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冰球队

记录片美国2014

主演:Scotty Bowman,Mark Deakins,Viacheslav Fetisov,阿纳托里·卡尔波夫,Alexei Kasatonov,Ken Kurtis,Felix Nechepore,Vladimir Pozner,Tatiana Tarasova,Vladislav Tretiak

导演:加布·波斯基

 剧照

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1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2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3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4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5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6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13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14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15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16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17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18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19红军冰球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3 16:29

详细剧情

  《Red Army》是一部关于前苏联体育盛世时期红军冰球队的电影。以队长斯拉瓦·费季索夫的视角为观众讲述。故事描绘了他从国家英雄到民族政敌的巨大转变。从苏联到俄罗斯,电影探讨了体育运动如何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和文化运动,红军冰球队的兴衰也映照了前苏联政权的变迁。

 长篇影评

 1 ) 竞技体育的燃和大势下的随波逐流

对体育题材一直有情节,果然很棒,纠结给四星还是五星。虽然珍贵历史镜头很多,但是并没有完全当作纪录片在看,导演在编排材料删选素材时候也带着倾向性,除非是动物世界纪录片。特别明显的是初到美帝剪得比赛集锦都是落寞挨揍,到97赛季突然配乐一转能跟人干架了(插一句此时配上的红军最强大真的热血沸腾),有种97赛季的斯坦利杯完全归功于俄罗斯球员的错觉。政治层面也有些为黑而黑也就不提了。但是明知道这些,依然觉得很棒,也许是最后10分钟的爱国心、兄弟情拔高有效吧。

 2 ) 红军冰球队

《Red Army》是一部关于前苏联体育盛世时期红军冰球队的电影。以队长斯拉瓦·费季索夫的视角为观众讲述。故事描绘了他从国家英雄到民族政敌的巨大转变。从苏联到俄罗斯,电影探讨了体育运动如何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和文化运动,红军冰球队的兴衰也映照了前苏联政权的变迁。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3 ) 难得一部比较懂俄国的美国影片

拍得真好。

一部纪录片,如此有故事性,跌宕起伏,基情四起,宛如一部体育励志片,但却是真实的故事。导演在苏联传奇冰球队的基础上偏重故事性(比如拍“女一号”Kasatonov背叛主角那一段采访时使劲给面部特写,浓浓的好声音催泪风有没有?),事实证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散场后美国人纷纷说Very interesting angle.
传奇的故事加上聪明的导演,正如片尾导演Gabe和主角Fetisov互相讲的:I'm lucky to have you.

高于平凡,这是一部四星起评的影片。

但是我给五星。第五颗星不是我党的五星。第五颗星闪耀在美国国旗上。

包括本片在内的很多美式苏联纪录片都试图讲明一个问题:
What is it like to live in the USSR?
但几乎所有这些纪录片都没讲明白。很简单,和西方区别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导演不在里面经历一些事,怎么可能理解那里人们的生活?

严格来说,本片也没讲清楚。可能是出于篇幅或故事性考虑,本片对苏gong还是一黑到底,完全的脸谱化,就像史书里对桀、纣、董卓这些君王基本都是“酒池肉林”的描述一样。美国观众都表示无所谓,反正他们也不懂。但我们中国人一看就明白,我党哪有那么傻那么坏,是吧?
但是本片对理解苏联生活做出了非常好的尝试,尤其是请那位前KGB讲故事,尤其是那段问:为什么苏联不放Fetisov去NHL?
了解过WZZ经历的人对这段简直太有共鸣。
本片很中立地还原了这一段,也试图解释为什么苏联甚至要关起Fetisov,然后却又放他走。这种努力非常赞。

