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1997

剧情片俄罗斯1997

主演:Aleksei Ananishnov,Gudrun Geyer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播放地址

 剧照

母与子1997 剧照 NO.1母与子1997 剧照 NO.2母与子1997 剧照 NO.3母与子1997 剧照 NO.4母与子1997 剧照 NO.5母与子1997 剧照 NO.6母与子1997 剧照 NO.13母与子1997 剧照 NO.14母与子1997 剧照 NO.15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7

详细剧情

  在俄罗斯某个偏僻的小山村,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美得忧伤,美得窒息。  一位老母亲(Gudrun Geyer 饰)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时间已没有意义,每一刻都会成为永恒。儿子(Aleksei Ananishnov 饰)陪在母亲身边,精心照料她的起居。他耐心倾听着母亲关于梦的叙述,带着她出外散心,为她读明信片。在秋风骤起的时节,这对母子默默地享受着这最后的聚会……  本片荣获199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奖、俄罗斯电影评论奖和评审团特别大奖。

 长篇影评

 1 ) 母与子

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它。
画面的进展很慢,似乎一个镜头要定格很久。所以人物也刻画的很细腻。
天空似乎一直都是灰朦朦的,风不停地吹。世界很安静,只有母子两人。
儿子在床头和妈妈说话。一直陪着。我当时在想,现在还会有谁会在妈妈病危的时候整天陪着,迁就着妈妈无理的要求呢?
有谁还会抱着妈妈去散步呢?
有人说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有两个镜头是难以忘记的。
一个是妈妈躺在床上微笑地抚摸着自己的苍白起皱的手,还有在指间停留的蝴蝶。
另外一个是儿子健康光滑的手抚摸妈妈苍白起皱的手。
我看到这两个镜头的时候,心里在想,对于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却看到另外生物的生机盎然会是什么感觉呢?
一个是充满活力的蝴蝶,一个是儿子健康的手。
她勇敢地说:我怕死。
儿子说:人活在世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但是,死倒是有理由的。
我们现在不会体会到那种心情,死到底是意味着什么。
也许到了那个年纪都会想我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害怕会拖累家人。
妈妈的形象是典型的俄罗斯油画里妈妈的形象。
嗯。
儿子偷偷抽泣。和行将就木地母亲谈论将来的生活。希望里带着绝望。
还有两个镜头,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儿子抱着妈妈出来散步。在山坡上看下面成熟的麦田。一片金黄。
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好听的声音。那时候妈妈心里会想到什么呢?
另外一个是,火车经过时。
第一次是儿子去拿相册,念给妈妈听。在路上火车经过,他脚步慢下来。
那时候他心里又是在想着什么。
第二次,是儿子一个人出来。在远远的山坡上望着火车经过。
这一次看着火车经过他心里又是在想什么。他想一个人坐着火车离开,或许带着妈妈一起离开。
他那么孝顺。
他们是远离喧嚣的两个人。也许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这也许是导演拍火车的理由。
一个即将枯萎的生命要面对充满生机的生命总是残忍的。
母亲去世了,儿子似乎突然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他一直都害怕母亲的逝去。
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台词,却能把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感情真挚地表现出来。
偶尔有一些音乐却让人更悲伤。
相依为命的两个人,生活是孤单的,感情却是真挚的。
虽然母亲说一个人也可以过,这不是不幸,也不是灾难。但是我总觉得失去母亲的儿子是难以活下去。

 2 ) 画中死亡

索科洛夫用一部电影长片的体量来表现死亡,没有故事,只有画面与状态。在如油画般的暗黄色画面里母亲的死亡过程被彻底诗化,儿子的不舍与陪伴很是悲凉。当母亲死去时,镜头给到了冰冷枯萎的手和儿子悲伤的哭泣,母亲手部的特写让死亡气息通过局部呈现出来,却也足够摄人心魄。影片中有大量空镜头展现着山川田野,美不胜收,母子二人与大自然相融,自然带来了生命也收走了生命,悲伤与不舍是人类面对死亡承认渺小的同时能做的唯一反抗。关于电影里的死亡片段,皮亚拉的《张口结舌》里母亲死亡时的艰涩喘息和呻吟可谓是如纪录般真实和不适,而本片的诗意呈现在另一个极致上对死亡进行了抽象的展现,但在抽象之下依旧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尤其是情感的真实,母亲死后儿子在树下独自哭泣的固定长镜头优美又心碎。本片就像是面对死亡时灵魂外化的艺术影像,专属于索科洛夫的诗意。

