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妻

剧情片其它2017

主演:格伦·克洛斯,乔纳森·普雷斯,马克斯·艾恩斯,克里斯蒂安·史莱特,哈里·劳埃德,安妮·斯塔克,伊丽莎白·麦戈文,约翰·维德伯格,卡琳·弗兰兹·卡洛夫

导演:比约恩·荣格

 剧照

贤妻 剧照 NO.1贤妻 剧照 NO.2贤妻 剧照 NO.3贤妻 剧照 NO.4贤妻 剧照 NO.5贤妻 剧照 NO.6贤妻 剧照 NO.13贤妻 剧照 NO.14贤妻 剧照 NO.15贤妻 剧照 NO.16贤妻 剧照 NO.17贤妻 剧照 NO.18贤妻 剧照 NO.19贤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16:27

详细剧情

  根据Meg Wolitzer所著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Joan Castleman是一位文学家的妻子,美丽忠诚、无瑕疵,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才华、野心,花费了40年的时间来辅助丈夫,忽略他的不忠,永远表现得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婚姻也来到破碎的临界点。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前夜,她将面临生命中最大的牺牲,同时也发现了丈夫职业生涯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72岁的格伦奶奶,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谢绝转载。

这些是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我的想法。——Joe 我的话,我的痛苦,我独自在那个房间里,把你骇人听闻的行为变成文学金子。——Joan

北京时间1月22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揭晓,其中《罗马》和《宠儿》两部影片以10项提名领跑全场,获得8项提名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和《副总统》也紧随其后。

《贤妻》海报

与这些大热影片相比,《贤妻》略显“低调”,仅获得“最佳女主角”一项提名。

一同获得影后提名的还有在《宠儿》中表现出色的奥利维亚·科尔曼以及成功跨界的银幕新秀Lady Gaga等。

提到本片女主Joan Castleman的饰演者格伦·克洛斯,不少观众都很陌生,但年逾七旬的格伦奶奶早就是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了

《致命诱惑》1987

1987年,格伦·克洛斯在《致命诱惑》中塑造了Alex Forrest,这个角色名列美国电影协会百年间最伟大银幕英雄和银幕恶人排行榜第7名,对“坏女人”形象的精准把控让她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之后格伦凭借《危险关系》和《雌雄莫辨》先后两次获得该项提名。

《危险关系》1988
《雌雄莫辨》2011

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三次都惜败于对手,成就了雪儿、朱迪·福斯特、梅丽尔·斯特里普三位影后。

今年已经是格伦·克洛斯第四次角逐影后了,在岁月的积淀下,“老戏骨”格伦的演技日益精湛,贡献了年度最细腻、最真诚的一次表演,很有希望借此封后。

“亲密关系”

《贤妻》中,格伦·克洛斯饰演了一位细致贴心、忠诚低调的妻子,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在40年间辅助丈夫Joe Castleman(乔纳森·普雷斯 饰)的工作。当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们的婚姻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二人最大的秘密。


本片以一次起夜作为开始,摄影机跟随着卡斯尔曼夫妇的脚步,通过适逢其会的闪回手法,刻画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女性形象。

与总是侃侃而谈的丈夫Joe相比,Joan的言语并不算多,她总是静静地站在丈夫的身后,拿着他的外套和杂物。

尽管格伦·克洛斯饰演的Joan一直游离在画幅的边缘,但她才是《贤妻》中绝对的主角。

她一出现便带有强大的气场,哪怕“躲在”镜头的角落里,也能让观众忽视星光熠熠的、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丈夫——她的神情变化与微小动作始终牵连着观众的情绪。

格伦·克洛斯对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把控十分精准,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

摄影机数次聚焦于Joan的面部,无论是与丈夫敦伦时略带红晕的脸颊和几可乱真的喘息,还是在宴会上被叫错名字后消失的微笑,格伦用她的表情向观众展示了何为“润物细无声”。

除了面部表情,格伦的“泪”也极具杀伤力:

在听到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Joan的眼中满含泪花,有惊喜,也有迷茫;

在丈夫与宴会上的宾客们高谈二人的生活小事时,Joan神情低落,眼睛上似乎蒙上了一层水雾;

