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姐

剧情片美国1947

主演:丽塔·海华斯  奥逊·威尔斯  埃弗雷特·斯隆  格伦·安德斯  

导演:奥逊·威尔斯

 剧照

上海小姐 剧照 NO.1上海小姐 剧照 NO.2上海小姐 剧照 NO.3上海小姐 剧照 NO.4上海小姐 剧照 NO.5上海小姐 剧照 NO.6上海小姐 剧照 NO.13上海小姐 剧照 NO.14上海小姐 剧照 NO.15上海小姐 剧照 NO.16上海小姐 剧照 NO.17上海小姐 剧照 NO.18上海小姐 剧照 NO.19上海小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43

详细剧情

  曾在西班牙杀过人的水手Michael O'Hara(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回到了纽约,一天夜里他在路上救了遭到打劫的美女Elsa(丽塔·海华斯 Rita Hayworth 饰),于是Elsa让她的丈夫,律师Arthur Bannister(埃弗雷特·斯隆 Everett Sloane 饰)找到Michael,让他来船上当水手。Bannister一家刚从上海回到纽约,正要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海上航行的时候,Michael和Elsa情愫暗生。而Michael也认识了Arthur的朋友George Grisby(Glenn Anders 饰)。George知道Michael曾经杀过人后,想让Michael再杀一个人,并承诺给他五千美元的佣金,而他想让Michael杀的人,就是George自己。原来George想制造自己已经死了的假象,然后从现在的生活和他的妻子身边逃走。两人的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George却失手杀死了Arthur的管家,随后George也真的被杀。Michael被认为是两个死者的凶手,法庭上,为Michael辩论的却是他的情敌Arthur,到底谁才是杀死George的真正凶手?

 长篇影评

 1 ) 上海小姐

大才子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典型的黑色电影,蛇蝎美人、犯罪凶杀、人性揭露等要素一应俱全。前半部是风光片+婚外恋的浪漫轻松,后半段骤然变脸凶相毕露。叙事风格上很诡异,故事和镜头逻辑有点急促、不够清楚。结尾游乐园枪战终于显露出了才子的惊人才华、让人过目难忘,用击碎的多面镜折射出了虚实难辨的人性黑洞,鳄鱼相互厮杀的隐喻更是发人深省。不过总的来说,才子捧自己老婆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

 2 ) 剧透慎入

41年的《公民凯恩》和42年的《安培逊大族》都遭到了商业上的失败,使得威尔逊在整个二战期间被禁止拍片,直到47年《上海小姐》,其实可以从片中感受到威尔逊强烈的哀痛和真挚。可惜,《上海小姐》还没有上映,威尔逊就离开了好莱坞。
这部影片依旧带有威尔逊浓厚的拍摄风格,主观色彩的摄影镜头、别出心裁的结构设计、表象化的心理描写等等,尤其是蛇蝎美人的塑造,还有了黑色电影的雏形。虽然这部电影依旧无法和《公民凯恩》媲美,但也不失为一部值得推荐的佳作。
总体来看,这是由回忆式画外音串起的单线叙事。故事略复杂,凶手是女主角的设定也有些不太能理解,既然目标是想杀掉她的丈夫,为什么不在合伙人杀掉自己的丈夫后,再把合伙人杀掉?

 3 ) 电影微评:上海小姐

7.5分。看的应该是删减版本,在不到90分钟里把这么个故事给讲圆了,导演果然很厉害。不过不喜欢这种动不动就旁白的做法,当时可能比较新鲜,不过现在来看有些被用滥了。几个男人原以为是螳螂捕蝉,可惜黄雀在后,人人都被美女给耍了。其实我觉得最终女猪逃脱法网会更精彩,最后男猪的逃脱有些太草率了。PS:上海这次算是躺枪~

 4 ) 上海小姐(欲海妖姬)

上海小姐(欲海妖姬)是四五十年前的老电影。电影神童 奥森威尔斯的作品。他的《公民凯恩》一直是百大的榜首。

    女主角是丽塔海华思,也是好赖坞著名性感女神。据说她本来在好赖坞演歌舞女郎。后来歌舞片式微,遇到裁员。她想想是歌舞女郎太多,不是女演员多,所以刻苦学习英语(她是西班牙人)和演技,把鬓角剃高几寸,被电影公司力捧,成为新一代性感女神。本片是她唯一反角。

