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鱼

剧情片韩国1997

主演:韩石圭,沈惠珍,文成根,明桂南,郑镇荣,吴智慧,宋康昊,李文植,郑在咏

导演:李沧东

播放地址

 剧照

绿鱼 剧照 NO.1绿鱼 剧照 NO.2绿鱼 剧照 NO.3绿鱼 剧照 NO.4绿鱼 剧照 NO.5绿鱼 剧照 NO.6绿鱼 剧照 NO.13绿鱼 剧照 NO.14绿鱼 剧照 NO.15绿鱼 剧照 NO.16绿鱼 剧照 NO.17绿鱼 剧照 NO.18绿鱼 剧照 NO.19绿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3

详细剧情

  刚服完兵役的莫东(韩石圭 饰)坐火车回家的路上认识了美爱(沈惠珍 饰)。不知为何,莫东感觉自己以后的生活都会跟美爱有牵连。回家后的莫东正找工作,他再次遇到了美爱,美爱是在夜总会唱歌的,更是黑帮老大(文成根 饰)的女友。莫东也因为美爱的关系加入了黑社会。  忠心耿耿的莫东对美爱却有一丝丝的好感,而美爱冷酷的外表后面是一颗炽热的心。没想到,他们的组织面临解散,莫东打算付出自己的所有以及心爱的女人,他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长篇影评

 1 ) 回到捕捉绿鱼的那天

虽是处女作,剧作却出奇的好,每一段情节都有迹可循,丝巾、火机、酒、照片等物品作为标定物串联起整部电影,也将情感注入这些物品,赋予了它们不一样的能指,充当着爱情、友情、情亲、过去等等。

另一个意向来自火车,在《薄荷糖》中是穿越到过去的载具,而《绿鱼》中是将男主从照片中的过去带到现在的载具,而火车所载过来的只是肉体,而心却被留在了过去,留在那个捕捉绿鱼的下午。

以这样残缺的状态强行面对现实,是不适应的,而他也不打算去适应。这样的错位,正如被追着让靠边停车的警车一般荒诞。

片中有一个镜头很值得玩味,在男主感叹变化之快时,镜头由对准男主的客观视角转换成了主观视角,不禁让人疑惑这是谁的视角?这便是那个不愿面对现在的心的视角,他抗拒与身体一同来到现实,便造成了这样的分离。野餐一段也是如此,不愿面对现在充满矛盾的家庭关系,男主旁若无人的开着车转圈,试图将这些冲突屏蔽,说服自己看见的不是真相。如此的格格不入最后也因为自己所相信的“过去”的仗义而丢了性命。

自己心中的美好幻想与残忍现实发生对立、碰撞时,该如何去选择?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一味地逃避终究不能解决问题,但我们真的能做什么吗,抛弃理想又能如何?正如片中始终没能吃到的饭(和哥哥、和老大、和家人),一直等待着下筷子的理由,而促成这顿饭的是那只挣扎过后无处可逃被杀死的鸡,讽刺的是捉住它的是看似最无害的那个人。

由此再去看男主临死前的那个镜头,因痛苦而变形的脸紧贴着挡风玻璃,朝里看着,他要看的不是老大或是那个女人,而是想穿过镜头的玻璃看到镜头外的世界,逃离电影中那个窒息的世界,希望用最后的一点点生命寻找到一丝光亮。

最后似乎真的让他找到了那个乌托邦的世界,那个只存在于相片里的世界,大家也都在他的努力下吃到了那顿一直没吃成的饭。看似美好的田园生活终究还是被远处的城市所裹挟,以放弃生命换来的这短暂美好又能维持几许。

