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2018

剧情片俄罗斯2018

主演:萨梅尔·叶斯利亚莫娃,Zhipargul Abdilaeva,David Alaverdyan,Sergey Mazur,Slava Agashkin,Ashkat Kuchinchirekov

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

播放地址

 剧照

小家伙2018 剧照 NO.1小家伙2018 剧照 NO.2小家伙2018 剧照 NO.3小家伙2018 剧照 NO.4小家伙2018 剧照 NO.5小家伙2018 剧照 NO.6小家伙2018 剧照 NO.13小家伙2018 剧照 NO.14小家伙2018 剧照 NO.15小家伙2018 剧照 NO.16小家伙2018 剧照 NO.17小家伙2018 剧照 NO.18小家伙2018 剧照 NO.19小家伙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1:28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一名叫Ayka的年轻女工诞下、抛弃并最终试图找回自己孩子的故事。影片关注亚洲女性在莫斯科的生存处境,紧密跟随Ayka的脚 步,透过她的生活轨迹勾勒出作为群体的中亚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

 长篇影评

 1 ) 好可怕的电影

半夜睡不着觉电影频道在播就看了。人大概是无论如何都能活下去的,只要没死。也不太了解中亚的生活现状。有个疑问,女主借了高利贷,裁缝店也没开成,钱干啥用了?最后这个开放式结局,还是希望女主能把孩子卖了,不然又没工作又被追债她要如何养活孩子?开放式结局的希望真心没啥意义,你都把电影拍成这般鲜血淋漓了,还叫观众心中充满希望也不合适吧,当然人生比这惨淡的时候更多。我觉着这种情形不能叫惨淡,起码淡字不贴切,女主总是满头大汗的让人内心焦灼等等等。我一点不喜欢这个电影,吃过生活苦的人在这里也看不到希望,再苦点的她也没时间看这电影,实在是喜欢不起来。

 2 ) 穷则好大喜功

小家伙 的背景是原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向中亚输出先进技术,提高了中亚地区的生产力和教育水平,也促进了中亚地区人口快速增长。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经济迅速衰退,大量人口通过独联体经济体系进入俄罗斯,从事低端工作。电影的女主角就是这样的背景。 所以群租房,杀鸡,铲雪,保洁,服务员这些电影里的日常场景中有大量的中亚黑工,也被警察和黑帮压榨。导演把镜头对准这个群体,不用太精心设计故事,只要展示出这样的莫斯科就好。何况开篇就是一个极端的事件,刚生完就抛弃亲生骨肉,赶去做工。 全片手持,而且晃动的很厉害,的确是三年前流行的镜头美学。理由大概是记录感更强,落幅经常能给到特写,冲击力也更大。但这两年手持就稳多了,不知道是不是稳定器自动跟焦更准了,总之能带出节奏却不晕了。 对白大多数是俄语,却是代表哈萨克斯坦送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概俄罗斯也不喜欢这种描述莫斯科底层的电影吧,这些年俄罗斯拍了很多战争片,真是越穷越好大喜功。

 3 ) 压抑的窒息

未看剧情介绍的情况下点开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一部母子俩的苦情戏,却没想到让我压抑的几乎窒息。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局促、狭窄、揪心、难以呼吸,整部影片都不断的出现嘈杂的吵闹声、车声、小家伙的哭声,车在路上的拥挤、人流的拥挤、房间的拥挤,从头到尾没有一处特别宽敞的感觉,正如剧中说的“你需要空气吗?”。从女主开窗逃跑时我就在考虑着结局会是什么,直到影片结束,我还在想:就这样结束啦?这跟开放式结局根本就不沾边,是让人特别难受的中断。女主一人撑起影片,近乎于纪实。让人从头到尾一直在担心她的身体,她的乳房。腊肠狗在哺乳的过程,黑诊所爱心医生对她的忠告,每一个镜头似乎都在刺伤她那坚强的身体,直到最后第一次喂奶,她终于承受不住了,彻底崩溃了,泪水模糊了。是什么让导演这么狠心拍出这样的片子?这是一部无关对错的记录片,记录着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让人感慨生活在中国是多么幸福的事。