     故事很有趣。奥森自己饰演爱尔兰水手。在中央公园偶遇美丽女郎,开始不会思考。美丽女郎当然是海华思了。他上前搭讪。递烟给她,她说不会抽烟,却用手帕包起来放进包里。后,他在路边拣到烟以及手枪。

当然故事未完。有人抢劫她。无论劫才还是劫色都是上上之选啊。他上演英雄救美的故事。念念不忘的女郎。

他送她回去。她说要提供工作机会给他,他的丈夫游艇上需要人手,他拒绝。他怎么可以为她丈夫工作。

第二天。他在招募大厅等工作机会。这时候有人点名要他到游艇工作,这个拄双拐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著名律师。从没输过的律师。

  同伴要他一起。他们开始旅行。他不压抑他的渴望。她呢?她说他在学习抽烟。同行的有侦探。有朋友。各有各的心思。

他实在不能忍受,还是要拒绝。他不能为她工作。但是怎么抵得了她的风情?痛苦的挣扎哦。

他要带她走,她说好,我去给人家洗衣裳?嘿嘿,说说而已。她怎么会给人洗衣裳?他想弄到5000块钱。可以带她走,所以愚蠢的签定了个愚蠢的协议。踏上愚蠢的旅程。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他不过是被他利用的棋子。也是甘愿的棋子。

影片最后的影象超眩。镜子屋的枪战。现在也无人出其右。不愧是奥森威尔斯。

丽塔海华思怎么看也不象个坏女人。就象梦露,做什么都可以原谅。就是这样得天独厚。

 5 ) 奥逊·威尔斯颠覆黑色电影的方式【译】

作者:Stephen Puddicombe (Little White Lies)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是电影类型,在被奥逊·威尔斯采用过之后,就再也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了。无论是创作广播剧、戏剧、纪录片还是好莱坞电影,威尔斯会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对待每一个项目,无视既定的规则,用他的天才之眼发起激进的革新,这些革新将会撕碎、重写未来几代电影人的创作规范。

七十年前,他将自己独特的印记烙在了黑色电影之中。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上海小姐》,这是一部风格化的、令人不安的作品,虽然它显得有些杂乱,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闪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感,以及许多威尔斯最为特别的风格标识。虽然「黑色电影」仅仅只是一个通用的标签,评论家们在回顾影史的时候,会将它贴在特定的电影上,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种共识,可以用它来描述某种特定类型的犯罪电影:这类作品中通常包含着一些既定的叙事元素,男主角的道德是应该被质疑的,女人也和他们一样不可信,她们通常是诱人的,只会意味着麻烦。黑色电影中还包含着曲折复杂的情节,它们通过螺旋化的路径,慢慢旋入一座阴郁城市的黑暗中心。

在威尔斯的《上海小姐》中,他戏仿、颠覆了一系列的规范,其中也包括了上述的元素。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引起观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的画外音是如此地不同寻常。首先,威尔斯——他是导演,但同时也是演员,他扮演了作为水手的男主角——采用了令人心生疑虑的爱尔兰口音。黑色电影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的叙述,但威尔斯的口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荒谬性,尤其是与亨弗莱·鲍嘉、罗伯特·米彻姆、斯特林·海登等男星更为粗哑、深沉的嗓音相比。

带来这种怪异的滑稽感的,不仅仅是旁白的声音——迈克尔的语气和音调也异乎寻常地可笑、欢快,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故事时,他的声音里带着某种调侃的意味,他在嘲笑自己的愚蠢。「当我开始出丑的时候,」旁白是这么开始的,「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我。」事实上,他在影片的其他部分中,也在持续性地插入自己的评论,指责自己的愚蠢。