如果说黑苏gong那段讲得是这个国家的过去,那么结尾几分钟讲苏联解体后这批人的生活,那就是讲这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对“过去”停留在脸谱化,但对“现在”和“未来”讲得很准确。
其中一段讲Fetisov和Kasatonov回国之后,当时苏联已解体,国家的价值观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Fetisov和Kasatonov对人民的物质化、丢失的东西,描述得非常准确。
接下来说苏联很多人,下至警察,上至国家领袖,还深受旧时代的影响,国家前进困难重重。Kasatonov表示不想留在这样的环境下,而Fetisov成为体育部长慢慢地建设这个国家。
作为中国人,我们知道,导演懂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所以我说,这是难得一部比较懂俄国的美国影片。从这个进步意义上讲,加一颗闪闪红星吧。

P.S.:
或许有人会说:
拍体育纪录片,讲那么多政治干什么?

在苏联,什么离得了政治啊。

P.S.2:
本片必获奥斯卡提名。

 4 ) 特殊历史机缘下面诞生的真实的传奇故事

故意编都编不出这么精彩的故事出来。何况还散发着真实故事所特有的那种摄人心魄的能力。可能是一个绝好的故事。故意编都编不出这么精彩的故事出来。何况还散发着真实故事所特有的那种摄人心魄的能力。可能是目前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了吧。里面承载的东西太多太沉重了
老哥几位得了NHL冠军的时候兼职要把我感动哭了有木有。
大量天赋异禀的优秀青年被专职传统下的僵化体制所磨灭,这种悲哀现在仍然在上演。。。目前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了吧。里面承载的东西太多太沉重了。
老哥几位得了NHL冠军的时候兼职要把我感动哭了有木有。
大量天赋异禀的优秀青年被专职传统下的僵化体制所磨灭,这种悲哀现在仍然在上演。。。

 5 ) 忍不住来吐槽,想到哪说到哪

忍不住来说几句。这部纪录片,说到底还是站在费迪索夫角度拍的,主观的部分不少,最具争议性的,应该就是他对吉洪诺夫的看法。比如十九分三十秒左右他那段贬低吉洪诺夫功绩的发言,就非常过分了。塔拉索夫被踢出中央陆军时,没记错的话是73-74赛季,那时费迪索夫才十五六,还在青年队,在塑造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佳第一后卫的历程中,吉洪诺夫起的作用更大,有很多人指出,没有吉洪诺夫,费迪索夫仅止于一个好后卫,正是吉洪诺夫让费迪索夫频繁参与进攻甚至组织,才让他成为史最佳

看过一些鹅人的文章,都指出本质上吉洪诺夫和塔拉索夫是一类人。中央陆军从全国各地搜罗好球员,先以国家队位置利诱他们来投,利诱不成就用兵役强迫他们入伍(然后分到中央陆军来服役),可不是吉洪诺夫的首创,而是塔拉索夫在位时就有。或许由于费迪索夫和特列季亚克是中央陆军的青训,对塔拉索夫滤镜比较大吧。

特列季亚克和恩师塔拉索夫。2008年IIHF官方组织多国专家评选了冰球百年最佳,特列季亚克被选为最佳门将。

纪录片二十七分二十四秒左右,特列季亚克说吉洪诺夫只会用现成的好球员,而塔拉索夫打造出了明星球员,一手培养出五人组也是他的功劳时,出现了由马卡罗夫、拉里奥诺夫、克鲁托夫、费迪索夫和卡萨托诺夫的合影。然而,马卡罗夫来自特拉克托队,拉里奥诺夫则是希米克队培养,卡萨托诺夫则是彼得堡陆军培养出来,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以国内国际赛场上的出众表现,被吉洪诺夫邀请进中央陆军,此时塔拉索夫被逐出中央陆军已久。(当然塔拉索夫无愧于苏联冰球之父的称号,他奠定了苏联冰球的整体风格)

(拉里奥诺夫是吉洪诺夫用兵役通知单强抢进中央陆军。拉里奥诺夫最讨厌中央陆军,想进中央陆军的死对头莫斯科斯巴达克。至今他都说自己对中央陆军毫无感情,只对曾经的伙伴们有感情。)