 4 ) 专访导演谢尔盖:好电影要拍得像《秋菊打官司》一样真实

4月13日晚,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开幕,在超过一周的时间内,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再一次与电影这种年轻的艺术碰撞出微妙的火花。

北京国际电影节从第一届起,就将目标定为“国际水平、中国特色、北京风格”,在连续举办了九年之后,这一理念也逐渐被媒体和影迷所熟知。

图片来源: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摄影

因此,为贯彻这一目标,今年的北影节在“天坛奖”的评委邀请上也尽量地体现国际化。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评委们,齐聚一堂,各抒己见,以此交流对电影的看法。

而就在六位评委之中,俄罗斯著名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也带着他的最新作品《小家伙》参与了北影节的多场展映。

《小家伙》海报

《小家伙》是俄罗斯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继2008年《图潘》夺得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后十年磨一剑的作品。此片由多个国家合作制片完成,于去年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影片讲述一名叫Ayka的年轻女工诞下、抛弃并最终试图找回自己孩子的故事。影片关注中亚女性在莫斯科的生存处境,紧随Ayka的脚步,她的生活轨迹亦勾勒出中亚移民群体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小家伙》剧照

本片曾代表哈萨克斯坦电影入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名单,获TOKYO FILMeX最佳影片、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等多个奖项,并且已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多个节展与中国观众见面。

4月16日晚,DOCO热纪录作为特邀媒体对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进行了一场专访,他对电影的认真态度以及对中国电影的热爱促成了以下这些内容。

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接受DOCO热纪录专访

DOCO热纪录专访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完整实录

导演您好,很高兴见到您,首先祝贺您的电影能在戛纳拿奖,虽然这种祝贺来的有点迟。看完《小家伙》,非常喜欢您的这部电影,作为一名观众,首先应该向您表达我们的敬意。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谢谢你们对这部影片的喜爱。

看完《小家伙》,女主角Ayka的经历让人无比心痛。您用一部电影的形式关注中亚地区偷渡客的问题,请问这样的故事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了解到的?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我是先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说在莫斯科每年有25000个婴儿在医院里被遗弃,然后就紧跟着做了很多研究,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问题。

《小家伙》剧照

在现实生活里,是否这类偷渡客遇到的问题比电影里还要糟糕?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当然,现实生活肯定是比电影要更为艰难的,因为在电影里要平衡不同的创作元素,所以有时候可能会加入一点幽默的手法,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却远不是这样。

很多莫斯科人根本不了解移民偷渡这个问题,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也许有些人可能会过得比Ayka好一点,因为稍微有点钱,可以用贿赂暂时解决危机,但是这些人其实都是非法移民,所以他们的生活并不会太轻松。

《小家伙》这部电影给人的观感是十分痛苦的,女主角Ayka在片中不断地逃跑、找工作,同时她又刚刚生育完孩子,大量残酷的镜头让人有种体感上的疼痛感,请问您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强烈生猛的呈现方式?

《小家伙》剧照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因为对于影片里的女主角Ayka来说,她需要不断地逃债,需要不断地处理各种危机,而她逃跑的过程其实也是所有去往莫斯科偷渡的移民所要经历的遭遇,因此在这种事实面前,我必须选择一种冲击感比较强的画面来还原他们。

女演员叶斯利亚莫娃演得特别好,在整部电影里,她将Ayka这一人物的悲惨遭遇她诠释得很精准。我们注意到,这位女演员在您的上一部电影《图潘》里也有出现,只不过那个角色还是比较单纯的,但是到了这一部,她的演绎方法明显复杂了很多,作为导演,您和她之间是如何配合的?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确实是这样,她在《图潘》里是一个较为简单的角色,但是在《小家伙》里我们共同做了很多的分析,然后在演绎每场戏时都做了详细探讨。

其实,在她的具体表演中,我也对她做了一些妥协,如果她的精神和身体不进入状态,我就会将拍摄推迟到第二天,然后尽力给她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表演环境,可以让她更入戏就行。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在现场指导演员拍摄

