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气球

剧情片法国1956

主演:Pascal Lamorisse,乔治·塞利耶,Vladimir Popov,Paul Perey,Sabine Lamorisse,Michel Pezin,Renée Marion

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

 剧照

红气球 剧照 NO.1红气球 剧照 NO.2红气球 剧照 NO.3红气球 剧照 NO.4红气球 剧照 NO.5红气球 剧照 NO.6红气球 剧照 NO.13红气球 剧照 NO.14红气球 剧照 NO.15红气球 剧照 NO.16红气球 剧照 NO.17红气球 剧照 NO.18红气球 剧照 NO.19红气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34

详细剧情

  法国巴黎,孤独的小男孩帕斯克(Pascal Lamorisse 帕斯克•拉莫里斯 饰)独自走在上学的路上,他无意中捡到一只红气球。红气球仿佛一个淘气却又乖巧的孩子一般,紧紧跟随着小男孩去学校、坐车、上教堂。它为帕斯克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但是一群坏孩子嫉妒帕斯克有这么神奇的红气球,他们偷偷尾随,试图将气球打破……  本片荣获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

 长篇影评

 1 ) 钴蓝天幕下,一场色块们的旅行~

若将《斯巴达三百勇士》的画面随心剪取,得到的应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同样地剪取,《罪恶之城》则是一组吞吐欲望与杀戮的黑白照片。而《红气球》,没有前两者的过分豪迈和故做深沉,只是一叠隽永的欧洲风情的明信片----冷冷的青灰色街道纵容着石缝间流淌的朦胧水迹,黑铁支架的路灯沉默而优雅地驻在长街转角,而天空中小朵的云上残留最后一抹落日的金。
 
这是用回忆染旧的画面,处处精美与颓败交织,严谨与纵情相融。明信片里淡淡金发的孩童摘取了唯一的亮色,那一刻,鲜艳的红也摘取了银幕外所有人的视线。

整部影片就是如此起笔,拍摄明信片般地细细对待取景框中的光影流离,变幻的悠扬旋律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诙谐和感伤并存的动人故事。

如同开场的数幕,大部分时间影片的基调都是群青沾染一点点银灰,只有一粒饱满的正红仿佛悬浮在昏黯水底的油珠。就像《辛德勒名单》里红衣的小女孩,气球的出现仿佛是神用手指抹开了沉晦的空气,泄露出了生命的天真和动情。

男孩牵着一只红色的气球,雪白的线被攥在手心,骄傲地如同攥住一个约定。他高举气球跑过小巷,鞋子啪嗒啪嗒地敲在潮湿的石板路上。下雨了,他向路人借伞,把气球小心地拢在伞下避开水滴。他在桥上追逐火车白色的蒸汽,兴奋地看着气球被云彩似的气团包围……他带着他的气球,好像并没有察觉到它与一只温顺小狗的不同。直到气球被母亲从阳台放了出去,屏幕上摇摇晃晃的红色又憨憨地停回玻璃门前,观众才发现错的是自己:这只气球本来就是一只摆尾撒欢的小狗。

气球跟着男孩上课,跟着男孩回家。气球看见了镜子里的自己。气球爱上一只蓝色的美丽同类。影片是那么理所当然地编织了一个童话,反而是置疑的人们不知趣了。那么何妨心照不宣地做这么一个奇诡的梦,梦中有一只乖巧又顽劣的气球。

可是紧凑的鼓点和拔高的音调预示着美梦的破裂。似乎每一部与青春有关的电影里,都有那么一群顽童。年龄划下了鸿沟,他们和成人分属不同的世界,各自的王将决定特权与义务的发放。于是他们的笑声放肆尖利,他们得意地犯错甚至作恶,而成人无从指责。这些顽童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打乱合唱的进行,在《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里用放大镜引光烧死蚂蚁,在《美国派》里吹口哨嘲弄一切纯洁的爱情。更年幼一点的时候,这些顽童杀死了一只红气球。

他们牵扯着气球,刺目的红色变成了纺锤扎破指尖时凝出的一滴血。梦是为了梦逝,梦是为了梦碎。当气球用最后一丝力气挣扎却被不留情地踩爆,于是我看见一个梦境黯然远去的背影。

