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洲2012

爱情片大陆2012

主演:李强,尹雅宁,吴冰滨,余宣

导演:陈卓

播放地址

 剧照

杨梅洲2012 剧照 NO.1杨梅洲2012 剧照 NO.2杨梅洲2012 剧照 NO.3杨梅洲2012 剧照 NO.4杨梅洲2012 剧照 NO.5杨梅洲2012 剧照 NO.6杨梅洲2012 剧照 NO.13杨梅洲2012 剧照 NO.14杨梅洲2012 剧照 NO.15杨梅洲2012 剧照 NO.16杨梅洲2012 剧照 NO.17杨梅洲2012 剧照 NO.18杨梅洲2012 剧照 NO.19杨梅洲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2:1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湖南某临江小城。生性倔犟的小静(尹雅宁 饰)自幼聋哑,早年父母离异,如今的她跟着外公和舅舅(余宣 饰)一起生活。常年的不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异化了她的性格,小静逐渐变得令人难以琢磨,使她滑向了伦理道德的边界。酒吧歌手小梅(吴冰滨 饰)狂放不羁,在与母亲大吵一架后流落街头不再回家,但残酷的现实令这个涉世未深的女孩深感迷茫,她不知如何走下去,只靠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内心支撑苦苦挣扎,她不知道哪里才是温暖的归巢。警官张昊阳(李强 饰)自觉生不逢时,他已鰥居多年,与前妻离婚后一心再想找个女人,却总碰不上合适的,他想再要个儿子,尽管他曾有过一个聋哑的女儿......  本片获得2012年,第3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最佳影片“火鸟大奖”  2012年,第十届海参崴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NETPAC奖。

