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礼拜五

喜剧片美国1940

主演:加里·格兰特  罗莎琳德·拉塞尔  拉尔夫·贝拉米  吉恩·洛克哈特  波特·霍尔  

导演:霍华德·霍克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1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2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3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4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5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6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13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14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15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16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17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18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19女友礼拜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5

详细剧情

  消失数月的王牌女记者希尔迪·约翰逊(罗莎琳德·拉塞尔 Rosalind Russell 饰)来到上司沃尔特·伯恩斯(加里·格兰特 Cary Grant 饰)办公室桌前,打算辞职去结婚。沃尔特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而更重要的是两人曾经是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在沃尔特眼中, 希尔迪是最得力的记者搭档,而希尔迪却更多期待着平静的婚姻生活。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但沃尔特仍然深爱着希尔迪。  一桩引发纽约城全程轰动的死囚越狱事件,让两人又开始了密切接触。最先抢到头条消息的希尔迪,在沃尔特的劝说下,决定与他合作完成最后一个报道。而不曾想的是,在种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后,希尔迪渐渐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沃尔特。

 长篇影评

 1 ) 两条冲突线的(草稿)

第一条是女主角要和新未婚夫,做火车回家结婚,而对抗的因素男主角因为嫉妒,出尽奇招阻止。

第二条是男主角的报业和市长之间的对抗,要揭露市长的为了竞选要尽快处置一个犯人。

第二条是主要的,第一条给整部片造出更加强的戏剧冲突。

这两条线索本身有冲突还不算,而且还互相作用,比如当女主角觉得男主角是在利用她,撕了新闻稿,并和一帮记者朋友说再见了,在这个点上扔出了一个疑问,观众谁都知道女主角不会这么快走,但是第一条冲突本身已经完了,女主角在此刻死心了,对抗的因素一边倒了,观众就想剧情会如何翻盘,这时候第二条冲突,爆发了一个高潮,就是疑犯逃跑了,而女主角评对大新闻的职业敏感,留了下来第一条冲突又回到平衡。
还有二条的冲突在同时达到高潮,比如在一方面采访的新闻达到了一个高潮的地方,另一方面女主角完全投入工作,主动要求先不回去,而冲突也在加码,先是未婚夫威胁她走,然后是未婚夫的母亲来威胁,然后是男主角让小混混把她硬拽走
==============================================================
当然伏线做有妙的地方,有一段男主角在阻止女主角坐火车回家结婚,扔了两个炸弹,一个是一个让一个女指认女主角的未婚夫,在路上侵犯她,这个炸弹马上就爆炸了,把未婚夫第二次送到了警察局,而另外炸弹是让手下小混混给女主角一笔假钞,女主角把假钞给了未婚夫,但是这条线索一直潜伏到最后,环境都变了,女主角回心转意又和男主角和好了,大家都觉得故事快结束了,这时候突然第两个炸弹爆炸,可怜的未婚夫因为用假币第三次送到了警察局

 2 ) 能给六星的感情戏

我看到下面很多短评都说影片的感情戏不行,有人为了这个还给影片减了一星。我个人认为这个影片的感情戏部分非常的精彩。如果按照我这个理解的话,这个部分应该给六星(如果有六星的话)。

这个影片的信息量极大,不仅表现在几乎没有停顿,急速的台词上,在偶尔缓慢的,台词较少的段落中,也蕴藏着很多的信息,有时有一个动作顶一百句话的效果。在两种情况下,导演都充分展现了人们说的和做的,是多么的矛盾!另外,我觉得影片里面没有废话!