导演若是足够残忍,就该让这一格画面后响起无情的片尾曲,任靛蓝的底上爬满惨白的文字,镌刻下炮制梦境的名字。可他终究没有这么做。镜头一个个切换,显示的不是THE END,而是一只只五彩的气球脱手而出的瞬间。

原本仰望天空如同从鱼缸底抬首只能看见纠结的水草,此时严峻的天色却骤然开朗。无数缤纷的气球向一处汇集,它们成群地卷过城市的上方,好像画板里明亮色块们正进行着一场浩大的旅行。最后孩童被气球托起升上天空的一幕和《ET》里单车飞起的桥段相仿,他们向高处,向远方,向以幻想触及的彼岸,飞,飞,飞。

如果我有一张车票,我要请所有勇敢做梦的人一起出行。我们填满晃悠悠的慢速列车,窗外掠过风雪和阳光,一路柠檬的黄和熏衣草的紫,一路樱桃的红和芭蕉叶的绿,一路微酣的歌。最后别忘了,伸手到窗外碰碰运气,也许像驯养狐狸的小王子一样,能驯养到一只气球。

 2 ) The Spacial Frame in the Red Balloon

NO LANDMARKS The Red Balloon, took place in Paris, uses no typical symbolic meanings of this city. All the scenes that appear in this film do attach to the story, and never remind people purposely where the story took place. Looking back on the plot, it doesn’t differ the Parisian children from those from other places, it tries to touch everyone by presenting the innocence of a boy with no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all the people can find themselves in his image, and that’s why it is unnecessary to show landmarks of Paris. SPACE AND TIME STRUCTURE OF THE FILM If a map is made to describe this film, in the middle of it would be the stairs. Downstairs would lie the civilized world, which contains the city, streets and buses, shops and railways, and the school. Upstairs would be another world, the forgotten part of the city, the slums. It can be supposed that the boy’s home lies close to the stairs in the up side according to the movie. To draw a conclusion to the map,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locations on it, the stairs and the boy’s home in the middle, school at one end and the deserted land where balloon dies on the other. The Red Balloon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 little boy and a human-liked balloon, 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parts.. The main part carrying the theme of the film is about the friendship between boy and balloon, and this is the poetry in the film. Apart from friendship are conflicts, dramatic parts of the film. Conflicts between the boy and the civilized society, for example the bus, the school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headmaster, supports the first 18 minutes. Wild children leading the balloon to its fatal destiny support the plots in the last 12 minutes. The three types of scenes can be accurately attached to the three parts of the film. THE LINEAR SPACE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first 18 minutes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the civilized space, and in the rest 12 minutes the deserted land becomes the stage, besides, there is a transition between them and appeared on the screen for 5 times, the stairs. With the map the audience and see that the film starts in the middle, the stairs, and then shift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nd then gradually turns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map, upstairs, at the end of the film the boy flies highly above the whole map. There is no flash back in this film, nor narration interposed. The timeline of the film is linear. Different scenes correspond to their unique situation, and as a result to it, the spacial structure follows the timeline to be linear, which means one scene carries a pure effect on building a simple atmosphere and doesn’t have conflicting symbolic meanings. For example, the school means oppression to a child’s nature, and the deserted land means wildness to destroy a child’s innocence. With the path of the main character on the map and symbolic meanings of each location, an explanation to the film can be drawn. Human beings are born to have two conflicting identities, one relates to animal instincts, the deserted land, and one relates to social moral, the school. The boy was born just in between, behind the up side of the stairs, way of civilization. It was when the boy stepped downstairs that he found the balloon, beauty and kindness. However, highly civilized people are far from their original nature, so the balloon is not welcomed on the bus and in the school. When the boy ran away from the cathedral, he took the balloon to the wild field and went free from the sanction of adults and school, he experienced real happiness and freedom, but the wild children had waited to kill the balloon for long. Animal instincts also don’t welcome the balloon, and furthermore, they kill. This i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film, making it like a serious fable of human civilization. Similarly, it can explain how a person grows to maturity. Obviously there are much more ways for the audience to find to understand this film, among which the most simple one can be that it is a cute film focusing on children as audiences.