谢尔盖·马卡罗夫,IIHF官方评选的二十世纪最佳右边锋,曾说费迪索夫是酒鬼而惹怒费迪索夫,费迪索夫找到吉洪诺夫,说自己代表了马卡罗夫之外的四个人的意见,他们不愿意和马卡罗夫一起打球,希望教练把马卡罗夫剔除出去,换费迪索夫的弟弟进来。吉洪诺夫说了句我会考虑,把费迪索夫打发回去,过了几天后,费迪索夫和马卡罗夫和好,就没再提这事。马卡罗夫不喜欢吉洪诺夫,也不会诋毁吉洪诺夫,拒绝在这部纪录片里现身不意外。

弗拉基米尔·克鲁托夫,如果没有哈拉莫夫的存在,IIHF官方评选二十世纪最佳阵容中的左边锋位置可能是他。人很好,对队友对家人都是一等一的忠诚(娶了大自己五岁且带着拖油瓶的小学老师,并对妻子忠诚了一辈子)。然而他自控力不够,离开苏联前往NHL后,没有了外力严格监控,他控制不住饮酒和暴食,体重急速增加,仅仅一年后就难以继续在NHL打球。

伊戈尔·拉里奥诺夫,当年北美称他为苏联的格雷茨基,两人都是身材不行靠脑子补足。费迪索夫在拉里奥诺夫身上又开始胡扯,拉里奥诺夫在中学时就被同学起了“教授”这个绰号,因为他学习成绩非常非常优秀,头脑极为聪明,可以在百分之一秒内计算出所有选项,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当年拉里奥诺夫以一篇长信揭了国家队种种黑料,引起轰动,荣列吉洪诺夫最恨的人没有之一,吉洪诺夫临死前说自己原谅所有人,除了拉里奥诺夫。

拉里奥诺夫的这封长信写了二十多件事,占据了报纸整个版面

拉里奥诺夫讨厌吉洪诺夫,也讨厌塔拉索夫,他讨厌所有的压迫和不公平,这或许是他不愿意出现在这个纪录片里的原因吧。

费迪索夫的妻子拉达,在这部纪录片里声称费迪索夫受够了吉洪诺夫一再食言,拒绝为中央陆军打球,因此被关进监狱(四十七分三十秒左右)。这和记录以及费迪索夫的俄文自传里写的都不一样,按记录,费迪索夫是在基辅和人酒后斗殴而被逮捕,按自传,费迪索夫是和基辅的朋友见面,拿了朋友送给哈拉莫夫遗孤的东西后,去停车场时与管停车场的黑帮起了冲突,被警察逮捕,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和拉达声称的丈夫违抗吉洪诺夫被逮捕殴打联系不上。事实上,是吉洪诺夫赶到监狱把费迪索夫捞出来。

拉达也是费迪索夫和吉洪诺夫不和的原因之一。费迪索夫对拉达一见钟情时,拉达是有夫之妇,她丈夫是著名足球运动员瓦基兹·希迪亚图林,和费迪索夫住在同一座公寓,夫妻给费迪索夫张罗相亲,费迪索夫没看上相亲对象,看上拉达了。他热烈地追求拉达,将她从希迪亚图林手里撬走,拉达的母亲找到吉洪诺夫,要求他管管费迪索夫(拉达的母亲喜欢希迪亚图林),苏联冰球国家队队长抢了苏联国足的老婆在当时也是个不大不小的丑闻。

费迪索夫和拉达

亚历山大·莫吉尔尼,吉洪诺夫构想的红色机器最终版的第一块拼图,出身远东农村的天才少年,十五岁就被中央陆军看中邀请试训,十七岁就进入中央陆军一线队,被吉洪诺夫看重。然而,吉洪诺夫的看重,就代表着加倍的苛刻,他希望球员心里只有冰球,当莫吉尔尼的母亲跋涉四千多英里从西伯利亚来到莫斯科想看看十几岁的儿子时,被中央陆军拒之门外——吉洪诺夫甚至不同意莫吉尔尼看一眼母亲。