按照说和做的矛盾来体会,以下是我个人对影片中男女感情戏的理解,这些理解,在影片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依据,不是我凭空的想象:

影片的设定如下:

男女主是因为工作关系逐渐发展为恋人的,所以在感情中混杂着工作,在工作中混杂着感情。在工作上男主是强势主动的一方,在感情上女主是强势,主动的一方(男主说是女主逼自己求婚的,女主没有反驳)。男主在工作中充满动力,为达成工作目的,很多时候不惜玩弄手段,打点法律的擦边球。女主经常利用自己作为漂亮女性,面对男性时的优势,通过暗示,指引,故作温柔等手段,而不是直白的要求,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天蝎座女生?)。这个应该是她女人的天性以及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能力,在感情生活中也是运用自如的。

以上在开头的主编办公室里,两人单独对话时,都有体现。男主和女主讨论女主的娃娃脸那一段,既是工作,又是感情的隐喻总结(1.娃娃招人喜爱;2.娃娃要什么,不用自己动手)。

基础点一:对待工作和生活的道德与法律标准,什么可以违反,什么必须遵守,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或者说是男主逐渐培养了女主和他保持一致。在这一点上,二人是真夫妻,卖保险的那个人跟他们是格格不入的。

基础点二:男主女主之间一直都是真正相爱的(看看两人在总编办公室里面的数次拉拉扯扯,男主是真情流露,女主是假拒真迎)。

以上两个基础点,是能够感情能够反转,剧情可信的坚实基础。

影片开始时的二人情况:

由于工作上的事情,影响了二人的感情,二人一气之下离婚了。此后男主是一直主动赔罪的(租飞机放气球,一天二十个电报,几十通电话),希望重归于好。但女主气一直没有完全消除,在此期间,又有人求婚,就答应了。但是在真正结婚之前,她的直觉告诉她,她应该去找一下男主,给他一次机会来挽回。但从理性的角度,这个是不对的,因为已经重新订婚了。所以她需要一个说服自己的,名义上正当的理由。那就是亲自去通知男主,她要离职和结婚(其实这个拍个电报就结束了,干吗在结婚的前一天做呀,见面后,在第二天就要举行婚礼的情况下,晚上还要做一晚上的卧铺火车!)(女性的脑洞和男性就是不一样呀)。

报社段落的男女感情起伏变化

见面前,女主的情感状态:

表面上,她对自己说,她是去正式辞职和分手的。潜意识里,如果男主赔罪的态度和方法让她满意,她就会原谅男主了。

潜意识的证据:

1.影片开始,她正式走进办公室后,和大家打招呼,大家对她态度很亲切,她对大家也是如此。同事关系这么好,她已经订婚,第二天就结婚了,为什么不把准新郎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另外,这段镜头的拍摄和剪辑是真精彩,教科书级别的。)

2.基于她的表面目的,以及她对男主不择手段,蛊惑他人的认知(影片中,多次有这个的证明),她为什么不和未婚夫一起进去呢,为什么要主动创造和“流氓”单独在一起的机会?

3.她是带着手套进的办公室,掩盖了订婚戒指。如果男主态度行为让她满意了,她又订婚这个事情,很可能她就私下取消了,男主永远不会知道!

但基于她对男主的了解,她觉得这个潜意识达成的希望非常渺茫。在门口她和未婚夫的那一段话就是她忐忑不安的感慨。

见面前男主的情感状态:

觉得自己的方式,方法,献的殷勤,都没有问题,女主迟早会重投怀抱的,你看,这不是就来了嘛......

见面过程情感变化:

见面过程中,经过一段双方的语无伦次,表白和暗示。女主终于等到男主说我们可以再结婚嘛,这个表达,然后,在男主几次尽力挽回,但她潜意识都不满意之后--因为男主不是正面用她需要的感情来挽留,而是用工作呀,责任呀这些来做借口--在这个时候,女主的心态极为复杂,她直觉上告诉自己,男主还是爱她的,所以,她告诉男主她已经订婚,即将结婚这个情况。因为之前她潜意识要的东西,没有出现,她需要进一步的,危险的刺激男主一下。她向男主展示戒指时的那种小心翼翼的表情,把真实的内心表达的非常清楚。

受到刺激的男主,立刻要开始行动,要阻止这件事,要挽回。

办公室之后的发展:

二人走出办公室时的心态截然相反,女主从忐忑不安变成了胸有成竹,男主从胸有成竹变成了忐忑不安。二人在走出办公室后,来了一段公开的调情:女主说摘帽,男主就摘帽,说让道,男主就让道。然后女主为男主开了门,男主又走到她前面去了。但是,她刚进门的时候,是她未婚夫帮她开的门!