 3 ) 没有人能砸破你的梦

从一开始我就在为那孩子手中的气球提醒吊胆,担心他走过路上的每一个犄角
当那个孩子在尽力保护自己的气球时,我很心疼他
他为什么不放下手中的气球,回到那群恶童中去?
那样,也就做到了所谓的“合群”了

虽然是这样说,但换做是我,也会牢牢捏住手中的气球


影片最后那只红气球终于还是被那群坏孩子砸破了
但却出现了千万只气球,小男孩乘着他们往空中飞去
确实,没有人能砸破你的梦


 4 ) 拥有灵魂的气球和纯洁的友情

《红气球》是名垂影史的一部经典儿童片,拍摄于1956年。这个复刻版修复的很不错,着重上色的红气球,在早期彩色片的怀旧气息中显得特别鲜艳。红气球在本片中被赋予了人性,这部40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这个红气球的友情故事。小男孩偶然捡到这个气球,就和它形影不离,雨天为它撑伞,晴天互相嬉耍。影片最着力的一个镜头便是小男孩牵着红气球奔跑。小男孩被坏孩子欺负了,气球还会替它出头复仇。本片中50年代的巴黎学校和校舍,学童们小西装短裤的校服,都是货真价实的。看来50多年后拍摄的《小淘气尼古拉》确实做到了很好的还原。不仅小男孩和红气球有感情,小男孩和小姑娘也是互相吸引,他就在一个路边画摊上的一个小姑娘的画像前段想了许久。甚至红气球对另一个蓝气球也颇感兴趣,到影片最后,所有的气球成为了一个有灵魂的族群,它们和小男孩一样,都是孤寂而追求自由。全片充满了浪漫和幻想色彩。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红气球》的视觉表达

