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杀钢琴师

爱情片法国1960

主演:夏尔·阿兹纳夫,玛丽·杜布瓦,妮科尔·贝尔热,米歇尔·梅奇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剧照

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1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2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3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4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5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6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13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14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15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16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17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18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19射杀钢琴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35

详细剧情

  巴黎一间默默无闻的小酒馆里,一位忧郁而孤独的钢琴伴奏师查理·科勒(夏尔·阿兹纳夫 Charles Aznavour饰)。他的生活简单而又单调。热情的酒馆女侍莉娜(玛丽·杜布瓦 Marie Dubois饰)为查理的才华所倾倒,爱上了他。原来,查理曾经是显赫一时的著名钢琴师,在妻子自杀身亡后隐姓埋名于此。莉娜鼓励他重新找回自己走上舞台。然而一日,多年未见的弟弟奇科·萨洛扬(阿尔伯特·雷米 Albert Rémy饰)因躲避黑道仇家的追杀而闯进了他的生活中。查理帮助弟弟逃脱了仇家的追杀,却意外卷入这场残酷的生死逃亡之中。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与查理生死与共的莉娜,在激战中,莲娜不幸中弹身亡。查理再度回到了往昔的小酒馆中,一切又回归起始,却物是人非。  由法国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的黑白影片《射杀钢琴师》,根据美国作家大卫·古迪斯的小说改编而成。

 长篇影评

 1 ) 随看随记

特吕弗把好莱坞的这些经典情节都捏碎了,然后随意填充到自己的电影里,让人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却又摸不到头脑、搞不清来龙去脉

抽掉好莱坞所用的转折,这是这部电影所用的反好莱坞技巧,夫妻在吵架,妻子前面还在发怒,镜头一切却原谅了丈夫,丈夫的话被切掉了

好莱坞的情节叙事讲究个完整性,但特吕弗不然,他把一段情节的前段或者后端裁去了,或者只让观众看到一个引子或者结果,观众必然会问“然后呢”“为什么会这样”,但特吕弗不会回答,他貌似是想让观众意识到自己被好莱坞叙事惯坏了,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电影叙事规则

 2 ) Tirez sur le pianiste

Du burlesque qui fait travailler les corps en relation avec le cadre/les cadres : l’écran du cinéma, la rue, la voiture, la chambre. Sur ce burlesque, une spontanéité de mouvement spatial, formel, mais aussi dramatique - insert, zoom, disparition, plan d’ensemble, tout vient créer une errance profonde, presque néo-réaliste. Finalement Truffaut ajoute de la voix du protagoniste sur ce drame absurde et chaotique, qui fait en même temps de la narration et de la non-narration. Parce que même si on entend, semblablement, les pensées de Charlie-Édouard, cette voix intérieure ne se réalise ni se projette dans le monde réel. La voix est du côté de la déception, de la non-action. Alors de ce principe du burlesque, on arrive à un esprit immobile. Un Keaton déçu, moderne et triste, qui joue toujours son piano quoiqu’il arrive. Il est pianiste, on tire sur le pianiste.

 3 ) 观《射杀钢琴师》有感

一个始终怀才不遇的钢琴家以为自己的才能是忽然得到世人的垂青,却不料却是自己的妻子为此付出了身体的代价。之后,在与妻子的争吵中,他只是想赌一赌气,愤然离开了妻子,却不料酿下了此生永远也不能挽回的大错。当他早已万念俱灰,不再向往什么“爱情的甜蜜”,却想不到又受到一位美女的青睐,当这位美女感到此生已经找到完美的归宿,却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的人生结局是为自己的至爱——“挡了子弹”……。

收拾完种种痛苦的心绪,钢琴家重又回到原本工作的地方,因为生活还要继续……。Truffaut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至情至性的家伙居然把一个本该让人感到万分哀伤的故事,说的居然有些冷幽默的味道。