 2 ) 只是一点自己的想法

李沧东的第一部电影,却是我最后看的一部,哈哈哈哈哈。从故事和角色塑造来看,这部真的是最青涩的一部。但是没有什么出错的地方吧,逻辑人物动机等等都在合理范围内。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就可以看出一些他本人的特点,尤其是叙事上一定程度的留白,关于末东杀掉大boss的动机给的稍隐晦了一点,留了一定的解读空间给观众。这里李沧东电影的文学性有一定体现。除此之外,例如末东送给女主的家里的小照片,这些意象埋下的伏笔都有文学性的体现。镜头摄影等也都是他朴素的风格,就是有些地方灯打得不太好。还有脑瘫的大哥,李沧东是始终关注到了一些边沿的群体,难免想到绿洲女主角。不能说话的人总是知道很多的真相和秘密,这也是让观众很容易感到惋惜,让情绪沉浸的一个点吧。不过故事就这样吧,感觉都不够后面的电影题材特别。但李沧东的黑帮片还是看起来很“文静”了。噢还有,四个兄弟站一排嘘嘘那里,是不是致敬风柜来的人了?

 3 ) 《绿鱼》:别惹大哥的女人

《绿鱼》是李沧东第一部电影,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43岁,却拍出23岁的感觉。

电影和文学一样,活在个人的记忆和体验中。不管你从何时开始这段旅程,总要从头开始。《绿鱼》就是李沧东的青春期。

每个人都有青春期,躁动与压抑,委屈与不甘,懵懂与冲动,率真与幼稚,无知与无畏,偏狭与凶险。

就像莫东。

农村青年莫东从军队退役,他没有文化,没有特长,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唯一的理想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开一家饭店。

但他实现不了,他连工作都找不到。

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莫东充满迷茫,却又想担起家庭的责任。担子一头轻,一头重,是挑不起来的。

如果莫东老老实实找份工作,老老实实上班,老老实实和一个同阶层的姑娘结婚生娃,大概他的一生会和他的二哥三哥一样吧,碌碌而平淡,但起码不会那样死去。

可是他遇见了美爱。

列车缓缓而行,窗外飘来一条红丝巾,覆在莫东脸上,也覆在他的命运上。

莫东看了一眼美爱,匆匆一瞥宛若惊鸿。

那一刻,那张美艳而忧伤的脸已刻入他的心里。

莫东这个愣头青莽撞地闯入美爱的生活和圈子,这个不属于他世界。

美爱很美,不但人美歌甜,还有一种风尘女子的率性与忧郁之美。

她美得像出尘的仙子,在她面前莫东就像个土包子。

可惜她是大哥的女人。

莫东被揍了几次之后,被大哥收做小弟,从此跟在大哥身边,好歹也算是有份工作。只是他并不知道,这种工作是要付出代价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像表面上那个样子。

美爱未必像看上去那样快乐,大哥也未必像看上去那样威风。

大哥也有大哥的痛苦,所以经常把自己的女人鞭打得伤痕累累,甚至把她送去大哥的大哥的房间里,还能深沉地说我是爱你的。

美爱虽然想离开大哥,可每次坐上火车走了却又回来。她憎恨大哥将她送给别的男人,却又无法拒绝。美爱离不开大哥给她的纸醉金迷。

美爱和大哥他们其实是同类人,他们互相依赖互相理解互相伤害互相包容。

莫东不是这样的人。

他喜欢美爱可以为她挺胸而出挡刀子,但因为她是大哥的女人,他不敢有非分之想。对他而言,能天天看着她保护她就已足够。

大哥认他做小弟,他就真把大哥当大哥。

所以他为大哥去杀大哥的大哥,去杀那个侮辱她的男人。

干之前他没想过后果,当刀子捅入胸口,鲜血喷涌而出的时候,他才感到害怕和恐惧。

他给他脑瘫的哥哥打电话说:红色的桥,绿色的鱼。丢失的拖鞋,被蜜蜂叮蛰了的妹妹。大哥,你记得吗?

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许这是他和哥哥妹妹们从前玩耍的事情。这些记忆是他内心的温暖,是他抵御恐惧的火柴。

大哥杀了莫东灭口。他不敢去杀他的大哥,却敢杀为他去杀人的小弟。在他心里莫东大概就像一条从街上捡来的流浪狗。

莫东杀人与被灭口这一段只有十分钟,却把这部沉闷压抑的电影瞬间推向高潮,让人如同被巨锤击中胸口,一股山一样重的悲愤无以倾泻。

莫东的悲剧在于,无论是喜欢美爱,还是跟大哥混黑社会,都不是他的性格和能力所能承受的。他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走入狼窝而浑然不觉。