上述的那种愚蠢,指涉的主要是如下的桥段:迈克尔落入了一些陷阱,而这些陷阱通常就是在黑色电影中为男主角所设置的。在遇到丽塔·海华斯扮演的蛇蝎美人埃尔莎·班尼斯特之后,他承认:「从那时候起,我就不太使用自己的脑袋了,除非是要去想念她。」确实,他的欲望促使他轻率地作出决定,要陪伴她以及她的丈夫亚瑟(埃弗雷特·斯隆饰)乘船游览墨西哥。接着,他进一步地滑入了深渊,因为他同意参与一项犯罪计划,要帮助亚瑟那个古怪的商业伙伴格里斯比(格伦·安德斯饰)伪造自己的死亡——这个决定让他不可避免地与那种恶徒牵扯到一起,他此前曾经用十分厌恶的语气,将这类人与一群嗜血的鲨鱼相比较。

所有的这些元素,对于一部黑色电影来说都是非常标准的。但是,《上海小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种微妙的、讽刺性的超脱感,还有一种颠覆性的质感,仿佛一切事物都有一点偏离正轨。我们可以听到传统的管弦乐曲,但与之并置的,还有打击式的拉丁音乐和中国戏曲音乐。格里斯比很邪恶,但威尔斯用一种错乱、怪诞、甚至是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这种邪恶。在影片中有一场法庭戏,迈克尔和其他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但这场戏像是一场彻底的闹剧。威尔斯让亚瑟同时担任辩护律师和证人,甚至在某个时刻,还对自己进行了交叉审讯。与此同时,陪审员们都在笑着,打着喷嚏,喋喋不休地陈述着自己的看法,并将这场审判引向错误的判决。

这部影片中著名的、难以理解的情节本身,就是一个诙谐的笑话。威尔斯模仿了黑色电影中那种迷宫般的叙事,例如《夜长梦多》(1946)和《漩涡之外》(1947)。整个故事在双线叙事中不断交叉,时而突然转向,在纽约、墨西哥和最后的旧金山之间不断变换位置,这创造了一种令人迷茫的观感。在影片临近尾声的时候,迈克尔揭示性的画外音将这些松散的分岔全都捆绑在了一起。威尔斯还调侃了这种复杂性,他让自己的角色一同聚集在一幢有趣而诡异的建筑中,当他揭示自己就是那个「替死鬼」的时候,他真的从滑梯上落了下来(译者注:「替死鬼」的原文为「the fall guy」,直译为「落下来的家伙」)。

在滑梯的底部是一个镜子迷宫,这里就是这部影片著名的最终高潮场景。(但令人痛心的是,这场戏也被残酷地删减了,就像影片中其他的许多部分一样。)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奇观,一次表现主义的枪战,射击者必须将他们的目标和几十个反射的影像区分开来。同时,这场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令人震颤的视觉隐喻,黑色电影中的英雄试图在一个歪斜的世界中,协调自己的位置。对于这种最令人眩晕的电影来说,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混乱的结局。这是一部黑色电影,但威尔斯一如既往地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

 6 ) 消失的殖民地——电影《上海小姐》中的后殖民主义情结

《上海小姐》是奥逊•威尔斯1947年一部自编自导自演一部电影,讲述的是几个“人渣”之间尔虞我诈,最后集体走向可怕的疯狂和灭亡的故事。

有趣的是片名——“上海小姐”,除了女主人公在身份背景中模棱两可地提到过上海以外,就剩下影片结尾处中国戏院一个段落带有浓重的异域风情。可是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又似乎与主题毫无关联的“上海”,怎么会作为片名出现在最中心最主题的位置?本文就对这个问题以及其中内涵从影片本身出发细致梳理一遍。