男主也估计到了她拿别人打岔的可能性,但低估了难度,所以出现了认错人的那一段笑话。

后面吃饭的那段,有两个细节,一个时男主强行占据和女主在一起的亲密位置,女主没有反感,然后男主继续拿着她的手和火柴点烟,她也没有拒绝,这可都在她未婚夫面前呀!都在暗示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开始直线升温啦。

中间过程的反复:

在挽回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女主认为很过分的,如偷表,骚扰金发女郎等,她也很生气。这就像真实的生活,你无法把握住全部,努力和运气,你都需要的。

最后结局的数次反转:

反转一:在最后的结局中,经过一番磨难的男主,感情升华了,他认为让女主幸福是最重要的,决定牺牲自己了。而女主在打字机前,已经遵从内心的选择,把未婚夫打发走啦,没想到面对的是男主的反转,此时她不知如何是好啦,因为此时的男主更爱自己了,她也更不愿意失去了。

反转二:假钞此时爆出了,女主喜极而泣--终于来了台阶!她哭泣之后,说出了她内心真实的一段话,以为男主是欲擒故纵的一段话,这个话那是在说男主的呀,她说的是她自己!因为其实假钞对刚才男主的决定无影响,反而让她去找未婚夫更容易了,就看你自己如何理解了! 另外,男主面对假钞爆出时的表情,没有任何计谋得逞的快乐。

题外话一:一刷看剧情,二刷看表演。

按照上面的理解,再看报社内二人见面的那段戏,真的是非常精彩,其实二人一见面,按照美式惯常的桥段,男主一把抱住女主不松手,嘴上再来点动听的,这个就剧终啦,哈哈。 每次男主抱住女主,女主内心都希望他一步,但男主一看女主那种假批评,真期待的眼神,就退缩了。这个真是经典的喜剧呀。

题外话二:语言和行动的矛盾,反差多么的巨大!

给囚犯送玫瑰花的女士,为了囚犯可以去跳楼,这个是真爱吧。记者这样报道了,她反而跟记者说,我和他没有什么!没什么你送玫瑰花干嘛?可以送别的,代表安慰鼓励的花呀?这个真的怪记者吗?

如何真实的表达自己,不给他人带来伤害,真是值得深思呀!

 3 ) 对不起,减颗星送给怀尔德

🎤台词喷薄而出,密快急。要不是有怀尔德70年代的版本,几乎可以打5星。都说是怀尔德翻拍了这部经典之作且创新了人物关系,其实真正的起源是一部著名舞台剧,怀尔德延续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设置,这一部才真正是创新了人物关系:把离职男改为女,把惺惺相惜的上司改为扯理不断的前夫。🎤本片的双线结构更偏重了闹腾的三角恋,结尾浪漫是浪漫,但也突兀得不要不要的;对媒体以及政客的讽刺大大留有情面,甚至明显展示了对有怪癖媒体人的好感,远不如怀尔德的版本来得辛辣尖锐;桌台隐藏逃犯、妓女护爱跳楼等细节都不如后者一波三折,全部点到为止,或许是怕失了三角恋喜剧的气氛;结尾也不如怀尔德处理得幽默有趣(配图字幕介绍每个人后来的命运,当看到娘娘腔和小鲜肉终成一对、视人命如草芥的市长一路高升当上州长、狡猾有手段的上司退休后却去大学讲新闻道德时,由不得你不笑出声来),既收住了全篇又让喜剧效果有始有终。只能说霍华德•霍克斯文艺而有情怀;可比利•怀尔德文艺、世俗而有情怀。比利对媒体行业那份带着热爱的嘲讽是骨子里的(再如《倒扣的王牌》):他会狠狠扇他们的巴掌,但也会让你看到他不忍下手的地方。🎤再说说这个匪夷所思的片名。“Girl Friday‘’源于《鲁滨逊漂流记》里那个忠心耿耿的仆人“星期五”。所以,“girl Friday”指的是一个忠诚的女孩,具体到这部显然说的是女主,译成“星期五女郎”搞不清楚意思。🎤看了这部戏,爱上Rosalind Russell,漂亮有气质又能搞笑的女演员着实不多。一直对Cary Grant不感冒,但当他在片中打机关枪一样说台词的时候,我觉得他还是挺有魅力的。

 4 ) Can we go on a honeymoon this time?