 4 ) 有点像戈达尔的特吕弗

查理在酒馆当默默无闻的钢琴家,而丽娜也爱着他,肥腻的老板爱而不得。他很害羞,她也害羞,不牵手。开头他哥哥找他,哥哥因为私吞同伙钱被追杀,而他虽然冷漠却在门口帮了他逃走,卷入其中。两个人绑架他和丽娜却被交警救了,而他俩去她家她才表白,并且大段回忆过去。当年他是著名钢琴家,而妻子其实为了签约与老板睡,而他在成为大钢琴家后的自豪让妻子嫉妒,最终她坦白自杀,他大受打击,化名查理潜入酒馆清洁工、然后看见有钢琴开始弹。她知道这一切,想和他走。可他们去找老板要工资,老板吵架,打架,他拿刀自卫,两人出去,查理觉得没事丢了刀,他掐死他,他拿刀戳死他。他只能回家和兄弟一起躲,让丽娜离开,而儿子菲度后面也被绑架。可丽娜后面来接他无罪走,却碰到两人追杀,菲度逃走,她被杀。另外2兄弟和两人追逐,而他只能继续弹琴。一个悲剧,妻子为了他弹钢琴最终犯下错误,他失去爱情,后面有新的爱情又因为卷入兄弟的事情以及自己和老板不和杀人的因素导致爱人卷入被杀,最终继续平淡的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突然插入的回忆,跳跃的剪辑,还有分屏的圆圈。

 5 ) 枪击钢琴师

看完《射杀钢琴师》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是怎么编出来的?怎么能这样编呢?

背景资料告诉我们,特吕弗是在一部美国小说《在那里》(DOWN THERE)中得到灵感的,故事、背景与人物描写都遵从惊悚片的类型模式,可是他并不尊重小说,到了电影这儿,原著中的犯罪问题和惊悚色彩已经不再重要的,这个类型的模式与成规被一种反讽的方式加以处理。影片开始的三分钟与主线的关系就不大(影片中很多个三分钟与主线的关系都不大):钢琴师的哥哥跑啊跑啊,撞到电线杆晕倒了,被一个男人救了,那个男的就跟他谈论自己的幸福家庭和巴黎的处女率问题,然后他转弯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总之整个片子很杂,一直在跳跃,故事和主题都不完整——甚至可以说是随心所欲的,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镜头常常忽然对准一个不相干的人,然后就跟着那个人跑了,把主角晾在一边。

 特吕弗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枪击钢琴师》背后的理念是要制作一个无主题的电影,只通过侦探故事的形式,来表达我对光荣、成功、堕落、失败、女人以及爱的全部看法。”在喜剧、悲剧和荒诞风格之间不断变换和不可预料的氛围转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格分裂的阴郁钢琴师,钢琴师痛苦的前妻,长相清纯爱说粗话的酒吧女侍,总爱谈及父亲并且喜爱购买新奇玩意儿的劫匪。这其中,好像除了劫匪以外,其它人都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他们走到哪儿是哪儿,而不断跳跃的奇妙命运一次次把他们推上情感和人生的浪尖,又一次次狠狠地摔下来。人们做出努力却最终得不到所要的东西,生命在徒劳的挣扎中依然归于平静——没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钢琴师是全片最典型的一个人物,并且事件和其他人物都围绕他展开。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分裂:他有两个名字:查理和爱德华,两个身份:酒吧钢琴师和著名钢琴家,两个性格:他心里想的和他所做的完全是两回事儿。他觉得“应该”这么做,但这么做了又能怎样呢?他很难把握命运和控制局面,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毫无意义。一个人在两种极端沉重的分裂中被撕裂为巨大的空白,他的虚无成了对抗所有荒谬和苦闷的有力武器,虚无是沉淀在时代底部的最不可撼动的存在。叔本华的哲学观在其中有所反映,并且本片是全然反“自由选择”的。