美丽的风尘女子就像毒品一样让他欲罢不能,满口仁义的大哥让他顶礼膜拜。这种巨大的错位是致命的,结果他糊里糊涂的就丧了命。

所有大哥都是怕死的懦夫,不怕死的都已经死了。

莫东当然不是孤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像海浪拍击岩石,前赴后继,有人老去,也有人年轻。

年轻人进入社会犹如雾中行,社会给他们描绘蓝图,同时设置陷阱。能从迷雾中走出的,都有血染的风采。

我不知道应该怪谁,因为一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的,就像被诅咒的宿命。

电影最后,莫东一家人如其所想,开心地住在一起,也开了饭店。

大哥带着怀孕的美爱经过莫东家,在他家饭店吃了顿饭。

美爱认出了这是莫东的家,泪流满面。

活着的人还是那样,死去的人如同尘埃!

 4 ) 我是谁?

       几年前看《绿鱼》的时候,几乎没有耐心看完,可见影片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是有些匮乏的,就此减去一星。

       李沧东出生前一个多月,梦露到韩国劳军,一时间歌舞升平,驻韩美军倾巢观艳,这一香艳的场面,是不是可以代表着美国模式下的韩国社会正式“平稳”开始?

    李沧东在这种“平稳”治下出生、成长,以至于以笔成名,所有作品里都影射韩国社会在“平稳”治下的无奈和彷徨。看了之前的影评,大家都觉得在《绿鱼》里讲述了韩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无奈,其实,那些低矮却有着“那么大的树”的温馨之家,那个“我希望开个小餐馆,一家人都生活在一起”的家……

    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讲述在美国模式,也即背后那片城市森林映射下,韩国传统社会的彻底沦陷呢?作为一名作家导演,李沧东讲了自己的悲伤,也讲了韩国的悲伤,更讲述了朝鲜半岛“始终无法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悲伤。

    在《绿鱼》里,莫东用军功碑砸了流氓,是对军营生活的无所谓;他执拗地去报复每一个小仇,但是最后都付出更大的代价;他爱着一个女人,可是她属于大哥;他可以带着女人私奔,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哥的身边;他永远都没有安身立命的存在感,因为“这原本不是我们的土地么?”根本就没有任何决定的权力;他的一切等待给予,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他用镜子审视自己,他无力地去挑战权威,大声喊着“还钱”;他无奈地看着权势之间的勾结,权力的交替,但是他付出所有牺牲了自己,却也只是保护了能轻取他姓名的权力。

    所以,我们看懂了么?

    那些让他无奈的无形力量,是黑道大哥(美国模式)对自己大哥(韩国政府)的重压。那个几年前还是个流氓的大哥(韩国政府),靠着出卖土地开始酒醉金迷,却依然只不过是一条哈巴狗,它面对自己还有一裤兜子屎的权势(联合国)哭诉,但是得不到任何有力的回应。那个掌握他深爱着的女人的大哥,只懂得用漂亮的衣服和恐吓、出卖来控制女人(韩国社会);大哥似乎爱护手下(民众),但是手下只是他用来利用的武器,用过了,就扔掉了。


    我是谁?李沧东悲伤地看着莫东,留下一个“全家人一起生活在一起”的凄美希望,却在女人的哭泣下,变得越加不可自拔。

    我是谁?我这么看《绿鱼》。

    

        

 5 ) 李沧东的起点

“第一次”这个词永远让人心动,它意味着青涩和新鲜。一部导演的处女作则多多少少带有自传的色彩。导演的技巧还不够娴熟,来不及掩饰掉自己的痕迹。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他拍出了多么优秀的作品。纵观一个导演的创作生涯,处女作永远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隘。

1997年,43岁的李沧东以长篇电影 [绿鱼]正式作为电影导演出道。早已以作家身份在韩国声名鹊起的他,在日后所有的采访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便是:“你为何选择做起了导演?”