在观看《小家伙》这部电影时,我特别注意到,在声音部分,比如说Ayka乘坐地铁、在大街上扫雪,这些外景的声音都特别刺耳,有时甚至感觉已经变成了一种噪音。这些是您的一种特殊的感官倾向吗?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是的,你们应该知道,我的这部电影是没有背景音乐的,所以在创作时,我更希望用声音来表达女主角痛苦的心情,我希望得到一种很原始的,没有加工的声音,而且莫斯科的地铁里本身就是这种很嘈杂的噪音,所以现在的声音就保留了原来的样子。

在做后期剪辑的时候,声效师其实是有想过做声音的降噪处理的,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保留原声,因为我们拍摄到的画面本身就有一种混乱的感觉,所以我也希望声音可以配合这个画面,以此象征Ayka生活处境的艰难。

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接受DOCO热纪录专访

您的第一部剧情片《图潘》拍摄在2008年,当时就得了戛纳一种关注大奖,但为何到了2018年,整整过去十年,您才完成第二部作品,这样的创作节奏好像与很多导演有所不同,在这中间您经历了什么?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因为在拍摄《图潘》时耗费了很多心思,所以就在之后休息了一段时间。

不过,在此期间我也没完全闲着,有一段时间我是在做《图潘》的宣传,然后又做了《小家伙》的前期资料收集并写好了剧本,但是在拍摄《小家伙》时就花了六年时间,确实有点长。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同时担任了《小家伙》的摄影工作

您的上一部电影《图潘》采用了手持摄影+长镜头的拍摄方式,这部《小家伙》也基本沿用了这种选择。但是《图潘》的视角是相对固定的,然而《小家伙》却有大量的运动式镜头,请问这种创作上的变化您是怎么考虑的?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要说明的是,在拍摄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这个角色以及这个故事,因为在影片完成之后,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观众对这个角色和故事的观看。

在《图潘》里,我想表达的更多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更加稳定一点的镜头去观察辽阔的草原;

但是在《小家伙》里,就需要近距离的观察人物的眼睛和面部表情,因为女主角Ayka的台词很少,整个故事其实都是通过她的情绪来讲述的,而情绪又都集中在她的脸上,所以就用了很多近景式的手持特写镜头。

《小家伙》剧照

我们了解到,在您拍摄剧情片以前,您似乎还拍摄过几部纪录片,但是很抱歉,我们无缘看到这些作品,国内好像也没多少人看过。想问一下,您从纪录片转向剧情片,纪录片的创作经历是否影响了您在剧情片上的美学倾向?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当然有影响,因为在做纪录片的时候就是要求真实感,所以我很讨厌那种虚假的东西,一直以来都希望我的电影里面也有一种真实感,虽然大家都知道那是表演,但是还是要尽量地真实,因为我希望在银幕上展现的是一种真正存在的现实,而不是一种虚假的生活。

《小家伙》剧照

我们注意到,您的这部电影是有中国制片人参与的,未来据说也打算在中国上映。在您与中国电影人的接触中,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虽然我只是跟一位中方制片人合作过,但正是由于中方资本的参与才算是拯救了《小家伙》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的我已经陷入了资金的困境之中。

在学生时代,我就很喜欢中国电影,比如说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的电影,我就都有所涉猎。虽然不了解所有的中国电影,但是一直以来就对中国电影很感兴趣,现在我的电脑上就有一部中国电影,是1925年的一部片子,一直想看但是还没找到时间,不过是什么名字我给忘了。

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接受DOCO热纪录专访

那在您的观影经历中有哪些中国电影是让您印象深刻的?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的一部中国电影就是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我非常喜欢那部电影。

此次您作为北影节评委之一,请问您评选电影的个人标准是怎样的?或者说,在您看来,一部优秀的电影要满足哪些条件?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首先,美感是很重要的,还有故事是否感动人,是否能让人产生共鸣,这次做评委,我并不看重影片是不是大导演所拍,也不看重他的投资有多大,我只看电影本身的质量。

作为一个导演,一个观察者,我个人觉得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是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所以这也是我推荐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这部中国电影里,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面貌。

创作中的谢尔盖·德瓦茨沃伊

最后想问一下导演,您的下一部电影我们会不会还要等十年才能看到?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哈哈,相信以后我应该会尽快地去拍摄吧。

再次感谢导演给予我们机会和时间采访,非常期待可以尽早看到您的下一部电影再次来到中国放映!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谢谢你们!