可是我们在大部分时间甚至感受不到影片中的痛苦——几乎每个人都麻木,他们不关心深层次的痛苦,他们沉默或者喋喋不休,对生活的潮涌已经完全失去了感受力。而更令人厌烦的是,生活就是对其本身的乏味的、精疲力尽的重复。从钢琴师的两次爱情可以看出,作为外层的钢琴师与蕾娜的爱情和作为内层的钢琴师与特丽莎的爱情何等相似——最终两个同为女侍的女人一个死在黑色柏油马路上,一个死在雪白的雪地里,而在影片结尾酒吧又出现了一个新来的女侍。而钢琴师和酒吧老板、钢琴经纪人对女性的极端态度也非常相似。在过去,我们都有“一种关于献身的爱,以及由黑暗的交易支撑着的辉煌成功的罗曼蒂克的故事”,而现在,却是“一个又无可救药的浪漫之梦所照亮的隐晦而又肮脏的生活的故事。”影片通过解构、颠覆经典造成惊奇和震惊的效果,并且传达出对生活的厌烦和荒诞之感。这些都是最能标志新浪潮的东西:自发性和即兴性,它们带给《枪击钢琴师》一种奇妙的、不可捉摸的特质。

无论结局和人物是多么富于悲剧性,影片依然是让人快活的。它跳跃着不时出现超乎常规的神来之笔:钢琴家面试、特丽莎的自杀和劫匪关于他妈妈的诅咒都是非常有趣的天才段落,它们都凸现出一种超凡的想象力和启发性,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精英意识和仅属于少数人的幽默。文森特·凯恩比的评价相当到位:“引语总是与特吕弗以表面上如此轻松地制作的影片那种多层次结构相关。但是它们对他所提供的最主要的愉悦来说并非本质的东西,而是额外的津贴。”

 6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象征主义文学

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

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2表现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baike.baidu.com/item/%E8%A1%A8%E7%8E%B0%E4%B8%BB%E4%B9%89/1229565?ivk_sa=1022817p

3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尤利西斯》 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美国的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详细解说 1、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条理化、逻辑化,作家退出小说,主观干预较少,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2、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在某对象上稍许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断从前的思维过程而展开新的思绪。 3、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4、内容和题材上,传统小说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地位下降,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不注意刻画典型人物,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情节淡化。

4超现实 20年代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5存在主义

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 1、法国加缪:《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医生) 2、法国萨特:《恶心》(小说)、《自由之路》(小说)、《墙》(短篇小说集)、《死无葬生之地》(戏剧)、《苍蝇》(戏剧)、《禁闭》(戏剧,表明“他人就是地狱”)、《必恭必敬的妓女》(戏剧)、《存在与虚无》(哲学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著作) 3、法国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4、梅勒:《一场美国梦》

6荒诞派戏剧

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运动和前言不达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法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其独幕话剧《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7新小说派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后成为二战后法国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说流派之一。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8“黑色幽默”

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得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艺术特征: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加速节奏的跳跃,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笔法富有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 具有寓意性。

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9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

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

10未来主义

现代西方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认为20世纪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根本改观,机器与技术、速度与竞争成为时代主要特征,未来主义应具有现代感觉,歌颂进取性的运动和机器文明,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认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无法适应当今的时代,提出摒弃全部文化遗产,不满现存秩序。 文学艺术的主题上: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 艺术形式上:未来主义者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 1、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 2、法国阿波里奈尔:首个“楼梯式”的诗歌形式。

11达达主义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于瑞士, 对文化传统、现实生活、艺术规律采取极端反叛的态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闷心理和寻找出路的状态。

12垮掉一代 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多为男女青年,他们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用同性恋、爵士乐、吸毒酗酒等来逃避现实并向体面的社会和美国传统价值观念挑战,提出“沉沦就是解放”和纵欲享乐合法的结论,他们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

 短评

原著美国犯罪小说,法国抒情调。技术很潮,台词诗意,时而幽默。姑娘上床脱光衣服后,男主角说“电影里面可不是这样”,于是将被子裹住诱人双胸。“反”电影。女主角中枪倒下滑下的雪景镜头最是诗意,在车上的温情莞尔足以让我春心荡漾。

6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过了一遍剪辑,相当于二刷了,注意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剧本上的亮点。男主角几乎面临一切矛盾都选择束手,就连最初的机会也是门打开那个时机的偶然性放到他手里的。其实故事相信的是这种“内心斗争后无作为”的普遍性,认为普遍性让人忽视这种行为的后果,所以有必要呈现它可能带来的不幸,有必要提醒人这种行为的无伤大雅是基于幸运才成立的。男主角弹着钢琴向前看的这个动作,是一种遁入安全结界的逃避,把自己隔绝于外界,相当于最后还是回到那个熟悉的旋律里,选择束手。