在知悉怀孕的女儿(艾利克斯·威尔顿·里根 饰)顺利产子后,Joan与丈夫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她的眼中充满了激动的泪水。

类似于这样的镜头还有几处,没有一处是完全相同的——她的泪中总是饱含着不同的情绪,有无奈,有坚忍,有压抑,更有悲痛与愤怒。

她的泪水总是在眼眶中打转,只消几秒,便硬生生地止住了眼泪,似乎她一直在微笑着,从来没有过委屈与沮丧这样的负面情绪。

这个角色就像东方传统观念中的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将一切奉献给了家庭”的主妇形象,她总能将家庭琐事处理得有条不紊,处处照顾丈夫,从来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与此同时,她又不完全是那种放弃梦想的女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野心深埋进心底,以另类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格伦·克洛斯的表演让这个复杂的、多面的女性角色立体生动,赋予了Joan蓬勃的生命力。仅就其表演而言,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通过电影的简介,让人不禁联想到同年的法国电影《阿德尔曼夫妇》,两者的剧本构思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都在演员台词上下了很多功夫。

《阿德尔曼夫妇》中,剧中人物动辄便聊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文学巨匠,充满哲思与文学气质,但也有些曲高和寡。

《阿德尔曼夫妇》剧照

《贤妻》的剧本则改编自Meg Wolitzer的同名小说,台词风趣横生,通俗易懂,普通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同时剧中人物口谐辞给、妙语连珠,往往话里有话,讽刺意味十足

有网友戏称《贤妻》为《卡斯尔曼夫妇》,点明了两部电影的相似性,也有几分调侃之意。

本片里,透过台词,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夫妻二人的性格特点与故事走向。

本片男主还饰演了《谁杀死了唐吉坷德》中的“唐吉坷德”

例如,丈夫Joe总是引用——并重复引用文学中的经典短句来掩饰自身的短板,而妻子Joan一开口便是金句,话中充满着真智慧而非“皇帝的新衣”。

例如,丈夫在演讲中感谢自己有着一位多么好的贤内助,再次暴露其平庸的口才和老套的手段,这个行为也是二人矛盾爆发的因素之一。

再例如,丈夫每次跟女性搭讪时都会用同一段话,同时赠予对方一个写着“I love you,true(我爱你,真真切切)”的核桃,这个老套的伎俩被反复使用了多次,加上他完全无法拒绝甜食和油腻食品,更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电影中的Joe就像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以虚假的一面出现在公众面前,吹嘘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能,随心所欲,不受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Joan则是一位在40年间隐忍和包容丈夫的贤妻良母,但在一个又一个打击过后,她爆发了。

为何忍了40年,却在几天之内突然爆发了?”我在第一遍看《贤妻》后,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二刷后,故事的逻辑显然更加清晰了,在一次闪回中,我们看到Joan与一位不知名的女作家(伊丽莎白·麦戈文 饰)交谈,Joan对她说:“A writer has to write(作家必须写作)”,随后女作家告诫Joan说:“A writer has to be read,honey(亲爱的,作家必须被读)”。

两句简单的对白,却道出了作者与读者的“亲密关系”,也使得Joan放弃了成为一个作者,最终成为了一个被读者。

这两句台词让她在40年间尽力辅佐自己的丈夫,毫无怨言,直到丈夫在晚宴上对别人说“my wife doesn't write(我的妻子不写作)”。

这句台词是爆炸性的,它尖锐、虚假且令人厌恶,它瞬间击穿了Joe的心理防线

丈夫的这句话就是Joan爆发的最大原因。

以至于后来瑞典国王询问她时,她说:“I am a kingmaker(我是一名拥立国王者)”。

Kingmaker,尤指沃里克伯爵(1428-1471),英格兰大贵族,是玫瑰战争中著名的立王者。他在1461年帮助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登基,后来又使被废黜的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恢复王位。

Joan以这样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一生,心酸又真实,为影片的戏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优质的台词值得褒奖,但不能否认影片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比如片中的父子冲突不够有力、对婚姻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刻、浅尝辄止地探讨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等。

这些缺陷使《贤妻》并不是时代的缩影,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总把故事看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故事就只是故事。

正如电影中的那些著作一样,他们不是丈夫Joe的“文化、想法”,而是妻子Joan的“痛苦、孤独”,是40年间丈夫做过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行为和真实的故事。


