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浮生

短剧大陆2024

主演:高一仁,方思畅,艾尔番·艾则孜

导演:何佳男

 剧照

一梦浮生 剧照 NO.1一梦浮生 剧照 NO.2一梦浮生 剧照 NO.3一梦浮生 剧照 NO.4一梦浮生 剧照 NO.5一梦浮生 剧照 NO.6一梦浮生 剧照 NO.13一梦浮生 剧照 NO.14一梦浮生 剧照 NO.15一梦浮生 剧照 NO.16一梦浮生 剧照 NO.17一梦浮生 剧照 NO.18一梦浮生 剧照 NO.19一梦浮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14 16:36

详细剧情

       清末民初,富商林家被一夜灭门,后林家独女林梦辰辗转被卖到不义富商黄家,给家中过世的儿子冥婚,梦辰即将被活埋之际,杀手组织血祭堂的头号杀手晓生,正好接到任务灭杀黄家,阴差阳错间救下梦辰。梦辰目睹了晓生杀人的整个过程,不仅没有害怕,还将执行任务的晓生视作恩人,叶晓生决定将林梦辰带在身边,从此兄妹相称此生护她周全。转眼十年过去,晓生为了让“妹妹”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一直活在双重身份中,他在家中、在梦辰面前是商人叶掌柜,做些洋行的买卖营生。在梦辰看不见的暗处,仍是血祭堂的头号杀手。但晓生不知道的是,自己呵护十年,单纯天真的妹妹梦辰,竟然摸清了自己的底细,还暗中加入血祭堂,成为了自己的女徒弟——新人杀手谷雨。

 长篇影评

 1 ) 梦比现实更残酷

   “此刻,我生活在现实中,还是梦中”,这是看完《穆赫兰道》后我心中突然涌起的想法,看完该片我有一种长舒一口气的感觉,但又不能马上从片中挣脱出来,在脑海中还回转着片中的情节,片中的梦。这是一部考验你耐心的影片,但是,如果你经受了这样的“考验”,那么你应会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诡异的林奇又献上了一部诡异的电影。
    影片刚开头不久,我就已经晕了头,一个看上去很上流的女子看上去要被劫持,突然而来的车祸让她逃生,但是失去记忆。但是突然片中又出现一个神经质的男人在咖啡屋里唠叨,然后莫名奇妙的似乎被吓死。到这里,我心中已经给这部片子定了调,一定是一部悬疑片,是的,这部片子非常悬疑,比如“丽塔”的身份,不过这部片的悬疑也太调我的胃口,而且其中的情节也够“混乱”。一会是对“丽塔”身份的探寻,一会是莫名起妙的办公室内的枪杀,一会又是一个怪异导演的出现,在我够糊涂的时候,又出现一段同性之恋,接着的诡异的舞台表演又让我张口半天。这时候,最刺激人的情节出现了,原来片中的一切都是梦,都是一个名叫黛安娜的怀揣好莱坞梦想的不得志女孩的梦境,我看过不少主人公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片子,向这样整部片子几乎就沉浸于梦中的影片还是让我有些惊叹。通常,看这样的在你观看过程中把你折磨一通的影片,如果没有一个出人意料的“通俗”结局,是会让你很不爽的事情。这部片子的结局让我说不出味道,似乎在最后已经“真相大白”,一个女孩在好莱坞不得其志,梦想的破灭让她在梦境中沉醉,而对一个女演员的同性之暗恋更是让她备受折磨。到了最后,我已经不知这部片子是处于黛安娜的梦境,还是现实了,当我明白一切是一个梦时,我才理解该片中很多看上去不相关的情节的交错,我们都有做梦的经历,我也体会过梦中这样的片断的梦境中交错的感觉,这样想来,林奇的情节设计令人称道。
    任何如《穆赫兰道》这样的影片在上映后,都会引来一阵的解读和讨论,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它让我在观看时有些晕头转向,但是我却死死坐在椅子上盯着屏幕,没有产生放弃的想法。在黛安娜自杀后影片在一阵压抑悲哀的气氛中结束时,我还是死死的坐在椅子上,这自杀是黛安娜的现实还是梦?带着这样的情绪我又不停的回味这部令人回味的影片,每当看了一部令人回味的影片后,我都会有兴奋之感,当然这是在我回味之后,如这部在有些伤感的气氛中结束的影片,实在令我的在回味中也略带伤感。
    这部《穆赫兰道》究竟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对影片理解的争论已经太多。我倒宁愿相信这是一部很个人化的影片,是一部从个人角度多重体会的佳作。你可以说它揭示了好莱坞的罪恶毁掉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你也可以说它展示了生活在残酷现实中的人们的痛苦,你还可以说它表现的是在梦境与现实交织中的精神错乱或身份错位,或者干脆不要去自虐般的思考它,就是单纯的体验林奇带给我们的梦境,然后目瞪口呆,然后错愕发愣。我同意有人的评论,这是一部最接近“梦的现实”的电影,片中情节的交错真的就如梦一般。我认为这是一部残酷的影片,我们常说“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梦呢?看完这部影片,我只能说,梦比现实更残酷,就如黛安娜在梦中以贝蒂的身份实现着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她面试演出大获好评,她与心爱的卡米拉肌肤相亲,可是,残酷的现实又让她在梦中也经历了些如床上腐尸一样噩梦般的场景。而当从梦中醒来时,她现实的落魄让我看着也颇为揪心,她甚至不愿从梦中醒来,在一阵近乎歇斯底里的自慰中,希望重回梦境,重回那“美好”的生活。对于黛安娜这样的女孩来说,从美梦中醒来无疑是无比残酷的事,越是美好的梦就越是残酷,因为越是美好越是离现实越远。虽然,导演没有向我们讲述黛安娜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挫折,但是从结尾她在梦中的自述,从她在现实中不多的镜头中的绝望表现看,我已经可以了解了她深深的痛苦,了解了一个曾经心怀好莱坞美梦的女孩莫大的绝望,她最后的死令人唏嘘,我的脑海里也久久是她最后在歇斯底里的绝望中挥枪自尽的残酷画面,残酷的令我感叹导演为何如此残忍,但是,这确是一种真实的残酷。
    每个人都有梦想,而当你在现实中屡经挫折,梦想破灭时,或许你就真的只有在梦中去追逐你的梦想。梦想破灭的痛苦是巨大了,当然,你可以对梦碎之人说出一大堆励志的话语,但是,那样的话语有时却显得那样的苍白,而对黛安娜这样孤独的女孩来说,她说面对的就只能是梦境与现实的牵扯了,最终,这样的牵扯彻底撕裂了她的心灵,心已死,她也最终走向肉体的死亡。我们对自杀之人总是充满了鄙夷,我们总是说,坚强的面对生活吧,我们总是大力宣扬那些从困境走出的人的励志故事,在我们眼中,自杀之人自杀的原因就是他们懦弱。林奇残酷的揭示了现实与梦境的残酷,让我们得以体会一个人自杀前被梦魇折磨的痛苦处境,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对自杀者表示尊重,只有你能深深的体会自杀者心灵的痛苦,你才能更深的体会那些或许就在你身边的虽然活着但是被残酷梦境折磨的人。梦比现实更残酷,他们在梦中的残酷往往是现实残酷的反应,而造成这样的残酷的往往就是她身边的你,我,他。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65611.html