 长篇影评

 1 ) 在夜晚 船上传来歌声

———————————————— 船 骨头 (在这样无声的世界 生活在江河里) 舅舅善良 具有同理心 他愿意陪伴小静 容忍她逃学 和外公表明态度 戴上肮脏的帽子 一起放烟花 为她跳起笨拙的舞 最后在小静(看到了画中的美人被触动)展现了自己的胴体后 和小静发生了关系 最后也因此愧疚跳去了插入电线的水中自杀 这样的简单的 游离于正常社会秩序外的各种行为 恰恰是正在逃避父亲 家庭 学校 的小静的“原始状态” 为小静带来了快乐 但是这短暂和危险的快乐 最后也伤害了小静和舅舅 这样带着注定会和世界产生裂痕的“原始” 逃学 乱伦 虐杀 矛盾 流产 而代表着“原始状态”的船 同样也是小静与舅舅各自人性中纯粹的无法客观评价的存在 它保护着小静和舅舅 是漂浮在这不定世界上的庇护所 直到后来舅舅直面了内心 愧疚折磨下 “逃离”了船 而在梦里 小梅也“带”小静认清了那艘脆弱的纸船 在小静的哭声中燃尽 但即便如此 漆黑的船架依旧飘在水上 是血肉的坚硬骨头 因为自然 而不自然 ————————————————— 手铐 距离 光 (连接你与我之间的 冰冷但坚固的手铐) 与父亲之间的距离 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因为她天生聋哑而不喜 还是因为她是个女儿而不喜 可能是其一 也可能两者都是 他先退了一步 第一次手铐 他铐住了逃跑的静静 他始终要为她负责 不会让她一直在“船上”待着 在沙发上他主动坐在小静的身边 拿走她有样学样叼在嘴里的烟 走进了半步 他将小静拉进了他的世界 直到小梅与他爱情的渐入佳境 和小梅对于小静了解后的同病相怜 这半步是靠着小梅走出来的 而在后来小梅人流离开 爱情和重启生活的希望破碎 和得知小静流产后的 混浊内心的黯然神伤 他不声不响的迈出了另外半步 和小静一同生活下去 从逃离到主动靠近 敏感的小静明白父亲不喜欢自己 她不打扰父亲同时也保护自己 退了一步 被迫从“船上”来到父亲的家里 在和小梅矛盾又交好后 她为父亲做饭 一起打篮球 玩游戏 她像是用胶布粘连起被砸碎的吉他一样 化解了与小梅矛盾甚至得到了独特的友谊 修复了和父亲之间亲情 她在不经意间自然的迈出了半步 而后虚假的温馨生活急转直下小梅流产后离开 她像那天来到这里一样 坐在沙发的父亲身旁 拿走他叼在嘴里的烟 发火后摔门而出的父亲 借酒消愁回家耍酒疯的父亲 在一片混乱和父亲的吼声和推搡下 她一如既往的脆弱的哭泣 但在情绪爆发后的早晨 父亲发现的是小静用手铐铐住的两人的手 小静迈出了另半步 从代表的“原始状态”的船 到了父亲的家 再到和小梅去的舞厅 场景从相比于之前单调且破旧的 更有生活气息和温暖色调的 最后到了疯狂且躁动的 可以说船 和 舞厅 两个都是极端 一个清冷只能以烟火取暖 一个刺眼得让人无地自容 小静并不适合任何一个 被迫的沉默的暗淡无光 和卷入短暂幸福的照耀 只是她找不到最普通的光 ————————————————— 音乐 家 (用歌声和世界对话) 音乐中寄托了小梅的内心世界 她永远在现实中受挫 却不抱以语言 反而沉闷的一言不发 指挥肢体表示愤怒的动作 滥赌的母亲甚至拿走自己的钱做赌资 她愤恨的走到棋牌室把钱拿了回来 在和张昊阳约会吃饭时 他提及推荐给她的工作 调侃她不该一直在酒吧 会成为一个流氓 这些在她的歌里便是“雨下得狂”“砸碎梦想”“把梦关了”“害怕伤”“让雨洗清过去”她像每一个在小酒吧无人问津的歌手 对未来幻想又惆怅 困于泥泞的现实里 与张昊阳约会的宾馆里 