概要

1976年5月的一个夜晚,甘肃某地一个荒凉的峡谷中,兰新铁路婉延伸向前方。

从囚车逃出的史岱年,正躲在草丛中,等待扒车的机会。

他是浙江人,曾在西北当过两年汽车兵,所以这一带很熟悉。

复员回家后,与同村姑娘蒋春绵相爱。蒋的父亲1955年参加了一个帮会组织,肃反时以阴谋暴动的罪名被抓进监狱,一直没有音讯,春绵母女相依为命,在生产队常常受气。

史岱年建议春绵去县公安局询问父亲的案子,局长外甥屠志刚趁人之危,企图强奸春绵;

史岱年及时赶到,与屠志刚扭打在一起。

屠掏枪恫吓,不料走火自伤,史岱年却被作为杀人未遂的歹徒关进了监狱。

当史岱年与一批囚犯被押上北上的囚车后,他明白了此行可能一去不复还,便侍机跳车逃了出来。

唯一的路便是做“盲流”去新疆。

当史岱年扒上一列北上的货车时,邂逅一个叫尕豆妹的姑娘。

她是甘肃某县人,19岁时被父亲卖到一个煤矿,丈夫是个40多岁的老矿工。

不久老矿工在瓦斯爆炸中身亡,尕豆妹又嫁了一个青年矿工,哪知他早已结婚,其妻子执木杖打上门来。

尕豆妹孤苦无援,流落于矿区,讨饭度日。

一个月前尕豆妹回家料理病危的母亲,一切积蓄告罄,母亲抱病而去,两个已出嫁的姐姐谁也不管她,她只好出走新疆寻找出来多年的父亲曲木三。

在新疆境内的盐湖车站,两人跳车,却被公安局送进了盲流收容所,早出晚归到工地干活。

在这里,史岱年结识了一个老盲流崔连登,此人家在河南,穷得熬不住了,只好长期在新疆一带做盲流,这类盲流收容所他已几进几出,颇有经验。

他很同情史岱年的正直与不幸,偷了收容所的车,带着史从收容所逃出,在路上遇上跑单帮的上海人何欢喜,何正领着一群盲流玩“打家劫舍”的游戏——推一巨石挤在公路当中,要过往的汽车司机留下买路钱。

不几天史、崔遇上追捕他们的公安人员,崔掩护史逃走。

史岱年沿着戈壁滩往前走,不觉来到了神奇的天山脚下一个风景如画的山谷,一排排哈萨克牧民的毡房矗立在林间山谷中。

在这里,他遇到美丽善良的哈萨克姑娘沙拉木汗,帮助她从悬崖上救出挂在树枝上的小山羊。沙拉木汗母女热情款待史岱年,并请求他留在这里帮助伐木。

当史岱年独自一人在森林中伐着巨大坚硬的落叶松时,他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干过这十几天以后便离开这儿。哪知沙拉木汗不许史岱年离开,她内心深处已经爱上了诚实的他。

一次史随沙拉木汗到场部交木料,见来拉木材的都是场部领导的亲属,他们手执白条就要领取。史岱年谎称自己是上级部门的干部,制止了这起违法私分国家财产的行为。

不久,沙拉木汗的父亲洪那比亚从兰州回来,一眼就看中了史岱年,将他们牧场的几台破旧机器——割草机、解放牌卡车交给史岱年,被史岱年很快修好并投入使用。

牧民们无不喜欢史岱年。一个叫阿衣吾的哈萨克小伙嫉妒他与沙拉木汗,便用烈马捉弄他,不料史岱年非但没出洋相,还以漂亮的动作驯服了烈马。

哈萨克青年更加敬重史岱年,阿衣吾也知趣地退出史、沙之间。这种情形使史岱年更加感到必须离开这个红星牧场。恰在这时,场部保卫科的人们发现他就是自治区公安局通缉令上那个偷窃汽车的“盲流”,便开车前来捉拿。

在沙拉木汗的护送下,史岱年安全逃离红星牧场,又开始了新的盲流生活。

他来到黑山一个国营林场当上了合同工。这个林场的伐木工人几乎全是盲流,春节也无家可归。这时,尕豆妹挑着东西来看他——她在奎屯农场当工人。

尕豆妹始终将他当成唯一的亲人,对他一往深情。但他不得不克制着对尕豆妹的感情,将她当妹妹来关心和爱护。

尕豆妹来林场几天,史岱年总是避免单独与她相处,总是让她跟自己一起在大伙中间。

尕豆妹将小伙子们的衣物逐个洗遍,心中对史岱年的感情总是不满足。但她敬重史岱年的感情,并深深地敬爱着史岱年远在江南的爱人。

就在除夕之夜,尕豆妹险些被人强奸,史岱年深深地痛惜着这个孤苦的女子,决心一定要帮助她找到父亲。事有凑巧,当春天积雪融化、林场开始放排时,与史岱年搭伴放排的老头,正是尕豆妹的父亲曲木三。

