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大陆剧大陆2014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导演:李伦

 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2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4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5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6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4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5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6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7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4-06-12 16:27

详细剧情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位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将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一份足有253个人的死亡名单,绝大多数人都姓易,他们的生命都结束在1939年9月23日,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1岁。这是易中天在去往岳阳市营田镇家族老宅的前夜,通过传真发给他的。对于这桩发生在75年前的家族惨案,易中天早有耳闻,但却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这场灭顶之灾中自己家这一支能幸免遇难。带着对这段历史的不解与好奇,易中天踏上了《客从何处来》的寻根之旅。而陈冲希望了解作为中国著名药理学家的外公自杀的真相,马未都最想知道生前是空军总医院政委的父亲的故事,阿丘想知道他外婆是怎么去世的,曾宝仪则是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外公的故土。  每个人背后都有段深埋的家史,《客从何处来》中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2014年4月27日起,让我们与五位嘉宾一同奔波万里百年,去认领属于他们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一同观看《客从何处来》。

 长篇影评

 1 ) 追根溯源,找到自己

推荐《客从何处来》这个节目,中国人历来崇尚追根溯源,会思考我是从哪儿来的,这是很好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年代和平安逸,我们这一辈的90后,说实话,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或者交流的,我们从没有去了解过他们生活过的年代曾经历怎样战火纷飞,怎样的政局动荡,在那些混乱的年代是如何扛起这一家子,让这个家族延续下来,让我们有幸能生活在和平年代。看了这个节目感触很深,我希望以后回家能有机会和外婆外公还有奶奶聊聊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甚至还要聊聊他们父母辈的事情,家族记忆是很重要的,它会让我懂得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也会让我明白我将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甚至于让我思考今后要给我的后代带去怎样的家族记忆。我记得外婆外公有时候挺喜欢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但是我们偶尔会打断他们,也不太感兴趣听,会觉得他们和我们生活的背景相距太远,无法沟通。我们没有思考过外公外婆十多岁就从江西来到长沙,经历动乱年代,辛苦本分的操持这一家子,从当时的两个人变成现在的二十多口人,生活的磨难从没有压垮他们的背脊。我还想起和倜雄去看奶奶的时候,奶奶也和我们说起他和爷爷在文革时期的变故,还有一些他们那时候发生的故事,说起动情处还要翻出她七十岁时爷爷写给她的诗给我们看,奶奶告诉我和倜雄,爷爷在当时是个知识分子的,做事很认真,单位的人都觉得爷爷是很有有才干的,是很能干的。我当时听这些时意识不到什么,而我现在意识到,当你在追根溯源的时候你也在找到自己,祖辈们那些美好的品质和精神就是家族印记,他们都会深深的刻在你的血脉里。

 2 ) 小人物与大历史

2014年央视播出的两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与《客从何处来第一季》都在同一个时段,但前者家喻户晓,后者点击量却十分惨淡。不懂什么原因,可能相比中国美食文化,传统寻根文化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吧,但看完的震撼力是长久的。本以为一个纪录片被附着上“央视”,“寻根”这样的字眼,会成为很尬的主旋律宣传片,但庆幸并没有。《客从何处来》就是简单的叙述手法,记录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就是那种沉寂的静默的力量随着旅程的不断推进,真相的不断揭开而震撼着你,从每一位小人物的身上体现的背后的大历史和特有的情怀感动着你。不论是嘉宾选择,故事叙述,还是人力物力的运用,海内外历史学者的参与,都证明了只有央视纪录片才会做到这样。但正因为是央视纪录片,就也会有特有的不足,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片子的名字取得极妙,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不过不是“老大回“,而是时隔几代之后再回了,更多了一种无奈和感慨。再和片子内容联系起来,简直神来之笔。

片首


易中天和陈冲的故事都是一种大家族大历史,看完简直目瞪口呆,感叹家族文化的积淀会对后代产生多大影响;阿丘、曾宝仪、马未都更多体现的是那种平凡人物在那个年代的经历,有阿丘外公外婆背后那段先人下南洋的心酸历史,有曾宝仪阿公的浓浓乡愁。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冠之以这些名人的祖先的身份,放到历史洪流的大背景下,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下,人生发生了长久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从此,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家道中落,客死异乡,故事都是沉重的基调。