她跟着电视中的歌唱着“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虽然我不曾拥有温暖的家”“但是我一样 慢慢的长大”直白的表达了 她对爱情的归宿 对逃离对她如同沼泽的出生家庭的渴望 “虽然我爱你 不许你再孩子气 寂寞的鸭子 也可以不要你” 与朋友一起在ktv里大声吼唱着的歌 小梅对张昊阳的爱是复杂又不确定的 既渴望一个家庭来弥补自己内心的创伤 同样也因为种种不安 而不坚定 分不清是为了爱而爱 还是为了逃而爱 最后也致使小梅做了人流 离开了张昊阳 “穿过血和伤 我雪白透亮” 作为女儿 她被迫替母还债 作为大姐头 她需要帮不良的朋友们平事儿 她为了维持身份而逐渐扭曲了自己 她只能走到棋牌室里 把自己所有的钱交给母亲的债主 只能“凑了一夜”接下上次被自己扔在一边的张昊阳的钱交给小弟 恶性的关系正如同小梅和一帮小弟集合时候 侧后方墙上贴着的标语“远离毒品 关注未来”不摆脱毒品 又哪来的未来?而即便是违背了自己初心的自己 依旧能雪白透亮的活着 至少她相信 (家是有一扇门 太阳照射下 屋顶有雪的房子 家是爸爸在捡肥皂) 小梅与小静的相同之处便在于家 但是不同在于小梅是有选择的余地 即便那是痛苦的 小梅在与小静的相处下 消弭了隔阂 甚至于产生了介乎于友情和亲情之间的感情 可由于小梅始终无法抛弃的“陈旧家庭”其实更有她的寄托所在 而在小梅与张昊阳的孩子之讨论中 小梅意识到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 对于现在她们三个组成的这个家 没有任何好处 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伤害到小静 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张昊阳伤害 甚至于她认为自己也未必不会变成另一个自己母亲那种的角色 而在别的方面 生下这个孩子自己所谓的梦想更是化为泡影 她不想让自己和这个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互相摧毁对方的人生 (这也是每个父母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所以她选择了流产 并回到自己曾经最想逃离的地方 面对现实 而院子里拉二胡的男人暗示着 小梅的音乐启蒙可能也是来自于父亲 小静的家更为简单 一个父母离异的家 被丢在外公外婆家 天生残缺带来的痛苦 缺失的父爱母爱 能称之为家的 是有舅舅跳舞 一起放烟花 电鱼的船 是玻璃上的口红画 是有小梅 爸爸在的时候的欢快的 餐桌 房间 球场 是铐住父亲 蜷缩冰冷的沙发 是远离龙舟赛 打着两把雨伞的一只小船 ————————————————— 男人 (一团聚在江上的雾 一包抽剩下一半烟) 舅舅在外公的话中 是不务正业的废人 至始至终我们也确实只能看到舅舅在船上打鱼 开船摇橹 他代表着一种原始的浪漫 为爱去做一切 看起来愚蠢的事 以至于最后模糊了爱的性质和界限 浪漫化为现实 为爱而死 更像是一个杨梅洲头 江面的倒影 而张昊阳则是一个现实性的代表,将钱挂在嘴边,压力性的易燥易怒,忽略孩子的感受,功利的追求爱情,甚至表现出疑似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但依然有责任心 不为违法行为走后门 在爱情和亲情中沉沦时表现出幼态 对女儿手铐般复杂的爱 冰冷却坚韧 就这样隔着十几厘米 很难靠近 但也难分离。