李沧东每次都会回答:“写作实在太无聊与痛苦了。”的确,写作只能被困在房间内,动弹不得。而拍电影则能获得更大的空间自由。写作是一个人的自我挣扎,而电影则能有一整个团队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一个作家,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使角色深入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影像使他在写作上的天赋更加立体化,以视觉更加直观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同时,在朴光洙导演片场的工作经验让他了解了电影工作的过程,给予了他结识许多名演员的机会。因此,他的处女作中,便汇集了韩石圭、文成根等韩国顶级演员,共同塑造除了片中细腻的人物形象。

即使他有着充足的信心能拍出一部好电影,但转行拍电影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在当时,韩国的电影产业并不兴旺,人们尚未养成走进电影院消费的习惯,对于极具个性的文艺片更是很难接受。在这萎靡不振的电影产业中,黑帮和爱情是两个最受欢迎的题材。观众的口味也是投资方的口味,也是这个原因让李沧东从类型片角度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演,他显然不会只臣服于资本。他认为黑帮片的概念与当时的社会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时下正值韩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万事以利益放在首位,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风气与黑帮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是他选择黑帮题材的重要原因。

经济快速发展势必带来城市化。90年代,新都市计划遍布韩国,乡村经历动荡。林立的高楼转眼间拔地而起,而曾经在同样土地上自然生长的树木似乎没存在过。原来的农村成为了首尔的卫星城,资本不断进入,在大的时代浪潮裹挟下,人们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生活方式被迫做出改变。

莫东对城市的变化充满了不解,和哥哥去新建成的小区里卖鸡蛋。放眼望去,不是巍峨矗立的高楼,便是正在施工的景象。而这里,本来是一片槐树林。他看着高层住宅一脸迷惑,问道:“这里原来不是我们的地吗?”哥哥没有回答。

城市化改变了整个地区的自然面貌,变化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但比起城市风貌,对人类更重大的变化莫过于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工。李沧东在[绿鱼]中用一个普通家庭体现了这一改变。

在男主人公莫东的家庭中,父亲过世,母亲作为一家的大家长。他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家中的长男又是脑瘫患者。

李沧东将主人公莫东设置为一个服过兵役归家的军人。在服役的两年时间里,莫东对故乡、对家庭是缺席的。正是因为这种缺席,才会对突然出现的变化提出疑问。在归家之后,他发现,家庭呈分裂状态,以前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兄弟姐妹不见人影。影片中,他分别拜访他的兄妹,也将一个四散的家庭图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城市的现代化带来了家庭的分裂。家庭成员开始从事不同的职业,从大家庭分解成多个小家庭。莫东去找他在警察署工作的哥哥,说:“我们一家人还像过去一样住在不好吗?”哥哥回答他:“住在一起能干嘛?养活自己都很困难。”莫东家的兄妹开始从事不同的工作,也再不愿居住在一起。

片中家庭最为和谐的时刻是,是因为母亲的生日,全家人终于聚在一起。四兄弟一起在路边撒尿,不自觉地一同笑了起来。非常可惜的是,家庭的和谐只有一泡尿的工夫,随机这和谐烟消云散,兄弟间恶言相向,大打出手。

但一直到影片末尾,文成根饰演的黑帮老大裴泰坤问莫东的梦想是什么,莫东依旧回答说,是全家人生活在一起,开一家餐厅。

[绿鱼]中李沧东给了莫东死亡的结局,却完成了电影内男主角的梦想——让没有了莫东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开了一间餐厅。这样的家人团聚是向新都市开发前的一种回归,也是对完整家庭的一种回归,尽管缺少莫东的家庭已不再完整。

[绿鱼]作为李沧东的电影处女作,带有不可磨灭的自传性色彩。在某种程度上,[绿鱼]复刻了李沧东自己的家庭环境。李沧东的父亲是一个激进的左派分子,从不工作,也因为政治原因进了监狱。在他的家庭中,父亲是缺席的,母亲工作养家。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是个流氓,一个哥哥是戏剧制作人。弟弟是个学生中的激进分子。而他的姐姐则是一位脑瘫患者。脑瘫患者的存在,不仅是患病者个人的痛苦,还是整个家庭的负担。对这点深有体会的他将其放入了电影中,在处女作[绿鱼]中塑造了身为脑瘫患者的大哥,也在后来蜚声国际的[绿洲]中完美塑造了文素利脑瘫女主角的形象。