看第一集就被易中天的家族历史吓到了。一份死亡名单,引出营田老家四五百人的家族抗战中被灭门的惨痛历史,有着大名鼎鼎的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就读经历的祖辈凭着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带着三十几口人连夜出逃幸免于难,创办言馨堂,开办实业,家族得以延续……



第二集继续向前追溯到曾祖父屡次科考不中的失意经历,折射出十九世纪末期文人志士立志救国、有所作为的家国情怀…



第三集,追寻母辈的历史,更是发现母亲总理家大小姐的身份,祖父一辈与轮船招商局的渊源,甚至梁启超老师的身份。但除去这些”开挂”的家族历史,真正打动我的,是母亲在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教书的经历,以及后来在战时儿童保育会,在那个时期,献身教育的经历,真的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女青年献身教育的情怀,对战时孤儿们的关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75年后,曾经在保育会受到易中天母亲教育的学生,已经从小孩子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再回到武汉聚首,平凡的画面,当你得知背景之后再看这次“同学聚会“,配上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校歌做背景音乐,竟有些泪目。

保育会学生聚会


当年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歌:
生活兮教育 生活兮教育
我们生命惟一之伴侣
为汝勤力 不分旦夕
为汝驰驱 不顾险夷
人生意义在利他
他利己亦利
生活兮教育
淳朴兮孩子 淳朴兮孩子
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
浑然心地 不知害利
乐哉游戏 不计非是
社会价值在没我
没我以利人
先利小孩子

保育会青年教师


阿丘这一集是我最喜欢的以及,简短有力,结局高虐。在马来西亚客死他乡的对外公陈斌,同一个名字,不同的历史。可以找到的那个年代在马来西亚名叫陈斌的华人有两个版本一个书中记录的陈斌是抗战时期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网上查询到的陈斌是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真相一旦揭开,要么是家族荣誉,要么是所有人不愿提及的耻辱。阿丘来到马来西亚,找到姨妈一家,见到了几十年从未见过的姨妈与表哥,表哥决定与阿丘一起探寻外公外婆客死他乡的真相,镜头晃过姨妈蹒跚的背影,停留了好久……

姨妈的背影


事实上,外公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叛徒,就是为养家糊口下南洋割胶为生的普普通通的底层华人,在游击队与英国军队的夹缝中求生存,最后成为两军矛盾的牺牲品。这就是寻常百姓,不是英雄不是叛徒,就是普普通通兢兢业业,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在大历史下背井离乡下南洋,在底层生活中如尘埃一样死得不明不白,这只是我们知道的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当时马来西亚,得到如此遭遇的华人还有更多更多。外公外婆死因得知后,表哥哭得甚至比阿丘还凶。当时觉得片子这样安排都可以让表哥当主角了……然本集高虐还未出现,接下来表哥留给阿丘的信才真正扎心。

表哥写给阿丘的信以及姨妈一直珍藏的照片


一直疑惑,外公外婆去世后,姑婆为什么带着阿丘的母亲和其他三个弟弟妹妹回到中国,而阿丘的姨妈,也就是表哥的母亲却留在马来西亚。事实上,当时因为路费不够,她作为最年长的姐姐,决定卖掉自己换路费,姑母才得以带其他孩子回到祖国,而姨妈却与亲人永远相隔千里,不能回到祖国。她当时才11岁,卖给人家当佣人,被误解,被折磨,甚至尝试过自杀,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患过抑郁症,直到后来遇上现任丈夫才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家人,姨妈赌上了自己的一生……结尾阿丘母亲到马来西亚看姐姐,六七十年后第二次相遇,姨妈步履蹒跚却依然牵着妹妹的手,就像曾经一样。