 5 ) 2020.7.30

生活和本能,哪个是我们追求的,哪个是我们鄙夷的,即使结局悲惨,并不是只关乎我的生命应该去做吗?

并非没有出路,只不过是自私。

你甚至不能因为如此这般,这很难形容,一个视野受限而无法预料自己未来的人做出来的实时之举为什么不对。

当然这不是影片的目的。

是因为有人从最开始就失去了视野。

是要生存还是本能。

这反而成为了最背离的两方。

到底是为了谁呢,是死亡?是未知,好似我们不能根据结尾去定性,我知道这是自己的陋习。

我厌恶她却又难以恨她。

因为她所做的是本应该做的事。

但她是一个动物,她是为了生存,这是最失控的一面,是最背离我们文明的一面,却身处在文明当中。是文明尝试捕捉的一面,并身处在文明当中。

这是一只猴子,我并不排斥动物性。

是我身上逻辑理性教化的那一部分在抵抗。

我深知这排斥的荒谬与不安。

2020.7.30

 6 ) 近年来最实至名归的戛纳影后!

2018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这个奖项竞争异常激烈,先有夫唱妇随的赵涛在《江湖儿女》里横跨数十年的造型和过硬演技令人眼前一亮,另一位来自是枝裕和《小偷家族》里的安藤樱以一场特别的哭戏征服了当年评审团主席凯特·布兰切特,但谁也没想到,当《小家伙》在最后压轴登场时,哈萨克斯坦女演员萨梅尔·叶斯利亚莫娃(Samal Yeslyamova)以技术性压倒的演技触动了评审,最终以黑马姿态摘下当年戛纳影后的桂冠。

这位女演员绝对是影片的灵魂人物,她几乎占据着每一个画面,摄影镜头寸步不离地跟随着她在地狱般艰难的处境里穿梭徘徊,触目惊心地道出非法劳工在俄罗斯的生存状况。这部《小家伙》出自哈萨克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Sergey Dvortsevoy)之手,这位名不经传的导演至今仅拍过两部作品,处女作《图潘》同样入围戛纳,并在当年获得“一种注目”大奖。没想到相隔了十年才推出第二部作品,据说这部作品足足花去七年才拍摄完成!影片糅合了比利时达内兄弟的美学风格与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主题表达,全程手提摄影跟拍,没有一曲配乐,加上毫不吝啬的人物特写镜头,给观众带来极为压抑的观感,而主人公对待亲生骨肉的态度也容易让人联想到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代表作《四月三周两天》

也许这种“电影节专供”的影片已经不太新鲜了,不过这部作品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导演提到他在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莫斯科妇幼医院出现248名惨遭遗弃的新生儿,从而引发拍摄这部影片的灵感。他很想了解并探讨这些母亲究竟出于什么原因而狠心做出如此行为。导演选择的切入点和叙事视角别有一番用意,透过一位来自吉尔吉斯的年轻女子,她离乡别井来到莫斯科,不为别的就是要打工赚钱。这种外来者的视角更客观地展现出俄罗斯林林种种的社会问题,从阶级固化到非法移民,从女性待遇到地下婴儿贩卖等等。这个角色本身并不是俄罗斯人,而是来自俄罗斯周边小国的务工者,与那种“抹黑、暴露国家阴暗面去博取西方人眼球”的亚非拉题材显然有所不同。有趣的是,在同一届戛纳竞赛单元里,还有另外两部同样瞄准底层人物的影片:《何以为家》和《审判日》,相比之下这两部似乎有更多猎奇的元素,自然也免不了被影评人打上“剥削贫穷底层”的标签。