抛却所有的标签,[绿鱼]依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证明了李沧东导演对演员的掌控力,也为他在电影领域做出更加自由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电影旅途中,他带着他的电影和演员走遍了戛纳、威尼斯等各大电影节。进而在2007年凭借[密阳]将全度妍送上了戛纳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2010年凭借[诗]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今天,他已经成为世界认可的电影大师,韩国电影的标志性人物。

 6 ) 末东走向了死亡

三者权力结构里培社长处于最高级。对于培社长来说,处理末东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直接处理掉末东,会消解培社长的自尊和自我形象,同时会使美延的有较大的抗拒心理,所以接纳末东并寻找间接借口处理掉末东是更好的选择,为之后利用末东坑骗开发商、刺杀金杨济等一切扩大自身权力的谋划埋下伏笔。迷茫无知的末东位于权力下阶,与培社长之间有较大的信息差,加之末东对理想和美延的追求,心理、情绪、动机无时无刻不被培社长控制着,当他身处这一个权力结构中,他离死亡就不远了,他被培社长杀害是必然的。

 短评

越往后越喜欢这个不急不缓、小起小伏的如诗般的故事。老屋与高楼并置,高速的城市化逐渐让我们远离了绿鱼那样的生活,却又因它的不完善,生活并不能稳妥。韩石圭太善良、忠诚、专注,注定了他的追逐只能像片头赶不上列车一样,独自消亡。最怕喜宴变成闹剧,结尾的安宁略微让人缓心。

5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8分,正如短评区里所说的,这电影的剧情很普通啦,但很富有生活气息,偏文艺向的黑帮片?作为97年的老电影要求我也不会放的太高了。厕所中杀人的镜头会不会被《卑劣的街头》借鉴了?这两部电影也有相通之处。

7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

节奏慢到看不下去,韩国当过兵的都那么怂,黑帮也那么软,真不知道跆拳道是怎么发展的。

12分钟前
  • 较差

恍惚间还以为李沧东学着吴宇森或是北野武拍了一部黑帮片,但最有意思的(非主线)其实是男主报完仇想追火车却没追上、让警察靠边却没了下文,像男主这样睚眦必报且处境艰难的小人物贯穿了李沧东之后的每一部电影(《绿洲》中的禁爱、《密阳》中的苦难),他冷眼旁观、如实记录,尖刀永远对准韩国社会。

1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李沧东处女作。冷冽的诗意写实主义初露端倪:长镜头,无画外配乐,含蓄克制的叙事,省略暴力及戏剧性场面。可惜与韩国特定时代社会问题的联系不够紧密,未真正跳出黑帮类型片框架。退伍军人,火车,镜子,野餐,驾车转圈等意象在[薄荷糖][密阳]中复现。多处横摇与甩镜代替剪辑,团圆结尾与杀鸡隐喻。(8.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小武。。。这是李沧东风格初成的少年,他是个内容和形式上都重复探讨和实施的导演,只不过越来越稳健。绿洲和薄荷糖是青春的巅峰,密阳是少言寡语却有力道的中年,可到《诗》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太多惊喜的完美老绅士了。准确而诗意,稳定但陈旧。

18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一个好人的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典型的黑色电影命题。很遗憾,电影没能把普遍的后现代问题准确嵌入韩国的风景之中,但那抹杀不了李沧东所达到的高度。

21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1.沾湿的红色丝巾蒙住的脸、被刀捅之后倒在挡风玻璃上的脸,开始与结束的呼吸困难;2.黑帮除了我们经常在影视里看到的忠与义,还有冷血的背叛、利用与残酷;3.逃窜的鸡与一家人的热烈欢迎是一组很伤感的对比;4.韩石圭和沈慧珍都演得很好。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智障的大哥,黑道的大哥,大哥的大哥。憨小弟三燃打火机,智障哥抓住了那只鸡,兄弟们总掏小鸡鸡。自照镜里闪过痴呆的脸,挡风玻璃抵蹭着扭曲的脸,墨镜里的纱巾灰飞烟灭,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后来我用一张相片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最后一点真。