海洋中的荒漠
这部影片毋庸置疑是一部典型的黑色电影——硬汉、蛇蝎美女、暴力、死亡、疯狂、阴谋、带有德国表现主义味道的视觉造型设计,甚至主人公自述性的旁白都是典型黑色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这样一部讲述阴谋、暴力、疯狂的爱情和死亡的电影却用一个大海的场景进行开场,伴随着激扬的音乐,字幕在银幕上闪现——等等!这个开场完全不黑色啊!情绪如此的高昂,仿佛就要随着风浪飘扬过海去到达远方那美丽的圣山!好景不长,随着一个巨浪向镜头方向涌来,音乐转入沉郁的变调,影片正式开始,画面上出现的是洛杉矶这个阴沉怪异的都市景观。综合整个影片来看,这段开场的背后带有浓重的寓意效果。作为电影这门艺术,其银幕上展现出的所有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都是带有浓重的符号指向性的,这些指向性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就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所以孤心苦诣除了要表现其画面和声音所展现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探究这些外在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组合意义。再回到刚才说到的开场。我们拆分来看这个开场具有哪些外部展现的元素——大海、激扬的音乐,大海在西方这个海洋文化主导的意识形态中,往往所指向的精神气质是激越的,向上的,向往更加宽广更加自由的伟大,甚至是殖民主义的。纵观现代西方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其不断面向大海向海外拓展掠夺殖民地,殖民扩张在西方意识形态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心理影响。大海这个视觉元素意象本身带有多种解读方式(实际上所有的视觉元素符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在其单独被提出来的时候往往只具备其能指意,其所指意必须在一个完整的系统表述中才能确立产生)——自由、富饶、广阔、危险、孤独等等,这些众多的所指意中只有某些是和影片紧密相关联的的,也就是说必须要看过片子以后重新回头来看待这个开场中的大海。答案昭然若揭,这里的海洋意象在影片中所指必然指向的就是西方殖民主义精神的一个承载舞台。正如影片三十分四十七秒开始,Michael所讲述的一段关于黑暗深海中鲨鱼之间互相蚕食的寓言故事一般,整个海洋为我们这些“凶残的野兽”提供了一个最根本的表演场所。

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探险,对于一般人的认知总会是一个非常诗意浪漫的事情。可作为这样的一部伟大的黑色经典总不会满足庸俗的好莱坞对于所谓“一般”的平庸追求。所以当我们影片的主要角色因各种绝对自私的理由聚集到一起,并且拥挤在同一条船上狭小的空间中的时候,某些事情随着各怀鬼胎的人心发生了非常微妙复杂的化学反应。Michael一开始被Rosalie所迷惑,在登船的段落已经开始感到畏惧和犹豫,但依然稀里糊涂、半推半就地上了船。而Rosalie也极力的蛊惑Michael,她最大的希望是利用Michael来摆脱自己的丈夫。
Bannister作为Rosalie的丈夫,从里到外都充满了作者对他的厌恶和讽刺——瘸腿的矮子,阴险狡诈,岁数大得可以当Rosalie她爹。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影片中却是最有钱,最有权势的一个人物,他那大得夸张的鹰钩鼻子底下隐藏着一个又一个虚伪的谎言。这一船的疯子中最最疯狂的要算是George了,他满面“死相”,神经兮兮,小眼睛中闪烁的除了疯癫还是疯癫。就是这样的一船疯子,我们还能指望什么所谓的“在加勒比海的明媚阳光中享受奢华和自由”呢?

威尔斯在这里把我们所有对世界的幻想打破,同时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世界是由罪恶和金钱支撑起来的,而支撑罪恶和金钱的原始动力却是人无止境的疯狂与贪婪。在海上航行的段落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对话戏。钱、钱,又是钱,Bannister利用钱和权力向Michael进行要挟,希望在他身上也能够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他说出一套自己近乎无可争辩的逻辑——他自己是个瘸子,如果没有钱,他就不会有这样舒适的生活,如果没有钱他也不会得到美人,同时导演特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有色人种女仆在身边附和(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些小细节看做导演表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精心设计)。然而Bannister攫取金钱的手段往往是充满仇恨的你死我活。

女人躺在船甲板上轻声的歌唱,她的歌声仿佛迷醉的哀怨,回荡在这个闷热的热带海洋上空。这个夜晚没有风,George的脸上满是汗水,怪声怪气地坐在那里,仿佛一具浮肿的尸体。窒息,是的,就是窒息。在这个空间中,海洋停止了波动,所有的人都被欲望和疯狂所困,海洋再也不是一个海洋了,它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正如Michael所讲的寓言故事一般,这个“海洋”没有一滴水,满满全是鲨鱼,这些鲨鱼将搁浅在“沙漠”之中,在接下来的血腥味道刺激下的疯狂中相互撕咬。

城市中的丛林
城市是殖民主义最直接的得利者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伟大、繁荣、辉煌壮丽?或许吧。肮脏、丑陋、光怪陆离?任何一种印象都是附着在创作者观点和视角之上的。