————————————

江面的倒影

(是镜子里的人在模仿我

还是我在模仿镜子里的人)

小梅是个歌手 热烈而奔放 将一切诉之于歌

小静听不出 也无法发声 她的一切被克制在无声的动作里

小梅她逃出自己的生活 逃出自己的家庭 这一切是她避之不及的累赘

小静的父母离异 自己被看做包袱 她没有可选择的路 所以逃离是另一条路

小梅寻找爱情 寻找梦想 是别人的支柱 作为一个成年女性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混乱的生活中也尽量随性随心 最后选择自己结束了那个生命

小静的世界是蒙上薄幕的画板 有过欢乐的舞蹈伴着懵懂的美丽胴体 也曾泼上不明所以绚丽的颜料 她用眼睛和手临摹世界 画布总飘忽不定不知掌控 ———————————— 纯业余的瞎写的

浅薄的评价就是 人物和意象等处理呼应的恰到好处 对于爱情 亲情等的探讨不让人反感 演员表演的干净贴合 很适合这种文艺片 男主尤其 可惜没拍很多电影

 2 ) 无声呐喊

命运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网罗了各种亲情、爱情、伦理与本性、现实与渴望之间的博弈,有人用无言的挣扎与之角力,有人奋力呐喊以证明自己未被现实的噪音淹没,但结果却总殊途同归。电影《杨梅洲》以一种冷静得近乎得压抑的语调讲述了两个命运不同却同样在命运中沉浮的女孩的故事。
影片的英文名为“song of silence”,影片的基调也总体向静默靠拢。影片开头划破天空的火车鸣声与随后雨雾朦胧中无声的祭拜形成对比,更反衬出了影片清冷、孤独的意境。影片的前半小时仅出现过八次人物语声,时长不超过7分钟,故事在时断时续的简短对白与间或入镜的环境声中缓慢推进。影片遵循时间推进的线性方向进行铺展,画面充满朴实的现实感,外加无配乐的镜头流动,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更为真实的纪实风格。
故事的前半段呈两条线索交叉推进的平行结构,一条线索由聋哑女生小静主导,另一条线索则由酒吧驻场女歌手阿梅牵引。两人因命运不同所形成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的反差是此片最大的冲突:前者在无声的反叛中将自我与环境隔离,后者则在放声高歌中寻找自我超脱的可能性。虽然表达的方式大异其趣,但生活的不如人意却在无形之中赋予了两人同样的身份:现实的反叛者。小静不满于现实的安排,在离经叛道中自我放逐,她是家人的负累,也是同学眼中的另类,她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走向人群的边缘,同时又渴望获得来自周遭的关注(为美术教师做裸体模特)。阿梅身处尴尬的家庭关系(与母亲不和)和社会关系(与朋友不冷不热的关系,为弟兄摆平纷争)中,却渴望在混乱的现实中看到“温暖的霞光”并保持自身的“雪白透亮”,回响在酒吧的高歌成了她寄托理想的常用方式。
在故事行进到一半时,两条线索开始交汇,交汇的节点是两人共同的依靠:小静的生父,同时也是阿梅的男友。两者对自我执着的固守在此时擦出了冲突的火花,不依不饶的相互排斥成了交汇初期的两人相处的常态。而在阿梅将内心积滞已久的愤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用力砸碎自己钟爱的吉他)在小静面前发泄出来之后,小静终于放下了内心的防守,开始主动接近阿梅,与阿梅达成和解,两颗属性相似的心灵开始走向相互认可。
两者都在生命的征途上遭遇了亲情的搁浅。小静与父亲虽身处同一屋檐下,交流的方式却是“相顾无言”的漠然视之;阿梅母亲好赌成性的恶习与金钱上的不断纠缠,让阿梅与其分道扬镳,各自生活。然而在阿梅与小静的关系走向融合时,小静的父亲也表现出了对小静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为了不干扰小静来之不易的家庭幸福,阿梅痛下决心打掉了自己身怀数月的孩子,并毅然决然地退出了父女俩的生活,选择了重返曾经不堪忍受的家。
影片中出现了两处较为明显地隐喻。一个是在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鱼”,导演通过“鱼”这一意象隐射了聋哑女生小静受困的生存状态,而在父亲家中小静将浴缸中的金鱼弄死并捞出用晾衣架悬挂的一幕,则表现了小静内心的破坏欲和在破坏中解放自我的渴望。一个是影片即将结束时出现在小静睡梦中的三个梦境片段,前一个片段中小静走入阿梅曾经带她去过的夜店,人群随之围拢而来,而人群的外围却出现了母亲、父亲与外公冷漠围观的面孔。这一梦境揭示了小静内心对被关注被呵护的渴望和对亲人的冷漠的埋怨。后一个梦境中,小静看到舅舅在“波涛涌动”的小船上尽情舞蹈,在小静即将被浪涛淹没时,舅舅及时伸出了援手将其拉住。这一段梦境展现的是舅舅对小静的关怀,揭示的却是小静对舅舅的依赖。最后一个梦境片段中,纸船在水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小静因不忍看到眼前的一幕而放声大哭。在这里,水中的纸船可以指代四面环水的杨梅洲,即小静生存的现实环境,也可以暗示舅舅的捕鱼船,船的燃烧则隐喻了过去仅有的美好生活的消逝。通过隐喻这一特殊的表现方式,影片对女主角小静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地刻画,让观众能在细细品味中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
影片的结尾停留在父女俩坐在船上雨中观看龙舟赛的背影,这样的结局设置虽然比较开放,但仍预示了生活中各种博弈的继续:生活本身就像一条不断涌流的江水,不会为谁而停留半刻,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博弈就像江上你拼我抢如火如荼进行的龙舟赛,需要奋力拼搏才能冲出重围。

 3 ) 短评140字不够我写我只好写影评

最为一部文艺片,吸引我去看它的原因首先是GALA,其次它足够文艺,迷茫女青年和心灵缺陷少女与中年坎坷的警局科长在一起快凑成了一部戏,整部片子的色调偏冷,给人的就是一种HIGH不起来的感觉,但是两个女人用口红画画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要画个房子,表达想有个家之类的意思,结果画爸爸捡肥皂 ,诙谐,也可能是我阅片不足看过的文艺片并没有这样子搞笑的。
这片子有些细节都做的挺有意思的,还有那段小静的梦,值得琢磨琢磨。
总之我看完挺满意的,顺带问一句,湖南原产的芙蓉王好抽吗有没有当地友人寄一条给我我感觉我这买的都是假的。