百年百大喜剧电影第19名(美国电影学会2000年版本)。被美国国家电影名册收藏。
由百老汇经典喜剧《The Front Page》改编。该剧以精巧的剧情和语速极快的对白著称,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本片是其第二个电影改编版本,之前和之后还分别有Lewis Milestone和Billy Wilder的精彩演绎(都照搬了原名),两者甚至分别提名了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影片。
本片与原舞台剧最大的不同,就是主角之一的Hildy由男性改为了女性,而其上司Walter成了其前夫。这样在Hildy要结婚离职的基础上又加入一段三角恋,更添欢闹。据说这个改动来自导演Howard Hawks的突发奇想:有一天女秘书给他读Hildy的台词,他发现由女性来诠释该角色似乎更有趣,于是找来编剧重写了剧本。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在一次晚宴上,Howard Hawks与一位女客人即兴演绎原舞台剧中的对白,令他突然有了拍此片的冲动和换性别的想法。
正如开篇的字幕卡所写,本片是表现那些为了挖掘新闻内幕不择手段甚至没有道德底线的记者们的。原舞台剧只有一个场景,即芝加哥刑事法院的新闻发布室;各报都派记者驻扎在那里,这帮人就一边打牌一边俯瞰着监狱后面的绞刑架唯恐天下不乱。片中的男主角Walter正是个中高手,他唯新闻价值是图,一毛不拔玩世不恭,手下还颇有几个鸡鸣狗盗的哼哈二将;女主角Hildy正是因为不堪忍受道德的谴责和被严重扰乱的正常生活才想要远走高飞的。当然,在以记者为主角的同时,电影也讽刺了腐败无能的警政当局。比如片中涉及的案件正是在选举前期,市长在一个“共产党员杀害黑人警察”的事情上大做文章,企图以判其死刑来赢得黑人的选票。他假装未收到特赦令而利诱州长特使一段堪称经典。
本片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和兴盛的所谓疯狂喜剧(screwball comedy,或译作神经喜剧)的代表。这类喜剧以男女间的针锋相对、快节奏的机智诙谐的语言、闹剧情节等为特色。本片在具有上述特点的同时,尤其以重叠式(即一个演员的一句台词还没说完,另一个演员的下一句台词已经开始)、一对多(如Hildy面对多个记者的盘问)、并行式(如两人同时打电话)的对白名留影史。
“Girl Friday”来自“man Friday”,后者又源于《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那个忠心耿耿的仆人和朋友“星期五”。所以“man Friday”或“girl Friday”在英语习语中就是指一个人忠诚又得力的帮手,直译成“星期五女郎”实在不伦不类。
当时已是喜剧明星的女主角Rosalind Russell是在一群大牌拒绝出演之后才顶上的。略带不满情绪的她请专人为自己的台词润色,使角色更加丰满,风采不输演对手戏的Cary Grant。两人虽然未凭此片获任何提名,但均在之后逐渐走上巨星之路。有趣的是,他们都曾五获金球奖提名,但命运却截然相反:Rosalind Russell全部获奖(这一纪录直到2007年才被梅姨打破),Cary Grant则颗粒无收。