除了严苛的训练(多年后,球员们回忆起每天必练的十二次四百米冲刺跑时还一脸痛苦),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亲人(拉里奥诺夫:妻子们能生下我们的孩子真是奇迹),球员们对吉洪诺夫在物质上的苛待也极为不满,费迪索夫指责吉洪诺夫一家享受着国家特别配给的丰厚物质待遇,却从不帮球员争取。莫吉尔尼叛逃之前,曾向吉洪诺夫申请分配房子,他想把父母从西伯利亚接过来住,遭到吉洪诺夫的拒绝。后来,在美国的莫吉尔尼发表了声明:

"有人说当我离开时,我烧毁了(美苏之间)桥梁 - 这让我特别好笑。我离开莫斯科时是一个乞丐。"

"我是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三届苏联冠军。但同时我连一平米的住房都没有。谁需要这样的生活?这些带证书的奖牌?"

"我不敢想象如果我没有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不,按照苏联的标准,我一切都很好。但我想要更多。我看到了是怎么对待老同志的,我明白到了那个年纪会发生什么。一旦职业生涯结束,就会一无所有。"

94年NHL停摆期间,费迪索夫和拉里奥诺夫组织俄球员回国比赛,他俩劝说莫吉尔尼回俄。下飞机后莫吉尔尼得到了鲜花和俄国护照,他终于能再次见到妈妈。吉洪诺夫尽管出席欢迎仪式,但后来他说莫吉尔尼应该得到的不是鲜花而是惩罚。即使经过很多年, 他都无法原谅曾经的学生。

莫吉尔尼和其他城市出身家庭不错的冰球运动员不同,家境不好,自尊心又太强,刚进中央陆军,就因为前辈强迫他收拾冰面上的冰球揍了前辈(最年轻的球员收拾东西是球队传统。但他就认为是霸凌)。很关于他叛逃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1988年冬奥冰球决赛,吉洪诺夫打了莫吉尔尼,这对自尊心极强的莫吉尔尼来说无异奇耻大辱(费迪索夫自传:吉洪诺夫狠狠击打莫吉尔尼肝脏位置,颁奖典礼结束后莫吉尔尼跑到附加看台最顶端去哭。)。有一种说法他叛逃是对吉洪诺夫的报复。还有观点认为他在国内比赛中报复恶意犯规的对手,被禁赛十场,且上面在商讨剥夺他的体育大师头衔,让他决心叛逃。按照莫吉尔尼自己的说法,他就是为了钱,他全身心都放在冰球上,在学校里成绩很差,除了打冰球外没有别的谋生手段,来到莫斯科,目睹前辈们年纪大了之后是什么待遇,他不想落到那个下场。

退役后有太多冠军运动员领着微薄津贴成了酒鬼,醉死街头。有太多国家队球员结束职业生涯之后,带着一身伤病,在贫困中结束生命,然后被所有人遗忘。而一旦年过三十,状态不好,随时可能被退役。红色机器,再出色的球员也只是零件,哪个零件锈了就拆掉换一个。哈拉莫夫生前常说“至少直到三十岁,能活得像个人,之后就随遇而安吧。”他三十三岁时被吉洪诺夫从出国比赛的名单里划掉(退役的信号),随后留在国内的哈拉莫夫和妻子死于车祸,他不用再为退役后的生活发愁了。不久哈拉莫夫的父母也去世,是费迪索夫号召同伴们凑钱抚养哈拉莫夫留下的一对儿女。在美国,费迪索夫是所有留美俄国球员的父亲,被称为爸爸熊,他尽力照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后辈,回俄后,也帮过很多生活困难的的老伙计解决生计问题,颇有侠义之风。然而他又有给俄黑帮洗钱的嫌疑,他体育部长的薪水也解释不了国内价值十亿卢布的联排别墅和位于曼哈顿的六百万美元豪宅钱从何来(他在NHL挣的钱远不够买房子的,他部长薪水甚至不够拉达买包)。2010年,花滑名将普鲁申科当着总统的面,公开控诉冰协贪污,不知道身为体育部长,费迪索夫脸色如何——普鲁申科走上花滑之路是因为他偶像佩特连科(开启花滑男单毛男五连霸的著名选手),而佩特连科的偶像正是费迪索夫。