 4 ) Song of Silence

人生中第一次意外中奖,于是有缘遇见了陈卓导演,观赏了《杨梅洲》这部电影。
虽然影片的故事内容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叙事手法很赞,对极了我的胃口,我喜欢这种缓慢近乎平静的叙述,没有太多的对话,仅通过镜头推动故事的发展,慢慢地让观众心静下来,调动所有的感官来触摸这部影片。影片有两个女主人公,两个同时缺乏父爱,缺乏温暖的女孩。影片刚刚开始是两个时空的叙事,这两个女孩是那么的不同,似乎有着某种关联,似乎又没有。
导演对于小静的刻画很细腻,细节把握很到位。仅通过小静在铁轨上走,舅舅用石子敲打铁轨“喊”她回来这个细节就向观众传达了小静是聋哑人的信息,同时奠定了小静和家人直接无言的沟通,以及隔阂。小静的内心与外界是隔开的,所以她一直都是蜷缩着抱着自己的腿,吃饭,坐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还会偏执地用矿泉水瓶划墙,用梳子刮鱼缸,尽管这样的声音会让观众蒙住耳朵,但是这就是小静的生活方式,她的世界是无声的,尖锐的声音可以让她们与外界连接。这条主线上的镜头大多都是长镜头,利用景深变化来引导观众的注意点,同时也将一些杂乱背景给屏蔽,画面的美感油然而生。
对于小梅的塑造,导演也没有少下功夫,小梅的穿衣风格,职业身份,与母亲的关系,从未出现的父亲……在一个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里,父爱的缺失或许就是她对张警官产生感情的原因吧。这条主线上,时空是有声的,故人物的对话多了,节奏也快了点,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多。
终于,这两个女孩到了同一个时空里,连接点是张警官,他是小静的父亲,小梅的情人。故事到这里或许给观众一些惊喜,原来,这两个如此相像却又不同的女孩是有交集的。小梅怀孕了,住进了张警官家,开始和小静有了接触。观众也看到了这两个女孩同处一个空间的矛盾和关系的变化。
每一个故事都有高潮,都有一段特别happy的片段。小静和小梅之间的点连接上了,她们开始沟通,小梅带着小静进入她的空间范围,逛商场、超市购物、打电玩、迪吧跳舞,这是小梅的生活,是小静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导演在处理小静在迪吧这个空间的感情时,采用了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的交叉剪辑,对观众的视听冲击,将观众引入小静的内心世界。这段的声音的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
小梅与小静关系的变化,也影响了小静与父亲张警官的变化。两女孩一起玩着游戏,张警官帮忙小静,胜利后与小静的打闹,小梅看着看着就黯然神伤了,她意识到了自己若是生下这个孩子的话,自己在这个家庭的身份是什么了?于是,小梅打掉孩子离开了张家,回到了乡下的家……
导演利用梦境,超现实的手法表达了小静对家和爱的渴望。舅舅因为内心责备和愧疚,跳进电鱼的河水中自杀了,梦境中纸船也烧了,小静的孩子也流产了。生活似乎又恢复平静,重新开始了。
关于这部影片的叙事手法不可挑剔,镜头的构图,以及后期的调色也很到位,组成这部诗一样的电影。但是我更想聊聊这部影片的配乐。这部影片的配乐不多,每一个节点的音乐配的恰到好处。
小静主线上的音乐大多是寂静的,只有一首钢琴曲,缓缓流淌,和缓慢一样静美;舅舅在船上给小静放帕瓦罗蒂的《茶花女》中的音乐,并且用舞蹈让小静感受到音乐的旋律,音乐很空灵,在寂静的夜也触发了小静对舅舅感情的变化。而小梅主线的音乐大多由小梅演唱,表达小梅的内心世界。小梅在酒吧驻场,唱过一首歌《雪白透亮》,片子用了两次,第一次小梅和张警官在酒吧“遇见”,小梅唱着她看着张警官喜悦的神情;第二次,小梅和张警官分开后,在酒吧唱着,这时似乎带着更为悲情的味道,更进一步打动观众。小梅和在张警官家,唱着《我想有个家》,更加直白展现了小梅的内心需求,她和张警官在一起不是为了钱,所以才有后续因张警官给钱负起而走。以及后来小梅得知怀孕后,与朋友在KTV嘶吼着《鸭子》,也同样表达了小梅渴望爱的心理。因为她是一个歌手,借音乐表达感情和内心是再好不过了。

 5 ) 杨梅洲:原生家庭,恐惧的总和

在去看电影《杨梅洲》的路上,

一趟开往顺义的地铁中,一位50岁左右的农民工大叔的手机响了,他的手机铃声是--逆流成河。

金南玲,的,《逆流成河》

斑驳的夜色在说什么

谁能告诉我如何选择

每当我想起分离时刻

悲伤就逆流成河

小梅的父亲,给了她音乐的天赋。

小梅的母亲,给了她貌美的遗传。

这样的原生家庭,怎么就会让小梅恐惧家庭呢?恐惧组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家庭呢?

