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路31号

综艺大陆2018

主演:陈曼曼(配音解说),白东风,陈建华,金少余,李向阳,王坚定,张云,王超,王誉达,秦超,张骏杰,刘丰铭,符彦萱,冯立,锁剑(手模),林俊(手模)

导演:许继锋

播放地址

 剧照

孤山路31号 剧照 NO.1孤山路31号 剧照 NO.2孤山路31号 剧照 NO.3孤山路31号 剧照 NO.4孤山路31号 剧照 NO.5孤山路31号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8-20 01:33

详细剧情

  《孤山路31号》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承制,许继锋执导的纪录片,为《西泠印社》系列纪录片的序篇。该片共三集,分别为《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以“西泠不冷”的新标识,全景式聚焦西泠印社,讲述她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

 长篇影评

 1 ) 杭州文脉

本来昨天看了《控方证人》感觉惊为天人,一直积压着要为它写一篇影评,但是今天翻出这部《孤山路31号》,觉得有必要为它多写几句。

西湖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去的地方,杭州离上海距离不远,何况乘坐高铁又格外方便。17年的时候在西湖旁边从文澜阁、清行宫、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这一条线上逛,几乎毫不夸张的说,几步一个景点,而且个个景点都是高质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绝非。拿来随便凑数的通俗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景点。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西湖不算大的地方年年游人如织的根本原因——它值得两回三回甚至更多次的探索。西湖,就是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

而在我看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文脉昌盛——若论书卷气,它有着文澜阁,这是古时候的学子少有的能够接触皇家书籍的地方;若谈文人雅事,这里有苏东坡的五花肉,有后世人塑造的葱包烩(影射秦桧),有苏小小的墓,有李源的三生石……然而直到近代,杭州仍然在文化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无论是书画领域亦或者是篆刻印章——中国美术学院(原来的“国立杭州艺专”)曾经聚集了林风眠等一代绘画大师,而说起印章则不得不提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幽静秀美,中式建筑典雅且糅合了独特的印社风格,在今日喧闹拥挤的西湖边相比,着实算作闹中取静的一处福地。印社入口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部别有洞天,主体建筑建于小山上随着山势起伏,布局紧凑而别致。即便是不为西泠印社的盛名而来,单单欣赏山水风景与建筑构造也不失为一所佳处。

 2 ) 不朽的奇迹

孤山路31号是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目的是致敬西泠印社创社115年,镜头记录了杭州孤山西泠印社的古往今来。本部纪录片中镜头的巧妙运用生动地展示了印社的全貌,展现出西泠印社的沧桑变化。号召大家回归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本部影片使用大量镜头将古今的时空连接起来,给观众一种穿梭感。首先,片头一开始运用长镜头和深色偏暖的色调,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感觉。接下来,镜头在拍摄到西泠塔处变为彩色,向大家展示现在的西泠印社:一位年轻的印社社员正在认真地拓印石刻。用了一组延时摄影的镜头,落雨流云,星昼瞬变的画面仿佛带领观众穿越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穿梭到古老的唐朝。导演运用特效让观众观察到石刻历经岁月,最终湮灭,了无痕迹的过程。《法华经》被自然的力量渐渐侵蚀无踪,但它依然存在,依然高耸地矗立在中华文化之林。我们在时光的匆匆流逝的时候,更加感到自己与宇宙相比显出的渺小,影片此处意在呼吁我们传承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得以长盛不衰。

空镜头的大量使用烘托出了宁静的气氛,暗示着我们要沉住气看待世间万物。滴水的声音和翠绿的树叶、绽开的花卉、凛冬的雪景、青葱的盛夏……通过特写、俯拍、鸟瞰的拍摄手法让一帧帧静谧的图像将自然世界铺展开来。对雷峰塔和西泠塔的俯拍和多角度拍摄包含了对文字艺术的敬畏与对学者们崇高精神的赞颂。在介绍李叔同心境的前后转变时,空镜头中破败的池塘、水面上的枯枝、茫茫的雪景搭配上悠扬的《送别》旋律,更加能够反映出李叔同生活中遭遇的坎坷。大量对于印章的特写镜头照应了纪录片的主题,聚焦了本片的主要表现对象。刻章,耗费的是时间与精力,打磨的是人心。宁静致远的安逸品格通过这一艺术得以彰显,号召大家也应摒弃浮躁,传承这传统文化的韵味,泰然处世。