 3 ) 无话可说

索科洛夫这部电影的存在,或许是个错误。它象是让你直接爬到了珠峰的顶端,之后你便只能发出诸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般的感慨。这些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我现在正忍着把电脑上其他电影统统删掉的冲动。

母与子,电影的每一帧都象是用画笔勾出,纯净到极致。它所描绘的母子死别,是我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理想化的现实。这一切让我的脑袋变得空白,舌头失去言语,久久不能回神。

难以想象这样的电影拍摄于1997年,它的存在是如此不可思议。现在如果还有什么艺术电影的典范,那便应该是这样,拥有一种可以打倒所有人的力量。

 4 ) 用镜头作画

目前我诗化我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看诗一般的电影,这在我看来是附庸风雅的最高境界,否则,我与王晶或者巴拉斯作品中的人物无异。
我国著名导演谢晋有语:“导演是用镜头写作的作家。” 显然,至少在拍摄《母亲与儿子》时,索科洛夫是用镜头作画的画家。在《父与子》中,他用同样的广角镜头描绘晨曦笼罩下的城市,朦胧得就象片中的父子关系,也很美,但不如《母亲与儿子》中的浓墨重彩来得震撼。
影片对色彩与光线的控制力有惊人的效果,每一场景让人觉得美不胜收的同时,把寂静渲染到了极至。更妙的是,头顶风云汹涌与树下母子紧紧相抱的场景,一动一静,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流逝,与不可挽留的无奈。
片中云雨欲来的压抑感与人之将死的委靡气息,可以叫人落泪。索科落夫用塔可夫斯基式的诗意惆怅来表达心灵的失落与悲伤。
看《母亲与儿子》可以体会出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的沉重深邃一面,儿子对着空旷的山林痛苦的那场戏,有一种俄罗斯式的悲怆,它与一般影片的煽点不同的是,角色情绪的表达似乎带有对苦难鼎立膜拜的意味。
这不由让我想到我们即便有了鲁迅、遇罗克、林昭这样的人物,也少有索尔仁尼琴那样的气质。