——————————————————————————————————————

PS:回看一下发现漏了俩人

卡萨托诺夫,其实他一直不认为自己站在吉洪诺夫一边是错的,他和费迪索夫在NHL的新泽西魔鬼队期间,两人互相不说话。然而1990年11月1日魔鬼对加人的比赛中,加人队的斯米尔与费迪索夫发生争执,打了起来,斯米尔几拳就把费迪索夫打跪在冰面上。尽管当时卡萨托诺夫已经和费迪索夫不说话了,但看到费迪索夫被打,他第一反应是插进去试图阻止斯米尔,完全不顾自己的行为违反了NHL球员单挑守则。

今年的新闻,卡萨托诺夫和费迪索夫又闹崩了,原因很多,比如两家老婆不和,比如费迪索夫不支持卡萨托诺夫而导致卡萨托诺夫竞选中央陆军主席失败。

从左至右:费迪索夫、布雷、卡萨托诺夫。帕维尔·布雷六岁就进入中央陆军青训,83年冰球大帝格雷茨基访问莫斯科时,特列季亚克指着布雷让格雷茨基记住这个小娃娃:“他会是下一个哈拉莫夫”。九十年代费迪索夫和卡萨托诺夫互不说话,布雷从中周旋缓和他俩关系

安德烈·霍穆托夫,红军纪录片里提到过霍穆托夫父亲病危时他想离开训练基地去看父亲,被教练吉洪诺夫以你还得准备下场比赛为由拒绝,霍穆托夫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92年冬奥都等着看独联体冰球队笑话——五虎将已经全部去NHL,而89年震惊世界、被视为未来十年苏联冰球霸权保证的新一代锋线组合“布雷-费德罗夫-莫吉尔尼”,也都私自跑路去NHL,没有参加冬奥的资格。 这时候霍穆托夫挺身而出,他和卡明斯基、别科夫组成的进攻锋线挑起大梁,拿下冬奥金牌,捍卫了苏联冰球最后的荣光。九十年代霍穆托夫有机会去NHL,他却选择去瑞士打球,尽管NHL给的钱多,但NHL比赛也很多,他说自己想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他说自己想要像个人一样打球和生活——估计父亲那事给了他永久的心理阴影。

霍穆托夫的所有照片都是一副忧郁表情,不知是一直都这样,还是他爹死后才这样

纪录片其实还算给吉洪诺夫和苏联体制面子了,只说了莫吉尔尼没提他搭档布雷和费德罗夫的事,后两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被逼跑的,费德罗夫一度拒绝NHL球队名车豪宅高薪的诱惑留在苏联,却在去索契度假时被酒店前台通知警察逮捕关进监狱,只因为他没有莫斯科居留证,在监狱里费德罗夫下了决心跑路。年纪最小的布雷,90年已经在教练威胁下和中央陆军签了就业合同,91年出国参赛前吉洪诺夫又逼着他重签一份更苛刻的合同。布雷的父亲回忆:"维克托·吉洪诺夫亲自见我。我向他保证帕维尔在加拿大杯后肯定会回到莫斯科,他没有计划留在海外。但吉洪诺夫说,如果帕维尔不签合同,就会被剥夺参加国际比赛的权利,实际上就会失去作为一名优秀球员的资格。此外,他还警告说如果帕维尔决定去北美,他,吉洪诺夫,会付出一切代价保证帕维尔不能在任何地方打冰球"。(莫吉尔尼&费迪索夫:这话我熟!——莫吉尔尼就是在吉洪诺夫的威胁下进了军队接受中尉军衔,不接受军衔就不让他出国比赛。) 这次谈话一结束,布雷的父亲就带着两个儿子跑路去了北美。