 2 ) 皇帝的新衣

电影就是电影,它不是歌德巴赫猜想。

大多数人进电影院,是想爽一把而已;或者,是想让电影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启迪。

来说一下这部电影吧。我必须承认,当我看完之后,我丝毫没有愉悦的感觉。我傻B了。它真的很难懂。所以呢,我上网搜了一下帖子,通过一些研究,大概明白了它是想讲一个什么样子的故事。然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我智商真低。

我没有爽到那一把;而且从我得到的信息来看,我确实也没有受到什么启迪。

如果说你是一个侦探,可能这样的一个电影能让你把大脑调动起来,让你在无尽的可能性中愉快地探索。

我不是侦探,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很烂。真的很烂。

我不能看懂这个电影的故事,也不太情愿承认自己智商很低。

我觉得很多人的想法是跟我一样的,只不过被一些非常高明的讨论给搅地不敢说出来。

但是烂片就是烂片,无论是谁拍出来的。就像裸体的皇帝它也是裸体的一样。

我不喜欢这个电影。我也忘不了这个电影。但是我也强烈地不推荐这个电影。

 3 ) 『穆赫兰道』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第一遍看懂了75%,第二遍看懂了99%。

这是一部必须要看两遍以上的电影,导演是大卫·林奇。

那么,真相是什么?

(以下强烈剧透,慎入)

Part.1

好莱坞演艺道路上失败的女主角A看到自己的同性爱人B竟然飞黄腾达并且和导演C搞在了一起,无比绝望的她竟然雇佣杀手杀死了B,并在事后陷入深深的恐惧和愧疚。为了逃避这个操蛋的现实,她倒在床上做了一个梦。

Part.2

在梦中,她偏执的潜意识将现实中的一切元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逻辑关系等等)全部打乱然后重组,强行再造出了一个看似合理实则牵强的梦幻世界。在这个虚拟的现实中,她试图改变自己的演艺命运,并希望与自己的同性爱人B产生一个正面的良好结局。然而,虚拟世界中越来越多的蛛丝马迹向她表明,梦毕竟不是真实,并且随着复杂度的上升,一切的逻辑都行将崩溃。在一场诡异的魔幻演出之后,她找到了记忆黑匣子的钥匙,并不可挽回地跌入了现实。

Part.3

梦终于醒来,女主角A发现她终究还是改变不了这个操蛋的世界,于是举枪自杀。

----------华丽的分割线-----------

大卫·林奇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并未使用Part.1>2>3这样的常规顺序来叙事,而是采用Part.2>1>3的非线性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既是大多数人第一遍看不懂的缘由,也是这部电影成为梦幻经典的点睛之处。

影片的重点在于导演的意图。大卫·林奇压根就不想靠故事的感染力来打动人,他的真正目的在于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视点/立场的切换,并从这种颠覆性的切换中,获得一种自我内省的独特经验。

切换的时刻发生在大约1小时55分钟处(D9全片157分钟)。在前两个小时内,观众都是以一种高度的主观代入感,沉浸在两个女人的冒险之中——虽然越来越多的蛛丝马迹显示出『这个世界不对劲』并给人带来不安的感觉——直到梦的破碎,女主角跌回冰冷残酷的现实,观众亦随之切换到纯粹的旁观者视点/立场之上,之前诸多不合理的细节产生联系并得到解释,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一场梦』。

这种创造性的叙述结构,使得这部电影并非一串传统的线性故事板,而更像是一套类似拼图、魔方这样的非线性智力玩具。导演将所有的剧情线索都随机、杂乱地散布在长达2小时的梦境中,并在最后的30分钟内简洁、有力地给出真相和答案,继而推向最终的结局。如此一来,导演成功地让观众在前2小时内模拟了一场梦游,并使用一套伪逻辑让观众在梦中不断发现梦的痕迹,衍生出逻辑上冲突的兴奋点——并在最后的30分钟内使梦的逻辑被证伪——这个证伪恰恰是导演、观众共同进行的,而非简单的灌输。

这种世界观的建构方法,实现了戏剧冲突的一项超越——传统的戏剧讲究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冲突,是形而下的、可见的;但『穆赫兰道』这样的电影,其核心的戏剧冲突却是形而上的,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冲突,观众需要在无形的思考中对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真实/虚幻)进行辨证,并在最终与导演一起作出真伪的判决。

要判断一个歌手是否假唱,只需在现场将ta推倒,然后听听看声音是否还在继续。『穆赫兰道』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
http://www.leeforce.com