11分钟前
  • ada
  • 推荐

率性自由的法国新浪潮,剧情和节奏就像是蓝调,不至于哀怨,也绝对不妥协,不刻板,不犹豫不决,总是带点自负的,可爱,步伐像个大男孩,可往往又在浪漫前却步,其实内在都是在讲日常里的得不到,差一点点,可是又没有叫人遗憾和后悔,爽朗如此,人生便已算快意。

1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实在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同第一部作品“四百击”相比,特吕弗有很多改变,他尝试了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并不是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是为所谓的主题服务,这也让你的观影乐趣变得随遇而安。

16分钟前
  • 盲忙
  • 较差

套了犯罪片的外壳,内里还是新浪潮的手法,不讲究故事原委,只有人物当下状态,钢琴师这个角色融合了很多矛盾点,外表内向床上火热,身边两位女伴接连死亡使他看上去很悲情忧郁,但似乎他又能投入到新的恋情中,也是特吕弗的幽默与讽刺了。

2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只有法国人才会拍出这样神经脱线的黑色电影。他们才不在意犯罪动机、作案细节,追求的永远是至死的浪漫和感性。所以才会有男人在被追杀时,撞上电线杆晕倒,醒来后跟陌生男人边走边聊,听他谈女人和家庭。这个男人并不是主角,他还在被追杀,和陌生男人分开后,躲到了钢琴家哥哥工作的地方。钢琴家在妻子自杀后,隐姓埋名于小餐厅弹钢琴。餐厅里的一名侍女爱上了她。回家的路上,两人并行,若即若离,骨子里的浪漫劲儿就算在被追杀时也无法掩盖。弟弟的仇人把钢琴家作为了新目标,可这根本不是什么惊险的犯罪片,黑道杀手总爱絮絮叨叨。除了爱情和追杀,你不知道这群人想要干什么。相爱的人就那么任性地爱着,追杀的人就那么追杀着,原因和目标都不重要。

23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剧情跌宕起伏,剪辑干净利落。故事环绕在俏皮的音乐声中,也别有趣味。除了打乱的时间线,故事叙述和任务设定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觉。特吕弗的悲哀通常于此,现实之残酷在于命运之不可预知,不可改变以及人心之不可揣度。大量与行为矛盾的内心独白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

25分钟前
  • Nakadai
  • 推荐

特吕弗的第二部,轻盈而有幽默感,典型法国新浪潮作品(跟早期戈达尔的气质好接近啊这个时候应该是俩人关系最好的时候吧)。虽说今天看里面男人一个赛一个地油腻猥琐,不过片子真的是很有想法,一方面对犯罪片的套路烂熟于心,一方面又各种反类型(突出表现在各种散漫且枝蔓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喜剧式的瞎聊桥段)。闪回大段落处理得很好。内心独白的用法是本片一绝了。

2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仅以此片记住操蛋的张北音乐节第三天的直播,从The Soundtrack of Our Lives到知道Tricky不转了一共花了两部部【射杀钢琴师】的时间。去你大爷的。

33分钟前
  • 撕撕撕
  • 还行

新浪潮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它的灵气,相比之下现在的电影太匠气,故事、摄影、演员什么都对,可对的又好像很过分,像按公式做出来的一样。即便是电影专业学生拍的电影,也一股脑的要走好莱坞的大片范儿,太专业则无趣。