因为,恐惧自己的孩子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她人工流产,打掉了和老张的孩子。

一直渴望有个儿子的老张,和一直渴望家庭的她,悲伤都逆流成河。

而电影里,表面上,小梅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妈妈总打麻将,打麻将总输钱,输了钱总给她打电话。

片尾,老张,认命了。

他和女儿小静,并肩,静静地坐在船上,在雨中,看杨梅洲上的龙舟比赛。

他的妻子,温婉宁静,离了。

他的女儿,坚强干净,聋了。

他早就跟这个不顺心原生家庭白白了,有了小梅,小梅还怀了他的孩子,孩子还可能是个儿子,健康的儿子。

可他的小舅子,还是用一次违背伦理的激情冲动,把他拉回了解放前。

女儿怀了小舅子的孩子,流产了。

扪心自问,罪魁祸首,是他这个当爹的,没给她及时、足够、认真的爱。

小梅,江湖上,人称梅姐,仗义地梅姐,有才有貌的梅姐。

小静,敢让美术老师画裸体像,敢用自己的身体表达爱意。

两个勇敢、自主、追求真爱的年轻人,一个从不把自己的苦说出来,一个有多少苦都说不出来。

所以,这部关于小梅和小静的电影,英文片名叫 Song of Silence.

【花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除非,他是导演。

《杨梅洲》里有很多,两次。一次穿过黑和荒,一次跨过血与伤。

两次麻将,第一次小梅从妈妈的包里把自己的钱拿走,第二次,小梅拿钱给妈妈还账。

两次手铐,铐的都是老张、小静父女俩,第一次是父亲铐女儿,管教,第二次女儿铐父亲,依靠。

两次裸体,小静,第一次被嘲笑,第二次被爱。

两次信封装钱,第一次小梅拒绝老张,为了爱和尊严;第二次小梅主动约老张,拿爱和尊严换钱。

两次唱歌,两次小梅唱的都是《雪白透亮》,第一次,充满爱的憧憬,台下有老张;第二次,只剩下坚强。

两次流产,第一次小梅,让老张失去了儿子;第二次小静;让老张失去了念想,再婚再生儿子的念想。

两次爱的伤害,第一次小舅爱小梅,不伦之恋,赎罪的小舅自杀;第二次老张爱小静,父女天伦,旁观的小梅决定去打掉和老张的孩子。

【备注】

龙标:2012年328号

 6 ) 角色与失语

忘了是多久以前,看了预告片,就在期待《杨梅洲》了。颜色清淡的画面和舒缓的背景音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看完却只打了三星,也许是某些"残酷青春"式的元素,似乎落入窠臼了。

在小静的梦里,小梅牵着她在草地上奔跑,这一瞬间我意识到,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两个女孩,一个生活在寂静无声的世界,渐渐变得自闭,像只惊惧的小动物,另一个在酒吧唱歌,在“街头小混混”的群体里找到作为大姐大的存在感,看似对立的性格,却是互为镜像。Y字型的叙事,在她们发生交集以后,电影开始有了欢笑和亮色,“捡肥皂”的那一幕很好笑,可是在积木游戏之后,最终还是走向悲剧结局。作为女儿和作为情人,各有不幸。男人看似无辜,某种意义上确是始作俑者。

电影让我思考两个词:“角色”和“失语”。众生皆苦,因为我们受困于自己的角色,又在困惑中渐渐失语。

画面很美。这样阴雨连绵的临江小城,是应该有故事的,我们的倾诉欲望就应该有这样的天光水色作为载体。

 短评

情绪营造的很细致,但时而记录风时而文艺范儿的跳tone还是让人不明所以,以及湖南本土剧真的好不适合文艺,你能想象重庆森林里边的人都一口湖南话吗?

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不可多得的方言电影

9分钟前
  • Coreone
  • 力荐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电影世界,我的确都很喜欢灰暗的风格。正常人也许一辈子也无法理解一个从小就没有听觉的孩子的世界是怎样的!比起那些光鲜的电影,这种风格让人感觉更贴近生活!3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拍的非常好!关于舅舅的那段感觉没有串好!小静演非常棒!不愧是年轻导演,能拍出这一代的故事!