 6 ) 活生生地给我上了一堂历史课

表面上看是讲述前苏联一支魄力非凡的冰球队,从辉煌时期的所向披靡,走向低谷时期的散伙和饱受羞辱,之后卷土重来如此荡气回肠的历史;实际上则暗含和影射了前苏联政权的变迁过程,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跟美国一起共同称霸世界,到之后的冷战时期,再到90年代初遭遇改革挫败而四分五裂,最后则是普京新时代的来临。

珍贵的历史资料片段跟当年红军冰球队在赛场上扣人心弦的实况重现相映成趣。更有趣是导演采用冰球队队长的视角来叙述整个变迁过程,亲身感受时代命脉的当事人在采访中不乏触景生情的真情流露,当然也有跟导演间唇枪舌剑、剑拔弩张的尴尬气氛。不过这种微妙的时刻反而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充分体现出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歧和隔膜,仿佛活生生地给我上了一堂历史课。更具有启发性的段落则是前苏联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令冰球这种貌似单调的运动看来像是一种优雅的艺术,尤其在激烈的赛场上简直像华丽的舞蹈,尽管这令人赞赏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非人一般的强制训练和剥夺人性的独裁制度。

幸好在这纪录片里,我依然能感悟未曾泯灭的人性。那种敢于对抗强权制度的冰球队员,敢于突破僵化的体育制度而追求个人发展的长远眼光,在异国他乡饱受羞辱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都是不可多得的闪光点。说到底,这也是俄罗斯这个强悍的民族迄今仍能立足在世界之林的终极原因。

 短评

导演毕竟还是Too Young,他在访谈中的很多提问和对素材的整体编排让人感觉到他很难理解这些球员对苏联爱恨交加的情感,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尽力地以中立的视角去观察和描述这一切,更何况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波澜起伏;一头一尾两种手势这种对比真是太可爱了。

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几个细节: 费提索夫看短信的时候导演总催他,于是费部长给他竖了个中指;KGB哄孙女的时候导演又催他,这导演好烦啊;费提索夫说过一句they'll kill me,字幕没给;狗熊打冰球也是醉了。观后感:王治郅。

7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今年纪录类最佳出炉:在丰富性、立场性、独立性、叙事技巧、火候和节奏等多个维度都堪称完美的一部纪录片,算得上将纪录片拍得鲜活有料(好看)又无损主题思考(严肃)的典范。// 大历史格局,小人物悲欢,史料混剪无缝,配乐动画两加分。

9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切入点非常巧妙,被采访者的各种处境也被聪明地赋予一种“暧昧”。小孙女的“打扰”都成了神来之笔。

14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这年头很多纪录片比剧情片更精彩更热血,通过一支红军冰球队五虎将的经历反应整个前苏联社会的变迁。这个故事其实挺讽刺的,从一个体制内逃出来,最后再回到一个差不多的体制,但这好像也正是这个战斗民族的运动精神的核心,那不再是关于个人,而是关乎自己的民族和深爱着的故土故人。★★★★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天朝运动员们排队求拍

23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想了一下,这种后场倒球迂回前进,几人配合无间的打法其实挺耳熟,瓜迪奥拉极可能看过红军冰球队的比赛……拍得挺聪明,开头问起“苏联生活如何”被斯拉瓦比了中指,最后斯拉瓦也错把芝加哥人导演当做“加利福尼亚男孩”,看来大家对彼此的刻板印象都不少呢,还好在大部分叙事里都回避了这些先见。