《红气球》是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全片以在巴黎街头飘荡着的一个红色气球为线索,以法国小男孩巴斯蒂安(Bastian)为主角,是一次充满天真与童趣的“气球传奇”。红气球仿佛是小男孩饲养的宠物,时时刻刻跟在他的身后,让他每天单调的校园生活变得绚丽多彩。然而,红气球却被一群嫉妒巴斯蒂安的捣蛋鬼们抢走了,巴斯蒂安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止气球破裂漏气的事实。正当他呆呆地望着干瘪的气球不知所措时,整个巴黎的所有五颜六色的气球纷纷飞向满怀惆怅的巴斯蒂安。他重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紧紧地抓着这么多气球,任凭它们把自己带到空中,自由地在巴黎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以上是影片的主要内容,一个优雅的,带着几分诗意的故事。影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极少出现对白。既然如此,以下两个问题在影片的视觉表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如何用镜头语言实现红气球的拟人化,在赋予其人类情感的同时又不与现实世界割裂;第二,影片处于基本无对白的状态,需要画面承担高度的叙事功能,如何通过对画面的掌控完成吸引观众的悬念无疑是十分值得关注的。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展开着重论述。
       首先来探讨刻画红气球形象的镜头处理。
       1.长镜头的使用
       长镜头在《红气球》中比比皆是。在小男孩和红气球建立友谊的初期,红气球调皮、活泼、可爱,具有灵性的小伙伴般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一过程中,长镜头居功至伟。在巴斯蒂安带红气球上学的部分,导演接连使用长镜头。红气球“亦步亦趋”地跟在小男孩身后,但当小男孩想伸手抓住它时,它却有意地躲闪开;它甚至躲进门洞里,等待小男孩四下寻找未果,才钻出来敲敲他的脑袋。红气球的这些运动以及红气球与小男孩的互动,影片中均采用长镜头的处理方式。长镜头能够对特定的时空进行完整的呈现,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于是在我们观看影片时仿佛忘记了特技的存在,而情不自禁地把红气球当做了一名充满灵气的演员。
       2.色彩、光线、景别的变化
       影片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反差:一是拥有红气球的巴斯蒂安与没有气球的其他孩子乃至整座城市的反差;二是拥有红气球时的巴斯蒂安与失去红气球时巴斯蒂安的反差。两相对比,红气球及其象征意义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而这两项反差的实现,则离不开色彩、光线以及景别的变化。
       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气球那鲜艳而浓郁的红色相比,整个巴黎都充斥了青灰、黄褐的色调,无论是高耸的建筑亦或人们的衣着,莫不如此,让人不由自主地感觉郁闷与压抑。鲜艳的红气球甫一出现就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影片的最后,隐藏在巴黎各个角落的明丽色彩一起涌向天空,扑面而来的暖色调使影片在情绪上达到最高潮。
       在红气球与自己的蓝色同类经历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之后,似乎是老天爷突然开眼一般,巴黎的天空逐渐明朗起来。越来越强烈的逆光投射在人物和建筑上,勾勒出鲜明的轮廓,与之前的黯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影片的最后,严峻的天空豁然开朗,缤纷的气球卷过城市的上方,这令人温馨而充满暖意的场景与影片开始时灰暗污浊的天空大相径庭。
       在表现小男孩拥有红气球与失去红气球的不同情绪时,景别的变化十分显著。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前景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中景展现了左右两栋建筑之间的阶梯以及一只小猫,背景则是俯瞰下的巴黎和宽广的天空。紧接着,主人公巴斯蒂安从镜框的左下角进入,在中景停留和小猫玩了一会后,顺着阶梯离开画框。这是一个远景镜头,意在显示人物的处境。在两幢冰冷矗立的建筑之间,小男孩和小猫显得如此孤弱无助。在这种近似冷漠孤立的远景镜头下,小男孩的孤独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荧幕上。但是在影片最后,当巴斯蒂安目睹整个城市的气球纷纷起舞之时,他的脸上再次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的脸庞在侧光的映照下,轮廓分明,显得愈发迷人。此时对小男孩的拍摄采取了近景景别,突出他的表情,展现他的内心世界。
       3.在细节处传达某种寓意
       在电影中,有些镜头的处理通常带有浓重的象征色彩,导演可以通过带有寓意的镜头或者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影片的主题。在《红气球》中,毫无疑问,最大的象征是影片的主人公之一——红气球。除此之外,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也不乏此类深远寓意。
       小男孩和红气球刚刚确认了友谊关系之后,在走下一段台阶时,一条狗横亘在台阶下。在小男孩的帮助下,红气球成功地躲避了这条狗的攻击。诚然,就叙事层面而言,这一段落使得故事更加精彩,能够体现小男孩对于红气球的喜爱与珍视。不过,如果联想到在影片开始之时就曾经出现过的巴斯蒂安对小猫的亲昵行为,这里有关狗的情节恐怕就不能那么简单地理解。猫和狗是最常见的宠物,狗更是被称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没有红气球陪伴时,寂寞孤独的小男孩只能和小猫嬉戏玩闹,而此时此刻,他可以毫不在乎地赶开小狗,象征着红气球已经取代了动物,成为巴斯蒂安的新宠物。
       在影片的中间部分,小男孩曾经带着红气球来到一个旧货市场,红气球再一次调皮地玩起失踪(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也有狗的出现),而小男孩在一个镜框前驻足,那一瞬间似乎忘记了红气球的存在。镜框的图案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年龄与他相仿。巴斯蒂安久久地盯着她,不难想象在生活中他对友情有多么渴望。与此同时,红气球出现在一面镜子之前,似乎在注视了镜子中的自己,显得形单影只。这两个富含寓意的段落透露出小男孩和红气球一旦分开之后面临的孤独处境,更说明了二者对彼此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红气球》是如何在基本不使用对白的情况下,仅用面画来承担叙事功能,就能够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动人心弦的故事一定要擅于制造悬念和冲突,这在《红气球》的镜头语言中表现为对画外空间的广泛使用。如此构图不仅使画面具有向外的动势和张力,还能够引导观众去想象在画内空间没有呈现的信息,从而推进情节的发展。为了着力刻画红气球的调皮及其与巴斯蒂安的良好友谊,导演多次让红气球出入画面,让观众的视线不断去探寻红气球位置,以此来对叙事节奏进行掌控。
       影片中的另一部分告诉我们,景深镜头在叙事层面上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发现一群捣蛋鬼对红气球图谋不轨后,巴斯蒂安不得不带着红气球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躲避他们的追逐。这一段落的17个镜头中,除了一个隐藏的孩子偷窥的近景镜头外,其余均是纵深感极强的景深镜头。巴赞认为景深镜头有两个特点,一是保持事物的全貌和空间的完整性,二是保持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红气球》中,景深镜头不仅有助于完整展现巴黎街巷的全貌——弯弯曲曲,隐隐匿匿,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景深镜头中,悠长的街道看起来充满了未知的元素,觊觎红气球的捣蛋鬼们可能藏身于任何一个角落,在最出乎意料的时刻现身抢夺气球。