2018年北美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达119亿美元,与此同时,《今日美国》却说2018是“一个明显的小年,远不如2017年的丰收景象”。

即使在这样一个奥斯卡小年,大奖花落谁家仍是未知之数。

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在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中,格伦·克洛斯凭借在《贤妻》中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电影类“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奖。

随后在1月28日的演员工会奖(SAG)颁奖礼上,格伦·克洛斯再度战胜《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手捧奖杯的格伦奶奶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工会奖是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最重要的风向标,因为在奥斯卡的评奖规则中,除了最佳影片之外的奖项,都由下属分部成员选出。而演员部门人数约占总评委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演员工会。

所以拿下演员工会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提前锁定了奥斯卡影帝、影后宝座。

当然也并非绝对,近十年里,只出现过两次意外情况:

一是2011年《帮助》的女主维奥拉·戴维斯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后,奥斯卡给了《铁娘子》的女主梅丽尔·斯特里普;

二是2016年《藩篱》的男主丹泽尔·华盛顿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帝,奥斯卡给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卡西·阿弗莱克。

演员工会奖的颁发让原本不明朗的局面不那么微妙,也让来势汹汹的《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少了几分胜算。

连下两城的格伦·克洛斯能否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封后呢?

这部美英瑞合拍的电影能否SAG、OSCARS两开花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2 ) 《贤妻》电影剧本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3 ) 信仰爱情的心

除了剧情的巧妙设置,此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示出其对爱情婚姻的深层次理解。此影片控制节奏,表达细腻,注重思考。

影片名字正扣中心,片中更侧重于展现出一位相信爱情的女人在爱情中的心理特征。最初的崇拜之情产生出爱慕,其写作能力被世俗压抑后,又期望通过丈夫实现爱情,并使其代为实现她的自身价值。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将无私付出融入生活各方面的习惯,他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而最后他的荣耀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她的荣耀。在经过自传记者的挑动后,她长期被压抑的委屈、渴望其文学能力被认同的强烈欲望、甚至是嫉妒之情,燃烧出极大的愤懑。以至于一时间,亲情、爱情均难以浇灭,最终只有问其爱情初心时,以及丈夫的突然离世,终于让她回归了一生所为之付出的那种自我认同感,即爱情中角色感。 对于男人,他是一个自负、多情、甚至有些粗糙的普通男人,与女人形成鲜明对比,但他其实也承受着痛苦,外表风光、内心空虚的痛苦,他渴望被崇拜,却也无奈于自身的无能。他用着低劣地技巧多次出轨,更是表现出其内心对于找回被仰视感觉的饥渴。作为男人,他很煎熬于自己卑微的虚荣心,对曾经的粉丝、现在的依靠,有种复杂的感受,愧疚又患得患失,讨好又想不失脸面。他得到了世间的认同感,诺贝尔奖,却离爱情中的认同感渐行渐远。 实际上,他们互相找到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也丢掉了很多自己曾经想要的,不管怎样,都是不完美但圆满的爱情了。在爱情中,我更相信,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两个天真的信徒,一起在床上跳着庆祝他们共同的成就。

在爱情婚姻中,每个人就像在戏剧舞台上,都在努力扮演自己期待的角色,甚至有些人实际上更爱互动中的自己,这就是爱情中角色感的力量。每个人都想竭力维持一种与自己内心相相吻合的形象。在恋爱中,相信爱情的人,会使一切理想化,完美别人的形象,也会为之不断完美自己的角色。而得到的就是对方对这种角色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给自己带来爱情关系中的存在感,长期稳定的存在感也就是安全感。所以,深层次来说,影片中女人要为了爱情,做好贤妻的角色,忽略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放弃自我,获得的是爱情的前途。作为好妻子,好母亲,她把自己的幸福与家人捆绑起来。也许她找到的并不是她内心想象的那个男神,但她相信自己的爱情,并催眠自己,愿意为爱情改变自己,压抑自己,而且她有能力修补他,并用长期不断的努力付出修补这份爱情,乐此不彼,甚至不断塑造出他在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最终达到巅峰。如果不是传记记者提示她的写作能力在很早时就具备,她宁可相信她的天赋是他赋予的。而在自我价值的需求重新觉醒后,极度失望的情绪和冲动中,她一度回归自我,忘记了爱情中的角色,这时间不长,在男人问道你为什么要爱上我的时候,她哑口无言了,因为是她自己催眠了自己,同时也在情感道义上无形地绑架了那个男人,双方为此都付出了一辈子。最终,男人的离去,让她又一次最后的屈从于她一生致力于的角色,贤妻!