38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力荐

特别喜欢查理去公司谈合同的场景。从他上楼梯时起就能听到很嘹亮的提琴演奏声,在他犹豫要不要按门铃时,一个无精打采的女生出门,与他擦肩而过。这时有一个特别神的调度,一直跟拍查理的摄像机果断地舍弃了我们的主角,开始追随这个女生!女生走了几步后,查理的钢琴声突然响起,女生驻足,摄像机却没有停止移动,而是继续后退并远离被摄体,直到把女生孤零零地甩在空旷的走廊中央。钢琴声伴随着女生走出公司,衔接到盛装的查理在舞台上演奏,收获雷鸣掌声的场景。很多导演会直接表现主角的命运转折,而特吕弗选择把焦点短暂地转移到一个毫不起眼的龙套身上,通过配角的落败与失意,侧面表现主角的成功与得势。而且其高明之处在于,主角之后的陨落也在他与女生的交替之间得到暗示。查理终究也会成为另一个走出房间,走下舞台,销声匿迹的人。

40分钟前
  • 防寒对策
  • 还行

7/10。没意思。后半段剧情跳跃性这么大,我还以为是戈达尔拍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模仿传统意义上那些因缺乏资金导致很多片段无法完成的好莱坞B级片。男主角表演很沉着,丝毫不抢戏。

4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特吕弗诞辰90周年观影。黑色电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新浪潮的糅合。手持、横摇、变焦,跌宕摄影随性如即兴曲;分屏、遮罩画幅、快切,跳跃的剪辑节奏又成丰富的装饰音。最好的是画外音与场景微妙的距离感,平添人物和剧情的暧昧不明、扑朔迷离。只是打底的故事实在无聊,像极最烂俗的黑色电影桥段拼凑成的古龙小说。

4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迷影情结的一次创作,把特吕弗擅长的好莱坞电影叙事和个人戏谑的风格结合起来。开头是黑色电影的风格,整个是黑帮片的变奏,钢琴师的内心独白和现实的对撞很有意思,雪地的场景跟后来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很相近,开头和结尾的钢琴曲形成封闭叙事,还留下对新来的服务员的悬念。这样的特吕弗挺有意思的。

50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672M 射杀钢琴师.Tirez.sur.le.pianiste.1960.D9.CC.2Audio.MiniSD-TLF

51分钟前
  • 南团
  • 还行

为什么老是要厚古薄今、追捧名导?各位难道认为这些年的电影是在退步?个人感觉此片的叙事剪辑表演等方面都很稚拙,倒是比更被吹捧、豆瓣评分8.9的<四百击>要好看一些。

53分钟前
  • 锦瑟无端
  • 还行

兄弟皆匪寇,琴师亦杀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前妻的崩溃,却做不出正确的选择,记一命;与强壮的酒保搏斗,出于自卫一刀刺杀,记一命;利娜送他奔命,又接他回城,问他回屋会不会再不出来,他仍毅然决然回去跟树敌置险的兄弟告别,放利娜独自在茫茫然雪地里等待,利娜被枪杀,记一命。所谓射杀钢琴师,钢琴师没事儿,反倒直接、间接导致了多桩命案。然后,再重回酒馆做他的琴师,躲着疗愈,顺便结识新的女侍,成为她们一方天地里的新鲜爱人。

54分钟前
  • 王周鹏
  • 推荐

特吕弗最好的,也不仅仅是类型片,人物之间似乎在展开某种接力,敞开的情节让每一段相遇与意外都绽放出七彩的小故事,仅仅需要把两个陌生人框在一个镜头里便能产生魔力,运动跟拍镜头与讲故事的独白作为两种流,在这里展现出时间的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张力。

59分钟前
  • TWY
  • 推荐

特吕弗第2部长片。1.满溢存在主义气格,戏仿与解构美式B级犯罪片,拍得很戈达尔。2.无主题,彰显自发与即兴性,及生活的无常与荒诞。3.车内插科打诨的绑匪,为科恩[冰血暴]借鉴,无意义话唠则被昆汀继承。4.画外独白(意图)与影像(行动)的背反。5.匪徒发誓与老妇摔倒的圈入。6.黑暗死谷vs白芒雪地。(8.8/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仿默片的運鏡及奇異的畫外音自敘營造出不錯的代入視角,被潛規則的妻子、暗戀許久的情人、狡獪的店主與不成材的弟弟們等小片段都很好,但湊在一起並不能成為一個好故事——高潮一波接一波,卻不連貫,只成了瑣碎的短篇合集。

1小时前
  • 侯二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