2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李沧东处女作的首个场景里,女人飘落的纱巾蒙住了男主角的双眼,李作品中常见的迷离感和主体在世界中无处可存的Weltschmerz便这样得以开宗明义地呈现。《绿鱼》主角的悲剧在于在两个“家庭”之间失去了方向感,为了在原生家庭里实现平凡渺小的开餐厅愿望,他被卷入了另一个家庭里,其中的兄弟情谊建立在更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上。最终两个家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面,男主角则有如那只被捕杀的鸡,把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却难逃被吃掉兑现的命运。李一出手就展现了纯熟的导演技巧,特别是能在不过度戏剧和风格化的前提下拍出个人气质来。但早期李的重手痕迹非常明显,本片显然是先有的主题架构再进行的人物创作。而其中粘合剂作用的女性角色则非常弱,在剧情逻辑和主题进行两方面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地位。

3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李沧东总是这样.让看完后的观众的心,总是揪的紧紧的.莫东是个傻汉,善良多情又忠诚.可这样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就像肮脏的深海中一尾青色稚嫩的幼鱼般,不能存活下来.

37分钟前
  • joanne
  • 推荐

李沧东是调动情绪的大师。蒙住脸的丝巾,叫嚣警车靠边停,火车上的初吻,杀人后给哥哥打电话时的痛苦掩饰,墨镜里烧成灰烬的丝巾…配合萨克斯曲调,没有出路的悲凉爬上心头。开始和告别,冷漠与利用,结尾的欢乐氛围像一张可怖的大网,令观者窒息。PS观影时总想起贾樟柯的《小武》。

38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李沧东控。把一个小混混拍得纯粹真切。在火车上和女主角玩猜瓶子的无聊游戏,理想是和家人一起开一间餐馆。杀人后,惊慌失措,却给哥哥打电话说起了关于钓绿鱼的童年趣事,用一件趣事来缓和和过渡严峻的剧情,还有什么比这处理更让人惊喜的呢?每个诞生在李沧东电影里的边缘人,都是永垂不朽的。

39分钟前
  • 泽帆
  • 力荐

权力关系全部反转:交警怕司机、混子变老大、士兵成手下……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女性角色虽然是附庸,但这不正是韩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像黑帮电影,但又完全不是。结尾镜头稍稍抬起,远处就是成排的楼房,里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血色。

4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感觉宋康昊的花衬衫简直太浮夸了!某些地方颇有北野武的调调,但是言而总之这个故事蛮普通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做得比较深刻,偶尔会想起杨德昌。酒吧里有个妹子唱歌的180°复合长运动镜头简直帅呆了!

4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黑社会。李沧东偏儒,北野武偏法,吴宇森偏侠,贾樟柯偏道。

4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李沧东在看完侯孝贤的电影后,说“他怎么知道我的秘密?”于是就拍了这部处女作。讲的依然是小人物迷失在大时代的生存法则下步步走错的人生,虽然黑帮情节略无趣,但火车、KTV、树枝都成了他日后电影的标志符号,萨克斯配乐有几个瞬间竟然恍惚穿越到了《出租车司机》。 3.5

5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绿鱼指儿时记忆,是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定义,是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绿鱼指向人生中所有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事情,如静静燃烧的红色爱情,这团火小到只能燃烧自己,注定不能同爱人一起燃烧,绿鱼还指向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未来,李沧东一直在进行着一种如薄荷糖一样回溯的人生。

51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虽然剧情有点脱线,但是李沧东的东西永远那么高级,一方面是每一场戏的情绪铺陈都非常稳健,另一方面是用光的精到。嘴贴在车玻璃上一口一口呼气的镜头设计真是绝了。李东俊的音乐很好听。

5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C / 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悲欢,散文般的节奏注定使得情绪的呈现比题旨的挖掘更到位。偶尔有几个镜头太突兀(包括那个旋转镜头),但整体已经把握得十分沉郁稳健。结尾高楼崛起中的家庭世外桃源与突如其来的心碎重逢都仿佛梦境。电话亭里的那段,韩石圭的表演可真是太震撼了。

5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