特效,在本部纪录片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华经》石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通过特效得以显现,使人感慨于艺术自身的魅力。又通过特效展现了文字被岁月冲刷、一步一步褪去痕迹的过程,暗示着传统风韵正在式微,它们需要人们倍加重视与呵护。在介绍李叔同的「文涛长寿」印章时,使用特效在石面上勾勒出李叔同的画像轮廓,配合上印章的自传,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被眼前绮丽的巨作所冲击。历经风雨所遗留下的文化的痕迹,值得我们去传承。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才是奇迹。”穿梭百年,无价的文化珍宝中承载着传统文化,它们绚烂着凋谢,承载着不朽,这传统文化中的余韵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3 ) 我想跨越时光了解你,通过这些暗藏玄妙的篆刻金石

昨晚我刷完了最新一集的《孤山路31号》,名为《石头记》。相比起前两集,这集的信息量非常大。除了那些美丽的景色,还有那些我曾经并不了解的历史。

“中国人相信石头里隐藏了一些特殊的生命信息,能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去寻找永恒。”总导演许继锋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么说过。

在《石头记》这一集里,你会看到那些石头背后的文脉力量,这股力量陪伴着西泠印社走过了115年。导演在这一集里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情景化切入方式,打通了现实与精神空间的穿梭隧道,用这种方式来讲述吴昌硕的一生。

作为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人生,留下诗书画印四绝的响亮名声,更有不少藏在作品里的动人故事。他有刻过一方“明月前身”章,是吴昌硕65岁时梦见他早逝的未婚妻章氏后而刻的。一面是一位仕女的背影,一面为有格朱文款。满满3行,每行6字,文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

拍摄这场戏的选景,是在余杭超山。看总导演许继锋的采访,我了解到,他们是到了现场才想起来,超山其实正是吴昌硕人生的最后归宿地,吴昌硕的四世孙吴超老师,在拍摄当天晚上就带着珍贵的“明月前身”原章到现场指导拍摄。不得不说,这对于创作者,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真希望幕后花絮里可以看到吴超老师的身影...

除了吴昌硕,在《石头记》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另一位及其重要的出场人物。

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的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在塔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在西泠印社半山腰,沿鸿雪径台阶往上的石壁上,嵌有“印藏”的石匣。在这个布满青苔的石匣里,就藏着李叔同赠93枚印章与西泠印社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吗?B站搜索《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答案全在那里。看完记得去走走,半山小店可以刻章,唤老伯帮忙给刻块印,兜兜走走,即使跟大师们没有生在同一年代,但看过他们的一生,也能略懂几分。

 4 ) 不朽的奇迹

孤山路31号是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目的是致敬西泠印社创社115年,镜头记录了杭州孤山西泠印社的古往今来。本部纪录片中镜头的巧妙运用生动地展示了印社的全貌,展现出西泠印社的沧桑变化。号召大家回归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本部影片使用大量镜头将古今的时空连接起来,给观众一种穿梭感。首先,片头一开始运用长镜头和深色偏暖的色调,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感觉。接下来,镜头在拍摄到西泠塔处变为彩色,向大家展示现在的西泠印社:一位年轻的印社社员正在认真地拓印石刻。用了一组延时摄影的镜头,落雨流云,星昼瞬变的画面仿佛带领观众穿越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穿梭到古老的唐朝。导演运用特效让观众观察到石刻历经岁月,最终湮灭,了无痕迹的过程。《法华经》被自然的力量渐渐侵蚀无踪,但它依然存在,依然高耸地矗立在中华文化之林。我们在时光的匆匆流逝的时候,更加感到自己与宇宙相比显出的渺小,影片此处意在呼吁我们传承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得以长盛不衰。