除了切入点和叙事视角之外,影片在纪实的风格里运用不少象征隐喻的笔触,勾画出一位底层女性由“兽”到“人”的过程。前半段都在描述女主角为了打工赚钱,诞下孩子后不惜狠心抛下逃走,用冰柱为身体止血,冷漠欺骗同伴,直至发现产后身体的变化(涨奶)以及几个关联性的动物场景(流血的母狗给狗仔喂奶),从而领悟到母性降临到自己身上。也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能,令她由冷漠无情的“野兽”回归到人性的一面。由此,影片的重心从针对外部社会的批判逐渐转向角色内在人性的揣摩。熟悉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作品的影迷自然很容易猜到影片开放式的结尾,不过丝毫不减这部压抑的作品带给观众的情感冲击力。在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尾,母性的感染力达到极致。全赖有这位年轻女演员的强大演技支撑,戛纳影后的称号绝对是实至名归,非常看好她之后的演出!

 短评

这届戛纳影后够格。开场的环境音压迫感真强,后面才适应。长镜头调度厉害,手持近景跟拍人物极大增强纪实性。小狗吮奶的剧情安排得漂亮,一语双关。结局与整体的悲惨基调保持一致,没什么喜大普奔,非常现实。

5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的确生不逢时,快点拍出来就好了,从电影手法到主题都已经被花式拍n遍了。纪实+苦哈哈的大女主是20年前的《罗塞塔》,而这种类移民题材在戛纳都拿过几轮奖了。不过对于窥探中亚人民在俄现状还是很有意义的,电影完全就是俄国梦的破碎。Akya一直说莫斯科这么大高利贷找不到她的,结果人转头就找到了,也许莫斯科也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大。

7分钟前
  • 我模糊了
  • 还行

她本只有两种声音,隐忍的说话声和沉重的喘气声,最后当她奶孩子时,她学会了发出哭声。

9分钟前
  • 2miao
  • 推荐

#资料馆留影##年度佳片#少见的把镜头对准俄罗斯的底层阶级,一个先是弃婴又希望留住婴儿的女人,她有开一家缝纫机店的梦想,却因此欠下巨债而东躲西藏,因生孩子弄出的病痛,为还债在马路上跌跌撞撞的奔走……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比天气更冷的是底层人的无奈与惊惶。女主完全融入了角色,不像在演而就是剧中人,戛纳影后可不是盖的。虽然制片人现场一直在卖情怀说很“温暖”,可我却分明觉得冰冷刺骨无比绝望,尤其是结尾用孩子抵债的一幕,看的人心疼。也不由让人对沙俄这片土地浮想联篇,从苏联时盲目的热,到解体后幻灭的冷,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吧。

13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C+ / 可供《迦百农》学习的至少有四点:①把人物放置到多层交织的社会环境里;②用镜头缔造断裂又黏连的空间,再反作用于人物的行动,而非孤立地展示断片式的行动;③把隐喻安放在连贯的叙事情境里,而不是当作反复戏耍的文学性符号;④用减法去向现实敞开,而不是用堆叠的口号切割(一个多么沉稳、细腻而气若游丝的结尾啊)。不过有些电影节文本标配还是有点想当然了,这样一个独立女性形象没有和她所对抗的社会制度产生视角上的分裂感着实可惜。

1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比预想得还要好。如果不是对俄罗斯和中亚社会了解较多的话,可能会丢掉很多含义更深的信息,比如在俄中亚劳工(含黑工)对俄罗斯和对中亚的意义,比如电影里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在不同对象场景里的转换。当然这都不影响影片的表现力。顺便提一句,里面莫斯科的扫雪车让我激动了好久。

21分钟前
  • 莫陶客
  • 力荐

破窗雪原出逃,地下屠宰拔毛,私有床头柜和服装店手册,永远遭受侮辱排斥的异乡人,从追求梦想到挣扎求存,美好的莫斯科只存在于电话之中,谁剪去了几朵充满陋室的郁金香?后劲太足,厉害

2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纪实风格又排除纪录片的语境,令冰天雪地之下的困境与观众保持距离又存在可感的温度。那些水蒸气也都很美。美学上朴实无华,技术前卫,语言新潮。Ayka真坚强,她一直在为生存而辗转,文化观念正在被生存改写。写实,不等于卖惨。俄吉历史上本是一国,而今吉尔吉斯人黑在莫斯科没有出路,这是事实。

