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大盗

记录片美国2019

主演:布列塔尼·凯撒,戴维·卡罗尔,朱利安·惠特兰,卡罗尔·卡德沃拉迪尔,保罗·希尔德,罗杰·麦克纳米,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奈杰尔·法拉奇,查克·格拉斯利,唐纳德·特朗普,马克·扎克伯格,格雷琴·卡尔森,莱斯特·赫特,塞斯·梅耶斯,巴拉克·奥巴马

导演:卡里姆·阿米尔,耶菡·妮珍儿

 剧照

隐私大盗 剧照 NO.1隐私大盗 剧照 NO.2隐私大盗 剧照 NO.3隐私大盗 剧照 NO.4隐私大盗 剧照 NO.5隐私大盗 剧照 NO.6隐私大盗 剧照 NO.13隐私大盗 剧照 NO.14隐私大盗 剧照 NO.15隐私大盗 剧照 NO.16隐私大盗 剧照 NO.17隐私大盗 剧照 NO.18隐私大盗 剧照 NO.19隐私大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20:29

详细剧情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人们正在利用数据作为“武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相致力于保护我们最私密的个人隐私。《隐私大盗》由获奖电影制作人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倾情打造,通过剑桥分析/Facebook 爆炸性数据丑闻中关键涉事人员不可思议的个人历程,从不同方面揭露了数据利用背后的黑暗世界。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阿米尔和妮珍儿(《埃及广场》、《控制室》、《天才网路梦》)通过这部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电影,延续了他们探索社交媒体震荡的传统。《隐私大盗》让我们不禁去质疑我们每天利用的信息的来源,去思考我们在数字时代轻敲手机或键盘、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放弃了什么。  《隐私大盗》于 2019 年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阿米尔和妮珍儿担任导演,卡里姆·阿米尔、格雷琳恩·德赖弗斯、朱迪·科林和佩德罗·科斯担任制片人。

 长篇影评

 1 )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香蕉姐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剧《你》里。

男主乔,得知女主的姓名后,视奸她所有的社交信息,掌握了她包括家庭住址、童年生活等全部的秘密。

当今社会,网络在连接你我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窥探你我的隐私。 并且,一不小心,就成了对付你的“武器”。

音乐软件上的“猜你喜欢”,凭借你的听觉记录,揣测你的口味。 你在享受私人订制的同时,会不会因为“耳朵”被监听,而感到背脊发凉? 社交网络正以你想象不到的恐怖,操控你的人生和选择:

《隐私大盗》

The GreatHack 2019.1.26 圣丹斯电影节

《隐私大盗》是网飞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它披露了一家叫“剑桥分析”的科技公司,在几年内侵犯用户隐私,左右选民意志的种种行径。

其中,最令人惊骇的是,这家公司很可能左右了2016年国际政坛的两个大事件—— 特朗普意外胜选,和英国“脱欧”。

纪录片本身拍摄得并不完美,豆瓣7.8分。 香蕉姐推荐它,并不是因为其揭露的政治阴谋令人大跌眼镜;

而是它反映出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常常被忽略的情况: 个人信息竟然能够被利用到左右个人意志,干扰个人判断,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甚至影响我们后代生活的程度。

1.

2018年4月,由于Facebook卷入用户数据泄漏丑闻,年轻的亿万富翁扎克伯格被送去国会听证。 扎克伯格的国会问答,将数据泄漏丑闻掀向高潮。

听证会上的扎克伯格

这一切都源于“伦敦分析”公司内部线人的揭发。 伦敦分析被爆不正当使用近87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用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具体怎么操作的,还要回到特朗普胜选前夕。

当时,特朗普团队组建了数字业务团队,伦敦分析加入其中。

伦敦分析移交给了特朗普团队一组非常有价值的选民数据。

原来,他们曾让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做了一份性格测试。

以此建立起一个拥有接近四五千个数据点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供预测美国每一位成年人的性格。

性格驱动行为,行为影响投票。

他们根据性格分析,找到容易被影响被煽动的人群,即摇摆选民。

随后,开始通过社交网络,向这些人精准投放策划过的数字视频内容。

这些内容大力渲染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表现希拉里的粗心、身体衰弱、冷酷、心理变态。 以此来煽动选民对希拉里的仇恨、厌恶情绪,左右他们的判断。