空镜头的大量使用烘托出了宁静的气氛,暗示着我们要沉住气看待世间万物。滴水的声音和翠绿的树叶、绽开的花卉、凛冬的雪景、青葱的盛夏……通过特写、俯拍、鸟瞰的拍摄手法让一帧帧静谧的图像将自然世界铺展开来。对雷峰塔和西泠塔的俯拍和多角度拍摄包含了对文字艺术的敬畏与对学者们崇高精神的赞颂。在介绍李叔同心境的前后转变时,空镜头中破败的池塘、水面上的枯枝、茫茫的雪景搭配上悠扬的《送别》旋律,更加能够反映出李叔同生活中遭遇的坎坷。大量对于印章的特写镜头照应了纪录片的主题,聚焦了本片的主要表现对象。刻章,耗费的是时间与精力,打磨的是人心。宁静致远的安逸品格通过这一艺术得以彰显,号召大家也应摒弃浮躁,传承这传统文化的韵味,泰然处世。

特效,在本部纪录片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华经》石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通过特效得以显现,使人感慨于艺术自身的魅力。又通过特效展现了文字被岁月冲刷、一步一步褪去痕迹的过程,暗示着传统风韵正在式微,它们需要人们倍加重视与呵护。在介绍李叔同的「文涛长寿」印章时,使用特效在石面上勾勒出李叔同的画像轮廓,配合上印章的自传,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被眼前绮丽的巨作所冲击。历经风雨所遗留下的文化的痕迹,值得我们去传承。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才是奇迹。”穿梭百年,无价的文化珍宝中承载着传统文化,它们绚烂着凋谢,承载着不朽,这传统文化中的余韵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5 ) 印石无言,琢磨于方寸之间

《孤山路31号》是一部关于石印的的板块结构纪录片。印石本无言,却在与朱砂的结合中折射万千,该纪录片一方面诉说着西泠印社115年的点滴,另一方面诠释着文化背后的思念、虔诚与传承,意蕴深远。

多样化的叙事手段反映出印记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一如草长不枯、花开不败。该影片将真实的记录与历史文献、画像的记载同现代化的拍摄有机融合,并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段悠远的时光之中。烛火旁以“酸寒小吏”自称的吴昌硕正伏案刻章,石头的二次生命一朝琢磨于方寸之间;在《刻印中传达出对“通"字之追求的李舒同,毅然出家并留下《断食日志》一书,辛亥革命真实影像的再映无疑加深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句的内涵。历史的重现让人们不觉与那时的人与事心念相通、时代变化着,而文化的延续从未中断。

创新性的表现方式增加了历史的原重感,也使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愈发明晰。利用三维动画还原百年前西泠印社云卷云舒,朝升朝落的景象,扑面而来的古色古韵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特效与降格镜头的兼用让人们在瞬息之间体会到岁月的变迁,在体现时代发展之迅速的同时,也表明印记的传承与发扬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摄影师拍照留念的动作巧妙转场,从真实可感的人物过渡至博物馆中陈列的画像,可见碑板石刻虽已远离生活时空,却从未被遗忘。而对中外雕塑、壁画、文字的快切镜头则使石头背后的文脉力量震颤着人们的胸腔,石头虽小,却是失活中坚固与坚持的缩影。

富有诗意的隐喻增添了文学底蕴,深化了内涵。自古明月寓相思,婵娟之圆与老缶之思妻遥相呼应,更见思念之深;冰肌玉骨的梅隐喻着吴昌硕的铮铮铁骨,而这样的人却一生颠沛漂泊,游于浊水中的鱼隐喻吴昌硕在黑暗的社会里苦苦挣扎、不愿送失方向。水落泠泠象征着出家后的李舒同内心的清静;倒塌的雷峰塔采用消色构成,而画面中那块象报着生机与希望的绿则寓示人们希望虔诚之心挺拔入天的信仰屹立不倒。