 4 ) 还是让真正的心理师说话吧

看了好多影评,想找些解释,越看越没劲。想想,自己才是专业人士啊。为什么不自己写呢?长的写不了,短的先写点吧。

1 没人提到betty试镜时那段。引荐人说,要真实感受到才能演出来。镜头一转,坐着的几个女性十分尴尬和不悦,好像他说了什么违背社会规范的话。
解析:Diane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长辈引诱侵犯。她甚至还努力去配合(练习台词,去试镜很兴奋)。对到底是伤害还是爱感到迷惑,常见于乱伦受害的儿童。试镜的对手演员说,acting is reacting,也充满了性的意味:你没吸引力我才没兴趣。这种“Use”的心态,也常见于喜欢物化对象的性侵害者。而帮助挑选演员的老太太,引荐人也说,她“经验丰富”,但是“请不起”,不过在选角色上面眼光毒辣。如果DIane的伤害经历成立,那么在她心里,这位女性长辈实际上是默许了侵害发生,甚至Diane认为,这位女性长辈也是同谋者。当然,在求助(未必是直接的求助)失败后,Diane一定会有这样一种印象:这位女性长辈即使反对,也至少纵容了侵害。而实际生活中,侵害者的伴侣也时常会对受害者产生愤怒,有时甚至认为对方是情敌,一切咎由自取。


2 开头机场的老夫妇在车上的诡异笑容,有人提到了。补充一点,DIane对他们充满愤恨,所以梦中Betty是纯良无知的模样,还以为遇到了好的同伴,自愿对他们提供“帮助”。

3 投射性认同。梦中常常会有和现实换角色的事情。

4 妓女那段很感兴趣,不过没想明白,也没找到合适的解释。

5 餐厅女招待也叫Betty,并非意味着Diane想重头再来。到可能是她联想到自己年轻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时候。而对她来说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梦中以那个形象出现。

6 结尾的老头老太太不代表良心。说代表良心的,一定看了点弗氏文章就开口闭口精神分析,学了个超我的概念就随便拿来用的。
    结尾的老头老太太,意味着,Diane终于没能超越童年的创伤。本来到好莱坞寻梦,以为可以摆脱那张牙舞爪的童年现实,结果梦碎了,恶魔重新来。

    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只能用梦去呈现。感谢林奇,感谢你的悲悯。

 5 ) 穆赫兰道:装逼必备影片。。。

曾经有一个皇帝,他宣称自己穿了一件看不见的新装,并且说:凡是看不见这件新装的人都是SB。于是,大臣,公民都纷纷夸耀皇帝的新装举世无双的好看,直到一个小孩站出来说:其实他根本没有穿衣服!!

曾经有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神经病做的一场梦,并且宣称:凡是觉得这是烂片的人,都是SB,于是,电影人纷纷夸耀这部电影是举世无双的好片,只有看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心里高手才能看懂。

逼,就是这样装出来的。

 6 ) 我选择死于真相

“有一阵子我平复了,有一阵子我能笑了
然而昨夜看到你,你停下来向我问好。
紧紧握住我的手,祝我一切都好。
不懂为什么,你的触碰让我眼泪直流。

你看不出来,这段日子我不停哭泣。
为了你。哭泣。为了你。你说了再见。
我独自站在那里,独自哭泣...哭泣...
因为你不爱我,我将永远哭泣,为了你...
如今你已离去,从这一刻起,我将哭泣...哭泣...”
『洛杉矶的悲泣者』

那歌女倒下了,歌声还在绕梁不休。
你已经死去了,梦中依然顾盼神飞。
因为。
那首歌是录好的,与歌者无关。
我的爱是永存的,与你无关。

我问我自己:
为什么人们总是固执的相信,死后还有灵魂?
没有人说一棵青草会有灵魂。
因为没有人爱它,因为只有被爱者才有灵魂。
死者的灵魂就是生者之爱。

而我并不是第一次梦见你了,从前我也发过许多白日梦。
那些深夜想起你,我寂寞的无法入眠。
我坐在沙发上,幻想着你就在我身边。
你躺在我的怀里,我们读书,说话,接吻。
我向空虚的黑暗伸出手,假装那里有你的轮廓。
你温柔的看着我,向小猫一样把脸转向我的手心。
beauty,我自言自语,你真是美人。

我很知道,其实这时你躺在某个别人的床上。
你有别的爱人,你要嫁给他,你要离开我。
但我不愿相信,我宁愿在幻觉中爱着你,满足自己。
让我沉迷于自己制造的场景,在其中演出独角戏。
对你倾诉,同你争吵,与你纠缠。

导演们为什么都不选我做主角呢?
我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员,连自己都能骗过。
我是一个伟大的演奏者,终日拉着一把并不存在的大提琴。

不要说我自欺,无人不在自欺。
如果灵魂可以是真的,那么梦为什么不能是真的。
梦与现实,夜与白昼,有什么真假呢?它们是时间的两极。
这一极中,我杀死了你。
另一极中,让我们永远在一起。

而我终于是醒来了。
从一切的甜蜜,悲伤,惊恐与混乱中醒来。
我再也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有你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不是吗?
当你不在了,这一极的世界也就消失了。
你的死宣告了这个世界的终结。
你的死揭发了这个世界的虚假。

爱是假的。梦是假的。
你所听到的一切都在事先录好。
你所看见的一切都是幻觉。

我选择投向真实。
我选择死于真相。

 7 ) 几个震惊的发现——穆赫兰道密码

昨天浏览了Mulholland Drive迷建立的一个网站Lost on Mulholland Drive:http://www.mulholland-drive.net/(楼下有朋友说网站有毒,我这里没显示啊..一切都很正常),我估计再也找不到比它还强悍的电影网站了,资料的齐全让我对站长佩服得五体投地:电影里出现过的哪怕只在屏幕一角的龙套人物的档案、主角的所有服装道具、影片中出现的所有场所的具体位置和真实地址 [MD出现的门牌号大多是编造出来的]、每个场景的每个微小细节以及可能有的各种含义、拍摄时期的探班记录和现场照片、影片所涉及的心理理论、与Mulholland Drive类似题材影迷也可能会喜欢的影片列表等。做如此尽力贴心的资料收集一半归功于影片的成功,才能拥有这么多为之痴狂的影迷,另一半则是因为它并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看开始就可以猜测到结局的傻瓜片。
 
事实上,在今天以前,我一直以为看懂了片子的80%,浏览这个网站特别是看到论坛里激烈的讨论后,发现原来它根本蕴藏着无数可能性,或者说是一个类似Da Vinci Code解谜游戏。在几个小时的浏览中,我越来越被看到的东西震惊,比如:

1. 原来很多人都持着一种观点——Diane小时候被性虐待过,对方很可能就是自己的亲属。得出这个结论得通过及其细致的分析,比如下飞机后Betty和那对老年夫妇的对话以及后来那对夫妇在汽车里很诡异的笑容,Betty和那个叫Woody老头的对戏,神秘的cowboy说的那句“Hey, wake up, pretty girl”等等,尽管这样,我还是觉得有点牵强,或者是我挖掘力度还不够吧。

2. 围绕在影片中的几种可能性,其中一个就是Betty,Diane,Rita和Camilla根本是一个人,Rita/Camilla是现实中的Diane幻想出来的,有几个地方可以证明,第一就是镜子的隐含意义,比如Betty第一次是透过镜子看到的Rita,而Rita又是透过镜子看到海报上那个叫Rita的女明星的海报,Rita第一次带上金色假发和Betty也是出现在镜子前;还有那段被无数人拿来分析的Coco来到Betty家里看到Rita的场景,Rita在很多时候似乎只[能]和Betty对话,其他人似乎都忽视了她……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细节猜测中,让我很不能忍受的一条是说Rita/Camilla的原型就是住在12号的那个不男不女的家伙。也就是在现实中Diane和她关系暧昧,后来决裂了。

3. 还有一个观点是Diane的这个梦是否包含着Rita/Camilla的梦?也就是梦中有梦?

4. 另外一个大胆的假设是其实所有人都死了,影片中唯一真实的场景就是听到声响后Aunt Ruth进来巡视一番而后离开。

5. 更夸张的假设是其实这些是那个说在墙壁后面看到妖怪的男人所梦到的,因为他白天在Winkie’s咖啡馆里看到了Diane和杀手,遂编造了这么一个梦。

6. 那个出现在Pink's和杀手交谈,还要了根香烟的妓女 [有人说她长得像Naomi,我看更像Cameron Diaz] 以及貌似Diane的Winkie's女招待是否暗示着Diane在好莱坞寻梦途中由演员到招待再到妓女的沦落过程?

7. 很多人把最后那场很关键的Adam和Camilla宣布订婚的聚会和“最后的晚餐”联系在一起,因此金发女郎和Camilla的亲吻多少有了犹大背叛之吻的寓意。

……

这部片有太多太多细节上的线索,简直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不知道这些影迷算不算太钻牛角尖,不过我是让他们分析得越来越毛骨悚然,因为片子里你无法确切知道哪里是梦的开始,哪里又是梦的结束,在不同地方截取都会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Naomi Watts谈到对这部片子的理解时,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Gestalt”,大意说任何在梦境中出现的物体,哪怕一个桌脚一块抹布,都是你人格的一个缩影。因此在这个大前提下也就不难理解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了,或者,这一切根本就不能完全用逻辑解释,谁规定梦境一定要完全合情合理呢?导演David Lynch真是老奸巨猾,他把观众混淆于真实与梦境中苦苦挣扎,而正是这种切身体会过的失落和混乱感让我越来越喜欢Mulholland Drive,难怪有人称Mulholland Drive是“最接近梦的电影”。
 
幕后的一些故事也颇让人寻味:

1. Mulholland Drive是David Lynch献给Jennifer Maria Syme的片子。这个名字可能很陌生,不过她就是2001年在Mulholland Drive杀青后不久在车祸中身亡的Keanu Reeves的前女友,也是David Lynch曾经的助手。关于Jennifer和这部Mulholland Drive还有不少奇怪的巧合,我就不一一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http://www.mulholland-drive.net/cast/jennifer.htm

2. David Lynch就住在Mulholland Drive不远,这是一条富有神秘色彩的马路,也见证着好莱坞的历史。另外,麦当娜,约翰列农等的住所就在这条路上。

3. Naomi在一次访问中透露她在拍这部片子时一度想放弃,心情沮丧,甚至一度萌发开车到Mulholland Drive自杀的念头。我觉得这可能与她本人遭遇和Diane有一定重叠有关,她也曾几次提到David Lynch在"exploring her dark side"。

4. 这部片本来要叫Diane's Invention,谢天谢地最后敲定了Mulholland Drive这个名字。

 8 ) 《穆赫兰道》:被承诺而永不到来的黎明

本篇影评摘自豆瓣时间《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口述稿, “我”即戴锦华老师。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好莱坞的鬼才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

这部拍摄在新世纪伊始,2001年的电影是大卫·林奇影片序列当中的一部代表作。大卫·林奇也被视为一个体制内的天才,也就是好莱坞电影体制之内的另类分子。那么也有人认为,在世纪之交,他是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人一起继续延续着电影作者的传统和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导演。

而看过他其他的电影比如说他的成名作《橡皮头》,比如说他的《蓝丝绒》和他此后的一系列影片,大家会体认到这个鬼才的特征。到今天为止,他仍然是一个世界影坛上的传奇性的角色,因为我们大家可能会还记得,特吕弗在倡导电影作者论的时候,他认为一个电影作者最好是编导制合一的这样的一个全面的角色。当然同时他还必须压制住演员这个噪音,以便使他自己的个性声音贯穿全部。

但是,大卫·林奇的传奇之处是在于他不仅仅是编导制合一的,他可以是他影片的摄影,他是自己影片的剪辑师,自己影片的特效的设计者。同时他是音响设计者,他同时还是他影片的歌词作者,他还是画家,他还是演奏者。这样的全才是构成了这个鬼才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同时如果大家看过大卫·林奇的工作照或者说他的各种各样的宣传照的话,你们会发现,他甚至长得就像一个鬼才,是一个非常有个性,非常有特点,而且带一点怪诞的,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电影人物和角色。也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之交开始出现的一种非常奇特的导演,就是导演本人已经是一个明星,甚至是一个超级明星。