 5 ) 古典叙述的典范怎么在规定动作内开四十年代风气之先

首先,原来写影评不能加图哦。那先简要写写好了,回头写日记加截图更能说明问题。
其次,很惊讶自己竟然打五星,明显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与风格,只不过,此片出现在1940年的年初,意义非凡。一方面,本片严守古典好莱坞的叙述规范,每一个技巧都装在规范的套子里,完全是典范之作。另一方面,在众多的构图、取景上本片则巧思颇多,看到之后一些电影的影子。在这个时间出现,刚好是三十年代“传统”的总结,四十年代“现代”的开启。[公民凯恩]在1941年之于电影叙述领域的意义不言而喻,同时被津津乐道的还有景深镜头,但这所有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的,[小狐狸]也是1941年,[女友礼拜五]则是1940年,天才之前总有一些像霍克斯和惠勒这样的“匠人”做着“匠气”的探索。
好了,正式开始。
一、古典叙述的典范
1、剧作
A 严格意义上的 发起目标——阻碍——解决 一定是完全解决 加里·格兰特想重修旧好,得知前妻明天就结婚,设置障碍,阻碍上火车,最后成功
B 两条线模式 罗曼史/正事儿(工作/社会)在本片中是 赢回前妻的芳心/凶手威廉姆斯越狱报道事件 两条线互相影响 以至于在片尾全部解决
C 设定deadline 一定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今晚必须上火车/威廉姆斯今晚将被处死
2、镜头设置
A 严格180度轴线原则 舞台式场面调度 场景单一
B 全知叙述 避免主观镜头 全部以展现为主
C 景别以全中近模式切换 尤其是美式镜头不少 固定较多
D 剪辑完全依照人物的视线或动作线 方向清晰一致
E 女主特写近景时柔光 和周围对比太明显
F 避免正面
二、类型模式借用
这个时候怪癖喜剧已经较成熟了,本片在把故事讲好的基础上,借用类型经验来加强风格。
1、超密集快语速对白
(编剧价值的体现)
2、性别间的冲突
(似曾相识观影感受的唤起,喜剧感的营造)
三、“现代”语言的开拓
1、讲对白时较少用正反打
一方面也可能是对白太密不好切换,但本片中霍克斯拍摄记者室的戏时用长拍镜头,顶多换一个机位或景别继续长拍,让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后面,男女主人公独处时,依然把两个人共同放置在画框内,较完全意义的正反打在场面调度上丰富了许多。
2、构图采用“超满”模式
用人物把画面塞的满满的,如果有空白,立刻有人过来填补,构图趋于平衡可真的是很满,有些画面人物处于边缘甚至被切割,在一场戏中,人物一个一个入画来填空,伴随着密集对白可谓贴切(汗),让人惊讶的是,导演调度演员出画入画和维持构图平衡的能力。
3、景深
虽然不是那么明显但也足够引人注目了,霍克斯在本片中,尤其是记者室一群记者的群戏中,注重安排画面的前中后景,前景处总有人的过肩后背之类,而每一层面的人物都会讲话,都有作用,后景有时也会有各种人走来走去,只是有时候用移焦处理。
4、横移
开场横移方式交代报社环境,后面跳到室外的一场,相似的调度。

完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公民凯恩]不是凭空而来的啊。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步调和规律啊,一种叙述模式也随着时间而改进,只不过有时候天才起到的是催化的作用,如果没有奥逊·威尔斯这个人,[公民凯恩]会晚好多好多年才会到来,但晚是晚,该到还是会到的。

 6 ) 【421】《女友礼拜五》——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女友礼拜五》 His Girl Friday / 年代:1940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霍华德·霍克斯 / 主演:加里·格兰特、罗莎琳德·拉塞尔

适宜人群:英语听力比较好的同学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有一次,导演霍华德·霍克斯举办了一场派对,席间临时把一个叫《满城风雨》的剧本拿出来展示试演。即兴表演之后,霍克斯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于是买下版权,打算翻拍。

原本的剧本讲的是一个男记者,与自己上司之间的纠葛,但当时霍克斯邀请一位女嘉宾帮着念了台词,他觉得这样的台词从一个女性嘴里说出来效果不凡,当即决定把男记者角色改为女性,并且还是那位上司的前妻。