11分钟前
  • alan sister
  • 力荐

349g

16分钟前
  • 南团
  • 较差

小静与父亲关系的微妙变化、小梅与男人关系变化,都处理的细腻自然,都有痛楚,都很无奈。感觉导演想说的太多,小静与舅舅那段稍稍多余。。

19分钟前
  • Nikitaa
  • 还行

整体有点伪文艺片的感觉,塞了很多世俗人觉得所谓文艺片应该有的元素。乱伦、堕胎、破碎的有问题的家庭的孩子、聋哑的孤独少女、等等。关键是没有拍出让观众感动的通感。也没有真正文艺的思维,很多情节太容易猜到了,比较程式。节奏不行,俩女孩应该早点碰面。梦那一段还不错。整体还行吧,一般。

21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还行

摄影和剪辑有趣,两个女孩各自情绪线始终拿捏得当,方言+非专业表演加分。那些夸《少女哪吒》青春和《聂隐娘》留白的,可以看看这部处女作在这两方面是怎样胜出的,把狗血剧情讲到了雁过无痕却暗潮涌动。此外,纸船起火惊哭的梦境太像相米慎二的《搬家》了,连救赎与分离也是,不知是否致敬/照搬。

2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好熟悉 都是湘潭啊~

28分钟前
  • 拱廊
  • 还行

对于爱,责任,孤独的阐述毫无痕迹,但是情节的安插还是可以窥见做作的痕迹。叙事从开始的双线交叉到融为一体表达很娴熟,人物设计表现空间很大,情感表达够饱满但是情节及人物推动还是需要再推敲。总体很不错的小成本文艺片。三星半。

2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意料之外,但还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34分钟前
  • 潔西卡變
  • 还行

等了这么久。太失望了

38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一遍SIFF 117版,一遍98分版。舒缓冷静,懂得克制。「玻璃涂鸦」设计巧妙,从“房子”(我想有个家)到“?”(沟通)再到“父亲捡肥皂”(父亲是双方的桥梁)达成和解,化解矛盾。两姑娘看起来截然相反的,骨子里却是镜像关系。「积木抽离」则是三点一线的瓦解,三人的关系只能一对一,不可能一对二。

3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爸爸捡肥皂

44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在近期各种国产烂片的轰炸下,看到这部制作尚可的独立文艺电影算得上是小惊喜。灰蒙蒙的摄影调调我挺喜欢的,关于杨梅洲的景观看起来也挺有味道。至于影片,故事情节较弱,人物关系网建立较慢,演员表演和镜头语言都中规中矩。在这样失意的生活里,短暂的欢乐只是为了让失望更彻底。我说烟少抽点行吗?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决定去看电影,结果豆瓣上没有票卖啊,还好选了个好座位! btw 座边上的两姐姐,拎着两瓶红酒去看电影,真霸气。

49分钟前
  • loddit
  • 推荐

看完第一感觉像<观音山>,就连片名都很对仗。但比<观音山>更加克制和含蓄,影像极其沉稳,完全不像是处女作。

52分钟前
  • 向阳花
  • 推荐

“爸爸捡肥皂”其实是拿来主义,但无疑契合得十分巧妙,从容克制的气度看起来确实不像处女作,要忌讳的是符号(鱼缸纸船塑料鱼梦境之类)太多,个个标签像口号,逼人往意象处联想,反而显得匠气,感觉还是不自信所致。

53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因为Gala的歌才知道这部片子的,片子的视听效果和细节处理都很棒,但是96分钟的片子中塞了太多东西要表达,情节又有点跳,主旨也不太明确。和张赞波导演的感觉一样,从小静住到爸爸家之后片子就在走下坡路了。长沙话听起来倍感亲切,雪白透亮和长沙话有加分。三星半。

58分钟前
  • Never-land
  • 推荐

现实主义情绪佳作。故事起承有序,情绪控制适度,表演及音乐也同样优异(堪比春晚)。双线行进,相交、碰撞、谅解、沟通及治愈(不得不联想到观音山),又延转至分叉别离,或释放或救赎或迷茫。渔船起舞及纸船起火带有很强的舞台及装置感。或许会是争议部分。方言、渔湾龙舟赛都是加分项。

1小时前
  • 水怪
  • 推荐

又是方言电影基本听不懂,实在看不懂为啥得奖

1小时前
  • R先生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