其实,网民所看到的那些都是特朗普团队想让他们看到的。 他们利用你欺骗你还把你蒙在鼓里。 比如,特朗普竞选中倡议“拥枪权”。 思想开放、冲动易冒险、时常会感到紧张的人群,在打开Facebook上会看到类似“自由受到威胁”的广告。

图源:北京商报企鹅号

他们根据网民内心的恐惧和需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广告。 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下,这些摇摆网民很可能转而支持能够保护他们的竞选人。 在脱欧议题上,他们的办法如出一撤。 找到这个国家中还没有定见的少数摇摆分子,然后用广告对他们进行“狂轰乱炸”。

在美国,3个州的7万选民就能决定大选。 在英国为脱欧举行的全民公投中,“脱欧”一方以51.9%的支持率险胜。 不知道社交网络的广告是否对公投结果起到了作用。

纪录片《隐私大盗》聚焦于剑桥分析公司机密被曝光,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不管纪录片所持立场如何,“剑桥分析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

我们的个人数据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正在被盗取, 并以我们不理解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为连接你我而打造的平台,正在被武器化。

人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操纵的木偶,被实验的白鼠,被蒙蔽而不自知。

2.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剑桥分析组建的这一庞大的数字网络,仅仅源于一款小测试游戏。 2014年,一款叫做"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的应用程序登陆在Facebook上。

这款程序可以进行心理测试,对用户的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亲和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五项核心特质进行评分。 据此分出不同的人格类别,包括冒险者、友善者、管理者等。

类似的性格测试相信大部分人都做过,你可能会怀疑这套测试的准确性? 其实,这套算法准确度很高。 因为他们还会透过用户的点赞、浏览网页,发布的文字、照片等信息进行分析。

BBC称,透过分析用户的10次点赞行为,算法对你个性的分析要比你同事更准确;有150个点赞,了解程度可以超过你的父母;而超过300个点赞数据,就连你的伴侣也不是算法的敌手了。——把Facebook拉下水的剑桥分析究竟是何方神圣,《北京商报》

大数据或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当时共有27万用户下载并使用了这个应用。 他们以这27万人为基点,进入测试者的朋友网络,攫取每一位朋友的状态更新、点赞以及私密信息, 织成了一张涵盖8700万Facebook用户的巨网,并建立心理档案,用于商业变现。

透过Facebook泄露用户信息事件,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令人细思极恐的点点滴滴。

3.

大数据看似很遥远,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互联网世界,人的行动会像蜗牛一样,留下痕迹。 当你搜索某一商品,无数同类商品会出现在你眼前; 音乐软件上,打着“猜你喜欢”的贴心名号,追踪你常听的歌曲; 是的,我承认这很便利,但那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网络给我们建了一口井,我们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到它让我们看的那方天空,而我们误以为那是整片天空。

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窥伺隐私的危险性。 某网友爆料,他老婆元旦去摘草莓,一没在某平台搜索“草莓”关键词,二没看有关“草莓”的文章,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和草莓相关的推送文章。 网友猜测,某平台使用了麦克风的权限,监听到了他跟老婆的对话。 不论最后的事实怎样,我们越来越有种,拿着智能手机,几乎相当于裸奔的感觉。 有时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照片、文字动态等,都会不小心暴露我们的重要信息。 有个新闻比较早了。 2011年,王珞丹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两张照片。

某网友根据这两张照片,以及王珞丹发布的四条信息,利用大数据,竟在40分钟里推测出王珞丹的家庭住址。 这让人背脊发凉。 万一来人不怀好意,或者攫取你的信息进行诈骗,后果不敢想。 我们每天和朋友聊天,分享孩子照片,倾吐心情的平台,似乎变得不那么“可靠”。 每一次点赞,每一个评论,每一条动态,都在暴露我们自身的性格和品味。

有的人不希望被全部看到或了解,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有的人觉得无所谓,发布照片、动态就是希望分享、交流,把完整的状态呈现给人看。 不论做何选择,不论我们懂不懂大数据,都应该了解:

数据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在给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偷窥你、监视你、控制你……

参考文章: 1. 把Facebook拉下水的剑桥分析究竟是何方神圣,《北京商报》

文/香蕉姐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2 ) 几点思考

1.用户知晓或不知晓情况下,收集用户数据。

2.以其他国家地区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制作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3.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从而改变某些人的行为。

4.针对某些人群定向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5.使用引导性广告和言论影响选举等国家政治行为的结果。

6.宣传假信息、片面信息,掩盖事实或部分事实。

片中完全将以上内容混为一谈。思考哪些违法?