        《红气球》的视觉表达,出色营造了调皮灵动的红气球的经典形象,同时在基本上无对白的情形下,叙事不落窠臼,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喟的动人故事。虽然这部影片的投资仅仅有50万法郎,却以其真挚朴素的情感和杰出的表现力征服了观众,征服了众多奖项挑剔的评委,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和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6 ) ”电影人在经历过那一刻的红气球后,谁还敢再在银幕上表现红色的气球?或者,谁又敢表现气球不是红色的?”

1956年的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年的法国,导演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出了电影史上最好看的一部儿童片——《红气球》(Le Ballon Rouge)。

  

影片只有32分钟,很短,基本上没有台词,有的只是长着一头柔软金发的小男孩,在温暖阳光照射下晕出橙色镶边的街道,奇妙的风,散落的路人,和一枚红得发亮的、滚圆的气球。小男孩是导演的儿子帕斯卡(Pascal Lamorisse),他在爸爸的镜头下,追赶着顽皮的气球,在巴黎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游荡。你能想象吗?一个小男孩和一枚红气球,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他们彼此忠诚,互相依赖,不离不弃,对抗着坏孩子们的残忍(天真和残忍往往相伴)。导演在现实中编制童话,让人想起刘易斯·卡洛尔笔下漫游奇境的爱丽丝,或是在地上画满窗户的顾城,他们用诗意化解了生活的严酷,让冰冷的石头也露出粗糙的笑容。

  

影片将尽的时候,红气球被坏孩子们夺走了。他们一边吵闹着,一边对着它扔石块。突然,什么东西从镜头前闪过,气球微微一震。在一片寂静中,红气球以一种不可察觉又清晰可感的、迅速而拖沓的姿态,一点点地萎缩下去,像一颗苍老得再也跳不动的心脏。一个孩子跑过来狠狠一脚,踩爆了气球,也粉碎了观者最后一点天真的侥幸心理。

  

但这并不是结束。就在这时,全巴黎的气球纷纷从主人手里逃走了。蓝的、绿的、黄的、白的、紫的、粉的,当然,还有红的。它们像受到感召一样,飞翔在巴黎上空,飞往小男孩帕斯卡的手中。当帕斯卡抓着五颜六色的气泡,晃晃悠悠离开屋顶,飞向天际的时候,仿佛在向疲惫的大人们宣告,还是有这样的东西的:永远纯洁、永远年轻、永远倔强、没有人能消灭。

  

《苏格兰影评人》说:“电影人在经历过那一刻的红气球后,谁还敢再在银幕上表现红色的气球?或者,谁又敢表现气球不是红色的?”的确如此,所以,五十一年之后,同样善用长镜头的侯孝贤拍了《红气球的旅行》(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向拉莫里斯的红气球致敬,片中也有红气球晃晃悠悠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这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每个人都为这枚饱满的红气球着迷不已,只有特吕弗例外。他说这不是真正的童话,不过是人类的一场意淫。由于觉得棘手而匆忙结束的结局则是伪装的悲剧感——它不过是为了不直面矛盾。

  

或许他是对的。所谓永远纯洁、永远年轻、永远倔强、没有人能消灭,也无非是青年抵抗成人社会的一次集体意淫。但这又何妨?且让我们随着梦幻般的红气球,一同做个短暂而甜美的梦吧,“仿佛是童年,又好像是爱情”。

 短评

真好!!!我也想变成一只红气球,在孤单的童年里陪伴你。而我要是你,全巴黎的气球我都不要,我只要那个调皮的会跟我捉迷藏的小红气球。童话结局圆满,但又如此忧伤。坏孩子永远存在,心爱之物永远要被凶恶的敌人夺走。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承受了太多太多超过负荷的苦难。