那我们就回到这个《穆赫兰道》。我看豆瓣的朋友们写了很多评论,也做了很多的讨论。大家已经把他的影片称之为所谓“烧脑”的影片,就是因为他的影片不是那么容易懂。实际上《穆赫兰道》上映之后,无数的记者追问大卫·林奇说:你到底在想什么?你这故事是不是是这样的,或者是不是是那样的。而大卫·林奇一律拒绝回答,他的答复是非常的有大卫·林奇特色的,他说:“你们都被好莱坞惯坏了,所以动点脑子去看电影吧。”

但是作为一部所谓烧脑的电影,或者作为一个导演,傲慢地宣称说动点脑子去看电影的影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相当单纯,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复杂。如果你不被它吓倒的话,如果你熟悉大卫·林奇的话,你会发现甚至在大卫·林奇的序列当中,《穆赫兰道》也不算是一个特别繁复的电影。

这部电影其实无外乎是一个关于梦的电影,一个在最浅表的层面上使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的这样的电影。因为,梦是什么?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愿望的达成。换句话说,在梦中我们才能梦想事成,而在现实当中,我们却遭到永远的、不断的挫败。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关于梦的电影,而同时这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梦,是一个关于好莱坞的梦,或者好莱坞所生产的梦的正反面的故事。

在影片当中,我们进入到一个故事情景当中,我们目击了一个好莱坞的新的成员,一个刚刚加盟好莱坞的姑娘的故事。这个姑娘来自于加拿大,来自于多伦多。在美国人的感知当中,加拿大多伦多就是遥远的边陲的边陲,简直是世界之外的一个伊甸园之地或者是荒芜之地。

这样的一个姑娘,金发,笑容灿烂,充满梦想进入到好莱坞的世界当中。然后她遇到了一系列的奇遇,然后她尝试去处理这个奇遇。那么在奇遇当中有着一个相当弗洛伊德似的核心道具就是一把宝蓝色的钥匙,以及最后发现的一个和宝蓝色的钥匙同色的宝蓝色的盒子。那么钥匙准确地插入了盒子的钥匙孔扭开它,一个非常具有弗洛伊德意义的,一个非常具有性意味的这样一个表述。但是盒子打开以后它却是一个黑洞,是一个深渊。主人公似乎跌落到这个盒子里面,于是故事突然转变了情景。

同样的演员,同样的形象,但是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情景。那么你可以去开始你的解读了,把第一个故事当作梦,或者把第一个故事当作现实。如果第一个故事是梦想的话,那么第二个故事就是现实。而在第二个故事的现实参照之下,第一个故事是真正的美梦,也就是所谓的dream。如果我们把第一个故事当作现实,而第二个故事(是)掉进盒子里的梦的话,那么就是十足的梦魇,也就是nightmare。这正是梦的两种基本的形式,如何去读它,取决于你如何地去理解现实与梦想,如何地去理解好莱坞的世界。

而大卫·林奇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的鬼才,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大师”,我们要画引号,因为据说后现代主义时代不产生大师了,可是后现代主义时代又不断在命名大师。所以自于这样一个讽刺性的事实,你可以去把大卫·林奇当作一个大师,或者当作一个反大师。你也就可以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故事,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典型的反思好莱坞的故事。所以这部电影是一部电影,也可以是一部元电影,也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因为非常清晰的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大卫·林奇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去建构梦和现实,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去处理美梦和梦魇。他实际上非常具体地使他的梦想指向好莱坞,指向好莱坞作为梦工厂,和生产梦工厂的好莱坞社群、好莱坞体制、好莱坞机构本身作为现实,这才是他更关注的或者更在意的去处理的一个对象物。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电影当中,无所不在的是大卫·林奇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的,对于好莱坞电影史上一个最重要和基本的类型的戏仿、反讽和挪用。在这部电影当中,他直接戏仿、挪用和反讽的好莱坞类型就是著名的黑色电影,也就是在50年代曾经达到过一个辉煌的极致的这样的影片。而黑色电影作为一个类型,它事实上又经常地与警匪片这样的一个类型相互重叠,相互杂交,相互嫁接。而在50年代的黑色电影或者50年代的警匪片当中,除了硬汉侦探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极端重要的类型化的形象,那么就是蛇蝎美女。

所以在这部电影当中,他直接地运用了黑色电影当中的这样的一种造型风格,定型化想象,类型化角色。而同时他利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一种伪人种学,也就是金发美女对黑发美女。金发美女作为一种善良的,宜家宜室的,充满女性气质的正面角色,和黑发美女作为神秘的,不知何处而来的,携带着威胁力和阉割力的这样的角色,这样的一组女性人物,经常是在5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当中相互参照,相互对应,相互作用,同时构成所谓不同的女性类型。准确地说,是男性欲望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对象。

他大量地借助这样的定型化的角色和这样的定型化的场景及其定型化的想象来形成对于黑色电影这样一个好莱坞类型的自指、反讽和戏仿。而同时这个时期的黑色电影当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景就是失忆,失忆的美女以及因为失忆而形成的记忆空洞,因此也是悬念,因此也是威胁,因此也是诱惑。

所以我说在这个影片当中,他的对梦的处理同时是对好莱坞的处理,同时是对好莱坞一个特定类型的处理。所以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几乎是一个黑色电影的戏仿版,或者说黑色电影的漫画像。我们看到了善良的金发美女,我们看到失忆的,神秘的,不知从何而来的,不知遭遇到什么事情的这样一个黑发美女。电影当中两次出现那个在大卫·林奇似的光效之下的路牌“穆赫兰道”,当然大家可能已经知道穆赫兰道就是洛杉矶好莱坞的这个中心区的一条真实的街道。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当中我们就先看到瑞塔或者在后半部分叫卡米拉的黑发的女演员,坐在汽车的后座上。然后非常典型的黑色电影似的场景,汽车突然停下。当卡米拉询问的时候,前座上伸过来一支手枪,告诉她下车。而继而是大卫·林奇似的设置,一群狂欢的年轻人所乘坐的汽车,在前灯大亮的时候冲来,于是一场无理据的车祸发生了。那么前面那个黑色电影似的阴谋被粉碎或者被挫败,当车祸现场一片静寂的时候,车门打开,反而是黑发的女演员也就是似乎阴谋的牺牲品安然无恙地走下了汽车,而且似乎她是这场车祸唯一的幸存者。然后她仍然是如此的妆容完美,似乎完全没有受到车祸影响地爬出了汽车,然后走过了公路,很快地出现在那个几乎象征着好莱坞的洛杉矶的著名街道Sunset Blvd日落大道上面。