个人观点:

1.未经用户知晓或允许的情况下或者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收集或私藏用户隐私是违法的。

2.3.4.5.美国总统竞选本身就是允许宣传和投放广告的,宣传和投放广告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的选择,这种影响与片中所述的影响有多大差别的。利用大量用户的数据去制造模型,再利用这类模型去做一些事情呢,这正是现在最火的深度学习在做的。即使原本的数据中不存在你的信息,只要样本数量足够,是否包含某一个人几乎没有影响。

6.hehe

片中所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要打到这些所谓的违法的人,但是要去打到他们的人却是一些看似玩世不恭、小人得志的人。

另外的:

1.信息模型作为工具武器化问题。

2.部分人针对川普和脱欧的团体进行无差别打击。

3.片中CA的CEO是否有权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完善法律去保护民主,完善法律去定义公民对自己信息的权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当然,作为判例法系国家对此可能不同。需要保持对垄断公司的警惕,但并不是所有垄断都是邪恶的。

成长生活在成文法和家长制国家,提醒自己警惕个人观点中肆意收集隐私不违法的理所当然的想法。

 3 ) 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看了这部纪录片,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前对ZUCKERBERG的喜爱和敬佩全然消失。以前天真的认为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连接,为了网络社区,但一旦这个目标和现实中政治、利益等发生冲突,才能看出他真的在乎什么。从这点上来看,中国市场不让FACEBOOK进入是多么正确的事。

FACEBOOK 最近的负面新闻不少,上个“黑色星期五”它的股价刚刚大跌8.32%,市值蒸发约558亿美元,今天开市继续跌。这次的负面新闻主要是数百家公司和品牌参与到“停止以仇恨牟利”的运动中,批评FACEBOOK和TWITTER对平台上的假新闻和煽动性言论无所作为。ZUCKERBERG立即紧急宣布修改平台的广告政策,禁止在广告中发表仇恨言论。

现在的FACEBOOK在各国经常有负面新闻,各国监管机构都对这个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颇有微词,认为它们利用市场的垄断地位,非法使用用户数据,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抵制假新闻等等。

这部纪录片的重点是CAMBRIDGE ANALYTICA, 一家数据分析公司,FACEBOOK是它的数据源和操纵地。我相信这类数据分析公司不止这一家,其他的依然在各种掩盖下工作。CAMBRIDGE ANALYTICA从2013年开始,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遍布着它利用数据对政治的成功操控。最成功最成熟的案例就是特朗普当选总统和英国成功脱欧。

它们的操作手法:

1. 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泄露。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用户数据不仅被泄露,同时被售卖和交换,成为商品。

2. 第三方对用户数据进行行为分析,找到摇摆立场的选民作为目标群。

3. 对目标群进行非事实信息轰炸洗脑,操纵政治。

结果就是利用数据对特定群体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操控。

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数据,而对数据的使用和监控成为最重要的两件事。但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对它的监管水平。

这部纪录片叙事本身比较凌乱,拍摄也没有很出色,但它让我从多方角度看到了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加了知识,引发了思考,是和看新闻所能带来的思考深度和形象度所不能比拟的。

但公民自身对数据的权利到底如何维护?政府该如何监管科技巨头们?时间又过去了四年,貌似根本的东西还是没有改变,坐等这次美国大选的科技黑幕。

 4 ) 隐私不用盗,想要就能要

很棒的题材,但不是很好的影片,那些用在让密集恐惧症者无法忍受的字节特效上的精力和金钱,如果可以放在讲故事和更好的素材覆盖上,也许会让这个影片更加吸引人些。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数据的商品化以及被加工处理成足以影响我们行为选择的手段,在这个数字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并不陌生,只是无偿提供着数据以换取生活便利的我们,尚未意识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Cambridge只是被卷入了旋涡的中心,但搅动这场旋涡的,绝不会只有这一家公司。扎克伯格不可能去公布背后的金主们,这些金主们也绝非仅是宣扬民粹的政客。注意力和影响力,就是金钱和权力,从企业主,到政党,甚至NGO,都希望能拥有这样的力量。他们想要影响大众,但却不想让大众发现是这样不知不觉被影响,倘若扎克伯格开了这道口子,就是灭了自己的财路。况且他的野心绝不仅于此,毕竟最能利用Facebook获得权力的人是他自己,曾有媒体报道他也许会竞选总统,倘若他某天成功当选,我也不会感觉诧异。