曲木三年轻时便浪迹新疆,一辈子都在寻找活路。他告诉史岱年,这些年他已攒下700元钱,待放完排就去找尕豆妹,在新疆安个家,给女儿找个可心的丈夫,一家子和和乐乐地过日子。

然而,第二趟放排时,曲木三不幸被湍流乱石夺去了生命。为赔偿林农、为能给尕豆妹那笔寄托着她父亲全部希望的700元钱,史岱年继续海走天涯、拼命挣钱。

他来到N县一个砖厂拼命干活,开春以后又到山上挖药。就在这里又遇到了何欢喜。何欢喜得知史岱年曾开过汽车,便纠缠史为他跑一趟伊宁。

何在N县与一汉俄混血儿柳玉琴同居,长期干着投机倒把生意,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很自在。史岱年明白何欢喜是想搞长途贩运,本不愿意,无奈他挖药赚的500元钱被何欢喜偷去作为要挟,只好答应为他跑一趟。

漫长的旅程,飞沙走石、大风暴自不必说,为躲避检查站的关卡还必须经常深夜行车,一路的艰险史岱年还从未遇到过。在路上,史岱年搭带了一位双目失明、前去伊宁就医的汉族老干部南法中。南法中曾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军人,解放后自愿留在少数民族地区,为牧民行医治病,他一辈子将心血倾注到人民的疾苦上,自己的眼病却因延误而不治。

史岱年深深尊重着这位淡泊、真诚的老人,一路照顾着他,并将自己的冤案告诉了南法中,老人主动提出为史岱年打听有关情况。车到伊宁,何欢喜早已在“行营”等候。他与柳玉琴焕然一新,怀揣这几年赚来的一、两万元,“慷慨洒脱”地与史岱年结了帐,拿着护照,出国“观光”去了。

史岱年返回黑山林场将木材损失全部偿清,并赠给林场一千元,希望场里拿它买炸药,炸掉河中的险碍,不要再死人。

史岱年来到奎屯农场,崔连登也在这里养鹿场当工人,并将尕豆妹认作干女儿。史岱年的出现使他们欢天喜地,然而乐极生悲,一头被激怒的公鹿侍机攻击史岱年,被尕豆妹阻挡。史岱年无事,尕豆妹却被撞伤住院。在岱年的悉心照顾下,她不久便康复了。

在这里,史岱年还意外地见到了新婚燕尔的沙拉木汗与阿衣吾。

患难之中建立的友情,使史岱年感慨万端。但他不得不告别这些善良的人们、告别这接纳了他的新疆,他得回故乡了——南法中托人打听的消息传来:史岱年家乡已经大变,公安局长因是“四人帮”的爪牙而下台,其外甥屠志刚因在“文革”中有人命案而被判无期徒刑,史岱年的冤案已得到昭雪。

离别之时,尕豆妹显出无限的依恋与惆怅。

史岱年答应她:一定将爱人动员到新疆落户。

回到离别了三四年的故乡,迎接史岱年的是巨大的不幸现实:1976年史岱年从劳改队逃跑,公安局伪造了一份死亡通知书,屠志刚要挟蒋春绵与其结婚。春绵走投无路,悬梁自尽。

史岱年坐在春绵的坟旁,悲痛欲绝。

故乡已无所依恋,史岱年又回到尕豆妹身旁。天山脚下,将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

三、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构思独特、语言优美的小说。

主人公传奇式的经历赋予了小说情节的浪漫色彩。

本来,在“文革”结束前的那段岁月中,善良的人遭迫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对此类人间悲剧的描写、在新时期最初几年已可谓硕果累累、淋漓尽致。《盲流》能在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太滥的题材中显出与众不同的风采与魄力,全得力于作者构思的新颖角度。

史岱年出逃之后,浪迹于祖国的西北边陲。

这里远离内地,地广人稀,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既是因各种原因流落于此的“盲流”成群之地,又是一些不甘寂寞的冒险家(如何欢喜之流)的乐园。逃犯、盲流、异族、他乡,这种种不平常的因素为小说传奇式的浪漫情调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新文学中,这样的“流浪汉小说”并不多见,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特定生活方式制约的结果。而但凡写流浪生涯的小说,则无不以其独异的浪漫色彩与浓郁的抒情格调使读者叹服。譬如三四十年代的艾芜,其《南行记》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流浪汉小说集,至今魅力不减。

《盲流》在主人公颠沛流离、充满艰辛与危险的生活中,随着主人公的足迹与视点的交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旖旎的、豪壮的、优美的、神奇的、宁静的、惊险的画面,天山巍峨的奇峰,蓝天下静穆的雪松、绿草地上欢跃的马匹、雪峰环绕的明镜般的湖泊、无不使读者心驰神往;而急湍无情的河流、漆黑荒凉的旷野、尖唳凶猛的狂风、阻隔人世的暴风雪,则又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与内地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调,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

浪漫主义文学所追求的就是离奇生活与异域风情的描绘,《盲流》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却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与抒情色彩。

作者面对这个雄伟壮观的世界,常常不能自已地借主人公之内心独白,发出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议论。与自然界雄奇壮美的风光相映衬的,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人性之美的描写。