阿丘母亲与姨妈


“血浓于水“,大抵如此吧。之前从未这么深刻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意义,放到如此背景下,在小人物与大历史下体会,才真正体会到那种割不断的跨越国家、时间、年代的浓浓亲情。正如表哥给阿丘的心中所写——
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也就知道了
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看完第一季之后欣喜地发现后来还出了第二季,但金士杰、佟丽娅,以及谢娜(下)这三期都没有播出来,就这样被拦腰截断。不难猜到停播的原因,让人惋惜。

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述这些名人的家族谜团,随着旅程推进真相一步步揭开。以这些不同的人物揭示了不同的历史,但若真想探寻家族的来龙去脉,探索这个人的一生,追问这样的原因,就不得不触及那些所谓“不可描述“的历史,有的已经有意回避,减掉这些片段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叙述,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得这几期吧,但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一些空白、漏洞、因果脱节的情况。有些比较不幸,直接没有播出。我们在讲历史时,却刻意回避历史,跳出60年代,跳出文革,跳出28年前的春夏,很多本应表达出的东西,要理解这个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便无法感受。有点无奈。还是期待这样的片子一直做下去。

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寻根的意义。之前去山西的洪洞县,有很多以寻根为主题的景区,但已经完全商业化,所有都是后天建造的,大槐树也是后来人工种的,完全没有了寻根应有的意义,反而看了这个纪录片更有去寻根的冲动。

当一个生命与曾经的先人,与曾经的历史通过一种叫“血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时,你会感觉曾经的历史与自己是那样接近,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开始思考不仅是人生,甚至生命的意义。

 3 ) 大家会在什么时候一起回忆一个人?大概是葬礼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
看完了客从何处来,我恨不得立即去问我爸,我们家族谱在哪里,我们家以前是在哪里的,可是我现在一个人在外面,不在他们身边。
当大家会一起回忆一个人会是什么时候?是葬礼的时候。
想起了年初,我外婆离世,那时候正好是大年初七。
在她的葬礼上,我见到了许许多多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他们都跟我有着某种联系。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我外婆的过去,我第一次知道我那自我记事以来就疾病缠身的外婆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从表哥表姐等人那里知道的。他们也都是平日里一点一点地听说的,知道这个几个人才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些。
我也只听了个大概,我觉得我外婆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
我外公的父母只有我外婆一个女儿,那是我外婆的父亲是个厨子,家里生活条件很好,还收了好几个徒弟,认作了干儿子。我也才知道原来在外婆葬礼上出现的那几个爷爷是外婆的干哥哥。想来我外婆家那个时候是很富足的。听说我外婆年轻的时候还做过买卖,是个很精明干练的女人。
后来,她嫁给了我外公至于是怎么嫁的,为什么嫁我就不知道了。
外公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没什么印象。在外婆的葬礼我我才了解了他一些。
外公是个特别特别老实人,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了饥荒、大生产,那时候家里很穷,据说我舅舅曾经差点饿死,。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大家子都是靠着我外婆支撑,靠她左右逢源。
我从没想过我的外婆是个这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佝偻着身子,喘着气,一到冬天身体就特别不好。据说她这哮喘是年轻时候留下的,她靠着这样的身子撑起一个大家庭,一直到她离开。
我对她的了解也就这么多了,我的妈妈舅舅知道的肯定比我多些,而我的后辈又能记得多少?所有的事情都随着她的离开慢慢被时光掩埋。
听上去多么无奈。
我们普通人不可能有《客从何处来》里的嘉宾那样寻根的经历,无法深扒家族的过去,没有那么多档案史料,长辈们很多时候对过去也是闭口不谈。当我们老了,有一天忽然问自己“我是哪里来的,我们家是从哪里来的”,留下的只会是遗憾。
所以,回去向长辈们问一问我们的家族历史吧,即使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零星小事,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和留给后辈的回忆,依旧亲人之间的纽带。知道多少是多少,然后告诉下一代,让这些历史跟随着不息的生命传承下去。

 4 ) 为了往前走,要先向后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望故乡》,作者是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诗人于右任,曾亲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晚年曾说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1964年,于右任先生病逝,葬于台北最高峰玉山顶峰,圆了遥望祖国大陆的夙愿。