当开场时的大海随着一个浪花消散以后,影片正式把我们带入一个城市的景象。这个城市的画面出现就让人心理上产生不了好感。昏暗的光线中一艘轮船悲鸣着驶入港口,看起来更显得老旧、疲惫,而城市黑色高大的建筑物犬牙交错如巨兽之齿撕咬着天空。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在向我们铺垫一个概念——城市并非人间天堂,而是一个地狱的倒影。在这样一个非凡的人造森林中又会生存着怎样的生物呢?于是随着男主角旁白的喃喃自语,我们的女主角首先入镜。她坐在马车上,面光照亮了车厢,仿佛仙子降临人间。哦,千万不要让假象给欺骗了!这个女人模糊的身份背景(她自己亲口说是来自基辅,之后便四处流浪,可以肯定几乎一生都在“赌”自己的运气)不但给她罩上一层神秘的女神光环,同时也在这层光环下掩藏了更多深不见底的危险暗流。而男主人公开场时的独白就已经将两人的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心理学层面剖析——男人总是被女人的神秘光环所吸引,同时又无比担忧被女人利用、欺骗;女人最深层的恐惧是害怕男人把她打死。这一系列的心理层面到底和殖民主义有怎样的联系呢?殖民主义环境下生存的人,往往要四处流浪,或者开辟、掠夺新疆土,或者在各个贸易区中往来交易(说白了就是投机倒把)。就致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暧昧而不稳定的交易关系,男人用命换来了生存壮大的资本,在于陌生的神秘女人形成关系时,必然内心有着无数的担忧和焦虑,而女人在体力和社会地位都不占主导的情况下,要想夺得生存地位,必须耍尽无数花招来从男人手中获得权力,于是这种近乎于丛林野生动物一般的生存法则便在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下确立形成了。当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到后殖民主义时代,一切的幻想便在现实面前粉碎,可那种内心狂暴的冲动依然驱使着人们相爱、相杀。

在这个丛林法则控制之下的世界,无论爱情还是利益的争斗,都有着赤裸裸的血腥味道。当所谓的“爱情”降临在男主角儿身上的时候,他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追求者向女人搭讪便在一瞬间将自己的地位进行了置换。因为他迷恋她,所以他必然会对她俯首帖耳,因为他对她有疯狂的欲念,所以她可以把他当成棋子任意摆布!谁是猎人,谁是猎物,在丛林中永远是一个阴阳置换的哲学问题。这个逻辑不只是在男女之间得到印证,更是在Michael,George,Bannister和Rosalie之间利益与阴谋之间的争斗得到更具体的印证,并且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一个核心主题。想想拍摄这几个人在热带丛林旅行的段落吧,为什么镜头反复去展现那蛮荒热带丛林中的野生动物?那些动物不正是对这些城市丛林中的“野生动物”的一种最最形象的映射么?对了,你也千万不要忘记在水族馆中Michael和Rosalie秘密约会时候的情境,他们对话的时候每个人的背后出现的无不是章鱼、鳗鱼之类丑陋、凶残、阴险的海洋生物。这些在视觉上带有浓重表现主义寓意的元素以最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观影人的情感,在精神层面对每一个人物所蕴藏的凶猛、丑陋予以暗示。然而男女主人公却背对着危险丑陋的生物如视无物,更说明了他们对危机视而不见的盲目。

何为城市人?何为乡下人?又何为野蛮人?何为文明人?我们真的能够以物质基础来判断我们内在的高低贵贱么?我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得出一个漂亮的回答——“劳动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这个好似放屁一样的口号语录在现实层面根本就是个屁!