真正的爱情,只会存在于此类相信它并为此融化自己的人身上。如果只有一个人相信爱情是悲剧,如果两个人都相信爱情则会创造出完美的爱情。

 4 ) 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

这部电影和《45 years》一样,是从老年夫妻的角度,通过细节的展开和矛盾的积攒,描绘平静婚姻生活表面下的复杂暗涌。两位女主也同样是隐忍的妻子角色。

和电影名字《the wife》(《贤妻》)一样,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毫不掩饰对女性能量的肯定。影片的女主,Joan Castleman,不管是作为获诺奖的作家丈夫的贤内助,还是能写出诺奖级作品的女性作家,她都是优秀的。 

【 作家喜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92年,康涅狄格州

故事是从作家Joseph Castleman接到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通知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始的。(当然,情节初属虚构。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圣卢西亚诗人。) Castleman夫妇(Joe和Joan)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妻。会通过分机一起接听重要的电话。会一边想象“年轻精壮的男人在海滩上碰见裸体女人”的场景一边做爱。在得知获奖消息后,像一对小孩,牵着手在床上边跳边唱“I won the Nobel”(电影里最可爱的一幕)。

恩爱的Castleman夫妻:作家Joe和他的妻子Joan

得知Joe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像一对小孩,牵着手在床上边跳边唱

Joe是个嗜好甜食和核桃的老头。自尊心极强,极力维护和凸显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在家里举办的庆祝派对上为了要一家人齐齐整整的举杯祝词,连怀着身孕的女儿也必须喝上一杯。 Joan则是Joe身后的女人。提醒Joe在飞机上多伸展脚,提醒他有口气要刷牙,提醒他少吃巧克力对心脏不好,在他被簇拥着讲段子的时候在一边用手势提醒他嘴唇上有东西。 儿子David,是一个生活在父亲阴影下的年轻作家,内向,敏感。Joan认为David在写作上很有才华。但David更想得到来自作家父亲的鼓励、夸奖和赞许,却从未有过,Joe总是避而不谈。 Joe在外人面前毫不吝惜对妻子的爱的说辞。Joe的祝酒词以《堂吉诃德沉思录》中的一句话开始

I am I plus my surroundings. If I do not preserve the latter, I do not preserve myself. My beautiful wife,the love of my life. Without this women,I am nothing. In fact, my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persuading this woman to marry me.
家里的庆祝派对上,表面恩爱的一家人

【 Joan的过去:曾经的Castleman夫妻的小三,丈夫背后的写手】 1958年,史密斯学院。(史密斯学院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女校,是著名的“七姐妹学院”成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女性皆毕业于此,其中包括《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原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原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等。) Joe是史密斯学院的文学教授,和当时的妻子Carol有一个baby。而当时的Joan还是Joan Archer,是有着优异的写作才华、拿着文稿请求教授指点的“Archer小姐”。 在文学课上,教授吃着核桃讲,

“A writer writes, because if he does not, his soul will starve. His soul swooned slowly as he heard the snow falling faintly through the universe and faintly falling, like the descent of their last end, upon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 爱尔兰作家James Joyce的《都柏林人》最后一章《死者》的最后一段)
史密斯学院的文学课上,Castleman教授背诵James Joyce的作品

大概就是那刻。Joan彻底爱上了他。心甘情愿在周末晚上做教授夫妇的babysitter。在教授夫妇的家里,Joan闻Joe的衬衣。看到抽屉里的核桃上写着【To carol, I love you true】。抚摸着James Jorcy《尤利西斯》的扉页上Joe的签名。对着baby说,“I am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daddy”。