原谅我们的无知 骄傲 忘却

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认识的人,就是年轻时的姥姥。让我做一个揣着感情的第三人,从第三视角看她的童年,少女时期,和她坚韧的青年时期。

尽管如此好奇她年轻时的模样和故事,但我从来没有勇气,去询问那些饥荒年代里、十年浩劫里,她见过什么,经历过什么。如果那些苦难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不肯再面对的,如果我的探索与求知欲会不小心伤害到她们,那我愿意永远不知道。

我做事情喜欢计算时间成本,所以一般不太会看没有口碑的影视节目,看《客从何处来》的过程中,眼泪从来没机会停歇。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央视主持人阿丘,广东梅州人,关于他的外公外婆为何早年在马拉西亚死于非命,一直是家族讳莫如深的话题。查阅相关史学资料,阿丘发现,马来西亚历史上记载过的两个人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外公,然而这两个人,一个是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是战争英雄。到底哪个才是外公?

但到了马来西亚,阿丘才发现那两个人都不是外公。外公只是当年不堪战乱,下南洋大潮中的一个底层割胶工人。

当时马来西亚正处动荡时期,外公外婆所处的橡胶林,外面是包围的英军,里面是马拉西亚游击队,被滥杀的华工像被铺在案板上开膛破肚的死鱼一样,胡乱丢弃在橡胶林。

外公外婆被杀后,三个孩子要回中国没有路费。阿丘的姨妈就把自己当作女仆卖掉,凑够路费送弟弟妹妹回中国,姨妈服侍的那户人家处处欺凌她,后来姨妈被一个阔少救下,却又被阔少霸占,沦为另一户人家的女仆,并患上了抑郁症。

撒贝宁的爷爷撒应江,在听到逃难的消息时,根本来不及去想发生了什么,“把被褥、行李一卷,背起小孩就跑”,逃难路上辛苦,干粮又不够吃,最小的孩子没办法,只能活活扔到路边的塘里去了。

战乱年代,小人物的一切行事目的就是“活下去”,摸爬滚打刀尖舔血的讨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尚有迹可循。但更多的,早已彻底被历史遗忘。

就算历史不记得他们,我们也要记得。

每个家族都是历史的脉络

血脉是一种奇怪的无形牵绊,这种牵绊让我们即使在面对未曾谋面的亲人时,仍然会生出一种疼惜和亲切感。

由于大时代历史和小人物命运的牵连,每一个家族都是一段历史。

比如马未都的曾祖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封资修时期,不甘心家谱失传家族无处可寻,冒着生命危险,跑遍整个镆铘岛偷偷摸摸的做家谱,这份家谱的构成和流传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以及因为国共战争,许多家族也被迫深陷于这场风波中。比如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父亲是满清贵族钮祜禄氏,在战乱年间,不堪家族的腐败没落,只身一人离开家族参军。因为当时国际上承认的是国民政府,他便一直随着国民党参战,到后来被迫离开大陆,来到台湾,一生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家乡。

还有没有办法播出的金士杰家族,金士杰的父亲是飞行员,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要感谢上苍。寻根路上,金士杰去看他的叔叔,因为两岸分隔加上人也逐渐老迈无力,叔叔早已没有机会和他哥哥以及他的家族相聚。见到金士杰时,叔叔当下老泪纵横,紧握金士杰的双手:“谢谢你来看我”。

我们中国人讲家,不太喜欢单纯的局限于一群人或一间祖屋,而是用东方思维由小及大,把它泛化,变成厚重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人血液里头的东西。但这种宏大的概念,其实很难让人产生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

只有把它弱化缩小回本体,回到以血脉为纽带的族谱上,我们才能看到故土之于我们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的切肤之痛。

对于我来说,《客从何处来》这档节目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寻根,把已失散的亲情寻回;通过寻根,把家族史完善继而延续下去;通过寻根,让我们从细小之处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前人的气节风骨。