反观我们的城市和影片为我们所展现的城市文明,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依靠掠夺、阴谋和贪婪构筑起来的“物质文明”核心,根本就是一个毒瘤!它在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的后殖民主义时期所有的法律、制度已经成为笑话,没有人再对这个世界充满神秘的敬意,每个人都在利用其中的任何一点儿漏洞进行利益上的攫取,其结果只能进一步加速走向唯物质崇拜的消费主义。George骗取保险金的方法近乎疯狂荒谬,但在更加荒谬的法律制度上又成为一个可能性。Michael莫名其妙的卷入其中上了法庭,这段法庭戏非常有特点,整个过程完全是一出闹剧——法庭下旁听的各色人物,小丑一般,他们扮演的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愚蠢而且无知,让人厌恶;法庭上,Bannister的自问自答,法官的昏聩老朽,都好像在跟我们开一个无耻的玩笑。最后当Michael明白了Bannister主动给他辩护无非是想要100%确保他被判刑杀死的事实的时候,Michael脱身的方法竟然是用最最原始的暴力把这个虚伪的制度中心给捅破了。法律和制度在这个如同金刚一般强壮的男人为生存而拼命斗争的手中,仿佛纸糊的模型一般崩塌摧毁!文明和野蛮、诡诈和直爽,一切虚伪的装扮都无法掩饰其内在的腐朽和溃烂。

消失的殖民地
终于,我们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影片的题目“上海小姐”这里来了。

Rosalie的出场本身就非常突兀,仿佛从天而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流浪过世界很多很多地方,却在“上海”这个地方突显出她的某种神性。为何是上海?为什么不是纽约?不是伦敦?甚至为什么不是河内、老挝之类的地方?上海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这部影片是在1947年拍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二战已经结束两年,整个世界正在逐渐从二战中回复,而第三世界国家很多地方依然处于战乱之中,当时的中国就是处于内战状态。中国的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便成为西方国家对遥远神秘的东方进行大规模殖民的一个前沿阵地。在那个殖民主义最为兴盛的时期,航海技术已经高度成熟,丰富的资源和神秘的东方文化也同样吸引着大批的殖民者进驻此地,上海从此开始了一段疯狂的发展。这里高楼林立商贾云集,繁荣同样伴随着腐败和落寞,最最时兴的商品、最最时兴文化娱乐都在这个遥远的殖民地前沿如海上浪花般绽放!算了吧,浪花终究是浪花一切的繁华都随着狂飙突进的发展又瞬间衰落。上个世纪初开始,殖民主义逐渐走向了尽头,一场又一场的殖民地革命和一次又一次的世界大战对于过去畸形的繁华进行着清算。当殖民主义走向了后殖民主义时期留给殖民者和殖民地的,就是那无限的伤痛和宿醉般的颓废与彷徨。

当Bannister的船队带领我们游览热带海洋各个殖民地风貌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一群“有钱”的白人深入丛林在别人的土地上吃喝玩乐,却又在别人的土地上互相撕咬陷入疯狂,这就是无尽的流浪带来的痛苦。George站在热带海滨城市强烈的阳光下,满面汗水诉说自己的“死亡”,这“死亡”不正是象征着殖民地的死亡么!这“死亡”不正是象征着白人的衰落么!
“上海”,这个词对于白人又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啊!在这里流浪,在这里发财,又在这里迷失了自我,终于在殖民地的泥坑中越陷越深。“上海”再也不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词,它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象征,象征着一种陌生化,象征着一种新的自由,象征着一种新的自由最后的衰落,更是象征着后殖民主义时代殖民地与于殖民者直接的一种暧昧关系。“上海”这个“婊子”,多情、神秘、脆弱却又充满危险,永远无法信任。如此,Rosalie成为“上海”这个象征概念中最典型的代言者!

Michael打碎了所以“法律”的闹剧以后,慌乱中逃向了唐人街的中国剧院。在这个对于Michael来说充满异乡人的空间环境中,杂乱混沌不知所云的语言混合着怪异的舞台戏剧表演,他完全被抛弃在一个陌生的异乡。他从一个旧的荒唐的体制中惝恍逃跑以后,竟然进入了一个更加陌生,更加绝望的地方,在这里他就是一只走投无路的孤兽。回想西方的殖民史,难道不正是Michael此时的境遇么!而尾随而至的Rosalie在这个“异乡人”的环境中竟然游刃有余。原本的殖民者最初的愿望是要带着自己的文化去同化“他者”的,此时目的和结果之间就发生混乱的倒置——殖民者自己在精神层面成为了被殖民者,就连殖民者自己的语言也被“污染”,从此“故乡”成“异乡”。