我们以为什么都没有发生,要很久以后我们才注意到她的前额淌下鲜血,我们才知道她头部受伤,成为了(她)失忆的客观依据。故事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以这样的方式,其实相当无厘头地把黑发美女和金发美女引到一起,然后展开了一个经典好莱坞似的故事。直到号称瑞塔的卡米拉坠入到蓝匣子当中,故事才进入到另一个层次。

所以人们按照对于大卫·林奇的理解习惯于把前半段故事理解为梦,美梦dream,把后半部分理解为现实。而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我们说的瑞塔或者卡米拉,而是金发美女贝蒂,也就是后半部故事当中的黛安娜。

我一直会强调说:大家一定不要以为片头字幕不过是片头字幕,片头字幕的衬底通常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片头字幕的衬底通常已经开始讲述故事,它甚至是整个故事的真正的索引。所以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看到,片头字幕是一个抠像的舞蹈场景。而这个舞蹈场景可谓群魔乱舞,但是它最后终止在我们看过电影才能辨认出来的贝蒂或者黛安娜的笑脸之上。然后她憧憬地望向前方,望向上方——字幕结束,电影开始。

前面我们讲到了说它的作为对好莱坞的自反,或者说它作为一个元电影,与黑色电影之间的联系。然后我们讨论了梦与梦魇,在前半部分当中我们的主人公叫贝蒂,她是一个刚刚到来的金发美女,她受到所有人的宠爱。她勇敢地、仗义地保护了失忆的神秘女人瑞塔。

而后半部分当中我们发现同一个金发的女主人公叫黛安娜,她确实有着一个非常要好的女友黑发美女卡米拉。而和第一个故事完全不同的是黛安娜在第二个故事的空间当中,她是一个相当失意的好莱坞醒来者,她在一系列的竞争当中落败,而真正的胜出者是卡米拉。和第一个故事一样她们确实是一对同性恋人,但是在第二个故事当中,卡米拉显然和导演之间已经情深意长。而这还不够,在第一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黑色电影似的故事,就是导演受到黑社会的胁迫而被迫接受了一个叫卡米拉的女演员。而在第一个故事当中,这个卡米拉是一个金发的女人。而导演被迫接受金发女人的场景同时是导演与贝蒂——金发美女一见钟情的这样的一个场景。它用最经典的,大卫·林奇通常不使用的,好莱坞电影的对切镜头来表现两个人之间那种深情的对视。它在导演的近景镜头当中切为一个短的推镜头,推成贝蒂的大特写来表现导演无法移开自己目光的那个情不自禁的凝视。

而在第二个故事当中,在第一个故事当中的卡米拉和第二个故事当中的卡米拉之间似乎也存在着另一种暧昧。所以在第二个故事当中,黛安娜甚至不再是卡米拉生命当中的一个备胎,她甚至连这样的一个作为备胎似的同性恋人的位置也完全丧失。

所以,按照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我们通常会把第一个故事读作梦,而第二个故事读作现实。因为在第一个故事当中,黛安娜或者贝蒂都处在更优势的,更美满的状态当中。在第二个故事当中,她的那个曾经在好莱坞立身的姨父姨母早已经不在世。而在第一个故事当中,他们还健在,慷慨地出借她好莱坞的豪宅给她心爱的这个侄女。她远远地一直在瞩目着她保护着她,同时她给她提供了多少的便利。而在第二个故事当中,这个姨父姨母,这个在第一个故事当中以那么慈爱的老人的形态出现的形象,成为了一种梦中的幽灵和鬼魂。我们看到大卫·林奇似的调侃和玩笑,他们甚至在装了蓝色小盒子的垃圾袋当中幽灵一般地跑出,而且幽灵一般地从门缝当中进入然后邪恶地扑向黛安娜并且威胁她。

非常大卫·林奇式的,在第一个故事当中,那个黛安娜是出现了的。她出现的时候已经是作为一个腐烂在自己床上的尸体,而在第二个故事当中,黛安娜的死亡是现实故事的结局。她最终在恐惧,在绝望,在孤独,在被抛弃,在失败当中吞枪自尽。

当然,我说观众仍然有权力去把两个故事当中的任何一个读作梦或者现实,因为这取决于你对好莱坞和你对现实生活的希望、梦想和理解。但是无论是哪一个故事,影片都在尝试告诉我们说:在银幕的,完满的,大团圆结局的,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想象性解决的这样的一个世界之外,现实都是极端严酷的。

当然如果我们把第一个故事读作梦,把第二个故事读作现实的话,那我觉得最有趣的一个场景是第一幕当中的那个杀手的喜剧。对吧?我们看到那个杀手无理据地出现在一个男人房间当中,然后他确实就像好莱坞的杀手一样干脆利落地干掉了对方,然后擦掉自己的指纹,把枪放到死者的手中。但是这一切被一连串的喜剧所破坏,就比如说壮硕的胖女人邻居闯入,然后他怎样地与之搏斗。而后清洁工进入,当他必须击毙清洁工的时候,吸尘器开始变成了噪音,然后他必须让吸尘器停止下来,由此引发了警报。他是一个笨杀手的故事,一个充分喜剧似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对照着第二幕,第二个故事,那么其中的梦的意味和其中残忍的意味却相当清晰地展现出来。因为在第二个故事当中,黛安娜买凶杀害卡米拉,杀害她的同性恋人,杀害她的好友,也是杀害她的竞争者以及映衬出她失败的成功者。

正因为她自己做出了这样的暴行,所以在她的梦中才有杀手如此的不成功,杀手几乎把自己陷入到了一个极端尴尬的喜剧似的窘境当中的这样的一种对照。我们不一一地去参照所谓梦与现实及其做梦者的心理补偿或者愿望达成的这样的含义。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在影片的观看和影片的细读当中去寻找它所有的对应和它所有的错位以及这之间的心理依据。