给我开口的自由

但这档节目因为触及历史敏感时期,早已于2015年停播,拦腰斩断,猝不及防。没有播出的金士杰、佟丽娅和谢娜家族的下期,被宣布永久禁播,再无可能出现在任何网络平台上。

每一种话语的发出都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同理,每一种话语的收回也是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

正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为这种教育身体力行,绝不应该是这种悄无声息的切断阻隔。

忠于民族的过去,将不时提醒民族的每个人“向后看”,并且指引他们“向前走”。

给每个人发声的自由,不要只是表面上每个人分了话筒,拿到手里却发现是话筒的开关不在自己手里。

最后引用一段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的一段话与诸君共勉:

“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人们不应该限制不同的思想。因为:其一,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确定我们力图压制的意见就一定是错误的;其二,即便这个意见是错误的,我们压制它也是错误的。正如他说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都持有一种意见,而只有那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人类也没有更大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5 ) 我的战争观,我们的战争观

看完古尔齐亚写的战争观后我立刻想起了这部电视剧,想起了这前三集里易中天的起起伏伏的家族史和战争观。
第一集里,易家祖屋在抗日战争里被侵华日军的轰炸机夷为平地。全家人在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而后赋闲在家的二爷爷易甲鹇的带领下在轰炸前夜逃离祖屋(这位二爷爷据说是电视剧《红色》男主角原型),走上同千千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的流亡之路。
而第三集里,在讲完易家民国前后的历史之后,随着视角的拉远,我们也被易中天带到了越南河内。易家十八代祖先易先在得不到朝廷撤兵的消息的前提下死守越南谅山,后城被越南独立反抗军所破,易先自缢而亡。
时间与地理的跨度,把这两段除了血缘外毫无关联的故事汇聚在了易中天身上。彼时,他和他引领的视角是一个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侥幸存活的难民后代。追寻的也是在轰炸中死去的先祖和二爷爷之所以能够对轰炸未仆先知的家族史。此刻,身处越南、面对十八代先祖时,视角则转化为了镇压越南人民独立的侵略者后代。
这种视角的转换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从侵略者后代到战争难民,易中天的家族史正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的战争史;而这种转换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更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根本无法选择你祖先参与的战争是否正义,更无法选择是否参与战争。作为后人,你只能接纳。接纳所有战争带来的的骂名与泪水,接纳所有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折磨。
电影《我的战争》的宣传片里,一群老人坐在一个去韩国首尔旅游的大巴上,韩国导游小姐说,欢迎你们第一次来到首尔,老家伙们说,哈哈,你错了,我们当年就来过,那时候不叫首尔,叫汉城,我们当年是胜利者,是开进城的!
是的,今天你可以在韩国人面前趾高气昂的讲你昔日开进汉城,因为长津湖冻死饿死的不是你、因为上甘岭上被炮轰的更不是你。这种话里传递出的扭曲的战争观让我觉得胆寒,本应为和平的来之不易而珍惜生活的人却在趾高气昂的渴望战争,是真的看不到那些被战争搅碎的人与家庭么?还是真的因为屠龙勇士在恶龙死后会化为另一条恶龙继续盘踞在龙巢?

你所能做的只是在奔跑中保护好你自己

你想要感受到他爱你 愿他别去伤害你

 6 ) 哪个瞬间你突然觉得读书真有用?

转发一篇文章://www.zhihu.com/question/35720340/answer/338664157

2014年央视播出了一个纪录片,叫做《客从何处来》,我看了有许多感触。

其中易中天的那一集是这么开篇的,说1939年9月23年,易中天老家的上千名村民同一天死于日军的屠杀之中,而那一天,只有他们那一族的人全部逃了出来。

节目组的编辑故意留了一个扣子给易中天,说,这次日军战役的指挥官冈村宁茨和您的爷爷有关系,但是有什么关系,没有讲。

易中天一整晚都在反复思索,睡不好觉,给了许多理由,说,觉得自己家里人不可能是出了奸细或者叛徒。

第二天易中天到了当年他们族人逃难后住的地方,见到了自己的姑姑,她的姑姑把另一份资料交给了易中天,说,他的二爷爷是清朝公费赴日留学生,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比冈村宁茨大三届是他的师兄。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家为什么能在日军偷袭的当夜逃了出来。