 5 ) 母与子

    不管是屋内昏暗的灯光和发黄的墙壁,还是屋外理应阳光无比灿烂却压抑到好像迟暮一样的白天,似乎都在预示这部电影低沉的基调。病入膏肓的母亲、悉心照料的儿子,他们昨晚做了同一个并不愉快的梦,母亲想要出去散步,于是儿子带母亲坐到了野外长凳上,儿子想拿明信片和照片给母亲看,他轻轻捏了捏母亲的毯子,让她睡得更安稳,连离开都忍不住回去再去看看。镜头就一直停留在母亲身上,没有呼吸声只有肃杀的风声呜呜作响,看得我都害怕母亲就这么孤独的离开……镜头渐渐拉远,儿子回来的那条路出现了人影,儿子跟我一样害怕没有陪母亲离开,他小心翼翼的问着母亲是否睡着,轻轻托起她的头,母亲依然闭着眼却还是微笑儿子的心才放了下来,母亲依然还活着。
    儿子和母亲一起看着旧照片,一起回忆过去的时光。本来应该是主角的两母子却只出现在画面的左侧,右侧是在冷风中旺盛青草。一边是生命 的即将消逝一边是生命的无比蓬勃,对比鲜明。儿子读着,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忽然她开始哼哼,强烈的呼吸着。儿子知道母亲已经不久了,决定怎么样都要带母亲去散步,他抱着母亲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压低云层的天、延伸的路上只有他们重叠一起却孤独的身影。听到依然是萧瑟的风呜呜作响。
    他们在荒草堆里坐下,儿子怀抱惨白的母亲不忍再看,侧过头去隐忍的啜泣,时间凝固在那个时刻,没有呼吸只有凄凉的风呜呜作响。母亲醒来了,儿子和她说着小时候的记忆。扭曲到近乎变形的画面上,儿子抱着母亲斜坐在路边,风开始肆无忌惮的刮,儿子心中极度又无法释放的悲伤都蕴涵在那呜呜作响里了。
    儿子带母亲到了山坡声纳感,依偎着白桦树看着风吹麦田,说着如果能生活在这里有多好……和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讨论将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声音里却听到了绝望。
    儿子还是带着母亲回到了屋里,镜头直接对着儿子恐慌的眼睛,久久的只听到他若无其事的问母亲是否去吃点东西。母亲挣扎起来望着窗外的风景开始讨论生死的问题。儿子觉得人不会为什么特别的理由而活着,但是却会为一些理由而死去,母亲告诉儿子要独立的生活下去……儿子走出屋子,屋子已经被描绘得具有油画的质感,他继续向前走着,在麦田里呼啸而来的火车终于带来点外面世界的信息。伴随着火车的汽笛,风继续呜呜作响。
    画面继续扭曲,辩不清方位的山路上儿子低着头走着,镜头扫过森林和群山,阴影渐渐盖过山峰、渗入森林,儿子的身影慢慢消失在斑驳的林间小道上,压抑很久的儿子终于掩面在树林失声痛哭起来……除了呜呜作响的风声外隐约听到了母亲的歌声。
    儿子回到了屋子,镜头里出现的是母亲干瘦的手,指缝间夹着残破的蝴蝶。抽搐了很久的儿子终于爆出一声哀号……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就两人孤独在乡间相依为命,一开始就是即将去世的母亲和视母亲为精神寄托的儿子。母亲去世了,儿子顿失生活的理由。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剩下现在,那个瞬间。几乎没有台词,凌乱的情节,异样的画面,伴随始终的只有呜呜作响的风。

 6 ) 并非影评

   伟大的影片,电影的史诗,油画般的镜头画面,细腻流畅的故事情节,引人心灵颤动的观影体验……
   苏联的电影灵魂与精髓也许并没有延续到现今的俄罗斯时代,但那些一个个伟大的名字,会永远镶嵌在人类影史浩渺璀璨的星空!索可洛夫便是其中一位。相比一下我们伟大(伪大)政党领导下的伟大(萎大)的中国,一片虚假繁荣的荒凉之地上长出的不是可以结出果实的种苗,而是一坨坨散发着浓郁“先进文化”恶臭的屎疙瘩!!!

 短评

孩兒反哺卻無力,蒼帆漸盡碧空處。如其說索科洛夫是個電影詩人,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尤其擅長氛圍音樂的音樂家。

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诗情画意,摇曳残烛,风声鹤泣,草木皆悲。

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同样师承老塔,始终逊于小塔。老塔小塔的镜头,除了美,还有思想;索科洛夫的镜头,除了美,只有空洞。

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不是塔可夫斯基而是索科洛夫。之前看摩罗神的时候手法就是氲氖般的却是冷色调。看俄罗斯方舟的时候满是长镜头。看这里的母子之情,暖暖的色调和拍摄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让人有一种无力挣扎的绝望之感。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8.5/10。①如简介所写:将死的母亲在儿子的陪同下默默享受最后的时光。②静谧而诗意的氛围的营造:除了滤镜下朦胧+变形的画面这一设计外其他影像技法照搬塔可夫斯基,但构图的力道明显与后者差距不小(甚至对景深的运用都乏善可陈),扣1.0。

14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画面变形,人物简单,几乎没有故事,说实话,我是真的受不了这样大师的片子。我问大冉子,你觉得这片好看吗。她说好看。我问哪里好看。她说风景好看。囧