Joan在教授夫妇家里,看到Joe给妻子在核桃上写的话

很快,Joe和Joan在一起了,并且因为和女学生搞在一起丢掉了在常青藤学校任教的工作。窘迫的夫妻住在小阁楼里。有着巨大写作潜力的Joan,看到丈夫文笔的局限性,甘愿牺牲自己来辅佐他。而极度自尊,暴躁,埋怨生活的不公的Joe靠着Joan的第一本小说《The Walnut》(《核桃》),以及之后的一部又一部作品,获得了出版社的青睐,也从小阁楼住进了海边的大房子。

Joan认为Joe的作品不够好,想帮他

妻子执笔丈夫署名的小说出版了(遇到高兴的事情在床上又唱又跳是夫妻俩的传统)

一家人住进了海边的大房子,Joan继续做丈夫作品的影子写手

而为什么Joan多年来甘愿做作家丈夫背后的女人?不争不抢。任何人,连最亲的儿女也不知晓。 镜头回到1958年。Castleman教授带着年轻的Joan一起参加女作家Elaine Mozell主持的读书会。年轻的Joan说写作就是她的生命,作家必须写作(a writer has to write)。但Mozell告诉她,作家必须有人去读他的作品(a writer has to be read),所以女性别干写作这行,因为不会得到男人们(书评人、出版商、杂志编辑)的关注,写的书只会被放在校友书架上,从未被人翻开。 于是,在那个女人的才华不被认可的年代,即使是史密斯学院培养的Joan也放弃了自己写作出书的梦想,服务和成全了丈夫的名利。

女作家Elaine Mozell(《美国往事》的女主演的,岁月是把刀…)

【 斯德哥尔摩领奖,秘密浮出水面】

1992年12月深冬,斯德哥尔摩。

Castleman夫妇带着儿子David来参加诺贝尔颁奖仪式。而随着仪式前的准备、彩排和正式举行,Castleman先生获奖的惊人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是具有写作天赋、对所经历的生活有着敏锐感知的Joan,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署名为Joseph Castleman的诺贝尔巨作。而,Castleman先生,是一个写作水平一般,“满嘴跑火车”,出轨成性,又极其重视面子的男人。

诺贝尔组委会迎接Castleman一家,专属摄影师Linnea与Joe握手

入驻的酒店房间装饰的别有用心。一家三口关注点各有不同。喜好甜食的老头看到了巧克力开始不离手的吃起来。Joan看到房间里都是castlaman的书。其中还有比较早期的书《The Walnut》(《核桃》)。老头在桌子上打开一张会务组准备的小卡片,问道上面写的sylvia fry是谁。儿子一脸疑惑的回应他,“这不是你小说中的角色吗”。

Joe不记得自己小说中的人物,让儿子很惊讶

Joan受传记作家Nathaniel邀约在酒吧小酌。Nathaniel为了写Joe的传记,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比如,Joe的早期作品毫无特色和可读性,但Joan在大学时期写的《The faculty wife》更像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早期作品,比如Joe的前妻Carol说自从Joe和Joan在一起后写作水平直线上升。

David和Nathaniel交流后,向父母当面质疑,说母亲才是这家里唯一有写作天赋的人,是父亲作品的背后写手。父亲以前从来不让他进书房里。父亲让母亲成为了成功背后的奴隶。

知道真相的儿子David震惊,生气,愤怒

【隐忍多年妻子提出离婚】

或许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漫长的几十年,Joan都过来了,成为一位大度、容忍、冷静的“贤妻”。就在作家丈夫获得诺贝尔奖这样喜大普奔的时刻,她在异乡忍不住提出离婚。

失望于丈夫出轨死性不改

斯德哥尔摩的酒店。半夜,Joan醒来看到Joe不在身边,发现他在楼下的餐厅和年轻摄像师Linnea在一起,Joe又对Linnea娴熟的背了那一段James Jorcy的《死者》。

几十年过去了,给年轻女人念的文章都没有变,还是那一段

在彩排间隙,没有Joan陪伴的Joe和摄像师Linnea亲热。掏出随身携带的核桃,要写上名字送给Linnea。结果,没有送出去的写着Linnea名字的核桃被Joan发现了。

几十年过去了,还要给年轻女人送写上名字的核桃

在老夫妻俩的争执中, Joan说自己每天八小时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的写作,把痛苦、隐忍写到了书里。Joe和保姆偷情,他每出轨一次,Joan就写一本书。花很多的时间,用文字,把Joe出轨的恶行和带给家庭的痛苦变成了文学著作。而,Joe则认为是因为Joan的才华逼他出轨。认为Joan只是个享有他给她的写作特权,只会操心小事的小女人而已。Joan的小说都是从Joe的生活里取材。(老头还能再无耻一点吗?)