28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孩子哭声和手机铃声一样恼人,下体血水和胸口奶水同样多余。陋室里的郁金香,医院里的宠物犬,都比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屋檐下的冰锥,陌生人的洋甘菊茶,都是最为廉价的恩赐。百年不遇的暴雪即将消融,如同上天的玩笑。还不起的债务要用孩子抵扣,这是冷酷的现实。 当孩子不再啼哭,母亲终将哭出声来。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哈萨克斯坦的申奥片,原名“艾卡”,俄罗斯导演始终只用近景、特写跟拍的长镜头,盯着艰辛打工还债的女主人公之五天的悲惨生活,完全是个独角戏,难怪演员可以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以极端戏剧性地情节,展现在莫斯科打黑工的吉尔吉斯非法移民群体,看得好悲催啊,真是“红旗一落地,重回旧社会”!

3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7,当女主开场一拔鸡毛,就预示着什么了,拔太快了。又是那种手持摄影记实风,太惨了,完全活不下去。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Cannes71# 本届这个局能拿影后吧。虽说水平很高比十年前处女作成熟多了,但是这种罗马尼亚新浪潮式的片已经有点过时了……即便是登峰造极的苦情戏和自然主义拍法。「图潘」里的那点珍贵的灵动和异域风情没了真可惜。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平遥第一部,影展之最(戛纳影后),睡不好再大早上起来看一度生理不适,要吐了……不是说电影不好,是这种剧烈晃动的手持跟拍、逼仄密集的面部特写、各种动物的血光画面展示,还真是锋利简单粗暴啊。莫斯科铲不完的雪,女主两腿间流不完的血、还不完的债......啊,太焦灼了。

4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关于女人弃婴的故事,之前谈过,好像总离不开某种结局的召唤,剩下的,各有各的苦衷,苦到浓处,都不忍再看同类题材。在背弃的那段时日,一个女人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崩溃,非常疼痛甚至残忍地推到观众面前。血流不止是很凶狠的画面,人如此,狗也如此。再加上大雪不断,人心化都化不开。飞机上点播这部,手持镜头在晃,气流在颤,更觉愁苦都被晃得看不到边界。三星半。

4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吉尔吉斯斯坦曾美慧孜。

46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像是蒙吉的学生尝试拍达内的《罗塞塔》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近些年比较好的一部女性电影,全球化的城市里存在着太多这样人不如狗的dd人口在奔波着。一连串的手持摄影室内外的跟拍,场景里充满了其他类似人物和冷漠强势的本地人的设计,尤其是地铁那段人群中的渺小拍的太好了,莫斯科的罕见大雪和血色更显其寒冷疼痛。声音即配乐,各种环境音噪音手机和喘息声。蒙吉432和达内似的人物和风格,女主漂亮又有可怜泼辣坚强的多面塑造还每场戏都有她,拿戛纳影后无争议。前苏联的中亚小国家如今在俄罗斯也要面临被遣返和我国对照十分让人玩味。#金马55#国内上映估计会被删掉喂奶的镜头。

51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看得头大。全程移动跟拍➕超大特写,造成了极强的压迫感和致郁效果,漫天大雪、昏暗光线和逼仄空间,迅速把观众推到吉尔吉斯人(非法移民)在莫斯科的痛苦生活。仪器、铲雪、几乎不带停的电话彩铃和无路可退的话语倾轧,这些可怕的声音,加上女主几乎精疲力尽的喘息,却在最后的狗子有妈妈处,抖露了最大的感人瞬间。即便是禽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啊。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太惨了,最后结尾当哺乳的母亲开始唤醒母性却不得不抛弃孩子,难受得我胃抽筋,上一次胃抽筋还是《大象席地而坐》。也太厉害了,手持摄影+逼仄构图,活生生把观众逼入女主的情景当中,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57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确实很像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在莫斯科冬天,长镜头调度和对雪景使用足见导演视听方面功力。但整体剧情和人物动力都仅出自前置背景的强设定,则真的可以说是为了惨而惨。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