“上海”,“上海”,一个曾经多么遥远,多么繁荣,多么神秘的存在,她的光芒会照耀在所有在海上旅行中疲惫的水手粗糙疼痛的双手上;她的光芒会照耀在所有失去故土而孤独流浪的美丽尤物无依无靠的内心中;她的光芒也会照耀在所有经历伤残却依旧奋勇挣扎着,不惜任何代价去夺取、守护自己用鲜血换来的地位与金钱的人们的那颗黑色的心脏里;同样,她的光芒也会照耀在这世上所有的疯子、傻子、阴谋家、变态狂扭曲腐烂的尸体上!并且这光芒将不会随着时间消退,她的光芒将在每一个为之跪拜的人身上如核辐射一般癌变,直到一切都化为尘埃,消失在后殖民主义绝望的传说中。

镜子中的自我
疯狂的欲望和求生的本能终于带领影片中的人物疲惫地跑向了终点。在经历了一番精神病般的折磨后(游乐场中鬼怪屋段落),终于,几个主人公重新聚集在一起。这个空间充满了镜子,镜子中不停地反射出他们自我的镜像。

“我们可以远走高飞”Rosalie充满期待的说着。
“去一个太阳升起的地方。你和我,还是你和George?”(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Michael冷冷地说着。
“我爱你”。
两个人就在这样一个只有自己和自己无数倒影的封闭死亡空间中谈论着远走高飞,谈论着“爱”谈论着遥远的异国的梦......

Rosalie到底爱不爱Michael这个问题非常暧昧,她可能真的爱Michael,因为她非常希望Michael能够逃跑,带着她一起走;也可能不爱,因为他一无所有,而只是想利用Michael摆脱自己现在的窘困。可是到这个时候“爱”或者“不爱”又有什么意义呢?终于,我们在一切的终点所看到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事实上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东方”了,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远走高飞”了。一切都只是头脑中的臆想。

枪!子弹穿过一个又一个身影,它打碎的竟然只是自己的影子。终于,Bannister和Rosalie这对儿早就该死的殖民主义怪胎双双倒在“向自己射出的子弹”下。

Rosalie临死是挣扎着,我几乎要从她的口中听到那句著名的临终遗言——“Horror!”
                                                                 
                                                             2014.11.07

 短评

奥逊·威尔斯把在《公民凯恩》中所开创的华丽技巧和对叙事惯例的革新全部带入了之后的电影——“哥特式的明暗对比、深焦影像、具有震颤感的动态范围的声轨、沉思性的叠化、突然的剪切、重叠和中断的对话,以及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这在《审判》中被发挥到极致,而在本片的结尾也可见一斑,阴暗逼仄的欢乐屋内,数面角度不同的镜子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为观众献上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影像实验,这使得叙事方式十分糟糕的《上海小姐》至今仍广受现代电影的追随与致敬,尤其是在类型片中。

6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末尾的中国戏院、游乐场颇让人惊奇,带着荒诞主义的色彩。无数面镜子中的枪战后麦克推开栅栏门离去,没有再留恋那个鲨鱼般的美女,令人心折。不长的影片时间里展示了极富张力的人物情感、和复杂诡异的阴谋。丽塔·海华斯成功的塑造了贪恋金钱、玩弄男性、冷血谋杀的迷人尤物,堪称坏女人的经典。

11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威尔斯的剪刀手属性在这已经冒出苗头了,而景深长镜也藏得很深,重温最惊讶的是第一幕的柔情,一种充满着危险的温柔质感,就如《历劫佳人》中的黛德丽一样,感觉这种质感赐予故事的力量这才是本作最值得反复观看的地方。

15分钟前
  • TWY
  • 推荐

甚至非亲身指导作品,奥逊威尔斯的角色也总会奉献一段华丽独白。本片此幕出现在中段海滩,“鲨群嗜血疯狂甚至反噬其身”,雇主听后自嘲说遭比鲨鱼对律师而言也算一种恭维,甚至第三幕庭审作为被告律师自己法庭盘问自己那段也可以被视作此喻的戏谑化具象再现。或许是太过专注于独白与画外的思辨评讽,谋杀故事本身讲述地相对敷衍,所谓复杂反转多重算计几乎全以事后台词直告草草了事,威尔斯似乎并无兴趣花费更多篇幅将其融入各式悬念构思充分调动观众心理,这显然直接导致最后的镜渊决斗虽然抽离出来从美学价值上甚为经典影响深远,可还原到剧情本身却更像是一场没有互动情绪支撑的视听炫技。