优美形象的解说词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纪录片进行补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印章的价值不在于石质的永恒,而在于刻痕的每一笔,如微尘却折射万千,游走在天地间",并列句与转折句的交织辅以比喻的修辞,更深层次凸显了印记的诞生与留存是世世代代难以计数的人为之努力的结果。它的意义早已超越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因虔诚的信仰和坚定的传承面被赋予了人文的内核,故而不朽。」“冷冷无语,水去有痕。有形的散作微尘,而无形的又成就万千因缘",具象与抽象、表形与表意的结合是对印记存在价值的补充一一传统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文化渊源在现代社会的再现,一如沧海遗珠历经岁日长沙的沉淀而又重绽夺目的光辉,作为一个流动的亘古不朽的意识体,指引着更多人将目光聚焦于宝贵的文化遗产。

时代的发展泥沙聚下,揆诸当下,有多少历史湮灭于科技化、智能化社会的冲击? 不可估量? 长达六万九千字的《法华经》几近消磨殆尽,是惠皎的徒劳,还是人们的愚昧?无人知晓。石印的流传,是百年前的幸事;石印的磨灭,是我们的不幸。恩念、虔诚、传承是这部纪录片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

 6 ) 浙派导演的纪录片,看完让你觉得人间很值得

刷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感慨良多,当下的纪录片这么多,有讲述美食的,有探索文物的,这部纪录片竟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印章篆刻,这个选材真的是既大胆又独特,就这一点,它已经和其他纪录片不一样了。

先和大家来聊聊片中所提到的篆刻艺术:

从百度百科可以了解到,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这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兴起于先秦,兴盛于汉,衰落于晋,败阵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这不仅是古老而鲜活的中国符号,也是古今传袭的“诚信”标志,是人们言志抒怀的艺术雅趣,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

而《孤山路31号》就是以西湖孤山南麓“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西泠名社为主,勾连出古今中外的金石故事、人物传奇,借印信方寸,映射镌刻在民族内心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片子在介绍印章源流、印社沿革、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带我们回顾了时代颠覆动荡思潮交锋激荡的清末明初。王福庵等“创社四君子”乱世独立,雅集同道研修青铜碑刻,“印宗秦汉”追思上古金石,对中华文化源头的执着信仰和孤傲坚守等。

整部片子从自由奔放、苍劲凌厉的印文中,解读文人墨客感怀方寸天地的家国情怀,从琴心剑胆、壮怀激烈的印人故事里,讲述传统手艺人百年来的坚持。借小小一块金石,来触摸王羲之、林和靖、李叔同、吴昌硕等文化巨匠的高贵灵魂,这同时也筑成了西泠印社独有的精神,即“西泠不冷”。

取材是其一,第二想跟大家聊一下“浙派纪录片”。

浙江导演拍纪录片,从叙事方式来说,与别人总是不太一样。据笔者了解,浙派纪录片有访问式的、美文式的、揭秘式的,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核心,画面讲究,文字优美,电视语态具有江南文化的特殊美感,在经年累月的坚持之后,浙江人在对于采用纪录片讲述历史、记载文明的人文情怀和价值,也有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鲜明风格。

这次的《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就是“浙派纪录片”的美学新突破。动用以往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从没有用过的手段,使整个影片在视觉上具备一种强烈的陌生感,给观众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让大家看见一种日常看不见的真实。

总导演对于纪录片与公众的关系也有着长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他对金石文化的精神空间的探寻,对相应的叙事格局的开拓,以及与当下年轻人的情感互动,可以看出,他正努力的把《西泠印社》系列做成一个具有实验意味的作品。

希望大家都可以看看这部纪录片,感受一下老祖宗留下的印章篆刻的美好,浙派纪录片的柔美,引人入胜的叙事,绝对不虚此行,物超所值。

 短评

于是,我划水而去,作别大师。

9分钟前
  • 付洪蕾
  • 力荐

《孤山路31号》昨晚正式收官了,每一集我都在追着看,从《湖山记》到《草木记》再到昨晚的《石头记》,孤山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历史人文纪录片,对西泠印社环境的刻画也可以说是自然纪录片了,好看!