28分钟前
  • 雙木
  • 推荐

解剖苏联,吾国行宪后也一定要拍一部类似的,就叫《乒乓》(PINGPONG)。

29分钟前
  • 晴耕雨读
  • 力荐

本来把制作者操作性的部分弄进纪录片去,不一定算好事,但在此片中,加入的恰到好处,将费部长的喜怒哀乐都勾勒更漂亮。

30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悲欢离合俱全。原来苏联是冰球界巴西队,比起北美野蛮球风华丽得像冰上芭蕾!球星至今也个性很强面对美国媒体绝不低头。资料丰满,一贯夸张的球评也给影片增色。虽说美苏都把体育胜败上升到体制成败,到头来还是赢球就好,管你思想国籍,底特律以前苏联国家队阵容夺冠时燃爆。结尾惊人,男主牛逼。

31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推荐!不要看任何剧透!比之前的美式苏联纪录片进步的一点在于,不再是戴单色眼镜对冷战与社资论二元切割,所以结尾处交代如今境遇,这一惊天扭转使格局立即开阔崭新,同时具有难以疏解的讽刺意味。看至最后发现上了导演的当,难怪男主角夸他聪明,原来棋逢对手。

3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很有趣的纪录片,从各个方面讲述了红军冰球队的历史,从而反映出了时代变迁、国家动荡、政治讽刺等大命题,同时也反映出人性种种以及友谊的患得患失等动人细节,再加上故事本身十分有戏剧性,影片讲得又十分引人入胜,非常棒! 8.0分★★★★

37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很赞的剪辑,调皮的采访。挑战体制的运动员最后还是回归祖国,对俄国人来说监狱的记忆是很难忘却的,从而产生一种延续到子孙的感恩怀恋。他们在随行监察的注视下,面对西方世界货品丰富的超市,以及美国右翼们不友好的问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38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题材很好,但倾向性太强,近似于一部无甚细节的剧情片。

42分钟前
  • デブリ
  • 还行

我是费季索夫,从小打冰球,被大苏联冰球队征召,为国争光无数,后教练跌宕,恶教头上岗,视红军冰球队为金牌机器,遂抱恨来到美帝,盼望收获富贵,屡屡受挫,不料与步我后尘的四兄弟在底特律重聚,竖起彼时苏式旋风冰球大旗,斩获冠军,人到中年,心眷故国,被普皇招安,任起体育部长,这就是我的故事。

43分钟前
  • 筆刀当炮
  • 力荐

燃爆了,热血程度胜过不少体育传记片。苏联冰球队曾是地球上统治力最强的一支球队,它的兴衰浮沉与政治体制变迁密不可分。尽管队员们经历了举国体制下的种种束缚和折磨,但心中曾有的那份爱国之情和同生死共患难的友情足够真挚。影片剪辑和配乐十分精妙,结尾回到当下俄罗斯的社会文化问题。(8.8/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跟想象(误解)的完全不是一码事,并没那么多比赛内容,但提到冰球的部分依然是燃,更有各种大背景小团队的悲欢离合。。很难说是不是喜欢男主,但他确实牛逼。。也刚意识到苏联解体的时候我已经那么大了,却毫无印象,果然从小就文盲政治盲。。

47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讲的苏联时期几乎战无不胜的冰球队,虽然是纪录片,却拍出了传统体育故事片的热血感!尤其主角,人生经历太跌宕起伏了吧,以前老觉得“战斗民族”四个字开玩笑的,看完此人的半段人生我完全折服了。片子娱乐感很强,不过作为从祖国来的观众,对这种训练模式的吃惊程度可能不会有西方人那么大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老社会主义人民耳熟能详的戏码,毕竟是老大哥,从红色到灰色的过程里,所有的故事都早就上演过。红翼夺冠一段叫人动容。

54分钟前
  • viennavirus
  • 推荐

特别好看,现实比剧情片更精彩!暴露访谈问题很有意思,特别明显体现了不同体制下的思维差异。更有意思的是发现15年一个新闻说费迪索夫呼吁阻止运动员28岁前去北美打球。还真是……一种轮回……魔幻到无法想象!

57分钟前
  • 脆弱社畜晴阳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