1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真奇怪,我竟然是从这部爱上wellles而不是七年前的天才之作公民凯恩。海华丝和他在拍戏中短暂的和好又很快破裂,结尾美人凄惨狼藉的背影说明了一切,只是welles怎么舍得这样作践自己的爱人,我可以想见他那张麦克白一般情绪暴躁却英俊悲伤的脸,爱极生恨,匆匆躲入上海这张黑色帷幕中,此情只待成追忆

20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8。上海来的女人说的粤语,囧。最后游乐场里难道是借鉴卓别林的马戏团里的那段?另,豆瓣第900记录给Orson Wells。

2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镜子时刻。歪戴军帽、穿泳衣外罩短大衣的丽塔·海华丝,真是个尤物。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Orson's not so serious.很有效率且还算有趣的一个故事,台词不错,视听很特别,只是后面丰富和刻意得有点过了。

32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蛇蝎美人之所以不可抗拒,是因为她拥有让男人甘于溺死其中的母性气场:正如波光绮漾的大海和奇诡幽闭的水族馆。愈是雄性缺失的个体就愈难以自拔,因此下肢瘫痪的老迈丈夫只能选择同归于尽的终途。激射的子弹是终极的阳具冲刺,击碎了自我感知为她营造的重重幻象后,终于深入了真实存在的女体之内【9】

37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的确,镜子迷宫的爆裂正如烟花般绚烂,但其中意义只有奥逊威尔斯自己知晓。毕竟,他才是那个疯狂地投身于疯狂的智者,不是吗?又有谁能疯狂过那时的他呢?理智的观众是不会,也不能陪他沉浸下去的。因后来者的特权,他们只能欣赏破灭,而破灭有时也的确创造伟大。

42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奥森·威尔斯设计画面的能力太绝了,人物常常被放置于荧幕的左右两端,并被割裂,象征着对立与冲突,而在影片主题上,威尔斯更是致力于探索人性最深处的黑暗与欲望,并用鲨鱼的寓言来指涉,当然最后马戏团哈哈镜那场真是极品呀,纵深的黑白线条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多面镜像象征人格分裂

44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或许我很快会忘了她,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

4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SIFF2014#重看;实在太赞了,黑色电影的杰作啊;蛇蝎美人,影子元素,黑暗街道,无法逃避的命运,最后的镜像互射很具视觉冲击力。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是对黑色电影,这一类型,作出外延性临摹以及开拓其内涵的影片。视听语言方面,赞得没话讲了。文本解读,更是一个万花筒。爽!还是看老片爽!超五颗星!

52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上海小姐这名字是奥迅威尔斯为了骗五万块钱投资给制片人打电话时看着一旁的海报随口胡扯的,而原版155分钟也被制片方剪到了87分钟,传言剪去了比镜子段落更为牛逼的戏,可惜无缘得见。海华丝与他分道扬镳,人人称此为一部赔钱的大烂片,但在欧洲被奉作经典,历史总是这样荒诞

56分钟前
  • 37°2
  • 推荐

听奥逊·威尔斯喃喃自语地说话,总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而他就是一个游荡在城市里的失眠症患者……拼图猜谜电影,前松后紧,几个场景设定很出彩啊,尤其是水族馆和疯狂屋。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除了经典的镜迷宫段落,在水族馆约会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早期电影真美好啊,扎实的剧本,完美的演员,和永远对蒙太奇的新鲜探索。

1小时前
  • 蜉蝣
  • 推荐

不过,奥森·威尔斯真是天才,他能把这么肮脏的故事,拍的让人……想投入其中!他的故事、对白、镜头,都一流且超前,更难得的是,丫明明长着一张肉包大脸,居然很会演戏。丽塔·海华丝脸也不小,可她实在太美了,美到你很想替迈克尔原谅她。真正伟大的电影,放多久,也还是会让人吃惊。

1小时前
  • 老晃
  • 推荐

最后那几段力挽狂澜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Killing you is like killing me, but I'm tired of both of us. 粤剧鬼怪屋,魔幻唐人街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