8分钟前
  • Odding
  • 力荐

看这片子让我想起小王子,唏嘘不已,感动不已。不知艺术是否总在早期时才更加认真深刻,五十年代的片子到现在都难得有人堪比。

10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内容完全不同于那部同名的中国动画,最后的高潮让人叹服。只是想吐槽的是:帕斯克君,你怎么扔下朋友的尸体跟着其他新欢走了呐……(毫无疑问每个气球都是有独立人格的,红气球中途还想把妹还是吊凯子来着,对了,它的性别是男是女?)

11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法国人的脉脉温情

16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天啊原来“飞屋历险记”是抄它!奇幻动人的想象,鲜艳调皮的红气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巴黎。小盆友的笑容快把我的心给融化了...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饲养红气球作为宠物的男孩,聪明的红气球恰如童年的梦,那刻意和街景分割开来的颜色将童年隔离开了。一帮坏孩子就是想将气球处以极刑,本以为最后气球们会来复仇,看着地上红气球的尸体觉得气愤(那孩子忘得太快了),不过再一想,和孩子们发什么火呢?

2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会飞不会叫的狗~

21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可惜他最后没有再回头看看那个死去的红气球。

23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太好了!!!导演没什么野心,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探讨欲说教欲,只有平和的心态和真正的热爱。

28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短短34分钟里的特效、色彩、音乐、剧情、想象力,充分征服我。而当我知道是56年出品的作品时,则更加惊叹不已。每一段陪伴都弥足珍贵。

31分钟前
  • 小小
  • 力荐

童趣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956戛纳短片金棕榈。1.击败费费[大路],唯一获奥斯卡原创剧本的短片。2.通过长镜头与深焦摄影维持空间完整性,使观众忽略特技的存在(细线操纵),让活泼顽皮又不失乖巧的拟人气球形象跃然屏上。3.灰暗阴晦的巴黎街道与色彩鲜艳的气球对比,现实vs梦想。4.气球破损慢镜与[飞屋环游记]结尾。(8.5/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正是巴赞笔下典型的“故事的影像”,以此与“影像讲述的故事”相区分,因为它没有使用蒙太奇的潜在延伸意义来制造幻象,而是依靠长镜头严守了事件的空间统一性,这时影片中的现实脱离了对所暗示虚构时间的想象性再现,使其成为风格统一的“真迹”,而非精美的“赝品”。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特技都是允许使用的,观众在明确知道事件是经过特技处理的前提下,还能深信其真实性。正如电影中所描绘的童话般幻境,它赋予了非生物以动物的性态,却又借助这一非生命意象将我们引向现实,最终达到了真实性与想象性融为一体的状态——仅从电影摄影本体论层面解释它是符合一切审美与叙事标准的,恰恰由于它没有使用任何电影技法,才使其具备了虚构的真实性,它是纯粹的故事所衍生出的影像,而不是由影像向我们灌输的故事。正因此每个人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气球

40分钟前
  • 不朽浩克
  • 力荐

居然也忘了这部,最近出了导演的白鬃野马才想起来,一生只有三部作品,英年早逝。ps,最近的版重新修复,画面无比醉人

42分钟前
  • 绿棉
  • 力荐

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

4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太美好了!全程惊奇地张大眼睛看六十年代的巴黎和现在有什么区别。房子风格没有变,蒙马特的面包店也一直在那里,只是街上的车变了。从前的小轿车真美啊。我总觉得巴黎的屋顶不够美,灰灰的,和鸽子一个颜色,入了冬就显得萧索。一只吸睛的红气球握在孩子手中,基调为之改变。您能为我的气球撑个伞吗?

50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童真,自由,有魔力的红气球。结尾太美,不知道《飞屋环游记》的灵感来源是不是这里。

55分钟前
  • Dreamer
  • 推荐

题外话:看完这个我更害怕气球了 = =

58分钟前
  • ZZS
  • 推荐

恶童遍地走,气球满天飞,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小时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永远不要怀疑孩子纯真的梦想,虽然它们有时是那么不可思议

1小时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