丈夫也仅把她当成“男人背后的女人”

宴会上Castleman夫妻见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家。互相介绍家人。物理奖得主说他太太也是一名scientist,对他的工作很critical。Joe介绍时说“幸好我的太太从来不写作”。

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家聊天

Joan不希望Joe 不要在获奖致辞里提及感谢她的话,她不想让别人把她想象成“成功男人背后一直困于苦闷的妻子”。而Joe说一定要致谢Joan的原因是,“如果我不的话,人们会认为我是个自恋狂的”。因此,在宴会上,Joe致辞每一句都在致谢妻子。

这份荣耀应该给的是另一个人,我的妻子,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伴侣。因为她的存在,我才能懂得,我的文学创作何时该静如止水。何时该动若脱兔。没有她,今晚我根本不可能站在这里。我只会坐在家里,直勾勾地盯着一张纸,麻木的张着嘴,却说不出一个字。我的妻子让我得以明智。她是我的良心所在。也是我每一个创作激情的动力源泉。你就是我的灵感,我的爱人,我的灵魂。我将与你共享此荣。
在Joe致辞后,Joan起身离席

终于,受够了不忠,受够了当他背后的人,受够了埋没自己的才华,让丈夫成为了传奇。Joan决定要和Joe离婚。 【 戛然而止的结局】 突然地,在争吵中,Joe突发心脏病去世 。 即使Joe出轨,即使自己的作品被署以Joe的名字发表、得奖,即使总是默默在一边看着Joe被簇拥着,Joan一定是深爱着Joe的。她对他的关注和照顾,是夫妻间多年以来相濡以沫的习惯和默契。 两人吵架,女儿电话带来小外孙出生的消息,两人立马相拥喜极而泣。

我相信,即使在前一分钟,Joan无比愤怒要离开Joe,和他离婚。下一分钟,Joe犯心脏病,气喘吁吁痛苦不堪中,问Joan “do you love me?”Joan回答的“I love you very much”一定也是真心的。Joe离世的那一刻,Joan的牵挂和陪伴,爱和恨,写作的情感和素材,也都统统不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Joe和Joan也真正成为了彼此的另一半。 回去的飞机上,Joan否定了代笔的事情,不准Nathaniel写出真相。她最终选择做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妻子,捍卫丈夫的声誉。然后承诺回去后把故事讲给儿女听。

Joe突然离世前,夫妻两的争吵

Joe突发心脏病倒下

Joan选择维护丈夫的声誉

 5 ) 为什么受害者有罪论到这也能有?

有些人评论简直逆天 好家伙真是受害者有罪论的鼻祖 比如那位叫瑶瑶的 好家伙人家女的忍了这男的出轨 为他放弃事业 如果说放弃事业是自愿 那照顾,原谅不忠 都是男的欠她的吧?怎么就不能说了 你自己干了ex事还不让说 说了死了还阴阳人家受害者 真要face 这和那种在电梯里抽烟 到公共绿地摘果子 被人说了 提醒了 之后自己心脏病 赖上提示者的ex货 有什么区别 吐了 下次你老公屡次出轨 还是在你付出多年的情况下 最后忍无可忍控诉了他 他死了 希望你可以陪着 不要不识抬举

 6 ) 越来越讨厌这样不自觉的男权氛围了

好讨厌呀,这个男权的社会氛围!!!女性要帮助女性,而不是与男权同流合污,甚至还妄图拉扯拖拽女性陷入与自己一样的泥淖中期望以此去安抚自己懦弱又不甘的内心,又或者想以此取悦讨好她仰仗的男权泥潭,可怜又可悲!真是活该!!!

醒醒吧,女人们,醒醒吧!睁开眼睛,勇敢一点,真的只要勇敢一点点。随意就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那些包裹的巨大谎言的男权意识,观念,行为,习惯。

学着尊重自己的感受,爱自己,学着做个真正得人,而不是谁谁的附属!