后来,她姑姑说,当时有守夜的村民回来说,日军偷袭了,已经派飞机开始扔炸弹了,但是村里的族长不相信,觉得是胡扯,把报信的人打了一顿,但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是学军事的,觉得情况不对,专门找报信的人问了问实际情况,并判断,这肯定是日军在偷袭,于是就命令自己家的所有人连夜,什么都不要拿,赶紧跑,当他们刚刚跑出十里距离的时候,就看见远处炸弹把他们的祖屋给炸毁了。

而此刻别的村民,许多都以为是在放烟花,站在河边观看日军扔炸弹,错过了逃生的最佳时机。

那次战役守卫的国军全军覆灭,日军在登陆的第二天便对全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死亡超过1000人,史称营田惨案。

而帮助他们这一族的人逃出来的,竟然是士官学校毕业的一个亲人,而所用的关键知识,就是判断那个响声和火光确实是飞机在扔炸弹而不是在放烟花。

当然事情放到现在,大家可能觉得这没什么,甚至觉得很荒唐,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危险状况都识别不出来呢?

但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可能许多农村的人真的一辈子都没见过飞机大炮的样子,更无从知晓会有一个叫做飞机的东西会在半夜扔出炸弹,并且放出刺眼的火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而战争前夕的易中天的族人已经分两批迁出去了大部分了,剩下的只是最后留守的一小部分,说明他们根据当时的时局判断,觉得此刻村里已经很不安全了,所以才会先把一批人带着孩子往南迁移,第二批又把家里所有的女眷全部迁走,在战斗打响的当夜,第一时间什么都没要,带着所有的人跑了出去,而此刻别的村民还在河边看所谓的烟花,而得到消息的村里的族长还不相信战争打响了。

而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所带来的,在那个时代能够分辨出飞机大炮,能够判断出时局形势,就是一种能力。

而在逃难的岁月里,易中天的族人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又创办了抗战期间湖南的第一家抗战企业,专门生产“金鸡牌”蜡烛,有了最大的经济来源,同时易中天的大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编写了当时湖南省通用的国文教材,出版发行,赚取生活费的同时也为抗战期间的教育普及工作尽了一份力。

这也说明为什么易中天的家族在抗战后,解放后还会有许多有才识的人被培养出来,这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家族的传承,而看这些纪录片你会发现,那些有知识传承的家族,大多都会在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顽强地站了起来,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被培养出来,这也是一种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形成的一种自信和信念,这种信念正是许多没有知识积累和传承的家族所缺少的。

我至今无法忘记我读有机化学研究生刚入学时,实验室一个延期一年后临近毕业的学姐问我的话,她说,像我们这样农村出来的,父母什么都不懂,所以学了化学,一路走到黑,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这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也会学化学呢?

我当时表面哭笑不得,但是心里也只能默默地说,其实我父母也不懂啊!

我们在这个时代会经常抱怨各种信息不对称,抱怨自己因为资源被垄断而错过了太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真的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都是因为阶层差异带来的吗?

如果一个信息无差别地来到了所有人的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从这些信息里面读到包含在其中的价值和风向呢?又有多少人把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当做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呢?

不要去嘲笑古人,许多人在这个时代面对一些信息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当时把炸弹当烟花看的村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因为知识和见识的匮乏而带来的在信息解读时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想想我当年高考完选专业时的样子吧,那么多高分考生的家长,真正懂的,没几个,而许多后来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都走得很顺的人,除了运气外,大多数都是父母都是真正的有知识有阅历的知识分子。

视频链接:http://www.docuchina.cn/2014/05/20/VIDE1400550627759110.shtml

//www.bilibili.com/video/BV16t41197oF?p=2

 短评

易中天的三集虽然历史庞大,但总感觉是端着架子在演戏。而阿丘的一集却是真情流露,当所有的疑虑和遭遇被公布时,我也和在橡胶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样默默流泪了,期待后续寻根