作为大卫·林奇的一个高度风格化的特征,大卫·林奇式的电影语言就是他非常擅长破坏好莱坞的原语法来使用特写镜头,及其特写镜头当中的无理据组接以形成一种怪诞和梦魇感。比如说大家注意到在片头段落之后,我们开始进入到所谓故事情景。很快我们就进入到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当中,我们会看到似乎是一个巡视的、追问的目光所拍摄的这个凌乱不堪的室内空间,然后摄影机镜头很快地拍到了床上。然后摄影机短时间地摇移,然后我们看到乱作一团的被子,然后摄影机向着被子推进去。

其实在这个时刻,也许我们可以理解大卫·林奇告诉我们说:有人在沉睡中,有人在做梦,我们进入她的梦中。这是大卫·林奇在特写镜头的“滥用”哈,画引号。特写镜头“滥用”之外的另外一个特点——他经常使用不可能的,无理据的推镜头。比如说在这个时刻摄影机推向被子,似乎推进了被子当中。比如说在《蓝丝绒》当中他使用那个著名的摄影机沿着耳朵推进去,于是我们似乎在进行一个科幻似的耳道的旅行。

或者在这部电影当中更著名的是那个小盒子,对吧?打开的蓝盒子里面的一个推向黑洞的推镜头的场景。那么同时它也是大卫·林奇式的一种表达,就是进入不可能的内部,进入身体的内部,进入灵魂的内部,进入生命的内部去窥视其中的秘密。但是经常,大卫·林奇的秘密是荒诞,是残忍。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大卫·林奇式的作品它构成的是一个梦的漩涡。不知道大家在观影的时候是什么体会,我每一次看大卫·林奇的时候总会感到一种带有颤栗感的诱惑。就是他使你颤栗,他使你恐惧,他使你迷惑但是又使你不能自已。好像一个强大的漩涡一般的吸力把你吸进去,而把你吸进去的力量将你带入到所谓梦魇的世界。而经常一个梦魇通往的是另一个梦魇,或者一个梦魇通往的是另外一个梦幻或者梦想。好像我们始终被吸引着,被携带着,试图寻找到一个走出梦魇去触碰真实的时刻,好像永远有一个不远处有一扇门在那里等着我们,一旦打开它,可能我们就看到光明,可能我们就说:“啊,我醒来了!”

但是梦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也是那个现实的残忍似乎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卫·林奇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充裕的、黑色幽默感的魔术师,他一直向我们承诺着一个关于噩梦醒来是早晨的这样的一种期待,但是却让我们不断地在梦中翻滚,受到了梦魇当中的不断发生的,无理据的,跳跃的这种事件的吸引、惊吓、震动,同时又让我们不能自已地去追踪着它,跟随着它,而那样的一个推开大门,迎接黎明的时刻却是被承诺而永远不到来的。

在电影当中,尤其是第一个段落当中的那个似乎全无理据的状态。我们看到两个男人在一个相当洛杉矶式的早餐店当中对话,关于他的噩梦,关于怪影,关于在餐厅当中出没的怪影,而后这个怪影真的出现了。而更有趣的是这个怪影也出现在第二个故事,也就是所谓现实的故事当中,作为一个乞丐,作为一个无家可归者,一个拾荒者,正是他把蓝色的小盒子提供给黛安娜。

当然也正是在这儿,大家可能会去追问说在第一个故事的结束的时刻为什么贝蒂消失了?或者是黛安娜消失了,只剩下了卡米拉。那么我想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阐释,因为在第一个故事当中我们会看到做梦者黛安娜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分身两处。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梦中我们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是置身多处的主体,我们是观看者,我们是被观看者,我们是行动者,我们也是行动的对象。而在第一个故事当中,黛安娜化身为善良的、成功的、美丽的、迷人的、仗义的贝蒂。同时她也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投射到那个失意的、弱小的、需要被保护并且得到了保护的瑞塔身上。所以最后跌落到了那个黑洞当中的是瑞塔,也是贝蒂,也是黛安娜。

好那么到这儿的时候我们会说,在这个故事当中大概最具有梦魇感的,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场景是那个西班牙的静默剧院,或者叫寂静剧场。它是由瑞塔的梦中之梦开始,在梦中之梦当中,瑞塔开始发出呓语,那个呓语是西班牙语的“静默”、“沉默”或者“寂静”。

那么这样的梦中之梦把她们引向了那个剧场,那个剧场当中的每一个元素具有更为清晰的、外在的、可指认的梦魇性。比如说那个迷人的歌唱演员,当她已经摔倒在舞台上似乎已经停止了呼吸之后,她的迷人的歌声依然在继续。同时大家注意到不断地闪现出一个仰拍镜头当中的包厢上的神秘的蓝发人。同样的场景将在第二个故事的结尾出现,而且这一次,他面对着我们,他面对着摄影机,再一次地,用西班牙语说出“静默”这个字。那么正是这样的一个贯穿在两个故事空间,或者梦与现实,或者梦与梦魇之间的这个角色用噩梦感贯穿了故事的两个层面,同时他把噩梦感穿透了银幕,留在了我们观影结束的时刻。所以甚至在最后我们也无法从大卫·林奇式的梦魇中醒来,因为在大卫·林奇看起来,好莱坞最荒诞的地方是让我们入梦,让我们沉迷于梦中,而这个永不醒来的噩梦正是对梦的提示,同时是一个醒来的提示。

谢谢大家。


本篇影评摘自豆瓣时间《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更多精彩解读,请戳//douc.cc/2ByaT5

 短评

一遍看懂,其实diane一醒来我看到她的床和毯子的颜色就知道之前的是梦了,因为太片断化,失序,而且所有人都行为刻板古怪,不会是真的。后半段有因有果才是现实。很悲伤的一个故事。一首llorando唱的人冷汗都出来了。