角色关系变了,自然浪漫剧情的设计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也就成为了目前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强势女记者海蒂,与自己的“前夫哥”沃尔特之间吵吵闹闹、斗气不断的欢喜冤家CP。

1974年,导演比利·怀尔德拍摄了电影版《满城风雨》,只是这一次他是按照剧本的要求拍的。这两个电影版本都受到了观众的推崇。

《女友礼拜五》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角色说话都像连珠炮,好像每一个都是急性子,非要话赶话才能开口,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从头吵到尾,异常聒噪。

当时电影刚刚步入有声时代,片中角色喜欢自说自话,常常出现台词交叠的现场,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新奇的,倒是也免于连珠、佳句频出,尤其是台词里的修辞手法很适合仔细咂摸。

在这种轻松幽默的氛围里,还是能够看出影片对当时新闻传媒业的讽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追求新闻独家性、深入性和实时性,导致了某些从业者缺乏良知,因此如果你觉得这部电影的内容有些荒诞,只不过是它讽刺的足够淋漓尽致而已。

海蒂的饰演者罗莎琳德·拉塞尔也是个很要强的女子,她私下雇了一个广告写手,为自己的台词润色,在征得导演同意后,就在现场即兴发挥。有时加里·格兰特也会跟她开玩笑:“今天你又要加什么好词了?”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笑点1

第13分钟,沃尔特去见海蒂的未婚夫布鲁斯。见门口坐着一个老头,他上去就跟他打招呼,似乎是有意把他当成是布鲁斯,老头很快否认,说自己已经结婚了,沃尔特“啧啧”地跟海蒂使眼色。坐在一旁的正版布鲁斯赶紧过来自我介绍,沃尔特又问那个老头是谁,老头说“我是彼得·戴维斯。”沃尔特白了他一眼:“以后我的事你少管。”无缘无故遭一通埋怨,这老头也是够惨的。

笑点2

第43分钟,海蒂救出布鲁斯之后勃然大怒,回到新闻室拿起电话对那头的沃尔特来了一通教科书级别的美式国骂:“把这个记下来,你这个出卖友人的黑猩猩,不会有访问或报道。你的支票20分钟后就会跟我一起离开,我不会替你掩盖事实的真相,如果再让我看见你一样,我就会用像敲锣那样敲你的猴头。”然后她拿起刚写的报道撕碎:“还有一件小事,听到了吗?这是我刚写的报道。我知道我们争议过,我说过我会写,我没说我会撕掉,现在全成碎片了。我希望我也有一天可以这样对你。”这一连串嘴炮真是叹为观止。

 短评

霍华德·霍克斯的确是导演中的全才,各种类型片都在他手上延拓了边界。本片堪称影史语速最快、台词最密集的作品之一。不仅笑料、冲突和情节演进大都由对话完成,更难得的是不少场景都有多人同时讲话,包括两人或多人打电话,以及在打电话的同时还要应对身边其他人的吵闹与叫嚷。为了适应连珠炮式的语言轰炸,剪辑频率也明显降低,多用长镜头或简单的连贯性剪辑。这些都让演员的表演与场面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图上也是做足了空间利用。内容方面,在完满解决双线冲突的同时将记者、警察、政客都黑了个遍,放到今天来看也基本不过时。加里·格兰特的确很适合演这种油滑诡诈的角色,相比起来,詹姆士·史都华则更多出演一身正气的人物。(8.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事业型女人的死穴就是她的事业。这部神经喜剧的脱线程度远超《一夜风流》,高密度快语速的对白频频让故事走向闹剧的边缘。竟然觉得年轻的发哥有些许加里格兰特的影子。女主角很搞笑也很可爱。

7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精妙的喜剧,比利怀尔德有个相似剧情演绎的《满城风雨》,也很精彩。

10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力荐

more about the nasty newspaper business than about love

11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这语速,简直无敌了!