当然了,如果不愿意承认,自甘堕为附属,堕为帮凶的你,就……随你呗,怎样呢,这都是自己选择的,受什么都是你活该的!!!

Fuck you!Go to hell

 短评

一部奥斯卡颁奖季被忽略的佳作,它不应该只拥有格伦·克罗斯的表演而瞩目,也并不是所有人能理解夫妇之间复杂的关系。事实上,光鲜亮丽的事业型婚姻背后,往往隐藏着骇人听闻的内幕,很难道清究竟是爱、利益、权力,苦心经营是单纯为了自己还是家庭,借壳双生,绑腿赛跑,相互成全。

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剧本的创意很赞,类似于安德鲁·海格的《45周年》,可惜导演用好莱坞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一不小心把一个好故事做成了电视电影,如果没有女主角的表演,这部电影就更没可看的了。不过奥斯卡女主提名里,我还是更喜欢《宠儿》里奥利维娅·科尔曼,这不是演员演技本身的问题,完全是表演的方式和戏本身。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只有极少数坐拥天赋和才华的女性能成为男性艺术家的缪斯,事实上大多数女性的智慧都会随着传统家庭价值观而沦为一本从未被打开阅读的书。荣格正是看到了女性地位在男权世界里的这种落差,为此他拍出了如《魅影缝匠》那样杰出的电影。这部探讨女权的女性主义作品可谓近些年描写婚姻生活最好的作品。在陌生而又熟悉的斯德哥尔摩情结下,在悲喜交织的隆冬之中,甚至在一种随时可能失控的语境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贤妻》非凡的掌控力。影片最具讽刺的地方是她一生所有真实的感受经由爱人之口最终都变成了媚俗的谎言,这位本该登上领奖台而不该仅存在于致谢词里的角色用她无懈可击的表演不断撼动着观者的神经。当她回答不出为什么而爱的时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和扪心自问。

12分钟前
  • Muto
  • 推荐

5th 求奥斯卡垂怜怨妇老妪一次吧!信女愿一生吃素。一路跟进的颁奖季,还补齐了格伦之前的提名作品。本以为封后板上钉钉,没想到亲眼见证格伦再度落败,那一刻在工位倒吸一大口凉气,感觉比自己被裁员还难受。而且这部片当年在影后提名名单中资源最早流出,但是字幕却最后才有人做,也是蛮心酸的。

15分钟前
  • 93个Aguilera
  • 力荐

他们是伴侣,他们也是同伙。Glenn Close在最后一镜中说给Slater的话,只是在告诉所有人,“一切是我所选择,我没有失去太多,一切在我的掌握。”本来嘛,追名逐利本来就不是作家们真正想做的,作家们真正想做的,她已经做了。

20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sff18。非常真实的女性抗争与妥协了。妻子做了一切却默默无闻,而丈夫只需要用语言表达一下对她的感谢,就能获得全世界的赞美。

24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看了一个半小时的缓推中景/大头正反打,从头到尾连一个外景都没有(或许可以理解为某种“囚禁”的形式感?),棚拍感严重,甚至连剪辑不接这种基础问题都时有出现,电影层面简直是灾难。剧本也是“单场戏和人物性格都没问题(颁奖会前介绍妻儿、女儿生子这些段落都写得很好,还有一句"I'm the kingmaker"这样的出彩台词),但整体味同嚼蜡”的典型。被压缩的前史仅凭年轻段落的闪回根本补不回,结尾酒店重场戏则把之前抛给观众的所有思考空间统统填满,抽走了这部电影最后一丝讨论的价值。希望以后的颁奖季,这种除表演外一无是处的片子能再少一点……

28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婚姻生活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场诺奖风波牵出四十年的复杂往事:女性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难以跨越的时代鸿沟、裹挟着秘密与牺牲的往事。上一秒争吵下一秒为了新的外孙相拥而泣,一刻在撕破脸的大吵临终说爱着你的还是枕边人。空白的笔记本,前行的飞机,穷尽一生付出的“贤妻”终于有了新的篇章等待翻开。Glenn Close一如既往无懈可击的表演之外,只出现一场的Elizabeth McGovern和Christian Slater也是惊喜。

2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一位女性温和的抗争换来某种胜利,虽然又是那种草草收场的结局