与主人公的生活发生过重要关系的几个人物,无论是潦倒的盲流崔连登、尕豆妹,还是仗义热忱的哈萨克牧民沙拉木汗、洪那比亚、阿衣吾、或者是正直坚强的老干部南法中,都以其不同的个性体现着善良、真诚这些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展示着这个善恶交错、良莠并存的社会中那最自由、最纯朴、最温暖的人性的一角。

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不是依赖于政审表、裙带亲戚,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来历,彼此的尊重、友爱完全建立在人对善、恶本能的感觉,对真诚强烈的热爱之上。

这部小说最感动人的,也正是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真诚慷慨、相濡以沫的人情味,正是作者对这些小人物心灵深处人性美的真挚描绘。

作品最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对各种奇异生活场景娴熟的描绘,对各种人物特征的精练表现,如史岱年扒车的经历、盲流收容所独特的景观,噪杂的临时工工棚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无不真切具体,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崔连登的油滑与善良,尕豆妹的细腻与悲哀、沙拉木汗的真挚率直、南法中的正直刚毅,无不栩栩如生。

何欢喜这个兼有流氓痞子特性的冒险者,是作品中刻画得非常生动的形象,他精明、胆大、自信、可谓新时期最早的一批“倒爷”之一,短短几年便在新疆混得如水中之鱼;他貌似仗义,实则贪得无厌;而在其浅薄、自私的性格中,又不乏一些机智、狡黠、直率的可爱。

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谙熟与关注,令人佩服。作品在描绘人物心灵和自然景观时那激情进发的如诗的语言,则更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一种浓郁的抒情意味。

备注:

许还山,导演作品,《盲流》 (1987) 根据,鲍昌,同名小说改编。

 短评

八九十年代的电影裸露都裸得那么健康,脏话也那么符合场景。这些自然、本真都去哪了呢?盲流,盲目流浪之人,社会逼得人无处安身是世间无声的痛苦。

9分钟前
  • 安夷
  • 还行

只有那个年代,才会有这般柳下惠式般的男人吧…

13分钟前
  • lostindream
  • 还行

以前叫盲流、后来叫农民工,现在叫打工人,万恶的户籍制度。

18分钟前
  • 鹿鸣
  • 力荐

我居然能在2023年的电影院里看写实挂冷门西北文革片

23分钟前
  • Caulfield
  • 推荐

【3.0】

26分钟前
  • 文森
  • 还行

根源西部片..

27分钟前
  • FuYuu
  • 还行

扒火车过大漠,天苍苍野茫茫,断肠人在天涯

32分钟前
  • CQB241
  • 力荐

不止是烂,是恶心。

33分钟前
  • xTnis
  • 很差

广阔的大西北,深情质朴的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

35分钟前
  • Nox
  • 还行

不错

39分钟前
  • 程大官人
  • 推荐

有种公路片的味道,剧情有点欲说还休的感觉,在苍茫大地面前人显得那么渺小,更增添了一份苦愁感……

44分钟前
  • 咸塘浜老黑鱼
  • 还行

从家乡逃离,到另一个地方去寻找自我价值 随便去哪都好只要不是熟悉的 他盲流了许多地方 却没法拯救 张潮谁都没救得了 老电影似乎都在寻找存在的意义 这个题材还是非常的少见 也非常吻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期 许还山老师不但有表演才华 在本片也有着不错的导演水平 西影厂当年真的是佳作不断 好片子啊

47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以文革时期为背景,青年逃狱后三年的人生!同《一秒钟》里张译的角色!什么是盲流?是好人还是坏人!特殊的年代里,谁又能说的清!大西北的荒凉令人生畏,还有段活烤小蜥蜴的镜头,不知有没有受到动物保护组织的谴责?比较冷门的国产老电影!

52分钟前
  • 球友基哥
  • 还行

已有资源,已经收盘

56分钟前
  • 李小龙
  • 力荐

那个时代太牛了,男女主角居然隔着个木板睡了好久,整体很有平凡的世界的感觉

60分钟前
  • 折耳大猫
  • 推荐

时代性的背景,重情重义

1小时前
  • Mark
  • 推荐

,你踏马咋那么清高呢

1小时前
  • 还行

那个时代的痕迹,已经刻印在那一代灵魂深处……

1小时前
  • 旅行者
  • 推荐

那个时代的眼泪若能流尽,势必可以汇聚成河。西影厂代表了8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最高点。很感谢很震惊第二届源点西部电影展再次展映经典,赘续首届的包容突破精神(虽然第二届相比首届差了太多太多),将那个时代的血泪隐忍以及敏感搬上大银幕,让我能够看到《人生》《野山》《盲流》《错位》《站直啰别趴下》等等等等……哎,抛开工作上乱七八糟的吐血事儿,从影迷的角度,希望一直办下去。

1小时前
  • 茗政.
  • 推荐

3.5。 1987年的电影,很有那个时代的韵味,彷徨,怀疑,苦闷,挣扎,值得一看。“我不信GCD变坏了!”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