12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台词密度最高的电影,主要场景只有两个、但事件发生频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而且还是开放式结构、内涵无比丰富,对新闻、政治、爱情的或显或隐的展现都很有意思。

1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最黑色、最严谨、最诙谐的经典喜剧。这部根据1931年“满城风雨”重拍的影片中,通过霍华德·霍克斯创造的霍莉·约翰逊这个女性角色,你可以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这是一部热闹、时尚、同时又极具讽刺性的佳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对白的语速...神了!

20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耳朵快听炸了 这大概就是四十年代的社交网络吧 纯粹靠飞速对话耍机灵来撑 想要摆脱这种生活的女主最终还是被心机前夫强行拉回 全片一路高潮但却实际上呈现了一种反高潮 许多台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纯粹是为了凑数和增加台词量与整体的被对话充斥的氛围 霍克斯通过这种“过度”设定构造了一个没什么道德没什么营养的浮夸媒体世界 而同时明知前夫鬼话连篇的女主最终依然没法摆脱倒在这部表面上的喜剧里种下了悲剧/形式上节奏掌握很差 但算是开创了烧脑话唠片的先河

23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话剧改编的电影,大段的台词被连贯性的表演压缩成连珠炮前后景的表演让人记忆犹新。比起之前看过的育婴奇谭,这部星期五女郎缺乏一些喜剧笑点,却另有自己对社会传达的主题,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坏坏的加里格兰特最后还是夺取了女主角放心,这个设计很有意思。

24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A very good melodrama. People tend to speak faster in old movies but not so fast!

29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哈哈,笑死了,一口气我都舍不得看完,连里头的MAYOR都说:"well,boys!not so fast!" ,看到最后都没看出是加里格兰特,萌死人的动作。求央视国配版!哈哈

31分钟前
  • 阿廖沙
  • 力荐

语速真快,翻了一下背景,据说是平均每分钟240个单词……对话戏,故事老套,全靠对话撑。闹,真是闹。

35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过去一直以为在好莱坞有两个大导演一向是对政治退避三舍的,这两人一个是希区柯克另一个就是霍克斯,不过至从看了本片以后才豁然开朗,霍克斯不是对政治不敢兴趣而是他一向用他的幽默和嘲讽方式来解读他眼中的政治。本片后来被怀尔德翻拍成了彩色影片满城风雨,基本上完全是克隆了本片。

40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记得是史上台词最多语速最快无法字幕翻译的奇片。这部神经喜剧比起霍克斯,倒是多归功于豆瓣词条上未显示原著编剧Ben Hecht(天才,很多经典作品都有他的润笔)和男女主角(终于能体会《西北偏北》麦田那场扑倒戏,加里·格兰特是加入了喜剧表演的)重看。在研究室戴着耳机捂着嘴巴笑。

43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睿智、节奏鲜明,经典佳片

4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剧情极尽夸张之能事,台词像机关枪一样嗒嗒嗒扫射不停,随便让角色去死却拿来作乐。美式无厘头,我讨厌这种电影。

45分钟前
  • 小明
  • 较差

机关枪似的台词几乎把我砸晕了,剧本很强大,矛盾和冲突接连不断,节奏之明快几乎无法让大脑休息;可怜的未婚夫三进宫!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并不反感[女友礼拜五]里那机关枪一样、一句叠一句的语速,正相反它们是本片最好的部分。你不是在听他们的每一个单句,而是像听交响乐一样听一个整体感觉。但我难以苟同本片展现出的道德观:难道这样的新闻观是正确的么?难道男人靠这样下作的手法,最终居然是值得女人的芳心么?

5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重看,依旧被演员演绎Overlap密集台词的功底和霍克斯顺势而为的运镜和剪辑所震动,但也依旧讨厌结局,既然大家都不是好鸟,带着光环的主角怎么就破镜重圆了。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这语速简直了从头到尾不让人透口气,非要形容的话就是好声音从头到尾就一直是华少在念广告啊!但我毫无疑问是大爱怀德翻拍的那一版!这部也挺好的但无论如何都觉得这结局实在是太平庸了啊。

57分钟前
  • 阿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