13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推荐

IDF两集打卡 第二集的动物角度转换的意图很浪漫,但为了造成这种浪漫整个叙事受到了一些影响。看不出导演对音乐是太大胆还是根本就没顾虑太多....

16分钟前
  • 玛丽维拉仙女
  • 还行

航拍+今人扮演古人+古迹的数字化再现,似乎成为电视台出产的同类纪录片的标配了。大概以为用上高科技的锅就能炒出一盘好菜来。

19分钟前
  • 宋乐天
  • 较差

解说词有点矫揉造作,搞不懂纪录片为什么要加这么非主流的滤镜,更搞不懂IDF策展方为何只放两集...

23分钟前
  • 凡事看远皆悲伤
  • 还行

身边也有朋友玩篆刻,一直都是朋友圈看看他们刻的章,看完这部片以后想跟他们一起刻。

26分钟前
  • 拆迁队长哥伦布
  • 推荐

拍得好美。讲故事讲情怀,印学金石学的事基本没有。摊手摊手。

31分钟前
  • 果丹皮吃掉啦
  • 还行

文化自信

36分钟前
  • 星月日
  • 力荐

孤山上的“印藏”石洞里93方印,是李叔同捐赠给西泠印社的。从吴昌硕一直讲到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9分钟前
  • 孤竹隐
  • 力荐

拍的是真的好看 解说词的确符合意境了 但某种程度上又有点曲高和寡

41分钟前
  • 顾辞
  • 力荐

一部过于注重画面与解说词唯美质感的纪录片,也是一部绕在各种意象里出不来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被前述两点耽搁以至于并没有讲清楚西泠印社的纪录片。那么,这样一部文艺气息过于浓郁,浓郁到写意性盖过写实性的纪录片,还能称得上是纪录片么?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宣传片,辞藻与美片的堆砌,令该片严重失衡,已然看不出纪录片的样子。

45分钟前
  • 寒鲲
  • 还行

画面好精美,音乐悠扬婉转,配上人物对应老照片的演绎,确实回味无穷。不足在于解说的语速真――的――很――慢!感觉更像散文,抒情大于内容。

46分钟前
  • 暮雪微微
  • 还行

西子湖畔孤山南麓下,西泠印社坐落处。

48分钟前
  • 四年朋克
  • 力荐

四星送上,调色比较奇特,甚至有些人们所说的重口,是不是真的具有美学价值,需要人们自行甄别

50分钟前
  • 丢丢
  • 推荐

原来中国这么多匠人后来都定居日本了

53分钟前
  • 於野Yuye
  • 推荐

看了第一集。纪录片的摄影真的没话说,一级赞,将秀丽的西泠印社亭园风景与西湖风光融为一体。但是对于解说词这块个人认为深度和广度有所不足:第一集主要围绕在那个战火纷飞家园难保的时代,西泠印社四君子构建孤山路上这座理想园是否合时宜的问题。话题不错,可惜流于浅表,而且一直缠绕在这个问题上给人一种在不停的兜圈子的感觉。

57分钟前
  • 子不语
  • 还行

一个关于西泠印社的纪录片,画面精良,解说词精美,但问题恰恰出在解说词上,如果它是为了激发人们对印社的好奇那么目的应该是达到了,但正是因为模模糊糊,虚无缥缈的解说词导致信息量很小,很多时候情怀多于信息。团队很用心,解说很柔软,有点类似苏东坡这部纪录片,但还没有那么好,不过浙江卫视能拍这么好的片子并且播出就很不错,浙江还有很多文化遗迹吧?期待更多纪录片介绍浙江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

1小时前
  • 寒风晨夜
  • 还行

它就静悄悄的竖立在楼外楼的旁边,白墙黑瓦的小院里,是曾经文人雅士纂刻金石劈情操的地方。

1小时前
  • 六百味地黄丸
  • 推荐

立世之根本

1小时前
  • 楚元
  • 推荐

精致的空洞

1小时前
  • 回忆玛丽安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