4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请第一遍就看得懂的人站出来

6分钟前
  • mumudancing
  • 推荐

①2017-5-20六刷仍泪奔,次次均有新发现,色彩配乐机位布景皆完美。②永爱糯米,最适合做励志偶像的演员,以及没提影后真是奥斯卡不可理喻了。③凌晨的街头碎纸飘飞,冷寂萧索 | Silencio | This is all a tape-recording | It is a illusion | 迷幻的蓝色妖雾。④我在梦与现实间彷徨。⑤2021.9.23.北影节-三里屯美嘉欢乐影城-4K修复版(画质色彩极佳),深夜圆梦!这回惊觉不止一个场景与[双峰]神似。另外林奇实在太擅长混搭融调多种元素/异质性氛围了,比如寂静剧场和死亡结尾都是在惊悚恐怖与哀伤凄婉之间轮转,梦境部分的多段穿插叙事亦使观者于滑稽古怪与疑惧紧张/积极喜乐(糯米在梦里初到好莱坞的乐观憧憬之情太有感染力了)间摆荡~(9.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逻辑特别清楚的人能拍出来让人捋不清逻辑的电影而且不解释

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最烂的神作,最神的烂片。

1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相信林奇绝不是在故弄玄虚或者故作高深,他应该是个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人说电影就是在造梦,那么林奇的梦最离奇。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林奇前后几部电影,都像精神领域的公路片。路,无尽、未知、被黑暗笼罩的路。传统类型片一路撞车刹车踩油门,哪怕碰上个搭车的,最后总能到达一个期想的终点。林奇的电影,半路会掉进坑里,不然就是根本没有终点,你根本不知道车子会开向哪里。这部电影关于噩梦,也关于鲜亮美丽的好莱坞。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初级评:时间是个圈,空间是个圈,圈即无限。中级评:点线交集,元素启示,大即小小即大,宇宙奥秘。高级评:(...)).(..).)..

22分钟前
  • Little Punk
  • 力荐

以歌剧午夜场分界,之前五分之四的部分皆为梦境,一场因现实中强烈负罪感而自造的补偿性幻象。此幻象中,事业失败/情人变心的黛安给自己极致形象美化,模式部分照搬好莱坞类型套式:她叫贝蒂,姨妈大明星,聪明活泼,具表演天赋、乐于助人勇于冒险,失忆美女卡米拉心存感激投怀送抱;同时,夺情最恨男导遭尽羞辱,妻子外遇奸夫痛扁卡遭注销,更因神秘牛仔威胁被迫选角不喜女星,却对贝蒂美貌才华另眼相看(片场回眸)……所有梦境“参演”,主要来自穆赫兰道那次聚会上互动或目睹过的真实人物,主配亲疏视个人喜恶而定,比方导演母亲比较和蔼,就变身亲近房东;杀手冷酷高效,最想疏远的负罪同党,就让暗杀过程愚蠢狼狈……林奇之所以不给梦/现作区注,除了那并非其美学偏好,更在于如观众因迷惑而反复重看,可强化其潜意识之中对于梦碎主题的认同感。

2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几乎与现实颠倒,那些不曾实现的爱恋在梦境中达到高潮,那是心底最深处的隐蔽与渴望。爱使人变的扭曲而疯狂。

28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鉴于林奇真的是一个固执不讨好的神人,我自作主张地出一份力吧。致后来者:1.别说自己智商不够,看不懂确实是因为电影故弄玄虚。2.所以,看看解析吧,既然看不懂不丢人,那看看自诩看懂的人怎么说也无妨。3.宁可惭愧地后知后觉,也千万不要因为被玩弄就上火而忽视它的牛逼。→21.9.27 北影节资料馆大银幕重温。

2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看影评前觉得自己傻逼,看影评后觉得电影牛逼!

33分钟前
  • Ruby超人小姐
  • 力荐

寂静夜总会之歌好动人,因为从始至终都是你在歌唱给自己听。所以歌者死去,歌声却依然继续。你所听见的一切都是事先录好的,你所看见的一切都是幻觉。

3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你要不想太后怕,就别总是回想其中的情节

3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165】太玄乎,一个人夜里看,有点儿承受不来。百合福利真是不错,只是黑毛儿的胸实在太假了。最让我难过的是,即使是在梦里黑毛也没有开口说爱她。

42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你说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

4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ps:(再此真的想骂国内的这些影视平台,说真的又打码又大幅度删减的就不要引进资源了,先不说不尊重导演的成果,不尊重观众,像穆赫兰道这种本就是悬疑性烧脑题材的电影,删减那么多只会更加云里雾里,影响观感)片子思路非常清晰,任何的前期不合逻辑,在梦醒后一切都会解答。电影接近梦的本身,所有的日常经历和潜意识都会杂糅在梦中,就像普罗大众说的,梦是相反的。依赖的情人,热情充满才气的自己,落魄倒霉的导演,活着的姨妈…一切都是潜意识的渴望,所有的人来自于现实匆匆一瞥,来自那些挚爱和憎恨,碎片般的碎落在梦中,然而现实才是噩梦。

49分钟前
  • 懒潘潘
  • 推荐

A+. 目前看过对梦的叙事化最成功的案例。不像《盗梦空间》拘泥于结构作茧自缚,也不像《红辣椒》汪洋恣肆却难以收拢,而是在严密对位中保持不可预知的不稳定性,从而达成一种“自洽的疯狂”。林奇鬼魅的视点游走时刻诱发观感的颤栗,但真正让人细思恐极的破坏性,是在解梦的同时瓦解了整台“造梦机器”:梦被组装的机制与电影被拍摄和观看的过程并无区别,而本片最虚无而吊诡的逻辑正在于,它一面展示了电影拥有还原梦境体验的神奇力量,一面揭露了它在本质上的虚假:所有力量的来源,都基于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并维持我们欲见的幻象。//巴黎午夜场二刷。比起第一次被mind fuck的震撼,这次却是被掏空的悲伤:我们都在徒劳地逃避。她活在电影中的梦里,我活在电影造的梦里。仅此而已。2022.1.9 Filmothèque

50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对这部电影如果非挖空心思要把每一处情节都搞懂理顺,那其实有点买椟还珠了。如果说《出租车司机》里用极其迷离炫目的流光溢彩来折射出都市的妖异,那么这部电影则是用声音和色调来表现噩梦里的都市。尤其喜欢寂静酒吧那一段,充满想象力和诡异。有些电影需要的是感受而不是理解。

51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不喜欢哲学的别看

56分钟前
  • 白羽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