17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还行

艺术便是把人们难以形容的感受借由理性的方式描述出来。所以在索科洛夫极具感官创造的《母与子》里我们看到诗性电影所承载的这份浓郁情感。渺小如溪水一般流淌的声音与影像最终凝结成一幅画,你能在那些静谧安详的画面里读取到千丝万缕的理解。我想,再也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讲诉人之生死的孤寂和伤感了。

22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浓雾,与圣像画式的自然景观,平面构图,塔式美学的遗产;低吟,缓慢的镜头运动令观众的感知犹如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母亲,一种超越影片实际68分钟RunTime的内在体验。她能感受到时间的绵延,一种在语境中暗示着余生的时间,并在这种不可控的流逝中召回过去的晶体。《母与子》没有剧情,只是儿子抱着母亲衰老的身体行走在乡村的蜿蜒小路上,广阔的听觉空间暗示着生命,或者超验性支配力量的存在,将逝之人呈现出一种返祖的状态,生命预示着自然的环形叙事。而《母与子》却是宗教狂热的,进入自然代表着一种虔诚的无限弃绝,并在自然之中接受神启的沉思。

2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呃~~~~实在是没法看懂~~~~~感觉太悲凉了~~

26分钟前
  • 较差

好好看的片子TAT,看似是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其实是以静捉动。你甚至听得见时间流走的声音……真的被这部片子打动,那个男人倚靠在树上哭泣,那一刻风起鹤泣,时间似乎都凝固了,美不胜收。

27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我知道我们终会重逢。

32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缺乏那种真实的诗的观察……

37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一幅美的让人走不出来的流动的俄罗斯乡野油画卷,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41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凡是让我看了产生写作欲望的,都是好电影。

43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索科洛夫,你完全抓到我的G点了...

44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母子间的情感,以舒缓的节奏浇灌在静谧流淌的时光隧道里。有人说好电影是不需要色彩的,如同本片在内的索库洛夫影片。有人盲目迷恋长镜头,不过索氏长镜头的确动人心魄,同时催眠效果一流。睡过去两次,分三段看完。另外不知道是否为片源问题,本片有大量虚焦及拉伸画面。

46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8/10。 呢喃语页的沉寂往事+跨越生与死的精神之歌。扭曲静谧的镜头堪比印象派画作的神秘美丽,噢,伟大的索科洛夫!哪怕你只学到了塔神的皮毛仍就可以美得难以言表,好比不同分子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在我心中猛烈扩散开来!当然,还不值五星。

4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油画般染开去,亏我坐在姑苏月下,溶溶地还能打起盹来。“你带我走”是最大动容处,这样子相依为命,草木,老屋,摇曳的残烛,再生的魁梧。呼啦啦就这么丢开你,走了。

52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他真的不想妈妈死去吗?或是他真的希望妈妈永远活下去?他真的不想离开这个毫无人迹的地方吗?或是这个不毛之地就是他所有希冀?答案总在两个极端中游移。但是,在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前,他必须学习面对自己,也必须得学习面对死亡,无论是眼前妈妈的死亡,还是日后属于他自己的死亡。他总要这样做的,想要在万物的沉静中得到指引,想要离开内心的喧嚣而获得永久的丰腴的沉静,就必须得经历这样的对自我的质疑和探索。

53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这也太美了趴,形式的造诣到了极致也就同样诞生、蕴含了思想。借王国维“造境”一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缓慢电影谱系里,卡洛斯雷加达斯的《柳暗花明》和索科洛夫的《母与子》可以并称造境双峰(或者也可以再加上阿隆索的《安乐乡》)。两者都采用某种方法使得电影画面产生畸变,卡洛斯声称“就是厌烦了用正常的视力状态去观察事物”,采用方形构图(同安乐乡)+增设棱镜并打薄,由此产生重影效果。《母与子》以作画的方式抽空了景深,将电影变成画面,长镜头的移动类比人们打开卷轴目光随画面的移动,空间的抽空留下的是时间,这是一部时间-影像

57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