6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以前我不懂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欢喜。直到我上大学时,在另一个地方的路上听到乡音,立即欣喜的上前询问。搬家之后一直不喜欢新家,因为离亲戚朋友太远。国人自古有寻根溯源的思想,它让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至于感觉孤零。

8分钟前
  • ᥫ᭡້໌
  • 力荐

看看嘉宾的成绩和他们的家族历史,不得不感慨“富贵有根,聪明有种”。

9分钟前
  • Roland_L
  • 推荐

我更喜欢这个纪录片。

14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好像是去年看的,我咋记得有六集?看完忽然就觉得,现在的中国跟过去的中国之间,有个巨大的断崖

17分钟前
  • 小野猴子
  • 力荐

很多人的偶然,汇聚成民族的必然。悲剧,是善的冲突。真是泪点连连的好片。

21分钟前
  • 潜神嘿规
  • 力荐

话说我还真想回到自己名字上在族谱的那天,在这个血脉亲情渐渐冷淡的社会,乡间那种依靠乡党宗族的联系不知道会不会走向消亡。五百年前是一家?未来也许发现共有同一个祖先的人们依旧漠然。在老家虽然是“外姓”,但是看见村里的祠堂(别姓)倒塌荒芜十余年难免伤怀。乡音未改,只恨鬓白。

26分钟前
  • 橙泥小火炉
  • 还行

易中天一期就赚了我五滴眼泪。人是有根的。

30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我觉得这是微观史学与口述史学宣传的一次很好的实践,通过一些名人来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并将这些历史公之于众,让人民可以铭记,对于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33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喜欢阿丘那集

36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让我明白了,我站着的土地,我身处的国家的厚度。有大家,有小家,有各种悲欢离合。如果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站在身后人的角度看,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多出了许多内容。和母亲重看,果然易中天的故事的起起伏伏悬念设置最受欢迎。如果有海外华人的部分就更好了,流落在外的很多当时的历史制造者。

41分钟前
  • 严措
  • 力荐

看完易中天弃

42分钟前
  • gash
  • 力荐

每个人都想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人生漂泊如蓬草,大历史是风,我们都活在风里。无论自己的祖先是籍籍无名,还是声名显赫,他们的人生都有情有痛有希冀怅惘。大风吹走他们的身影,我们在风里捕捉他们消散中的气息。

45分钟前
  • 人土土
  • 力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小时候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却只有口无心。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它的涵义。

47分钟前
  • 回忆离开回不来|跳房子
  • 推荐

"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哭了一晚上。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在现今这么一个亲情寡淡的年代,这种纪录片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更多的都是名人富贵命(细查易中天族谱,那也是牛逼的很,起码书香望族),难免让人感觉“富贵有命,将相有种”。易中天和陈冲那几集,摆拍的很刻意,按剧本的痕迹太重,反不如阿丘曾宝仪亲情流露来的自然,真情人性最动人。8.5

5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家庭家族,血缘亲情,以及根,这是大多数国人难以割舍的牵绊。虽然知道这是节目,流程有编排,演员有表演,剪辑有后期,但还是频频让人飙泪啊。。。

55分钟前
  • 一贫
  • 力荐

阿丘和曾宝仪那两集定义了血脉亲情才是国人寻根的意义,而非牛逼哄哄的族谱。铅字具象成了个人,事件变成了经历,家史构成了国史……虽然摄制组对流程编排严重,易中天和陈冲的演技多过真情,不过企划意义大于内容,些许的刻意依旧能可以原谅。

5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必须给五星,虽不完美,还遭腰斩。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的发问真的很好。个体家族的命运容纳了上下几百年的国家群体历史。

1小时前
  • 小银酱
  • 力荐

找寻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就不会再感觉自己是飘荡在宇宙中的孤零零个体。而是千百年来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汇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希望。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人生?就像马未都说的那样:我们的先人不知道我们,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

1小时前
  • mur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