相比科技巨头们财大气粗的傲慢和刻意的沉默,记者Carole Cadwalladr在TED演讲时的警示和呼吁显得那么无助和绝望,恐惧和愤怒的瘟疫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迅速蔓延,这些原本信誓旦旦要让我们彼此连接,兜售乌托邦梦想的科技天才们,造出了他们未能想象的庞然大物,善和恶被放大,人性的闪光和弱点都毫无遮掩的被呈现。然而,“民主”绝不会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就失去了作用,倘若真是如此不堪一击,那这样的“民主”失去也不足为惜。科技的演变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已经无法逆转,人类需要新的制度来面临未来的挑战,从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中,我们就能看到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共存,关键在于使用者的选择。未来如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人类,能否携手合作,在共商共议和有所妥协中创建新的规则。

2019.09.17

 5 ) 「不语051」恐惧自省——《隐私大盗》影评

看记录当下的纪录片,如同一场自我反省,恐惧如雨点般渗入本就没有遮蔽且不完整的内心。其实中文的翻译不太恰当,当然这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正确问题。Hack是题眼,但其实不只关乎技术的这场“入侵”,为未来的魔幻打开了一道观看的门。

以火人节的“开放”开场,联通了时间轴上的一种传承。一个学者的维权诉求和一个参与者的洗白斗争,还有媒体的揭露和当权者的喊冤,这一切都像极了yny剧情中的暗潮涌动。Facebook的信息泄露、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还有扯不清的脱欧公投与全球各地线索不足的政治事件,这些事实以时间顺序穿插其中,提供着探索真相的视觉语言。不过个人觉得多一些人物的视角可能更丰富影片的客观性,而且过往参与者的戏份明显后半段增多从而没有能使维权这件事的深度持续下去。

片子本身没有刻意制造恐惧的意图,特效的部分依然显示着科技进步的魔幻现实。可能应和了开头学生的那句话: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就不觉得有什么困扰。数据在当事人的口述中一遍遍被强调着价值,而我们无所谓地享受着网络的便利,也无所谓地接受着被记录、被使用,无法逃离的新宇宙。

其实片中发生的事实早已通过社交媒体被许多人知晓,而告知并不是本片的内核,引用学者开头的用意在我看来是需要更深一层的思考,而片子留白较多的节奏也适合更多的反省。被逐渐数据化的未来,是否已然形成了一种新的、未知的、虚拟的人类?数据形成的我们,是否比我们本身更真实?这些问题,才是细思极恐的。

时下新兴流媒体的磅礴气势,堪比摄影出现时对绘画冲击,而在Netflix播放的这部片子,提供了新的矛盾性趣味,仿佛去年年末的《黑镜:潘达斯奈基》。

最后的最后,7分,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值得反思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6 ) 被网络囚禁的人类

几年前网络开始成为社交生活的时候,都有一种预感!未来人们会不会都生活在网络中,看似我们能够支配我们自由,谁又知道我们会不会一直在被支配中生活!这一切貌似来的太快,人类历程20多万年,一切发展都看似缓慢且朝着平等,和平,理性的方向发展。但网络的发展貌似超出了人类进化的步伐!越来越难以控制,终究有一天,人类将活的越来越虚机,真正主宰地球的可能真的是电脑或者叫AI。一个数据分析就可以改变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现在想想,当年中国请离谷歌是个明智之举。但中国就不一样了吗,同样,一个腾讯一个阿里!也做着谷歌同样的事,我们也许习以为常,习惯了他们为你做的各种推荐,你以为的隐私,也只限为你以为而已!也许这些还没发展但政治国家成面,但也是为每一个人埋下了一个安全隐患的种子!貌似写太多,就这样吧

 短评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7分钟前
  • Pronoia
  • 推荐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12分钟前
  • 竹取的实时通讯
  • 还行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13分钟前
  • 樱子🪵
  • 力荐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17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

22分钟前
  • amiko
  • 力荐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24分钟前
  • Jafe
  • 推荐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2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34分钟前
  • Karo
  • 推荐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39分钟前
  • 寡狗
  • 还行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43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44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45分钟前
  • zy_
  • 推荐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49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50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54分钟前
  • 低端XC亲自
  • 力荐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59分钟前
  • viking
  • 力荐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1小时前
  • 小贼
  • 推荐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1小时前
  • Raphael C
  • 力荐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1小时前
  • Sophie Z
  • 推荐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