32分钟前
  • luna甜味素
  • 推荐

有关于写作的痛苦与惶恐,能从家中三人身上强烈感受到。无能者的贪欲与惯性,能者的压抑与顺从,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的抑制、剥削以及粉饰,背后又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自信、权利的丧失。当现代意识终于溢满那尊自我消磨的容器,谁料前路走得并没有想象中潇洒决绝。忽然反过来想,不自信的男人走向偏执,也许更可怕。主演们太棒,早该多关注克洛斯了。

3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做了颁奖礼只配倾听的分机,成了感情里亟待脱下的裙子,不想让作品束在高阁无人翻阅,躲在逼仄房间打字机前成为奴隶。争抢写了耻辱了核桃,丢掉刻了沽名的荣誉,说不清是辜负才华还是成全创作,为文字牺牲还是为爱情埋名。不愿配合谎言出卖天赋,却愿意拿痛苦当灵感,然后藏起所有真相来成就他的英名。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编剧简直是灾难艺术家。恕眼拙,实在没能从文学设计里看出任何女性主义的东西。一个主动的上位小三、一个主动的代笔抢手……到诺奖临头了兜不住了,逼死了自己的老公——尤其收尾处不算反转的反转,干脆完全是要把Joan塑造成典型蛇蝎美人的节奏:曾被广为诟病的好莱坞大男性主义叙事符号;非要说这是侧写时代与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请用电影语言合理表达、而不要让观众脑补主题再脑补背景完了还要脑补逻辑。即便剧本当真就是要塑造“恶女”,套用Joe对David习作的评价也是各色cliché——而且情境之间缺乏调和,几场情绪强烈的戏都安排的太刻意,旋怒旋喜:特别最后一场冲突,表演、镜头都到位,可是越到位越犯虚。本子糟考验演技,每一场Glenn Close都奉献了严丝合缝的精湛表演,但剧作割裂太严重,依然呈现不出完整的人物。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我看悬。

41分钟前
  • Adnois
  • 较差

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才华被压抑的现实,但女人却不一定想去反抗。 她说她是个King maker,而他就是那种离不开的渣男。剧本和表演好,导演功力差了点。

42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writer has to be read! 这样死掉的男作家,其实成全了女作家一生的完整性,这两人确实有着美好的关系,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完美。

46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D+/ 虽然视听语言平庸甚至粗糙老土,但至少成功塑造了一个诡秘、内敛、主动蜷缩的女性角色。与《阿德尔曼夫妇》相反,本篇通过写作与爱情的对照述说的并非两者的纠缠关系,而是一位女性写作者如何被“言说”完全绑架了“爱情”:男性的权欲世界是由语言建构而出的,而女性却能保有言语迷宫之外对爱情的某种超验性感知。这也是丈夫发出那个疑问的原因,两人的相互理解从未对等过。

4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妻子为他保守创作的秘密——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匪夷所思,但四十年的相濡以沫只能是冷暖自知。是时代的大事,也是家庭的小事,两性平权化作一场温柔的控诉。替Glen Close感到不值,今年奥斯卡估计又要遗珠了...(没有遗珠,开心!!!!!!!)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Glenn Close演什么都很好,很大程度上给这部电影增加了亮点,因为这个故事仔细想来真的没有真实感,欠缺说服力太严重了,更何况在中途就知道剧情走向之后结尾还来那么一下😅

5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就算格伦的表演被这个平庸乏味的剧本拖累 但把嘎嘎吊起来打到哭依旧绰绰有余

55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2.5 跟45周年对比来看简直low,剧本问题太严重,整个片质感像是HBO及格线边上的电视电影。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两星半。被表演拯救的电影,要不是格伦·克洛斯冷静出色的演绎,简直就跟去年麦克尤恩改编的那几部文学片没啥区别了,一个简单的“妻子为丈夫默默当了几十年枪手”的故事,结果呈现出的效果还真就是第一眼看到的那么简单,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后猝死的情节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写不出来的老套戏码,对于女性角色的态度既暧昧又模糊,对婚姻生活的探讨也只流于表面,女权话题更是避重就轻,结局就像是无能为力的妥协,导演的水准和本片表演水准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乎是灾难级的。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